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9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38758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统一培训教材.pdf

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

地震版XT201000178

责任编辑:王 伟 责任校对:庞亚萍

Q/GDW 12118.3-202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技术要求 第3部分:样本库格式要求.pdf责任编辑:王 伟 责任校对:庞亚萍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2010年8月15日

第一讲认真执行规范,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第一部分认真执行新修订的抗震设计规范, 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水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我国地震形势严峻,抗震防灾任务艰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强 度大,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20世纪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35%发生在我国;新中国 成立60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36万人,比其他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的总和 还多。2008年四川汶川和2010年青海*树都经历了超过设防烈度的强烈地震,带给我们深 切的体会、沉重的教训。 当前,中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切 实做好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的问题。***副总理在2010年的全国防震减灾会议上指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繁 重而艰巨,使命光荣而伟大。” 地震具有突发性强、难以预测的特点,目前地震的监测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而且即使 做到了震前预报,如果建筑工程自身的抗震能力薄弱,也难以避免建筑工程破坏程度很大的 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

国内外的地震经验教训表明,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于工程震害及其次生灾害,如何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工程技术界十分关心并致力于解决的 问题。 近年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再次告诉我们,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搞好新建工程的 抗震设防,对原有未经抗震设防的工程进行抗震加固等,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直接、最有效 的途径和方法。新疆是我国烈度较高、地震频发的地区,近年来新疆按照《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建造的抗震安居工程有效地抵御了数次地震,未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在《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修订过程中,发生了2008年汶川地震,其震害经验表明,严格按照2001年版 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 倒塌破坏,达到了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生命安全的抗震设防目标。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智 利,20世纪60年代曾经历了惨痛的地震破坏,近半个世纪以来严格执行本国的抗震设计标 准,在2010年初的特大地震中,建筑工程损失较小,有效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堪 称奇迹。相形之下,因建筑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早于智利地震一个月的海地地震,则给该

国人民带去了不可磨灭的痛苦*忆。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虽然人类目前尚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切实可行的抗震措施使人 类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就是将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以 技术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并通过强制性条文使之法制化,从而作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和抗 震设防管理的依据。

在土木工程领域,工程抗震是一门较新的涉及面很广的复杂学科,工程抗震以结构 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了地震地质学、地面运动学、土动力学、材料力学、社会学和 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考虑许多有待认识的不确定因素。30多年来,我国经过几 代工程抗震专家的努力,在总结历次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 验,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程抗震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工程抗 震技术标准体系中最重要、应用面最广的国家标准,一直以来都在工程抗震技术标准体 系中起着龙头作用。 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实施的近十年来,对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水平起 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抗震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呕需纳 人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特别落实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震减灾法》的要求,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调查总结了 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 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适度提高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结构安全度, 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技术政策。 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仅从抗震计算分析,也从概念设计的角度通过构造 措施的手段进一步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使之更好地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这一防御目标,其中新增了关于性能设计的内容,设计理念更加先进。新修订 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还增加了大跨空间结构和地下工程抗震设计的专门章节,使该标 惟涵盖的结构类型更加完整,对这两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加大新规范执行力度,深人开展抗震防灾工作

第二部分严格执行规范,确保工程的抗震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新版抗震规范颁布的背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目前建设行业广泛应用的一项国家标准,也是其他工业部门编 制行业规范的基础。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为我国各行业建设的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起 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地震工程界也有较大影响。近十年来,我国又进入一个地震多发期, 汶川地震、*树地震等大地震相继发生,科学总结建筑抗震经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建 工程,及时修订本规范十分必要。这次规范的修订是从2007年1月开始的,历时3年半。 修订组由来自勘察设计单位、科研单位、高校、施工单位的55名专家组成,有院士、设计 大师、建筑抗震权威专家等,规范组阵容强大。本次修订的目的,一是重点对规范的抗震设 防目标增加性能设计原则要求,并与国际接轨;二是增加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框排架结构 和大跨度结构等发展较快、急需解决抗震技术问题、而研究与工程实践又比较成熟的结构形 式;三是近些年来在执行规范中各地、各行业反映较多、较突出,需要修改补充的内容,使 规范进一步完善,适当增加覆盖面。

新版抗震规范颁布的意义

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制度和依据,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起着基 础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对建设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我国属于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实际情况,我国提出的抗震设防目标 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唐山大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和 修订了抗震设防标准规范40余项,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构筑 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其中,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提高 了幼儿园、小学、基础设施、医疗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的设防类别。针对村镇建设快速发 展,原建设部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村镇总体 规划时增加抗震防灾的内容,要求把村镇建设中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中小学校、乡镇企 业、三层以上的房屋工程作为抗震设防的重点,必须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施工。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总结、研讨我国云南丽江、内蒙古包头、河北张 北、四川汶川、青海*树等破坏性地震对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情况以及工程震害 经验,重新修订了一系列工程设计规范,并及时将成熟的抗震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纳入

五、认真贯彻落实新版规范

2.加强抗震标准执行监督力度势在必行 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按标准执行的情况。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包 含56条强制性条文。强制性条文是任何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都必 须严格执行的。如不按规定执行必须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1.0.2条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北京的抗震 设防烈度为8度,北京的建筑物无论采用何种结构形式,都要符合抗震设计要求,这是强制 性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目前抗震标准在大中城市得到了较严格的执行,而在偏远地区的城镇、乡村还没有得到 很好实施。汶川地震和*树地震大量房屋倒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建筑工程不按规 范设计和施工必然加大了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抗震标准的执行监督力度势 在必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各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强制性条文实施的监 督检查,促进和完善标准的贯彻实施。

第二讲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

*执笔:黄世敏,王亚勇

2010版对2001版抗震规范的主要改

表2.1规范条文变化简况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

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 (1)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 基本设计原则。 (2)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 震中距的影响。 (3)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 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4)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 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5)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

2.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

注:括号内为2001版的数据。

(3)软土震陷判别。 新增8度(0.30g)和9度时按界限含水量法判别软土震陷的方法。 3.对结构抗震分析规定的改进 (1)改进了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2001版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在5s后出现交叉,且阻尼比0.25的反应谱倾斜下降段 按公式计算将变为倾斜上升段,条文硬性规定取0.0。本次修订,阻尼比0.05保持不变 调整后公式的形式不变,参数略有变化,使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有所减少,消能减震的最大阻 尼比可取0.30,除I类场地外,在周期6s以前,不同阻尼比基本不交叉。

平台段的调整数值,钢结构阻尼比0.02时由1.32降为1.27;阻尼比0.30时为0.55。 倾斜下降段的斜率,阻尼比0.02时由0.024改为0.027,阻尼比0.30时为0.002。

图2.12010版与2001版规范反应谱差异的幅度随周期变化情况汇总

(2)设计特征周期的调整。 对于1。类场地,明确其特征周期比2001版I类减少0.05s。 对于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6、7度与8、9度一样,也要求增加0.05s。, (3)增加了6度设防的设计参数。 2010版增加了6度设防的一些要求,包括: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地震作用;6度最小地震 剪力系数取0.008、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0.28等。 (4)配合大跨屋盖建筑的设计需要,新增有关多点、多向地震输人的要求,以及竖向 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基本组合。 (5)配合钢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方法的改进,调整了钢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YRE的取值:强度破坏取0.75,屈曲稳定取0.80。 4.对抗震概念设计和建筑结构延性设计要求的改进 (1)不规则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改进。 2010版明确,本规范3.4.3条的规定,只是主要的不规则类型而不是全部。 在2008年局部修订的基础上厂房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参照IBC的规定,明确将扭转位移比不规则判断的计算 方法,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并考虑偶然偏心”,以避免位移按振型分解反应谱组合 的结果,有时刚性楼盖边缘中部的位移大于角点位移的不合理现象。 对于扭转位移比的上限1.5,明确在层间位移很小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可予以放宽。 对于竖向不连续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调整系数,参照IBC的规定,将上 限1.5提高到2.0。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的改进。 ①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 配合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划分,增加了24m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 震等级划分的一个指标。还补充了8度(0.30g)的最大适用高度规定。 ②提高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 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比2001版提高了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而其他各 类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调整系数保持不变(表2.3)。

表2.3框架内力调整系数变化对比

注:括号内为2001版的内力调整数据。

7.新增有专门要求的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要求

2010版提供了关于性能化设计的原则规定和参考指标,包括: 性能化设计的地震动水准、预期破坏状态、结构和非结构的承载力水平和相应的变形控 制要求,弹塑性分析的模型和基本分析方法,并提供了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性能化设计的 些参考指标一一承载力达到高、中、低的划分指标,延性要求高、中、低的抗震等级,层 间位移角与破坏状态的对应关系,非结构构件性能系数等等。

上海某市政道路大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8.强制性条文变化情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