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安庆某斜拉索大桥施工方案安庆某斜拉索大桥施工方案简介
安庆某斜拉索大桥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桥梁,其施工方案综合考虑了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和环境影响。大桥主桥采用双塔单索面斜拉结构,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全长约1500米,主跨450米,塔高180米。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基础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技术进行主墩和辅墩的基础建设,确保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在河床复杂地质条件下,采取围堰施工方法,保证水下作业的安全性。2.主塔施工:主塔采用爬模技术逐节浇筑,确保混凝土质量和外观精度。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精密测量和实时监控,控制塔身垂直度和线形。3.主梁架设:主梁采用悬臂浇筑法或钢箱梁吊装工艺,从塔柱两侧对称施工,逐步延伸至合龙。利用挂篮系统或大型浮吊设备完成梁段拼接,确保结构稳定性和线形控制。4.斜拉索安装:斜拉索采用高强度平行钢丝束,按照“先短后长”的顺序张拉,通过智能张拉设备精确控制应力值,确保索力分布均匀。5.附属工程施工:包括桥面铺装、护栏安装、照明及交通设施布置等,注重细节品质和使用功能。
整个施工过程严格遵循绿色施工理念,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通过BIM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该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区域交通枢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安庆**大桥起始于**北岸合安高速公路安庆连接处,在圣埠处与合安高速公路大桥 接线直接相连,与国道318线及国道206线的共线段通过菱湖北路互通立交相连;南与 国道318线及国道206线的分界点直接相连。大桥穿越安庆市区,在安庆市东门汽车轮 渡处跨越**天堑及南北岸部份区域,全长约5.9Km。大桥的建设对促进沿江地区特别是皖 西南大别山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桥为50+215+510+215+50m五跨 连续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桥全长1040m。本标段范围为K20+118.500~ K20+638.500。 主桥采用全焊扁平流线形封闭钢箱梁,空间双索面扇形钢绞线斜拉索。钢箱梁梁高 3.0m(桥中心线处),斜拉索16对共64根,在梁上锚固标准间距为15m,在塔上锚固间 距为2.0~2.5m,与索塔连接采用钢箱式锚固,与主梁的连接采用锚箱式锚固。斜拉索在 塔端张拉。 索塔采用钢筋砼分离上塔柱倒Y型索塔,锚索区上塔柱为分离单箱单室多边形断面 索塔设上、中、下三道横梁,均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索塔总高184.781m,桥面以 上塔高与主跨比为0.2616。 主桥索塔采用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桩复合基础,双壁钢围堰外径32m,内径29m, 壁厚1.5m。钢围堰高度59m。圆形承台直径29m,高6.0m,承台顶面高程一3.25m(黄海 高程,下同)。承台下为18根直径3.0m的钻孔灌注桩,桩位呈梅花形排列,桩中心距为 6.0m。封底设计为C25砼,厚7.0m。 主桥边跨及辅助跨处各设一个辅助墩和一个过渡墩,其中辅助墩为双柱式实心结构: 基础为8根Φ3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基础;过渡墩为分离式实体结构,基础为2×4根直 径2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 (二)主要技术标准: 桥梁等级:四车道高速公路特大桥 设计行车速度:100km/h 桥面宽度:31.2m,四车道桥面标准宽度26.0m,中间设2.0m宽中央分隔带,两边各设
桥位位于**安庆河段振风塔以下,鹅眉洲分流口以上部分。该处江段单一、顺直、 稳定,桥位处两岸江堤堤距1660m,河床断面表现为北岸边坡较陡,南岸边坡较缓。其中 深泓区中线靠近北岸,距北岸约580m,宽约1100m,平均水深约35.9m,最大水深距北岸 大堤347m处,水深为38.9m。
安庆历年各月平均气温特征值表(℃)
安庆历年气流特征值表
一)水位 安庆**公路大桥桥址河段内设有安庆水位站,根据已有资料表明统计出的安庆站月 平均水位见下页表: (二)流速与流向 **安庆段位于**下游非感潮河段,根据实测的洪中两级水位的流速、流向资料,桥位附 近河段流速分布较为均匀,全年主流位置居中偏左,流速相对较小。 桥轴线法向夹角在0°~左7.5°之间。
安庆水位站逐月水位平均值表(黄海高程:m)
**安庆段的平均水面比降,九江至安庆段为0.0203%o安庆至大通段为0.0189%。1 此 处,根据**下游多年资料统计分析,汛期比降一般较枯水期比降大,
(三)3月份~7月份20年一遇最高、最低水位(1981~2001)(黄海高程)
以安庆水位站和下游大通站资料为依据,按分洪与不分洪两种情况,分析内插得安 庆站及桥位处的水位及流量。大桥的设计洪水位及流量采用设想不分洪情况理论频率值。
设想不分洪桥位处各频率洪水位、流量表
注:水位标高为黄海高程,单位m。
五、工程地质 桥位区北岸为**高河漫滩I级阶地和Ⅱ级阶地。河床宽度1655m。第四系覆盖层厚 度23~36m,河床北侧最薄8.5m。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宣南组紫红色粉细砂岩夹蔬松砂岩 粘土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和杂色砾岩,其中杂色砾岩为较软岩、粉细砂岩为软质岩:
桥位各主要岩石力学指标值
桥位各主要土层力学指标值
桥位各主要土层力学指标值
桥位区位于地震烈度VI度区内。
位:安庆水位站逐月水位平均值表(黄注
Y:阻力系数,方船头按10.0取 A1:船舶垂直水流方向的投影面积 A1=T·B=120m² 则R=52.6(KN) 4、作业船组所受风阻力: R4=KKzWoF 式中:K:风载体形系数取1.0 K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偏大取1.0 Wo:基本风压,Wo=0.5KN/m F:挡风面积,取F=3×100=300m 则R=150KN 综上所述可知,锚锭系统所受最不利外力组合为: R =R+R+R+R=885+128+53. 6+150=1215.6KN 四、主锚个数的计算: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施工实际情况,拟采用混凝土蛙式锚,混凝土蛙式锚锚着力按 下列公式计算: 根据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上册: 对于钢筋混凝土锚,河床覆盖层砂土时:W=(11.5)R/10 式中:W为混凝土蛙锚在空气中重量,t; R为锚的总拉力,单位KN,取K=1.2; 则每个锚可提供的锚着力为:R=45×10/1.2=375KN 故所需主锚个数为:N=1215.6/375=3.24个 为安全计,取6个45吨蛙式钢筋混凝土锚块。 每个锚受力:1215.6/6=202.6KN 202.6/375=54%即主锚锚力只达到可提供锚力的54%。 五、锚链计算: 根据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上册:对于有档锚链,锚链直径 d=√PK/0.025(mm)
米,型宽9米,型深1.82米,空载吃水0.4米,重载吃水1.1米,甲板承载力4t/㎡ 导向船侧锚4个45吨混凝土蛙式锚块。两艘方驳通过桁架连接成双船体,主要作用为围 堰的安装、定位、导向、下沉等的工作平台。导向船布置结构见附图07。 导向船上设有各种拉缆及其调节系统,其中联结梁系统由多层万能杆件桥架组装而 成,上、下游侧万能杆件拼装成的桁架断面尺寸均为2m×4m,详见附图08、09。在联结 梁与围堰接触点处设有橡胶护舷。橡胶护舷作为钢围堰下沉的导向架,同时可避免钢围 堰对船只的直接碰撞。橡胶护导向架见附图10。导向船本身的定位系统由两组缆绳系 统组成,其一由4根缆绳与定位船相联,其二由2个前边锚和2个45°方向尾锚组成 构成自身定位移动系统,导向船上4个锚块均为45吨混凝土蛙式锚块。导向船上设置的 主要设备有: (1)与定位船相联的拉缆系统,由双柱缆桩、导缆转盘以及水平导缆滚筒组成,共计 两套。 (2)边锚缆调缆系统,由双滚子导缆钳、四轮滑车组、拉力架、调节索及相配套的钢 丝绳、眼板、卸扣等共4套。 (3)尾锚缆调缆系统设备同边锚缆共2套。 (4)钢围堰纠扭系统,用于纠正钢围堰在定位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转动偏差,由四 轮滑车、拉力架及相配套的钢丝绳、卸扣组成,共4套。 (5)绞车系统:每条船均设有2台500KN卷扬机,用于全船调缆系统的动力供应。同 样每台卷扬机均设有量程100KN测力计。 (6)联接梁系统:两条导向船由方能杆件和钢管构成的桁架联结成整体
第三节锚旋系统的施工工艺流程 参考同类桥型的施工经验,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重点县管灌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拟定抛锚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1.施工测量: 由于抛锚区靠近光缆区域和主航道,经与有关航道管理部门的协商,已经划分出明 施工区和抛锚区,(见附图01)固抛锚时必须按预定的位置抛设。 则量定位在大桥测量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测量基线,并设置一些临时控制点,在月 置两台全站仪,采用前交会法定位。 各锚块的坐标已计算出来,由于水深较深,11月中旬抛锚水深约20米左右,锚块在 过程中由于水流的冲击会使锚块向下游移动一段距离,故锚块抛设位置应比设计位 上游抢一定距离,各锚点的抢位情况如下:导向船尾八字锚10#,11#向上游抢10米 描块均向上游抢20米。抢位后的坐标见附图02。 2.抛锚施工: (1)施工准备:抛锚施工应座好以下工作: a.锚块起吊钢丝绳准备就位; b. 锚块放到送锚船上; C. 1 锚块与锚链用配套卸扣联起来; d. 锚块整体摆放在送锚船上,以便于下放; e. 拉缆钢丝绳与锚链用相应夹子联结好; f. 准备足够数量配套的夹子,扳手以及短扣等起重常用工具; g. 对所有锚链、锚缆、卸扣和卷扬机及其联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h. 各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由总指挥协调调动。 (2)抛锚: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后开始抛锚。 用拖轮将120吨浮吊拖至锚位处,送锚船靠近起重船,起重船吊起锚块,注意用 将锚链打住,防止锚链随锚块入水成堆。慢慢调整锚块位置,测量进行观测,达至 施工坐标后,拖轮稳住起重船,开始下放锚块,锚链也跟着慢慢下放。锚块到达泥面 权下起重绳,拖轮拖住起重船向定位船移动,边移边下放锚链,锚链逐节下江,队 工底成堆。锚链放完后放锚缆,直到带缆到定位船。 (3)定位船定位,理顺边缆,调直。 船主锚、边锚全部抛完后,可左右对拉边缆,调直理顺边缆,实现定位船南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