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3-118-2021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DBJ∕T13-118-2021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385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3-118-2021 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

7.2.1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7.2.1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 本条的设置旨在整体考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对于节材与材料资 源利用的贡献,评价范围是永久性安装在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不 包括电梯等设备。有的建筑材料可以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情 况下直接进行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

水利工程渠道施工组织设计7.2.1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绿色建材是指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减轻对 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 征的建材产品。本条所指绿色建材需通过相关评价或认证,且标 只或产品认证证书应在有效期内,方能视为达标。 本条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应根据下式计算,并按表10中确定 得分。

P=[(Si + S2 + S3 + S4)/100]X 100%

表1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计算

注:1表中带“*”项的分值采用“内插法”计算,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1位。 2预拌混凝土应包含预制部品部件的混凝土用量;预拌砂浆应包含预制 部品部件的砂浆用量;围护墙、内隔墙采用预制构件时,计入相应体 积计算;结构保温装修等一体化构件分别计入相应的墙体、装修、保 温、防水材料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表中最后一项的“其他”包括管材管件、遮阳设施、光伏组 件等产品,此处每使用一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5分,但累计不超 过10分。所涉材料如尚未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则在式中分母 的“100”中扣除相应的分值后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检测报告、工程决算 材料清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或有效期内绿色建材标识证书 施工记录。

8.1.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1.1本条适用于各类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室内的环境质量与日照密切相关。我国对住宅建筑以及 幼儿园、医院、疗养院等公共建筑都有日照的要求,相关标准包 活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中小 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等以及现行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 建筑设计规范》JGJ39等。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上 述标准要求,若没有相应标准要求,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 标。进行整体布局与建筑单体设计时,日照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受遮挡的住宅建筑每套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的满窗 日照时间应满足表11的规定;

福建省各地住宅建筑日照时间要求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应低于2h: 托儿所、幼儿园生活活动用房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

低于3h,室外活动场地应保证有一半以上的活动场地面积冬至日 日照不应少于连续2h; 4中小学普通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应少于2h,宿舍半数 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建筑相同的日照标准; 5休(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疗养室、医院病房楼半数以上 的病房冬至日满窗日照不低于2h: 6建设项目不应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本条达标判定依据为规划批复文件和依据设计文件进行的日 照模拟分析,日照的模拟分析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日照 计算参数标准》GB/T50947执行。 除满足日照和热环境相关标准要求外,本条要求建筑布局还 应兼顾周边,减少对相邻的住宅、幼儿园生活用房等有日照标准 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条文中的“不得降低周边建筑 的日照标准”是指:①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有 关日照标准的要求。②对于改造项自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改造 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 周边建筑改造前未满足日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 日照水平。 对于周边建筑,现行标准对其日照标准有量化要求的,可以 通过模拟计算报告来判定达标;对于周边的非住宅建筑,若现行 没计标准对其日照标准没有量化的要求,则可以不进行日照的模 拟计算,只要其满足控制性详规即可判定达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规划批复文 件、日照模拟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规划批复文件、 日昭桔圳分析报生

8.1.2本条适用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环境质量与场地热环境密切相关,热环境直接影响人们 卢外活动的热安全性和热舒适度。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 环境设计标准》JGJ286对居住区详细规划阶段的热环境设计进行 厂规定,给出了设计方法、指标、参数。项目规划设计时,应充 分考虑场地内热环境的舒适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场地通风不良

8.1.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条规定要根据居住人口 规模等因素提出配建绿地的控制要求。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 用昂贵,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小于灌木、养木。因此,合理搭配养 未、灌木和草坪,以乔木为主,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 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养、灌 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 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 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间需求等)差 异而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 积内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间、水分、养分而达到最大生长量 的栽培方式。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因此在苗木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保证绿化环境安全 和健康。合理的植物物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

进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养、灌、草自然生长的需要 般来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覆土深度为:乔木大于1.2m,深 根系乔木大于1.5m,灌木大于0.5m,草坪大于0.3m。种植区域 的覆土深度应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门对覆土深度的要 求。鼓励各类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墙面垂直绿化,既能增加 绿化面积,文可以改善屋顶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还可有效滞 留雨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规划批复文 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规划批复文件、苗木采购清单以及 必要的实景影像料。

8.1.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地面积二方平方来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 关标准同步建设雨水利用设施。 对大于10hm²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设计,避 免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 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不当的问题 具体评价时,场地占地面积大于10hm2的项目,应提供雨水专项 设计文件;小于10hm?的项目可不做雨水专项设计,但也应根据 场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水综合控制利 用方案。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竖 可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 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 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8.1.5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包括导向标识和定位标识 等,能够为建筑使用者带来便捷的使用体验。标识一般有人车分 流标识、公共交通接驳引导标识、地下车库引导标识系统、易于 老年人识别的标识、满足儿童使用需求与身高匹配的标识、无障 得标识、楼座及配套设施定位标识、健身慢行道导向标识、健身 楼梯间导向标识、公共卫生间导向标识,以及其他促进建筑便捷 使用的导向标识等。公共建筑的标识系统应当执行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标识系统技术规范》GB/T51223,住宅建筑可以沿用 执行。 在标识系统设计和设置时,应考虑建筑使用者的识别习惯, 通过色彩、形式、字体、符号等整体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性和可 孵识度。并考虑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不同人群对于标识的 识别和感知的方式,例如,老年人由于视觉能力下降,需要采用 较大的文字、较易识别的色彩系统等,儿童由于身高较低、识字 量不够等,需要采用高度适合、色彩与图形化结合等方式的识别 系统等。因此,提出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特点设置适宜的标识引导 系统,体现出对不同人群的关爱

司时,为便于标识识别,应在场地内显著位置上设置标识, 标识应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建筑与设施分布情况,并提示当前 位置等。建筑及场地的标识应沿通行路径布置,构成完整和连续 的引导系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标识系统设 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

8.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8.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氏用建巩的预评价、 第1款,建设项目应对场地的地形和场地内可利用的资源进 行勘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以及建筑、生态景 观的布局,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 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水体、山体、地表行泄洪 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 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 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 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2款,表层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 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 受污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表层土堆置时为避免干燥分化影响土中 微生物的生存,须将表层土置于有酒水养护的阴凉处,其上可种 植豆科植物或以落叶草皮覆盖。 第3款,基于场地资源与生态诊断的科学规划设计,在开发 建设的同时采取符合场地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 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实现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可参与评审。比如

在场地内规划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如湿地系统、养灌草复合 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系统等,为本土动物提供生 物通道和栖息场所。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 物生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 水体水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电 清方能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文件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原地形图、相关设计文 件(带地形的规划设计图、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 平面图):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护方案 及记录、水面保留方案、生态廊道建设方案、表层土利用相关图 纸或说明文件等)、施工记录、影像材料。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 用等,应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 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 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 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 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 计要求)。出于维持场地生态、基流的需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不宜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为设计控制雨量。 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 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差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 周期性,推荐采用最近30年的统计数据,特殊情况除外。福建省 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60%、65%、70%、75%、80% 85%时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参见表12,

表12福建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注:其他城市的设计控制雨量,可参考所列类似城市的数值,或依据当地降雨 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确定。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 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模型 并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控制雨量、场 也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需要的总规模 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达到 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即判定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 专项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

8.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

绿地率指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 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包括建设项目用地中各类用作

化的用地。合理设置绿地可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绿地率以及公共绿地的数量是衡量任 x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集中绿地是指居住街坊配套建设、可供居民休憩、开展户外活动 的绿化场地。集中绿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宽度不小于8m,面 积不小于400m2时,集中绿地应设置供幼儿、老年人在家门口日 常户外活动的场地。并应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 日照阴影线(即日照标准的等时线)范围之外,并在此区域设置 供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为老年人及儿童在家门口提供日 常游憩、及游戏活动场所。 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 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制定有相应的 绿地管理控制要求。本条鼓励公共建筑项目优化建筑布局,提供 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鼓励绿 地或绿化广场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 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相关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 相关计算书

8.2.4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幼儿园

8.2.5本条适用于各类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 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 室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 景观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 水口、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 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第1款,利用场地内的水塘、湿地、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 设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旱溪和景观水体) 来调蓄雨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自标。能调蓄雨水 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十塘等。 第2、3款,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 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 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地面生态设施 是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 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 制径流污染的目的。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 物业应定期检查并杜绝阳台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第4款,雨水下渗也是削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 “硬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 包括建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透水铺装”指既能满足 路用及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文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 云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系统,包括采用 透水铺装方式或使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 等透水铺装材料。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 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人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 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时, 乃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但覆土深度不得小于600mm。评价 时以场地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申报 材料中应提供场地铺装图,要求明确透水铺装地面位置、面积、 铺装材料和透水铺装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图 观设计图、室外给水排水总平面图等)、计算书;评价查阅相 竣工图、计算书。

8.2.6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表13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dB(A))

本条评价时,仅考虑室外环境噪声对人的影响,不考虑建筑 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分区,项目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来实现环境噪 声控制。本条既可以通过合理选址规划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 植物防护等方式对室外场地的超标噪声进行降噪处理实现。有研 究表明,10m左右宽的乔木林可实现噪声5dB(A)的降低。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环评报告(含有噪声检测及 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相关设计文件 声环境优化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声环境检测报告。 8.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非玻璃幕墙建 筑,第1款可直接得分。

建筑物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照 明以及广告照明等造成的光污染。光污染产生的眩光会让人感到 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 来道路安全隐惠。 光污染控制对策包括降低建筑物表面(玻璃和其他材料、涂 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合理选配照明器具,采取防止溢光措施等 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将玻璃幕墙的光 亏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 本条要求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 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1)玻璃幕墙应 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30的玻璃;(2)在城市快速路、主 干道、立交桥、高架桥两侧的建筑物20m以下及一般路段10m以 下的玻璃幕墙,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16的玻璃;(3) 在T形路口正对直线路段处设置玻璃幕墙时,产生有害反射光的 幕墙部位应采用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16的玻璃;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 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JGJ/T163中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在室外照明设计图纸 中体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光污染分机 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光污染分析报告、检测报告。 8.2.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若只有一排建 筑,本条第1款的第二项可直接得分。对于半下沉室外空间,此 条也需要进行评价。 本条人行区是指区域范围内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行和 停留的场所。冬李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小于 5m/s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风面与背 风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对于风速较 天的地方,建议采取措施如通过规划改善建筑布局、设置挡风墙 设置绿化带等改善场地风环境。 夏季过渡季通风不畅在基此区域形成无风区湿旅区一将

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 0.5Pa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对不同李节典型风向、风 速可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中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李节 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使用的气象 参数建议依次按地方有关标准要求、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 象参数标准》JGJ/T346、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 据集》的优先顺序取得风向风速资料,数据选用尽可能使用地区 内的气象站过去十年内的代表性数据,也可以采用相关气象部 出具逐时气象数据。计算“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可 将建筑外窗室内表面风压默认为OPa,可开启外窗的室外风压绝 对值大于0.5Pa,即可判定此外窗满足要求。 室外风环境模拟应得到以下输出结果: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5m高处的 风速分布。 2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季室外活动区的 风速放大系数。 3不同季李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 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福建 省各地市风环境工况参数应参照表14设置。

表14福建省各地市风环境工况参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 报告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文件、风环境分析报告。

8.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9.1.1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技术、产 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为鼓励性能提高和创 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 方式,比照“控制项”和“评分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 称为“加分项”。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性能提高,如进一步降低 建筑综合能耗;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创新,如传承地域建筑文 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碳排放分析计算等,鼓励在技术、 管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绿色建 筑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绿色性能的贡献,本标 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某些加分项是对 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评分项均 可得分。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鼓励项目根据所在地的气候、资源特点,在本标准第7.2.4条 和第7.2.8条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提高供暖空调设备系统能效,以最少的供暖空调能源消耗提供舒 适室内环境。本条可与本标准第7.2.4条、第7.2.8条同时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围护结构施 工详图、暖通空调相关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建筑综合能耗 节能率分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围护结构施工详图、相 关设计说明)、节能计算书、运行能耗统计数据、建筑综合能耗

9.2.1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9.2.2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的评价强调对不同地域建筑的文化保护、传承与设计。 建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 当地历史文脉及风俗传统的重要载体。采用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 设计原则和手法,为传承传统建筑风貌,让建筑能更好地体现地 域传统建筑特色。福建省传统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传统 建筑形式,文有排屋、土楼、土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建筑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闽南古厝风格、莆仙妈祖风格 土楼土堡风格、嘉庚建筑风格、山水廊桥风格等。 对场地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也属于本条规定的传 承地域建筑文化的范畴。历史建筑主要指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地 方特色、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采用适度的保护利用措施, 避免对历史建筑价值和特征要素的损伤和改变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

9.2.3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历史建筑本

我国城市可建设用地日趋紧缺,对废弃地进行改造并加以利 用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废弃场地进行绿色 建筑建设,在技术难度、建设成本方面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 介。因此,对于优先选用废弃地的建设理念和行为进行鼓励。绿 建筑可优先考虑合理利用废弃场地,对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毒物 贡进行检测与再利用评估,采取土壤污染修复、污染水体净化和 盾环等生态补偿措施进行改造或改良,确保场地利用不存在安全 隐惠,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本条所指的“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 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 虽然目前多数项目为新建,且多为净地交付,项自方很难有权选 择利用旧建筑。但仍需对利用“可使用的”旧建筑的行为予以鼓

励,防止大拆大建。对于一些从技术经济分析角度不可行, 但出于保护文物或体现风貌而留存的历史建筑,不在本条中 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 日建筑使用专项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环评报告、旧建筑 使用专项报告、检测报告

什面积是生态学中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性指标,它 与植物生物量、固碳释氧、调节环境等功能关系密切,较高的 容率往往代表较好的生态效益。自前常见的绿地率是十分重要的 场地生态评价指标,但由于养灌草生态效益的不同,绿地率这样 的面积型指标无法全面表征场地绿地的空间生态水平,同样的绿 地率在不同的景观配置方案下代表的生态效益差异可能较大,因 此,绿容率可以作为绿地率的有效补充。 为了合理提高绿容率,可优先保留场地原生树种和植被,合 理配置叶面积指数较高的树种,提倡立体绿化,加强绿化养护, 提高植被健康水平。绿化配置时避免影响低层用户的日照和采光 为便于评价,本条的绿容率可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绿容 率=(乔木叶面积指数×乔木投影面积×乔木株数)+灌木占地面 积×3+草地占地面×11/场地面积。冠层稀蔬疏类乔木叶面积指数按2 取值,冠层密集类养木叶面积指数按4取值,乔木投影面积按苗 未表数据进行计算,场地内的立体绿化均可纳入计算。 除以上简化计算方法外,鼓励有条件地区采用当地建设主管 部门认可的常用植物叶面积调研数据进行绿容率计算;也可提供 以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的绿容率测量报告,测量时间可为全年叶 面积较多的季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绿化种植平 面图、苗木表等)、绿容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绿容 率计算书或植被叶面积测量报告、相关证明材料。 925本条适用王冬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钢结构、木结构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符合减少人工、减少消 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工业化建造要求。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 筑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7)59号),规范装配式建筑评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福建省装配式建筑评价管理办 法(试行)》闽建(2020】4号,要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应 按照该管理办法中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表计算,计算细则要求 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为了鼓励装配式建筑发展,将装 配式建筑评价等级分为一星、二星、三星,装配率分别对应为 60%~75%、76%~90%、91%及以上。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 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

的通知》(建质函[20151159号)中明确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运 行维护等阶段应用BIM的工作重点内容。其中,规划设计阶段主 要包括:①投资策划与规划;②设计模型建立;③分析与优化; 4设计成果审核。施工阶段主要包括:①BIM施工模型建立; ②细化设计;③专业协调;④成本管理与控制;③施工过程管理 ③质量安全监控:7地下工程风险管控:8交付竣工模型。运营 维护阶段主要包括:①运营维护模型建立:②运营维护管理:③ 设备设施运行监控;④应急管理。评价时,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营 维护阶段BIM分别至少应涉及2项重点内容应用,施工阶段BIM 全少应涉及3项重点内容应用,方可得分。 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信 息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当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基于 司一BIM模型开展,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BIM技术应 用报告:评价查阅相关工图、BIM技术应用报告。

9.2.7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绿色建筑 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节约目标,而且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筑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量。经过多 年的研究探索,我国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一定量的案例 实践。在计算分析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 碳排放,做到有的放矢。绿色建筑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载 体,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术措施同步开展。碳排放计算方法参照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建筑碳排放 计算分析包括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工况下的碳排放量 预评价和投入使用前的评价,主要分析建筑的固有碳排放量:对 于投入运行一年的建筑,主要分析在标准运行工况下建筑运行产 生的碳排放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 报告(含减排措施);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 (含减排措施):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香阅标准运行工况下的磁

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含减排措

.8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

9.2.9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度,比如法 国的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本的住宅性能保证制度等。 保险一般承保工程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10年)之内因主 体结构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消费者造 成的损失,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质量提供一 定年限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中列明的质量问题 时,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保 验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投保 计划;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核查其约定条件和 实施情况。

9.2.10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主要是对前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 目的是鼓励和引导项目采用不在本标准所列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 范围内,但可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减少环境 污染、提高健康和宜居性、智能化系统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等方 面实现良好性能提升的创新技术和措施,以此提高绿色建筑技术 水平。 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 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 现可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项目的创 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 降低成本或提高工效等优点。本条未列出所有的创新项内容,只 要申请方能够提供足够租关证明,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即可认为 满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 告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 关证明材料。

潮湿大风暴雨的环境特性下,易发生剥离脱落的安全事故。 夏门市于2013年出台《厦门市建筑外立面装饰装修管理规定 对建筑外立面粘贴饰面砖的区域进行限制,要求建筑外墙离地高 度超过24米的区域,不得采用粘贴饰面砖(板),目粘贴饰面砖 (板)部位以及幕墙下有出入口、通道或者人员活动场地的,应 当设置挑檐、顶棚等遮挡防护设施或者绿化带、裙房等缓冲区域 上海、成都、大莲等城市也均已出台实施相同规定。参考以上规 定,本次修订在福建省范围内提出建筑外墙离地高度超过24米的 区域,不采用粘贴饰面砖(板)的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大多 为多层建筑(建筑外墙离地面高度不超过24米的区域),近年来 该类建筑屡屡发生外墙面砖剥落掉地的情况,因此本规定对幼儿 中小学生以及行为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建筑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条 文的教育建筑指中、小学、幼儿园;老年人建筑指养老院、护理 院及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等;评价查阅 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或检测报告。 A.0.2根据福建省气候多雨,多地容易内涝的实际情况,提出 应的对建筑物的防涝设计要求。若项目无地下建筑或设施,本条

A.0.2根据福建省气候多雨,多地容易内涝的实际情况,提出相

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提出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为I 级的要求。 福建省临海、临水区域较多,在海域、湖泊等常年蓄水区域

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建筑建设地下室时,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加 大了地下室渗漏的可能性,而地下室一渗漏,修补工序繁杂, 代价巨大,因此本标准要求该类型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为I级。而 对防水材料的耐久年限,结合市场现状,提出防水材料耐久性不 少于20年的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设计说明中建筑所在区域, 室面及地下室防水等级,地下室水位,以及是否明确屋面和地下 室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不少于20年。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 说明书或检测报告。

径可以有效改善室内自然通风情况。住宅建筑在评价时本款 供通风路径图或者进行室内风环境模拟,确保每户至少有1 住房间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才视为满足。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 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分析报告

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产品说明书、计算书。 A.0.6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 立带来巨大的威胁。《福建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第二十八条规 定:“绿色建筑应当合理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配置安 全可靠的充电设施。” 为了推进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鼓励项目建设 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规范场地内电动自行车停 放管理。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应设置合理,严禁在走道、楼 梯间、首层门厅内存放电动自行车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严禁私 拉乱接临时电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同时要求电动自行车集中停 放场所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控 制设施。建筑小区内设置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应方便使用 服务半径不大于100m。 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区域、充电配电箱、市电引入等配套设 施应与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 收”,配置充电设施的电动自行车停车位不应低于非机动车停车 立总数的50%。集中充电区域应符合消防等安全管理要求,并方 便居民使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阶段查阅设计文件(建筑总平面 图、电气设计施工图);评价阶段查阅设计内容的竣工文件、现 场影像资料。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查阅 关竣工图、设备采购合同。

A.0.8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活动环境的追求越

通过对室外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风级及气象灾害预警等气 条件的展示,有助于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出行及建筑使用参考, 醒使用者采取有效手段降低可能遭受的健康风险。如:天气降

A.0.10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费有清洁性、可获得性、便利性

鼓励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洁电力消费比例,推进炊事和生活热 能采用电能或者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气。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设计文件(电气系 计说明、设计图纸、预留接口);评价阶段查阅工程影像、头 产品证明材料等。

A.0.11本条要求建筑围护结构合理采用适宜本地区气候特!

节能技术和产品,应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2项: (1)外墙采用自保温墙体材料: (2)外墙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热反射型涂料,饰面材料太 阳辐射吸收系数小于0.6; (3)设置通风屋面、种植屋面或屋面采用热反射涂料:

可以有建设单位、物业单位等集中建设、管理及维护,便于评价 考核。故本条评价所指的电风扇仅考虑吊扇、壁扇固定式电风扇 公共建筑适宜风扇调风的场所见表A.0.12

表A.0.12公共建筑适宜风扇调风的场所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电风扇预留 安装条件、电风扇型号规格等设计材料);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 计算书、电风扇质量合格证、电风扇安装照片等。 A.0.13底层架空和骑楼形式是福建传统民居中较为常见的做法 属于本地区特色技术措施,该类设计可以改善通风、增加室外活 动场地,并且有利于建筑防潮。本条提出通风架空率指标与现行

GB50581-2020标准下载k = (ai+a2+a3)b × 100% ab k=1 . Zm,ki

图A.0.13通风架空率计算示意图

本条的实施途径包括:(1)结合场地通风、防潮设计、景 观设计合理设置建筑底层架空层。(2)沿街面合理设置骑楼形 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设计说明 计算书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含设计说明等证明材料)、 工程影像。 A.0.14F 由于以往景观设计常常以人类喜好禁忌来挑选一些易于

A.0.14由于以往景观设计常常以人类喜好禁总来挑选一些易 整理、成长迅速、不长刺、不结果、树形整齐的时树种、观 生花草等,从而杀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植物多样性设计可 育植物物种、气候、空间的多样性,创造多样化生物栖息地条 为了避免场地内乔木种类少,造成植物族群抵抗力、稳定

降低,野生原种生物快速消失的现象,要求进行养木多样化设计 司时引入辛普森歧异度SDIt作为评价得分的依据,辛普森歧异度 SDIt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rn 复层绿化比例; Ah 复层绿化面积(m²)(指的是乔木、灌木正投 影面积之和); Ax一一总绿地面积(m²)。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阶段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总平面 图、景观绿化设计施工图)、相关指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 工图、相关指标计算书、影像资料。 A.0.15福建地区多雨且夏季炎热,系统设置风雨连廊可以提供 社区居民遮阳避雨的步行路径,同时可以作为良好的活动、交往 与观景空间。连廊设计应综合考虑遮阴、避雨与休憩功能,避免

因追求美观而设置透明的玻璃顶。对于项目具有多栋建筑(例如 主宅建筑群、学校、医院、旅游文化区等)GBT 39327-2020 船用发动机湿式排气系统用橡胶和塑料软管 规范.pdf,鼓励为建筑之间主 要步行路线提供避雨防晒措施。同时,风雨连廊的设计应符合消 防及相关规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风雨连廊设置位置、风雨连廊施工图。评价查阅预评价涉及内容 的竣工文件,还应查阅风雨连廊的现场影像资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