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066.3-2022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石油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3部分:操作和检验

GB/T 41066.3-2022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石油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3部分:操作和检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41066.3-2022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4.43MB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98172
下载资源

GB/T 41066.3-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_T 41066.3-2022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石油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3部分:操作和检验

5.2.3.1按照操作手册规定的顺序逐舱卸载,记录每个液舱卸载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5.2.3.2卸载过程中应保持船体稳定,平台的倾斜角度不宜超过0.5°,不应超过操作手册允许值。卸载 后宜进行扫舱排空作业。

5.2.4.1拖航前宜再次检查平台及拖船的关键设备设施。 5.2.4.2如需护航船,护航船应在主拖船前方约1.8km(1nm)实施清道作业。 5.2.4.3进人预定航线后,拖缆工作长度宜大于500m,且不应接触海底。 5.2.4.4静水航速宜在2.6m/s(5kn)~5.1m/s(10kn)之间,最大拖力不宜超过拖缆最小破断拉力 的50%。 5.2.4.5拖航期间应悬挂号型.开启拖航信号状态指示灯.与其他设施或障碍物保持安全距离

5.2.4.6拖航期间应满足平台操作手册规定的稳性要求,不宜进行吊重和调舱作业。 5.2.4.7拖航期间可保持0.005倍型长的倾。如遇到超过拖航极限的环境条件,应压载至生存吃水 状态,根据主拖船能力及海底设施条件、海床浅层地质条件等因素制定应急措施。 5.2.4.8应定时接收天气预报,并报告平台位置及拖航情况。 5.2.4.9船队应保持24h通讯联络。 5.2.4.10应急拖缆应处于完好状态

5.2.5.1平台应向驳船提供船体吃水、倾斜角度、平台稳性、自由液面状态等数据。 5.2.5.2 如需要,可拆除影响上驳船的设备,如推进器。 5.2.5.3 驳船应按照平台坞墩图和上驳方案布墩并固定。 5.2.5.4驳船承托平台后,应缓慢卸载至驳船主甲板离开水面,并再次检查平台坐墩及固定情况。 5.2.5.5 平台下驳前应对动力系统、水密系统、压载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对船体结构进行目视检查 5.2.5.6平台下驳后应调平船体JR/T 0206-2021 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倾斜角度应小于0.5°

5.2.6.1平台航行经过船舶交通管理区域时,应按规定进行报告,并遵守通航要求。 5.2.6.2应定期测量船位,核实船位精度 5.2.6.3应定时接收天气预报,判断气象条件对航行的影响,做好极限海况应急准备

5.2.7锚泊定位平台就位

5.2.7.2平台宜在距离目标井位约5.4km(3nm)时降低迁移速度至1.0m/s(2kn)以下,并同时收短 拖缆;在距离新井位约1.8km(1nm)时收短拖缆至200m。 5.2.7.3平台到达预定井位抛锚点后,应先抛主锚,再抛副锚。如果采用预抛锚作业,应先连接主铺,再 连接副锚。 5.2.7.4抛完第一个主锚后,主拖船仍应保持适当的拖力和航向,控制平台漂移。 5.2.7.5应至少抛完一组对角主锚后才可解拖主拖船。 5.2.7.6抛锚作业结束后,平台应调整出索的长度和张力,进行初步定位。 5.2.7.7宜在70%的锚索预张力情况下浸错6h~12h。

5.2.7.1平台制定布锚方案时,宜考风向、流向、作业特殊需求、通讯盲区等因素。 5.2.7.2平台宜在距离目标井位约5.4km(3nm)时降低迁移速度至1.0m/s(2kn)以下,并同时收短 拖缆;在距离新井位约1.8km(1nm)时收短拖缆至200m。 5.2.7.3平台到达预定井位抛锚点后,应先抛主锚,再抛副锚。如果采用预抛锚作业,应先连接主铺,再 连接副锚。 5.2.7.4抛完第一个主锚后,主拖船仍应保持适当的拖力和航向,控制平台漂移。 5.2.7.5应至少抛完一组对角主锚后才可解拖主拖船。 5.2.7.6抛锚作业结束后,平台应调整出索的长度和张力,进行初步定位。 5.2.7.7宜在70%的锚索预张力情况下浸锚6h~12h。

5.2.8DP平台就位

5.2.8.1进场前,应对以下设备进行功能测试: a DP控制系统(包括位置参考系统); b) 通讯设施; C) 主定位系统和备用定位系统: d) 推进器的手动操控系统。 5.2.8.2 平台距离目标井位约5.4km(3nm)时,应选择DP手动操作模式,宜参照以下步骤减速: a) 距目标井位约1000m时,减速至约1.0m/s(2kn); 距目标井位约500m时,减速至约0.5m/s(1kn); c)距目标井位约100m时,减速至0

5.2.8.1进场前,应对以下设备进行功能测试: DP控制系统(包括位置参考系统); b) 通讯设施; c) 主定位系统和备用定位系统: d) 推进器的手动操控系统。 5.2.8.2 平台距离目标井位约5.4km(3nm)时,应选择DP手动操作模式,宜参照以下步骤减速 a) 距目标井位约1000m时,减速至约1.0m/s(2kn); 距目标井位约500m时,减速至约0.5m/s(1kn); c)距且标井位约100m时.减速至0

5.2.8.3平台宜按DP自动操作模立

5.2.8.3平台宜按DP自动操作模 5.2.8.4平台宜以目标井位为圆心,以200m为半径布设海底声呐信标。

5.2.9动力辅助锚泊定位平台就位

参照5.2.7进行就位作业

参照5.2.7进行就位作业

5.2.10.1压载前应对压载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检查压载舱透气口、船体的倾斜角度和吃水状况,记录各 舱液位,核对舱容。 5.2.10.2 宜按照对称方式压载,压载过程中船体倾斜角度不宜超过0.5°,不应超过操作手册允许值。 5.2.10.3 使用泵送系统注水达到舱容80%时,应停止泵送,改用“自流法”加注。 5.2.10.4 应记录每个液舱压载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5.2.10.5压载过程中不应进行吊重及调舱作业

5.2.11.1应根据锚泊定位方案确定锚索最小预张力。在作业工况下,锚索预张力应能使平台位移控制 在作业允许的范围内。 5.2.11.2平台定位前应进行锚抓力试验,试验负荷应不小于锚索预张力的1.25倍,并应保持至少 10min。如锚抓力达不到要求,应重新抛锚或抛串联锚,再做锚抓力试验。 5.2.11.3平台宜在平潮时进行最终定位,根据定位结果调整出索长度,校准船位。 5.2.11.4 锚抓力试验完成后,校核锚索长度满足最小锚索长度要求,并按平台操作手册给出的数值放 松锚索。

5.2.12.1应按照平台操作手册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检查,核实作业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并根据以下 因素建立井口作业指南(WSOG):

5.2.12.1应按照平台操作手册进行相关设备系统的检查,核实作业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并根据以下

a)水深; b) 环境条件,包括不同重现期的风速、流速和波高; c) 平台定位要求,包括不同方向的位置偏移许可; d) 平台钻柱升沉补偿能力、隔水管张紧器补偿能力: e) 隔水管极限抗拉能力、隔水管上部挠性接头(UFJ)和下部挠性接头(LFJ)极限能力; f) DP系统响应能力; g) 关键通信系统响应能力; 电池和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容量; i 功率管理系统(PMS)和船舶管理系统(VMS)状态及响应能力; j) 漂移故障和驱离故障可能导致的失位速度; k) 起火、进水、碰撞等事故对平台安全性的影响。 2.12.2 根据井位设计再次核查船位坐标

5.2.13动力辅助锚泊定位

5.2.13.1参照5.2.11完成定位作业。 5.2.13.2测试铺泊系统与DP控制系统之间的信号传输。

5.2.13.1参照5.2.11完成定位作业。

5.2.13.1参照5.2.11完成定位作业。

5.2.13.2测试锚泊系统与DP控制系统之间的

5.2.13.3测试DP系统和动力辅助锚泊定位系统的操作转换。 5.2.13.4宜模拟锚索破断和锚泊能力损失时启用推进器自动补偿所需的时间,分析平台漂移对作业的 影响。

5.3.1锚泊定位及动力辅助锚泊定位

.3.1.2平台定位精度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a 探井作业时,船位不宜超过以设计井位为圆心、半径为30m的范围; b) 靠近固定设施作业时,船位不应超过设计井槽的左右0.3m、前后0.3m的范围; c) 向偏差不宜超过设计向土3°; d) 锚索方位偏差不宜超过设计方位土5°; 相邻锚索的夹角误差不宜超过设计夹角土6°; 锚索长度误差不宜超过设计链长的士4%

5.3.2.1平台应根据井口作业指南建立警戒圈,警戒圈一般包括绿色区域(正常操作)、黄色区域(警告 状态)、红色区域(紧急状态)。 5.3.2.2平台进人黄色区域后,宜随时做好应急解脱准备;平台进入红色区域后,应立即采取应急解脱 措施。

5.4.1.1作业前应按照SY/T10025的要求完成对平台证书、资料和报告的查验。

a)作业实施方和参与方; b)作业涉及的工具和设备; 井控程序; d) 平台偏移和向改变对作业影响的评估。 5.4.1.3应按照SY/T6868的要求对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节流压井管汇等井控设备进行功能试验及 压力试验。 5.4.1.4如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停止钻完井作业并采取应对措施: a)环境条件超过操作手册规定的极限作业条件; b)平台摇摆角度、偏移量或升沉量超过操作手册中规定的作业运动幅值。 5.4.1.5当风速达到操作手册中规定的吊机最大允许作业风速时.不应使用吊机

a)作业实施方和参与方; b)作业涉及的工具和设备; C 井控程序; d) 平台偏移和向改变对作业影响的评估。 5.4.1.3应按照SY/T6868的要求对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节流压井管汇等井控设备进行功能试验及 压力试验。 5.4.1.4如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停止钻完井作业并采取应对措施: a)环境条件超过操作手册规定的极限作业条件; b)平台摇摆角度、偏移量或升沉量超过操作手册中规定的作业运动幅值。 5.4.1.5当风速达到操作手册中规定的吊机最大允许作业风速时.不应使用吊机

5.4.2隔水管张紧器系统

5.4.2.1作业前应核查

a)动力瓶、备用瓶组压力; b)各常态阀位置; c)张紧器油气储能瓶液位:

a)动力瓶、备用瓶组压力;

d)系统密封状况。 5.4.2.2作业前及作业期间,宜按照GB/T30217.2给出的方法,根据钻井液密度、隔水管系统质量、作 业环境确定张紧器系统压力值,并对张紧器及动力瓶充压。 5.4.2.3张紧器活塞杆宜处于整个冲程1/2的位置, 5.4.2.4张紧器在长期不使用时应收回活塞杆,动力瓶和备用瓶应保持关闭,宜充低压氮气保护

5.4.3液压式钻柱升沉补偿系统

5.4.3.1作业前应核查: a 液压注人系统(如有)及油气储能瓶油位; 动力瓶、备用瓶压力; c) 控制系统功能状况; d) 各常态阀位置; e) 系统密封状况。 5.4.3.2 在上下框架解锁(如有)前应根据下步作业的预计悬重对动力瓶压力进行调整。 5.4.3.3 主活塞杆行程宜处于整个冲程1/2的位置。 5.4.3.4 长期不使用时应收回主活塞杆

5.4.3.1作业前应核查

5.4.4电动式钻柱升沉补偿系统

5.4.4.1作业前应核查

钻井绞车工作状态; b) 运动参考单元工作状况; c) 控制系统功能状况。 5.4.4.2 应根据作业需要选择与作业对应的操作模式,可根据实际补偿效果微调参数设置 5.4.4.3停用时应先退出绞车操作模式,后停用钻井绞车

5.4.5防喷器组及控制系统

5.4.5.1应根据作业区域海面及水下环境温度确定控制液的乙二醇浓度配比。当海底温度低于0℃ 时,控制液中乙二醇浓度宜高于30%。 5.4.5.2控制液及乙二醇的清洁度不应低于NAS8级。 5.4.5.3作业前应根据作业水深对水下蓄能器的预充压力进行调整

5.4.6节流压井管汇

5.4.6.1作业前、作业期间应进行功能试验,液动节流阀应能在30s内打开或关闭。 5.4.6.2应保持一路放喷管线上的闸板阀处于常开位置,并且液动节流阀处于关位 5.4.6.3在压井或放喷后,应对管汇及管线进行冲洗

5.4.7防喷器转运装置

5.4.7.1作业前应清除转运装置轨道、防喷器运移空间范围内的设备和阻挡物 5.4.7.2在移动防喷器组前应调平平台,且不应进行大型吊装作业。 5.4.7.3运移过程中应观察平台倾斜状态,并及时调平。 5.4.7.4运移至指定位置后,应固定转运装置

5.4.8.1应根据作业水深及水文气象条件设计隔水管串配置方案,水面以下30m内的隔水 浮力块,隔水管短节宜配置在隔水管串上部

5.4.8.2作业前应核查

a)隔水管公接头、母接头的密封件及密封面; b)浮力块、隔水管边管固定情况; c) 伸缩节内外筒锁紧状态; d) 鹅颈管密封件及配合的密封面; e) 隔水管系统相关工具功能状况。 5.4.8.3 作业期间应监测挠性接头的偏斜角度,宜监测伸缩节的冲程。 5.4.8.4 作业期间应使用ROV对隔水管水下状况进行检查,每周不少于两次。

5.4.9防喷器组下入作业

5.4.9.1下人作业前应进行提升设备刹车功能测试,防喷器闸板应处于打开状态。 5.4.9.2 下入作业前防喷器控制系统应处于下入防喷器组模式,隔水管连接器应处于锁紧状态。 5.4.9.3 下入作业时平台宜位于井口下风向方向,距离宜大于10m。 5.4.9.4 ,应按照隔水管配置下人隔水管,下入时应核实隔水管参数,记录隔水管编号,检查隔水管密封 面,并进行压力测试。 5.4.9.5 防喷器控制管缆应与隔水管同步下放。 5.4.9.6 鹅颈管安装完成后,应对隔水管节流压井及辅助管汇进行整体压力测试。 5.4.9.7 宜进行防喷器组坐井口模拟测试,测试前记录悬重。测试时平台崩向宜与井口崩向一致,通过 ROV检查井口钢圈槽状况。 5.4.9.8 调整平台位置,通过ROV检查导向桩或井口头对人情况,缓慢下放防喷器组,直至坐入井口 5.4.9.9 锁定井口连接器后宜进行过提测试,过提量不宜低于220kN。 5.4.9.10 关闭剪切闸板,对井口密封情况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不应低于6.9MPa。 5.4.9.11 安装完分流器后,宜进行通水测试,具备试压条件后应进行额定工作压力试验。 5.4.9.12 防喷器控制系统应设置到防喷器组作业模式。 5.4.9.13应进行声呐控制系统(如有)信号通讯测试,

5.4.9.1下人作业前应进行提升设备刹车功能测试,防喷器闸板应处于打开状态。 5.4.9.2 下入作业前防喷器控制系统应处于下入防喷器组模式,隔水管连接器应处于锁紧状态。 5.4.9.3 3下入作业时平台宜位于井口下风向方向,距离宜大于10m。 5.4.9.4应按照隔水管配置下人隔水管,下入时应核实隔水管参数,记录隔水管编号,检查隔水管密封 面,并进行压力测试。 5.4.9.5 防喷器控制管缆应与隔水管同步下放。 5.4.9.6 鹅颈管安装完成后,应对隔水管节流压井及辅助管汇进行整体压力测试。 5.4.9.7 宜进行防喷器组坐井口模拟测试,测试前记录悬重。测试时平台崩向宜与井口崩向一致,通过 ROV检查井口钢圈槽状况。 5.4.9.8 调整平台位置,通过ROV检查导向桩或井口头对人情况,缓慢下放防喷器组,直至坐入井口。 5.4.9.9 锁定井口连接器后宜进行过提测试,过提量不宜低于220kN。 5.4.9.10 关闭剪切闸板,对井口密封情况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不应低于6.9MPa。 5.4.9.11 安装完分流器后,宜进行通水测试,具备试压条件后应进行额定工作压力试验。 5.4.9.12 防喷器控制系统应设置到防喷器组作业模式。 5.4.9.13 应进行声呐控制系统(如有)信号通讯测试,

5.4.10防喷器组作业

5.4.10.1作业前应按照SY/T6868的要求进行功能试验和压力试验。 5.4.10.2作业期间,功能试验间隔不应超过14d。 5.4.10.3作业期间,宜每周两次对防喷器组水下状况进行外观检查,读取防喷器、挠性接头、井口等处 水平仪数值

5.4.10.1作业前应按照SY/T6868的要求进行功能试验和压力试验。 5.4.10.2作业期间,功能试验间隔不应超过14d 5.4.10.3作业期间,宜每周两次对防喷器组水下状况进行外观检查,读取防喷器、挠性接头、井口等处 水平仪数值

5.4.11防喷器组回收作业

4.11.1回收前,防喷器控制系统应设置到回收防喷器组模式,隔水管连接器应处于锁紧状态,下 接头倾斜角度不宜超过0.5。 4.11.2回收前,应对提升设备的刹车进行功能测试,检查伸缩节内外简处于锁紧状态,冲洗隔水 压井管线及防喷器组内腔,释放水下蓄能器压力。

5.4.11.3遥控打开井口连接器,并通过ROV确认连接器完全打开。 5.4.11.4根据下人时记录的悬重,缓慢提升防喷器组,过提量不宜超过220kN。 5.4.11.5确认防喷器组脱离口后,宜向下风向方向移动平台,移动距离不宜低于10m。 5.4.11.6在回收最后两根隔水管时,宜将防喷器组直接提起并放置在转运装置上。

5.5.1.1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5.5.1.2在受热带气旋影响区域的平台,应制定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每年热带气旋季来临前 一次防热带气旋应急演练

.5.1.3热带气旋季来临前,应对以下设备设施开展防热带气旋专项检查: a) 平台锚泊、拖带系统; b) 定位、通讯、导航设施; c) 平台结构、水密舱室; d) 平台救生、消防、应急设施; e) 压载、舱容系统; f) 防台固定、应急堵漏器材; g) 平台动力设备、应急动力设备; h) 水下防喷器系统各项应急功能。 .5.1.4 应制定临时弃井及井眼保护方案

平台锚泊、拖带系统; b) 定位、通讯、导航设施; c) 平台结构、水密舱室; d) 平台救生、消防、应急设施; e) 压载、舱容系统; f) 防台固定、应急堵漏器材; g) 平台动力设备、应急动力设备; h) 水下防喷器系统各项应急功能。 5.5.1.4 应制定临时弃井及井眼保护方案

5.5.2防热带气旋预警

5.5.2.1应收集热带气旋动态预报和海区气象资料,持续监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5.5.2.2应依据热带气旋影响范围,按绿色、黄色、红色三个警戒区进行预警: a 红色警戒区:以平台位置为圆心,M,为半径L从平台至热带气旋前沿(17m/s风圈)的距离」 的范围,M,按公式(1)计算; b) 黄色警戒区:以平台位置为圆心,M2为半径[从平台至热带气旋前沿(17m/s风圈)的距离]的 范围,M2按公式(2)计算; c)绿色警戒区:黄色警戒区以外的区域(如热带气旋可能影响到平台)。

5.5.3防热带气旋响应

5.3.1当热带气旋中心风力超过25m/s并可能装击作业区域时,应启动防热带气旋应急程序。 5.3.2锚泊定位平台应按照操作手册要求,在人员撤离前完成应急回收LMRP操作等作业。 5.3.3DP平台防热带气旋应急响应: a 宜按照以下顺序做好撤离工作:处理井眼,回收或处置隔水管内钻井液,解脱LMRP并回收防 喷器系统(同时撤离非必要人员、调整至航行吃水),移平台至安全区域; b) 在热带气旋移动速度超过预期且无法完成撤离前的准备工作时,宜按照以下顺序做好撤离工 作:处理井眼,回收或处置隔水管内钻井液,解脱LMRP,悬挂隔水管,移平台至安全区域; 如没有时间接照b)处置,宜按照以下顺序做好撤离工作:起钻至合适位置,回收或处置隔水管 内钻井液,关闭剪切闸板,解脱LMRP,悬挂隔水管,移平台至安全区域

5.5.4.1热带气旋过后应对平台损环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5.4.2恢复平台动力.重新就位,使用ROV检查并口及防喷器组

5.5.4.1热带气旋过后应对平台损环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6.1.1在受内波流影响区域的平台,应制定防内波流应急预案。 5.6.1.2DP平台应将平台向对准内波流方向, 5.6.1.3当平台偏移量达到10%作业水深时.应解脱LMRP

5.6.2防内波流预警

.6.2.1应获取作业海区水 内波流动态和发展趋势

.2.1应获取作业海区永文

0.6.2.1应获取作业海

5.7.1.1 应制定针对寒冷和冰冻的专项作业程序,及时分析冰情并制定应急预案 5.7.1.2 平台人员应进行低温和防冰培训。 5.7.1.3应进行船体及关键设备低温环境适应性评估。 5.7.1.4应进行结构、机电和安全设备改造

5.7.2.1平台完整稳性评估时应计入结 5.7.2.2应评估压缩空气系统、压载系统、甲板及辅助机械装置的作业适应性。

5.7.3.1消防系统选型与配置宜考虑极端操作条件下适用性。

5.7.3.1消防系统 5.7.3.2消防设备和器具、灭火剂和系统应随时处于防冰冻保护状态。 5.7.3.3应急通道的尺寸应满足穿有极地服装人员的通行的要求。

5.7.3.4应根据作业区域的岸基应急响应能力、冰情、气温和气候状况等因素配备求生器具,并应保 弃船后船上人员在最大预期待救时间内的求生需求。 5.7.3.5应核查配备的救生设备在极地服务温度下具备全部功能。 5.7.3.6应定期核查救生设备和布置的防冰和除冰能力。 5.7.3.7航行与通讯设备的外部设备宜考虑到高纬度、低温等的影响和限制,并应有加热装置。

5.7.4.1应依据环境资料,确定甲板设备加热布置及加热系统的预期最低环境温度。 5.7.4.2应能防止积冰、积雪及冰摄人。 5.7.4.3外部设备、扶手等应有加热设施

5.7.4.1应依据环境资料,确定甲板设备加热布置及加热系统的预期最低环境温度。 5.7.4.2应能防止积冰、积雪及冰摄人。 5.7.4.3外部设备、扶手等应有加热设施

检验分为法定检验、船级检验和专项检验

检验分为法定检验、船级检验和专项检验。

6.2.1应向船舶检验机构提出书面检验申请。 6.2.2应对受检处所和设备采取及时关停、隔离、保护和照明等措施,为检验人员的现场检验提供必要 的条件和保护。 6.2.3应对液舱、空舱和封闭处所进行通风,清除危险气体。 6.2.4应移除妨碍板材及骨架检验的内饰、顶板等。 6.2.5应清洁受检区域表层,去除积存的锈皮、积水、污物和残油等。 6.2.6对于有推进器的平台,如船坞和航道水深受限,可在进坞前拆除推进器。

6.2.1应向船舶检验机构提出书面检验申请。 6.2.2应对受检处所和设备采取及时关停、隔离、保护和照明等措施,为检验人员的现场检验 的条件和保护。 6.2.3应对液舱、空舱和封闭处所进行通风,清除危险气体。 6.2.4应移除妨碍板材及骨架检验的内饰、顶板等。 6.2.5 应清洁受检区域表层,去除积存的锈皮、积水、污物和残油等。 6.2.6对于有推进器的平台,如船坞和航道水深受限,可在进坞前拆除推进器。

6.3.1.1应由船舶检验机构验船师实施现场检验。

6.3.1.1应由船舶检验机构验船师实施现场检验。 6.3.1.2检验前,验船师应提出明确的检验范围和程序。 6.3.1.3配合验船师开展检验的第三方及其人员应持有经船舶检验机构认可的检验资质。

法定检验主要包括:初次检验、年度检验、中间检验、换证检验、坞内检验、循环检验、无线电台的 验、附加检验及拖航检验,检验频率及要求应符合表1。

表1检验频率及要求(续)

6.3.3证书、报告与记录

定检验结束后,平台应获取表2要求的相关证书、

表2检验机构签署/签发的证书、报告和记录

6.4.1.1应由船级社验船师实施现场检验。 6.4.1.2检验前,验船师应提出明确的检验范围和程序。 6.4.1.3配合验船师开展检验的第三方及其人员应持有经船级社认可的检验资质。

船级检验主要包括:年度检验、中间检验、坞内检验或等效的水下检验、特别检验,检验频率及要 #合表3。

6.4.4证书、报告与记录

船级检验结束后,平台应获取表4要求的相关证书、报告

表4船级检验签发/签署的证书、报告和记录

4船级检验签发/签署的证书、报告和记录(续

6.5.1钻并系统检验

6.5.2危险区域设备检验

6.5.3作业许可备案检验

6.5.3.1应由作业备案许可机构实施检验。

6.5.3.1应由作业备案许可机构实施检验。 6.5.3.2应在检验证书到期日前LD/T 50.3-2016 装备制造 数控立式车床加工劳动定额,向作业备案许可机构提出检验申请 6.5.3.3检验内容应包括:

6.5.4系物器件检验

6.5.4.1常规系物和被系物检验应由主管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实施,并出具检验合格证书。 6.5.4.2检验周期与范围应符合SY/T6564的要求

6.5.4.1常规系物和被系物检验应由主管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实施,并出具检验

附录A (规范性) 平台运营所需文件

GB/T 39092-2020 航空器环境控制系统图解符号表A.1平台运营所需文件

GB/T41066.3—2022附录B(资料性)安全预留时间计算表热带气旋参数见表B.1,典型的安全预留时间计算表见表B.2。表 B.1 热带气旋参数表项目参数热带气旋名称热带气旋种类热带气旋中心与平台的距离/km热带气旋移动的速度/(km/h)热带气旋移动的方向/(°)17m/s(34kn)风圈的半径/km平台与17m/s(34kn)风圈的距离/km17m/s(34kn)风圈到达井位的时间(t)/h表 B.2安全预留时间计算表分类步骤时间下防喷器组和隔水管作业钻进作业起下钻作业下套管作业处理井眼时间固井作业取心作业电缆测井作业弃井作业下入并坐封RTTS封隔器清理钻台,安装回收工具安装隔水管支座和卡盘安装隔水管扶正臂头回收LMRP/防喷器提起分流器装卸专用工具系统时间解锁分流器甩分流器下钻台连接送人隔水管(联顶节)及伸缩节16

表B.2安全预留时间计算表(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