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364-2021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规程.pdf

DL/T 2364-2021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52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364-2021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规程.pdf

ICS 27.100 CCSF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科

框架小桥工程脚手架搭设技术交底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规

DL/T2364—2021

DL/T2364—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汽轮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双良冷却系统有限公司、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 公司、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胜利、王永新、刘铭山、李会利、吕凯、万超、荆涛、黄卿乐、毕海涛、 余喆、展学峰、辛志波、柳杨、刘学亮、李高潮。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 条一号,100761)。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规程

本文件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的基本要求、试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试验 报告的编写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的实验室热力性能试验及阻力性能试验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用于本文件。 GB/T1236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性能试验 GB/T2624(所有部分)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DL/T2142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传热元件heattransferelement 组成换热器的基本元件,由换热基管和翅片组成。 3.2 进口空气温度inletairtemperature 传热元件吸热前的空气温度。 3.3 出口空气温度outletairtemperature 传热元件吸热后的空气温度。 3.4 进水压力/温度inletwaterpressure/temperature 传热元件放热前的循环水压力/温度。 B.5 出水压力/温度outletwaterpressure/temperature 传热元件放热后的循环水压力/温度。 3.6 空气阻力airresistance 空气流经传热元件时的压力损失。 3.7 水阻waterresistance 循环水流经传热元件时的压力损失。

4.1 1 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传热元件宜经过实验室热力、阻力性能试验,测定其技术指标及性 4.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传热元件应进行实验室性能试验:

a)产品试制鉴定时; b)首次生产的传热元件; c)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d)产品停产两年及以上,恢复生产时; e)用户合同中要求试验时。 3传热元件实验室热力、阻力性能试验步骤如下: a)应根据试验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编制试验大纲; b)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c)进行传热元件的性能测试; d)整理、分析试验数据; e)进行试验计算; f)若试验不符合本文件规定,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g)编写试验报告。

a)试验目的和要求: b)被测试传热元件的外形尺寸图、结构尺寸、安装说明等相关资料; c)实验室及试验系统介绍; d)测试项目和相应的测点布置、测试方法以及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的要求; e)试验范围及试验工况; f)试验实施方案; g)安全、环保操作注意事项; h)试验原始数据的记录以及资料整理和评价方法; i)试验计算方法; j)试验人员的组成及分工; k)试验工作进度计划。 5.2试验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空冷系统的输送气、水管道及旁路管道内部应清洁、无阻塞、无泄漏,阀门应能关闭严密、灵 活、可靠; b)传热元件应无破损变形,表面干净,无粉尘污染及杂物粘堵; c)所有风机、泵、电动机等设备应运转正常; d)空气和循环水参数应满足试验要求; e)满足试验大纲中提出的其他要求。 5.3试验仪表应经过法定检定单位校核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应能满足试验要求的精确度。 5.4试验前应准备好各种试验所用的记录表格、工具及用品。 5.5试验人员应熟悉各测试项目和所用仪器、仪表,以及正确的记录方法。 5.6检查仪表的安装、显示应正确。 5.7 正式试验前,应培训试验人员,熟悉试验流程和操作,并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进行预备性试验。

a)试验目的和要求: b)被测试传热元件的外形尺寸图、结构尺寸、安装说明等相关资料; c)实验室及试验系统介绍; d)测试项目和相应的测点布置、测试方法以及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的要求: e)试验范围及试验工况; f)试验实施方案; g)安全、环保操作注意事项; h)试验原始数据的记录以及资料整理和评价方法; i)试验计算方法; j)试验人员的组成及分工; 上)试验工作进度计划

5.2试验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客 间接空冷传热元件实验室试验系统示意图

实验室及其试验设备的安装布置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防爆、消防、防噪声污染等的规定,达到 置合理、整洁卫生、试验操作安全与方便的基本要求。 试验系统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的循环水系统、空气供应系统等的流体性能和功能应与火力发电厂 间接空冷系统相同。 b)试验测试中,进、出传热元件的循环水、空气的参数与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实际运行参 数接近。 c)传热元件的结构应与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相同,流程数相同。 d)传热元件迎风面的尺寸不应小于600mmx600mm。 e)传热元件管束截面尺寸应与试验系统空气进、出口风道尺寸一致。 f)传热元件应包括进、出水联箱和管束、百叶窗等。 g)传热元件的结构参数应与空冷散热器相同。 h)冷却空气入口应有整流器,且有足够长的稳定管段,传热元件安装在稳定段区域。 i) 传热元件上游稳定管段长度应至少为4倍相应管段当量直径距离,传热元件下游稳定管段长度 应至少为2倍相应管段当量直径距离。

6.2实验室及其试验设备的安装布置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防爆、消防、防噪声污染 布置合理、整洁卫生、试验操作安全与方便的基本要求

试验系统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间接空冷传热元件性能试验的循环水系统、空气供应系统等的流体性能和功能应与火力发电厂 间接空冷系统相同。 b)试验测试中,进、出传热元件的循环水、空气的参数与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的实际运行参 数接近。 c)传热元件的结构应与间接空冷系统的空冷散热器相同,流程数相同。 d)传热元件迎风面的尺寸不应小于600mm×600mm。 e)传热元件管束截面尺寸应与试验系统空气进、出口风道尺寸一致。 f)传热元件应包括进、出水联箱和管束、百叶窗等。 g)传热元件的结构参数应与空冷散热器相同。 h)冷却空气入口应有整流器,且有足够长的稳定管段,传热元件安装在稳定段区域。 i) 传热元件上游稳定管段长度应至少为4倍相应管段当量直径距离,传热元件下游稳定管段长度 应至少为2倍相应管段当量直径距离。

i) 传热元件出风(热风)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 k)循环水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 1)距传热元件上、下游空气管道约1个当量直径的距离处,对称布置测量进、出口空气温度和压 力的测点。 m)实验装置应有可灵活调整冷却空气流量的装置,宜采用变频风机调整冷却空气流量。 n)实验装置应有可灵活调整循环水流量的装置,宜采用变频循环水泵调整循环水流量。 o)具有循环水温度、压力、流量以及冷却空气流速等测点。 p)传热元件入口空气温度可调整。 q)试验时,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不宜低于10℃。

试验测量参数及测量方法

7.3.1宜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进口空气温度,其精度不应低于0.25%。 7.3.2进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为在上游空气管道上距离传热元件1个当量直径的截面。 7.3.3进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上应布置不少于2个温度测点。 7.3.4温度计应安装在开式温度套管内,使感温元件直接接触进口空气。 7.3.5安装好温度计后,应用保温材料密封温度计和温度套管之间的间隙。

7.3.1宜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进口空气温度,其精度不应低于0.25%。 7.3.2进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为在上游空气管道上距离传热元件1个当量直径的截面。 7.3.3进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上应布置不少于2个温度测点。 7.3.4温度计应安装在开式温度套管内,使感温元件直接接触进口空气。 7.3.5安装好温度计后,应用保温材料密封温度计和温度套管之间的间隙。

应采用不低于0.075级的绝对压力变送器测量进口空气压力。 测压点应布置在传热元件上游1个当量直径的进风管道截面上。 在测量截面的上、下、左、右各布置1个取压孔,用联箱连接取压孔,从联箱的取压孔引 玉力变送器测量进口空气压力

7.5.1宜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出口空气温度,其精度不应低于0.25%。 7.5.2出口空气温度测点布置在传热元件下游、与进口空气温度测点对称的位置 7.5.3出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上应布置不少于2个温度测点。 7.5.4温度计应安装在散开式温度套管内,使感温元件直接接触出口空气。 7.5.5安装好温度计后,应用保温材料密封温度计和温度套管之间的间隙。

7.5.1宜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出口空气温度,其精度不应低于0.25%。 7.5.2出口空气温度测点布置在传热元件下游、与进口空气温度测点对称的位置 7.5.3出口空气温度测量截面上应布置不少于2个温度测点。 7.5.4温度计应安装在开式温度套管内,使感温元件直接接触出口空气。 7.5.5安装好温度计后,应用保温材料密封温度计和温度套管之间的间隙。

7.6.1应采用不低于0.075级的绝对压力变送器测量出口空气压力。 7.6.2测压点应布置在传热元件下游0.5m距离处的进风管道截面上。 7.6.3在测量截面的上、下、左、右各布置1个取压孔,用联箱连接取压孔,从联箱的取压 对压力变送器测量出口空气压力。

应采用不低于0.075级的绝对压力变送器测量出口空气压力。 测压点应布置在传热元件下游0.5m距离处的进风管道截面上。 在测量截面的上、下、左、右各布置1个取压孔,用联箱连接取压孔,从联箱的取压孔引入 玉力变送器测量出口空气压力。

根据传热元件进、出口空气压差确定传热元件空气阻力,或采用0.075级差压变送器直接测量

7.10.1出水温度测点应安装在距传热元件出水口1个当量直径处的出水管道截

7.10.1出水温度测点应安装在距传热元件出水口1个当量直径处的出水管道截面位置。 7.10.2出水温度宜采用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其精度不应低于0.25%

7.11.1出水压力测点应安装在距传热元件出水口1个当量直径处的出水管道截

7.11.1出水压力测点应安装在距传热元件出水口1个当量直径处的出水管道截面位置, 7.11.2 2出水压力应采用不低于0.075级的压力变送器测量。

7.12.1循环水流量测量应符合GB/T2624(所有部分)的相应规定。 7.12.2循环水流量宜在传热元件出水管道中测量。 7.12.3流量测量装置宜采用流量喷嘴、流量孔板或超声波流量计,其精度不应低于1%。 7.12.4采用流量喷嘴、流量孔板时,喷嘴、孔板差压应用0.075级差压变送器测量, 7.12.5采用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循环水流量时,应满足DL/T2142中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循环水体积流量 的规定。

7.13.1空气流量测量应满足GB/T2624(所有部分)的相应规定。 7.13.2宜根据测量风道的风速,计算通过传热元件的空气流量。 7.13.3测量风道风速的仪表精度不应低于1%。 7.13.4风道风速宜采用皮托管测量。 7.13.5采用皮托管测量时,应在风道截面的两个相互垂直的直径上分别设置测点,二次仪表应采用 0.075级差压变送器。当管径小于500mm时,可在一条直径上设置测点。测点位置和数量应通过划分 管道截面等面积圆环确定,等面积圆环的划分数量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不同等面积圆环的测点位置 应符合表2的规定。

7.13.1空气流量测量应满足GB/T2624(所有部分)的相应规定, 7.13.2宜根据测量风道的风速,计算通过传热元件的空气流量中华世纪城A1~3施工组织设计, 7.13.3测量风道风速的仪表精度不应低于1%。

7.13.4风道风速宜采用皮托管测量

DL/T2364202

表2不同等面积圆环的测点位置

8.1 试验测量期间各设备应运行正常,若发生故障,则应停止试验测量。 8.2 试验时,各管路、阀门等应无杂物、无堵塞。 8.3 元件内外表面应洁净。 8.4 ,调整好试验工况后,参数测量记录期间,严禁对试验系统进行任何操作。 8.5 试验工况应至少包括进口空气温度12C和30℃工况。 8.6 元件迎风面风速范围为0.5m/s~3.0m/s,应至少每隔约0.5m/s进行1个试验工况。 8.7 元件管内循环水流速范围为0.5m/s~2.5m/s,应至少每隔约0.5m/s进行1个试验工况 8.8 3将传热元件的各项测量参数稳定运行30min后的试验数据作为有效数据。 8.9 每一试验工况的有效数据时间段不应少于30min。 8.10每一试验工况各参数的测量频次不应低于表3的规定。

表3 每一试验工况各参数的测量频次

8.11每一试验工况的有效时间段内,各项参数的每次测量值相对该工况平均值的充许波动范围GB50342-2003《混凝土电视塔结构技术规范》.pdf,应符 合下列规定: a)进口空气温度tal(出口空气温度t2):±1.0C; b)进水温度tw1:土0.5℃; c)循环水体积流量mw:土2%; d)传热元件迎风面风速v:±0.1m/s。 8.12每一试验工况空气侧计算吸热量与循环水侧计算放热量偏差应在土5%范围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