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646.2-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646.2-2016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第2部分: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pdf6.7.1应对系统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监视与管理,可对系统配置和数据做及时的修改。 6.7.2应实时监测摄像机、云台、模拟视频矩阵、操作键盘、画面处理器、字符叠加器、视频分配 器、视频编解码设备、存储设备等主要设备的工作状态。可识别设备故障,对故障进行定位,发生故 障时及时进行多媒体声音及图像报警并可打印报警报告。 5.7.3应实时监测运行中的服务器的磁盘空间、进程数量、用户数量、内存、CPU使用情况等参数; 应监测进程状态、进程占用CPU时间、进程内存使用情况。 6.7.4应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网络端口的状态、流量、丢包率等。 5.7.5 应实时监测各车站、场、段机柜温、湿度,当温、湿度超过预设值时应自动报警。 5.7.6 应具备系统管理日志信息和故障信息的统计、查询和报表生成功能。 5.7.7 可网管设备应支持时钟同步功能。 6.7.8设备管理应支持SNMP协议
6.8.1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应该易于启动和停止,并能够根据时间设定进行布防和撤防操作。 5.8.2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应支持多种检测模式。在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内应实现不少于2处断面的客 流统计功能,客流数据格式参见附录B。 6.8.3告警产生的同时,视频内容分析进程应不受报警触发的影响而中断。 6.8.4每个图像信息接入平台宜具有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并可同时处理不少于4路视频,每一分析单元 应支持单路视频的多层防区设置和多个目标实时跟踪分析。报警时应自动弹出画面,并将报警数据上 传到图像信息汇聚平台。
DB11/T 646.22016
7.1.1系统内各级平台之间应能有效地进行通信和共享数据。 7.1.2 视频格式与编码应符合DB11/T384.2的规定,图像分辨率不应低于支持720×576。 7.1.3 系统音频信号应按GB/T17191.3音频第二层的规定执行,音频的码流率应不低于32KbpS。 7.1.4 系统内所有设备应开放控制协议,编解码设备应提供SDK。 7.1.5 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系统配套软件具有升级能力。 .1.6 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控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 7.1.7 系统应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应能得到及时、快速的修复。 7.1.8 系统安全性应符合GA/T669.1一2008第9章要求, 7.1.9 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A/T669.1—2008第10章要求。 7.1.10 系统电源应符合GAT669.12008第11章要求TCMSA 0010-2019 配电线路用多间隙避雷装置, 7.1.11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A/T367一2001中第7章的要求。 7.1.12 本地系统间联动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00mS。
7.1.1系统内各级平台之间应能有效地进行通信和共享数据。 7.1.2 视频格式与编码应符合DB11/T384.2的规定,图像分辨率不应低于支持720×576。 7.1.3 系统音频信号应按GB/T17191.3音频第二层的规定执行,音频的码流率应不低于32KbpS。 7.1.4 系统内所有设备应开放控制协议,编解码设备应提供SDK。 7.1.5 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规模和功能易于扩充,系统配套软件具有升级能力。 .1.6 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人机交互界面,操控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于管理和维护 7.1.7 系统应具备自检、故障诊断及故障弱化功能,在出现故障时,应能得到及时、快速的修复。 7.1.8 系统安全性应符合GA/T669.1一2008第9章要求, 7.1.9 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A/T669.1—2008第10章要求。 7.1.10 系统电源应符合GA/T669.1—2008第11章要求。 7.1.11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GA/T367一2001中第7章的要求。 7.1.12 本地系统间联动响应时间应不大于500mS。
7.2视频图像信号接入性能要求
2.1系统应具有各种视频图像信号接入接口,应至少包括以下接口:CVBS、HDMI、SDI及以太 等。 2.2系统接入视频图像分辨率至少应包括720X576、1280X720、1920X1080;视频图像格式应符 11/T384.2的要求。
7.3实时图像调阅性能要求
7.3.1对指定图像进行实时调阅时,本地系统响应时间不大于500mS;平台间(不含车载接入平台) 响应时间不大于1s。 7.3.2至少支持2级图像转发服务,每级应能支持大于等于10个用户并发访问同一个监控点的图像信 息
7.4.1视频图像字符叠加应符合DB11/T384.16的规定。 7.4.2显示系统的输入应支持多种格式,显示系统分辨率应等于高于被显示图像分辨率。 7.4.3图像质量的评价应符合DB11/T384.52009中5.1、5.2、6.1和6.2节的相关规定。 7.4.4车载实时图像的记录质量不应低于其上传图像的质量
7.4.1视频图像字符叠加应符合DB11/T384.16的规定。 7.4.2显示系统的输入应支持多种格式,显示系统分辨率应等于高于被显示图像分辨率。 7.4.3图像质量的评价应符合DB11/T384.52009中5.1、5.2、6.1和6.2节的相关规 7.4.4车载实时图像的记录质量不应低于其上传图像的质量
各级平台间传输的视频格式与编码应符合DB11/T384.2的相关规定。
7.6.1管理平台与各汇聚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应遵循北京市的相关规定。
7.6.1管理平台与各汇聚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应遵循北京市的相关规定。 7.6.2汇聚平台与各接入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可参考本标准7.6.1的规定。 7.6.3汇聚平台与各接入平台之间的通信协议若不遵循本标准7.6.1的规定,则汇聚平台在上传信息 前应完成通信协议的转换,即转换为本标准7.6.1规定的通信协议。
DB11/T 646.22016
7.6.4路网安防指挥中心与汇聚平台之间的互联通讯应进行通信协议的转换,通信协议的双向转换应 在路网安防指挥中心实现,并遵循GB/T28181的规定。
图像信息各级平台存储可采用NAS、SAN等方式。
7.7.2.1列车图像存储分辨率应不低于720×576。 7.7.2.2各平台图像存储格式,应不低于摄像机的图像输出格式。
各接入平台上传的每路数字图像接入端口带宽宜按下列要求计算: 标清图像MPEG2格式按大于等于6M/路计算,MPEG4、H.264、AVS格式按大于等于2M/路计算; 高清图像MPEG2格式按大于等于16M/路计算,MPEG4、H.264、AVS格式按大于等于8M/路计算; 车载实时转发图像的接入端口带宽宜按大于等于512K/路计算,
7.8.2.1在网络流量70%的负载条件下,丢包率≤0.1%。 7.8.2.2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设备间端到端的传输延迟时间应不大于300mS。 7.8.2.3前端设备与管理平台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1s。
7.8.3车载传输性能
7.8.3.1列车行进间的实时图像传输应能以不低于2CIF格式、每秒15帧的速率,同时向OCC传输不 低于4路的图像信息。
DB11/T 646.22016
7.9.2.1对未经允许而进入特定区域的行为产生报警。 7.9.2.2每路视频中,应可设置多个防区,并可同时进行检测和跟踪,每路画面应可追踪至少15个 目标。 7.9.2.3 应能检测各种形状的物体,如人、动物、小型车或机车。 7.9.2.4# 检测到目标后如果目标在防区内停留超过预定时间或目标在防区内走过预设的一段距离方触 发报警。 7.9.2.5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2.6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室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7.9.3逗留(滞留)监测
滞留的判别不受人员警整戒文内 的行为影响。 7.9.3.2用户可以设置允许等候时间。 7.9.3.3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3.4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7.9.4可疑物品遗留监测性能要求
7.9.4.1当物体在警戒区内滞留超过用户自定义的时间时产生报警。 7.9.4.2应能监测各种形状的物体,如人、包、旅行箱等。 7.9.4.3用户可以设置一定的允许物体遗留时间。 7.9.4.4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4.5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7.9.5.1在警戒区内当人员或车辆在禁行方向运动时产生报警。 7.9.5.2 应支持不少于四个防区的设置。 7.9.5.3 应支持不同防区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7.9.5.4 应支持禁行方向的报警触发时间的设置 7.9.5.5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5.6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7.9.6客流统计监测
7.9.6.1可以识别所监测视频信息中单位面积区域内客流量,在单位时间内突然增加且负荷度大于1 时产生报警。 7.9.6.2支持不同区域的不同方向识别设置。 7.9.6.3室内稳定环境误差率小于10%,室外自然环境误差率小于15%。 7.9.6.4室内稳定环境预警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预警漏报率小于10%。
DB11/T 646.22016
7.9.7客流量突变监测
7.9.7.1可以识别所监测视频信息中单位面积区域 该密集度在单位时间内突然 增加时产生报警。 7.9.7.2支持不同监测区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7.9.7.3支持单位面积内乘客分布的密集度设置。 7.9.7.4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7.5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7.9.7.1可以识别所监测视频信息中单位面积区 该密集度在单位时 增加时产生报警。 7.9.7.2支持不同监测区的不同敏感度设置。 7.9.7.3支持单位面积内乘客分布的密集度设置, 7.9.7.4室内稳定环境误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误报率小于10% 7.9.7.5室内稳定环境漏报率小于5%,室外自然环境漏报率小于10%
3.1.1模拟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不应低于520TVL,非模拟摄像机分辨率不应低于720P,并宜具有采 色/黑白自动转换功能。安装于列车外部和轨道沿线的摄像机,应具有良好的强光抑制功能和防振功 能。 8.1.2图像采集设备应能适应现场的照明条件。环境照度不满足视频监控要求时,应配置辅助照明 或者采用微光、红外热成像摄像机。 3.1.3声音采集设备的性能应与监测范围相适应,摄像机宜全部配置声音采集设备。 3.1.4前端设备应根据安装位置和环境条件采用符合GB4208中相关规定的防护等级配置和防破坏
8.2.1 模拟视频传输应采用PAL制视频格式。 8.2.2 压缩数字视频传输应采用IP方式,支持IP单播或组播。 8.2.3 信号传输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 8.2.4应优先保证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8.3视音频编解码设备
3.4.1应按照4CIF格式的图像存储要求和备份策略配置相应的存储空间
3.4.1应按照4CIF格式的图像存储要求和备份策略配置相应的存储空间
8.4.1应按照4CIF格式的图像存储要求和备份策略配置相应的存储空间
DB11/T 646.22016
8.5.1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便于维修维护。 8.5.2 应具备全交叉式矩阵全切换功能和云台镜头控制功能。 8.5.3 应具有动态汉字、字符叠加功能,可对字符进行远程设置和修改, 8.5.4 应具有视频同步丢失自动监测报警功能。 8.5.5 应提供完整故障诊断结果实时上报接口。 8.5.6应具备视频分配功能。
8.6.1宜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合适的显示器或大屏设备。 8.6.2显示设备应能清晰显示现场实时图像。显示设备的分辨率指标应高于系统对采集、传输过程规 定的分辨率指标。
络管理、视频转发等重要服务器宜采用双机备份
8.8.1用户终端具有远程浏览、控制等功能。 3.8.2固定终端主机采用通用多任务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带有通用的Web浏览器,具有操作简单、易 学易用等特点。 8.8.3固定终端主机有USB接口和100Mbps以上的以太网端口;移动终端有USB或SDI0接口。 3.8.4固定终端主机显示分辨率不小于1024×768,颜色位数不少于16位;移动终端的显示分辨率 宜不小于640×480设置要求。
9.1.1摄像机的设置应符合DB11/T646.1—2016表2的相关规定。 9.1.2在乘客出入设施的全过程中,应能不少于3次拍摄到每位乘客的正面图像。 9.1.3车站自动售票机及人工售票处应安装能拍清购票乘客正面图像的摄像机,自动售票机处的摄像 机宜与自动售票机实现一体化安装。
DB11/T 646.22016
9.1.5车厢内应安装实时监视各个车门 图像覆盖范围应包含列车全部车门和车厢 贯通道,各个车厢内全覆盖,不应产生监控盲点。在列车的两端车头应安装用于监视列车前、后方外 部区域的摄像机。列车车载图像设备及缆线的安装,应符合列车运行环境的要求。
9.2.1监控区域的图像覆盖率宜满足无盲区覆盖的应用要求。各级站宜按以下要求配置: 级站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20m; 一二级站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25m; 三、四级站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覆盖范围宜为30m; 9.2.2摄像机观测目标覆盖要求可参考下列评价指标: 辨别人员体貌特征,正面肩部宽度方向不少于100像素; 辨别人员携带物,正面肩部宽度方向不少于200像素: 辨别人员面部特征,俩眼瞳孔间宽度方向不少于80像素
9.3全天候图像采集要求
9.3.1在低照度情况下宜选用高灵敏度摄像机和辅助光源。 9.3.2在雨雾、烟尘等不宜使用辅助光源的条件下宜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装置。 9.3.3宜在出入口、检票出入口、站厅层和站台层根据照明情况设置主动红外摄像机
10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要求
表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维护内容
DB11/T 646.22016
表2电源设备、防雷接地、线缆及监控中心设备维护内容(续)
DB11/T 646.22016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控制权限设置与管理
2.1用户集编码由属性代码、线路代码、车站代码、用户集标识代码组成。 2.2用户集编码的总长度固定为7位,其组成结构如图A.1所示。
A.2.1用户集编码由属性代码、线路代码、车站代码、用户集标识代码组成。
A.2.2.1属性代码
图A.1用户集编码示意图
属性代码表示了用户集作用范围,全局用户集的属性代码用“A”表示,可以跨平台进行访问,BZ 代码保留。
A.2.2.2线路代码
见DB11/ 646.12016附录A表A.1。
A.2.2.3 车站代码
见DB11/646.1—2016附录C
A.2.2.4用户集标识代码
DB11/T 646.22016
表A.1用户集标识代码表示例
.3.1地铁13号线汇聚平台指挥员用户集为A130005。 .3.2地铁2号线西直门车站接入平台值班操作员用户集为B020106。
A.3.1地铁13号线汇聚平台指挥员用户集为A130005。
系统中对资源的访问控制权限划分为以下4种: a)实时观看 可以调看实时图像,不能控制云台、镜头,分为请求视频和释放视频。 b)控制 调看实时图像的同时,可以对云台、镜头进行操作。 C)锁定/解锁 可以对特定视频源设定锁定/解锁状态。 锁定:需要对图像较长时间的保持SJ/T 11482-2014 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 MYP型片式压敏电阻器详细规范 评定水平E,免受低级别用户的干扰。锁定时需要填入锁定时间。 解锁:可以人工解锁和自动解锁。锁定时间即将到达时,应给出提醒。用户根据需要确认是否延长 锁定,一旦锁定时间到达立即退出锁定状态。 d)历史信息访问 对历史图像回放与报警存储信息的调用。
DB11/T 646.22016
图A.2用户赋权示意图
A.4.2.1.1全局用户管理机构根据本标准建立全局用户集并编码。 A.4.2.1.2每个用户的数字证书中包括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和用户所属用户集的信息。 A.4.2.1.3全局用户管理机构将用户所属用户集的信息写入到用户的数字证书中,完成用户与用户集 的映射。 A.4.2.1.4一个用户可以隶属于一个或多个用户集。
A.4.2.2 用户组
GB 21027-2020 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A.4.3.1访问权限间的关系一般为锁定/解锁>控制>实时观看。权限组合可为: a)实时观看、实时控制、锁定/解锁; b)实时观看、实时控制
DB11/T 646.2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