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pdf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206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pdf

使用环境温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

Q/GDW 121762021

使用环境的相对湿度要求为15%~95%。

使用环境的大气压力要求为63.0kPa 海拔4000m及以下),特殊订货要求除外。高海 4700m正常工作的要求。

框架结构室内精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支窃电监测终端的型式结构及安装尺寸见附录C.

6.6.2机械振动和冲击

6.6.3耐热和阻燃性

6.6.4拉脱力及卡线握力

在垂直于压线机构所构成的平面方向应承受不小于其整体自重的8倍的向下拉力而不脱落,安装到 截面积为35mm²~240mm²裸导线或绝缘导线时,沿导线方向横向水平应能承受12级风力而不应产生位 移。

外壳能满足GB/T2423.7规定的"自由跌落一一方法1"中跌落高度为1000mm试验的相关要求, 功能正常且误差改变量不超过表3规定的误差限值的1/4

Q/GDW 121762021

应能承受表8的试验而不应出现死机、信息改变或损坏的现象

表8电磁兼容试验项目、等级、试验值

6. 8 用电安全要求

[6. 9. 1一般要求

6. 9. 2 安全介质

应嵌入硬件安全模块用于信息交换安全认证。通过固态介质或虚拟介质对设备进行参数设置、 取等操作时,应通过硬件安全模块进行安全认证、数据加解密处理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

6.9.3.1加解密算法

硬件安全模块应使用符合国家 SM2、SM3算法,且支持基于SM2算法的数字 证书认证机制,数字证书应由 证服务机构签发

6.9.3.2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应满足如下要求: a)所有密钥均存储在硬件安全模块中,在任何业务流程和任何场景下不出现密钥明文,确保密钥 不出硬件安全模块; 密钥的传递、更新均采用强加密措施,确保密钥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c)终端通过硬件安全模块实现密钥的协商过程,会话密钥不出硬件安全模块; d)硬件安全模块中的密钥纳入 码管理中心进行管理

6.9.4数据传输安全

关键数据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a)进行关键数据传输时,应用连接建立并在会话时效门限时间内; b)采用硬件安全模块对设备的电流数据、校时数据、参数数据进行完整性和机密性保护。

6. 9.5 安全认证

Q/GDW 121762021

安全认证应满足如下要求: a)支持与主站、现场移动作业终端之间的安全认证功能,通过内嵌的硬件安全模块采用加密保护 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护和MAC验证,做到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b 现场移动作业终端下发命令操作时应通过内置硬件安全模块的安全认证,以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可靠; 进行参数设置、远程控制等关键操作前必须先进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不通过或者身份认证失 效后不允许进行关键操作。

外观、标志应满足以下要求: a)外壳完好,无明显的凹凸痕、划伤、裂缝和毛刺; d)铭牌完整,文字、符号应清晰。

7.2. 1 试验条件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

7.2.2数据存储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调整采样间隔并连续运行,在当前采样间隔下应能正确采样及存储不小于8640 点的数据,抄读样品负荷曲线数据,应能正确返回最近8640点数据。

7.2. 3. 1时钟召测和对时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测试主机向被测样品发出对时命令后抄读被测样品时钟,被测样品时钟应 标准中5.4的要求,

7.2.3.2数据和时钟保持试验

记录被测样品中已有的各项数据和时钟 然后断开供电电源72h,再恢复供电,检查各项数据 变和丢失,与标准时钟源对比时钟日计时误差应符合本标准中5.4的要求

7.2.3.3环境温度对且计时误差的影响

仪表时钟日计时误差的温度系数,s/(d·℃): 试验温度下的监测终端时钟日计时误差,s/d; 参比温度下的监测终端时钟日计时误差,s/d; 一试验温度,℃; 1

仪表时钟日计时误差的温度系数,s/(d·℃) e1 试验温度下的监测终端时钟日计时误差,s/d; 0 参比温度下的监测终端时钟日计时误差,s/d; 一试验温度,℃; l—试验温度, ℃.

7.2.4参数设置和查询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按本标准中5.5的要求设置各项参数,通过测试主机抄读被测样品参数应 参数值保持一致。

7.2.6通信功能试验

2.6.1无线公网通信

7. 2. 6. 1. 1主动上报试验

7.2. 6. 1.2远程召测试验

7.2.6.2微功率无线通信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并通过微功率无线连接测试主机,测试主机应能实时抄读被测样品负荷电流、设 备参数等信息。

7.2. 6.3蓝牙通信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并通过蓝牙连接测试主机,应能通过测试主机实时抄读被测样品负荷电流、设备 参数等信息。

7.2.6.4RS485通信试验

7.2.7对时及位置信息采录试验

7.2.7.1授时试验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设置对时方式为北斗对时,将被测样品时钟设置为接近过零点,被测样品时钟 过零点后通过测试主机抄读被测样品时钟,被测样品时钟应能通过北斗正确授时,其授时精度符合本标 准中5.8.1的要求。

7. 2. 7. 2 位置信息采录功能试验

Q/GDW12176—2021

被测样品启动工作并放置于已知的标准坐标点,通过测试主机抄读被测样品当前坐标信息并与标准

7. 2. 8 本地功能试验

被测样品开机,应能通过指示灯观察到 态及异常指示且符合本标准中5.9.1的要求。

7. 2. 9 程序升级

详品开机,应能通过本地和远程方式进行程序升

7.3测量及准确度试码

在参比条件下,按表3规定的电流百分数逐次减小的顺序测量基本误差。被测样品的基本误差 表3规定的误差限值。

7. 3. 2. 1总则

应对单一影响量引起的改变量进行测试,所有其他影响量保持为参比条件。

7.3.2.2频率改变影响量试验

7.3.2.3环境温度改变影响量试验

被测样品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在0.2In、In和Icth负载点分别进行试验。试验时工作温度范围应分成 多个20K宽的子区间,在子区间的上10K范围和下10K范围进行测量,然后在这些区间内确定平均温度 系数。试验期间温度不得超出极限工作温度范围,误差的改变量不超过表4的限值。

7.3.2.4奇次谐波影响量试验

按照DL/T2047一2019中6.4.6.4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被测样品应能正常工作,误差的改变量不 超过表4的限值。

7. 3. 2. 5 间谐波影响量试验

7.3.3负载电流升降变差试验

重复表3中要求的各额定电流百分数,电流上升与电流下降过程中,升降变差应满足本标准中 要求。

7.3.4安装拆卸误差试验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试验线路通以客 定连续热电流后,立刻测量设备误差,并以足够短的间隔时间准确地画出误差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试验 应至少进行1h,直至在20min内误差变化不大于表5要求。试验过程中测量的各次误差与第一次测得的 误差进行比较,结果应不大于表6的要求。

7.3. 6 温升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 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通以额定连续热电 流,环境温度为40℃,试验共进行2h,试验期间不应受到风吹或直接的阳光辐射,外表面的温升不应 超过25K。试验后被测样品应无损坏并能正常通信

7.3.7故障电流影响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与实际线路相符合的试验环境,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试验线路施加本 示准中6.2.8规定的故障电流,施加时间为2s。试验后,设备不应损坏,当设备温度恢复至参比温度时! 按本标准中7.3.3的要求进行升降变差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要求

在参比条件下将被测样品挂载于试验线路上。

7. 4. 2 功率消耗试验

7.4.3电源管理试验

通过测试主机控制被测样品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或休眠模式,被测样品在不同模式下功能应符合本标 准中6.3.3的要求。

7.4.4启动电流试验

在参比条件下模拟, 样品电池供电回路断开并挂载于试验线路 ,试验线路通以2A的电流, 节后动工作

7.5. 1 低温误差试验

7.5.2高温误差试验

将被测样品接人模拟试验系统中, 于正常工作状态,持续4h,通过模拟试验系统按照表3规定的电流百分数依次施加相应电流值, 测样品的高温误差。被测样品电流测量误差限值应满足表3的规定

7. 5. 3 交变湿热试验

Q/GDW 121762021

按照GB/T17215.211一2006中6.3.3条规定进行试验,经湿热试验后,在温度为25℃~40℃、 度为75%及以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1h~2h的恢复处理,然后在30min内按照本标准中7.3.1进行 试验,测量结果不得超过测量点的误差限值。

在表9的条件下按照GB/T2423.17进行试验,周期96h,试验过程中被测样品处于非工作状态。试验 后对被测样品进行目测检验,外观特别是标志的清晰度应无改变,其电流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 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5.5太阳辐射试验

GB/T2423.24中试验程序A(照光8h,遮暗16h)要求,被测样品处于止常工作状态,上限温 土3℃,试验周期10天。试验后被测样品电流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5.6高温耐久运行试验

按照GB/T2423.22008申6.5规 240h的要求进行试验,被测样品处于止 常工作状态。试验后被测样品电流头 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按照GB/T17215.211一2006中5.2.2.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后被测样品应无损伤或信息改变 采样准确度、拉脱力及卡线握力符合本标准要求

7. 6. 3阻燃试验

按照GB/T5169.11一2017中规定,在650℃ 验中被测样品不应燃烧,如发生燃烧则移开灼热丝 且铺底层的绢纸不应起燃

7.6.4拉脱力及卡线握力试验

样品固定于截面积为35mm²~240mm²的导线上,用拉力计(如弹簧秤)在垂直于压线机构所 面方向缓慢下拉,当拉力显示为设备自重的8倍时被测样品应保持不脱落。用拉力计(如弹簧

Q/GDW 121762021

秤)沿导线方向横向水平缓慢拉伸而不应产生位移,拉力为被测样品12级风力下最大横截面受力,受力 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

7.6.5自由跌落试验

按照GB/T2423.7中规定,并在下列条件下进行试验: a)跌落高度为1000mm; b)试验表面为混凝土制成的平滑、坚硬的刚性表面。 试验后被测样品外壳允许有微小损伤,但不应造成功能失效,误差改变量符合本标准中6.6.5的要求

7.6.6防护等级试验

7.7.1射频电磁场抗扰度试验

7.7.2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检验分为全性能检验和验收检验两类

表10试验项目明细表

全性能检验一般在产品定型和招标前进行,试验项目见表10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应有耐腐蚀的铭牌,铭牌内容清晰可见,宜包含以下信息: a 制造厂商; b) 规格型号; c) 额定电流; d) 电流倍数: e) 精度等级; f) 生产日期。

品包装方式满足现场安装需求,采用整体包装或

Q/GDW 1217620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反窃电监测终端使用方法 通过安装反窃电监测终端监测一次负荷电流数据并发送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统 将相关数据推送至反窃电监控系统,反窃电监控系统获得相关数据后进行比对分析判断被监测用户是 否存在窃电或计量异常。反窃电监测终端应按照图A.1所示的方法工作。可根据现场应用需求选配外设 模块作为监测终端与反窃电监控系统通讯路由使用或进行本地数据分析,

图A.1反窃电监测终端使用方法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变量类对象定义见表B.1

表B.1变量类对象标识定义

反窃电监测终端设备运行状态字见表B.2。

表B.2设备运行状态字

Q/GDW 12176202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参变类对象定义见表B.4

表B.4参变量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冻结类对象定义见表B.5

表B.5冻结类对象标识定义

B.6ESAM接口类对象

反窃电监测终端ESAM接口类对象定义见表B.6

表B.6ESAM接口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

Q/GDW 121762021

Q/GDW 121762021

B.7输入输出设备类对象

Q/GDW 121762021

表B.7输入输出设备类对象标识定义

Q/GDW 121762021

B.8默认安全模式参数

反窃电监测终端默认安全模式参数见表B.8

表B.8默认安全模式参数

Q/GDW 121762021

C.2反窃电监测终端1型外观型式要求

冬端I型外观结构示意图见图C.1,外形尺寸见图

图C.1反窃电监测终端1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C.3反窃电监测终端II型外观型式要求

反窃电监测终端|型外形尺寸示意图

图C.4反窃电监测终端II型外形尺寸示意图

反窃电监测终端本地接口功能定义见表C.1。

电监测终端本地接口功能定义见表C.1。

表C.1本地接口功能定义

反窃电监测终端电子标签、示例图及尺寸如图B.6所示。电子标签(简称RFID)用以反窃电监测终 需的身份识别,满足以下要求: a)电子标签采用超高频射频标签,其采用的封装形式和材质应满足反窃电装置使用的户外环境; b)电子标签的唯一标识(TID)应具有唯一性且不允许修改; C 应具有挑战应答双向身份鉴别机制,挑战应答双向身份鉴别过程采用真随机数: d 利用挑战应答获得的双方随机数进行双向加密密钥的协商,采用双向加密方式保证传输数据的 机密性; e) 加密算法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算法,对称加密算法推荐采用SM1或SM7算法,算法采用 硬件实现,标签所采用的加密芯片应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测试,并具有商用密码产品型号; 标签安装后最大读取距大于等于0.5m; g)RFID芯片所使用的密钥应纳入用电信息密钥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窃电监测终端电子标签结构示意图见图C.6,外形尺寸见图C.7

图C.6电子标签结构示意图

图C.7电子标签外形尺寸示意图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

Q/GDW 12176202

综合楼工程冬季施工方案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34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2020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20) 21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背景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和居民用户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用户为谋 取私利,采取各种手段实施窃电和违约用电,扰乱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窃电手段不断趋向于智能化对反 窃电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窃电监测终端的应用,在增强公司反窃电技术水平,推进数字化 反窃电工作进程,提高现场反窃电人员的技术能力及作业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标准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支撑公司反窃电相关业务,有效规范反窃电监测终端的设计 制造、检验、采购和验收等工作,

本标准的编制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a)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靠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标准 化为引领,服务于公司的科学发展; b)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形式,分析调研各省(市)公司用电检查现场作业的能力及需求,充分体现 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先进性; c)认真研究现行有效的IEC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现用电检查技术的最新发展; d)坚持集中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吸收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先进的管理经 验,体现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理念。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2020年4月,项目启动,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国网浙江、宁 复、四川等电力公司以及相关反电监测终端生产厂商参加标准起草。 2020年5月,成立编写组,组织召开标准启动会,对标准内容进行调研,部署标准制定工作计划, 确定标准体系架构,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思路、任务、分工及进度要求。。 2020年6月,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收集反电监测终端的相关资料,对反窃 电监测终端设计、检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2020年10月,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国网浙江、宁夏、四川等电力公司以及相关反窃电 监测终端生产厂商对标准初稿进行研讨。 2021年3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采用组织召开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会的方式面向各省电力 公司,反窃电监测终端生产厂家广泛征集标准修改意见。 2021年4月,汇总各单位反馈意见,认真讨论反馈意见,确定采纳和不采纳的意见建议,修改形成 标准送审稿。

Q/GDW 12176202

2021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召开标准审查会,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并形成报批稿。

工业园二期陶瓷仓储-B1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本标准中功能要求、技术要求、试验要求参考DL/T2047一2019中对基于一次侧电流监测反窃 的部分要求确定技术条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