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969-2020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

GB/T 38969-2020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71.2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297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8969-2020 电力系统技术导则

GB/T 38969—2020

Guide on technologyfor power system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L/T 781-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设计规范(清晰,附条文说明)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电源安排 电源的接入 系统间联络线 直流输电系统 送受端系统…· 10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 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 继电保护. 3 安全自动装置 调度自动化 h 电力通信系统

GB/T38969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 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内 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 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 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智刚、陈国平、刘映尚、张正陵、李明节、韩丰、杜忠明、汤涌、孙华东、李昇、 王小海、陈旭、赵良、李尹、刘建琴、孙珂、曹阳、李晖、申洪明、于昊洋、王丹、韩晓男、顾盼、刘颖、厉璇、 陈天一、刘栋、佟宇梁、金广祥、张祥龙、江璟、李疆生、许涛、冷喜武、郭强,张健,张彦涛,覃琴、张剑云、 叶俭、于钊、贺静波、何飞、刘明松、主轶禹、冯长有、武力、胡超凡、姚伟锋、吕鹏飞、杨军、徐玲铃、李丹、 张晓明、励刚、黄志龙、主斌、部广惠、牛栓保、李勇、庞晓艳、唐卓尧、苏寅生、周红阳、刘正超、吴琛、洪潮、 程兰芬、戴剑锋、刘世宇、苏辛一、主爽、邱健、陶彦峰、刘国阳、郭向伟、齐军、秦惠敏、杨文超、马普辉、 姚谦、周海波、王葵、王华广、李磊、成和祥、方勇杰、李威、吴敬坤、张忠华、王绍德、冯艳虹、吴利军、康义、 马怡晴、李彬、刘汉伟、陈志刚

GB/T 389692020

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为指导电力系统科学发展,促进规划、设计、运行等专业相互协调,在总结原行业标准《电力系 统技术导则》经验的基础上,在本次同步修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工作的同时,结合未来能源战略 型发展趋势,编制完成《电力系统技术导则》。本标准明确了电力系统发展应遵循的主要技术原则和 方法,从电源安排及接入、系统间联络线、直流输电系统、送受端系统、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电力系统全 停后的恢复、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电力通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

GB/T389692020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基本技术要求以及电源安排、电源的接入、系统间联络线、直流输电系统、送 受端系统、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电力系统全停后的恢复、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电力通 信系统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kV及以上的电力系统。220kV以下的电力系统(含分布式电源)可 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39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GB/T34122220kV~750kV电网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技术规范 GB38755一201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力系统 powersystem 由发电、供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设备以及为保障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 置、调度自动化、电力通信等二次设备构成的统一整体 3.2 新能源场站

检修备用容量maintenancereserve

GB/T389692020

5.2.1应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常规电源(火电、水电、核电等)应具备足够的调节能力,在系统 中应配置必要的调峰气电、抽水蓄能等灵活调节电源以及储能设备,新能源场站应提高调节能力 5.2.2应充分利用电力市场机制,调动各类电源及用户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5.2.3应在重要负荷中心建设一定规模的常规电源(火电、水电、核电等),满足系统安全稳定和供电 需求。 5.2.4应统筹系统承载能力、电网安全风险,确定新能源并网规模

5.3.1电力系统应具备有功率备用容量,并充分考虑跨省跨区支援能力及新能源利用,统筹安排备 用容量,包括负荷备用、事故备用、检修备用。 5.3.2负荷备用容量为最大发电负荷的2%~5%。 5.3.3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较多的地区,需结合新能源出力特性和参与平衡的比例,额外设 置一定的负荷备用容量。 5.3.4事故备用容量为最大发电负荷的10%左右,但不小于系统一台最大机组或馈人最大容量直流的 单极容量。 5.3.5检修备用容量应结合电源结构、负荷特性、设备质量、检修水平等情况确定,检修备用容量的选 取应确保周期性地检修所有运行机组

5.4新能源参与电力电量平衡

.4.1应充分考虑新能源装机出力的随机性、间歇性特征,结合新能源功率预测,以安全可靠、经济高 改为基本原则,将新能源装机纳入电力电量平衡。 5.4.2新能源发电量宜按照设计利用小时数参与电量平衡计算,新能源发电出力宜按适当比例参与电 寸平衡计算。

.1应考虑以下因系选定火电、水电、核电等常规电厂的出线电压: a)发电厂的规划容量、单机容量、送电距离和送电容量及其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Q/GDW 10514-2018 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GB/T 389692020

b)电厂接线结构的简单性:电厂出线电压等级数及回路数应尽可能少; C 调度运行与事故处理的灵活性; d)短路电流控制:电厂母线短路电流不超过断路器最大开断能力; e)对提高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6.1.2主力电源宜接人最高电压等级。单机容量为600MW及以上机组,可直接接入500kV及以上 电压等级电网,也可根据需要,经技术经济论证,接人低一级电压电网;单机容量为200MW~300MW 级的机组,按6.1.1的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接入220kV~500kV电压等级电网 6.1.3新能源场站应根据场站容量、机组特性等,可根据6.1.2确定适当的接入电压等级。新能源场站 妾人应满足相关惯量、短路容量、功率调节、电压控制、穿越能力、电能质量等要求 6.1.4对于兼顾本地负荷与远方送电的电厂,必要时可以两级电压等级接人电网。直接接人地区电网 的机组,应与当地负荷相适应,以避免不适当的二次升压;对于受端系统内的主力电厂,也可以有部分机 组就近接入低一级电压电网,但出线的电压等级不应超过两级 6.1.5在电厂内不宜设两

6.2.1设计电源接入系统时,应防止发生严重故障时,因负荷转移引起恶性连锁反应。应避免一组送 电回路的输送容量过于集中,在发生严重故障时,因失去电源容量过多而引起受端系统崩溃。 6.2.2每一组送电回路的输送能力应保证送出所接入的电源容量。 6.2.3每一组送电回路的最大输送功率占受端总负荷的比例不宜过大,具体比例可结合受端系统的具 体条件确定。 6.2.4除共用一组送电回路的电源外,应避免大电源在送端连在一起,送到同一方向的几组送电回路 不宜在送端连在一起,经论证需要在送端或中途连在一起时,应能在严重故障时可靠快速解列。 6.2.5送到不同方向的几组送电回路,如在送端连在一起,应考虑在故障时具备快速解列或切机等措 施,以防止由于负荷转移而扩大故障。

6.2.7电源出口同杆并架的线路,设计标准应相应提高,采用耐张段距离应相应缩短。

7.1.1建设系统间联络线应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宜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a)可得到的错峰效益与调峰效益: b)可提高的电网安全性效益:包括运行水平、可靠性指标、紧急故障支援等; C) 送电效益; 可提高的有功功率交换、减少电源备用的经济效益JGJ/T12-2019 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包括水火电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互补效 益等; 对清洁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效益。 7.1.2应分析建设联络线及有关设施的投资、运行费用等,统筹考虑技术经济效益确定系统间联络线 建设的可行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