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河南电网输变电工程可研编制及评审技术原则(2021年版试行稿)(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21年2月).pdf本原则发布后将替代《河南电网输变电工程可研编制及 评审技术原则(2020年版)》,用于2021年3月起的河南 电网110一220千伏基建工程可研评(内)审,35于伏基建 工程可研评(内)审参照本原则执行。各单位执行过程中的 意见或建议及时向省经研院反馈。
、电力系统一次 二、系统及电气二次 三、电气一次, 14 四、变电土建 1 五、输电线路 24 六、工程造价 36 七、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 44 八、重点核查内容 49 九、主要技术规定 53 附件一河南电网基建工程可研造价控制措施 附件二河南电网输变电工程可研标准参考价(2021年版)
(一)电力系统概况 1.电网概况 重点审查工程所在地区电网网架、周边相关输配电网的 网架、负荷、存在问题等,主要对工程所在电网主网架、输 配电网结构、电网负荷电量、装机规模、电源结构及电网存 在问题进行核实,对主要在建的输变电工程规模、建设进度、 电网220于伏和110于伏容载比、供电半径等情况进行核 买。从整体上把握相关输变电工程所在电网相关情况。 2.电力需求预测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历史用电情况和负荷增长点 等,提出工程所在供电区及所在县(市)的负荷电量水平。 重点核实电力需求预测是否符合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水平 和负荷申量增长趋势。以年度省公司下发的电力需求预测水 平推荐方案为基础,结合最新情况进行校核,若与实际出现 偏差,应进行合理调整并详细说明原因。 应根据负荷预测水平及工程周边区域负荷空间情况,判 断工程合理建设规模,并以此核实报告提出的工程本期建设 规模及合理建设时机。 3.电源建设安排及电力平衡 参照已评审的电网规划及电网主管部门提供的相关电 网规划资料,核实本输变电工程设计水平年内和远期规划期 内的装机安排,核实规划期内电源结构、装机规模、装机进 和机组退役情况。核实全网逐年电力平衡,并根据实际输
变电工程设计需要GB50345-201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pdf,核实工程所在分区的电力平衡计算情 况,核实该区域合理电力需求空间,为确定输变电工程建设 规模,审核其建设必要性提供支撑。大负荷后投运的工程按 当年冬季投运的容量参与平衡。电力平衡中容载比按《河南 电网发展技术及装备原则》和《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中规定的下限考虑。出现午/晚高峰大负荷的地区,按电力 需求较大时段安排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电力平衡考虑夏李 大负荷时刻,××县电力平衡和××变供电区域电力平衡还 应考虑冬季大负荷时刻。 对于规划有新能源建设的地区,应根据国家已批复的核 准计划、省内开工计划安排及已取得备案、接入系统已评审 项自,考虑本输变电工程设计水平年内和远期规划期内的新 能源装机安排。新能源出力系数应根据电力平衡对应时段的 近几年新能源实际出力的平均值计算,需要注意采用实际并 网机组容量计算出力系数。新能源出力系数取值应在报告中 做简要说明。 对规划有储能电站的区域,应敏感考虑其分布及规模对 电力平衡结果的影响。 考虑省内淘汰落后煤电机组的政策对平衡结果的影响 4.电网发展规划 核实与本输变电工程相关的电网规划,重点核实工程所 在区域的电网规划情况。 (二)工程建设必要性
针对每个输变电工程不同的特点,从满足负荷增长需 求、加强网架、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输电能力、 满足电源送出或者用户接入需求等方面核实工程建设必要 性,核实输变电工程是否已列入当地电网规划。 对于应对突发增长负荷需求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应根据 实际情况,核实突发负荷情况,保证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性 (三)接入系统方案研究 1.站址选择与建设时间 加强变电站规划选址(定区域)论证及审核,从本站与 现有及规划站供电范围的划分、变电站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作 用、与供电负荷的距离等方面详细论述。规划选址分析中不 得出现“政府指定”的表述。 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和投产时间,根据负荷增长及电力平 衡结果,按容载比选择范围要求的下限提出工程投产时间 若可研审批后超过2年不需要开工建设的,推迟可研审批时 间。 2.主变压器选择 结合分层分区电力平衡结果及该区域负荷发展情况,核 实本工程变压器单组容量、本期建设及终期建设的台数是否 合理。对超规模建设及主变压器设置35千伏电压等级需进 行专篇论述。 3.导线截面选择 核实线路型式、导线截面及线路架设方式是否合理,是 否满足正常和事故运行方式下的最大输送容量需要,是否满
足该区域近远期负荷发展需要。必要时对不同导线型式及截 面、网损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4.接入系统方案的提出与推荐 依据电网发展规划及变电站系统定位,结合报告提出多 个接入系统方案的潮流、短路电流计算等电气计算及经济性 比较,核实推荐的近远期接入系统方案是否合理。核实推荐 方案中变电站近远期规模是否合理,包括:主变本期及最终 规模、各电压等级本期及最终出线规模、出线方向和间隔排 序。 对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规模包含新建变 电站)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入方案;对扩建110千伏 及以上变电站工程,提出一至两个接入方案,如仅提出一个 方案必须进行适应性论证;对500千伏变电站和220千伏变 申站的送出工程、网架完善工程,需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方 案论证。 对推荐接入系统方案与电网规划不一致的工程,应由设 计单位汇报征求省公司发展部规划处意见后再行评审,且必 须经两个以上方案的详细论证比选,其中应含原规划方案或 对不采用原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对施工中涉及到停电的工程,需配合停电方案进行相关 潮流、短路等电气校核计算;核实停电过程中是否需要临时 过渡方案,并进行相关电气校核计算。 (四)电气计算 1.潮流计算
核实工程不同接入系统方案下的正常及故障运行方式 下的潮流计算结果及分析,判断推荐方案潮流和网络结构的 合理性,并根据近期、远期潮流计算情况,结合近远期电网 规划,为选择线路导体截面和变电设备参数提供依据。 对于新能源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考虑本输变电工程 所在地区小负荷、新能源大出力方式下,推荐方案送出线路 导体截面和主变容量是否满足新能源送出或上翻需要。 2.稳定计算 核实推荐接入系统方案下的稳定水平计算结果(220干 伏工程必须)。必要时,如重要枢纽变电站或重要线路,应 进行严重故障方式下的稳定校核。分析和核实设计方案的稳 定水平,如稳定水平较低或有问题时,应从网架结构、工程 建设方案上提出提高电网稳定水平或应对稳定问题的措施。 对涉及已有电源接入点变更、电网升环、区域供电发生重大 转变等相关情况的工程应补充稳定计算。 3.短路电流计算 核实报告提出的投产年输变电工程本身及相关站点的 短路电流水平和远期短路电流水平,对短路电流越限问题, 应结合相关电网规划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应 分析工程方案的合理性,重点从网架结构、工程接入方案优 化上解决短路问题。 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原则上宜限制在合理的水平,若系 统短路电流水平过大而引起大面积的断路器设备更换或选 择断路器困难时,应专题研究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短路电流计算中负荷模型考虑30%马达负荷。对220干 伏及以上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设计单位应向调度部门收资并 进行比对,若仍存在差异,应校核申网参数。 (五)无功补偿平衡及调相调压计算 根据分层分区无功平衡原则,对新建220千伏、11C 千伏输变申工程,核实工程投产年和远景年推荐接入系统方 案大、小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无功平衡计算,确定本期和 远期合理的无功补偿设备的型式、分组数量、分组容量、安 装地点及变压器的调压方式。 (六)变电站母线通流容量选择 核实投产年及远景年正常运行方式和故障运行方式下 的变电站母线最大通流容量,确定合理的变电站母线型号。 (七)线路型式及导体截面选择 核实正常运行方式和故障运行方式下的线路最大输送 容量,并结合远期电网规划及工程功能定位,确定合理的架 设方式、架空导线截面或电缆线路需满足的通流容量,新建 架空导线最高允许温度按80摄氏度设计。核实推荐方案接 入系统线路全长、不同导线截面构成及相应长度。 (八)主变压器选择 根据电网发展规划和最新负荷预测结果,并结合潮流计 算、短路电流计算等结果,核实主变压器本期建设规模、远 期建设规模、变压器容量、变压器阻抗等参数;根据附近区 域各电压等级负荷分布情况,确定合理的变压器变比及容量 比;确定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对于短路电流问题突出的地区,需重点核实该地区短路 水平情况,对采用高阻抗变压器和普通阻抗变压器加装限流 电抗器进行比较分析。 对于(县)城区、工业园区等负荷发展迅速区域,确需 在现行技术装备原则基础上,提高单台变压器容量或本期变 玉器建设规模的工程项目,应结合负荷预测、电力平衡、经 济比较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对于主变压器设置35于伏电压等级需专篇进行必要性 论证。 (九)电气主接线 根据变电站功能定位、出线回路数、站内主设备情况、 负荷性质及重要程度,并结合电网规划、变电站远期规模及 分期建设情况,确定变电站远期电气主接线和本期电气主接 线。在满足供电安全可靠、方便运维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接 线。 二、系统及电气二次 (一)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1.线路保护 (1)根据审定的一次系统及继电保护现状,结合周运 已评审的电源和用户项目接入需求,明确变电站线路保护白 配置及通道的组织方案。 (2)220千伏线路:通信通道条件充许时,应优先选用 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同杆并架双回线路应采用分相电济 差动保护:新配置或改造更新的220千伏线路保护应具备双
通道接入能力。220千伏双通道保护所对应的四条通信通道 应至少配置两条独立的通信路由,通道条件具备时,宜配置 三条独立的通信路由,对于末端站点,若随同一条线路架设 2条光缆的可视为两条独立的通信路由。 (3)110千伏线路:长度不大于5公里的超短线路和 电厂并网线路应装设光纤电流差动保护。 (4)电气化铁路牵引站供电线路应采用适合电铁负荷 持性的保护装置。 2.500千伏和涉及系统稳定的220千伏新建、扩建或改造 的智能变电站采用常规互感器时,应通过二次电缆直接接入保 护装置。 3.明确新建变电站线路断路器保护、失灵保护及远方跳 闸保护配置方案。确定扩建变电站原有线路、断路器保护是否 继续使用。 4.核实母线保护、母联/分段、断路器保护、短引线保 护配置是否满足二次系统通用设计要求。明确新建变电站母 线保护、线路故障录波器配置方案。核实扩建变申站母线保 护、线路故障录波器容量是否满足本期工程的需要。 5.故障录波系统:对于110干伏及以上新建变电站原 则上配置故障录波系统。明确故障录波系统的配置原则,核 买故障录波系统配置方案。故障录波系统一般按电压等级 (按小室)配置,主变压器各侧录波信息应统一记录在1套 故障录波装置内。 6.网络报文记录分析仪:对于110千伏及以上新建变
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口表和电 能量采集终端配置方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 求。 (2)智能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电能表宜独立配置。 3.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应按双平面”原则配置2套 调数据专网接入设备和相应的二次安全防护设备。 4.每个变电站部署1台网络安全监测装置。网络安全 监测装置应满足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的要求。 5.因变电站建设引起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能量计费 系统扩容及修改应提供论证报告。 (三)电气二次 1.确定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原则、监控范围及功能、系 统结构、设备配置等。 监控系统应包含一键顺控功能模块,实现主要设备倒闸 操作的自动顺序控制级防误双校核功能,并配置独立的智能 防误主机。 2.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设备配置。 3.明确智能组件配置原则,过程层设备配置数量及网络 结构应符合通用设计。 5.确定变电站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6.确定一体化电源系统配置方案,直流系统采用辐射式 供电,交流电源、UPS电源、通信直流变换电源(DC/DC)、 蓄电池容量、组数及高频开关电源的配置方案。300安时及 以上的蓄电池组,应设置专用的蓄电池室组架安装。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应能实现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火 灾报警、消防、照明、采暖通风、环境监测等系统的智能联 动控制。全站可配置1套智能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后台系 统,由综合应用服务器实现。 8.户外变电站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时,应根据变 电站建设规模、总平面布置、配电装置型式等,按设备对象 模块化设置,就地布置于设备附近。 9.间隔层设备宜按间隔配置。对于户内变电站,间隔层、 过程层设备宜分散布置于就地预制式智能控制柜内。智能控 制柜与一次设备本体之间采用预制电缆连接。 (四)通信专业 1.光缆 (1)光缆建设应兼顾站点业务接入与网络发展需求, 具备可行性与较好的经济性。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至 周度端应至少具备两条独立路径光缆。 (2)复杂输变电线路工程可研阶段应提供至少2个系 统通信建设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3)110千伏及以上新建架空线路原则上应采用OPGW 光缆,电缆线路采用非金属阻燃管道光缆。光缆条数与纤芯 配置原则上应按照《电力通信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最新修 订版相关细则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方案。 220千伏及以上新建架空线路应建设2根OPGW光缆,一 般情况下每根光缆芯数不少于72芯,220千伏及以上电铁供 电、用户、电厂送出等线路单光缆芯数不宜超过48芯,具
远期站点业务接入通道需求,整体符合“资源共享、电路分 层”,的原则,并与当地同期相关的独立二次项目和通信技改 项目进行充分结合和有效衔接。 (2)结合网络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原则上配置省 网SDH、地网SDH与PIN设备各1套;新建1IO千伏变电站 原则上配置地网SDH与PIN设备各1套。 设备容量与群路侧接口传输速率应结合站点业务需求 与当地相关网络规划选定。SDH网络干线传输速率宜为2.5 吉比特/秒~10吉比特/秒,支线传输速率宜为622兆比特 秒~2.5吉比特/秒。PTN网络于线宜采用1OGE接口,支线宜 采用GE接口。 (3)新建站点光通信设备原则上应纳入现有集中网管 系统进行管理,不单独配置网管系统。 (4)光通信中继距离较长时,应提供详细的中继距离 计算及保护通道传输时延计算,若有OIN光路,应补充计算色 散影响。 (5)利用现有光通信设备增加接口板时,应核实设备 是否具备空余板位;用户接入系统时,系统侧板卡配置宜优 先考虑共享,用户光传输设备宜使用155兆比特/秒速率接 入系统侧、用户数据网设备宜使用FE速率接入系统侧。 (6)线路保护、稳控等重要业务应严格按照反措有关 规定进行通道组织、设备配置和电源安排。 3.其他 (1)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原则上不单独设置调度程控
6.根据系统专业提资核实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分组情况。 7.当需要引接站外电源时,论证所引接的电源可靠性, 工程量要合理,站外电源一般采取施工电源永临结合的方 式。 (三)设备选择 1:明确设备短路电流控制水平和回路最大工作电流。 2.了解站区海拔高度、污秽等级、地震烈度及土壤电 阻率。 3.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电气设备选型应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35~/50kV输 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自录(2021年版)》选择, (1)新建工程:根据站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站址条件、 污等级、海拨高度等情况和主要技术参数,确定主要电气设 备的选型。 (2)扩建工程:设备选型原则上应与前期工程保持 致,设备参数应符合各专业要求,且在不影响前期设备运行 条件下,优先选取通用设备参数。应对站内原有设备及导体 进行校验,加强专业间配合,如有跨线更换为大截面的,需 与土建专业核实原有架构能否满足要求;涉及站内出线间隔 调整时,结合设备运行情况,满足条件时优先考虑原有设备 的搬迁利旧。 (3)涉及设备迁改和设备更换的工程,设计人员应核 买是否已列入技改计划,避免重复投资。按照“谁引起,谁 更换”的审查原则,对于不属于本工程接入系统引起的设备
方案选型还应满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 反事故措施》(2018年版)的要求,用于低温(年最低温度 为一30C及以下)、日温差超过25K、重污移e级或沿海d 级地区、城市中心区、周边有重污染源(如钢厂、化工厂、 水泥厂等)的363kV及以下GIS,应采用户内安装方式,550k 及以上GIS经充分论证后确定布置方式。 3.总平面布置占地是否优化,各配电区之间的连接是否 合理,能否满足防火间距,能否满足远景扩建,是否堵死扩 建端。对扩建变电站,核实是否需要征地,明确扩建方向。 4.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布置的合理性:间隔排列、出线方 句是否符合系统远景规划,线路有无交又,备用跨线是否 并上齐,远景扩建是否方便。 5.变电站增容、改造、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前期设备, 构支架、基础等,尽可能避免原有电缆沟的破坏、减少电缆 沟修复和电缆敷设的工程量。避免“大拆大建”,结合工程 现场,优化电气设备布置方案。 (五)绝缘配合、防雷接地 工:变电站接地方案应合理:根据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 况,确定接地材料、接地装置设计方案及要求,如需采取特 殊的降阻、防腐措施,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高土壤电阻率 地区需要补充有资质部门出具的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
原则上宜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的站址方案。推选站 址和比选站址均要满足建站实施条件(包括各站址成立相关 协议),并对可选站址进行详细技术经济比较。地质条件较 差、土方较大、拆迁量较大、迁改高压线路、出线困难等站 址应慎重论证或另行选址。如受条件限制推荐唯一站址时, 需详细说明原因。站址分析中不应出现“规划指定”的表述。 站址情况介绍推荐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 为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变电站选址应提前研究,避免 更用拆迁量、土石方工程量较大或进出线条件较差的站址方 案。 2.站址协议落实情况。站址需取得县级及以上的规划、 国土协议,及国土部门的压矿查询结果。视工程具体情况落 买地质、地震、矿产、文物、电信、军事、民用航空、航道 公路、铁路、石油天然气、草原、林业、风景名胜区、自然 保护区、河道、水利等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意见。 变电站站址应使用建设用地或规划建设用地,不能占用城 市规划区内的道路用地、城市绿地等,非重点建设项目不能占 用基本农田。若拟选站址为其他用地,需落实是否已纳入土地 利用调整规划。 3.明确站址地理位置,说明站址所在地的市、区县、乡 镇街道的名称,站址与城市(220千伏变电站为地级市、110 千伏变电站为县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距离。说明站址用地 的土地性质、站址的地形地貌及拆迁赔偿情况。从出线规划 站用水源、站用电源、交通运输、近设施、矿产资源及历
史文物压覆等方面论证站址的可行性,避免出现颠覆性因 素。 4.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加强调查收资,说明站址区域 洪水位和历史最高内涝水位,针对洪水或内涝淹没提出站区 防洪涝及排水方案,消除洪水及内涝对变电站淹没和冲击影 向。提供水文地质、水源条件、地下水位情况,说明水源、 水质、水量情况是否满足建站要求。 5.工程地质。说明站址工程地质情况,论述站址的地质 稳定性、确定地基类型,评估地基处理方案并预估工程量。 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成果应满足可研阶段深度要求。建议产 生地基处理费用的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成果应达到初步设 计阶段深度要求。 6.站址方案比较。从地理位置、系统条件、出线条件 本期和远期的高压、中压出线工程量及分期建设情况、防洪 涝及排水、土地性质、地形地貌、土地是否分期征用情况、 土地规划情况、土石方工程量、工程地质、水源条件、进站 道路、大件运输条件、地基处理难易程度、站用电源、拆迁 赔偿情况、对通讯设施影响、环境情况、施工条件等方面对 各站址方案建设条件、工程投资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冲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推 荐合理的站址方案。 /.土建总体规划设计应一次到位,避免大拆大建、重复 建设,减少后期施工对运行设备的影响。 (二)站区规划和总布置 1.站区总体规划图中标出站址位置、已有设施、站址附
近各级电压等级的进出线规划、进站道路、站外排水点、站 区用地范围等,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包含预估站区围 墙内占地面积、本工程总征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进站道路 长度等)。征地面积及总建筑面积等不得超出通用设计方案 指标,并应在评审意见中予以明确。 2.优化站址布置方位,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征地面 积原则上控制在围墙外沿1米。变电站的布置应避免周围出 现零碎地块而引起连带征地。原则上连带征地不超过征地面 积的10%,根据实际情况,政府文件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审查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和竖向布置方式的设想,场地 设计标高的选择,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充分考虑站址 周围后续建设情况,以及站址附近规划道路和临近区域设计 标高对站址的影响,适当抬高站区标高。站内排水采用自流 排放时,地势较低的场地应预留远期改为强排的条件。在山 本附近或丘陵地带,变电站尽量远离汇水沟和出山口,同时 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加固挡土墙,加大截水沟、泄洪沟等多 种综合措施防范洪水及内涝水威胁。综合考虑基坑余土、碎 石十铺地坪等因素从严控制土石方工程量。 3.说明各级配电装置、主变压器及配电装置用房的布置 方位,说明进站道路的引入方向及长度。总平面布置图中标 明主要电气设备、主要建构筑物、道路及各级电压配电装置 等。 (三)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 1以“两型一化”设计建设导则和“模块化通用设计”
为依据,说明全站主要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及结构型式设想, 预估总建筑面积。结构型式要安全可靠、经济适用。 2.若新建变电站为规划变电运维班驻地,应提供省公司 运维部门相关证明,并按照新建运维班办公及生活用房配置 标准建设(豫电运维【2017」917号)。运维用房宜单独布 置。 3.架构、设备支架等构筑物应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等级、 规模、施工及运行条件、当地的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结构 4.说明构架梁、柱断面的确定及节点型式:说明设备支 架结构选型。 5.描述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并对场 地的特殊地质情况进行说明。如地基液化判别、地基湿陷等 级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 6.根据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地基方案。 /.如遇软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时,应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 技术经济比较。若采用桩基时,应说明桩的类型、桩端持力 层及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四)给排水系统 简述变电站给水设计原则,论述水源方案的可行性。对 采用水消防系统的新建变电站,消防水源应有可靠保证,报 告中应进行论述。 简述变电站排水设计原则,论述站外排水点的可靠性。 (五)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站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六)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从电气、总布置、交通组织、建筑、水工等各方面进行 站区的消防设计,满足现行相关规程、规范要求。 变电站消防方式参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技术 【2019]51号文执行,规范站内建筑物名称。变压电器固定 火火装置系统选型,新建工程在具备条件情况下优先选用水 喷雾灭火系统;扩建工程和无水等地区,应“一站一议”, 由各单位建设部门和设备部协商讨论确定。扩建工程需与技 改工程结合,避免公共部分重复计列。 (七)大件运输 说明大件设备运输路线和运输方案优化(含公路、铁路、 水运、码头及装卸等设施),如需要采取的特殊措施(如桥涵 加固、拆迁、修筑便道等情况),要明确详细措施方案及费用 所涉及的有关单位需提供书面意见。 (八)其他 应紧密跟踪前期专题评估单位的环评报告、水保报告等 专业技术资料编制情况,完善相应的工程建设方案。在环保 章节中,需明确场地的环境声功能区类别,需增加噪声计算, 并采取相应降噪措施。视情况根据地灾、压矿等专题报告完 善设计方案。 五、输电线路 (一)线路路径 1: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保、施工和运维等因素,对 可行的线路路径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因路径较短、受走廊或
城市规划等制约不能提供多个比选方案的,应进行详细方案 论证说明;线路长度超过8千米且线路曲折系数超过1.2时, 应进行技术经济等综合论证说明。 2.线路走径应符合安全司靠、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 镜友好和机械化施工等设计原则,尽量减少线路对重要设施 和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设施的跨越:线路路径选择应征 求相关部门意见,对沿线地质、矿产等情况收资调查(如码 产特性、开采方式和采厚比等),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 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地质灾害 易发生区域应开展地质灾害影响评估。 3.尽量避开重冰区、导线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 他区域;尽量避让军事、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文物保护区、机场、电 台或施工运维困难等重要环境敏感区域。 4.推荐线路路径方案中存在对电网建设、运维和环保等 造成重要影响等情形的,应进行特殊说明或专题论述,并在 内审会议纪要中予以明确。 5.线路沿线地形、地质比例,曲折系数、裕度长度、 转角个数和架设方式(单回或多回)等技术方案合理、依据 充分;涉及线路改接、过渡等复杂技术方案时应征求电网规 划、建设、运维和调度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30于米以上长线路路径长度裕度控制在3%左右、30千 米~10千米较长线路路径长度裕度控制在3%以内、10千 米~5千米较短线路路径长度裕度控制在5%以内,5千米以
下短线路路径长度裕度根据实际情况控制,但依据应充分。 6.比选的线路走径方案应明确且具有可比性,走径图清 断,打印比例适当,走径图上应能清晰反映重要设施、方案 和通道清理等相关信息,复杂情形应提供最新影像资料等依 据。 /.提供变电站出线走廊规划,重要交、钻、跨越地段, 线路改接点等局部技术方案说明及附图。 8.线路路径选择时,宜减少“三跨”数量,且不宜连 续跨越;跨越重要输电通道时,不宜在一档中跨越3条及以 上输电线路,且不宜在杆塔顶部跨越。 9.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与“三跨”、电气 化铁路、等级公路、“南水北调”干渠等设施交叉时,优先 采用架空线路进行跨越设计。因通道受限或交义技术方案特 别复杂时,应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交叉钻跨越方 案。 10.对于系统方案复杂的项目,需附相关线路现状图及 本期、规划线路连接示意图(需标注路径长度、导地线型号 单双回路,现状用实线标示,新建用虚线标示)。 11.依据系统规划和线路走廊情况,论证新建同塔多回 线路备用侧挂线的必要性。“三跨”及通道受限地段备用侧 导线宜一次建成,并应根据备用线路规划建设时间、施工停 电等因素论证备用回路挂线的必要性。 12.新建输变电工程应结合近、远期电网规划论述各电 压等级进出线规划方案,明确进出线位置及方向、与已有和
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进出线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选。 (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 1提供最新冰区图、舞区图等气象资料,并在图中标注 线路所在的相对位置。 2.基本风速、覆冰、雷暴日等参数选取合理、计算准确 依据充分。 3.特殊地质、水文和气象区域应提供地质、水文和气象 等正式勘测或评估报告。 (三)导地线及光缆 1:根据电网系统规划提供的线路输送容量开展导线选 型,并结合工程技术条件(如地形、海拔、气象条件、大气 蚀、档距、安全等级等)、节能环保、全寿命周期、通用 设计、省公司设备选型(装备)技术原则以及国网公司相关 文件要求等因素,开展导线型式综合比选,推荐导线截面、 型号、分裂和排列方式。 2.新建线路应结合线路长度、工程技术条件、节能环保 和国网公司相关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比选后,可选用普通 钢芯铝绞线和国网公司推户应用类节能导线;改造线路应结 合电网现状、工程技术条件和投资等因素,优先选用普通钢 芯铝绞线,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综合论证 后可选用耐热导线。普通导线的设计充许温度按80℃考虑。 3.结合系统短路电流、电网现状、工程技术条件、系统 通信要求、“三跨”以及国网公司相关文件要求等因素,对 地线、光缆及分流线进行选型设计。
4.结合导地线型号、性质、气象条件、工程技术条件以 及国网公司相关文件等要求,选择导地线金具及附件规格型 号。 (四)绝缘配置 1:结合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污移现状、最新污区分布图、 水文、气象、地形、海拨、鸟害、工程技术条件以及国网公 同相关文件等因素某独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进行绝缘配置及设备选型。 提供最新污区分布图、污染源调查说明等相关绝缘配置 设计依据。线路设计时,交流级以下污区外绝缘按C级配 置;c、d级污区按照上限配置;e级污区可按照实际情况配 置,并适当留有裕度(2018年十八项反措)。 2.选用技术成熟、适用性强、经济合理的绝缘设备。 (五)防雷和接地 1: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海拔、雷暴日、 工程技术条件以及国网公司相关文件等因素,进行线路防雷 和接地设计及设备选型。 2.选用技术成熟、适用度高、经济合理的防雷和接地设 备。 (六)防舞动 1:结合沿线地形、水文、气象、海拔以及沿线舞动灾害 情况、舞区分布图、工程技术条件以及国网公司相关文件等 因素,开展输电线路防舞设计和设备选型。 2.提供舞区分布图、冰区分布图、风玫瑰图等相关防舞 设计依据。新建线路在2级和3级舞动区,输电线路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