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1810-2022 物联网标识体系 对象标识符编码与存储要求.pdfICS 35.100.01 CCSL79
规范性引用文件 缩略语 物联网领域对象的OID编码·….… 5.1OID编码结构·...….…. 5.2OID的二进制编码转换….. OID在媒体中的存储方式与要求 ? 6.1存储方式…. 3 6.3物联网标识体系的行业应用 附录A(资料性)OID标识在RFID中的编码与存储方式 附录B(资料性)OID标识在GM码中的编码与存储方式 附录C(资料性)OID标识在CM码中的编码与存储方式…· 附录D(资料性)物联网标识体系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 限公司、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武汉工程 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红强、刘巍、徐泺、李崇、贾高鹏、刘晓蕾、张士宗、陈海、杨瑞、杨浩、林锦毅、 邱荣健、宋林健、栗娟。
煤矿重大设备感知数据接入细则(试行)(2020年11月).pdf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 限公司、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武汉工程 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红强、刘巍、徐泺、李崇、贾高鹏、刘晓蕾、张士宗、陈海、杨瑞、杨浩、林锦毅、 邱荣健、宋林健、栗娟
物联网标识体系 对象标识符编码与存储要求
物联网标识体系 对象标识符编码与存储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物联网领域的对象标识符编码转换要求以及对象标识符在二维条码、RFID等不同 物联网媒体中的编码存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物联网领域的标识 建设和应用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6263.1一2006信息技术ASN.1编码规则第1部分:基本编码规则(BER)、正则编码 规则(CER)和非典型编码规则(DER)规范 GB/T16263.2—2006信息技术ASN.1编码规则第2部分:紧缩编码规则(PER)规范 GB/T17969.1一2015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OSI登记机构的操作规程第1部分:一般规程 和国际对象标识符树的顶级弧 GB/T26231一201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对象标识符(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操作规程 GB/T27766一2011二维条码网格矩阵码 GB/T27767一2011二维条码紧密矩阵码 GB/T28925一2012信息技术射频识别2.45GHz空中接口协议 GB/T29768一2013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 GB/T36461一2018物联网标识体系OID应用指南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8.1 对象标识符objectidentifier 与对象相关联的用来无歧义地标识对象的全局唯一的值。 注:可保证对象在通信或信息处理中正确的定位和管理。 [来源:GB/T17969.1—2015,3.6.9,有修改]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FI:地址族标志(AddressFamilyIdentifier)
物联网领域对象的OID编码
物联网领域对象的OID编码,应符合GB/T17969.1—2015、GB/T26231—2017和GB/T36461 2018的有关规定。 如果在物联网应用中,对象没有标识体系,则其标识编码结构应符合GB/T36461一2018中8.2的 规定。 如果在物联网应用中,对象存在其他标识,则其标识编码结构应符合GB/T36461一2018中8.3的 规定。
5.2OID的二进制编码转换
OID的二进制编码是指把数字OID转换成为二进制编码的过程。该编码通常不涉及字母数 和中文OID。 二进制编码通常分为ASN.1编码和BCD编码两种方式。
5.2.2.1ASN.1编码
ASN.1有关编码规则应符合GB/T16263.1—2006和GB/T16263.2—2006。 示例: 以OID代码1.2.156.5006.201127766为例,ASN.1的编码处理流程如下。 a)前两个数字1.2按照规范特殊处理可以合并成一个字节(最大127):40×x十y,其中x代表第一个数字,y代表 第二个数字,则1.2变成42(十进制),再转成0x2A(十六进制);采用非合并方式的编码结果为:0x010x02。 b)剩余每个数字单独进行编码:156、5006、201127766,首先转成二进制。 156:10011100 5006:1001110001110 201127766:1011111111001111011101010110 c)从后往前分成每段7位的数字。
156:10011100 5006:1001110001110 201127766:1011111111001111011101010110 d)通过高位补零的方式,把每段补齐为7位。 156:00000010011100 5006:01001110001110 201127766:1011111111001111011101010110 e)根据步骤d),每个数字所对应的二进制数组中,最后一组二进制的最高位增加1位“0”,其他组二进制最高位增 加1位“1”,即完成ASN.1编码过程。 156:1000000100011100 5006:1010011100001110 201127766:11011111111100111110111001010110
5.2.2.2BCD编码
本文件所描述的BCD编码采用8421码制。方式主要是指采用四位代表不同数字的编 代表分隔符,其他保留。则上述OID编码长度分别为:全局OID=11,本地OID=7。
OID在媒体中的存储方式与要求
物联网环境下的OID标识应存储在AIDC媒体中。存储媒体可以是二维条码或RFID,选择 据以下内容进行,见图1: a)兼容已有编码方案,且该编码方案已有相应的存储媒体时,遵从原有方案; b)兼容已有编码方案,但该编码方案无对应存储媒体时,选择数据容量符合编码规则的 媒体。
物联网环境下的OID标识应存储在AIDC媒体中。存储媒体可以是二维条码或RFID,选择方案 依据以下内容进行,见图1: a)兼容已有编码方案,且该编码方案已有相应的存储媒体时,遵从原有方案; b)兼容已有编码方案,但该编码方案无对应存储媒体时,选择数据容量符合编码规则的任意 媒体。
物联网对象的媒体存储
不同的媒体需要考虑字符集的兼容性、编码长度限制等,见表1。媒体本身需要有纠错能力,编码 直接采用媒体的纠错机制(二维条码、RFID均有相应的机制)。 若媒体无纠错机制,则需要在相应的应用规范中指定。
表1OID在不同媒体中的存储要求
6.2.1OID在RFID中的编码与存储
物联网领域的OID标识在2.45GHz频段RFID中的存储与编码应符合GB/T28925一2012中第 7章的规定,在800MHz/900MHz频段RFID中的存储与编码应符合GB/T29768一2013中第6章的 规定。 分配给RFID的OID前缀码为2.16.156.27。 OID在RFID中编码与存储的参考信息见附录A。
6.2.2OID在二维条码中的编码与存储
物联网领域的OID标识在二维条码(GM码)中的存储与编码应符合GB/T27766一2011中第6章 的规定,在二维条码(CM码)中的存储与编码应符合GB/T27767一2011中第6章的规定。 分配给GM码的OID前缀码为1.2.156.5006.201127766。分配给CM码的OID前缀码为
2.156.5006.201127767。 OID在GM码中编码与存储的参考信息见附录B,在CM码中编码与存储的参考信息见附录!
1.2.156.5006.201127767。 OID在GM码中编码与存储的参考信息见附录B,在CM码中编码与存储的参未
6.3物联网标识体系的行业应用
联网标识体系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见附录
A.1适用于RFID技术的存储架构
附录A (资料性) OID标识在RFID中的编码与存储方式
A.2适用于RFID技术的系统数据元素
当系统采用OID标识时,UII指定MemoryBank“012”17h位的默认状态为“1”,随后18h位 为AFI。 AFIs的A1一AA指出数据结构需要在应用标准中进行定义,包括GB/T34594—2017、 ISO17364:2013、ISO17365:2013、ISO17366:2013、ISO17367:2013,也就是AFI定义的数据结构
MB012的17位被设置为“1”,语义为OID所定义的规贝
A.4RFID技术中标签类型和OID数据存储域
用户存储区。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第二个 ,但从数据分类米看,比是
A.5在RFID中存储OID的通用方法
地表水供水管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图A.1 RFID存储器类型、存储数据和所在区域
OID标识在GM码中的编码与存储方式
当OID通过编码存储在GM码中时,结合GM码的编码特点,这时共有两种编码方式,分别是数字 和混合编码模式。 数字编码模式 OID标识(在这里仅指数字OID)由数字和“."构成,将数字部分每3位分为一组,对照原OID 标识中“"的位置,每组中最多包含1个“."时,可以使用数字模式进行编码。 以连续的3个数字为一组将数据分组,每3个数字采用10位二进制进行编码。末尾一组不够 3个数字用0填充。在输出第一组数字的编码前先输出2位计数器,记录最后一个分组填充 的数字个数,译码时根据该计数器丢弃填充数字: 1)“00"表示没有填充数字; 2)“01"表示有1个填充数字; 3)“10"表示有2个填充数字; 4)“11"为无效编码。 编码只有数字字符的组时,按式(B.1)计算该组的10位编码: N=100D+10D+D3 式中: N一数字组的10位编码; D一数字组的第一个数字; D2一数字组的第二个数字; D一数字组的第三个数字。 当分组中包含“.”时,出现在分组中的位置有3种情况,分别是(X标识非数字字符):第一位置 为XDD2D3,第二位置为DXD2D3,第三位置为DD2XD3。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编码,具 体见表B.1。
编码含有非数字字符的分组时,先输出非数字字符的10位二进制编码,然后再计算并输出3 个数字的10位二进制编码。 剩下的编码值1018~1023用于实现模式的转换。
分组:1昆钢绿色施工实施与应用.pdf,234,567.89900 编码十进制值:2101312310134561010789 900 转换为二进制:101111110101 00011110111111110101 示例2:
当OID标识中的数字每3位为一组分组后,有一组或多组包含的“.”字符多于1个时,需 用混合编码模式进行编码。 该混合编码模式由数字字母混合模式、控制字符模式、模式转换码组成。OID标识中的类 部分采用数字字母混合模式中的编码方式,具体为6位二进制编码。“.”采用控制字符编 式,对应的字符十进制编码为“45”,同样是6位二进制编码。两种编码模式之间的转换是 模式转换码来实现的。控制字符模式到数字模式的模式转换码为“11101”,数字模式到 字符模式的模式转换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