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1272-2018 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标准.pdf

GBT51272-2018 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3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51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1272-2018 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标准.pdf

邮件提醒等功能。6.4.3企业ERP应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运销管理、物资供应管理、仓储管理等系统,且应提供规范化数据接口。6.4.4经营管理系统智能化功能配置水平应满足表6.4.4的要求。表6.4.4经营管理系统智能化功能配置表功能配置支持提供支持统一报表无纸化统一规范化支持WEB权限统计流程消息数据云部署操作管理分析管理模块名称发布接口办公自动化管理.0财务管理00成本管理0000企业合同管理000ERP仓储管理0000运销管理0000物资供应管理000注:●应配置:?一宜配置:○可配置。6.5决策支持系统6.5.1矿并决策支持系统应能够对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数据进行融合,且应能建立分析模型。6.5.2决策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应建立矿井重点作业区域安全等级评价模型,综合分析评价作业区域的安全状况,宜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分析预测作业区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宜建立动态排产模型,有效分析ERP中的经营数据,结合生产管理数据制定合理的排产方案,对矿井生产和运输物流环节进行合理调度;:22:

3应建立大型设备运维及管理模型,合理调整设备检修及大 型耗能设备运转时间,对主要生产环节设备健康状况、负荷率、故 障停机率、能源消耗等指标进行分析; 4应建立精细化成本核算模型,有效分析队组在生产过程中 各类消耗,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自标; 5在事故发生后,应能够结合具体应急预案宜动提供救援人 员、救援物资、救援装备、事故现场环境、逃生路线等信息,能够对 现场事态发展进行跟踪管理

7.1.1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

7.1.1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 术一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信息安全技 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等的规定。 7.1.2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宜按第二级基本要求设计。 7.1.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应具有公安部出具的检测 和销售许可证。

7. 2. 1 服务器上应采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新版操作系统。 7. 2.2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应对用户进行身份标识、鉴别和权 限控制T/CBDA 19-2018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实测实量技术规程

7.2.3系统应综合采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范等安 全技术制定安全策略。

7.2.3系统应综合采用访向控制、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范等安

1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 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 2应综合采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人侵防范和防病毒等安 全技术,制定安全策略: 3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对网络设备 管理员的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4应对入网设备的MAC地址、IP地址与所接人的交换机端

7.3.4矿并应建立监控及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7.4.1应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提供专用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 别; 2应采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配置安全策略; 3应采用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技术,确保通信过程中数 据的完整性以及对敏感信息的加密; 4应具有软件容错技术,在故障发生时能继续提供部分功 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7.4.2数据中心应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体系,应配置备份和恢复

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7.4.2数据中心应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体系,应配置备份和恢复 服务器、自动备份软件、存储设备。 7.4.3用于监控及自动化系统的操作控制用计算机,应禁用移动 存储介质的接口。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米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火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安全防范.T.程技术规范》GB50348 《煤矿安全生产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规范》GB51024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 《矿用网络交换机》MT/T1081 《矿用现场总线》MT/T1130 《矿用以太网》MT/T1131

《火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B5017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安全防范.T.程技术规范》GB50348 《煤矿安全生产智能监控系统设计规范》GB51024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 《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 《矿用网络交换机》MT/T1081 《矿用现场总线》MT/T1130 《矿用以太网》MT/T1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煤炭工业智能化矿井设计标准

1.0.1本条阐明了编制本标准的目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 炭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经过近二十年对煤炭资源的不断升 采,我国大部分地区已遂渐步人矿井深部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 矿并灾害危险性不断增加,矿井系统和要素越来越多。随着科学 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矿并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相继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以信息化带动煤炭工业化,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建设新型智能化矿井,是二十一世纪煤炭企业提高矿井 安全程度、实现高产高效、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是煤炭科 技发展的方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大力提高矿并智能 化水平,实现对全矿井的生产调度、经营管理、决策指挥的网络化 信息化、智能化,为矿并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突发 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手段,将是矿并设计的新任务。制定本 标准的目的就是统一智能化矿并设计标准,提高矿井智能化技术 水平。

1.0.3智能化矿井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T程,对人力、物 力的投入要求较高,因此应综合国家及矿并所在地的政策导向,考 慧矿井的资源开发条件,对矿井安全生产影响较大的瓦斯、煤层自 燃然、水文地质、热害等威胁因素,矿并所在地的用工条件、企业自身 的发展需求及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提下,应优先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在系统功能的设计 上应和矿并的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做到既先进适用又符合矿并 的特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矿井以后可能的生产和管理

的变化,为系统的升级改造留有一定的条件,应当具备可扩展性 开放性和灵活性

GB50215等标准的基础上,对智能化矿并的各生产、管理系统制 定设计标准,因此,智能化矿并设计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等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2.0.1随着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并经历从自动化、数学化、信 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关于智能化矿井还没有 一个准确的定义。智能化矿的技术水平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 断提高,因此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本标准立足自前国内智能化矿 并的技术水平,从智能化矿并的自标、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角度定 义智能化矿并,强调实现矿并的协同运行和决策管理。 2.0.4矿井并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并向智能 化方向发展。一直以来,矿井的信息化建设一般由多个厂家完成, 无论是基础信息、组织机构、权限管理、界面风格都无法融合,给煤 矿管理人员的日常使用带来不便,一站式门户主要提供信息化统 一入口,对基础信息、组织机构、权限管理、界面风格提出统一规

2.0.4矿开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井尚智能 化方尚发展。一直以来,矿并的信息化建设一般由多个厂家完成, 无论是基础信息、组织机构、权限管理、界面风格都无法融合,给煤 矿管理人员的日常使用带来不便,一站式门户主要提供信息化统 一入口,对基础信息、组织机构、权限管理、界面风格提出统一规 范。

条件,同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应按满足生产现场无人值守 运行的技术条件进行设计。

全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策略,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 行。

4.1.1本条规定了智能化矿并构架的基本组成。矿并监控及月 动化平台应能实现矿并生产系统、安全系统、辅助系统等的监测、 控制,并应满足矿并信息管理层对其数据采集、计划及管理的需 要;矿并信息管理平台应能处理生产操作和生产管理数据,形成统 的数据集成平台,进行动态调度与计划,并实现矿井生产的综合 指挥和决策支持,

4.1.2本条是对矿并监控及自动化平台的基本功能要求。

监控及自动化平台除包括设置于矿并调度中心的综合监控A 化系统外,还应包括各个生产子系统的监控及自动化系统 带、输送机监控子系统、安全监控子系统等。实现生产的类 集、处理、控制、智能判断等,

4.1.3本条是对矿并信息管理平台基本功能的要求。

矿并信息管理平台的硬件和软件,通过各种业务应用模块,对矿并 监控及自动化平台所监控与采集的数据和矿并管理的数据进行分 析和处理,得出分析结果及解决方案,

4.2.3汇聚层的设置应根据矿井信息管理网络规模及网络管理 的需要选择设置。规模较小的网络一般只由核心层和接人层组 成。

4.2.4本条是关于矿用网络的功能要求,技术参数源于现

具有快速网络故障重构时间可保证数据不丢包。采用

扑结构是为了提高几余度和可

3.1关键服务器如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可通

4.3.2目前主要.1.业级产品考虑稳定性和可靠性,重要部件都按 亢余配置设计,防护等级大多在IP54以上,能够保障在现场恶劣 的环境连续工作,

及并下的节点网络传输设备,在矿井监控及自动化平台中处于“交 通枢纽地位,本身应具有高可靠性,所以需进行设备亢余配置,保 证一台设备故障时,能迅速切换到另一台设备继续工作。 由于各矿并生产监控子系统通常具有现场总线接口,其中以 RS一485等串行接口最为常见,通信协议常采用Profibus、Modbus CAN等工业现场总线协议,故要求网络传输设备除应具有标准以 太网接口外,还应具备此类接口或接口转换装置:并支持以上通信 协议,在现场使用中具有很大的便利性

4.3.6本条部分源于现行国家标准《煤炭T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存储设备支持双控制器和RAID技术是为保障存储设备的可 靠性。RAID技术是将若干硬盘控制器按照数据存储要求组成 一 个整体.由控制器管理,采用校验技术,提高存储的可靠性。如有 一台磁盘损坏,控制器可利用其他盘重新恢复该盘数据。

4.5.1本条是矿井数据中心的基本功能。数据中心

4.5.1本条是矿并数据中心的基本功能。数据中心作为矿并运 行管理控制的“大脑”,集数据采集、处理、控制、协调、判断、发布于 一身,实现矿并监控及自动化平台与矿并信息管理平台相互协调 运行。

及自动化平台数据与信息管理平台数据来源、用途、重要等级、保 存时间均不同,所以要分别设置存储系统;视频图像存储由于容量 较大,也应考虑设置在单独的存储系统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虚拟化技术可显著提高信息化设 备的利用率、可用性及易扩展性。 灾备系统根据数据重要程度选择本地或异地灾备。依据现行 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备份内容和灾备程度。

器,从而为智能化矿井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5.1.4无人值守的系统必须在需要观察的部位设置视频监视装 置,监视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现场的环境情况,当系统出现故障报警 时,应能同时显示故障位置的监视画面,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处 理。 无人值守的系统还应设置音频和通信系统,以便于系统运行 预告、故障报警和运行维护。 5.1.5实现联动控制、调节后,如T作面设备停运,可对相关的运

5.1.5实现联动控制、调节后,如工作面设备停运,可对相关的运 输系统进行降速或停运,

输系统进行降速或停运。

5.2.1矿并采掘工艺及工作面装备受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 件等因素影响较大,不宜统一采掘工作面智能化范围和标准。普 采工艺由于机械化程度较低,不宜列为智能化设计范围,

5.2.1矿并采掘工艺及工作面装备受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

5.3.1本条第1款主要通风机工况模拟解算,是米用通风机经检 测的实际特性参数,对通风网络进行模拟解算,选出技术、经济合 理的结果,作为通风系统调整的依据。在线监测主要通风系统T 序能耗,可以及时发现和修正系统能耗的薄弱环节,避免系统长时

间处于不节能状态运行。 本条第2款主要通风机具备自动无级调节功能,即采用动叶 在线可调技术或无级调速技术,可以自动覆盖风机整个工况区域, 以达到风机可以根据矿并需要的通风工况自动调节的的,

5.3.3粉尘监控即监控各产尘地点的粉尘浓度:监测消防洒水系

统的运行参数主要是监测消防洒水系统的水源、供水管网、喷

5.3.7为防止暴雨、山洪或洪水沿导水通道(井筒、钻孔、岩溶塌

5.3.8并下排水系统包括主排水系统、抗灾排水系统、采区

第1款,当水文地质蓝测系统监测到井下浦水异常时,根据浦 水量、涌水增大速率、水仓水位等情况及时开启相应设备排出涌 水;设有抗灾排水系统的矿井,可以根据涌水情况,适时开启抗灾 潜水电泵排水。 第3款,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动选择合理排水方式,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有条件时,将未受污染的清水和受到污染的矿并水分开排 放,合理处理和利用: (2)当井下的矿井水处理站处理的水质达标后,可以就地回 用,供酒水使用; (3)根据峰谷用电负荷以及电价,合理选择排水时间段,避峰 填谷; (4)当矿并生产系统需水时,主排水系统应及时排出相应的水 量供其处理回用。 第4款,在线蓝测主排水系统丁序能耗,即监测水泵、电机、管 网等效率,可以及时发现和修正系统能耗的薄弱环节,避免系统长 时间处于不节能状态运行。

及发布系统和通信系统及时通知和指引相关并下作业人员及时撤 离

5.4.1主提升、运输系统是指从采掘工作面之后的井下及地面的 煤炭运输系统,包括井下煤炭运输带式输送机、主井提升系统、地 面带式输送机及不设选煤厂矿井的储装运等各个运输环节。系统 的各个环节及其整体都应实行集中控制

5.4.2各环节子系统根据整个运输系统的生产信息,通过分析

馈到相关子系统,并调整各子系统的工作状态,如设备启动 的顺序、带式输送机运行速度的增大或减小等。

友馈到相关子系统,并调整各子系统的工作状态,如设备厅

5.4.4辅助运输系统应根据矿并的地质状况选择合理的辅助运

输方式。对运输量大的物料设专用连续化运输系统,如对于研石 量大的矿并宜设带式输送机系统,水泥、砂石等用量大的矿并宜设 置管道物料输送系统。对于不宜实现连续化运输的应尽可能减少 和简化转载和换转环节

5.4.5智能物流调配是指可根据辅助运输车辆及交通的状况进

行监测和分析取得的数据,了解整个辅助运输的生产状况,并根据 各生产环节的需要对车辆编组及物资装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 配。

统的装备水平一直比较高,智能化矿并对运输系统提出更高的要 求。应当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合理地选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提高系统整体安全和智能化水平。例如: (1)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应选用恒减速制动液压站,并具备重力 提升功能; (2)提升钢丝绳检测采用无损自动检测设备; (3)选用箕斗载重在线监测装置:

(4)罐笼真有语音提示功能,并配置自动罐帘门: (5)选用具有从齿传动可自动转换为轨道运行的齿轨卡轨车; (6)轨道运输系统中可选用自动离合的矿车。

S.5.1用户服务自标管理应能根据用户端设计参数与实际运行 参数间的差异,对用户系统进行负荷调节或向尚用户系统发出后停 控制信号。 负荷调节及管网调配应能依据用户的启停信息自动对源和管 网发出启停指令和管网负荷调配指令;应能依据管网实际运行参 数,对源进行负荷调节。 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管理应能对净水、污水处理等生产工艺从 进水至出水、上道工序、下道工序的全过程水质指标控制管理。 政府环保部门联络管理应能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的 水资源、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实现信息互通,并接受监督指导。

5.5.1用户服务自标管理应能根据用户端设计参数与实际运行 参数间的差异,对用户系统进行负荷调节或向用户系统发出后停 控制信号。 负荷调节及管网调配应能依据用户的启停信息自动对源和管

5.6.1本条规定矿并应设智能电力监控与调度系统。

5.6.1本条规定矿开应设智能电监控与调度系统。 第1款,电力系统具其有发、输、用同时性的特点,一旦发生短路 敌障,要求保护即时跳闸,特别是上下级有防越级跳闸保护的网 络,对其可靠性、实时性要求更高,因此本款规定电力监控及电力 调度宜单独组网。 第4款,变电站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是实现全站数据统一建模, 实现站内不同一二次设备属性、能力、行为统一描述,这样不同设 备才可能信息共享和具有互操作性。“源端”是指在变电站端统 配置和维护数据,数据源端维护功能包括:利用配置T具统一进行 信息建模及维护,生成标准配置文件,支持DL/T860模型到DI/ T890模型转换;上传调度中心图形文件格式应标准;具备模型合 法性校验功能,包括一致性和完整性校验,支持离线、在线校验

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1850标准实现全站数据统一建模 及源端维护成为可能,其规范了数据的命名、属性及行为。数据源 端维护内容包括数据模型、网络拓扑、接线图等。 第6款,供电系统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导致系统短路参数、整定 配合、负荷容量、潮流方向发生变化,保护整定值、控制方式应能自 动或人T授权相应切换适应。用电自动优化控制主要指峰谷用电 自动控制、无功补偿自动控制、主变分接开关自动控制、消弧线圈 补偿自动控制、有要求的重要设备电源故障快速切换等。 第7款,矿井10/6kV地面、井下供电级数较多,一般达到3 级,后期多的达到5级~6级,由于上级供电部门给定的延时较 短,使得矿井各级配电继电保护整定时限很难配合,常发生越级跳 闸现象。目前防越级跳闸主要采用差动保护、站域保护(集中保 护、网络保护)等方式加以解决

第1款,随看国家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逐步深人推进,根据规划 要求,2015年后新建变电站全部按照智能变电站模式建设,各电 力设备厂家已逐步具备生产技术成熟、性能先进的智能化一二次 设备,因此矿井35kV以上变电所应按智能化模式建成,对应10/ SkV地面、井下各车间也宜按智能化建成,并具有无人值守功能。 第2款,根据现行国家标准《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 没计规范》GB/T51072的规定,主变各侧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宜 采用双套配置,考虑矿并供电重要性,为防止主变主后备保护失灵 引起事故扩大,所以本条推荐主变采用双重化保护

5.6.3本条对矿并输配电线路监测做了相关规定,

第1款,目前国网公司已制定了适用于交流66kV~1000kV 的国家现行标准《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Q/GDW 242,对线路电气、机械、环境、导地线、金具、绝缘子、杆塔及其基础 进行监测,但投资高。鉴于煤矿供电安全要求高的特点,电源供电 线路根据重要程度、危险程度,如通过塌陷区,经济技术合理时可

进行智能监测。 第2款,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9第11.5.20条规定,220kV及以上变电站电缆夹层及电 缆并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条考虑到矿并供电重要性要求, 矿井主变电所的电缆夹层及电缆井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7.3在地面重要建筑公共区域、并下限制区域及危险区域

口、副井井口及井底、机车车站、候车碱室、事故易发地、采掘工作 面、紧急避险设施附近、主要巷道交叉口、避灾路线上、主要行人巷 道等位置设置信息终端,主要考虑这些地点是人员频繁经过的公 共区域,当有信息发布时便于得知;在矿并行政生产办公建筑主要 人口、副井井口、候车碱室、紧急避险设施内设置具有信息查询 兼发布功能的信息终端,主要考虑这些地点条件较好,在某些时刻 人员集中,且具有方便查询的时间。

众紧急情况。 矿并救灾通信系统系指用于煤矿并下事故救援的通信系统。

5.8.3移动互联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

5.8.4配置智能移动终端是实现信息移动互联的必备。

5.8.4配置智能移动终端是实现信息移动互联的必备。

6. 1 一站式门户管理

6.1.1一站式门户管理实现了矿并管理系统的集成统一,统一的 工作流能够解决原有各系统本身工作流不兼容、任务无法一次自 动处理完毕的问题

6.5.2作业区域安全等级评价模型主要实现对矿并重点作业区 域安全等级评价,可通过对影响作业区域的环境安全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分析作业区域的安全状况;风险评价模型可对导致作业区 域产生事故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时间调度模型主要实现合理调整设备检修及大型耗电设备运 转时间,实现节能降耗;大型设备运维及管理模型实现对主要生产 环节(采煤机、刮板机、转载机、顺槽皮带、主运皮带、装载机、提升 机等)设备的健康状况、负荷率、故障停机率、能源消耗等指标进行 分析,优化设备运转效率

7.1.1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如数据中心物理位置的

系统安全的专用硬件和软件产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十六条,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 用产品的销售实行许可证制度

7.3.1划分子网的自的是为了节约IP地址资源、限定广播风暴 保证网络安全,划分网段的日的是出于对IP地址的管理和控制考 虑,同时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在技术上也很容易实现。 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或链路地址,由网络设备 制造商生产时与在硬件内部。完全解决IP盗用问题GTCC-018-2018 43kgm-75kgm钢轨-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最常用也是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IP、MAC绑定的基础上,再把交换机的 端口绑定进去,即IP、MAC、PORT三者绑定在一起。这样一来

7.3.1划分子网的直的是为了节约1P地址资源、限定厂播风暴、

即使盗用者拥有这个IP对应的MAC地址,但是它不可能同样拥 有交换机的端口,因此,从物理通道上隔离广盗用者。这样,就不 会出现IP地址被盗用而不能正常使用网络的情况,可以有效保证 局域网络的安全和用户的应用。

会出现IP地址被盗用而不能正常使用网络的情况,可以有效保证 局域网络的安全和用户的应用。 7.3.2主要子系统指与矿井安全密切相关且设计或实际形成独 立专网的安全监控系统、矿井电力监控系统等

7.3.2主要子系统指与矿井安全密切相关且设计或实际形成独

7.4.1容错FT(FaultTolerant)技术就是当于种种原因在系 统中出现了数据、文件损坏或丢失时,系统能够自动将这些损坏或 去失的文件和数据恢复到发生事故以前的状态,使系统能够连续 正常运行的一种技术。容错一般利用余硬件交叉检测操作结 果,随着处理器速度的加快和价格的下跌而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软 件中。专门通过软件技术来实现的容错称之为软件容错技术,如 内较为流行的是双机执备份技术及磁盘阵列技术

7.4.3目前JGJ 26-2018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绝大部分操作控制用计算机按普通客户计算机配置

有存储介质的接口,由于操作员自身和矿并管理的原因,可随意对 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读写操作,既容易感染病毒,也会导致系统垃 圾过多,响应变慢基至造成系统崩溃。因此,为了工业控制安全 应禁用移动存储介质的接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