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233-2014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pdf供电插头插入和拨出供电插座、车辆插头插入和拨出车辆插座的全过程的力均应满足: a)对于交流充电接口,小于100N; b)对于直流充电接口,小于140N。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 满足上述条件。
6.5.1供电插头、供电插座、车辆插头、车辆插座的防触电保护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9章的 求。 注: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的中性端子和控制导引端子视作带电部件,信号、数据地、接地端子不视为带电部件。 6.5.2当插入供电插头或车辆插头时:
CJT413-2012标准下载a)接地端子应最先连接:
b)控制导引端子应在相线端子及中性端子之后连接, 6.5.3当拔出供电插头或车辆插头时: a)接地端子应最后断开; b)控制导引端子应先于相线端子及中性端子断开
6.6.1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接地保护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0章的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接地保护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0章的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接地保护按照7.6进行短时间耐大电流测试,接地电路中的部件不应熔化、 破损。
6.6.1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接地保护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0章的要求。 6.6.2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的接地保护按照7.6进行短时间耐大电流测试,接地电路中的部件不应熔化 断开或破损
Q/GDW1234.1—2014
6.7.1充电接口的端子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1章的要求。
6.8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
电动汽车充电接口中所采用的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3置 的要求。
6.9.1在与配属的防护装置连接后,供电插头、供电插座、车辆插头、车辆插座的防护等级应分别达 到IP54。 6.9.2供电插头和供电插座、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插合后,其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5
6.9.1在与配属的防护装置连接后,供电插头、供电插座、车辆插头、车辆插座的防护等级应分别达
6.10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
动汽车充电接口的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19章的要求
6.11.1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能避免带载分断的充电接口,按照7.11进行试验期间,不得 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试验结束后,不要求充电接口保持原有功能 6.11.2对于没有控制导引功能或者控制导引电路不能避免带载分断的充电接口,按照7.11进行试验, 试验结束后,试样不应出现不利于继续使用的损坏
6.12使用寿命(正常操作)
供电插头和供电插座、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按7.12进行插拔寿命试验。试验结束后,应满足: a)附件或锁止装置应能继续使用; b)无外壳或隔板的劣化; c)插销上的绝缘帽无松脱 d)无电气连接或机械连接松脱; e)无密封胶渗漏; f)保持触点之间信号传输的连续性: g)介电强度性能复试满足6.10的相关要求。
6.13表面温度和端子温
充电接口按照7.13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满足如下要求: a)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的抓握部位,其允许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 1)金属部件50℃; 2)非金属部件60℃。 b)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可以接触的非抓握部位充许温度不应超过 1)金属部件60℃; 2)非金属部件85℃。 c)端子的温升不超过50K。
充电接口的电缆及具连接应满定GBT 19182001中第23章和GB/T5013和GB/T5023 的要求,但部分试验方法及线缆位移的要求见7.14.
6.16螺钉、载流部件和
6.17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穿透密封胶距离
充电接口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穿透密封胶距离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26章的要求。 6.18耐热、耐燃和耐电痕化 充电接口的耐热、耐燃和耐电痕化应满足GB/T11918一2001中第27章的要求,
6.18耐热、耐燃和耐电
6.20限制短路电流耐受试验
7.1.1除非另有规定,否则试样应以(20土5)℃的环境温度,按交货状态下进行试验, 7.1.2所有测试仪表、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其精度应高于被测指标精度至少一个数量级或误 差小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 7.1.3本部分规定的试验均为型式试验,如果充电接口的一部分已经在某一给定严酷程度的试验 合格,且有关的型式试验的严酷程度没有超过已进行的试验,不再重复这些有关的型式试验。 7.1.4试验应按本部分的试验项目的顺序进行。 7.1.5应采用3个试样进行全部试验,但必要时,要用一个新的附加试样进行7.19的试验。 7.1.6当试验需要用导线进行时,所用导线采用制造商提供的导线,或者采用满足GB/T5023、 GB/T3956和GB/T5013的铜导线。
对充电接口的外观进行检
Q/GDW1234.1—2014
Q/GDW 1234.12014
插合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供电插头和供电插座, 并施加200N的拨出外力,检验锁止装置的功育
通过仪器(如弹簧秤、祛码等)测试供电插 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之间的插拨力。
的插套同GB/T11918—2001的型式可能不同。
2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短时间耐大电流试验: a)模拟实际使用状态,将供电插头、供电插座、车辆插头和车辆插座进行安装; b)将长度不小于0.6m的满足表1尺寸的导线按照制造商规定的紧固条件连接到保护接地端 子:供电插座和车辆插座连接所允许最小尺寸的铜导体电缆,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连接和额 电流相匹配的电缆,允许直接使用已经连接好的组件; c)按照表1所示的电流和时间进行试验; 1)试验结市层用欧姆表成类似设务检查控地体间连接的连续性
d)试验结束后用欧姆表或类似设备检查接地导体间连接的连续性
表1接地端子短时耐大电流测试参数
按照GB/T11918—2001中第11章进行试验,其中GB/T11918—2001中的表3用本部分表2代替
表2端子应能连接的导线的横截面积
7.8橡胶和热塑性材料的耐老化
按照GB/T11918—2001中第13章进行试验。
按GB4208的规定进行防护等级试验。
用开路电压为表3中规定的电压等级的测试仪器测量,非电气连接的各导体之间、各独立导体与 (金属外壳)之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Q
7. 10. 2 工频耐压
非电气连接的各导体之间、各独立导体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其工作电压应能承受表3所规定 历时1min的工频耐压试验(也可采用直流电压,试验电压为交流电压有效值的1.4倍)。试验过程中应无 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
各导体之间、各导体对地(金属外壳)之间,按其工作电压应能承受表3所规定标准雷电波的短 冲击电压试验。试验过程中应无击穿放电。
表3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按GB/T11918一2001第20章的规定进行分断能力试验。对于有控制导引电路的充电接口,应使其控 制导引电路处于非工作状态,并按表4(代替GB/T11918一2001的表6)的参数进行分断能力测试。直流 接口用等值的交流电流进行试验。
表4分断能力测试参数
7.12使用寿命(正常操作)
将固定部件(供电插座或车辆插座)固定,使活动部件(供电插头或车辆插头)往复运动,进行空 载带电(额定电压、无电流)插拔循环10000次。试验结束后,按7.10进行介电强度试验,但对于额定 电压超过50V的附件,试验电压在表3的基础上应降低500V。 注:试验设备、试样安装方式、插拔速度(率)等和7.11相同。
Q/GDW1234.1—2014
温升试验在(25士5)℃环境温度下进行, 试验时 提供的电维 按GB/T11918一2001第22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测试电流使用交流电,具体电流值见表5(代替GB 1918一2001的表8)。达到温度稳定状态后读取温升数值 则可以认为达到了温度稳定状态
表5温升试验的测试电流
按GB/T11918一2001第23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部分内容用下述内容代替: a)对于不可拆线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应配有制造商所要求的和额定工作值相适应的电缆,且价 为电缆组件进行试验。 b)经受的拉力和力矩值,以及试验后电缆的位移最大允许值见表6(代替GB/T11918一2001的表 11
览固定件的拉力、扭矩测试值和电缆允许最大位移值
曲试验中重物等效重力等具体参数分别见表7和表8(分别代替GB/T11918一2001中的表12和表13)。
表7摆球球冲击试验的冲
表8弯曲试验重物等效重力参数
7.16螺钉、载流部件和连接
按GB/T11918一2001第25章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18耐热、耐燃和耐电痕
7.20限制短路电流耐受试验
按GB/T11918—2001第29章规定的方法进行
将带有制造商推荐的电缆的供电插头和车辆插头随意地放在水泥地上。用P225/75R15或同等负 载的传统汽车轮胎以((5000土250)N的压力,以((8土2)km/h的速度压过供电插头或车辆插头(轮 胎充气压力(220士10)kPa)。当车轮从试件压过之前,每一个试件均应随意地以正常方式放在地上。 测试中的试件应无明显移动。被施加压力的试件不应放置在突出物上。
如果所有试样在全部试验中都合格, 不合格,该项试验及对其试验结果可能已发生影响的前项或前几项试验应在另一组3个试样上重复进 复试时,所有这3个试样均应试验合格
Q/GDW1234.1—2014
A.1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与连接方式
A.1.1充电模式1: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GB2099.1要求的插头插座, 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电源侧使用了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A.1.2充电模式2: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GB2099.1要求的插头插座, 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充电连接电缆上安装了缆上控制盒。 A.1.3充电模式3: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专用供电设备,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直接 连接,并且在专用供电设备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A.1.4充电模式4: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非车载充电机,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间接 连接。 注1:交流充电推荐使用充电模式2和充电模式3 注2:各种充电模式都应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A.2电动汽车的连接方式 A.2.1连接方式A: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和电动汽车永久连接在一起的充电电缆和供电 插头。 A.2.2连接方式B: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带有车辆插头和供电插头的独立的活动电缆。 A.2.3连接方式C: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了和供电设备永久连接在一起的充电电缆和电
A.2电动汽车的连接方式
A.2.1连接方式A: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和电动汽车永久连接在一起的充电电缆和供电 雷头。 A.2.2连接方式B: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带有车辆插头和供电插头的独立的活动电缆。 A1.2.3连接方式C:将电动汽车和交流电网连接时,使用了和供电设备永久连接在一起的充电电缆和电 动汽车车辆插头,
汽车充电接口规范第1部分:通用要求
Q/GDW1234.1—2014
编制的主要原则 13 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13 主要工作过程 13 5标准结构和内容 13 6条文说明 14
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规划,结合公司电动汽车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 果Q/GDW 10632-2016标准下载,充分考虑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及未来技术的发展,修订本标准。 2)在标准修订的过程中,与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单位和电动汽车企业进行沟通和技术交流,并结合 相关国标和行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标准中需要修订和完善的条款内容。 3)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使用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接口。
在本标准制订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其中:电动汽车标准参考了GB/T19596,充 电系统标准参考了GB/T18487.1,防护等级标准参考了GB4208,充电连接器标准参考了GB/T20234.1 等。
2013年12月,南瑞集团公司成立标准修订小组,标准修订小组梳理了国内现有标准,依据国家电网 公司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接口的实际使用情况,拟定修订草案。 2013年12月30日,标准修订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内部讨论会,讨论了国内现有充电接口、充电 没备、通信协议标准在当前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的技术细节内容,形成标准修订草稿。 2014年1月,将标准修订初稿发往国网公司系统内单位征求意见。 2014年2月18日,标准修订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内部讨论会,会上对统稿意见进行集中研讨, 形成了国网公司系统内部各设备制造单位认可的标准修订初稿。 2014年3月,在南京召开标准统稿会,会上对标准中的修订条款进行逐条讨论。会后修订小组根据 讨论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4年3月,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往一汽、东风等整车厂商及其他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2014年4月,根据征求意见期间反馈的信息,修订小组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形成标准送审稿。 2014年4月29日, 由国网公司营销部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组通过了标准送 审稿的审香,建议根据专家意 报主管部门批准
GDW1234《电动汽车充电接口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Q/GDW1234.1—2014
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本部分为Q/GDW1234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编写要求进行编制。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1)前言; 2)标准正文共设八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充电接口的 额定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3)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本部分修 主要参考了GB/T20234.12011,GB/T20234系列标 准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接口标准,其中GB/T20234.1对交流接口和直流接口的通用部分和试验方法进行了 要求,而国家电网公司使用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接口也基本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本部分第5.2条,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了10A电流档,因为对于家用模式2充电额定工作电流为10A。 本部分第7.10条,在参考标准GB/T20234.1中只对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进行了要求,然而充电机的 直流输出是经过直流充电插头的SY/T 6773-2010标准下载,当充电机设备标准在直流输出大于300V的时候,冲击耐压要求12kV, 做型式试验的时候,有些厂家的直流充电插头无法达到冲击耐压试验的要求,因此应考虑在接口标准中 对电气绝缘性能包括绝缘电阻、介电强度和冲击耐压予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