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天津市实验中学国际教育发展中心项目施工组织设计(252页).doc6.2.1健全检测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台帐并设专人管理。
6.2.2检测仪器定期标定,未标定或标定期已过的仪器不能投入使用。或认为检测精度不合格要求时,要及时进行维修。
6.2.3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维修管理制度,对设备损坏或认为检测精度不合格要求时,要及时进行维修。
6.2.4文件、资料管理设专人负责,提高内务文档工作水平。
6.2.5试验人员定期培训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编码 :5-05-03-03)太阳能利用工L(2022年版).pdf,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技术水平。
6.3明确检测项目及措施
对所有购进的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说明书进行验收,组织抽样复检,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才能使用,经过复检不合格的原材料,书面通知物资供应部门做出标记,隔离存放并清退,防止误用。
6.3.2钢筋焊接构件检测
按规定对焊接钢筋取样进行抗拉和冷弯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6.3.3混凝土施工检测
6.3.3.1混凝土搅拌检测
设专人负责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混凝土检测和监督,每次浇筑混凝土时要进行以下项目检查,并做好记录。
A. 检查配合比单,检查原材料(如水泥、外加剂、粗细骨料及含水量等)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如有变化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或停止拌制。
B. 检查各原材料掺量与外加剂掺量,每班抽查不少于5次并做好记录。
C. 记录有关混凝土生产过程参数,如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等。
D. 检查混凝土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
E. 测定并记录混凝土生产时温度及混凝土运输到工地的时间。
F. 检查并监督试件制作的全过程。
G. 检查试件的养护条件及试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6.3.3.2施工现场混凝土检测
亦设专人负责现场混凝土的检测、试验工作,并做好以下检测记录。
A. 在混凝土施工时,实行全过程检测。
B. 测量入模混凝土坍落度,每班不少于5次。
C. 检查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是否离析,如发生离析现象应重新拌制。
D. 记录混凝土运到时间、温度、坍落度等,并与商品混凝土站取得联系,防止使用超过终凝时间、温度高于入模温度的混凝土。
E. 指导作业班组进行混凝土作业。
F. 按规定在现场取样做试件,试件组数应符合相关技术的规定。
G. 现场试块的强度试验报告要与混凝土站同机试件的试验报报告相一致,否则要查明原因。
7. 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质量控制
7.1关键工序是指施工难度大、质量易波动的工序,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确定基坑支护、地下室结构施工以及主体钢结构吊装为本工程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是指施工质量不能完全或及时验证,且不能直观发现其内部的质量工序,一般指隐蔽工程。
7.2关键工序实施要求
7.2.1关键工序实施作业指导书,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检验标准技术交底时做好质量记录。
7.2.2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要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7.2.3所使用的均是符合规定要求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凡不合格的材料或半成品不准投入工序中使用。
7.2.4所用计量设备均能在相应标准条件下正常使用和操作,所有生产设备保证能正常运行。
7.2.5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序完成后经过自检、互检合格后,填写隐蔽工程记录表,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2.6各工序进行中加强信息反馈,凡出现异常现象,必须停止施工,待研究确定新方案和新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7.2.7加强对工序的监测工作,利用监测数据分析工序出现异常的原因,采取对策,消除产生影响工序正常的主要原因或不稳定因素。
8.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8.1对文件资料的控制,确保本项目各场所施工所用的文件,如设计图、变更设计、标准规范、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必须是有效文件。
8.2所有技术文件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设专人管理,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和收发登记册,受控文件必须加盖受控文件章,方能使用。无效、作废的文件盖作废文件章,并清除、隔离存放或销毁,需作资料保留的文件,由文件管理员加盖保留印章方可保留。
8.3存入光盘的文件也由文件管理员进行归档登记,为防止文件丢失,所有存入光盘的文件必须备份,以光盘储存的文件也应进行标识。
8.4所有技术资料如《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创优计划》《安全操作规程》、《技术交底》等作业性指导书,必须经项目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等相应批准权限的人员审批后,才能在工序施工中使用。
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确保不合格原材料或半成品件不投入使用,不合格工序不转序,不合格工程不交付使用。
9.1.1原材料、半成品件不合格。
9.1.2工序或工程质量通病、质量事故。
9.2不合格品的控制措施
9.2.1当原材料、半成品件不合格时,主管部门应对不合格材料、半成品件标识清楚,及时采取隔离存放措施,并以书面形式与供货方联系,由供货方自行处理。
9.2.2若工序或工程发生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施工班组应立即通知质检人员详细记录,并标识“事故”发生的时间、部位、事故性质、严重程度、事故发生所在班组和人员,并上报有关管理部门。
9.2.3主管生产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质检人员、作业班组长等对质量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并上报业主、监理单位审查通过后方能实施。
9.2.4按照制定的方案对质量问题处理过程中,质检人员监督检查,记录处理情况,并对处理后的工程质量重新检验评定。
9.2.5要根据易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技术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质量问题重复发生。
9.2.6 推行GB/T19002—ISO9002标准质量保证模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C活动。
10. 竣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
10.1 工程项目验交控制
工程收尾必须进行下列工作:
10.1.1 工程临近收尾,至少有一位项目负责人专门负责收尾工作。
10.1.2 收尾工程的施工计划,对零星、分散、工程量少的工作,对材料、机具需要量做出具体安排。
10.1.3 竣工前,由主管生产的项目经理组织总工程师、质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作业班组长等,按照《工程施工及验收规定》、《建设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预验,对照图纸逐一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存在的质量弊病或需完善的部位采取措施,及时落实处理。
10.2 竣工文件资料准备
文件资料是工程项目进行交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项目施工过程重要的真实记录。
10.2.1 在施工过程中,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要求设专人对其积累、收集、整理成册,相关人员和部门要积极配合,并由总工程师亲自抓此项工作。
10.2.2 文件资料的整理、打印、签章、装订要符合规定要求。
10.3.1工程移交前所有工程项目包括完善部位,需全部完成并符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的自检组要求标准。
10.3.2所有文件资料完整、齐全符合规定要求。
10.3.3按照业主验收程序申请移交。
10.4 质量回访及保修
移交工程时,项目部要制定质量回访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质量回访,及时了解掌握业主对工程的意见和质量要求。
11.工程交验后服务措施:
为保证工程及时投入使用,把工程交付这项工作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来实施,在按计划完成竣工验收后十天内撤场,及时恢复占用的场地,除留下必要的维修人员和部分材料外,其余一律撤场。
工程交验后,水电项目部将各系统概况、主要设备性能参数、管路走向、操作程序、注意事项以书面形式向建设方各专业接管人员进行交底,直至能熟练掌握系统运行为止。
在工程保修期内至少回访一次,一般在交工后半年内,每三个月回访一次,以后每隔半年回访一次。
工程回访或维修时,由生产部门建立本工程的回访回修记录,根据情况安排回访计划,确定回访日期。
11.3 工程服务和保修
我公司不仅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而且也同样重视对工程的保修服务。从工程交付之日起,保修工作随即展开,在保修期间,将依据保修合同,本着“对用户服务,向用户负责,让用户满意” 的原则,以有效的制度、措施做保证,以优质、迅速的维修服务来维护用户的利益。
保修范围:做为工程建设方,对整个工程的保修负全责。
工程保修期限:本工程承诺保修年限见下表:
由生产部门指派维修单位,尽快维修,维修人员一般由原项目经理部人员负责,生产部门要对维修人员进行必要的交底,要求维修人员主动配合用户单位,对于用户单位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坚决防止和用户方面发生争吵。
维修任务完毕后,通知质量部门对工程维修部分进行检验,合格后提请用户验收并签署意见,交由生产部门保存。
七、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主要分项的质量保证措施
1.1开挖过程中视土质及地下水情况适当调整大口井布置及边坡坡度。
1.2随开挖随做出标高控制桩,采用人工清槽至设计标高,以保证基底土层不被拢动,降水工作应连续进行待基础施工完毕后回填碎石封堵。
1.3视地下水情况杭锦后旗沙海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排水量在基坑内增加必要的支排水沟以保证基坑干燥无积水,做到记录准确、详实。
1.4开挖过程严格按照方案实施,保持土方开挖的均匀一致性,坚决避免机械对桩的触碰。
1.5施工现场配备堵漏设备,当基坑内出现流砂、管涌情况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止水措施,防止对基坑不利因素发展。
1.6回填土应分层进行,每层虚铺厚度250mm。采用蛙夯压实,并按层数做好实验工作。
2.1所有梁、柱均由翻样给出模板排列图和排架支撑图,经项目部工程师审核后交班组施工,特殊部位应增加细部构造大样图。
2.2柱子根部不得使用混凝土“方盘”北京某小区园林绿化施工组织方案,而采用“井”字型,“T”型钢筋限位,限位筋直径≥11mm。
2.4模板安装完毕后,应由专业人员对轴线、标高、尺寸、支撑系统、扣件螺栓,拉结螺栓进行全面检查,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有技术好、责任心强的木工“看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施工组、技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