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pdf因此对高层建筑偏心距要求稍严格,对于多层建筑及硬士地区可以适 当放松。
当放松。 11.3.3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说明,在地下工程 中按最大水头和混凝土壁厚比值来确定设计抗渗等级往往选用的抗 渗等级较高,现采用的表11.3.3是参照十余年来各地工程实践经验 制定的,近年来一一些埋深10m左右的工程其防水混凝士的抗渗等级 多为S6~S8
11.4地下室外墙及构造底板设计
基本上都是垂直裂缝。外墙水平筋按照细而密的原则布置在竖向筋的 外侧是控制垂直裂缝开展的措施之一。 11.4.6设计中采用何种后浇带构造取决于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是否会 对施工产生影响。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施工时间、工程所在地的降雨情 况、施工期间是否采取降水措施等有关。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上述情 况。 11.4.10板底土对底板的反力应根据地基和基础的具体情况由设计 入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基础为嵌岩桩基时,可不考虑板底士对底板 的反力作用;当基础为天然地基、摩擦型桩或以摩擦力为主的端承摩 擦桩LY/T 2997-2018 高寒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且板底土质较好时,可取上部结构竖向荷载的5%~15%作为板 底土对底板的反力。当基础沉降较大、底板下土质较好时,取较大值 反之,取较小值。 当板底下水浮力与土对底板的反力同时存在时,应将二者叠加后 进行底板受力组合分析,此时,上部结构的竖向荷载应减去水浮力
11.5.1墩基础在我省用于多层建筑较为普遍,由于基底面积按天然 地基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免去了单墩载荷试验,因此,在工期紧张 的条件下较受欢迎 为避免与普通独立刚性基础相混淆,界定其理深应大于3m。墩 基施工应采用挖(钻)孔桩的方式,扩壁或不扩壁成孔,直径不宜小于 800mm。考虑到理深过大时,如采用墩基方法设计不符合实际,因 此规定了长径比界限及有效墩长不超过5m的限制,区别于人工挖孔 桩。当超过限制时应按挖孔桩设计和检验。 单从承载力方面分析,采用墩基的设计方法偏于安全。
构造,应视设计等级、荷载大小、连系梁布置情况等综合确定。墙下 敦基多用于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设计不考虑水平力,墙下基础梁与 墩的连结只需考虑构造要求,采取插筋连结即可。可设置与墩顶截面 一致的墩帽与基础梁一同浇。 采用墩基的多层建筑,墩中心距如同天然地基,不必受桩基中有 关中心距的限制,但相邻墩底高差应当考虑持力层的稳定性, 11.5.3甲级设计等级建筑物墩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可用孔内墩底 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等方法确定。宜 在勘察工作中进行,也可配合施工在施工阶段进行。荷载不大的墩 可直接进行单墩竖向载荷试验,直接确定单墩承载力。在载荷试验中 应注意平板载荷试验与单墩载荷试验变形要求的差异。用两种方法确 定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时将有一定差异,应予协调。 墩埋深超过5m且墩周土强度较高时,墩周摩阻力将有所发挥 同时5m深度以下的土层端阻也将增大,因此,可将墩底持力层承载 力适当提高(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时除外),可乘以1.1的增加系数。 当桩周为软土或欠固结士层时,则不应增大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同 时尚宜适当增大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12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点
12.1.1建筑物分为甲类、乙类、内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抗 震设防类别划分应遵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本条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参数的放大作用,由于情况比 较复杂,对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都做出具体规 定是很困难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4.1.8条文说明给 出了增大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供参考。 12.1.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或 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主要是考虑地震波的影响不同而对 建筑抗震不利。另外尚应考虑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或部分天然地基部 分桩基对沉降的不利影响。墩基础为埋置深度较深的深基础,属于天 然地基,其有关规定详见本规范的第11章。全于复合地基与天然地 基在同一结构单元的使用问题,应考二者模量的差异,当模量相近 时,可考虑同时使用。 12.1.3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 抗震墙以及底部一层或两层框架一一抗震墙房屋中的落地抗震墙均是 这类结构中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当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 差,在地震作用下抗震墙基础将产生较大的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 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位移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12.1.4桩箱或桩筏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置深度系根据《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而制定的。当高层建筑的基础 与其相连的裙房基础设置沉降缝时,应考虑高层主楼基础有可靠的侧 向约束及有效理深。当不设沉降缝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异沉降
12.1.4桩箱或桩符基础的钢筋混凝士结构的埋置深度系根据《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而制定的。当高层建年 与其相连的裙房基础设置沉降缝时,应考虑高层主楼基础有 向约束及有效埋深。当不设沉降缝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考 及其影响。
DB42/2422003
13..I厂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场地的岩士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非常 重要。基础工程的施工文影响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对这些建筑物 及设施的类型、分布及结构状况的掌握,有利于基础工程施工的安全 与质量,同时又可使这些设施得到保护。由于地质资料不详或对邻近 建筑物与设施没有充分重视而造成的基础工程质量事故或邻近建筑 物与设施的破坏,时有发生。施工前尽可能确掌握必要的资料,做 到心中有数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依据之一是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组 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必要文件,本条第2、4款是必须的。 基础施工若需开挖基坑,为保证基坑周边环境、边坡及工程桩的安全 与质量,应制定相应的边坡支护、土方开挖、降排水等施工方案。深 基坑工程需遵循湖北省地方标准《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 的有关规定。 13.1.2地基基础技术要求严格,属隐蔽工程,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 全,必须强化地基基础工程的验收,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需符合《建 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一规范》GB50300的要求。地基基础工程施 工中,虽有勘探资料,但常有与地勘资料不符或异常情况发生,致使 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大事故或损失,遇到施工异常 请况出现,应停止施工,待妥善解决后再进行施工。本条文主要强调 了基础施工的基本工作程序及对坑底土的核验要求。 13.1.3由于地下工程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沉降观测数据能较准确 地反映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地基基础的实际沉降变形程度与趋势,应以 此作为确定施工作业方法的依据之一,同时可检验地基基础成果的质 量
地反映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地基基础的实际沉降变形程度与超 此作为确定施工作业方法的依据之一,同时可检验地基基础 量。
13.2.1土方开挖是地基基础施工中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指导土方 开挖,需制定详细的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为保证方案的完整性、可行 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条文对方案的具体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 降排水措施及季节性施工措施、支护方案、应急措施等。 13.2.2士方开挖要分层均衡进行很重要,分层厚度应根据工程的具 体情况(包括土质、环境等)决定,开挖本身是一一种卸荷过程,应防止 局部区域挖土过深、卸载过速,降低士体抗剪性能,引起士体失稳。 由于士方开挖未分层进行挖土,造成的基坑失事、工程桩的偏斜甚至 新裂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对挖土顺序必须认真对待。挖出的士方如堆 置于基坑边,将会使基坑的实际主动土压力超过计算值,极易造成基 坑边坡失稳。根据武汉地区的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为防止挖土机械对 工程桩的碾压而破坏桩体,条文特别强调对扩桩、CFG桩、沉管 灌注桩、预制桩等小直径的桩基,在设计桩顶标高以上的1m以内的 土方应米用人工开挖方式。 13.2.3诸多建筑基坑边坡失事的发生,无不说明了防排水系统对边 玻稳定性的重要影响,排水系统对维护基坑的安全极为重要,必须详 细全面了解周边地面排水情况,制定防排水措施,并保证地基基础施 工期间防排水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转。 13.2.4在基坑底应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并,及时用泵排除坑底积水, 确保坑底土体原状结构。 13.2.5基础施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 13.2.6丽季对边坡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同时在雨季进行地基基础 施工也会直接影响到基础工程的质量。 13.2.7基底土如若受冻,将会破坏基底土体原状结构,影响地基土 的热力
13.3.1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国内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日本建筑 学会标准(JASS5)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0mm以上,同时水 化热引起混凝士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 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士”。美国混凝士学会(ACI)规定:“任何就地 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士,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 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国内有的资料中 规定,连续浇筑混凝土的最小边尺寸在1m以上的称为大体积。大体 积混凝士易产生裂缝,引起大体积混凝士的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多方 面: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主要原因之一);内外约 束条件的影响: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变形;混凝 十的体积变形:干燥收缩:混凝土匀质性的影响:设计造型的影响。 13.3.2~13.3.3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和降温的变化规律以 及各种材料在各种条件下的温度影响,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 监测控制。混凝士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 混凝士的散热温度的叠加,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会产生温度应力和 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士内外的约 策时,会产生裂缝。另外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直接关系,外界气温 越高,浇筑温度也越高,当气温下降,会大大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 的温度梯度,因而会造成温差和温度应力,从而出现裂缝,所以控制 表面温度与外界气温温差是防止裂缝的重要一环。混凝土表面裂缝多 数发生在浇筑初期,而初期的表面温度骤降是引起表面裂缝的主要原 因,日平均气温在2天~4天内连续下降6℃~9℃时,未满28天龄 期的混凝士在暴露表面可能产生裂缝。必须指出,在龄期3天~5关 拆模的混凝士使表面混凝士突然暴露在较冷的空气中,也相当于一次 气温骤降,因此拆模后必须立即进行保温。
13.3.4根据大体积混凝土特性与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在控制大体 积混凝土温度和收缩裂缝方面可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主要有本条文所 列举的六条措施。
13.3.5混凝土浇筑温度系指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50mm~
般混凝土30℃比20℃要快1h~3h),施工必须的处理时间也相应缩 短,这样就容易产生接槎不良,而冷却时的体积变化也大,使大体 积混凝土更容易出现裂缝,因此,有本条规定。室外气温较低系指最 高气温小于或等于30℃,气温大于30℃时,应周密分析和计算温度 (包括收缩)应力,并采取相应的降低温差和减少温度应力的措施。国 外一些施工规范对混凝士浇筑温度也都作出了规定,如日本规范规 定:暑期混凝七的搅拌温度为30℃以下,浇筑时的混凝十温度应低 于35℃: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规定拌制时为25℃以下,浇筑时 要在30℃以下。原苏联规范规定:在暑期施工时,当浇筑表面系数 大于3的结构混凝土时,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站运出时的温度应当不 超过30℃~35℃,而对于表面系数小于3的大体积结构,混凝士拌
合物温度应尽可能降低,且不超过20℃。美国规范规定在炎热气候 条件下浇筑时的混凝土温度不得超过32℃。德国规范规定在气候炎 热时,新拌混凝士温度在卸车时不得超过30℃。
13.3.8全面分层是将整个结构浇筑层分为数层浇筑,当已浇筑的下 层混凝士尚未凝结时,即开始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到浇筑 完成。此种方法可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太大的工程,一般长方形底 板宜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浇筑,亦可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 间同时进行浇筑。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较薄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 程。施工时从底层一端开始浇筑混凝土,进行到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 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 度三倍的工程,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的底层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分 层混凝土之间的施工质量。
13.3.8全面分层是将整个结构浇筑层分为数层浇筑,当已浇筑的下
13.4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施工
13.4.1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的适用士层和钻孔灌注桩的适用士层 并不完全相同。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侧压和端压)的适用土层主要 是考虑到其可压性,在粘土层采用的压浆是不合适的,在砂土、碎石 土中压浆的效果较理想,压浆提高承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桩 瑞土层被加固,提高了端阻力;另一方面浆液会沿桩身向上,对桩下 端部的士体也起到了加固,提高了部分桩下端士体的摩擦力,此外 瑞压浆使钻孔灌注桩回淤清理不干净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这 并不意味着采用后压浆工艺的钻孔灌注桩可以放松对回淤的控制。并 均应进行试桩。
效果,应增加压浆竖管的根数并均匀设置。因为在起吊、安装 压浆管容易损坏,从面影响压浆效果,端压浆下部钢管伸出钢
部以下的长度不宜过长。 13.4.5后压浆能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是由于固化剂对土体空隙 的填充、固化等作用,所以,压浆量应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压力应作 用辅助控制指标,并且均应通过试桩确定。针对不同土层、不同孔隙 比和不同深度,同一真径桩的压浆量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表中规定的 是最小压浆量,作为试桩前的参考压浆量,当场地附近出现渗浆情况 时,不能盲目地认为压浆量够了,就终止压浆,此时应采用间隔复压 掺早强剂、封闭渗浆通道等方法,保证压浆量。在第13.4.11条中强 调应首先用低档(低压),然后遂步加压,以保证压浆效果。 13.4.7压浆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压浆通道是否通畅,所以必须坚 持在浇注混凝后12h~24h内用清水将喷口冲开,并且如果发现桩 端成孔存在塌孔情况,应提前压清水。要求同一承台下的最后一根桩 浇注混凝土后的第五天开始进行压浆,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原因,第 一,此时压浆,桩身混凝土已有一定的强度;第二,相邻承台的桩已 施工完:如果第五天相邻承台的桩没有施工完,压浆时间可以适当推 退。 13.4.8考虑到压浆管很薄,并且桩基施工是昼夜连续进行,如采用 焊接连接方式,很容易把压浆管焊破,从而会使浆液不能压到指定的 位置,导致压浆效果不佳,实际施工中丝扣连接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13.6无循环钻孔灌注桩(旋挖桩)施工
13.6.4旋挖钻机重量较大、机架较高、设备较昂贵,保证其安全作 业是极为重要的。在13.6.4~13.6.7四条中,强调其作业的注意事 项,这些是旋挖钻机无循环工艺在武汉地区使用后得出的极为重要的 经验教训,是经过惨痛教训后的总结,也是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环节。 13.6.13目前实际工程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隔水栓,如预制混凝土隔
水栓球、砂包、细石混凝土隔水栓,大量的施工实践经验表明,从施 工的方便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隔水栓对桩身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 虑,细石混凝土隔水栓是介于刚性和柔性隔水栓之间的一一种,具有较 好的可操作性。 13.6.15关于导管埋深的多少,一直是施工企业争论不休的问题,根 据目前的施工技术水平、导管配置情况和大量的检测统计表明,导管 的埋深宜为4m~6m,并且直径较大的桩取大值,直径较小的桩取 小值,埋深太浅容易出现断层,理深太深容易出现堵管等意外情况。
13.7.4本条是保证静压桩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很多静压桩工 程的实践表明,由于表层地基土的承载力不够、含水量较大、排水不 通畅等原因容易造成静压机沉陷和难以行走,这些现象均对桩位和已 施工的桩产生不良影响,基至需要采取补桩、增大承台等措施。 13.7.9整个工程的静压桩是否压到位,与静压机的配置和压桩能力 密切相关,本条规定了静压机配备重量的下限,同时为保证后续施工 桩的质量,杜绝采用“浮船法”沉桩。 13.7.13静压桩的起吊装置有多种方式,如吊环、预理管等,如采用 预理管则应验算该处的各种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压桩机的夹具严 禁压在该处,否则会导致桩身断裂或破损。 13.7.15采用蒸汽养护的桩,应采用自然养护时间和强度双控,除应 满足100%的混凝士强度外,对自然养护时间作出了规定,同时为防 止桩身破损,应选择夹持摩擦力大而夹持力小的静压桩夹具。 13.7.18静压桩的接头质量对桩基础的结构完整是至关重要的。静压 桩的焊接方法有多种,除了标准图集中提出的角钢连接外,在武汉市 还经常采用具有良好受力性能、经济、焊接时间短、便于施工的接栅
方法,如“预制装配式可调平刚性接头装置”。 13.7.20静压桩的设计压力值应通过试桩确定,本条明确了其所述的 条件下的终止沉桩的条件。一般地,当设计压力值已满足要求,桩端 已进入持力层而桩端设计标高未达到时,应保持稳压1min~2min, 稳压下沉量应通过试桩确定;对土层分布不均或存在不太厚的硬隔层 时,可能会发生设计压力值达到要求,而桩端标高不满足要求的情况, 此时应根据工程实际,采取适当措施,
13.10.1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对桩端土及时封底是保证桩基础承载力 的关键。一些工程人工挖孔桩的各方面质量控制均较好,但就是没有 及时封底,导致沉降过大,引起工程质量事故。 13.10.3~13.10.4人工挖孔桩施工时应特别注意人身安全,对有害气 体和液体、承压水、淤泥的治理,以及雨季施工、挖出土的堆放和孔 口的覆盖等,均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 13.10.7地下水位较高或渗水量较大,难以抽干时,可以采取钻孔灌 注桩中的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方法,可以保证安全和质量。 13.10.9有些施工单位图省事,对大直径冲击成孔灌注桩采用一次冲 击成孔,由于其冲击钻头重量大,使周边设施和建筑物产生裂缝、沉 降等。因此,强调大直径冲击成孔灌注桩应逐级成孔。
14.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中的检验工作包括为设计提供先期依据的 试验检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检测,峻工验收时验收检测以及对正在 施工或已使用的建筑物地基和桩基,由于施工、设计、灾害、改造等 原因,需对其质量进行验证的鉴定检测。 其中为设计提供先期依据的检测,在本规范有关设计的条款中已 予明确规定,施工检测及竣工验收检测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50202中也有明确规定。对于地基基础,承载力是 一个重要指标,鉴于其验证工作费时费力,在施工检测中不易实施 如竣工验收中不加以认定,事实证明将会产生许多隐患,因此, GB50202中强化了竣工验收检测的要求,以确保安全。 本章重点也是竣工验收检测的原则要求,至于具体的检测方法则 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湖 北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及桩基检测技术规程》的规定。 14.1.5级设计等级工程承载力的验收检验,规定采用载荷试验 方法,试验在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当基坑较深时,试验难度大, 费时费力且影响基坑安全,实施中有一定难度。《建筑地基基础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条文说明中开了个口,当施工前 的试桩作工程桩使用,试桩时未破坏,则试桩可作为验收依据。关于 试验数量,如条件单一,当地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可根据工程具体 情况,由设计单位决定验收检验的数量。对于工艺和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中有异议的工程,应进行验收时的载荷试验。 当单桩承载力很高,难以实施载荷试验的桩,可采用抽取桩端士
14.2.2施工过程中的深井降水将产生地面大面积沉降,但沉降坡率 可以控制在3%之内,不致造成周边建筑物受损。但是当建筑物体型 复杂,相邻结构单元地基处理方法不同时也易造成差异沉降,使建筑 物开裂,监测中应予注意。 施工过程抽取浅层潜水或上层滞水,或在人工挖孔桩中局部抽水 均对周边建筑造成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止事故
14.2.5挤土桩的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在饱和 淤泥、淤泥质土中尤为严重。由于挤土效应造成邻近建筑和管线破坏 的事例屡见不鲜,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一是在施工中采取措施,二 是加强监测。重要的工程可采用测斜管等进行土体位移观测,确保邻 近建筑物的安全。
式中各地貌单元的a、b回归系数,见下表:
在不考虑地貌单元和士类的情况下,可得出如下经验方程,表 地区V.(m/s)与深度H(m)的变化规律
老粘性土:V=81N0.426; 老粘性土:V=148p0.426; 粉细砂:V=125N0.227 .单位为(MPa)。
GB/Z 37754-2019标准下载淤泥质土、般粘性士:V=128N0.233; 淤泥质士、般粘性土:V=172ps0.489; 粉 细 砂: V,=88p,0. 480
粉 细 砂: V、=88p.0.480
E.0.1岩土承载力特征值
据载荷试验p~s曲线上的比例界限po值与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 测试参数之间建立的统计关系,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本相当,所以 未予调整。
风化岩石地基承载力fa值(kPa)分档统计表
为确保岩石地基的设计可靠性,必须确定基底一定深度内岩体性 状。此外,在基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可能理藏有相对软弱夹层,基室存 在洞隙,应引起足够重视。岩层表面往往起伏不平,有隐伏沟槽存在,
DB13/T 5082-2019 水泥混凝土拌和过程动态质量监控规范粉细砂[R1=0.0197p.+0.6559
fi=119. 87+7. 81N
利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确定残积粘性土的f·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