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

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13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试行).pdf

T/CAGHP 0092018

6.3.1::监测网应是由监测 断面)监测点组成的立体应力应变监测体系。崩塌(危岩体)、 滑坡应力应变监测网,应根据灾害体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和监测目的、施 测要求布设: 6.3.2监测点的布设应重点突出、兼顾一般,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崩塌(危岩体)、滑坡 的应力应变变化及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 6.3.3应充分利用勘查工程的平碣、竖井布设监测点, 6.3.4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设在能控制崩塌(危岩体)滑坡变形的关键部位。 6.3.5对于处于高位的危岩体,应根据其变形破坏阶段的选取应力应变监测点,可考虑通过位移 监测进行应力应变转换的方法进行应力应变分析。

6. 3. 6 主压力观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土压力观测,一般可设1~2个观测纵剖面,特别重要崩塌或滑坡平面形态复杂的灾害体可 增设1个观测横剖面。观测断面的位置,应同灾害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形观测断面相结合。 土压力观测断面上的监测点,一般可布设在2~3个高度上,必要时可另增加。监测点在横 断面、纵断面上的布设可不对称。 c)观测断面内每一监测点处的土压力计,一般成组布置,每组2~3个,必要时可布置4~ 6个 d)土压力计测点的布置,宜与孔隙水压力测点成组,并应考患与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点结合: 同二测点区内各观测仪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m。 3.7: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灾害体的应力应变监测点网宜选用于字型,监测点布设 滑坡轴线及两侧滑动变形和受力较大部位;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灾害体应力应变监 点网布设,优先采用干字型、方格型和三角型,地质灾害规模等级或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为一级时可

d)土压力计测点的布置,宜与孔隙水压力测点成组,并应考患与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点结合: 同一测点区内各观测仪器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 m。 6:3.7: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灾害体的应力应变监测点网宜选用干字型TAF-WG4-AS0016-V1.0.0:2018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测试方法.pdf,监测点布设 于滑坡轴线及两侧滑动变形和受力较大部位,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灾害体应力应变监 点网布设,优先采用十字型、方格型和三角型,地质灾害规模等级或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为一级时可 采用音型

6. 3. 8 治理工程应力应变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

4.1.崩璃(危君体)、滑坡等地质失 害体的监测频率应根据灾害体的变形发展阶段,防治 设、变形特征、监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6.4.2.当灾害体处于端动变形阶段或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监测频率不低于1次, 季;匀速变形阶段或地质灾害监测等级为二级的,监测频率不低于1次/月:加速变形阶段或地质灾 害监测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应提高监测频率,一不低于1次/周;对于防治施工阶段,监测频率不 少宝1次/3日

6. 4.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基

a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落值或出现时工程安全的异常情况时 b),汛期应提高监测频率并根据变形速率变化加密监测。 c)、发生地震、水库水位急剧变化及强降雨等特殊情况。 d)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进行实时跟踪监测 5.:4 4:防治工程竣工后,应进行效果监测(监测期一般不应少于1个水文年),监测频率不低 于1.次/月。 6.4.5采用自动化监测的滑坡体,,其应力应变数据应连续采集,并以仪器采样的最小间隔为准。 .4.6.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宜与变形监测频率同步,并应根据要求的监测频率对数据进行大工读记 或自动采集。

7 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

7.1.1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内容应包括王压力建(构)筑物基础脱空区结构应力等监测项自。 7.1.2监测对象应包括:对工程结构造成危害的地裂缝,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地 下建(构)筑物和桥梁,穿(跨)越地裂缝设防范围的地下管线等。 7.1.3应将地表裂缝监测与受危害工程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相结合,针对监测对象的变形破坏特 点,选择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测,监测体系应满足数据获取和分析评价的要求。 7.1.4地裂缝监测项自宜根据位于地裂缝设防范围内建筑物的类别,按表2 进行选择。建筑物的 安全等级是在建筑结构设计时,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划分安全等级,建筑结构的安 全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 和表,4.的要求 7.1.5对于有特殊要

表 2 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项目表

表 3建(构筑物的安全等级

表 4 建 (构)筑物的重要性划分

7.2.1:1:地裂缝应力应变蓝测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类别、结构形武、建筑材料等,选用不同的监表 方法,监测方法应合理可行。 7.2.1.2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 7.2.1.3除使用本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标准规定精度的其他方法。 7. 2.2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7.2.2.1.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可采用在基础表面或结构应力变化的 关键位置安装应变计的方法。混凝王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进行监测,钢构件可 采用轴力计或表面应变计进行监测。 2.2.2应力应变监测应考恩温度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温度补偿 7.2.2.3土压力变化宜采用土压力计进行量测。土压力计的理设和测量方法应符合本标推 6. 2. 1. 2 条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a):受力面应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b):埋设时必须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 c),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相同 做好理设记灵

7.2. 3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下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7.2.3.1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下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宜采用在建(构)筑物顶板和底板表面 或结构应力变化较大的关键位置粘站应变计的方法进行监测,混凝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 疑主应变计进行监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进行监测。 7.2.3.2°主压力变化宜采用主压力计进行量测。王压力计的理设应符合本标准7.2.2.3 条的 要求, 7.2. 3.3地下建筑底板与地基之间脱空范围的监测可采用位移计,也可使用地质雷达等进行监测。 7. 2. 4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桥染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2.4.1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桥梁应力应变,宜采用在桥跨表面应力变化较大位置安装表面应变 计的方法进行监测。应变计的选型应与桥跨结构的材料相匹配, 2. 4.2 桥墩((台)的土压力变化宣采用主压力计进行量测。主压计埋设应符合本标准,7.2.2. 3 条的要求。

7. 2.5 患穿越地裂缝地下管道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7.2.5.1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应力应变监测,宜采用在管道顶部和底部表面应力变化较 大位置粘贴应变计的方法进行监测。应变计的选型应和管道的材料相匹配。 7.2. 5.2土压力变化宜采用土压力计进行量测。土压力计的埋设须符合本标准 7:2.2.3 条的要求。

7. 3. 1.1 地裂缝应力应变测线应沿地裂缝走向布置,纵向测线宜与地裂缝平行,横向测线宜与地裂 缝垂直,横向测线的长度应延伸至地裂缝两侧设防范围的边界线,测线上的测点应根据地裂缝的变 形情况确定;在主裂缝带内应加密点间距。 312: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应能反映地裂继及其监测对象的真实状态及其变化 追势,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测的要求。 7. 3. 1. 3设防范围内建(构)筑物上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根据建筑物与地裂缝的交互关系确定,布 置在底部土体脱空区和地裂缝影响范翻内。 7.3: 1. 4地裂缝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使用,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7.3. 1. 5监测标识应明显、牢固,布置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缝垂直,横向测线的长度应延伸至地裂缝两侧设防范围的边界线,测线上的测点应根据地裂缝的变 形情况确定,在主裂缝带内应加密测点间距。 7.3.1.2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应能反映地裂缝及其监测对象的真实状态及其变化 追势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成满足监测的要求 7. 3. 1. 3 设防范围内建(构)筑物上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根据建筑物与地裂缝的交互关系确定布 置在底部土体脱空区和地裂缝影响范围内。 7.3. 1. 4、地裂缝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使用,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7. 3. 1. 5监测标识应明显,牢固,布置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7.3. 2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7.3.2.1.建筑物主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建(构)筑物最大变形部位,测线应根据建筑物的类 型确定。,建(构)筑物纵向测线宜与地裂缝的走向平行:横向测线宜与地裂缝走向垂直,每条横向测 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不少于3个。测线间距根据建(构)筑物的尺寸确定。 7. 3. 2. 2 对于重要的建(构)筑物,宜将结构、基础和地基上的测点分断面布置。测点数量监测纵断 面应不少于4个,主地裂缝带两侧的主变形区不少于1个,微变形区内不少于 2 个,地裂缝设防范围 的外边界内侧不少于2.个。 7.3.2.3监测横断面宜与纵断面垂直:监测横断面不少于4个间距应根据建(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确定。地裂缝活动强烈部位或建筑物密集部位,纵向测点和横向测点应适当加密

7. 3. 2. 1.建筑物主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建(构)筑物最大变形部位,测线应根据建筑物的类 型确定。,建(构)筑物纵向测线宜与地裂缝的走向平行。横向测线宜与地裂缝走向垂直,每条横向测 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不少于3个,测线间距根据建(构)筑物的尺寸确定。 7. 3. 2. 2对于重要的建(构)筑物,宣将结构、基础和地基上的测点分断面布置。测点数量监测纵断 面应不少于4个,主地裂缝带两侧的主变形区不少于1个,微变形区内不少于2 个,地裂设防范围 的外边界内侧不少于 2. 个。 7.3.2.3监测横断面宜与纵断面垂直:监测横断面不少手4个,间距应根据建(构)筑物的平面尺守 确定。地裂缝活动强烈部位或建筑物密集部位,纵向测点和横向测点应适当加密

T/CAGHP 0092018

T/CAGHP 009 2018

7.3.3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下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建(构)筑物上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地下建(构)筑物变形最大部位,对于地下室 等面状地下建(构)筑物:纵向测线宜沿地裂缝走向布置:对于隧道等线状地下建(构)筑物: 其纵向测线宜沿工程轴线方向布置 b)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不少于3个。 )测线间距根据地下建筑物的轮陈线尺寸确定

.3,4地裂缝设防范围内桥巢应力应

)穿越地裂缝设防范围内桥梁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桥梁变形最大部位,测线应 的走向布置 6 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应不少于 3个: C)测点宜在桥梁的桥跨结构 桥台及桥墩布置

a)穿越地裂缝地下管线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管道变形最大部位:测线应沿管道的轴线 方向布置: b)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应不少于3个 c)测点宜在管道顶、底部布置

7.4.1地裂缝监测频率应满足能系统反映地裂缝及其建(构)筑物关键部位内力及变形的变化 过程。 7.4.2,监测频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类别、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当地裂缝活动 处于衰减期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7.4.3:在地裂缝活跃期,地裂缝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为1次/日:采用自动记录仪的,应保持记录仪的 连续运行并对记录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地裂缝活动衰减期,地裂缝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为1 次/周。 在地裂缝稳定期,人工监测频率可降低为1次/月。 7. 4.4,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地裂缝活跃期,对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不少于1次/日。 b),采用自动记录仪的,应保持记录仪的连续运行,并对记录数据及时进行处理。 c),地裂缝活动衰减期,地表建筑物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不少于 1次/周。在地裂缝稳定期,人工 监测频率可降低为1 次/月,

8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

8.1.1由采矿或人类地下开挖活动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应在采空塌陷影响范 围内进行应力应变监测工作。 8.1.2 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空場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围岩应力应 变监测。

.1,3:围岩应力蓝测分为有铺杆支 钢拱架支护的巷道围岩应力监测和无支护结构的 巷道围岩应力监测,可分别采用锚杆应力计、测力计、应变计(片)和钻孔应力计进行监测。 3.1. 4、采空塌陷监测项目应与采区的开采设计、采掘作业进度相匹配。监测项自应能反映可引发 地质灾害事故的重要应力应变(位移)过程

8.2.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8:2:1.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可在建(构)筑物的受力构件或荷载有变化部位安装 应变计进行监测,应变计应与受力方向平行。 8. 2.: 1. 2。根据监测位置和监测项目可选用理人式应变计无应力式应变计和表面应变计。 理人式 应变计用于监测建(构)筑物或基岩内的应变,无应力式应变计用于监测混凝土自由体积变形,表面 应变计用于监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的桥、墩、桩、隧道及坝表面的应变 8.2. 1. 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出现明显的位移、沉降、倾斜或裂缝时,应进行移动变形值监测

8. 2. 5. 3钻孔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b)钻孔方法,可采用冲击钻,当需要岩芯了解钻孔质量情况时,应采用岩芯钻。 冲击钻孔施工时应注意观察孔向、岩性变化及掉块情况,若掉块较严重,应注浆后再造孔。 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应将钻孔冲洗干净。 e 应安装孔口保护装置,将引出电缆或光缆妥善放进保护装置内

:1.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反映采区影响范围内监测项目的 态和变化趋势,建(构)筑物监测点应布设在能反映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状况的位置。 1.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点可布设在巷道顶,底板或两旁的稳定岩体中,也可布置在井下巷违 暴内部的钻孔中,用于监测分析岩层的移动和变形规律

8. 3. 2 围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8.3. 2. 1围岩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的布置 应根据工程规模、应力变化、监测条件等因素 确定。 8.3.2. 2对于有支护结构的巷道,选择监测断面,可在拱项及拱肩选择已有的错杆(索)钢拱架作 为监测对象,进行应力应变变化监测。 8.3.2.3对于无支护结构的巷道,选择监测断面,可在巷道拱顶、拱肩和拱基线处布设钻孔,监测围 岩应力变化 8. 3. 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8.3.3.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构)筑物沉降特征的位 置,如构(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变化较大部位、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处。 8.3.3.2应根据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选定应力应变监测点与测力方向。 8.3.3.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应均匀布设,监测点之间距离可为10 m~20 m,采空 瑞陷区建(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与变形体密切结合,且能代表该部位变形体的水平位移特征

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

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变化较大部位、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处 应根据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选定应力应变监测点与测力方向。 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应均匀布设,监测点之间距离可为10 m~20 m,采空 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与变形体密切结合,且能代表该部位变形体的水平位移特征: 区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宜布设在构筑物外立面上,且顶底对应布设。

8.4.1.1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应满足能反映地表移动盆地变化、围岩破坏及采空堤陷区内 建(构)筑物应力应变(位移)的重要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8.4.1.2.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应贯穿于开采工作的整个过程,监测应从地表初始移动变形开始 前到地表移动趋于稳定后结束。 8.4.1.3: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采区地质条件、开采条件、地下开采的不同施工阶段、周 边环境等因素,当采空塌陷应力应变值趋于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8.4.1.4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速率加快,监测数据达到危险临界值、地表出现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 严重开裂和塌陷等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当有灾害征兆时,应进行实时跟踪监测。 B. 4. 2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 8.4.2.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的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根据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率确定。 8.4.2.2.当采空堤陷区地表下沉量从 10 mm到下沉速度达到 1. 67 mm/d(或 50 mm/月)时,这 阶段为地表移动的开始阶段,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1次/周。 8.4.2.3当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度大于1.67mm/d(或50 mm/月)的阶段为危险变形阶段,应力 应变监测频率可为2次/周。当出现严重裂缝、場陷或台阶状下沉时,应适当提高监测频率。 8.4.2. 4当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度小手1. 67.mm/d到6 个月内地表各点下沉累计不超过 30mm,这一阶段为移动衰退阶段,应力应变监测频率调整为1次/周,之后逐步降低监测频率 18

为1.次/2周。 8.4.2.5,地下开采工作结束后,至少每半年进行1次应力应变监测沉降相对稳定后,应每年进行 次应力应变监测 8. 4. 3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 8. 4. 3.1围岩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卷道据进影响阶段、据进影响稳定阶段、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 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等不同时间段按照相应的监测频率进行。 8. 4. 3. 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根据围岩位移的速率确定。当围岩位移速率大于.5 mm/d 时 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 2次/d;当围岩位移速率为 1 mm/d~5 mm/d 时,应力应变监测赖率可为 1 次/d;当围岩位移速率为0. 5 mm/d~一1 mm/d,时,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1次/(2~3)d;当围岩位 移速率小于0. 5 mm/d时,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 1 次/周

9 . 测量精度要求

9. 1 王压力测量

9.1.1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宜为设计压力或推测压力的2倍 9. 1 2±压力测量精度0. 5%FS。 9. 1. 3用±压力测量分辨率0. 2% F S

9. 2 应力应变测量

9.2.1应变计仪器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应变的要求,其上限宜为设计值或推测值的2倍。 9.2.2应变计的测量精度:≤0.5%FS,分辨率:≤0.2%FS。 9.2.3锚杆应力计的量程为:0~200 MPa,测量精度:≤0.5%F:S,分辨率:≤0.2%F:S 9.2.4钻孔应力计的量程应为:0~40 MPa,分辨率:0.1 MPa,精度:≤士0.5%F:S。

9. 3 滑坡推力测量

9.3.1根据滑坡规模和稳定性计算结果,选择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的范围:1.000kN/m,5.000kN/m 和15:000kN/m。 9.3.2滑坡滑体推力测量精度:≤生5%: 9.3.3.滑坡滑体推力测量分辨率:≤士1%。 9.3.4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安装方位差:≤士5°

9. 4 光纤光栅测量

9.4.1光纤光栅土压力/应变传感器的精度应满足实际需求,量程上限宜为设计值或推测值的 2倍。 9, 4.2 :光纤光栅王压力/应变传感器精度;≤1 % F·S。 9. 4:3光纤光栅王压力/应变传感器分辨率;≤0. 5.% E:S: 9.4.4光纤光栅压力/应变传感器的光栅中心波长:1 525 nm~1 565.nms 9. 4.5.光纤光栅监测解调仪解调精度:≤±5 pm。 9: 4: 6光纤光栅监测解调仪动态范围>50 dB.

10.1.1每次外业监测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整理各种监测数据分析各监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 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体变形活动的相关性:正确识别地质灾害体及工程结构的安全风险状态,必要 时及时发布预警

10. 1. 2现场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 C、附录D、附录E。 6)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c)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 d)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 e):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 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每次外业监测(包括人工和自动化监测)完成后,应随即对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 性加以检查,检验,将其换算成所需监测的物理量,并判断测值有无异常。 g):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首先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校核,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误 差,剔除各种粗差。当监测数据检查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立即进行现场复测和纠正。 h)监测过程中各参数宜采用国际单位制

10.1.3资料整理的内容

a)检验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每次监测完成之后,应立即在现场检查作业方法是否符合 要求,是否有缺漏现象,各项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监测值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数据记 录是否准确、清晰、齐全,确认的粗差数据点应剔除。 b)监测物理量的计算:经检验合格后的观测数据,应换算成监测物理量,记入相应记录表。 c)绘制监测物理量的过程线图。 d),在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图王,初步分析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排查产生该 异常量的原因,提出专项文字说明。对原因不详者,还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报告。 0.1.3.3定期资料编印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监测物理量统计:按统一规定对各监测物理量进行统计,填人相应的统计表格,绘制监测物 理量的分布图有关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图。 6 编制编印说明:重点阐述本编印时段的基本情况、编印内容、编印组织与参加人员,存在哪 些监测物理量异常及其在灾害体的分布部位,以及对监测设备和工程采取过何种检验、处

10. 1. 3. 4 应力应变监测成果的计算与分析 应符合以下要求

),监测值中不应含有超限误差,监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 b)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 多期监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王、 d 按不同类别监测点的要求,合理估计监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10.1.3.5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工况等情况以及以 往数据进行, 10. 1. 3. 6应力应变监测的原始观测记录,计算 及时旧档

10. 2 监测数据处理

10. 2. 1胰数据处理内容

10. 2. 3应变监测数据处理 10.2.3.1:每期应变观测结束后,应根据传感器厂家提供的公式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计算当 次应变变化量, 10. 2. 3. 2 采用差动电阻式传感器监测的应变换算,应符合下式规定

10. 2. 3. 4胰应变计管

10. 2 5. 3压计算

3.1,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测绘工程,地质工程君主工程和结构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 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高质量 分析报告。

T/CAGHP 009 2018

10.3.2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做定量 分析时,应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10.3.3:资料分析应了解各监测物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趋势及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或儿个效应 量之间)的关系与相关程度。有条件时,还应建立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解释监测量的变 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判断各监物理量的变化与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并对各项监测成 果进行综合分析,揭示灾害体及工程结构的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其安全状态并做出预报。 10:3.4应力应变监测应确定监测预警值,预警值应满足地质灾害体、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中被保 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预警值应由监测项目或工程设计方确定。 10.3.5信息反馈提供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以及当达到和超过监测预警值时 发布的警报。技术成果提供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用文字阐述、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 式表达。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 10.3.6:阶段性监测报告一般包括周报、月报,必要时还包括日报、季报和年报等DB34/T 2841-2017 MPE 双壁波纹管通用技术要求,阶段性监测报告 可包括下列内容: 8 该监测期的工程概况、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b. 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d 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e) 相关建议: 10.3.7 提交监测报告,监测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T/CAGHP 009 2018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图:地质灾害监测平面布置图剖面布置图、钻孔柱状图等 附表。应力应变监测数据采集表、施工记录表等原始记录表格

骨坡推力监测(监测仪器、传感器)基础施工记录

T/CAGHP 009 2018D. 3.监测仪器安装施工记录表监测项目名称;日期:年月日天气施工单位,孔号:终孔孔深;m主滑方向;主传感器安装方向:地质管长度7专用接头/传感器接头/孔深/光纯线长度/序号m备注mmm.m合计共根共 .个共,个传离器备注技术负责人:施工班(组)长:安装人:年月32

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简支箱梁技术交底报告(中国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8月)T/CAGHP 0092018索引地质灾害监测等级划分表1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项目表表2建(构)筑物的安全等级表3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划分表4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框图图1光纤光栅土压力传感器理设示意图图 2地应力计钻孔及理设安装示意图图 3滑坡推力监测传感器布置安装示意图图 4应变计组的理设示意图(单位:mm)图 53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