西关污水池及提升泵站施工方案

西关污水池及提升泵站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70.80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西关污水池及提升泵站施工方案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a、现浇结构混凝土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表面及凌角不因拆除模板而破坏后,方可拆除。

底模:在混凝土强度符合下列条件时暗沟施工方案,方可拆除。

按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计

b、在同样养护条件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后,先松动穿池壁螺栓,再松开地脚螺栓,使模板与池壁脱开。脱开困难时,可用撬棍在模板底模撬动,严禁在上口撬、晃动或用大锤砸模板。

c、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遵守下列规定:

先拆除侧模,然后对已拆除侧模的结构及其支撑结构进行检查,确认无影响结构性能的缺陷和支撑有足够的承载力后方可拆除承重模板和支架。

拆除模板的顺序和方法: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一般先拆除埋入混凝土结构的连接件,放松卡具,使模板和混凝土脱离,进行模板拆除,避免混凝土受损伤和损坏模板。

拆下的模板必须及时清理干净,并维修和涂擦隔离剂,以备待用。

7.防水(抗渗)混凝土工程

A、池的主要建筑功能是污水储水池。

B、主要设计要求,C30p8级抗渗钢筋混凝土,是水池施工的质量控制重点。

C、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池壁设二道施工缝,施工缝采用橡胶止水带或钢板止水带做防水措施,水池分三次浇筑完成。

D、不同一般水池,结构复杂,且池内设提升泵基础。

E、模板制作和安装要求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F、池壁上有刚性防水套管预埋,而且池壁只500mm厚,是该工程抗渗不漏的施工难点,处理不好,及易出现漏水现象。

7.2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的程序控制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作业条件配制用的计量衡器校正准确

模板和钢筋安装和验收合格

混凝土试件制作(标养)

试件标养28d的测试值

《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b、编制施工技术交底并向施工班组进行交底。

●池底板及止水带高度1/2的浇筑

水池分为二次浇筑。第一次是池底和止水板高度1/2,第二次是止水板高度1/2到池壁顶。

浇筑方向,从水池的一端平行向另一端对称进行浇筑。

用高频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

梁的尺寸是250×800mm,应先浇梁混凝土到板底标高时,梁和挑板一起浇筑。

浇筑方向应沿梁高度成阶梯形,随阶梯形的不断延长,则可连续向前推进,倾倒混凝土的方向与浇筑方向相反。

浇筑梁混凝土时,下料与振捣应密切配合进行。振捣工作应随着下料向前振捣。

当浇筑柱梁及主次梁交叉处的混凝土时,钢筋较密集,为防止下料困难,该部分可以用同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振捣棒可改用片式并铺以人工捣固。

浇筑顶板时,要严格控制顶板的厚度,并随浇筑随捣制(用平板振动器)随搓平。

混凝土从浇筑成型至初凝期间,固体颗粒下沉,水分上升,即在表面产生泌水,同混凝土发生沉降收缩,为清除早期裂缝,排除表面过多的泌水,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强度,需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混凝土表面二次搓平。

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方法及操作要点

振动棒应安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上,不要放在模板支撑或钢筋上。

使用振动棒,采用垂直振捣和斜向振捣,振捣棒斜向插入,与混凝土表面成45°夹角。

使用插入振捣棒应自然沉入,做到“快插漫拔”当振捣棒端头即将露出混凝土表面时,应快速拔出振捣棒,拔出时不停转,以免造成空腔。

每插点应掌握好振捣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利,每个点振捣时间为20S~30S,使用高频振捣棒时,最短时间不应少于10S,应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沉落和不再出现气泡和表面不再呈现浮浆为度。

振捣时,不得将软轴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和把软轴折成硬弯。

振捣棒不得振动钢筋、模板、铁件预埋件。

振动插入点应排列均匀,可以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按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每次移动位置和距离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每层的高度不超过振捣棒长的1.25倍,在振捣上一层的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小于50mm,使上下层混凝土很好的结合,而且浇筑上层混凝土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钢筋过密处,可以将局部箍筋松开和钢钎捣固配合振捣棒的方法。

●平板式振动器振捣方法和主要操作要点

平板式振动器在每一位置上应连续振动25~40S,以混凝土停止下沉,表面平整并均匀出现水泥浆为度。

移动间距,要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前后搭接30~50mm,防止漏振。

要保证有效作用深度,且振捣时,不应使上层钢筋位移。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h以内,或当混凝土表面收水即开始加以覆盖和浇水。

抗渗混凝土自然养护不少于14d。

在最初三d内,应隔2h~3h浇水一次,以后每日浇水3~4次。

在养护过程中,应同时做好与水池混凝土同条件的试块养护工作。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做好材料、机具、人力等各项准备工作。

混凝土浇筑前,要检查原材料及配比试验报告。

混凝土浇筑时,前后台人力组织一定要配合好,要连续浇筑,中间休息不能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取样、制作和养护、试验要符合规定。

电工、钢筋工、木工要派专人跟随着混凝土浇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混凝土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

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到下雨天气时,砂的含水率要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面要用塑料薄膜覆盖,正在浇筑的部位,搭设防雨棚。

做好混凝土浇筑记录,并随机抽查混凝土配合比情况。

7.4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技术措施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缺陷有如下几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由于模板湿润不够,捣固时漏浆或振捣不足,气泡未排出,没有很好养护等原因,而使混凝土表面呈无数较小凹点,形成麻面。

浇筑时垫块位移,钢筋紧贴模板,以致保护厚度不够,而造成露筋,其二也是因保护层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吸水过多,也会造成露筋。

材料配合比不准确,石多浆少或搅拌不均匀,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或由于浇筑方法不当,捣固不足以及模板严重漏浆等原因,而使混凝土结构中形成蜂状的窟窿,骨料中存在空隙。

混凝土捣空,砂浆严重分离,石子成堆,砂子和水泥分离而使混凝土结构内部形成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其二,混凝土受冻,泥块及杂物掺入,都会形成孔洞事故

主要是混凝土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混凝土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是指梁、柱、池壁和孔洞处直角边上的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充分湿润,造成棱角处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水分不充分,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损坏。

对模板、钢筋工程的工序进行严格检查,减少出现缺陷的可能。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按照施工配合比配置混凝土,控制好集料的级配。

严格按规范进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振捣,保证浇筑、振捣的质量。

做好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过程的损伤。

干燥收缩裂缝为表面性的,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其走向没有规律性。一般在混凝土经过一段时间的露天养护后,在表面或侧面出现并随温度和湿度变化而逐渐发展。

干燥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混凝土内外的不均匀收缩,引起混凝土的表面开裂,或者由于混凝土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燥收缩裂缝。除此之外,混凝土内外材质不均匀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细砂配制的混凝土,也容易出现这类裂缝。

凝缩裂缝经常在初凝期间出现,呈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散布在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地浮在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层,它的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有时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压光,也会产生这种裂缝。

混凝土在初凝后,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形状很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的塑性收缩裂缝。

其原因是:其一是使用了收缩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的用量过多,其二是混凝土的水灰比较大,细骨中含粉砂较多,其三是因为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覆盖养护,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产生急剧的收缩等原因,而导致这种裂缝的出现。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裂缝的宽度受温度较大,冬季较宽夏天较窄。裂缝无规律、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对混凝土有很大的破坏性,这种裂缝的宽度一般在0.5mm以下。

表面温度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结构,特别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水泥凝结硬化时释放出大量的热,使内部温度上升,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使表面出现裂缝,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则是由于结构降温温差过大,结构收缩受到外界强有力的约束而产生。

●混凝土裂缝的防止措施

干燥收缩裂缝,严格控制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按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计量配置,同时加强早期养护和适应延长养生时间,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工作,可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搓平,以减少混凝土收缩。

对于凝缩裂缝,应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如表面粗糙,可撒较稠的水泥砂浆、再压光。其表面的刮抹应限制在最小限度内。

塑性收缩裂缝:应选择级配的石子和适合的砂率,加强工艺管理和养护管理。

温度裂缝:应选择低热或中热水泥配制混凝土,且要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及水灰比等,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及养护等。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是施工期间的临时结构,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防止发生失稳、变形、倾斜、摇晃或扭曲现象,以确保安全施工。

放置纵向扫地杆→竖立杆→横向扫地杆→第一步纵向水平杆→第一步横向水平杆→连墙件(或设抛撑)→第二步纵向水平杆→第二步横向水平杆→防护栏杆→铺脚手板→挂安全网。

(1)立柱接头必须采用扣件对接,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立柱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个相邻立柱接头不应设在同步同跨内,两相邻立柱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步距的1/3;

(2)每根立柱均应设置垫块。

(3)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柱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当立柱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柱固定。

B、纵向水平杆构造要求

(1)纵向水平杆设置在横向水平杆上面,并以直角扣件扣紧在横向水平杆上;

(2)纵向水平杆在操作层的间距不宜大于400mm;

(3)纵向水平杆的长度一般不宜小于3跨,并不小于6m。

C、横向水平杆构造要求

双排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柱上。

2)脚手板必须顺着墙面铺设,并满铺到位,不留空位。

3)脚手板外侧采用合格的密目安全网封闭,且将安全网固定在外立杆里侧,安全网采用18号铅丝张挂严密。

8.2.1脚手架外侧自第二步起,设在外排立杆0.6m、1.2m高钢管防护栏杆和30㎝高踢脚杆,顶排防护栏杆不少于2道,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如遇大开间门等),在脚手架内侧采用与外侧相同的防护设施。

8.2.2脚手架的搭设高度,里立杆到墙顶,外立杆高于墙1.2m。

为方便作业人员上下通行,搭设脚手架斜道,宽度1m,坡度为1:3“之”字形搭设,拐弯处设小于1.2m宽的休息平台。斜道两侧、端部及平台外围,设置纵向支撑(剪刀撑),并设置两道护身栏杆及高度300mm的挡脚板。斜道脚手片上设间距不大于300mm的防滑条。

8.4.1搭设立柱注意事项:

(1)外径48mm与51mm的钢管严禁混合使用。

(2)相邻立柱的对接扣件不得在同一高度内,错开距离应符合规定。

(3)开始搭设立柱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4)当搭至有连墙件的构造层时,搭设完该处的立柱、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后,应立即设置连墙件。

(5)顶层柱立柱顶端伸出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要求。

8.4.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注意事项:

(1)搭设纵、横向水平杆时,其构造应符合要求。

(2)封闭型脚手架的同一步纵向水平杆必须四周交圈,用直角扣件与内、外角柱固定。

8.5脚手架搭设质量要求

(1)纵向偏差不大于H/200,且不大于100mm。

(2)横向偏差不大于H/400,且不大于50mm。

8.5.2纵向水平杆水平偏差不大于总长度的1/300,且不大于20mm。横向立杆偏差不大于10mm。

8.5.3脚手架的步距,立杆横距偏差不大于20mm,立杆纵距偏差不大于50mm。

8.5.4扣件紧固力宽且在45~55N.M范围内,不得低于45N.M或高于60N.M。

8.5.5连接点的位置要正确,连接牢固,无松动现象。

8.5.6脚手板采用满铺,要求铺稳并用扎丝扎牢。不允许出现探头板。

8.6脚手架使用与检查

8.6.1、脚手架搭设完均必须经安全员、施工员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8.6.2、操作层上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超载;不得将模板支撑、泵送砼输送管等固定在脚手架上。

8.6.3、六级及六级以上大风和雾、雨、雪天气应停止脚手架作业,雨、雪后上架操作应有防滑措施,应扫除积雪。

8.6.4、应设专人负责对脚手架进行经常检查和保修。

8.7.1、拆除前必须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2)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拆除顺序,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拆除安全技术措施,应由项目经理逐级进行技术交底;

(4)清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8.7.2、拆除应符合以下要求:

(1)拆除脚手架前要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拆除时设警戒区,并有专人看守。

(2)拆除顺序应按搭设反程序逐层由上而下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3)所有连墙件应随脚手架逐层拆除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瓦塘至汤阴东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4)当脚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对不拆除的脚手架两端,先固定加强,然后方可拆除。

(5)当日完工后,应仔细检查岗位周围情况,如发现隐患,应及时进行修复或继续完成至一个程序,一个部位,结束后方可撒离岗位。

(6)各构配件必须及时分段集中运至地面,分类堆放,严禁抛扔。

试水工作应在水池全部施工完并使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进行。试水主要目的是陶粒混凝土垫层施工工艺标准,检验结构安全度,检查施工质量。

试水时应先封闭管道孔。由池顶孔放水入池,一般分几次进水,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每次进水高度。从四周上下进行外观检查,做好记录,如无特殊情况,可继续灌水,到储水设计标高。同时要做好沉降观察。

灌水到设计标高后,停1d,进行外观检查,并做好水面高度标记,连续观察7d,外表面无渗漏及水位无明显降落方为合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