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392-2014 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

CECS392-2014 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3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59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392-2014 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

4.4.17房屋建筑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或非线性动力方法送

4.4.17房屋建筑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或非线性动力方法进行抗 连续倒塌计算时,采用剩余结构水平构件的塑性转角作为参数,建 立接受准则。

4.5.1局部加强法是通过提高构件的承载力,抵抗爆炸、撞击在 该构件表面产生的附加侧向荷载。附加侧向荷载的大小,可以通 过爆炸、撞击的危险性分析得到,也可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规程 确定。我国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规定的构件表面附加侧向荷载为80kN/m,英国规范规 定的表面附加侧向荷载为34kN/m,丹麦规范将该构件重力荷载 组合的内力设计值提高20%进行截面承载力设计。

5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设计

DB34/T 3265-2018 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处治规程5.1.1地震及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

511地度及地震与发的地质灭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灰害,建巩 选址避开发震主断裂带及地质灾害影响区域,可以有效避免地震 引起的建筑倒塌。隔震可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消能减袭 可以减小地震作用输入到结构构件上的能量。减小结构自重及非 结构构件的重量,可以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减轻非结构构件的破 坏。

选址避开发震主断裂带及地质灾害影响区域,可以有效避免地震 引起的建筑倒塌。隔震可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消能减震 可以减小地震作用输人到结构构件上的能量。减小结构自重及非 结构构件的重量,可以减小结构的地震作用,减轻非结构构件的破 环。 5.1.2·按现行国家标准和现行行业标准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结 构,应能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的抗震设防自标。本章 的规定是对现行国家标准的补充。 5.1.3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合理的屈服次序对于结构抗地震倒 塌十分重要,所谓“合理的屈服次序”是指先屈服的构件应为耗能 构件,比其他构件具有更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且重要 性程度相对较低的构件,该类构件屈服不致引起结构倒塌。一般 而言,首先屈服的构件应为弯曲破坏的水平构件及消能构件,然后 是支撑杆件、普通竖向构件,最后才是关键竖向构件。 5.1.4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砌体墙,且砌体墙与 主体结构连接不当时,框架柱在窗高范围内易发生极短柱的剪切 破坏,不能形成预期的弯曲屈服耗能机制。

5.1.2·按现行国家标准和现行行业标准进行抗震设计的建

5.1.4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窗间墙采用砌体墙,

三体结构连接不当时,框架柱在窗高范围内易发生极短柱的剪 皮坏,不能形成预期的弯曲屈服耗能机制。

5.2.1本条规定了可采用的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计算方法。条 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5.2.2本条为对抗地震倒塌计算的建筑结构的计算模型要求。

非结构构件对于结构地震倒塌有影响,但目前尚无合理可月 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5.2.3刚性楼板假定不适合房屋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

5.2.4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2.5本条规定了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计算时的材料强度

5.2.7.对于圆钢管混凝土,考虑圆钢管约束对混凝土轴心

2.8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发生倒塌破坏的主要

因是竖向结构构件(柱和剪力墙)失效,即端部塑性铰区混凝土压 溃、构件丧失竖向承载能力;水平构件(梁和连梁)破坏一般不会引 起结构倒塌。根据我国现行规范的规定,钢筋混凝王柱和剪力墙 都应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实现压破坏。因此,本规范仅规定了 压弯破坏的钢筋混凝士柱和剪力墙四折线M0模型骨架线的确 定方法。四折线M骨架线由A、B、C、D、E共5个特征点确定 A为原点,B为名义屈服点,C为峰值点,D为极限点,也称为CH (CollapsePrevention)点。为适应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抗倒塌计 算,本规范增加了E点,称为失效点。本条规定的C点的弯矩,以 及B、D、E点弯矩与C点弯矩的关系,系根据我国科技工作者大

量试验研究的成果所确定。B、C、D、E点的转角,对于不同的钢筋 混凝王柱和墙,可通过试验、计算或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确定。在 钢筋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及非线性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参考美国 ASCE/SEI41Supplement1《在用建筑抗震加固的规定,本条规 定了性能点IO(mmediateOccupancy)和LS(LifeSafety)转角的 确定方法。 对于根据抗震等级、轴压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一2010规定的最小配箍特征值配置箍筋的钢筋混凝 王柱,在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得到了特征点及性 能点的转角值,如表1所示,可供参考。名义屈服点B的转角6 可取为0:o04rad

表1最小配箍特征值配置箍筋的RC柱M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转角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戴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 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2抗囊等级为一级轴压比介于0.4与0.9之间时,以及抗震等级为二级、三 (四)级轴压比介于0.4与1.05之间时6.及8,可采用表内数值的线性插 值,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 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2抗囊等级为一级轴压比介于0.4与0.9之间时,以及抗震等级为二级、 (四)级轴压比介于0.4与1.05之间时:6。及8,可采用表内数值的线性 值,

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部分构件屈服,进人大变形,因

5.2.9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部分构件屈服,进人

GB50011和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士结构技术规程》JGI3 现定的”应”和“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的房屋建筑结构,当这些 建筑结构需要进行抗地震倒塌计算时,只需考虑罕遇地震动的影 响,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場的设防目标。但这些建筑结构是 否需要进行抗地震倒塌计算,本规程不做规定。涉及地震应急救 援保障措施的建筑结构日在地震中严重破坏基至倒塌,将不能 发挥其应急救援的功能,因此,应具有比一般股建筑结构高的抗地震 倒塌能力,达到极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塌的要求。 5.3.2本条规定了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的要求,其中第1、2款的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一2010的规定一致。 5.3.3倒塌易损性分析法采用结构的倒塌概率判别结构是否发 生倒塌,因此,采用比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更多的加速度时程记录进 行抗倒塌计算,且地震记录应为比较强烈的地震地面运动。 5.3.4研究表明,对于一阶周期较长的建筑结构,其地震反应与 地震地面运动速度的相关性较好。因此,建议了不同设防烈度罕 遇地震动的速度最大值和确定极罕遇地震动速度最大值的原则。 抗地震倒塌计算时,输人的是加速度时程曲线,采用速度最大值 时,其加速度最大值是通过速度最大值与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 的关系得到。以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为例。某地震记录的 峰值加速度及峰值速度分别为0.12g及10cm/s。如果按8度 (0.20g)罕遇地震动的最天加速度0.4g调整地震记录,则加速度 需要乖系数0.4g/0120=3

生倒,因此,采用比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更多的加速度时程计

地震地面运动速度的相关性较好。因此,建议了不同设防烈度罕 遇地震动的速度最大值和确定极罕遇地震动速度最大值的原则。 抗地震倒塌计算时,输人的是加速度时程曲线,采用速度最大值 时,其加速度最大值是通过速度最大值与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 的关系得到。以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为例。某地震记录的 峰值加速度及峰值速度分别为0.12g及10cm/s。如果按8度 (0.20g)罕遇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0.4g调整地震记录,则加速度 蒂要乘系数0.4g/0.12g=3.33;如果按8度(0.20g)罕遇地震动 的最大速度40cm/s调整地震记录,则加速度需要乘系数40(cm/ s)/10(cm/s)=4,调整后地震记录的峰值加速度为0.48g,为0

率可能和多向输人有较大差别且偏于不安全,因此,建议采用双向 或三向地震动输人,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双向或三向输人时,地 震加速度峰值可按水平主方向:水平次方向:竖向=1:0.85: 0.65进行调整。

间位移限值,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10的规定一致。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建筑结构 抗地震倒塌计算时,结构对选用的全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弹 塑性层间位移反应均满足本条规定时,方可认为结构不发生倒塌、 5.4.2本条规定了地震影响下建筑结构发生倒塌的判别标准、 第1款采用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作为判别参数,其判别准则见第 5.4.1条。第2款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结构,采用压弯破坏的 竖向构件(柱和剪力墙)的损坏等级作为判别参数。其中,“关键构 件”是指该构件失效可能引起结构倒塌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 坏:“普通竖向构件”是指“关键构件”之外的竖向构件。现行行业 标准《高层建筑混凝主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10将混凝土结构 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为5个水准,第5水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 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的最低要求:关键构件中度损坏(即本 规范的损坏等级4级),部分普通竖向构件和耗能构件比较严重损 坏(即本规范的5级)。对于可能引起结构发生倒塌的关键构件或 部分普通竖向构件的损坏等级,本规范规定为6级,即构件严重损 坏。构件损坏等级的判别标准,见本规范第5.4.4条的规定。对 于一幢实际建筑结构,关键构件的数量远少于普通竖向构件,也可 能没有关键构件。哪些是关键构件,最好通过弹塑性计算确定,而 不是通过直观判断确定。本条第3款针对房屋建筑钢结构。钢结

5.4.2本条规定了地震影响下建筑结构发生倒塌的

构倒塌往往由于钢柱底部失稳引起。本条第4款采用地震后结构 的稳定性作为判别参数。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结束后,结构 进入自由振动,若结构水平位移呈增大趋势,表明结构丧失稳定, 不满足抗倒要求。

置箍筋的压弯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其0,、0等取值,可参考 范第5.2.8条的条文说明。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地震倒塌

定,除顶层及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 一层的25%时,为竖向不规则。楼层收进可能导致楼层侧向刚度 及层间受剪承载力减小。地震震害表明,楼层的侧向刚度及层间 受剪承载力上层小、下层大,且相差过多,也会发生严重震害。据 此,本条规定,楼层的侧向刚度及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下 一层的侧向刚度及层间受剪承载力较多。楼层的侧向刚度及层间 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的规定计算。

5.5.2震害及相关分析表明,框架结构的楼梯与主体结

寸,楼梯构件对其周边的柱、梁影响较大,往往使与楼梯相连的 架柱成为薄弱构件,在地震中破坏时,导致楼梯不能发挥疏散 能。

5.5.3研究表明,二,三、

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宜适当提高二、三、四级框架结构底层柱的 戴能力和弹塑性变形能力。框架结构底层柱箍筋加密区范围 活:底层柱上端,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底层柱柱根 上1/3柱净高,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

5.5.4设置少量剪力墙或少量钢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线

称为少墙框架结构或少支撑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 度小、抗震防线单一,通过设置剪力墙或钢支撑,提高结构的抗侧 刚度和楼层受剪承载力,控制结构的侧向变形,使结构具有多道抗 震防线,从而提高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

增大地震作用,从而增大构件内力:也有可能由于剪力

架结构中剪力墙的设计要求。 5.5.8、本条规定了少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概念及支撑的设计要 求。设置少量支撑的自的是提高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因此,支 撑数量宜适当。通过限制支撑对弹性侧向刚度的影响与地震倾覆 力矩的分担控制支撑的数量。交叉支撑滞回性能稳定,但塑形变 形能力较小,宜采用人字形或V字形或二者结合的跨层支撑。条 件容许的情况下,可在支撑两端点布置竖向钢柱,平衡支撑对梁产 生的竖向剪力,钢柱截面面积超过3倍支撑截面面积时,可以有效 地降低支撑轴力对梁的影响

5.5.8本条规定了少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概念及支撑

5.6.3墙体的受剪承载力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得到墙 体的抗震受剪承载力。

5.6.4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抗地震倒塌的有效 措施。

5.6.4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抗地震倒塌的

的整体稳固性,提高了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

6房屋建筑抗火灾倒设计

6.1.1本条规定了需要进行抗火灾倒塌设计的建筑结构类型。 由于火灾是引起建筑结构倒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重要性 高的建筑,结构倒塌引起的后果较为严重,应进行抗火灾倒塌设 计;当建筑的火灾风险较大时,火灾有可能引起建筑结构的倒塌, 这时也应进行建筑结构的抗火灾倒塌设计;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结构一旦倒璟,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应进行建筑结构的抗火灾倒 设计。

6.1.2房屋建筑应首先满足现不

章发生火灾时建筑中的人员有足够的撤离时间。对于需要进行 水灾倒塌设计的房屋建筑,可按本章规定进行设计,火灾下可以 件范围较小的结构局部倒塌,不充许整体倒塌,

构火灾下的危险性与结构形式有关,自前尚难以提供火灾作用大 小的具体标准,主要根据建筑物重要性采取适当的抗火灾倒塌计 算与判别。简化构件法不考虑结构火灾下的内力重分布,验算火 灾工况下构件荷载效应组合是否小于或等于构件火灾下的承载能 力。拆除构件法是通过移除或削弱受局部火灾影响的构件,设计 剩余结构使其避免局部破坏后内力重分布引起的后续破坏。受火 全过程分析法是考火灾作用的全过程,进行结构的高温和荷载 的耦合计算,获得结构在火灾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简化构 件法为构件的计算与判别。拆除构件法和受火全过程分析法为整 体结构计算与判别,是较为精确的方法,适合重要性高的建筑。重 要性为一级的建筑抗倒塌的能力要求更高,应采用受火全过程分

灾作用与建筑中火灾荷载有关,火灾荷载越大,作用越大,燃烧时 间越长,升温越高。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施 可以减小火灾发生的概率。根据火灾作用设计相关构件和连接的 耐火极限及防火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构件和连接的抗火灾 倒塌能力。

6.2抗火灾倒塌计算参数

6.2.1火灾温度场、火灾持续时间和火灾作用范围是确定建筑火 灾的主要参数。火灾温度场确定后,需根据试验或传热计算确定 火灾下结构构件的温度场分布。火灾情况下,建筑结构的荷载总 体不变,结构构件的抗力随火灾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结构构件的 抗力小于荷载效应时,构件失效,结构破坏或可能倒。

6.2.2确定火灾温度场是确定建筑室内或室外的温月

线。确定建筑火灾温度场一股有经验模型、区域模型、场模型等 法,利用这些模型确定建筑火灾温度场需要火灾作用、建筑空间 小及通风情况。为了使用方便,有些规范对建筑火灾进行简化 出了简化模型。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6.2.3对于重要性为二级的建筑,其耐火时间可采用现

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2014耐火极限的规定:对于重 要性为一级的建筑,采用标准升温曲线时,其耐火时间宜适当增 大,故本条规定可增大50%。另外,当进行受火全过程分析时,由 于建筑重要性高,可根据建筑实际火灾作用大小及分布、可燃物的 特性等因素,并考一定的可靠度后,采用可靠的火灾模拟软件或 其他可靠方法确定建筑火灾

6.2.4由于考虑火灾萝延过程较为复杂,不作统一要求。采用

一般需要高温下材料强度、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等。另外 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及钢构件的承载能力计算时可 膨胀的影响。

6.2.10本条参照欧洲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总原则 结构防

6.2.10本条参照欧洲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总原则结构防

.3.1当火灾范围较小或相对独立时,火灾引起建筑整体倒塌 可能性较小,这时可采用简化构件法进行验算和判别,

6.4.1本条规定了拆除构件法在火灾条件下的应用方法。

本条规定了拆除构件法在火灾条件下的应用方法。 局部火灾条件下,受火构件材料特性取高温下的值,非受 牛的材料特性取常温下的值。 需要提高抗火安全储备的结构构件,一般为重要构件或关

6.4.3需要提高抗火安全储备的结构构件,一般为重要构

构件,其火灾下失效可能引起结构局部倒塌或整体连续倒

6.5受火全过程分析法

6.5.5本条规定的受火构件失效准则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 件耐火试验方法》GB/T9978.1一2008确定,该标准是根据构件 火灾试验确定的,实际应用时也可采用其他可靠的构件失效准则。 第1款中,L为受弯构件净跨度(mm),d为受弯构件抗拉点与抗 压点之间的距离(mm)。第2款中,H为柱高度

6.6提高抗火灾倒塌能力措放

6.6.2本条给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和砌体墙柱类构件耐火能力 的措施。本条第1、2款是增大耐火极限的措施,第3款是延长构 件丧失承载力时间的措施。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可采取增 大构件截面尺寸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措施

6.6.3本条给出了提高钢柱这

房屋建筑结构建造阶段及加固、

7.1.1本条规定了房屋建筑结构建造阶段及加固、改造阶段结构 构件承载力的基本要求。 7.1.3本条第1款是防火灾倒塌的技术措施,第2款为防爆炸倒 爆的技术措施,可爆物包括可爆的气体、液体和粉尘等。

结构建造施工阶段防倒塌设计

7.2.9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I

7.3.1国内外一些塌事故分析表明,结构体系和构件布置是结 构安全最重要的保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项目。结构体系中,各 种结构之间不匹配是典型的结构体系问题。下列结构体系可认为 结构之间的形式不匹配: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砌筑的条形基础,具 有较大推力拱形屋面或楼面放置在抗侧力较差的柱或砌筑墙体 上,重屋盖或楼盖放置在刚度或抗力较差的柱或墙体上,在同一结 构单元中使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上部结构与基础的形式不匹配,基 础的形式与地基情况不匹配。 7.3.2对本条第1款结构类型,应注意跨度较大的楼面或构件设 置的楼层情况。对第2款结构类型,应注意结构或构件平面外稳 定;对第3、4款结构类型,应注意结构倾覆问题。 7.3.3改造过程中结构不发生倒塌,则改造完成后的永久结构的

7.3.3改造过程中结构不发生倒塌,则改造完成后的永久

附录A房屋建筑外围护结构抗爆炸倒塌设计

A.0.1房屋建筑围护结构可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类型:不透 明围护结构包括墙、屋面、地板、顶棚等;透明围护结构包括窗户 天窗、阳台门、玻璃隔断等。按是否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又可分 为:外围护结构和内围护结构。在不特别加以指明的情况下,围护 结构通常指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窗户、阳台门、外门,以及 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和户门等

附录B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村录B静力弹塑性分机

B.0.1静力弹塑性分析法不能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 应,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房屋建筑,本条规定了静力弹塑性分样 适用范围。

应,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房屋建筑,本条规定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的 适用范围。 B.0.2本条规定的计算步骤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常用的计算步 骤。 B.0.3计算中水平力保持不变的分布形式可包括:均匀分布,倒 三角形分布,与质量和基本振型向量乘积成正比分布,与弹性时程 分析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分布一致,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 水平地震作用分布一致等。

B.0.2本条规定的计算步骤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常用的计算步

图3延性设计法的理论基础

在本附录规定的保有耐力法中,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层剪 力V相对于弹性地震层剪力V品的降低幅度,即结构影响系数C 的取值,与我国现行协会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 160:2004相同。但二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建筑工程抗震性 态设计通则》CECS160:2004采用结构影响系数C对设防烈度

弹性地震作用进行折减,即将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地震剪 力Vd折减为Vd并要求结构在折减后的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发生 显著屈服。与之相比,本附录规定的保有耐力法对罕遇地震作用 下进行折减,并要求结构在折减后的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发生过大 的塑性变形,如4所示。

图4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

基准法及其实施令的相关规定。 C.0.5多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可采用基底剪力法或反 应谱振型分解法计算。采用反应谱振型分解法时,不应将振型组 合后得到的相邻楼层的最大位移反应相减得到层间位移,而应对 各振型下的层间位移进行组合。 刚性率R,一1表示结构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相等,对于实际 结构而言并不现实。在本规范第C.0.4条中,当刚性率R,<0.6 时即需要放大楼层的地震层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在竖向刚 度均匀性方面有严重问题。竖向刚度分布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容易 在底部楼层出现R<0.6的情况。图5给出一组3层、6层和9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各楼层的刚性率。结构各楼层的质量和 侧向刚度均分别相同,采用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层间位移角,由 此得到结构各层的刚性率。由图5可见,6层结构的下部2层和9 层结构的下部4层的刚性率均小于0.6。这意味着需要适当放大 这些楼层的地震层剪力。

图5,不同层数的竖向刚度分布规则的 框架结构各个楼层的刚性率

系中得到的,如图6所示。在其他任意坐标系下也可以得到利 的结果,表达形式略有不同

GB/T 42012-2022 信息安全技术 即时通信服务数据安全要求.pdf图6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

.1.2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对结构的规则性无特别要求,地 俞入方向可根据计算需要确定,规则结构一般可按结构两个主 市向分别计算,复杂结构除按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外,可 安结构其他方向计算。

附录F构件截面温度分布

附录F构件截面温度分布

F.0.3表F.0.3的数值取自现行协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 术规范》CECS200的规定。

DB11/T 1593-2018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技术规程0.3表F.0.3的数值取自现行协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报 规范》CECS200的规定。

附录H高温下钢和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附录H高温下钢和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