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pdf

DB41/T 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1/T 2106-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7123
下载资源

DB41/T 2106-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2106-2021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pdf

7.8.1发射站布设应尽量靠近发射极A、B连线,且交通便利。发射站场地应尽量平整,且无 发射站应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发射站应通风良好,发电机排烟应布置于发射站下风位置, 人员废气中毒。

发射站应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发射站应通风良好,发电机排烟应布置于发射站下风位置,避免操作 人员废气中毒 7.8.2接收站布设应尽量远离房屋、厂房、电线, 7.8.3接收站如因客观条件限制需偏移则应记录实际点位坐标及偏移原因,如偏移距超点线距50% 应以弃点处理并记录弃点原因。 7.8.4发射站、接收站须准备防雨、防晒及防风设备

7.8.3接收站如因客观条件限制需偏移则应记录实际点位坐标及偏移原因GB/T 38107-2019标准下载,如偏移距超点线 应以弃点处理并记录弃点原因。 7.8.4发射站、接收站须准备防雨、防晒及防风设备

7.9.1供电电极应按设计长度及方位布设,其方位误差应小于5°,且AB供电线尽量保持直线布设, 7.9.2A、B极电极应布设在交通方便、接地良好的位置。供电极应采用挖极坑,理设金属板或铝箔 的方式,极坑应挖至湿润土层深度,并浇盐水,用湿土压实。必要的情况下可采用多极坑并联的方式进 一步降低接地电阻。极坑引线要做好绝缘,同时极坑周围应设立警示装置并派专人看守。A、B极布设 要尽量避开高压线、施工矿山、溪流水域、断裂构造等以减少电磁干扰。 7.9.3敷设供电线时,导线连接处应做好绝缘与固定,剩余导线不得留在绕线架上,应将其全部展开, 并以S型平铺于地面。供电导线通过道路,要采取掩土、布置保护线槽等方式进行保护,且道路侧要竖 立警示标志,不宜进行架空处理。 7.9.4供电导线应选用多股铜线,耐压值及直径应根据实际工作最大负载进行选定,导线应满足外业 施工温度变化大、防潮、抗拉的要求。 7.9.5供电线布设完成后,应检查供电导线是否有漏电情况;接地情况是否良好,各连接点是否牢固, 7.9.6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AB供电极坑进行回填处理,尽可能恢复原状。

7.10.1 测站布设时,在测量点应以红旗或木桩进行留标。 7.10.2 接收导线应贴地布设,避免因导线晃动产生电磁干扰,风力较大时应对导线进行覆土压埋。 当接收装置为接地电极时,具体要求如下: 吸多 7.10.3 a) 测量电极应挖坑埋设,电极坑内应剔除碎石和植物; b) 在基岩裸露或硬化路面区域无法挖坑埋设时应进行偏移,也可尝试利用糊状泥土保持不极化电 极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试验性采集; C 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附近,电极引线应做好绝缘; d 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时,在测地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同时应在野外施 工班报(见附录B)备注记录。 .10.4 当接收装置为线圈时,应固定在专用支架上,摆放接收线圈时以线圈架或线圈的水泡居中为准。 遇大风天气时,应采取挡风措施,以降低风动噪声

DB41/T 2106202

7.10.5接收装置靠近电磁干扰源时(如金属栏杆、金属管道、高压线、信号塔、房屋、铁路等)应适 当平移,同时记录实际坐标并在野外施工班报(见附录B)备注记录。 7.10.6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避免在仪器附近走动并停止使用通信设备

.11.1安全生产教育应贯穿野外工作全过程。野外工作开展前应对工作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 察,查明潜在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对野外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救援及野外生存、自救 基本常识培训。 .11.2野外作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知识。供电作业人员须使用绝缘防护用品。对附 匠有人、牲畜活动的工作区,应派专人看守供电电极,巡视供电导线。 .11.3放线、收线和处理供电故障时,严禁供电。在未收到发射机操作员明确断电的指令前,为确保 人身安全,不充许任何人接触供电导线、电极、供电设备和发射输出设备。 7.11.4应避免在供电线下进行供电作业。 7.11.5雷雨时停止野外工作。突遇雷电,应迅速关机,断开连接仪器设备的所有电缆。 .11.6 发电机组运行期间,不得添加燃油。 .11.7 发射机最高供电电压和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的80%,以确保系统安全。 .11.8野外作业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员应配齐可靠的通信工具。在人烟稀少地区、 危险地区不得单人外出作业。

7.14质量检查与评价

一同三不同”原则,当仅 仪器工作时按照同一仪器、同点位、不同操作员、不同时间的原则进行;当使用多台仪器工作时 点位、不同仪器、不同操作员、不同时间的原则进行,

DB41/T 2106202

7.14.2质量检查工作应随野外工作同步进行,质量检查点在工作区应分布均匀,对突变点、异常区段 应重点检查,全区质量检查量应不低于全区总工作量的3%,工作区采用不同工作装置时均需布设相应 验查工作。 7.14.3电性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工作量不小于电性参数测定工作量的10%,具体计算方法按照DZ/T 0070—2016执行。 7.14.4在进行误差统计时,只统计设计时间窗口内的测道,质量检查结果应满足设计工作精度要求, 贡量检查统计全区检查点的单点均方相对误差和总均方相对误差,计算方法如下: a)计算单点均方相对误差时检查点两次观测的曲线形态应一致,对应道的数值接近,单点均方相 对误差的计算见式(9):

M; 单点均方相对误差; n 参加统计计算的时间窗口数; Vij 一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观测值; 一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检查观测值; Vij 一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观测值与检查观测值的平均值。 b) 全区所有检查点总的均方相对误差的计算见式(10)

M=± 2mm Vii

式中: M 总均方相对误差; m 检查点数; n 参加统计计算的时间窗口数; Vij 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观测值; Vii 一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检查观测值; Vij 一第j点第i个时间窗口的观测值与检查观测值的平均值。 .14.5 检查点单点均方相对误差要求如下: a 超过设计工作精度要求的测点数,应低于质量检查点数的三分之一; b) 超过设计误差要求2倍的测点数,应低于质量检查点数的5%; C) 超过设计误差要求3倍的测点数,应低于质量检查点数的1%; d) 突变值不参加统计。 M .14.6 质量检查精度不符合设计书要求时应增加检查工作量。当检查工作量增至总工作量的20%仍不 合要求时应返工。当质量不合格的检查点数超过被评价区域内检查点总数的三分之一时,可增加系统检 查工作量(可直至总工作量的20%)后进一步统计,若系统检查观测精度仍旧达不到合格标准时,不得 再增加检查工作量,确定为此区域全部资料作废。 .14.7质量评价应从资料的完整性、齐全性、工作参数选择、原始数据质量、噪声干扰水平和质量检 查与误差统计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主要包括: a) 数据质量的定性评价:对相邻延时道的衰减曲线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衰减曲线连续性好的数 据质量可靠,反之,衰减曲线连续性不好的数据质量不可靠:

DB41/T21062021

b)测区工作参数选择的分析:应对施工参数(发射电流、发射源长度、收发距、发射基频、发射 延时、时窗范围、固定增益、叠加次数等)进行评价,

野外工作结束后应进行验收, 重影响质量的观测结果应予作废。未 经野外工作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应结束野外工作。验收内容与要求见附录C。

8.1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检查

8.1.1原始资料整理

原始资料整理包括: a)测地工作成果记录表与误差统计表; 仪器一致性试验报告及误差统计表、噪声调查试验; 测点原始数据及数据整理计算表、质量检查记录及误差统计表; d )电性参数标本采样记录、电性参数测定记录及误差统计表; e) 原始数据曲线图册; 实际材料图; g 野外施工班报表册、工作日志和野外工作总结

8.1.2原始资料检查

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对野外记录和原始数据进行100%检查,并签名交技术负责人复 核。原始资料的检查内容包括: a)野外测地成果; b 实际点位与设计点位的偏差及造成原因; c)数据曲线是否出现异常和畸变现象,是否进行了妥善处理与检查; d)野外施工班报表记录是否有缺项、错项,对于测点实地异常情况是否记录清楚,

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压制、穴余数据剔除、装置校正等一系列数据处理过程。常用方法与要求如下: 根据野外施工班报记录,对原始数据块进行分析甄别,剔除异常数据块; b 根据探测发射关断斜波时间、探测目标深度和实测早晚期时间窗口数据质量对数据时间窗口进 行截取: C 分析原始数据曲线,进行合理滤波、平滑处理; d)复杂地形条件下需进行地形校正。

在数据预处理后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到测区电阻率空间分布特征,为资料解释提供依据。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 根据已搜集测井、地质等资料,结合测区电性参数统计成果,初步分析目标体与围岩的电性特 征与空间特征,为反演建立初始模型:

DB41/T2106—2021

b 应先对试验部面或已知剖面进行反演参数试验,初步推断测区反演参数; 通过已知地层资料、钻孔资料、电测井资料等进行约束反演,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d 反演应结合测区地质特征,通过反复修正反演模型及参数使反演成果符合地质规律和已有的可 靠的研究成果,

有下面几方面要求: 应遵从由已知到未知,由局部到全面的原则; b) 应充分考虑各项人文、地质干扰引起的实测数据改变; 应根据已知资料的增加不断修正、完善解释成果; d)应充分考虑物探成果的多解性,应多方法、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解释过程中应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8.5.1主要图件种类

主要图件应包括: a) 实际材料图; b 测点曲线图: C 多测道归一化感应电动势或归一化感应电场强度剖面曲线图; d 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 e) 综合面图; f) 其他推断的图件

应包括以下内容: a)测区交通状况、水系和特殊建筑物等; b)测区范围、测网和电磁干扰分布位置等: C 点线编号、供电点位,实测点位、试验点位、试验线位、检查点位和丢点点位等

多测道归一化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场强度剖面

横坐标为剖面点位,比例尺与工作比例尺一致,纵坐标为归一化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场强 采用对数比例尺:不同测道采用不同颜色表示:将相同测道不同点位振幅值连成曲线绘制而成

由视电阻率反演电阻率断面图以及其他物化探异常和地质、地形及解释成果按点号对齐排列而成

8. 5. 5 编绘要求

正式图件编绘要使用经过检查验收的数据,且编绘内容要全面、清晰的反映工作成果。采用的技术 符号按照GB/T14499规定执行。

9. 1. 1 编写要求

DB41/T2106202

成果报告编写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a)野外工作验收合格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报告编写; b 报告编写应根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批复意见书、工程变更审批表、野外 工作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 C 成果报告应在全面系统掌握资料,经过定性解释、定量反演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提出有 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与建议: )文字报告层次清楚,简明要,以成果解释推断和工作结论、建议为重点,结论客观明确; e)报告附图、附表、附件要规范、合理、美观,文字说明简练、清楚

9.1.2成果报告主要内容

成果报告编制主要内容见附录D,应包括: 前言; b)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c) 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d) 解释推断; e 结论及建议; f) 附表及附图。

成果报告编制主要内容见附录D,应包括: a)前言; b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c 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d) 解释推断; e 结论及建议; f)附表及附图。

9.1. 3成果报告附图

成果报告附图应包括实际材料图、剖面图、拟断面图、断面图、综合面图、综合平面图等,

报告提交应遵循下述要求: a)成果报告编写完成后首先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初审,编写组根据初审意见对报告修改完善,修 改完成后上报任务委托单位组织审查; b)任务委托单位审查后提出评审意见,编写组对报告修改完善并经任务委托单位复核后提交报告

9. 3. 1基本要求

9. 3. 2主要内容

资料汇交应包括: 项目申请书、项目执行任务书、项目设计书以及审批意见等相关资料; b)原始资料,包括观测现场记录,测地数据,观测数据及处理后的成图数据; c)数据处理结果及图件; d)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等附件

DB41/T 2106202

附录A (资料性) 设计书编写内容与要求

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工作目的与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主要内容、工作周期以及工作目的; b)勘查登记情况; C 测区概况:主要包括测区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 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简述以往地质、物探工作情况及其成果,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和本次工作目的 任务相关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A.3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A. 3. 1 地质特征

简述区域及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特征,对于勘查对象或电性标志层特 述。

A.3.2地球物理特征

详列本区或邻区或类似条件地区以往的物性资料和干扰因素,提供目标地质体与干扰体物性数据或 地质一地球物理模型,分析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的有效性及其干扰因素。 若工作区以往进行过相同或类似方法的勘查工作,应描述矿体异常特征及干扰体异常特征

A.4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A. 4. 1 工作方法

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a)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比例尺以及部面方位、仪器设备、工作装置等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参数的选 取依据。 b) 数据处理方法及流程,并说明各个处理步骤的目的及依据。 使用的制图软件及制图方法

主要包括测地工作、物探测量、电性参数测量、数据处理与制图的相关要求以及质量评价指标等

发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附实物工作量一览

A.6组织管理与进度安排

简要叙述勘查单位情况,具体叙述项目组人员组成以及设备配置情况。

A. 6. 2 项目管理

斤实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及绿色

A. 6.3 进度安排

明工作的总周期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起止时间!

根据工作量编制经费预算。

工作布置图及其他必要图件等。

DB41/T 21062021

DB41/T 2106202

DB41/T2106—2021附录B(资料性)野外施工班报表B.1给出了野外施工班报表的样式表 B. 1野外施工班报表样式施工单位:施工时间:编号项目名称工作装置施工地点天气日期时间接收操作员发射操作员放线负责人收发距(m)AB极长度(m)接收机编号接收框有效面积(㎡)/发射频率(Hz)发射电流(A)接收偶极长度(m)接地电阻(α)/序号文件号点线号坐标备注探头电阻(α)X:1Y:H:X:2Y:地方维信服务平H:X:3Y4Y:H:X:5Y:台H:注:此表行数可增减18

DB41/T2106202

野外工作完成后应当在5日内提出野外工作验收申请。野外工作完成标准如下: a)已完成设计规定的全部野外工作; b) 原始资料齐全; 已经按有关规定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编写野外工作总结: 1 承担单位已完成初步野外验收。 野外工作验收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野外工作结束转入报告编写前,应完成野外工作验收。

C.3. 1任务完成情况

C. 3. 2 测网布设

C.3. 3 仪器试验

检查仪器型号、仪器调节、校验记录以及仪器性能试验等内容

检查测地工作、测点观测的各种记录是否准确、齐全,是否达到了设计书的要求。 检查野外观测质量检查记录是否准确、齐全,是否达到了设计书的要求,重点内容如下: a)观测质量检查是否随着野外工作经常进行; b 观测质量检查是否按“一同三不同”或者“两同两不同”的方法进行; 检查量是否达到工作量的3%~5%; d 对于畸变点和异常突变点是否进行了100%检查

C. 3. 5 物性工作

检查物性标本采集、测定的方法是否符合设计书要求,采集、测定的记录是否齐全、准确。物性测 定质量检查量和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设计书要求

C.3.6资料整理及质量体系和绿色勘查运行

DB41/T 2106—2021

野外计算、整理的各种资料是否内容完整、真实可靠、字迹清晰、页面整洁和规格统一。 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生产环节是否严格执行了自检、互检、项目检、大队检等各级检查规 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绿色勘查措施执行情况

C.3.7工作量完成情况评价

对工作部署的合理性和工作量完成情况(不合格数据不能计入完成的工作量)做出评价,填写 收登记表,见表C.1。

表 C. 1 质量验收登记表样式

D. 1.1 工作目的与任务

DB41/T 2106202

附录D (资料性) 成果报告编写内容与要求

测区概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位置交通情况:包括坐标范围,行政区划及交通情况; 自然地理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土壤植被及气候特点; c)经济人文情况:包括经济发展、供电供水、村镇、居民集散特点等,

1.3任务完成情况及主

简述本次工作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检查验收情况,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存在问题。

D.2地质及球物理特征

D.2.1以往地质及物探工作

简述以往开展过的地质及物探工作简况,结合其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做出简要评价,同时阐明本次 工作的意义。

D. 2. 2 地质特征

地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区域地质特征:简述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b)矿区地质特征:重点叙述与目标任务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c)矿床地质特征:矿体产出部位、围岩或顶底板、蚀变、矿化形态、矿石特征、品位等。

D. 2. 3 地球物理特征

津生14J01 中新天津生态城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安装图集D.3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工作方法、工作装置、工作参数的选择及依据

D. 3. 2 测地工作

工作比例尺,剖面与电极接地点的布设方法及精度

DB41/T2106—2021D.3.3野外观测野外观测包括以下内容:a)仪器:观测所用仪器、仪器技术参数指标、仪器检查调节与性能试验等:b)试验过程分析及工作参数选择分析;c)野外观测方法、观测总精度的确定及配置、质量检查、误差统计等。D.3.4物性测定物性标本的采集、测定及质量检查、物性参数的统计等。D.3.4资料处理及质量体系和绿色勘查运行资料处理与质量体系运行包括以下内容:a)资料整理:原始资料的检查验收及处理、资料整理方法、各项改正(含所用公式)及其改正的误差统计等:b)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具体流程,每个处理步骤所采用的方法及目的c)图件与表册的编绘:制图精度、编制方法、主要图件和表册;d)质量体系运行: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级检查、两级验收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绿色勘查:项目实施过程中绿色勘查措施执行情况。D.4解释推断D.4.1异常的识别与分类异常的识别、异常下限的确定,异常范围圈定,异常分类、异常编号以及异常特征描述。当测区背景值变化较大时,可分区确定异常下限。D.4.2异常的解释推断异常的解释推断是物探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在充分研究已有地物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所有圈定的异常均要进行定性解释,对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异常和所有推断的矿体异常要进行定量反演并求取异常源埋深、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异常解释推断要严谨、深入,对于和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紧密相关的部分要详细论述D.5结论及建议D.5.1结论对本次工作所要解决的地质任务提出地质结论并进行评价,说明本次工作的成效。D.5.2建议提出下步地质工作、物化探工作及异常工程查证的建议。D.5.3问题说明本次工作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D.6附图及附表22

DB41/T21062021

GB/T 19233-2020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成果报告附图应包括实际材料图、剖面图、拟断面图、断面图、综合面图、综合平面图等。 附表为成果中应包含的各类表格。

DB41/T 2106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