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499-2022 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规范.pdf

DL/T 2499-2022 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390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499-2022 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规范.pdf

ICS 10.040.27 CCS F24

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规范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 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知翔、徐党旗、王利国、孙剑锋、晋中华、田忠玉、王野、薛宁、邹小刚、 李楠、车宏伟、周科、敬小磊、陈珣、周飞、李宇航、张广才、魏铜生、刘存良、朱光明、宾谊沅、 刘衍卉、赵明星。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一号某县只能温室连体育苗大棚附属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10076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 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知翔、徐党旗、王利国、孙剑锋、晋中华、田忠玉、王野、薛宁、邹小刚 李楠、车宏伟、周科、敬小磊、陈珣、周飞、李宇航、张广才、魏铜生、刘存良、朱光明、宾谊沅、 刘衍卉、赵明星。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一号,100761)。

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技术规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fluegaswasteheatrecoverysystem 用于吸收和利用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排烟热量,利用热媒水或凝结水,与锅炉低温烟气或空气进行 热交换的系统。

4.1 1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设备本体的安全、经济运行。 4.2 1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不应影响机组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应能适应机组负荷的变化。 4.4 1 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防积灰、防腐蚀、防磨损、防泄漏措施。 4.5 当地的环保政策要求提高排烟温度或者烟肉为干烟肉时,应加装烟气再热器。 4.6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设计寿命不应低于15年。

4.1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设备本体的安全、经济运行。 4.2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不应影响机组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应能适应机组负荷的变化。 4.4 1 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防积灰、防腐蚀、防磨损、防泄漏措施 4.5 当地的环保政策要求提高排烟温度或者烟肉为干烟肉时,应加装烟气再热器。 4.6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设计寿命不应低于15年。

5.1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一般包括: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一般包括: 低温省煤器、烟气再热器、热水暖风器; b) 吹灰器; c) 增压泵; d) 辅助蒸汽加热器和凝结水加热器; e)热网水加热器; f) 管道和阀门; g)烟风道; h)在线仪表和控制系统等。

f)管道和阀门]; g)烟风道; h)在线仪表和控制系统等。 5.2烟气余热利用系统选型设计方法如下: a)根据煤质、布置空间、燃烧系统、脱硝系统、除尘系统、脱硫系统、烟肉型式、回热系统、冷 却方式等选择合理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b)根据烟气参数和所选系统的布置型式,确定合理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边界条件; c)根据边界条件,确定烟气余热利用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 d)根据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确定各辅助设备的技术参数。 5.3典型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低温省煤器系统(见附录A)、低温省煤器联合暖风器系统(见附 录B)、水媒式烟气冷却烟气再热(WGGH)系统(见附录C)、低温省煤器联合供暖系统(见附录 D)等。 5.4对于布袋除尘器或者电袋除尘器机组,低温省煤器可设计两级,一级低温省煤器布置在除尘器入口, 二级低温省煤器布置在脱硫塔入口,回收的烟气余热一部分加热凝结水,一部分加热暖风器。 5.5对于海水脱硫机组,可设置两级低温省煤器,降低脱硫塔入口烟温至70C左右,二级低温省煤器 吸收的热量用来加热暖风器。 5.6承担民用供暖的机组,冬季低温省煤器回收的烟气余热宜加热供暖回水。 5.7若静电除尘器需要降低烟温、提高除尘效率,低温省煤器宜布置在静电除尘器前;若无提高除尘效 率需求、静电除尘器前空间受限或烟气流场不均匀,可布置在脱硫塔前。 5.8低温省煤器加热的介质可以为凝结水、供暖回水或循环水。 5.9利用辅助蒸汽加热暖风器的机组,暖风器热源宜改造为低品位抽汽、低温省煤器出口热水或者低压 凝结水。 5.10热水暖风器的热源宜采用低温省煤器出口热水或低压凝结水。 5.11对于空冷机组,热水暖风器优先采用末级低压加热器出口的凝结水来加热。 5.12烟气再热器热源宜采用低温省煤器回收的烟气余热。 5.13快速升温装置气源宜采用辅助蒸汽,压力不低于0.6MPa,烟气温升10C左右。

DL/T2499—2022

6.1低温省煤器设计进口烟温可为机组锅炉最大连续出力(BMCR)负荷的最高排烟温度。 6.2增设低温省煤器后,静电除尘器入口烟温可根据6.15选取。布袋除尘器或者电袋除尘器入口烟温 的选取可参照除尘器技术协议。 6.3对于金属受热面,可以采用热水再循环等方式确保各负荷下低温省煤器入口水温不低于70°℃。低 温省煤器出口水温不应低于其回水点低压加热器的出口水温。 6.4低温省煤器烟气侧的设计阻力不宜高于500Pa。 6.5低温省煤器75%负荷时平均烟气流速不应低于8m/s,且不应大于10m/s。 6.6低温省煤器换热管内水流速的设计不宜高于1.5m/s,极端工况时不应低于0.3m/s。凝结水总管道 内的水流速应控制在2.5m/s左右。 6.7除尘器前低温省煤器可选用声波吹灰器,或者声波吹灰器和蒸汽吹灰器联用。除尘器后的受热面可 选用蒸汽吹灰,氟塑料换热器可选用在线水冲洗。 6.8换热管壁厚应考虑强度设计,同时应考虑磨损、腐蚀等余量。推荐除尘器前低温省煤器换热管壁厚 大于或等于5mm,H翅片厚度大于或等于2mm,螺旋翅片厚度大于或等于2mm;脱硫塔前低温省煤 器换热管壁厚大于或等于4mm,H翅片厚度大于或等于1.5mm,螺旋翅片厚度大于或等于1.5mm。当 脱硫塔前低温省煤器选用氟塑料换热器时,换热管壁厚大于或等于1mm。 6.9低温省煤器进出口烟道应根据需要设置导流板,保证低温省煤器入口烟气量偏差小于10%,烟气 流速Cv小于15% 6.10低温省煤器换热面积设计裕量不应低于10%。 6.11低温省煤器应按流体的设计压力进行设计,水压试验的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6.12除尘器前低温省煤器模块底部可预留200mm左右的在线疏灰通道,将最底部两排换热管做成假 管,或最底部两排换热管壁加厚并加装防磨瓦。对于低位布置的低温省煤器,如图1所示,宜在烟道弯 头处加装连续疏灰装置。

6.13换热管弯头侧的穿墙管宜采取密封措施,减少烟气往弯头处的泄漏。 6.14低温省煤器迎风面前两排换热管应布置防磨瓦或假管,假管及其翅片尺寸结构形式应与 6.15 5低温省煤器的布置选型要求:

D.13 换热管弯买侧的穿墙管宜来取密封措施,减少烟气往弯买处的泄漏。 6.14低温省煤器迎风面前两排换热管应布置防磨瓦或假管,假管及其翅片尺寸结构形式应与换热管相同。 6.15 5低温省煤器的布置选型要求: 根据表1所列的因素,将加装低温省煤器的运行环境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各因素取上年月平 均值的最高值。

根据表1所列的因素,将加装低温省煤器的运行环境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各因素取上年月平 均值的最高值。

表1 低温省煤器运行环境分类

根据燃煤收到基含硫量的不同,低温省煤器各参数的推荐值如表2所示,其中低温省煤器水平布置 和垂直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

表2收到基含硫量对低温省煤器结构参数的景

根据NO含量的不同,低温省煤器各参数的推荐值如表4所示。

DL/T2499—2022

DL/T2499—2022

表4NO含量对低温省煤器结构参数的影响

1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工程分项技术交底市置在静电除尘器出口的低温省煤器可适当降低要求。

6.16 低温省煤器技术参数表见附录E中表E.1。

6.16 低温省煤器技术参数表见附录E中表E.1。

7.12 2 烟气再热器换热面积设计裕量不应低于10%。 7.13 烟气再热器应按流体的设计压力进行设计梅江碧桂园孔桩施工方案,水压试验的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7.14烟气再热器技术参数表见附录E中表E.2。

8.1 1当热水暖风器布置在风机出口时,设计进口风温为年平均环境温度加风机温升;当热水暖风器布置 在风机入口时,设计进口风温为年平均环境温度。 8.2热源水温高于100℃时,热水暖风器出口风温设计可高于70℃;热源水温低于100C时,热水暖 风器出口风温设计可低于60C。 8.3采用凝结水加热热水暖风器,冬季极端工况低负荷下出口设计风温应高于30°℃,出口水温不应低 于40℃,冬季任何负荷下受热面管内水流速不应低于0.8m/s。 8.4采用凝结水加热热水暖风器时,应校核各工况下低压加热器的水流量不超过设计最大流量,低压加 热器的抽汽量不超过设计最大抽汽量,低压加热器的加热能力应能满足要求。 8.5当热水暖风器水平布置时,水侧进出口集箱宜采用下进下出方式。 8.6热水暖风器空气侧的设计阻力不宜大于300Pa。 8.7热水暖风器翅片管可选用螺旋翅片管或高效H翅片管。 8.8热水暖风器换热管壁厚应大于或等于3mm,H翅片厚度应大于或等于1.5mm,20钢螺旋翅片厚 度应大于或等于1.2mm,铝合金螺旋翅片厚度应大于或等于0.4mm。 8.9当极端环境温度低于一15C时,应采取措施确保热水暖风器入口风温高于0℃,可以加装前置蒸 汽暖风器、热风再循环,或采取室内外混合进风。 8.10当极端环境温度在一5℃~一15C时,热水暖风器宜竖直布置,确保管内排水通畅,同时确保换 热管内水流速在任何工况下不低于0.8m/s。 8.11热水暖风器与风机之间的风道内宜设置挡水板,防止暖风器漏水倒流入风机。 8.12采用热风再循环提高风机入口风温时,取风口宜布置在热二次风管道中含灰量少的一侧。 8.13采用室内外混合进风提高风机入口风温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锅炉紧身封闭漏风处汽水管道的结冰。 8.14采用蒸汽暖风器提高热水暖风器入口风温时,应确保蒸汽暖风器的稳定运行。 8.15一次风热水暖风器受热面并联模块不宜少于3个,二次风热水暖风器受热面并联模块不宜少于 4个。 8.16热水暖风器单个模块的排污阀门直径不宜小于DN50。 8.17热水暖风器进出口风道应根据需要设置导流板,保证热水暖风器入口空气量偏差小于10%,空气 流速Cv小于15% 8.18热水暖风器换热面积设计裕量不应低于10%。 8.19热水暖风器应按流体的设计压力进行设计,水压试验的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8.20热水暖风器技术参数表见附录E中表E.3。

8.1当热水暖风器布置在风机出口时,设计进口风温为年平均环境温度加风机温升;当热水暖风器布置 在风机入口时,设计进口风温为年平均环境温度。 8.2热源水温高于100℃时,热水暖风器出口风温设计可高于70℃;热源水温低于100C时,热水暖 风器出口风温设计可低于60C。 8.3采用凝结水加热热水暖风器,冬季极端工况低负荷下出口设计风温应高于30°℃,出口水温不应低 于40℃,冬季任何负荷下受热面管内水流速不应低于0.8m/s。 8.4采用凝结水加热热水暖风器时,应校核各工况下低压加热器的水流量不超过设计最大流量,低压加 热器的抽汽量不超过设计最大抽汽量,低压加热器的加热能力应能满足要求。 8.5当热水暖风器水平布置时,水侧进出口集箱宜采用下进下出方式。 8.6热水暖风器空气侧的设计阻力不宜大于300Pa。 8.7热水暖风器翅片管可选用螺旋翅片管或高效H翅片管。 8.8热水暖风器换热管壁厚应大于或等于3mm,H翅片厚度应大于或等于1.5mm,20钢螺旋翅片厚 度应大于或等于1.2mm,铝合金螺旋翅片厚度应大于或等于0.4mm。 8.9当极端环境温度低于一15C时,应采取措施确保热水暖风器入口风温高于0℃,可以加装前置蒸 汽暖风器、热风再循环,或采取室内外混合进风。 8.10当极端环境温度在一5℃~一15℃时,热水暖风器宜竖直布置,确保管内排水通畅,同时确保换 热管内水流速在任何工况下不低于0.8m/s。 8.11热水暖风器与风机之间的风道内宜设置挡水板,防止暖风器漏水倒流入风机。 8.12采用热风再循环提高风机入口风温时,取风口宜布置在热二次风管道中含灰量少的一侧。 8.13采用室内外混合进风提高风机入口风温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锅炉紧身封闭漏风处汽水管道的结冰。 8.14采用蒸汽暖风器提高热水暖风器入口风温时,应确保蒸汽暖风器的稳定运行。 8.15一次风热水暖风器受热面并联模块不宜少于3个,二次风热水暖风器受热面并联模块不宜少于 4个。 8.16热水暖风器单个模块的排污阀门直径不宜小于DN50。 8.17热水暖风器进出口风道应根据需要设置导流板,保证热水暖风器入口空气量偏差小于10%,空气 流速Cv小于15% 8.18热水暖风器换热面积设计裕量不应低于10%。 8.19热水暖风器应按流体的设计压力进行设计,水压试验的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8.20热水暖风器技术参数表见附录E中表E.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