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010-2018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DB22/T 5010-2018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2/T 5010-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3504
下载资源

DB22/T 5010-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5010-2018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图,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规划批复、项目工程区位图、以竣工 图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报告及达标计算书。

IⅡ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4.2.4本条适用于各类建筑与小区的工程评价。

4.2.4本条适用于各类建筑与小区的工程评价。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是对城市内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 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建筑与小区应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充 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 城市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的破坏环,保护利用原有河 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 统与原有海绵体,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 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原有雨水调控与生态功能。当项目范

围内无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设施时T/CAS587-2022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非开挖修复安全文明施工规范.pdf,本条不参评。本条 评价方法:查阅说明书海绵城市建设专篇和相关设计图纸,查阅以 竣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报告、相关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并 现场核实。

4.2.5本条适用于各类建筑与小区的工程评价

通过优化竖向设计,合理布局海绵设施,并使海绵城市设施、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与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合理衔接。 1海绵城市设施需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建筑、道 路、绿地等竖向设计,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优化道路横坡坡 可、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硬化地面雨水有组织排向绿 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海绵城市设 施前,利用预处理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 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的破环。绿地内的海绵设施结合规模与竖向设 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海 绵设施,并设置溢流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 放系统有效衔接。 2通过各类海绵设施的合理布局,使80%下垫面的径流雨水 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次,场地雨 水经过一定的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后排放,控制场地雨水径流 排放量,削减场地面源污染。在场地红线范围内的管网未端设置绿 色雨水基础设施可作为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流经绿色雨水 基础设施的方式之一。 3根据汇水面积的径流雨水量、地形等条件综合进行海绵城 市设施设计,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充分接受其汇水面雨水,避免出 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计规模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海绵功能的现 象。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报告、周边排水流 域分析图、排水组织分析图、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查阅周边 排水流域分析图、排水组织分析图、以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城市设

4.2.6本条适用于各类建筑与小区的工程评价。各单项的

设施结构、材料及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 用工程技术规范》,和吉林省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 用工程技术规程》、《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尤其应考虑 北方寒冷气候特点,选择设施符合冻融循环要求和覆土深度。

4.2.7本条适用于各类建筑与小区的工程评价。溢流排

绵城市设施正常发挥作用的核心环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雨 水塘等具有滞蓄和调节功能的设施,应与排水管网系统有效衔接, 避免发生局部积水。

4.2.9径流雨水携带大量污染物,直接进入海绵城市设施容易发生 堵塞和沉积,时间长会影响设施正常运作,因此进入绿地、调蓄设 施之前应设置截污措施去除较大污染物。

4.2.10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截污挂篮、截污筐等方便维

城市设施的布局与总平面图及景观的协调性。当小区内设置景观水 体时,应合理设计水体的调蓄功能和净化功能,选择具有净化功能

4.2.13本子项适用于评价海绵城市设施区域的植物。设施区域场 地内植物需符合吉林省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品种的要求, 未选用该推荐表内植物,若能提供相关植物耐耐旱的研究性资料 或现场植物存活12个月以上证明的也可得分:场地内80%以上园 林植物需符合本地主要植物名录。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植物设计苗木表等施工图文件;查阅植物 设计苗木表等竣工图文件,并现场核查。 4.2.14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配置应以植 草为主,辅以点状灌木,不应连片种植乔木和灌木,以避免阻水和 便于清理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需满足植物生长需 求,不满足的应进行换土

5.1.2设计说明书中应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篇。通过不同专业的协 调配合,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影响,对雨水径流减排、径流污染控制 及雨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方案设计,避免工程针对某个子系 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 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问题,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海绵城 市建设专篇应包括合理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 率,及经过合理计算确定的技术方案。 5.1.3本条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初目的,即开发建设后的径流总 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因此,当整体进行改建时,应评价计算现状 的径流量,进行改建前后的对比。 5.1.4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在道路两侧或雨水管 渠下游设计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的 设置,应具有截污与防止事故情况下泄露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入 水源保护地的功能,可采用地上式或地下式。

5.1.2设计说明书中应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篇。通过不同专业的协 调配合,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影响,对雨水径流减排、径流污染控制 及雨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方案设计,避免工程针对某个子系 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 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问题,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海绵城 市建设专篇应包括合理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 率,及经过合理计算确定的技术方案

渠下游设计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的 设置,应具有截污与防止事故情况下泄露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入 水源保护地的功能,可采用地上式或地下式。

法:查阅相关规划批复、项目工程区位图、海绵城市建设专篇说明 书及目标计算书,查阅相关规划批复、项目工程区位图、以竣工图 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报告及达标计算书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项目规划条件批复、说明书海绵城市建设 专篇、指标计算分析、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设施设计图及相 关图纸;查阅项目规划条件批复、以竣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 报告、指标计算分析、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设施设计图及相 关图纸、达标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5.2.3当有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时,应不低于专项规划提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项目规划条件批复、说明书海绵城市建设 专篇、指标计算分析、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设施设计图及相 关图纸;查阅项目规划条件批复、以峻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 报告、指标计算分析、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设施设计图及相 关图纸、达标计算书,并现场核实。

IⅡ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

5.2.5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硬化 地面雨水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道路径流雨水进 入绿地内的海绵城市设施前,利用预处理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 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的破环。绿地内的海绵 设施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路面及停车场径流 雨水的海绵设施,并设置溢流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吉林省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吉

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无其应考虑北方寒冷气候特点 择设施符合冻融循环要求和覆土深度。

择设施符合冻融循环要求和覆土深度。 5.2.7径流雨水携带大量污染物,且由于重力作用具有一定势能 直接进入下沉式绿地不仅带入大量污染物也会对绿地产生冲刷,因 此在径流进入下沉式绿地之前应设置碎石缓冲带等截流和消能设 施。

直接进入下沉式绿地不仅带入大量污染物也会对绿地产生冲吊 此在径流进入下沉式绿地之前应设置碎石缓冲带等截流和消能 施。

5.2.8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截污挂篮、截污筐等方便维护清理的

施,并按照一定频率进行清理。

5.2.9下沉式绿地的下沉深度不宜过深,应保证12小时内渗

5.2.12本条源自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

地内植物需符合吉林省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品种的要求, 未选用该推荐表内植物,若能提供相关植物耐淹耐旱的研究性资料 或现场植物存活12个月以上证明的也可得分:;场地内80%以上园 林植物需符合本地主要植物名录。本条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查阅植 物设计苗木表等施工图文件:工程评价查阅植物设计苗木表等竣工

图文件,并现场核查。

5.2.14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配置应以植 草为主,辅以点状灌木,不应连片种植乔木和灌木,以避免阻水和 便于清理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需满足植物生长需 求,不满足的应进行换土。

5.2.14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配置应以植 草为主,辅以点状灌木,不应连片种植乔木和灌木,以避免阻水和 便于清理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需满足植物生长需 求,不满足的应进行换士。

6.1.3设计说明书中应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篇。通过建筑、景观、 给排水、道路和市政等不同专业的协调配合,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影 响,对雨水径流减排、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全面统 筹方案设计,避免工程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 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问题, 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海绵城市建设专篇应包括合理的雨水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及经过合理计算确定的技术 方案

响,对雨水径流减排、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全面统 筹方案设计,避免工程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 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问题, 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海绵城市建设专篇应包括合理的雨水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及经过合理计算确定的技术 方案 6.1.5本条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初目的,即开发建设后的径流总 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因此,当整体进行改建时,应评价计算现状 的径流量,进行改建前后的对比。 6.1.6本条对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的水体水质进行要求。当有穿

6.1.5本条体现海绵城巾 即开发建设后的径流总 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因此,当整体进行改建时,应评价计算现状 的径流量,进行改建前后的对比

6.1.6本条对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的水体水质进行要求。当有穿 过场地的河流时,下游出境断面的水质污染物浓度不应高于上游入 境断面的浓度。

6.1.6本条对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内的水体水质进行要求。当

6.1.7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

6.1.7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备利用。但 是在径流污染严重的绿地为避免对地下水和周边水体造成污染,不 应用下渗减排方式。

目标评价(50分)

6.2.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应达到当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项

出的下沉式绿地率指标,若专项规划没有明确要求,应满

I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6.2.5海绵城币的建设途径主要是对城市内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公园绿地的开发建设应最大限度地 减少对城市原有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的破坏,保护利用 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 排水系统与原有海绵体,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 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原有雨水调控与生态功能。当 项目范围内无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设施时,本条不参评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说明书海绵城市建设专篇和相关设计图纸;查 阅以竣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工程专项报告、相关竣工图纸及设计说 明,并现场核实。

6.2.6通过优化竖向设计,合理布局海绵设施,并使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设施需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建筑、道 路、绿地等竖向设计,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设施。优化道路横坡坡 可、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硬化地面雨水有组织排向绿 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海绵城市设 施前,利用预处理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 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的破坏。绿地内的海绵设施结合规模与竖向设

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海 绵设施,并设置溢流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 放系统有效衔接。 2通过各类海绵设施的合理布局,使80%下垫面产生的径流 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次,场 地雨水经过一定的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后排放,控制场地雨水 径流排放量,削减场地面源污染。在场地红线范围内的管网未端设 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作为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流经绿色 雨水基础设施的方式之一。 3根据汇水面积的径流雨水量、地形等条件综合进行海绵城 市设施设计,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充分接受其汇水面雨水,避免出 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计规模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海绵功能的现 象。 本条评价方法:评价查阅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报告、周边排 水流域分析图、排水组织分析图、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查阅 周边排水流域分析图、排水组织分析图、以竣工图为蓝本的海绵城 市设施平面布局图。 6.2.7各单项的海绵城市设施结构、材料及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

6.2.9本条源自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

6.2.12城市广场和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

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就近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 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海绵设施进行处理。海绵设施的选 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使用线性排水沟、结合绿 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等。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报告、相关设计图 纸及设计说明;查阅海绵技术报告、相关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并

6.2.14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截污挂篮、截污筐等方便维护清理的 设施,并按照一定频率进行清理。 6.2.15本子项适用于评价海绵城市设施区域的植物。设施区域场 地内植物需符合吉林省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品种的要求, 未选用该推荐表内植物,若能提供相关植物耐淹耐旱的研究性资料 或现场植物存活12个月以上证明的也可得分;场地内80%以上园 林植物需符合本地主要植物名录。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植物设计苗未表等施工图文件;查阅植物 设计苗木表等竣工图文件,并现场核查。 6.2.16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配置应以植 草为主,辅以点状灌木,不应连片种植乔木和灌木,以避免阻水和 便于清理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需满足植物生长需 求,不满足的应进行换土。

设计苗木表等竣工图文件,并现场核查。 6.2.16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配置应以植 草为主,辅以点状灌木,不应莲片种植养未和灌木,以避免阻水和 便于清理维护;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需满足植物生长需 求,不满足的应进行换土。

7.1.2在涉及城市水系工程时,应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保 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 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行生态雨水系统 规划设计。优先通过雨水基础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 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自标,防止城镇化区域的河 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环境危害发生。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生态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 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生态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 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 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生态雨水系统共 司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 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 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 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 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城市水系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方案中,应含项目自评表。项目自评表 包括:项目生态岸线率目标及设计值、地表水水质目标及设计值、 生态需水量目标及设计值以及城市水面率目标及设计值等。 7.1.4可根据现状条件选择合适的生态驳岸类型,在保证防洪标准 益相工植音

的前提下提高生态岸线率,提高河道净化能力。

I目标评价(50分)

7.2.1根据城市水系的功能定位、水体水质等级与达标率、保护或 改善水质的制约因素与有利条件,水系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因 素,合理确定城市水系的保护与改造方案,使其满足相关规划提出 的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不低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的目 标要求。城市水系为开放的环境,海绵工程的实施有时仅涉及部分 城市水系,该条款分别以海绵工程设计和建设后不增加水体污染负 荷为基础,进而利用生态净化措施送到水体规划自标这两个方面进 行评价。 对排入城市水系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处理,对直排入河的雨水 进行沉淀、岸边湿地等生态措施控制初期雨水,防止径流污染对河 湖水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本条评价方法:工程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工程评价查 阅相关峻工图、水体水质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 7.2.2生态环境需水量可以定义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维持 和保护河流与水系的生态环境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维持河 流不断流萎缩及水生生物生存、补给地下水、排盐、输沙、休闲娱 乐等)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保证河道生态功能的关 键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河道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流量,该流量将保 证河流的生态环境功能不致丧失。 河流水量平衡方程为

和保护河流与水系的生态环境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维持河 流不断流萎缩及水生生物生存、补给地下水、排盐、输沙、休闲娱 乐等)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保证河道生态功能的关 键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河道生态环境功能的基础流量,该流量将保 证河流的生态环境功能不致丧失。 河流水量平衡方程为:

QL=Qz+Qs+Qv+Qo

其中,QL为河流总径流量;Qz为河流蒸发损失量;Qs为河流 渗漏损失量;Qv为河道基流生态环境需水量;Qo为可供功利性目 的使用的水量。 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

能不受破环,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量。河流的生态需水可 以根据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有水文学、生态学还有综合性的计算方 去,其中综合性的方法得到了较多的支持。本标准采用综合法 (Montana法)生态需水进行计算,其标准如下:

表7.2.1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和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标准

Tennant法计算河道内基流生态需水量时取年天然径流量的百分 比作为河流的生态需水量,并将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最小的河流 生态需水量,见表7.2.2。

表7.2.2河道基流需水量等级划分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水量平衡计算书;查 关竣工图纸、以及1年以上的运营实际数据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天设计又件、

本茶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设计支件、重侧计算书;查阅相 关竣工图纸、以及1年以上的运营实际数据。 7.2.3城市水面率是指河网区域内由一定边界约束所形成并发挥 一定水功能作用的范围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城镇规划和设计 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的湖泊等自然水体,充分利用城镇湖泊、水 塘和湿地等天然水体,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而且 可以调节城市径流,减少排涝工程规模,发挥综合效应。对现有水 体进行改造时,应依据城镇总体规划,满足水面率的要求,不应缩 减其现有调蓄容量,不应损害其在城镇内涝防治系统中的功能。 城市河网地区的河网水系格局和水面率是河湖与水体自然演 变和人类长期活动影响的结果。城市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会影响城 市河网原有的功能。为使河道规模与当地行洪排涝、水量调蓄等要 求相适应,满足河网地区的对河道与水体的功能要求,在规划中应 提出确定城市水面率这一指标。 城市水面率的影响因素众多,既与自然条件、周边边界条件有 关,也与水域承载的功能有关。而且水域承载的功能文与经济社会 发展情况等因素有关,确定其具体数值很复杂,暂时难以解决。因 此,规划的城市水面率应不低于区域原有的城市水面率,这是在确 定城市水面率时应遵循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峻工图纸、设计 说明及计算书。

7.2.3城市水面率是指河网区域内由一定边界约束所开

ⅡI技术适宜性评价(50分)

7.2.4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是对城市内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因此,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 有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的破坏,保护利用原有河流、湖 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原 有海绵体,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

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原有雨水调控与生态功能。本条评价方法: 查阅说明书海绵城市建设专篇和相关设计图纸,查阅以工图为蓝 本的海绵工程专项报告、相关竣工图纸及设计说明,并现场核实。

7.2.5利用城市水系滨水绿化控制范围内的城市公

内合理设计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可采用人 工材料在滨河景观绿地、广场以及其他生物滞留设施下部浅层空间 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生物滞留池中的雨水可储存于调蓄池中,进行 净化后回用或排放。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查阅相关竣工图、海绵专 项方案,并现场核查。

7.2.7在充分研究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防洪、扫

等工程要求,进行雨水径流设计,解析河道建设范围内和周边地块 的地形特点,雨水宜自流进出海绵设施,减少水泵的使用。 7.2.8景观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和海绵设施的功能都应在保证河道 行洪排涝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7.2.10雨水管渠和道路排水沟渠携带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并且E

于重力作用携带势能,直接排入水系不仅能带入大量污染负荷并且 对河道会产生冲刷,因此排入河道前要设置防冲刷措施,起到一定 的预处理作用

7.2.11城市雨水排口应设置具备拦污、过滤功能的设施,对

城市雨水排口应设置具备拦污、过滤功能的设施,对最终

排入水系的雨水进行处理,提高排出水质。在有条件下设置水质检 则设施,对排水水质进行监控,结合智慧水务、海绵城市监控平台 等进行系统化管理。雨水排口形式应采用生态排口和漫流生态排口 为主,如有条件应兼具景观效果。

7.2.16本子项适用于评价海绵城市设施区域的植物。设施区域场

地内植物需符合吉林省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植物品种的要求, 未选用该推荐表内植物,若能提供相关植物耐耐旱的研究性资料 或现场植物存活12个月以上证明的也可得分:场地内80%以上园 林植物需符合本地主要植物名录。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植物设计苗

木表等施工图文件;查阅植物设计苗术表等竣工图文件,并现场核 查。

8.1.1施工建设将海绵城市

8.1.1施工建设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转化成海绵城市。在这一过程 中,参建各方应对设计文件中海绵城市重点内容正确理解与准确把 握。施工前由参建各方进行专业会审时,应对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 程性能的重点内容逐一进行。本条评价方法:工程评价查阅各专业 设计文件专项会审记录。

施工扬尘是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施工中应采取降尘措

施,降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施工中的降尘措施包括对易飞扬 物质的洒水、覆盖、遮挡,对出入车辆的清洗、封闭,对易产生扬 尘施工工艺的降尘措施等。在工地建筑结构脚手架外侧设置密目 防尘网或防尘布。具有很好的扬尘控制效果。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降尘计算书、降尘措施实施记录

8.2.3目前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的水,用于消防、降尘、冲洗、 冲厕、养护等过程中,而雨水一种可资源化利用的水资源,通过将 天降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并经过一定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的使 用水标准进行利用,作为自来水资源的有效补充,海绵工程在施工 管理前,要制定施工场地范围内雨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以便高 效的利用雨水资源。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工程施工雨水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雨水 资源化利用量工作记录等

II过程管理(50分)

8.2.5 儿城 为此施工单位应落实海绵专项方案重点内容,并做好海绵专项方案 重点内容实施情况的监理记录,并完整归档。本条评价方法:查阅 施工单位海绵专项方案重点内容的交底记录、施工日志,监理记录 8.2.6海绵技术的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经验收各方检验合格后,才 能隐蔽,并形成记录。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施工单位海绵技术的隐 蔽工程验收记录。

能需要进行变更,这样有可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相关指标发生

变化。本条旨在强调在建造过程中严格执行审批后的设计文件,若 在施工过程中出于整体工程功能要求,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 件进行变更,但不显著影响该工程的海绵性能,其变更可按照正常 的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应存留完整的资料档案,作为最终评审时的 依据。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各专业设计文件变更文件、洽商记录、会 议纪要、施工日志记录。 8.2.8随看技术的发展,现代各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越来越复杂。 本条强调系统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的目的,就是让海绵城市相关 设施的设计、安装和运营达到设计自标,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 运营效果。本条评价方法:工程评价查阅设计文件中海绵城市相关 设施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方案、技术要点、施工日志、调试运 转记录。 8.2.9海绵城市设施如果质量不过关会对日后的维护管理费用和 工作带来负担,并且北方寒冷地区对设施的抗冻能力有特殊要求,

变化。本条旨在强调在建造过程中严格执行审批后的设计文件,若 在施工过程中出于整体工程功能要求,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 件进行变更,但不显著影响该工程的海绵性能,其变更可按照正常 的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应存留完整的资料档案,作为最终评审时的 依据。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各专业设计文件变更文件、洽商记录、会 议纪要、施工日志记录。

8.2.8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各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越来越复杂。

8.2.8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各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越买

8.2.8随看技术的发展,现代各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越来越复杂。 本条强调系统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的目的,就是让海绵城市相关 设施的设计、安装和运营达到设计目标,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 运营效果。本条评价方法:工程评价查阅设计文件中海绵城市相关 设施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方案、技术要点、施工日志、调试运 转记录。

8.2.9海绵城市设施如果质量不过关会对日后的维护管

工作带来负担,并且北方寒冷地区对设施的抗冻能力有特殊要求 因此所有产品应提供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提供的监测报告。

9.2.1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做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应包 含是否有蚊蝇问题的困扰。可参考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本条进行评 价。

9.2.1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做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应包 含是否有蚊蝇问题的困扰。可参考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本条进行评 价。

10.1.1本条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与广场、城市水系和城 市公园与公共绿地海绵建设工程的工程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应 安照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对于未按审查通过的施 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工验收应当定为不合格。本条评价方法: 查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竣工文件,并现场核查。

10.2.3下沉式绿地在场地内应设置在地势低洼处,周边地表径流 重力自流进入下沉式绿地,溢流式雨水设施应设置在下沉式绿地中 高程较低的一端。 10.2.12为评价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建成后对地下水生态的影响,应 对项目区的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即地下水水位监测、地下水水质 监测。本条评价方法:查阅地下水水质背景值测试并及动态监测井 成并报告、水位监测数据、水质检测报告,并现场核查。 10.2.13本条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和城市水系 海绵建设工程的工程评价。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运营过程中,居 民和相关的设施管理人员的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工 程的自标,因此需要坚持倡导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 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 护等理念,以及海绵城市宣传制度,培训各类人员正确运营和维护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海绵城市宣传的工作记

录与报道记录,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文件 及手册。 10.2.14本条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和城市水系 建设工程的工程评价。公众参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海绵城市建设工 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重要途径,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能够 更好的反应市民的需求,优化城区的规划和运营情况,增加市民对 城区的归属感。本条评价方法:公众参与相关记录、意见回复以及 采取的优化措施。

11.1.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 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为鼓励创新,在各环节和 阶价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比照“控制 项”和“评分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11.1.1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都有可能在 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为鼓励创新DB23/T 2883-2021 退耕重建臌囊苔草湿地技术规程.pdf,在各环节和 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比照“控制 项”和“评分项”,本标准中将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11.1.2当某项目采取的创新技术措施未在本标准所列出的条目 之内,但可提供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增加海绵城市建设 的明显效益,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可参与评审并得分。项目的创 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 低成本成坦高功新等优占

之内,但可提供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增加海绵城市建设 的明显效益,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可参与评审并得分。项目的创 新点应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 低成本或提高功效等优点

11.1.3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海绵城

11.1.3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海绵坊

市建设工程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雨 水控制与污染消减以及技术适宜性的贡献,本标准对加分项附加得 分作了不大于10分的限制。

11.2.5本条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和城市水系 每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工程评价。开发建设范围内的暗涵应恢复成明 渠或者生态水系,对于因场地限制不能予以恢复的,应提供相关证 明文件,并采取表面复绿等生态补偿措施。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恢复前、后现场照片、分析论证报告、证明文 件,并现场核实。

11.2.7本条适用于城市水系的工程评价。水系连通的目的是为了

11.2.7本条适用于城市水系的工程评价。水系连通的目

改善水质,强化水系的生态功能。当项目采取创新的技术措施,开 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的增强水系连通程度,可 参与评审。 本条评价方法:查阅相关工图、分析论证报告及证明材料, 并现场核实。 11.2.9本条适用于绿地广场项目的工程评价。尾水具有环境污染 性,采用人工湿地等生态措施处理尾水能提升水质减少污染,对海 绵城市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污染消减具有重大意义,当项目采取创 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效的处理 尾水,可参与评审。 本条评价方法: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查阅 相关工图、分析论证报告GB/T 42173-2022 发芽糙米,水质的检测数据及报告,并现场核实 11.2.13本条适用于城市水系工程评价。城市水系为开放的环境: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可有效的改善水质,利用生态净化措 施达到水体规划目标,或有采取创新的技术措施,可提高城市水系 的地表水水质质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及以上标准 并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技术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 可参与评审并得分。 本条评价方法:工程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查阅水体水质检测 报告,并现场核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