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5092-2016 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线路勘察设计规范

GY/T 5092-2016 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线路勘察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Y/T 5092-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7322
下载资源

GY/T 5092-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Y/T 5092-2016 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线路勘察设计规范

Yr = k(Ro.01)"

表D.0.1雨衰极化参数

步骤3:计算距离系数r

CJJ/T 134-2019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步骤4:估算年度0.01%的时间会超过的路径衰落(d为距离):

年度0.01%的时间会超过的路径衰落(d为距离)

A001 = Yrdi

步骤5:对于0.001%1%范围内的P%和平衰落储备A.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步骤6:在指定的BER条件下,超过等于平坦衰落储备A(dB)的雨衰的概率为:

D. 0. 2 XPD系统降雨中断概率

步骤1:确定等价路径衰减A.(dB):

0.12 + 0.4 1g () ,f ≥ 10GHz 0 : 0.12 f< 10GHz

Prain = P/100

式中:U一一U=U.+301gf,U.平均取15dB,下限为9dB(对大于15dB的衰减),f为工作频率,GHz; V一一当8GHz≤f≤20GHz时,取V=12.8f0.19;当20GHz

聚4:计算中断概率Pmr

D.0.3由降雨引起的总中断概率

Pxpr = 10"/100

降雨引起的总中断概率一般计入不可用时间,总中断概率为Prain和Pxpr二者中的较大者Pr。该公 式得出的是双向的不可用概率。

OIrain= 1+1313(100P)0.94

E.0.1天线高度优化

步骤1:制作天线高度剖面图(图E.0.1); 步骤2:对路径剖面附近可能的镜面反射区,估算反射面距发射和上部接收天线的高度h和h

图E.0.1天线高度部面图

式中:y1,y2一一 一分别为站点1和站点2地面的海拨高度,Ⅲ; h1G,hz:一一分别为站点1和站点2天线高出地面的高度,m; yo一一反射区中点的海拔高度,m; Xo一一反射区中点距离站点1的距离,km; V一一反射区的倾角,。。 镜面反射区可能是大片水域、平原、没有树木的光滑小山顶或建筑物顶部,反射区可能不是水 平的。实际地形斜面可能与地形图有较大误差,必要时可进行实地勘察,建议估算时倾角v有一个小 的误差范围(如按土10m的部面高度计)。如果反射区位于海面上,则需特别注意潮汐引起的变差。 步骤3:对于有效k系数范围从k.到无穷天(工程中可选用1.0x10"),用hi和h2计算该反射面分另 距离站点1和站点2的距离d和d2:

b = 2.mcos[+arccos(

式中:a一一等效地球半径,a=kxa,a为实际地球半径6375km; d一一站距,km。 如在有效k范围内,反射波都不会破坏性地干扰直达波,则该镜面反射区可以忽略;如反射区面 积较小或反射点在反射区边缘,可调整一端或两端天线的高度避免强反射(满足余隙要求的前提下, 宜尽量采用高低天线),估计改变量并重新计算。调整天线高度也可以用于将反射位置置于较差的发 射面,降低反射影响。 步骤4:对于不可避免的镜面反射区,按步骤3中相同的有效k值范围,计算直达波和反射波的路 程差(以波长为单位):

E.0.2空间分集间距优化

用h2和d分别替代上式中的h和d,可以计算出站点1的距离1 对每一个可能的镜面反射区域执行这一步骤。 步骤6:计算可能的分集天线的优化间距:

对每一个可能的镜面反射区域执行这一步骤。 步骤7:对于有强反射的路径进行分集间距的选择:

S=/2,30/2,50/2等 S2=02/2,302/2,502/2等

在正常传播条件下(k=4/3),预计表面反射信号电平接近直达信号电平(如大面积水面或湿雪 覆盖的平原等),应选择由步骤6得到的k=4/3时的最小间距即S;=01/2(所有镜面反射区取最小值), 该间距能对最大的k值范围提供空间分集保护。 在正常传播条件下,预计表面反射信号电平不会接近直达信号电平(如天线高出反射面很多), 则可选择较大的间距,如S:=301/2,S=501/2等,该间距能降低表面多径衰落概率、提高分集效果。 在较长的水面路径可采用三重空间分集,此时上部和中部天线之间的间距应为最小值(k=4/3 时的01/2),下部天线的间距应为4.6.1条得到的间距。 步骤8:对于无强反射的路径,可使用步骤6得到的较大的分集间距(不超过23m)。

0.1如果无分集保护的中断概率不能满足指标要求,或系统需要较高的可靠性,则需要频率分集。 于无强表面反射的路径应用步骤5计算,对于有强表面反射的路径应用步骤6~步骤8优化。 步骤1~4:同本规范附录E; 步骤5:对于无强表面反射的路径,选择可用规划频率中申的较大间隔,将中断概率减至最小: 步骤6:对于在步骤3中相同的有效k值范围,计算主信道与保护信道间最小的优化频率间隔(MHz)

对每一个可能的镜面反射区域执行此步骤; 步骤7:由下式计算主要信道与保护信道间可能存在的优化频率间隔(MHz)

Af =△fmin,3△fmin..

对每一个可能的镜面反射区域执行这一步骤; 步骤8:对于有强反射的路径进行频率分集间隔的选择: 在正常传播条件下(k=4/3),预计表面反射信号电平接近直达信号电平(如大面积水面或湿雪 覆盖的平原等),最小间隔即△f=△fain(所有镜面反射区取最小值)能在最大的k值范围提供有效的 频率分集保护。工程中可在该间隔和可用规划频率之间折衷,选择靠近k=oo时步骤6得到的间隔△fnin。 在正常传播条件下,预计表面反射信号电平不会接近直达信号电平(如天线高出反射面很多、 或者采用交叉频带分集的情况),则可选择k=4/3时步骤7中的较大间隔,提高分集效率(该间隔不会 在较大的k值范围内有效)。

G.0.1在足够倾斜或者有较大余隙的路径上,直射波和表面反射波之间的夹角较大,可以利用天线 的辐射方向性来降低反射波的影响。角度分集可与空间分集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加强性能。

主足够倾斜或者有较大余隙的路径上,直射波和表面反射波之间的夹角较大,可以利用天线 向性来降低反射波的影响。角度分集可与空间分集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加强性能。 上抬天线一定角度,利用天线的辐射方向性降低强反射波。 录给出了在标准传播条件下(k=4/3)的优化方法。 1~4:同附录E天线高度及空间分集间距优化;

本附录给出了在标准传播条件下(k=4/3)的优化方法。 步骤1~4:同附录E天线高度及空间分集间距优化: 步骤5:对步骤3中,计算k=4/3时站点1和站点2直达波和表面反射波之间的夹角

式中:αal,αa2一一天线的半功率波束宽度; αtl,αt2一一天线上抬的角度(没有上抬时取0)。 如果表面反射波离开和进入一副和两副天线一半宽度的范围内,相关的天线通常应被抬起约波 束宽度的一半,以增加天线鉴别度。即使表面反射波的到达角略微超出了天线的一半宽度,稍微向 上抬起仍可能是有利的。 若考虑有效表面反射系数(pef),则电平损耗为

不同的地面pefr不同,估算上抬角度时,设pefr=1。 步骤7:上抬一副天线或同时上两副天线,由下式价

上抬两副天线,由下式估算k=4/3时 Lα(k = 4/3) = 12 [cα1)2 + (α2)2

La(k = 4/3) = 12 (t1)2 + (2)2

步骤8:估算k=4/3时直达信号和表面反射信号之间的破坏性干扰的最大可能衰落深度:

步骤9:优化大线上抬角度使表面多径衰落最小或表面多径幅度失真最小。 让表面多径衰落达到最小:设衰落在2.5dB~4dB,得到上抬角Φ1,此时反射波电平比直达波电 平下降的更多、直达电平下降较小。 让表面多径幅度失真达到最小:进一步增大上抬角度,直到针对表面反射波的相对天线鉴别度 达到最大,建议直至出现6dB的衰落,得到上角Φ2,此时直达波和表面发射波的幅度间的相对差 值达到最大。 如果Φ,不需要增加天线尺寸,选择Φ1;如果Φ,能改善性能而不需要分集,则选择Φ

G.0.3角度分集和空间/角度混合分集系统中的角度间隔: 角度分集可与空间分集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加强性能。主天线上抬Φ或Φ用于有效的接收直达波 信号,而分集天线下抬Φ:用于加强接收表面反射信号,在直达波因波束扩展而产生严重平衰落的情 况下,保证接收到的直达信号和表面反射信号的组合维持在噪声门限以上,提高角度分集的效率。 步骤10:计算主天线(上部或是并排角度分集的天线)上抬角度:按照本规范G.0.2得到角度( Φ,或Φ2)。这会导致平坦衰落储备大致损失2.5dB~6dB,必要时可用更大的天线来补偿平衰落储备 的损失; 步骤11:计算分集天线(下部或并排角度分集的天线)下倾角度:分集天线从本地水平线向下 倾斜一个角度(Φ:),该角度为下列值中的较小者: 1k=oo时,路径的主要镜面反射方向的角度; 2相对于视轴给出3dB损耗的角度。 如果沿着路径有多于一个的显著镜面反射,应选择一个折中的指向角,如果没有明显的镜面反 射,可从地形或植被情况估计一个最强漫反射方向上的角,或者在正常条件下该天线应指向视距的 方向,如果视距方向被遮挡的话则指向地平线方向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广播电视SDH数字微波线路勘察设计规范

2术语和缩略语 33 2.1术语.· ..33 传输技术要求 ·33 3.1一般规定· ·33 3.2差错性能 ·33 3.3可用性…· ·34 线路设计: 35 4.3断面·· *·35 4.4干扰容限 ·37 4.6空间分集 38 5线路勘察· 39 5. 1 一般规定· 5.2勘察准备… 39 5.3现场勘察 ·39 系统设计... 39 6.1一般规定 ·39 6.2频率和极化配置 39 6.3线路保护和组网方式·. 6.5网络管理· 6.7无人值守站

考《国际恒定比特率同步数字通道的差错性参数

3.2.1影响微波传输系统的主要因素如表1

表 1 影响微波传输系统的因

3.3.3不可用因素具体包括:各种传播衰落引起的中断(如降雨引起的衰落)、设备故障(如微波 收发信机、调制解调机、倒换设备、天馈线系统、电源系统等发生故障)、其他因素引起的故障(如 维护引起的中断,雷击、大风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中断等)。不可用指标应按比例适当分配,如雨衰 分配50%、设备25%、其他因素25%。本规范附录D提供了雨衰引起的不可用计算方法。

4.3.1断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地面反射和大气不均匀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断面分类的目 在线路规划时期选择断面和评估线路性能

4.3.3微波中继段有多种类型的衰落

表2不同通道类型的BERs

图1平均最差月份中超过衰落深度A的平衰落概率(%)

4.4.1数字微波通道的于扰源示意图(图2)

敢字微波通道的干扰源示意

微波干扰由许多传播因素引起,哪一种传播机理为主取决于气候、无线电频率、距离和传播路 经的地形。其中长期干扰包括视距传播、绕射、对流层散射等,短期干扰包括表面大气波导、高层 的反射和折射、水汽凝结物散射等。 4.4.3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的传播路径不同、衰落不相关,《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干扰计算方法》 B/T13619和《数字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6提供了详细的估算和测量方法。为满足 干扰恶化量不超过通道指标10%的要求,工程中应将干扰恶化量控制在1dB以内。

4.6.1在路径的倾角较小时,宜使用空间分集技术,分集大线的设置原则是信号在一个大线上衰落 时,在另一个分集天线上的信号由地面引起的多径衰落的几率达到最小。6dB衍射损耗相当于0.2F 的余隙,对于有足够平衰落储备的系统,原则上可允许有更大的衍射损耗。可参考本规范附录E进 行天线高度和分集间距的优化。 4.6.3有大面积水域等强反射的路径,在无法保证空间分集主用天线和分集天线有足够大的垂直间 距时,空间分集和角度分集的组合使用可以取得明显的分集效果。可参考本规范附录G应用天线辐 射方向图及角度分集优化

DB34/T 1972-2013 P91钢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规程5.1.1调查的内容可包含:该地区电网等级、供电可靠性及架设专用供电线的可能性;无线电相互 干扰和净空要求;交通情况;通信覆盖情况;站址及附近地区地震史记录、地质构造等;最大风速、 最大温差、降雨、雷電及雾等自然灾害形成和时间分布情况;站址周围现有或已规划筹建的可能阻 档微波射线的高大建筑物、微波干扰源单位、严重污染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等情况;环境卫生、水 源水质、最近的居民点、生活必需品供应、医院等社会生活条件

2.1可参考本规范附录A制作剖面图和勘察大纲。应充分利用路由设计软件自动生成剖面图、 参数分析,电子地图的精度应不低于90m(如SRTM3)

集的城文进行现场期察

6.3线路保护和组网方式

6.5.3各台(站)的本地监控系统是整个微波线路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GB 51363-2019 干熄焦工程设计标准,应通过网络实现集中监控 和管理。本地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对本站的信号、机房环境、电源、消防、门禁等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6.7无人值守站

占)的本地监控系统是整个微波线路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应通过网络实现集中监控 控系统应能实现对本站的信号、机房环境、电源、消防、门禁等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5.7.1目前微波设备、监控系统、机房等可以达到无, 直守的标准,对无业务上传和下载的厂电微 波台(站)宜优先考虑建设成无人值守站,无人值守的形式可以是代维代管、定时巡查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