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0278-2021 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范.pdfA.1.1地质资料法和土壤试样法
Q/GDW 10278202
安装接地网的地区一般要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程,以获取有关主壤特性和构造的数据。地质资 料法是通过获取地质勘探资料来分析判断土壤电阻率。 土壤试样法是指通过钻探得到地下不同深度的土壤试样,在实验室中进行试样分析,得到随深度变 化的土壤电阻率分布情况。一般是用已知尺寸的土壤试样相对两面间所测得的电阻值来确定土壤电阻 率酒店幕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但土壤试样和测试电极的接触电阻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对试样进行电阻率测量来得到土壤电阻率近 以值的的缺点一是获取有代表性的土壤试样比较困难;二是难以在试验环境下模拟原有土壤的紧密性和 水分含量。
深度变换法文称三极法,其原理是测量埋入地中试验电极的接地电阻,利用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反 推出土壤电阻率。深度变换法需逐步增加试验电极的埋深并测量接地电阻,其目的是促使更多的测试电 流流过深层土壤。所测的电阻值将反映各个埋深的视在土壤电阻率。测试时应注意,接地棒在打入过程 中由于振动而导致沿长度方向与土壤接触不良,折算后与真实视在电阻率之间存在偏差, 深度变换法能测量到试验电极邻近地区(相当于该试验电极长度的5~10倍)的土壤特性。为使所 则得的接地电阻值尽可能准确,宜采用电位降法测量。对于大面积的测试地区,可设置多个电极测点, 以获知土壤电阻率的横向变化。如要测量大体积的土壤(面积大、深度也大),应采用四极法。
A.1.3.1接地网的地表电位梯度主要是上层土壤电阻率的函数,接地电阻主要是深层土壤电阻率的函 数,深层土电阻率是指深度大致为接地网面积的等效直径或垂直接地极深度十倍处的土壤电阻率。要 对大体积土壤进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最准确的方法是四极法。测量时,在被测土壤中插入四个辅助电 级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埋入深度均为b。使测试电流I流入外侧的两电极,外电极产生的电流场在内电 级上产生电位差V,可用电位差计或高阻电压表测量。V/I即为电阻R。在对站址土壤电阻率进行测试时, 最大相邻电极间距离应不低于拟建接地网的最大对角线。当布线空间路径有限时,可酌情减少,但至少 应达到最大对角线的三分之二。极间距离的取值可为5、10、15、20、30、40m、,且有效测试数应 不少于8组,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土壤数据用以分析土壤构造。 A.1.3.2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采用此种方法时,电极按图A.1所示,等距布置。设a为相邻两 电极的间距,则以a、b表示的视在电阻率p如式(A.1)所示:
4元aR P .. (A.1) 2a 1 + a Va? + 4b2 Va? + b2
4元aR Q 2a 1 + 4 Va² + 4b? Va²+ b?
P 视在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一一电极间距,单位为米(m): R一一所测电阻,单位为欧姆(Q); b一一电极深度,单位为米(m)。 A.1.3.3理论上,电极应当为半径为b的点接触型电极或半球型电极。然而实际上,四个电极通常置于 间距为a的直线上,入地深度不超过0.1a。因而可假定b=0,则公式(A.1)简化为式(A.2):
A.1.3.4通过公式得出深度为a的视在土壤电阻率近似值。在不同的电极间距下得出的一组视在土壤电 阻率数据,以这些数据与间距的关系绘成曲线,即可判断该地区是否存在多种土壤层或是否有岩石层, 并得出各层土壤的电阻率和深度
图A.1等间距四极法示意图
图A.2非等间距四极法示意图
式中: 一一电压极与电流极之间距离,单位为米(m) 一电压极之间距离,单位为米(m)。
式中: c一一电压极与电流极之间距离,单位为米(m); d一 一电压极之间距离,单位为米(m)。
Q/GDW 10278202
A.1.3.6按照公式(A.3)计算的电阻率是近似深度(2c+d)/2处的视在电阻率,(2c+d)/2是从测试 电极的中心处到外侧电流极的距离,见图A.2。
由于土壤构造的不均匀性,土壤电阻率的变化大且规律复杂。应对土壤构造建立一个简单的等效模 型。多数情况下两层等效模型可以满足电力工程要求,不需要大量的数学运算。也可借助计算机的解决 方案,有效地估算各种测量技术下的多层土壤模型。
A.2.2地质资料和土壤试样法
可通过土壤分类分析地质勘探所提供的图表资料。根据简单的土壤类型分类建立精确的土壤模 困难的,这些分类只用于对各类土壤的电阻率进行粗略估计。
利用均匀土壤中接地棒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公式,推导出接地棒理入深度的视在土壤电阻率并绘成 曲线,可通过查对视在土壤电阻率曲线解释测试数据,确定土壤参数。当使用数值分析方法确定土壤参 数时,可以采用基于分层主壤模型的更精确的公式,代替假设土壤电阻率均匀的简化公式。用简单的计 算机程序或用试探法,得到与所测接地棒接地电阻值相吻合的土壤模型数据。用深度变化法无法测得距 式验电极较远区域(距离大于试验电极地下部分长度的5~10倍)的土壤电阻率。对于大面积的测试区 或,可分块测试以掌握土壤电阻率的横向变化情况
小与实际电阻率的大小也有差异。也可以采用特定的土壤模型,如假定土壤是同质的、分层的或按指数 变化的。对于每一种土壤模型,其视在土壤电阻率与各土壤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需是已知的或是易于计 算的。应根据测量目的选取最佳模型。
图A.3典型的土壤电阻率曲线
3典型的土壤电阻率曲
B.1变电站接地网的入地故障电流
Q/GDW 10278202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变电站接地网的入地故障电流及地电位升高
8.1.1经变电站接地风
也网最大入地电流Ic进行设计。I。可按下列具体步骤确定: a 确定接地故障对称电流I,: b) 根据系统及线路设计采用的参数确定故障电流分流系数S,,进而计算接地网入地对称电流 1g: c)计算衰减系数D,,将其乘以入地对称电流,得到计及直流偏移的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接地故 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IG; ,1.2变电站内、外发生接地短路时,经接地网入地的故障对称电流可分别按式(B.1)和式(B.2) 十算:
=(m 1.s I, =I,Sr2 (B.
式(B. 1)~ (B. 2) 中: max一一变电站内发生接地故障时的最大接地故障对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安培(A); Sf1一一站内发生接地故障时的分流系数; S. 一站外发生接地故障时的分流系数。
式(B.1)~(B.2)中: Sf1一一站内发生接地故障时的分流系数; S 一站外发生接地故障时的分流系数
B.2故障电流分流系数
B.2.1站内短路故障时分流系数
对于站内单相接地故障,假设每 干塔接地电阻均相同,如图B.1所示。
Q/GDW 102782021
此时,不同位置避雷线上流过的零序电流如式(B.3)所示:
图B.1站内短路故障示意图
式 (B. 3) ~ (B. 4) 中: 一一单位长度的相线与避雷线之间的互阻抗,单位为欧姆/千米(Q/km),
Zm=0.15+j0.189ln(Dg/Dm)
D 档距的平均长度,单位为千米(km); 一一避雷线对地的等价镜像距离,单位为米(m),D。=80Vp 一避雷线之间的几何均距,单位为米(m); 单避雷线Dm=/DiADiBDic; 双避雷线Dm=/DiADiBDicD2AD2BD2c;
当s>10时,S可简化为式(B.6):
B.2.2站外短路故障时分流系数
站外单相对地短路示意图如图B.2所示。
Q/GDW 10278202
时不同位置避雷线上流过的零序电流应按式(B
当n=s时,可求得分流系数Sf2如式(B.8)所示:
图B.2站外短路故障示意图
B.3故障电流衰减系数
衰减系数D,定义为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IF与接地故障对称电流有效值I,的比值。表B. 中给出了D,与部分故障时延t,和X/R的关系。
表B.1典型衰减系数D,值
相接地接地故障电流入地时,地电位升高可按式
式中: V一一接地网地电位升高,单位为伏(V); Ic一一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单位为安培(A):
一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单位为欧姆(Q)。
Q/GDW 10278202
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砂砾等,以增加表层土 壤电阻率,此时接触电位差禾 和式(C.2)计算:
式中的C通过镜像法计算
174+0.17p,C Vt
174 + 0.17p,C ts 174 + 0.7p,C, /t
式(C.1)~(C.6)中: Ps 一一表层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C 一表层衰减系数,通过镜像法进行计算,也可通过图C.1中C.受h和k变化的曲线查 取; ts 一一接地故障电流持续时间,单位为秒(s)。 6 一一代表人脚的金属园盘的半径,单位为米(m),取0.08m; K 一一不同电阻率土壤的反射系数,可按式(C.4)计算; P 一下层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Rm(2nls) 两个相似、平行、相距2nhs且置于土壤电阻率为p的无限大土壤中的两个圆盘之间 的互阻,单位为欧姆(Q):
1 表层土壤厚度,单位为米(m); (r.z) 一代表以圆盘1的中心为坐标原点时,圆盘2上某点的极坐标
Q/GDW 10278202
C.2表层衰减系数简易计算
图c.1C.受h和k变化的曲线
工程中对地网上方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位差允许值的计算精度要求不高(误差在5%以内)时,也 可采用式(C.7)计算: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均匀土壤中接地网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接地网接地极的布置可分为等间距布置和不等间距布置。等间距布置时,接地网的水平接地极采用 0m~20m的间距布置。接地极间距的大小应根据地面电气装置接地布置的需要确定。不等间距布置的 妾地网接地极从中间到边缘应按一定的规律由稀到密布置。以使接地网接地极上分布的电流均匀,达到 均衡地表电位分布,降低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又可节约投资的目的。 本规范性附录只适用于均匀土壤中接地网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的计算。但均匀土壤中不规则、 复杂结构的等间距布置和不等间距布置的接地网,以及分层土壤中的接地网其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的计算,需要采用专门的计算机程序进行
D.2等间距布置接地网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D.2.1最大接触电位差
2.1.1网孔电压表征接地网一个网孔内可能出现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即最大接触电位差为最大 压。接地网初始设计时的网孔电压如式(D.1)~(D.3)所示:
plGKmK, U.m
式(D. 1)~(D. 3)中: Um一一接地网最大网孔电压,单位为伏(V); P 一一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Ic一一接地网的最大入地电流,单位为安培(A); Km 一网孔电压几何校正系数; K 一 接地网不规则校正系数,用来计及推导Km时的假设条件引入的误差; D 一接地网平行导体间距,单位为米(m); h 接地网埋深,单位为米(m):
式(D. 1)~ (D. 3) 中: Um一一接地网最大网孔电压,单位为伏(V); P 一一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一一接地网的最大入地电流,单位为安培(A); Km 一网孔电压几何校正系数; K 接地网不规则校正系数,用来计及推导Km时的假设条件引入的误差; LM 一一有效埋设长度,单位为米(m); D 接地网平行导体间距,单位为米(m); h 接地网埋深,单位为米(m):
Q/GDW 10278202
因内部导体对角网孔电压影响的校止加权系数, d 接地网导体直径,单位为米(m)。扁导体的等效直径d为扁导体宽度b的1/2;等边 角钢的等效直径d为0.84b(b为角钢边宽度);不等边角钢的等效直经 d=0.71·/b,bz(b+b,)(b,和b,为角钢两边宽度) K:一一接地网埋深系数; h。 一一参考深度,单位为米(m),取1m 0.2.1.2式(D.1)~(D.3)对对埋深在0.25m~2.50m范围的接地网有效。当接地网具有沿接地网周围布 置的垂直接地极、在接地网四角布置的垂直接地极或沿接地网四周和其内部布置的垂直接地极时, K=1。 D.2.1.3对无垂直接地极或只有少数垂直接地极,且垂直接地极不是沿外周或四角布置时,K,可按 式(D.4)计算:
2.1.2式(D.1)~(D.3)对对埋深在0.25m~2.50m范围的接地网有效。当接地网具有沿接地网周 的垂直接地极、在接地网四角布置的垂直接地极或沿接地网四周和其内部布置的垂直接地极 =1。 2.1.3对无垂直接地极或只有少数垂直接地极,且垂直接地极不是沿外周或四角布置时,K, (D.4)计算:
n一一矩形或等效矩形接地网一个方向的平行导体数。 D.2.1.4对于矩形和不规则形状的接地网,n可按式(D.5)计算
D.2.1.4对于矩形和不规则形状的接地网,n可按式(D.5)计算
.K..=1/2....
0.2.1.5对于方形接地网,n,=1;对于方形和矩形接地网,n。=1;对于方形、矩形和L形接地网! n,=1。对于其他情况,可按式(D.6)计算:
式中: L。一一水平接地网导体的总长度,单位为米(m); 接地网的周边长度,单位为米(m); A 接地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L一一接地网x方向的最大长度,单位为米(m) 接地网y方向的最大长度,单位为米(m) Dm 接地网上任意两点间最大的距离,单位为
2Lg LLy L,ly Dm Ta ,n.=( ,nd Lp 4A A E+L
中: L。一一水平接地网导体的总长度,单位为米(m); 一接地网的周边长度,单位为米(m); A一一接地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L一一接地网x方向的最大长度,单位为米(m); 接地网y方向的最大长度,单位为米(m); D 一接地网上任意两点间最大的距离,单位为米(m)。 D.2.1.6如果进行简单的估计,在计算K,和K,以确定网孔电压时可采用n=n,n2,n,和nz为x和 y方向的导体数。 D.2.1.7接地网不规则校正系数K,可按式(D.7)计算:
L.. = L. +L..
LR一一所有垂直接地极的总长度,m。 2.1.9对于在边角有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网,或沿接地网四周和其内部布置垂直接地极时,有效 度L.可按式(D.9)计算:
一一为每个垂直接地棒的长度,单位为米(m)。
D.2.2最大跨步电位差
Lm=L。+[1.55+1.22( OJLR L+L
2.2.1跨步电位差与跨步电位差U,与几何校正系数K。、校正系数K,、土壤电阻率p、接地 位导体长度的平均流散电流有关,如式(D.10)~(D.11)所示:
式(D.10)~(D.11)中: L.—一埋入地中的接地系统导体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
L,一一埋入地中的接地系统导体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 0.2.2.2变电站接地系统的最大跨步电位差出现在平分接地网边角直线上,从边角点开始向外1m远的 地方。对于一般埋深h在0.25m~2.5m的范围的接地网,K可按式(D.12)计算:
0.2.2.2变电站接地系统的最大跨步电位差出现在平分接地网边角直线上,从边角点开始向外1m远的 地方。对于一般埋深h在0.25m~2.5m的范围的接地网,K.可按式(D.12)计算:
下等间距布置接地网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D.3.1不等间距布置接地网的布置规则
3.1.1不等间距布置的长方形接地网(图D.1),长或宽方向的第i段导体长度L占边长L的百 ,可按式(D. 13) 计算:
S,可按式(D.13)计算
Q/GDW 10278202
图D.1 不等间距布置的长方形接地网
3.1.3S与导体分段数k和从周边导体数起的导体段的序号i的关系如表D.1所示。因接地网 性,如某方向的导体分段为奇数,则列出了(k十1)/2个数据,当k为偶数,则列出了k/2个数 余数据可以根据对称性赋值。一般k≥7,对表中结果进行拟合,则S可按式(D.14)计算:
b,、b²和b,为与k有关的常数,可分别由式(D.15)~(D.17)计算 当7 Si =b,eib +b .. 表D.1S与导体分段数k和从周边导体数起的导体段的序号i的关 表D.1S,与导体分段数k和从周边导体数起的导体段的序号i的关系 D.3.2不等间距布置接地网时接地电阻 D.3.2.1接地网接地电阻按下式计算: D.3.2.1接地网接地电阻按下式计算 式中: β一一为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kRb、kRL、kRm、kRv、kRd分别为接地电阻的埋深、形状、网孔数目、导体根数和导体直径对接 地电阻的影响系数。 D. 3. 2. 2 k rh、krl、k Rm、keN、k rg可由式(D. 19)~(D. 23)计算: Q/GDW 10278202 (D. 22) k a.=0.931+0.0174/3/a .(D.23) D.3.3最大接触电位差 D.3.3.1最大接触电位差按下式计算: V一一接地网的最大接地电位升高,单位为伏(V),V=IGM·R: IGM一一流入接地网的最大接地故障电流,单位为安培(A); R一一接地网接地电阻,单位为欧姆(Q); krL、kh、kta、krs、krv、km分别为最大接触电位差的形状、埋深、接地导体直径、接地网面积 接地体导体根数及接地网网孔数目影响系数。 D. 3. 3. 2 k、km、km、krs、km、km 可由式 (D. 25)~(D. 31)计算: D.3.4最大跨步电位差 D.3.4.1最大跨步电位差按下式计算: ksL、kst、ks、kss、ksw、ksm分别为最大跨步电位差的形状、埋深、接地导体直径、接地网面积 接地体导体根数及接地网网孔数目影响系数。 E.1接地导体(线)的最小截面 Q/GDW 10278202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高压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的热稳定校验 条件,未考虑腐蚀时,接地导体(线)的最小截 S。一一接地导体(线)的最小截面,单位为平方毫米(mm); 单位为安培(A); t。一一接地故障的等效持续时间,与t,相同,单位为秒(s); C一一接地导体(线)材料的热稳定系数,根据材料的种类、性能及最大允许温度和接地故障前 接地导体(线)的初始温度确定。 E.1.2在校验接地导体(线)的热稳定时,I。及t。应采用表E.1所列数值。接地导体(线)初始温度, 取40℃。对钢和铝材的最大允许温度分别取400℃和300℃。钢和铝材的热稳定系数C值分别为70和120。 铜和铜覆钢材来用放热焊接方式时的最大允许温度,应根据土壤腐蚀的严重程度经验算,分别取900℃、 800℃或700℃。爆炸危险场所,应按专用规定选取。铜和铜覆钢材的热稳定系数C值可采用表E.2给出 的数值。 表E.1校验接地导体(线)热稳定用的I。和t。值 表E.2校验接地导体(线)热稳定用的C值 E.2热稳定校验用的时间 式中: tm一一主保护动作时间,单位为秒(s); t,一一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时间,单位为秒(s); 一断路器开断时间,单位为秒(s)。 式中: 断路器开断时间,单位为秒(s)。 t.一一第一级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单位为秒(s)。 根据热稳定条件,未考虑腐蚀时,接地装置接地极的截面不宜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的接地导体 (线)截面的75%。 Q/GDW 10278202 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 Q/GDW 10278202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下达2020年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利 2020)21号)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的背景是为适应当前电网发展要求,加强变电站及换流站接地网标准执行工作,规范生 产设备技术管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工作计划,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1000kV变电站接 也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规定变电站及换流站接地网在土壤电阻率测量、接地网特性参数、接地网选 材、材料选型、热稳定校核、敷设等方面的技术内容,同时对接地网的交接验收和相关试验工作提出要 求。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先进性原则,充分吸收借鉴国内相关领域应用的前沿技术、先进标准,反映相关试点工程已取 得的先进成果和经验; b 成熟性原则,充分反映公司系统变电站及换流站接地网已获得广泛应用,并具有成熟的技术及 成果; 适用性原则,充分考虑变电站及换流站接地网设计、敷设、验收等阶段的要求,适应电网运维 业务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项目计划名为“接地网技术规范”,因标准中未涉及到处变电站及换流站接地网以外的其他 设备接地装置,经编写组与专家商定,更名为“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范”。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DB45/T 2429-2021标准下载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电网公司土八项反事故措施(2018版)(国家电网设备(2018)979号) 2020年4月,按照修订计划,编制工作项目启动。 2020年5月,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及中国电科院、陕西省电力公司组织专家成立编写组,确定了 编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2020年5月,完成大纲编写,编写组邀请了国内多位接地行业专家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对标准 的大纲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2020年8月,完成初稿编写,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召开初稿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电科院、 东北电力设计院、江西省电力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成都诺嘉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专家,对 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2020年11月,编写组完成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范的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并提交国网设备部在 公司系统内公开征求意见。 2020年11月,采用发函形式,在系统内公开征求意见,包括相关总部部门、省公司以及公司系统 内科研、试验、设计、建设、运行等标准使用单位。 2020年11月,国家电网设备管理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TC04)在北京召开了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 范(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按照国网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审查要求,进行了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范的 技术内容和格式审查,审查结论为:审查组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以技术标准形式报批。 2020年12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 本标准代替Q/GDW278一2009《1000kV变电站接地技术规范》,与Q/GDW278一2009相比,本次 修订做了如下重大调整: 名称由1000kV变电站接地技术规范"更改为*变电站接地网技术规范”,扩大了适用范围; 一增加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反事故措施(2018版)》中接地网部分的相关要求(见4.2.2,4.5.3, 5.3.1和6.2.2); 一增加了二次设备接地网敷设的要求(见5.4): 一一修改了标准的体系结构,将“第5章变电站接地系统”按照内容依次拆分为“接地网主要性能 参数与技术要求”、“变电站接地网敷设与连接”、“变电站接地网验收与测试”三个章节(见 第4章,第五章和第6章); 一修改了标准中关于铜覆钢铜层厚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壤腐蚀性等级,对铜覆钢铜层的要求 进行了细化,铜层厚度的要求高于GB/T50065与DL/T1312(见4.5.1); 删除了均匀土壤接地电阻计算、双层土壤接地参数计算、接地网降阻方法、土壤和水电阻率参 考值等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3章,由接地网主要性能参数与技术要求、变电站接地网敷设与连接和变电站 接地网验收与测试组成。本部分兼顾了变电站接地网的勘测、选材和测试,本着保护站内人员和设备 安全等原则,给出了变电站接地网设计以及敷设的要求,最后提出了接地网交接和测试的要求,以指 导接地网工程验收。标准中所列出的铜覆钢材料铜层厚度差异化选型,是在GB/T50065和DL/T1312 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铜覆钢材料铜层厚度差异化选型的实现将更进一步为高腐蚀性土壤接地 材料选型提供支撑。这3章是顺序结构,接地网主要性能参数与技术要求是变电站接地网设计阶段的 相关内容。变电站接地网敷设与连接是接地网安装阶段的技术要求,最后1章接地网验收与测试为接地 网交接验收阶段的技术要求,为变电站接地网设计、安装、验收等关键阶段提供支撑。 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部、清华大学、国网电力科学 讲究院、中国电力工程顾向集团公司;原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杜廚春、陆家榆、何金良、瀚勇、郭剑、 曾。 本标准第4.2.2条中,强调测量站址土壤电阻率,应注意变电站接地网的规模和尺寸,采用四极法 测量时,最大相邻极间距离一般不宜小于接地网的最大对角线;当布线空间有限时,可酌情减少,但至 少应达到最大对角线的三分之二 Q/GDW10278—2021 本标准第4.5.1条中,给出了在不同土壤的腐蚀性条件下,接地材料的选取建议。 本标准第4.5.3条中,在接地网材料热稳定性校核时,根据新版十八项反措,提出了其他接地方式 改造为低电阻接地时,应重新校核院接地材料的热稳定性 本标准第6章中给水工程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接地网验收和测试的相关内容主要依据国标和行标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编制 Q/GDW1027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