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7378-2017 油气藏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SY/T 73782017
藏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开发阶段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建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碎屑岩、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三维定量地质建模,其他类型油气藏的三维定量 地质建模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217一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6744一2008油气藏数值模拟应用技术规范
SY/T73782017
进行质量分析与修正,使模型计算的油气藏动态数据与实际生产动态数据不断逼近的过程。
井的基本信息包括井名、井别、井型、井口坐标、补心海拔、井轨迹、完钻深度、完钻时间等。
5.1.2 岩心、岩屑数据
由岩心、并壁取心、岩屑直接或间接得到的数据,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古生物、沉积环 境、岩石矿物、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如孔隙度、渗透率、油气水饱和度、毛细管压力曲 线等数据。
5.1.3测并资料与解释数据
测并资料包括电阻率测并、孔隙度测并、放射性测并等资料,测并资料解释数据包括岩性、物 性、含油气性等数据。
不同级别的地层界面数据。
与并轨迹相交的断层数据,包括所对应的井名、断层名、断点深度、断距、缺失层位等数据。
5.2.1地震点线面数据
包括断层点数据、断层线数据、断层面数据、构造面数据、面数据等。
5.2.2地震属性数据
SY/T 73782017
单井生产数据及动态监测数据,如油、气、水产量,产液剖面,吸水剖面,压力,试井解释数据 等。
分析所采集数据的来源渠道、数据的可靠性与数据的统计特征;检查数据是否存在奇异值、是否 符合地质实际,各类解释数据是否准确,相关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检查不同尺度各种数据在地质模 型网格尺度下的融合性。
应覆盖叠合含油气范围,同时考虑水体计算和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
应根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网格类型,网格类型应尽量满足常用数值模拟软件的格式要求。 在油田级的三维模拟中优先使用矩形直角坐标网格;油气藏构造复杂或地层不整合接触时,应采用角 点网格。
6.1.3平面网格尺寸
网格尺寸应能满足不同开发阶段油气藏的地质认识精度和非均质性特征,兼顾总网格数量的大
网格方向应垂直于主控断层方向或与沉积模式对应的沉积体延伸方向一致,同时尽量兼顾井网的 展布方向。
6.1.5垂向网格划分
垂向网格的划分精度应与有效储层的最小厚度保持一致
按照断层的空间形态,建立符合地质认识与 特征的断层模型。对有接触关系的断层,应进行空间组合。
SY/T73782017
根据地震解释的关键层面数据和对应的井分层数据, 照层面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断层影响范围, 选用插值算法,建立油气藏关键层面模型。再利用地震解释的次级层面数据和对应的井分层数据,建 立关键层面内部级次较低层面的层面模型。对于没有地震解释的次级层面,可利用井分层和地质解释 的构造面,在关键层面趋势约束下,建立级别较低层面的层面模型。
6.4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建立
将层面模型按照地层接触关系叠合起来,每个层内部按照地层关系与精度要求划分为一定数量的 网格层,并与断层模型耦合。
6.5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质量控制
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应满足以下质量要求: a)断层模型应与井断点数据匹配,应准确表征断层的空间位置、接触关系、产状和发育模式。 b)层面模型应与井分层数据一致,应能准确反映构造形态和特征。 c)由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生成的几何模型,如网格高度、网格体积等,其值应为正值,相邻网 格不应发生突变。
相建模主要包括沉积相和岩相建模,其他对油气藏属性有约束作用的离散属性,如流动单元、 石物理类型等属性的建模,可参考执行
相建模应满足如下要求: a)相的划分应能满足油气藏地质研究和油气藏属性建模的要求。 b)应根据油气藏表征的研究程度、数据的丰富程度和建模方法的适应性来确定相建模方法 c)应根据地质认识程度、采用的建模方法和相建模的约束资料,选择和确定约束条件
7.3测井尺度一地质模型尺度相数据粗化
对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垂向相比例、概率、相厚度。分析相与其他属性的相关关系,包括 地震属性、储层物性等。在做统计分析时,应根据油气藏表征的结果对相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结 果作为相模拟的约束条件
7.4.2变差函数分析
根据相数据的空间变化特征,选择适当的理论变差函数模型,分层、分变程方向对相数据进行变
SY/T73782017
差函数分析。主变程方向应与沉积体延伸方向一致,次变程方向与主变程方向垂直;主变程、次变程 的大小一般不大于相的最大延伸长度和最大发育宽度
5.1确定性相建模方法
7.5.2随机性相建模方法
随机性相建模方法适用条件如下: a)地质体形态明确且能参数化的油气藏,特别是河流相油气藏相建模,宜采用基于目标的相建 模方法。 b)相序变化较规则的油气藏,如碳酸盐岩台地和三角洲油气藏,宜采用截断高斯相建模方 法;如果有相序变化趋势数据,可采用带趋势的截断高斯相建模方法。 c)如果需建立分布规律不强且几何形态不易描述的模拟单元,如岩石物理类型、流动单元等, 宜采用序贯指示相建模方法。 d)训练图像容易获得的油气藏,可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相建模方法。 e)数据少但沉积过程认识清晰的油气藏,可采用沉积模拟相建模方法
7.5.3其他相建模方法
包括多级约束相建模方法、人机交互式相建模方法和神经网络相建模方法等。
需表征的相级别,采用适合的相建模方法,在地震数据的约束下,建立油气藏相模型。
8.1属性建模范围和要求
属性建模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净毛比等的建模,在属性建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相模 型、地震属性等数据进行约束或协同模拟。
8.2测并尺度属性数据粗化
性应选用不同的粗化方法,净毛比粗化宜采用网格体积加权的算术平均方法,孔隙度粗化宜采用网格 体积与净毛比加权的算术平均方法,饱和度粗化宜采用网格体积、净毛比与孔隙度加权的算术平均方 法,渗透率粗化根据实际情况可使用算术 几何或调和平均方法,同时考虑净毛比与孔隙度加权,
根据粗化的网格属性数据,分层、分相对属性数据进行截断、去趋势和统计分布形态控制等处 理,将属性数据转换成正态分布数据。
SY/T 73782017
SY/T 73782017
8.3.2变差函数分析
居转换后的属性数据为基础,对属性数据进行变
以岩心、测并孔隙度数据为基础, 折随机模拟方法,分层分相建立孔隙 如果地震数据与孔隙度数据有 应利用地震数据进行协同克里金模拟
B8.4.2渗透率模型
以岩心、测井渗透率数据为基础,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或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利用孔隙度模型进 克里金模拟,分层分相建立渗透率模型;或应用双随机变量法,基于孔隙度模型建立渗透率模型 原度与渗透率有确定的相关关系,可基于孔隙度模型直接利用孔渗关系式计算得到渗透率模型。
根据油气水界面数据, 米用确定性建模方法: 建立油气水界面模型, 推荐采用基于J函数法或饱和度高度函数法建立饱和度模型
采用相控建模方法或储层、非储层标准计算确
2.1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参数包括: a)油气水界面深度。 b)净毛比。 c)孔隙度。 d)流体饱和度。 e)流体体积系数
9.2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按照DZT0217一2005中石油天然气储量的计算方法,对油气水界面圈定的油气藏网格进行地 质储量计算,将网格储量累加,得到模型的地质储量。
9.3地质储量计算要求
将模型计算的地质储量与储量报告的地质储量进行对比,并进行误差分析
10.1模型粗化的原则
模型粗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型粗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a)网格合并应使地质信息损失最小。 b)属性值相近的相邻网格优先合并。 c)粗网格模型的网格尺寸尽量为细网格模型网格尺寸的整数倍
10.2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粗化
SY/T73782017
对地质模型平面和垂向网格进行适当合并,使模型网格粗化,形成油气藏动态模型网格
将细网格模型的相粗化到10.2
将细网格模型的属性,采用适合算法,粗化到10.2所建的粗网格模型里。各属性模型粗化方法如下: a)孔隙度模型采用网格体积和净毛比同时加权的算术平均方法。 b)渗透率模型根据油气藏实际可使用算术、几何或调和平均方法,或采用全张量粗化方法;对 储层连续且方向性明显的渗透率模型,宜采用流动模拟粗化方法。 c)饱和度模型采用网格体积、净毛比和孔隙度同时加权的算术平均粗化方法。 d)净毛比模型采用网格体积加权的算术平均粗化方法,
10.5模型粗化技术要求
模型粗化技术要求如下: a)粗化后的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其断层及构造的形态应与粗化前一致。 b)粗化后模型的属性统计特征应与粗化前一致。 c)粗化后模型的地质储量与粗化前误差不超过5%
按照油气藏数值模拟要求,对粗化后的模型进
[11.1.1相数据检验
分层作出模型相、并点粗化相 分布图: 并相互对比,对模型的统计规律进 行检验。在考虑地震资料或其 者应基本一致,误差一般小于5%
11.1.2属性数据检验
分层分相作出模型结果数据、模型网格井数据及原始井数据的属性分布图和属性交会图,并相互 对比,对模型的统计规律进行检验。在考虑地震资料或其他非井资料约束引起的差异后,上述三者应 基本一致,误差一般小于 5%。
地震等综合手段得到的地质模式进行对比,
SY/T 73782017
对模型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进行检验。如果模型显示的地质模式与综合得到的地质模式差别较大,需对 模型进行修正,
11.3.1动态测试数据检验
对地层测试、产吸剖面、试井、示踪剂测试等动态测试数据所反映的井附近和并间的储层信息 析,定性或定量得到井附近或井间储层属性和连通性、储层平面渗透率方向性、断层和渗流屏 置等,并与模型进行对比,并将模型中不符合动态测试数据的地方进行修正。
11.3.2历史拟合模型修正
将粗化模型和井生产动态数据 拟器中(按照SY/T6744一2008的规定), 产动态数据的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修正
12.1明确不确定性因素
应根据油气藏开发阶段和地质认识程度,确定影响油气藏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因素。依据各因素 的类型和对油气藏地质模型的影响程度,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类: a)构造不确定性,包括层面和断层。 b)相不确定性,包括相模式、相分类、相规模、相分布等。 c)属性不确定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分布形态等。 d)流体不确定性,包括流体界面、流体性质、流体饱和度等。
12.2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分析不确定性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对油气藏地质模型的影响,结合地质认识,明确不确定性因素的 变化范围
12.3不确定性因素评价
根据不确定性因素的性质, 安照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进行分类标 识,并针对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 角定性因素影响程度图
13研究文档内容与要求
个绍数据的搜集情况、数据质量评价、数据处理、数据对建模的影响评价
[3.3建模方法与模型
介绍建模考虑的主要因素,建模采用的软件,建立构造一地层格架模型、相模型、属性模型所选
用的方法及参数设置,模型的精度等
SY/T 73782017
介绍模型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方法、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静动态检验数据,阐明形成的油 气藏新认识,做出对油气藏建模过程的评价,给出模型修改的理由和修改范围。
GB/T 12085.11-2022 光学和光子学 环境试验方法 第11部分:长霉.pdf13.5模型不确定性分析
给出模型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过程及结果, 评价不确定性因素对地质储量的影响,
13.6模型地质储量计算
列出模型地质储量计算的参数及参数值,给出模型地质储量的分布图表,以及与储量报告地 的对比情况。
CECS 508-2018-T 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规程13.7报告的附图附表
列出报告文档中用到的用于辅助说明或解释地质建模以及地质模型形成的图件和表格,如油 造图、相图、属性图、储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