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1/T 317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1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342
下载资源

DB21/T 317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1根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识别安全风险源; 2支持相应地方的施工安全资料规定; 3基于模型进行施工安全交底; 1附加或关联安全隐惠、事故信息及安全检查信息; 5支持基于模型的查询、浏览和显示风险源、安全隐患及事故信息: 6输出安全管理需要的信息

12.1竣工模型应在施工过程模型上附加或关联峻工验收相关信息和资料。以保证模型与工程实体数据 致,随后形成竣工模型,以满足交付及运营基本要求。 12.2峻工验收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将验收信息和资料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2基于模型的查询、提取竣工验收所需的资料; 3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 12.3竣工模型应当准确表达结构构件、机电设备管线、装饰装修部件部品的几何信息、材质信息、生产 信息、施工信息、验收信息等。 12.4宜应用竣工模型输出必要的竣工信息,作为档案管理部门竣工资料的重要参考依据。 12.5峻工验收资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建筑工程资料 管理规程》JGJ/T185的相关要求,宜采用电子文件归档,并应符合相关地方建筑工程资料存档和管理的 相关要求。

13.1.1在项目运营维护阶段,宜应用BIM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及降低管理成本,为设备设施 的维护提供解决方案。 3.1.2基于BIM技术的运营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空间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应急管理 加固改造管理。 3.1.3宜在竣工模型基础上,经过现场实际复核更新,形成运营维护模型,在使用期间,根据实际变化 对运营维护模型进行动态更新。

13.2.1宜基于运营维护模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查看和统计各类空间信息,动态记录分配信息, 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并根据实际变化及时更新模型, 3.2.2宜通过自动数据信息采集,形成人流数据信息GB/T 39560.701-2020 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 第71部分:六价铬,对人流密集的区域,实现人流检测和疏散可视化 管理,保证区域安全。 13.2.3宜应用BIM软件对建箱2 进决筛依据

13.3设备设施维护管理

13.3.1宜应用BIM技术整合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及其他智能化系统等模块,创建 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视化运行管理系统和运行管理方案。 13.3.2基于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对设备设施进行编号管理,并制定建筑设备设施日常巡检、定期维 护、维修更换计划等,实现可视化管理。人 13.3.3应用BIM软件及时记录和更新设备设施信息(如更新、损坏、老化、替换、保修等)、成本数据 一商数据和设备功能等其他数据,更新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 13.3.4宜应用BIM软件自动生成建筑设备设施维护管理的相关数据信息,为设备设施的维修、维保、更新、 自动派单等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

13.4.1宜应用BIM软件对项目峻工模型录入结构构件、设备设施的相应检测信息,对各个部件赋予改造属 性(保留、改造、更换、拆除等),创建建筑改造加固模型。 13.4.2根据装配式建筑的改造加固模型,分析结构装配部位的连接构造,优化建筑改造加固方案,并形 成可视化分析文件

13.4.3根据结构加固改造技术方案和进度计划,重新构建改造加固模型,对建筑改造加固实现施工过程 可视化、进度模拟、造价控制等。 3.4.4建筑改造加固完成后,根据最终的实际改造加固方案,补充完善形成新的建筑竣工模型,并生成 相关竣工资料

附录A各阶段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附录A各阶段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表A.0.1方案设计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注:可参考本阶段模型内容和信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型细度

表A.0.2初步设计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表A.0.3施工图设计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注:可参考本阶段模型内容和信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型细度。

注:可参考本阶段模型内容和信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型细度。

表A.0.4施工准备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主:可参考本阶股模型内容和信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细深度。

表A.0.5施工实施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注:可参考本阶段模型内容和信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型细度

表A.0.5运营阶段BIM模型细度要求

(1)主要设备的实际尺寸和位置:锅炉、冷冻机、换热设备、水箱水池等。 (2)给排水管道、消防水管道的实际尺寸和位置(如管径、标高等)。 (3)主要设备和管道的实际连接。 (4)管道末端设备(喷头等)的近似形状、基本尺寸、实际位置。 (5)主要附件的近似形状、基本尺寸、实际位置:阀门、计量表、开关等。 (6)固定支架等近似形状、基本尺寸、实际位置

注:可参考本阶段模型内容和催息设置其他构件的模型细度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范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规程

主编部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9年10月30日

主编部门: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9年10月30日

1.0.1工程建设信息化可有效提高建设过程的效率和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 施工、运维等阶段及其中的各专业、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任务都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软件,而不同软件 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交换,以及交换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普遍存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支持不 司软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并为工程各参与方提供各种决策基础数据。BIM技 术应用,可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提高工程建设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0.2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含投资策划、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各参 与方(包括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运营维护等单位)综合应用BIM技术,是提升项目信息传递 和信息共享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式。 .0.3BIM的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建筑信息模型分类 和编码标准》GB/T51269、《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等相关BIM标准的规定,同时应符 合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标准的规定。

2.0.1《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对装配式建筑采用打分制评价,辽宁省尚未出台符合地方特 色的装配式建筑评分标准。 2.0.3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包括工程项目的实际构件、部件(如梁、柱、剪力墙、门、窗、隔墙、设备、 管线、管件等)的几何信息(如预制构件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非几何信息(如结构类型、材料属 性、荷载属性)以及过程、资源等组成模型的各种内容。 2.0.6相对传统的CAD软件而言,BIM软件使用模型元素,CAD软件使用图形元素,BIM软件可以比 CAD软件处理更丰富的信息,如技术指标、时间、成本、生产厂商等;BIM软件具有结构化程度更高 的信息组织、管理和交换能力。因此,本标准将专业技术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互用能力作为判断 是否BIM软件以及软件BIM能力的基本指标。

3.0.2在建设工程全生命期内实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可最大限度地发挥BIM技术的作用,提高效率和 效益。但由于目前BIM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限于各种条件,有时候很难覆盖建设工程全生命期,或 即使能够应用其投入产出比也不合理。因此,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需要,在工程全生命期内的若干阶段 (投资策划、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应用BIM技术。 .0.3保证信息安全的措施包括适宜的软硬件环境、设置操作权限、进行备份等。BIM交付成果涉及知识 产权问题,宜通过合同条款规定知识产权归属。 3.0.5 模型数据传递和交换的格式应以简单、快捷、实用为原则。为便于多个软件间的数据交换,BIM软 牛可采用IFC等开放的数据交换格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使用相同数据格式的软件,当必须 进行不同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时,要采取措施(例如实际案例测试等)保证交换以后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 生。

4.1.2BIM软件需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让所有参与方在各阶段使用不同软件产生的数据,都能够相 互流通、应用与整合。 4.1.3BIM软件自动生成深化设计图、自动工程量、报表生成大大简化了后期的工作量,当模型变更时, 及时更新数据模型,其他信息自动更新,这是BIM软件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软件开放性,具有二次开发 的接口,使用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开发。

4.2BIM协同工作平台

4.2BIM协同工作平台

4.2.1实施单位建立协同工作平台,根据项目自身特点,以及工程项目开发单位、规划设计单位、预制构 件部品品部件生产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各相关参与方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实现在BIM项目实施中 对各种数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证各相关方数据和信息的准确、统一,以及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和传递的 准确性。

1.2.2建立BIM协同平台时应考虑良好的数据可扩展性: 数据格式应满足项目各参与方的实施需要,尽量优先支持主流的建模软件的数据格式 1.2.3需要注意的是,由于BIM软件数据格式开放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数据的存储和交换中可以考虑 转换为相对统一的数据格式;由于BIM数据文件通常较大,不便于应用中的浏览和查阅,因此可转换成轻 量化数据文件并存储于BIM设计协同平台, 以提高数据文件的使用效率

4.3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4.3.3在BIM实施中积累了大量构件,这些构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构件资源。实施单位建 立构件资源库,使构件资源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并会大幅度降低BIM的实施成本,建立构件管理制度建 立可以保证构件资源库经过整体规划,完成对构件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持续性 的维护,使构件资源成为实施单位的信息资产,实现其在各专业的设计工作中高度的共享与复用。BIM构 牛资源库应设置必要的管理和使用权限,根据不同角色设置BIM构件的查询、下载、增删改等权限。

4.4.1在BIM实施中积累了大量构件,这些构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可重复利用的构件资源。开发建立构件 资源库,使构件资源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并会大幅度降低BIM的实施成本,建立构件管理制度建立可以

式建筑由预制构件、部件部品在工地拼装而成,根据施工建造条件应用BIM软件建立场地分析 模拟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的施工安装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

6.1.5装配式建筑由预制构件、部件部品在工地拼装而成, 应用BIM软件建立场地分析 模型,初步模拟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的施工安装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 6.2建筑方案模型构建及比选 6.2.3结构方案模型应包含结构构件的位置、形式、尺寸及装配方案等,还应包含结构荷载、抗震设防烈 度等信息。机电方案模型应包含主要设备机房的位置、大小、主要设备信息等,还应包含市政管网、气象 条件、机电系统等信息。 6.2.6应用BIM软件构建方案模型,项目方案的沟通讨论、比选和决策在可视化的三维仿真场景下进行 实现项目设计方案决策的直观和高效。 6.3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6.3.2应用BIM软件模拟建筑性能,通过三维视图、动画和VR等的形式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空间感受,

正形象化分析建筑综合性

7.1.1结构构件的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模数化是各专业协调的基础,机电设备、装饰装修当 采用集成化设计时,应参考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厂家、设备和装饰装修专业配套厂家提供的标准构件库或 国家装配式建筑图集和产品库推荐的标准构件。 7.1.2初步设计是介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过程,是各专业反复交叉讨论、协同的重要过程,通 过BIM软件进行各专业初步设计的三维协同,需构建统一坐标系统、基准点、轴线网格和标高。 7.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建筑层数、建筑高度、总建筑面积、各类面积指数、住宅套数、房间数、停 车位数等。主要构件部件部品明细表可随初步设计模型动态更新。

.2.2结构方案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选用标准化预制构件有利于实现装饰装修、管线与结构体分离和装 饰装修方案的多样化,

7.4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墙专业综合优化调整 7.4.2建筑专业的标准化设计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标准化不等于呆板和重复。 7.4.3优化竖向、水平预制构件减少种类,可以减少预制构件生产的模具成本,便于批量化生产

8.1各专业精细模型构建

8.1.2应用BIM软件整合各专业施工图阶段设计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检查发现冲突碰撞,进行综合优化, 在此阶段设计应确认下一步各专业深化设计、施工建造的可行性,尤其是预制结构构件的形状、重量、拼 接方式、构件生产、存放场地、垂直运输等,机电设备管线系统也应考虑安装方式。在此设计阶段应反复 优化调整,得到最优结果。 8.1.3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单位、部件部品生产厂家、施工总承包单位参与施工图设计模型 的创建,可减少后期深化设计、施工建造阶段的修改工作量。 8.3竖向净空优化 8.3.2竖向净空优化主要是结构和机电设备管线之间的协同优化,对于重点区域,协同优化完成后应对后 期预制构件装配、设备管线安装提出相关技术要求

9.1.4标准化和通用化的基础是模数化,模数协调的目的之一是实现部件部品的通用性与互换性,使规格 化定型化部件部品适用于各类常规装配式建筑,满足各种要求。同时,大批量的规格化定型化预制构件、 部件部品生产可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9.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9.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9.2.1重点复杂部位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可及时发现错漏碰缺,并对合理性进行验证。 9.2.2预制构件拆分设计的原则是在保证结构整体力学性能基础上,重点考虑施工安装因素,其中吊装工 况、吊装设备是影响预制构件拆分的重要因素,当吊装设备起重量较大时,原则上是预制构件重量越大越 经济,预制构件标准化、模数化是降低预制构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吊装效率的必要条件。预制构 牛拆分设计之前,还应对道路运输、预制构件厂生产条件进行充分调研,综合确定预制构件重量、形状等。 9.2.3利用BIM软件可整合各专业数据信息和施工信息,自动进行碰撞检查和施工安装的可行性预演验证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修正模型文件。 9.2.4建立预制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进一步在预制构件模型上添加钢筋、预理件、机电预理、预留孔洞 等信息,并由模型可直接生成预制构件拆分图纸、工程量清单、装配率统计信息、混凝土体积与重量,钢 筋与金属件的类别、型号与数量等材料信息。并通过部切三维深化设计的预制构件模型创建该预制构件的 深化设计图纸。 9.2.5深化设计模型中应包含预制构件生产、吊装施工的元素,经综合检查后形成最终的预制构件深化设 计模型。 9.2.6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交给构件厂后,构件厂可读取预制构件模型信息,自动组合预制构件的组合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交给构件厂后,构件厂可读取预制构件模型信息,自动组合预制构件的 充分提高模具的利用率和预制构件生产效率

9.3.2机电深化设计模型综合工作不能仅仅基于机电专业模型,而应结合建筑结构、幕墙、装饰、钢结构 等各专业模型共同进行。例如机电管线与建筑结构、幕墙、钢结构碰撞需开洞处理,则应提取各专业模型 元素信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开洞处理,判定开洞的最佳位置,从而确定机电管线位置。 9.3.3随着机电深化设计进一步深入,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更新相应产品设备规格型号、技术参数、施工 方式、生产厂家等信息。 收牙 9.3.4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完成后,会对原设计的管线位置、管线截面、设备型号和机电系统连接等方面有 一定修改,在此工作条件下,不一定能够满足原设计参数要求,需要对系统参数重新校核,确保机电深化 没计模型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本条列举了需校核的常见参数。 9.3.5机电专业模型的特点是以系统划分,同一机电系统的模型元素应保持连续性,以便准确地进行参数 校核等其他BIM应用。机电深化设计模型不仅应包括机电专业本身的设备、管线、附件、末端等构件,还 应包括支吊架、减振设施、套管等用于管线、设备支撑和保护的其他构件

9.4装饰装修深化设计

9.4装饰装修深化设计

复杂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宜优先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技术核算 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

10.2施工组织模拟分析 10.2.1施工组织模拟是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的综合模拟,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金、材料和 施工机械等。施工平面布置、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的重要内容。 10.2.4在施工组织模拟前应梳理确定各组织环节之间的时间逻辑关系,其中包括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节 点、结束时间节点、持续时间、紧前工作、紧后工作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套筒和连接部位灌浆是 关键工序,预制构件安装顺序安排是否合理影响总体工期计划。 10.2.6施工工序安排是对施工全过程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上道工序 的完成要为下道工序创造施工条件,下道工序的施工要能保证上道工序的成品完整不受损坏,以减少不必 要的返工浪费,确保工程质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安排应根据结构形式、钢筋连接方式、连接部 立构造、施工季节、合同工期要求等影响因素综合确定最优化施工工序。 10.2.7在资源配置模拟中,人力资源配置模拟通过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综合分析优化项目施工各阶段的人 力需求,优化人力配置计划;资金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相关合同信息,明确资金收支节点, 办调优化资金配置计划;材料机械配置模拟可优化确定各施工阶段对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机械等资源的 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计划。 10.2.8预制构件进场存放后应按照吊装顺序存放,处于垂直运输的回转半径范围内,应避免二次倒运。 10.2.12施工组织模拟BIM应用成果应按照合同要求或相关工作流程进行审核或校订,并得到相关方的批 准方可发布。虚拟漫游文件一般由BIM模型直接导出,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三维虚拟世界,让使用者有身临 其境的视觉(有时也包括听觉、触觉等)感受,并可以在其中行动

0.3.1施工工艺模拟内容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实际而求确定,新工艺以及施工难度较大的工艺直进行施 工工艺模拟。预制构件安装包括吊装、临时支撑、调整就位等。连接部位施工包括套筒和连接部位灌浆、 结合部位混凝土浇筑。机电设备管线安装包括安装顺序、安装工艺等。装配式装修施工工艺模拟包括架空 地板系统、内隔墙系统、储藏收纳系统、干式地热系统、整体卫浴系统、整体厨房系统等施工工艺模拟。 0.3.2施工工艺模拟BIM应用,优先选择深化设计模型,并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补充完善模型信息, 0.3.4在施工工艺模拟前应梳理清楚与工艺相关的所有逻辑关系以及供求关系,避免模拟过程中漏缺项。 10.3.5复杂施工区域和部位应通过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模拟选择最优化施工方案,并生产可视化视频文件 进行施工技术培训。 10.3.10预制构件应通过专用吊具系统进行吊装,宜根据垂直运输机械的起重能力、吊装顺序,优化吊具

10.3.13机电设备管线的施工工艺模拟输出可视化文件可用关于机电设备管线施工技术培训

10.3.13机电设备管线的施工工艺模拟输出可视化文件可用关于机电设备管线施工技术培训。 10.4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存放 10.4.4预制构件的钢筋翻样应充分考虑生产工艺、模具组装、下料误差等影响因素。 10.4.7预制构件动态监控可为实际施工进度监控提供数据。 10.4.9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软件应用一般要涵盖预制构件设计、生产、物流及管理等方面。

11.1实际施工进度监控

[11.1 实际施工进度监控

11.1.2进度控制BIM应用是以进度管理模型为基础,将现场实际进度信息添加或连接到进度管理模型,通 过BIM软件的可视化数据(表格、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比对分析。一旦发生延误,可根据事先设定的 值进行预警。必要时调整施工工序,优化进度管理模型。 11.1.3通过将实际进度信息输入或关联到进度管理模型中,对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进行对比(表格、图 片、动画等形式),然后根据提前或滞后的实际情况输出项目的进度时差。 1.1.4根据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对比分析信息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预警,一旦发生预警警报,通过可 现化和图片等形式反映出预警的工程段和工程量,作为现场进行调整的依据。 11.1.5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可根据预警信息所显示的时差进行进度偏差分析,重新调配现场资源,调整现 场进度,使后续任务能够在限定时间前完成。应根据调整后的进度信息,实时更新进度管理模型。 11.1.7本条确定了进度控制BIM应用的成果,其中进度管理模型宜添加实际进度和进度管理流程信息。进 度预警报告宜通过软件产生文本或可视化文件(图片、表格、动画等形式)等形式的结果。进度计划变更 文档包括所有进度计划变更的信息,以文档形式给出。 1.1.8进度控制BIM软件应跟常用BIM软件和进度控制软件相兼容,具备能识别常用建模软件导出的模型 和信息,能导入实际进度计划等基础功能。不同视图下的进度对比分析包括:进度计划视图和四维模拟视 图等

1.2.1施工过程申NB/T 42148.2-2020 电池驱动器具及设备的开关 第2-1部分:电动工具开关的特殊要求,根据实际工程申的变化对深化设计模型或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调整,并加人施工相 送信息

根据设计变更及时对施工过程模型进行动态更新,关联施工图预算模型,可自动计算变更造 量变化。

1.3.2施工图预算BIM应用一般用于建设工程施工预算的招标控制价编制、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投 示预算工程量清单与报价单编制、工程成本测算等工作。提高工程量计算、计价的效率与准确率,降低管 理成本与预算风险。 1.3.3施工图预算BIM应用的目标是通过模型元素信息自动化生成、统计出工程量清单项目、措施费用项 目,依据清单项目特征、施工组织方案等信息自动套取定额进行组价,按照国家与地方规定记取规费和税 金等,形成预算工程量清单或报价单,

可根据检验批划分情况适当调整模型,使模型元素信息与代表的部位相匹配, 可根据检验批划分情况适当调整模型,使模型元素信息与代表的部位相匹配。 通过动态数据更新、三维可视化显示、汇总和展示的质量信息和质量问题,可为质量管理

1.4.5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分户验收标准,按照分部分项 工程附加质量信息和详细信息

11.5.3在不同施工阶段,基于安全管理模型对风险源动态识别并及时更新风险源清单。如预制构件进场 存放、预制构件吊装、预制构件临时支撑等。 11.5.4预制构件吊装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体结构施工中的主要危险源,可通过安全管理模型进行危险 源动态三维模拟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帮助施工人员理解并识别危险源,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 安全问题。 156汇总和 本I

13.2.1通过运营维护模型对建筑使用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记录空间使用变更信息,实现建筑功能 空间的有效利用GB/T 40657-2021 公众电信网 智能家居应用测试方法,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方便日常管理。 13.2.2通过BIM软件对人流密集区域进行有效管控,发生应急情况,及时信息报警,通过可视化管理及时 疏散人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