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54-2020 高烈度区农房抗震设计和鉴定加固技术标准

DB13(J)/T 8354-2020 高烈度区农房抗震设计和鉴定加固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591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54-2020 高烈度区农房抗震设计和鉴定加固技术标准

5.4.3实心墙体的砌筑形式有多种,但不管哪种形式都必须

5.4.5 转用和内外墙简交按处是受*集中的部应,应同的物以保 证整体连接和承载*,必须留时应按本条要求采取措施 5.4.6埋入砖砌体中的拉结筋是保证房屋整体性的重要抗震构造 措施,应保证其施工质量。

5.4.7对每日砌筑高度做出限制是为了避免在砂浆凝固、强度达 到设计值前承受过大的竖向荷载,产生压缩变形,影响砌体的最 终强度。

5.1.1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是重要的设计参数GB/T 50476-2019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应根据抗震 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这单,抗震措施包括抗震设计时的内 *调整措施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 6.1.4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的不合理布置会增大震害,填充 墙布置应引起充分重视。 6.1.8施工中,往往因缺之设计规定的钢筋型号(规格)而采用 另外型号(规格)的钢筋代替,此时应注意替代后的纵向钢筋的 总承载*设计值不应高于原设计的纵向钢筋的总承载*设计值, 以免造成薄弱部位的转移,以及构件在有影响的部位发生混凝士 的脆性破坏。 除按照上述等承载*原则换算外,还应满足最小配筋率和钢 膀间距等构造要求,并应注意由于钢筋的强度和直径改变会影响 正常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

对框架结构梁、柱截面选取、控制给出建议和限制,对框架 梁、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和梁端摊筋配置结合农村住宅建设实际情 况提出相应的规定。

6.3.1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条件

5.3.1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条件,所 以模板的位置、平整度、垂直度、几何尺寸等必须按图要求配好, 否则将无法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6.3.2钢筋平直是为了保证强度充分

筋表面不得有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是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士 的可靠粘结,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 6.3.4针对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要求, 避免混凝士拌制不当、材料选取不当产生严重后果

筋表面不得有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是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主 的可靠粘结,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

6.3.4针对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针对性

避免混凝土拌制不当、材料选取不当产生严重后果

EPS模块现浇混凝土复合墙结

7.1.2本条给出了无扶壁柱设置条件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 量。墙体配筋率是根据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与竖向荷载标准值的 示准组合效应值不得大于剪*墙抗*标准值计算的,墙体的截面 验算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对墙体斜截面承载*验 算时,截面有效高度为扣除了连接肋后的净高度:剪*墙正截面 承载*验算时,截面为扣除连接肋后的水平投影面积。所以,房 屋结构设计时,参照执行即可,无需再重复验算。当墙体设置扶 墙柱时,条文的限定条件可适当放宽, 7.1.3墙体两端、洞口两侧及楼面梁下均为结构的重要部位,应 采取加强措施,可通过设置边*构件、配筋加强带等进行加强。

7.2钢筋网架复合剪*墙结构

7.2.1钢筋网架复合剪*墙的主要技术特征是: 1保温板两侧有不等厚的混凝土层,现浇混凝土构造层应位 于室外侧;现浇混凝土结构层应位于室内侧,并与结构构件相连; 混凝土层在施工现场同时浇筑或喷抹完成: 2保温板外侧的构造混凝土层内放置有冷拔低碳钢丝焊接 网; 3构造层混凝土通过与其内部冷拔低碳钢丝焊接网连接的 斜插腹筋与主体结构连接;

4斜插腹筋与保温板两侧的构造或受*钢筋焊网焊接成网架;5混凝土构造层自重通过自身传递到基础。7.2.2钢筋网架复合剪*墙混凝土截面厚度较薄,只有50mm~60mm,而且内部放置有钢筋焊接网,难以实现插入式振揭;而目,为了防止机械振捣对腹丝等拉结件产生破坏,因此复合剪*墙应选择具有高流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无需外*振捣就能够在自重作用下流动并充满模板空间的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是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要求,其硬化后的强度、弹性模量、长期性能和耐久性等其他性能应符合设计或相关标准的要求。7.2.6钢筋网架复合剪*墙的性能优于砖砌墙体,同时因外侧构造层配有和结构层相连的钢筋,性能优于只有结构层厚度的普通剪*墙,如仍按普通剪*墙规定设计过于保守,所以对12层钢筋网架复合剪*墙结构,结构层的厚度可放宽,但不能低于100mm。7.2.8a、b、c图适用于边*构件厚度和墙体结构层厚度相同,d、e、f图适用于边*构件厚度大于墙体结构层厚度。本条规定是因为钢筋网架复合剪*墙的性能优于砖砌墙体如仍按普通剪*墙规定设置边*构件过于保守,所以对1~2层房室给予一定放宽,但设计时必须满足条文中所列的限制条件。7.3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7.3.2为了保证结构的均匀性和整体性,偏于安全考虑,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砌体结构墙体布置的要求,提出表7.3.2承重墙间距的要求。170

7.3.3综合考虑墙体稳定性、预制墙板生产运输及安装需求,提

7.3.3综合考虑墙体稳定性、 火市回发 运输及女装而求, 出了预制墙板截面厚度的要求:由于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预制 墙板厚度一般较小,为了保证墙肢的抗震性能,提出了预制墙板 的轴压比限值。

7.3.4装配式混凝土墙板结构中,预制剪*墙水平接缝比较

其整体性及抗震性能主要依靠后浇暗柱及圈梁的约束作用来保 证,因此,要求转角、纵横墙交接部位应设置后浇暗柱。后浇暗 注的尺寸按照受*以及装配施工的便捷性的要求确定。后浇暗柱 内的配筋量参照配筋砌块结构的构造柱及现浇剪*墙结构的构造 **构件确定。墙板水平分布钢筋在后浇段内可采用弯折锚固、 锚环、机械锚固等措施

7.4装配式低层钢结构

7.4.1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体系,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都应使结 具有合理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 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采取 有效措施,增强其抗震能*;结构宜具有多道防线,避免因部分 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水平风荷载、地震作 用和重*荷载的能*。

7.4.2轻型钢框架体系房屋结构房屋是由小截面的热轧H型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体系房屋结构房屋是由钢材壁厚不大于 6mm的钢板或钢带,经冷加工(冷弯/冷压)成型的冷弯薄壁型 钢结构体系房屋;其墙体结构由立柱、顶导梁、底导梁、面板、

支撑、拉条或撑杆等部件通过连接件形成的组合构件,用于承受 竖向荷载或水平荷载;楼面构件采用冷弯薄壁槽形、卷边槽形型 钢。

7.4.4国内外关于框架填充墙体抗侧*的研究表明,忽

体的侧向刚度作用,对抗震不利。填充墙使得结构的侧向刚度增 大,同时也增大了地震作用。框架与填充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 得钢框架的内*重分布。考虑填充墙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结构抗 震,而且还可利用填充墙体抗侧移,从而减少框架设计的用钢量 使结构轻型成为可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曾对某企业生产的水 泥基聚苯复合保温板、圆孔板以及轻钢龙骨填充墙体与钢框架共 司抗侧*进行了足尺试验,通过与裸框架抗侧移性能的对比试验 按位移等效原理得出了不同墙体的等效交又支撑计算公式,完全 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脱落”要求,为该企业墙板 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本标准规定,墙体的侧向刚度应根据墙体的材料和连接方式 的不同由试验确定,并应满足当钢框架层间相对侧移角达到1/300 时,墙体不得出现任何开裂破坏;当达到1/200时,墙体可在接 缝处出现可以修补的裂缝;当达到1/50时,墙体不应出现断裂或 脱落。试验应有往复作用过程,并应有等效支撑构件截面尺寸的 计算公式,以便应用计算。墙体抗侧*试验应与实际应用一致, 不进行抗侧*试验或试验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利用墙体抗侧*进行 结构计算。砌块墙体整体性能较差,应慎用其抗侧*。 7.4.8建筑结构系统宜规则布置。当建筑物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 应被认为是不规则的:

2楼板或屋面某一部分的边沿没有抗剪墙体提供支承。 3部分楼面或者屋面,从结构墙体向外悬挑长度大于1.2m。 4楼面或屋面的开洞宽度超出了3.6m,或者洞口较大尺寸 超出楼面或屋面最小尺寸的50%。 5楼面局部出现垂直错位,且没有被结构墙体支承。 6结构墙体没有在两个正交方向同时布置。 7结构单元的长宽比大于3。超过时应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 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当结构布置不规则时,可以布置适宜的型钢、架构件或其 他构件,以形成水平和垂直抗侧*系统

场地、地基和基础鉴定利

8.1.1农村房屋体量小、层数低,不易因场地原因造成建筑的严 重破坏,实际的震害例子也相对很少,加之场地鉴定的难度也相 对较大,在农村地区实行有一定难度,且必要性较弱,因此缩小 广场地鉴定的范围

8.1.4本条列出了对地基基础现状进行抗震鉴定应重点

容。对震损建筑,尚应检查因地震影响引起的损伤,如有无砂土 液化现象、基础裂缝等

8.1.5地震造成的地表震害,如液化、软土震陷等,会

匀地基的差异沉降,从而引发上部结构的破坏。农村房屋体量小、 会数低,对液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敏感度较低。加之地基基础鉴 定和处理的难度大,因此,本条所列的几种情况可不进行地基基 础抗震鉴定。

8.2.3基础补强注浆法的特点是施工方便,可以加强基础的刚度 与整体性。基础补强注浆法选用的浆体材料为水泥。 8.2.4扩大基础底面积法的特点是:(1)经济:(2)加强基础 刚度与整体性;(3)减少基底压*;(4)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 8.2.5当需要提高地基承载*、减小沉降时,可根据地基土质情 况选择以下地基处理方法: 1对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松散粉细砂、淤泥、游淤 泥质土、杂填土或饱和黄土等地基的处理,可采用石灰桩法: 2对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的处理,可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或夯实水泥土桩法; 3对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可采用 注浆法; 4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可采用挤土成孔成桩法,不应采用注浆 法。 石灰桩法,指打穿基础,在基础下方成孔后,填入石灰材料 并夯实成桩,托换并通过成孔挤密、石灰吸水膨胀,形成强度较 高的桩体等处理地基土,达到提高地基承载*的目的。 注浆法亦称灌浆法,是指利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 过注浆管把浆液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 将土颗粒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排除后占据其位置,经一定 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裂隙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 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高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结石体”。 灰土挤密桩、土挤密桩、夯实水泥土桩法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

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以下分别简称为“普通砖、 多孔砖、小砌块、蒸压砖”:“砖墙、砖砌体”泛指上述各种砖或砌 块砌筑墙体的统称:“实心砖墙”指采用烧结普通砖砌筑的实心砖 墙体:“多孔砖墙”指采用烧结多孔砖砌筑的墙体;“小砌块墙”指 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的墙体,小砌块的规格应为 390mm×190mm×190mm,孔洞率不应大于35%;“蒸压砖墙指采 用蒸压灰砂普通砖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砌筑的实心墙体。对于其 他结构中砖砌体和砌块砌体构件的加固可按照本章执行。 9.1.2参考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内容,确 定抗震鉴定检查的要点,对于农房而言,基本的鉴定要点与城镇 建筑是一致的。

9.1.2参考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内容,确 定抗震鉴定检查的要点,对于农房而言,基本的鉴定要点与城镇 建筑是一致的。

要检查的具体项目一一房屋高度和层数、墙体实际材料强度、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主要构件整体性连接构造的可靠性、局部 易损构件自身及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和抗震承载*鉴定 要求,以规范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工作。

屋基本以自建为主,在抗震鉴定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做出判定, 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同时,尚应综合考虑农户对房屋后续的加 固使用或改建意愿。

9.1.6现状已出现裂缝的墙体,承载能*已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在进行抗震鉴定时的承载*验算,难以量化承载*的降低程度, 因此对于已出现裂缝但裂缝宽度较小、仍可继续承载的墙体,在 鉴定时仍可考虑其抗震承载*。为了保证房屋承载*满足要求以 及地震时墙体的稳定和安全,本条规定对开裂墙体应进行修复处 理。如鉴定不需加固,墙体仍需要根据开裂程度进行修复,如需 加固,修复可结合加固一并处理。 9.1.7增设抗震墙或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加固,都会改变原有房屋 的刚度分布,在增设抗震墙或采用面层加固法加固时,宜注意均

9.1.7增设抗震墙或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加固,都会改变原有房屋 的刚度分布,在增设抗震墙或采用面层加固法加固时,宜注意均 匀布置。

9.2.1砌体材料属于脆性材料,变形能*差,水平地震作用是导 致砖墙承重房屋破坏的主要因素。房屋的抗震能*除与材料、施 工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外,与房屋的总高度直接相关。农房与正规 设计的多层砖房屋相比,在结构体系、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有 较大差距,抗震构造措施达不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 求,因此对其层数和离度、最小墙厚进行控制,以保证抗震能* 达到本标准设防且标的要求。

较大差距,抗震构造措施达不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 求,因此对其层数和离度、最小墙厚进行控制,以保证抗震能* 达到本标准设防目标的要求。 9.2.2本条是对农村房屋刚性与规则性的要求。控制横墙间距是 保证结构形成刚性体系的主要措施。最大横墙间距规定值与现行 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相同;由于层 数不超过2层的农村房屋的高宽比一般不成问题,本条中未对高 宽比提出要求。

9.2.2本条是对农村房屋刚性与规则性的要求。控制横墙间

保证结构形成刚性体系的主要措施。最大横墙间距规定值与现行 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相同;由于层 数不超过2层的农村房屋的高宽比一般不成问题,本条中未对高 宽比提出要求。

9.2.3本条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纵横墙布置属于砌体结构布置中的重要内容,对8度地区要 求较为严格。 历次震害表明,当采用硬山搁標屋盖时,8度及以上地震区 標条拨出、山墙外闪以至房屋倒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因此在8 蔓地区不应采用硬山搁標屋盖做法。 9.2.5房屋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求,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内容确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房屋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应仔细 检查。 9.2.6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并按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补充了 对墙体整体性连接构造的一些具体规定。 顶层楼梯间墙体高度大于层高,外墙的高度是层高的1.5倍, 在地震中易遭受破环。顶层楼梯间的震害较重,通常在墙体上出 现交裂缝,角部的纵横墙在不同方向地震力作用下会出现V字 形裂缝。楼梯间是疏散通道,为保证震时人员安全疏散,应加强 构造措施提高楼梯间墙体的整体性。因此在进行抗震鉴定时,要 对顶层楼梯间的墙体连接措施进行检查。 9.2.7本条提出设置构造柱的要求。构造柱的设置参考了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建筑抗震鉴定 标准》GB50023的相关规定,考虑本标准中的房屋层数和高 度较低,适当放松了相关要求。 9.2.9本条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9.2.5房屋外观和内在质量的要求,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

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相关内容确定。在正常使用条件 房屋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应 检查。

并按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补充J 对墙体整体性连接构造的一些具体规定。 顶层楼梯间墙体高度大于层高,外墙的高度是层高的1.5倍 在地震中易遭受破坏。顶层楼梯间的震害较重,通常在墙体上出 现交义裂缝,角部的纵横墙在不同方向地震力作用下会出现V字 形裂缝。楼梯间是疏散通道,为保证震时人员安全疏散,应加强 构造措施提高楼梯间墙体的整体性。因此在进行抗震鉴定时,要 对顶层楼梯间的墙体连接措施进行检查。

9.2.7本条提出设置构造柱的要求。构造柱的设置参考了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建筑抗震鉴定 示准》GB50023的相关规定,考虑本标准中的房屋层数和高 度较低,适当放松了相关要求。

并按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补充 了对楼、屋盖整体性连接构造的一些具体规定,如墙揽设置、剪 刀撑设置、楼屋盖各构件间连接措施等。 木楼、屋盖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视构件种类应有所区别:木 室架构件之间应为槿卯连接,重要部位可再加设扒钉:標条在屋 架上弦支承处及搭接標条之间用扒钉连接;对接標条应采用木夹 板螺栓连接:橡条与標条间可采用圆钉钉接或用铁丝绑扎连接。 9.2.10震害调查表明,7度地震区硬山搁標屋盖就会因標条 从山墙中拨出造成屋盖的局部破坏,因此在7度区采用硬山搁 凛屋盖时要对標条与山墙的连接、屋盖系统各构件之间的连接 等措施进行着重检查。 9.2.11圈梁可为配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配筋砖圈梁的设置 部位和构造要求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 程》JGJ161执行,混凝土圈梁的的设置部位和构造要求参考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对A类建筑的要求执 行。圈梁对于低层的农村住房是重要的保证房屋整体性的抗震构 造措施,应着重从设置、构造等方面进行检查鉴定。 9.2.12、9.2.13对农村房屋来说,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 接的鉴定可以适当简化,主要对墙体局部尺寸和非结构构件的构 造连接进行检查。 屋檐外挑梁上砌筑砌体对抗震极为不利,砌体在梁上无任何 拉接措施,易在地震作用下掉落伤人。因此应进行检查,当不符 合时应拆除或另行加固处理。

9.2.16本标准中采用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综

9.3.1~9.3.5墙体是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墙体的材料强度、码 筑质量及现状决定了房屋的承载力。本标准提出了提高房屋承载 力及墙体修复的加固方法。 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对于砌筑砂浆强度较低的墙体有明显的提 高承载力的效果,无其与其他加强房屋整体性连接的加固维修措 施结合时,对于提高农村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减轻震害有非常 显著的效果。 9.3.6本条提出了增强房屋整体性连接的加固方法。加强整体性 的构造措施包括圈梁设置、墙体连接、楼(屋)盖支承处构造、 屋盖系统整体性措施等,加固时根据鉴定不满足要求的项目分别 进行加固处理。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日常使 用过程中在静力作用下不会出现问题,但在地震的动力作用下因

移位、掉落而造成楼、屋盖构件的塌落的可能性增大,必须 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

9.3.7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 窗间墙宽度过小时,由于应力集中容易首先破坏,震害实例 表明,在烈度并不高(6度左右)的情况下,过窄的门窗间墙就 会出现明显破环,如在洞口上沿高度处出现水平通缝,烈度更高 的情况下,则有可能出现局部倒塌。对窗间墙的加固,增设强度 较高的钢筋混凝土窗框或用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都可以提高 墙体对局部集中应力的承载能力,从而减轻震害。 如果对使用功能影响不大,也可以考虑加宽窗间墙,采用较 高的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砌筑,并采取拉结措施保证新砌墙段与 原墙的连接。 墙体出现竖向裂缝时,说明墙体的局部受压部位构造措施不 利于压力的分散或墙体承载能力偏低,同时裂缝的存在会削弱墙 体的受剪承载力。因此无论从静力荷载下的安全使用角度还是抗 震安全性的角度,都应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隔墙不承担竖向荷载,但在地震力作用下仍承担一部分地震 势力,并且由于止应力较小,抗震承载力弱于相同厚度、相同砌 筑砂浆强度的承重墙,容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破坏。当墙顶 无拉结措施时,还易受到平面外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对隔墙的加固简便易行,经相关试验验证,墙顶的锚固对于 限制隔墙的平面外变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即使地震中锚固措施 在隔墙的平面外地震力作用下产生松动和变形,在震后也易于维 修和恢复。 隔墙过高和过长时,应加强本身的抗震承载力和稳定性,可

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力

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加固。 9.3.9农村房屋中,存在墙体砌筑材料和砌筑质量不一致的情 况,如内墙有时会采用较低强度等级砂浆砌筑,或砌筑质量远低 于外墙等,这种情况下,可考虑拆除重砌,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水 泥砂浆或混合砂浆按要求砌筑抗剪能力较高的墙体。 当墙体出现明显空鼓、严重酥碱、明显闪,或者有明显裂 缝时,会大大降低墙体的抗震承载力,也应拆除重砌。 对于同一高度采用不同材料墙体的混合承重房屋,当以砌体 墙为主,有个别墙体为强度较低的如生土墙、毛石墙时,可将其 他墙体置换为砌体抗震墙

9.3.10本条规定了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对砂浆强度等

级、钢丝网的构造要求。为保证加固发挥最大效果,规定了加固 用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与此同时,还强调了以下几点: 1钢丝网与墙面的锚固: 2钢丝网与周边构件的连接。 施工技术水平有限的农村房屋的抗震加固,具体的加固用材 料在需要较大幅度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时,选用钢丝网代替了 对施工要求较高、价格也较高的钢筋网,对一、二层的体量较小 的砌体房屋也能起到较好的加固效果。钢丝网重量较轻,在墙上 的固定条件允许时可钻孔加设锚筋。

填缝法一般用于较浅的宽裂缝封闭处理。一般深度为不大于 30mm的表层裂缝常用填缝法。压浆法一般用于较深的裂缝封闭 处理。一般深度大于30mm时,多采用压浆法。

扶壁柱的稳定性和协同工作。 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以及新老构件可靠连接,对加固 用的块体和砂浆的强度等级提出了要求。 增设扶壁柱后,墙体承载力和稳定性有所提高,扶壁柱应在 新增基础或原墙体基础上加固。扶壁柱基础深度应与原墙基础深 度相同,以避免对原墙基础的不利影响。 9.3.21试验及实际工程检测表明,钢丝网紧靠墙面会导致钢丝 网与墙面无粘结,从而造成加固失效,采用5mm的间隙,两者 可有较强的粘结。钢丝网的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规定,以保护钢丝 提高面层加固的耐久性。

应注意控制压力和灌浆速度,并注意观察,避免因压力过大对墙 体造成损伤

10.1.1本章适用范围主要是农村的中、小型木结构房屋。按 抗震性能的优劣排列,依次为旧式木骨架、木柱木屋架房屋两 类

抗震性能的优劣排列,依次为旧式木骨架、木柱木屋架房屋两 类。 10.1.2木结构房屋要检查所处的场地条件,主要依据日本的 统计资料:不利地段,冲积层厚度大于30m、回填土厚度大于 4m及地表水、地下水容易集积或地下水位高的场地,都能加 重震害。

重震害。 10.1.4房屋的外观和质量,反映出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抗侧 力构件能否保证其应有的承载能力,综合抗震能力能否得到基本 保证,如果存在明显问题,房屋的抗震承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 被削弱,应对相应构件采取修复、补足或更换等措施 施工是保证房屋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木结构房屋来说 承重木柱及围护墙等重要结构构件的施工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传统的木构架住宅在建造时先立木柱,然后架梁(屋架)、 盖屋顶,最后砌墙,墙体是围护构件,不承受屋盖重量。围护墙 砌筑在木柱外侧可避免墙体在地震时向内倒塌伤人,并且便于日 常检查,防腐防潮。 木柱设柱脚石是为了避免将柱根直接理入基础,在长期受潮 状态下腐朽造成柱根截面削弱,从而导致地震中倾斜、折断,弓 起房屋破坏。

10.1.5木结构抗震鉴定时考虑的防火问题,主要是次生

10.1.6农村房屋由于所处地域、气候、自然条件、习惯风俗等 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建造手段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抗震加固 时的关键在于在现有条件下采用经济、实用的手段改善和增强综 合抗震能力,在实际中可以充分汲取有地方特点的传统做法,并 考虑生活和生产的习惯,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木结构房屋木构架形式不同,围护墙种类多样,加固方法可 参照条文中的各项规定,但不仅限于条文中的具体做法,当能确 保达到条文中的加固要求时,允许采取更适用和有效的手段

10.2.1、10.2.2各类木构架根据其结构特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 整体性连接措施,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加强木构架的整体性和稳 定性,从而减轻震害。当整体性连接不满足时应进行加固,补足 块少的连接措施。 承重木构架及木楼(屋)的各主要节点之间以卯槿连接为主, 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木构架系统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但另 方面,地震中木构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槿接部位的受力状态也 比较复杂,如果接头处没有其他保证节点牢固连接的措施,会发 生头移位,严重时甚至可能拨或折,造成节点失效。因此, 要求在节点处设置加强连接的铁件等措施,是为了加强椎接部位 的牢固程度,避免和减轻节点的破环。 无下弦的人字屋架或拱形屋架因为缺乏屋架下弦的平衡,屋 架端部与承重木柱的连接节点除承担和传递竖向荷载外,在止常 使用状态下即承担由屋盖荷重引起的端部水平推力,地震作用下 端部水平力加大,易造成木构架与屋架连接节点处失效,引起房

屋的破坏。因此无下弦人字屋架或拱形屋架是一种对抗震极为不 利的屋架形式,如采用这种屋架应及时增设下弦进行加固改造。 標条是支承楼(屋)面重量的主要传力构件,在屋架或梁上 搭接或对接时要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避免地震时因没有牢固连 接而移位或脱落,造成屋面的破坏,导致塌落伤人毁物。 在抗震鉴定中对上述重要节点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应着重检查。 10.2.3规定了旧式木骨架和木柱木屋架房屋墙体的布置和构 造的鉴定要求。主要对砖墙的间距、砂浆强度等级和拉结构造 进行检查。 坡屋面山墙高大,是地震中的薄弱部位,无连接措施时在平 面外的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平面外受弯,易产生水平裂缝或外闪 破坏,加设墙揽可约束山墙的平面外变形。 内隔墙为非承重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且墙顶为自由端, 地震时墙顶无约束状态下容易产生平面外的变形,导致开裂或平 面外失稳倒塌。 10.2.4非结构构件不承担竖向荷载,也不是分担房屋整体所受 地震剪力的构件,但仍存在因自身的地震反应引起破环,从而倒 塌、掉落等伤人的可能,因此应对这类非结构构件的现状及连接 情况进行检查鉴定。 10.2.5本条规定了需采取加固或相应措施的情况,强调木构 件的现状、木构架的构造形式及其连接应符合鉴定要求。

屋的破坏。因此无下弦人字屋架或拱形屋架是一种对抗震极为不 利的屋架形式,如采用这种屋架应及时增设下弦进行加固改造。 標条是支承楼(屋)面重量的主要传力构件,在屋架或梁上 搭接或对接时要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避免地震时因没有牢固连 接而移位或脱落,造成屋面的破坏,导致塌落伤人毁物。 在抗震鉴定中对上述重要节点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应着重检查。

接而移位或脱落,造成屋面的破环,导致落伤人毁物。 在抗震鉴定中对上述重要节点的连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情况 应着重检查。 10.2.3规定了旧式木骨架和木柱木屋架房屋墙体的布置和构 造的鉴定要求。主要对砖墙的间距、砂浆强度等级和拉结构造 进行检查。

10.2.3规定了旧式木骨架和木柱木屋架房屋墙体的布置和构 造的鉴定要求。主要对砖墙的间距、砂浆强度等级和拉结构造 进行检查。

10.2.3规定了旧式木骨架和木柱木屋架房屋墙体的布置和构

坡屋面山墙高大,是地震中的薄弱部位,无连接措施时在平 面外的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平面外受弯,易产生水平裂缝或外闪 破坏,加设墙揽可约束山墙的平面外变形。 内隔墙为非承重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且墙顶为自由端 地震时墙顶无约束状态下容易产生平面外的变形,导致开裂或平 面外失稳倒塌。 10.2.4非结构构件不承担竖向荷载,也不是分担房屋整体所受 地震剪力的构件,但仍存在因自身的地震反应引起破环,从而侄

10.2.4非结构构件不承担竖向荷载,也不是分担房屋整体

也震剪力的构件,但仍存在因自身的地震反应引起破坏,从而倒 塌、掉落等伤人的可能,因此应对这类非结构构件的现状及连接 情况进行检查鉴定。

10.2.5本条规定了需采取加固或相应措施的情况,强调木构

0.3.3本条提出了增强房屋整体性连接的处理方法。处理时根

据鉴定不满足要求的项目分别进行处理。 三角形屋架增设纵向水平系杆是加强屋盖系统纵向稳定性的 另一项重要措施,与竖向剪刀撑相配合,可以有效提高屋盖系统 的稳定性,减轻房屋整体破坏。

10.3.5局部构件的处理方法根据构件现状确定,目的是加强与

,在实际中也容易操作,对使用影响不大。斜撑的截面要满足 定刚度要求,在地震往复作用下,木构架的变位会使斜撑受压 如果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开裂甚至折断,会失去支撑作用。 10.3.9有柱脚石但与木柱间无可靠连接时柱脚不稳定,存在安 全隐患,应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加固时,紧固用的螺栓不能用圆 钉等代替,以免在地震反复作用下拔出,失去锚固效果。 10.3.10在地震作用下,无下弦的人字屋架会因为端点位移的增 加,加大对外纵墙的推力,支承处的外纵墙易产生外倾破坏,因 比无下弦人字屋架是一种对抗震不利的屋架形式。如果房屋采用 的是无下弦人字屋架,应采取措施进行加固。 增设钢拉杆时可在拉杆一端节点位置采用U形兜等可靠方 式固定钢拉杆后,在钢拉杆另一端头采用花篮螺栓固定,并拧紧 螺栓。也可在钢拉杆两端可靠固定后,在拉杆中间设置法兰螺栓 并紧。 10.3.11剪刀撑的设置也应注意必须采用螺栓连接,连接部位要 顶紧,留有空隙时不能保证地震中对变位的限制,加强稳定性的 作用会大打折扣。

整体性作用显著,加固时注意不要遗漏、保证质量。 10.3.13围护墙体和木构架的连接是大多数木构架房屋的薄弱 环节,当经鉴定某些方面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逐项加固。加固材料可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做法可参照条文中规 定,也可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选择,采取其他效果可靠 符合当地建造习惯的做法。 10.3.14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表明,隔墙顶部采取措施与屋架下 弦连接对于约束隔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平面外变形有明显的作用: 可以有效减轻墙体的震害。

11.1.3由于农村房屋层数少,体量小,且石墙的抗剪强度需 经试验确定,因此本标准对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对房屋抗 震承载力可不进行验算。 11.1.4抗震加固措施的选择除了针对抗震鉴定中发现的问题和 不足,还要充分考虑所采取的加固措施在农村中的适用性和可行 性,以保证加固措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 11.1.5为了保证房屋承载力满足要求以及地震中墙体的稳定和

11.1.5为了保证房屋承载力满足要求以及地震中墙体的稳

安全,本条规定对开裂墙体应进行修复处理。如鉴定不需加固, 墙体仍需要根据开裂程度进行修复,如需加固,修复可结合加固 一并处理。

11.1.6增设抗震墙或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加固,会改变

的刚度分布,在增设抗震墙或采用面层加固法加固时,应注意均 匀布置,避免引起地震时的扭转效应,加重震害

11.2.1房屋的层数与高度是抗震鉴定中最主要的鉴定内容之 ,超过时应提高鉴定要求。 毛石墙房屋的材料强度较低,墙体要厚、墙高要矮。 多层石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随房屋层数的增多、高 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基于石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

,超过时应提高鉴定要求。

应对房屋结构层数和高度加以控制。同时,鉴于石材砌块的不规 整性及不同施工方法的差异性,对多层石砌体房屋层高和总高度 的限值相对砖砌体结构更为严格。

11.2.2本条是对农村石结构房屋刚性与规则性的要求。石结构

房屋的空间刚度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很大,而房屋的整体刚度主 要取决于楼、屋盖和横墙的布置。房屋横墙间距较大,且木或装 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文没有足够的水平刚度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时, 一部分地震力由纵墙承担,纵墙易于产生平面外的弯曲破环。因 此,按楼、屋盖的类型对横墙的最大间距进行限制,作为抗震鉴 定的检查项目。

11.2.3合理的结构体系是保证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关键。抗震

11.2.3合理的结构体系是保证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关键。抗震 鉴定中对有关项目进行检查也是综合评估石结构房屋抗震能力的 重要步骤

震害经验表明,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较大,纵 墙的横向支撑较少,易发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且横墙为非承重 墙,抗剪承载能力较低,故房屋整体破坏程度比较重,应优先采 用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比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 体系。 石砌体相对砖砌体而言,本身的整体性比较差,文因为石板 石梁自重大、材料缺陷或偶然荷载作用下易发生脆性断裂,因此

及独立料石柱作为承重构件

采用硬山搁標屋面的房屋在8度地震区时標条拔出、山墙外 内以致倒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无其山墙与屋盖系统没有有效的 立结措施时,山墙为独立悬墙,易于在纵向地震力的作用下产生

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抗震鉴定时应对组砌墙体的石材 的规格进行检查。

11.2.6石砌墙体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是抗震的薄弱环节,

大、应力集中,地震破坏严重。由于我国农村房屋基本不进行抗 震设防,房屋墙体在转角处无有效拉接措施,墙体连接不牢固, 往往8度区破环现象明显。在转角处加设水平拉接钢筋可以加强 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的连接,约束该部位墙体,减轻地震 时的破坏。 本标准参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中B类石结构 房屋,对外墙四角及楼梯间四角要求设置构造柱,从而加强抗震 构造措施要求

每层楼、屋盖(墙顶)标高处,基础顶面标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 圈梁能加强墙体间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从而提高房屋的 抗震能力,减轻灾害。

本上,设置壁柱除了可进一步增大承压面积,还可以增加支承墙 本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11.3.5本条提出了增强房屋整体性连接和增设抗震构造措施的 加固方法。抗震加固时根据鉴定不满足要求的项目分别进行加固 处理。

开口墙体在平面内形不成整体,对抗震不利,应采取加固措 施。 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在地震的动力作用 下因移位、掉落而造成楼、屋盖构件的场落的可能性增大,必须 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 预制楼、屋盖构件的构造不满足要求时,地震作用下因支承 处破坏导致楼屋盖塌落,会加重震害,因此应采取加固措施。现 浇叠合层可以加强预制楼面的整体性,设置拉结钢筋与墙体连接 可进一步加强楼、屋面板与墙体的连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增 设托梁可以加大楼、屋盖的支承长度

开口墙体在平面内形不成整体,对抗震不利,应采取加固措 施。 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在地震的动力作用 下因移位、掉落而造成楼、屋盖构件的场落的可能性增大,必须 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 预制楼、屋盖构件的构造不满足要求时,地震作用下因支承 处破坏导致楼屋盖塌落,会加重震害,因此应采取加固措施。现 浇叠合层可以加强预制楼面的整体性,设置拉结钢筋与墙体连接 可进一步加强楼、屋面板与墙体的连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增 设托梁可以加大楼、屋盖的支承长度。 11.3.6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局部易 到塌部位的加固主要从加强构件自身的强度和整体性入手,同时 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 窗间墙加固的手段一是提高洞口的整体性,二是加强局部墙 段,采用哪种加固方法可以视施工条件及材料的准备情况而确定。 高部承压部位的加固原则是提高受压部位的承压面积以减小 局部压应力,或者提高受压部位墙体的承载力,在具体措施的选 择上可以考虑儿方面的因素:对房间使用的影响情况,墙体现状, 是否需要进行墙体加固等,综合考虑后选择加固方案。 试验证明,隔墙端部和部锚固对加强隔墙的稳定性,约束 墙体的平面外变形有显著的作用。过长、过高的隔墙,除了加强 连接,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强度和整体性,因此应进行加固。 突出屋面易倒塌构件的过高且无连接时,是地震中的安全隐 患,应视情况拆矮或加强与主体构件的连接。

11.3.6本条提出了房屋中易局部倒塌部位的加固方法。局

窗间墙加固的手段一是提高洞口的整体性,二是加强局部墙 段,采用哪种加固方法可以视施工条件及材料的准备情况而确定 高部承压部位的加固原则是提高受压部位的承压面积以减小 局部压应力,或者提高受压部位墙体的承载力,在具体措施的选 择上可以考虑儿方面的因素:对房间使用的影响情况,墙体现状, 是否需要进行墙体加固等,综合考虑后选择加固方案。 试验证明,隔墙端部和顶部锚固对加强隔墙的稳定性,约束 墙体的平面外变形有显著的作用。过长、过高的隔墙,除了加强 连接,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强度和整体性,因此应进行加固。 突出屋面易倒塌构件的过高且无连接时,是地震中的安全隐 患,应视情况拆矮或加强与主体构件的连接

11.3.7墙体厚度达不到抗震墙要求时,不仅抗侧力能力低,平 面外稳定性也差,采用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后,可以有 效提高原墙体的承载力及刚度。

11.3.8抗震墙布置不均匀对称时,房屋刚度分布不均

平地震力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加重震害。在不影响正常使用功 能的前提下JC/T 2316-2015 室内装修用批荡腻子添加料,可考虑通过增设抗震墙使房屋的刚度分布尽可能均 匀对称。

11.3.9独立石柱延性差,易发生脆性破坏,可综合考虑经济条

件、施工技术和加固对使用功能的影响等因素,选择采用外包混 疑土围套。外包混凝土围套加固石柱较为经济,但柱截面增大对 使用有一定影响,现场工作量较大且湿作业较多。

件、施工技术和加固对使用功能的影响等因素,选择采用外包混 凝土围套。外包混凝土围套加固石柱较为经济,但柱截面增大对 使用有一定影响,现场工作量较大且湿作业较多。 11.3.10农村民居中,尤其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往往同 房屋内墙体的质量有一定差异,较规整的石材用于正立面,其 余的内墙等采用的石材则较差,会造成部分墙体现状及承载力差 的情况。在抗震加固时,对于房屋中的较差的墙体,可考虑拆除 重砌,以保证房屋整体的基本抗震承载力。在重砌时应遵循相关 的材料及施工要求,保证质量,并采取措施保证新墙体与老墙体 以及楼屋盖的连接

11.3.11因石墙体的刚性相对较大CECS 183:2015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在加固时采用钢筋网代替用

为使面层加固起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以下儿方面提出了要求: 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高于M2.5,钢筋网与墙面的锚固,钢 筋网与加固墙体周边原结构构件的连接等。

含水泥量少的砂浆,要避免清底时对灰缝造成破环。要求钢筋网 竖筋不得紧贴墙面是为了避免钢筋与墙体之间无粘结,致使加固 失效。 11.3.17增强纵横墙体的连接对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起看非常重 要的作用,可根据房屋抗震鉴定情况,综合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加 强连接。 外加配筋砂浆带圈梁的加固措施可结合房屋整体的加固措施 并考虑,当墙体需要进行提高承载力的加固如采用水泥砂浆面 加固时,可一并考虑,在应设置圈梁部位予以局部加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