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66-201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pdf4.4.1本条文为藏品库区设计
1藏品库区的面积计算目前尚无简便的方法。某一博物馆 专著将藏品分为大、中、小三类:小,体积小于3L或重量小于 3kg;中,体积为3L~30L或重量为3kg~30kg;大,容积超过 30L或重量超过30kg。不同尺寸或重量,藏品移动与存放的方 式不同。小型藏品可以用手推车搬运和用手搬上架,中等或大型 藏品因为不能安全地向手腕以上部位搬动,通常采用手动或电动 的叉车把藏品放在货车托盘上,因此要在走道上给叉车或货车留 出操作空间。然后对储藏架层面、库房间平面等进行分析、布 置,才能确定库房的收藏密度,确定库房面积;某些国内资料提 供每件藏品占地面积或每平方米库房面积存放量,但数据很不相 司;有些新建博物馆是根据类型、规模相似博物馆通过类比法确 定库房面积的;·另外,对于是否为长期展出的藏品留出储存空 间,是否为库房的定期消毒的需要留出转移藏品的库房,也存在 不同的意见。 对于藏品增长量的估计,需要工艺设计确定。每个博物馆藏 品的总增长率、不同类型藏品(典型藏品、系统藏品、关联藏 品、随机藏品)的增长率是不同的。一般需作15年~20年的 规划。 3经验数据。藏品库区的用房,如库房、拆箱间等面积都 较大,开间或柱网尺寸不宜小于6m。 4缓冲间可设于库前区,亦可设于库房区,但应临靠库房 区总门。
4.4.2库房内主通道、柜间通道净宽应视使用需要,但不应小 于本条规定。柜间过道宽度应考虑橱柜开门,拉开抽屉,察祭看藏 品,通行小车等要求。柜(架)的布置,还应考虑室内空气流通 和清洁的要求。
4.5.1摄影工作为收藏、展陈、.宣传、科研、.出版等多项业务 所需,但藏品摄影工作量较大,同时考虑藏品安全,所以摄影室 宜靠近藏品库区。大型、特大型馆可能设多处摄影室,在库前区 有专用摄影室。 摄影室还应考虑藏品的防护要求,避免灯光产生的热量及紫 外线危害藏品。
4.6.2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在国外常由安全部门负责, 不在建筑师责任范围;国内则常为一专项设计TB 10035-2018 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对建筑设计提出 要求,由安全部门审批。另外,博物馆日常的安全防范工作与当 地安全部门的关系密切,所以应符合当地安全管理部门的要求。 本条规定仅为安全防范工程中对安全保卫用房的要求。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 求》GB/T16571的规定,博物馆的安全防范风险等级分为一, 二、三级,每级均对人力防范、实体防范、技术防范有不同要 求,安全保卫用房和实体防护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5.1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博物馆
5.1.2本条是对库前区的规定。库前区用房的配置与所需面积 应由工艺要求确定。拆箱间应有足够的面积供临时堆放和清点藏 品,空间高度应考虑叉车、电瓶车等运输工具,甚于可能安装电 动葫芦或梁式吊车;暂存库、周转库的面积应满足最大批量藏品 并出的需要。部分馆需分设拟入藏和不拟入藏藏品的暂存库;保 管员工作室中的编目用房是较为重要的房间,大型馆常需 20m²~30m以上,并常附设库房暂存待入库的藏品;不需直接 妾触藏品开展工作的管理用房,如电脑检索等,可不设于库前 区,但应与库前区联系方便;部分博物馆将藏品清洁、消毒用房 设于库前区,此时应有相应设备和设施,严防水、废气等污损藏 品。藏品因馆际交流需包装密封出馆时,周转库近处应设打包 间、包装材料库。 2入藏藏品经装卸平台(间)进入藏品库房,经拆箱、鉴 选后放入暂存库,此时藏品尚未清洁消毒,工作区域属不洁区; 藏品经清洁消毒后,再进入库前区进行入库前的测量、摄影、鉴 赏、分类、分级、编目、建档等工作,此部分工作区域属清洁 区。通过不同途径收集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存在各种污垢、微 生物和虫卵等,对其本身和库内藏品都可能产生自然破坏。因而 不洁区与清洁区应严格分开。
1.3本条是关于库房区的规定
,1.3本条是关于库房区的规定
1不同材质类别的藏品,保存环境要求不同,且每间库房 由专人管理,所以应按材质分间,每间单独设门,不设套间。 3库房净高应考虑藏品及藏具高度、运送工具、空气流通 等需要,且应节约能源,避免空间浪费,
无空调库房,室内空气会因缺少通风而含有较多有害物) 为减少污秽空气对藏品和保管员健康的影响,净高宜高一些 管理人员建议无空调的文物类藏品库房净高应在3.3m左右。
5.1.4本条是对藏品技术区的规定
1清洗若使用有机溶剂,室内应安装抽风机和灭火装置。 2藏品的杀虫灭菌,一般有低温、冷冻、熏蒸等方式,熏 蒸药物有毒。采用熏蒸釜,应在其四周留出检修及放取藏品的 空间。 3书画纸张受温湿度影响较大。装裱及修复用房冬季温度 应不低于10℃,考虑人工操作不宜低于13℃;夏季不应高于 26℃;相对湿度应稳定在50%~60%之间。漂水池应考虑画卷 的大小,平面尺寸可达4m×3m。给水系统中宜加设净水设备, 以减少化学物质对画卷的影响。 4电控真空压力工作台是画作修复的主要设备,可分为立 式工作架和纸质工作台。立式工作架适用于大型油画作品的修 复。纸质工作台适用于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纸质类作品的护 理和修复。油画修复室应设置专业照明设备。 5修复实物需要进行细致的加工,因此室内应有良好的采 光和照明;修复工作会散发热量、有毒尘埃和产生污水等,工作 室应有良好的通风,并设排气柜、污水处理等设施。 漆器的涂漆、阴干是交替进行的,修复室和阴十间应成套布 置。有时漆器在木模上打腻子或涂漆后需曝晒,宜设晾晒场地
5.2.2各种自然博物馆工艺上存在差异,一般库前区用房的设 置宜符合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库房区宜符合本规范第 5.1.3条的规定。使用樟脑气味防虫的库房和浸制标本库房,应 满足工艺和防火要求 5.2.3本条文是对一般常见的藏品技术区用房的规定。自然博 物馆的藏品技术区用水最,排水最大、污物废滴多、日部分操
物馆的藏品技术区用水量、排水量大,污物、废液多,且部分
作使用樟脑、酒精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物品,并需设置露天场 地,故宜设于地面层。有些博物馆的标本制作用房在馆外设置。 5植物标本可分为干制标本、“蜡叶”标本、浸制标本、包 埋标本和直接采集的籽粒与植株、标本等。建筑应符合各种标本 制作的工艺要求。 6古生物化石标本骨骼庞天,如马门溪龙身长达15m~ 22m。化石修理室、模型制作室的空间尺寸应根据工艺要求 确定。
5.3.1大型工程技术产品、大型实验装置等展厅,设于地面层 有利于展品的运输和安装。如中华航天博物馆中,翼展34m高 近10m的飞机是由牵引车拖进展厅,有部分飞机是用吊装机械 提升定位的。其展厅门宽36m,高15m。 重量大的工程技术产品的展厅或库房布置在无地下室的地面 层(或地下室底层)对结构有利。中华航天、中国铁道、中国航 每博物馆等重型展品展厅均在地面层。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烟 草博物馆重型生产机械均集中设于地下室底层。 5.3.2交通运输或大型工程技术产品如火车、飞机、船舶、农 、建筑机械等展品适于室外展出,宜配置露天展场。如中国航 空博物馆露天展场面积远大于室内展厅。特大型露天展场宜配置 导览车辆,以利观众参观。
5.4.1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的规定,为达 到一定的展览效果并持续吸引观众,常设展厅的展项应在120件 以上,展厅的面积不宜小于3000m²。 临时展厅的面积,一般不小于常设展厅的10%;且根据经 验不宜小于500m²;大中型馆及以上不宜小于1000m²,但也不 宜大于5000m²。
5.4.2科技馆观众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以科普教育为
内容。展览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鼓励动手操作,亲自 体验。本条规定是根据科技馆的特点编制的。 2临时展厅展览内容更换频繁,人流也较多。设于地面层 靠近门厅或设专用门厅有利观众参观和布展工作。门厅亦可兼作 开幕礼仪活动场所。 3安全设计可参照幼儿园、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有关规定。 5科技馆展品一般对光不敏感,对温、湿度也无特殊需求 公众区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以利观展和节约能源。 5.4.3本条是关于展厅净高和柱网的规定。表4为部分科技馆 展厅层数、跨度、柱距、层高的资料,
表4部分科技馆展厅层数、跨度、柱距、层高
表为部力科 广汉拍贝定 口资料。表6为部分科技馆最大货运电梯资料
入口资料。表6为部分科技馆最大货运电梯资料。
表5部分科技馆货运入口资料
表6部分科技馆最大货运电梯资料
6.0.3本条是对藏品保存环境的要求
1不同材质类别的藏品,有不同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 范围。如果藏品不是单一材质,如铠甲、衣饰之类,其保存条件 应通过科学实验确定;藏品保存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变化 幅度的限值还与藏品原生环境、当地的气候、馆址的地理条件等 因素相关。 3表6.0.3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03年《博物馆藏品保存环 境试行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并在本规范制订过程 中征询过国家文物局及博物馆专家的意见后编制的。目前学界对 藏品保存的温、湿度控制标准还存在不同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各国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英国《规划与设 计数据公用手册》(《MetricHandbookPlanningandDesignDa ta》)博物馆设计章节中有不同气候区域博物馆室内温度和相对 湿度的推荐值,列于表7,以供参考:
表7不同气候区域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推荐值
4未设空气调节设备的藏品库房还应有相应的设施和措施 如完善外围结构的热工性能、通风排湿设施等,其温度一般要求 冬李不低于5℃,夏季不高于30℃。 6.0.4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 氯氢化物及灰尘等对藏品有破坏作用。·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的 空气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一类 区的一级浓度限值要求。表6.0.4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03年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并 在本规范制订过程中征询过国家文物局及博物馆专家的意见后编 制的。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并 在本规范制订过程中征询过国家文物局及博物馆专家的意见后编 制的。 6.0.6藏品保存场所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值直接影响室内 温度波动范围,其值大则室温波动范围就小,其值小则相反。为 减小藏品库宏内沮度波动一降低甘运行能赶一坦山了蕊只库反围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并 王本规范制订过程中征询过国家文物局及博物馆专家的意见后编 利的。
6.0.6藏品保存场所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值直接
温度波动范围,其值大则室温波动范围就小,其值小则相反 减小藏品库室内温度波动,降低其运行能耗,提出了藏品库 护结构热惰性指标值的要求。
6.0.7.本条是综合藏品保存环境的相关要求,对藏品1
的建筑构件、构造的规定。
1防盗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17565的规定。 2为安全需要和避免日光损害藏品,藏品库房以不设窗或 开小窗为好。如采光不足,可用人工光辅助。窗不应跨层或跨 间,以利安全和防火。
7.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本章以下称 《建规》)第1章规定:“同一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 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该建筑及其各功能场所 的防火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相关规定确定。”博物馆建筑虽属于 民用建筑,但其建筑及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展 品(展具)加工与维修等功能场所在防火方面有其特殊性,应有 针对性的规定。本章的编制参照了《建规》第3章(厂房与仓 库)和2002年公安部、文化部发布的《馆藏文物消防技术标准) (下称《标准》)的部分内容,并吸取了近年博物馆建设的经验。 很多博物馆建设中都遇到古建筑保护和防火设计问题。对 此,国家与地方公安、文化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如文化部、公安 部1984年文物「84」第251号文件《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对 古建筑、历史建筑的消防管理、防火隔离、防雷、消防设施的配 置等都有相应规定,设计应予执行。 7.1.2、7.1.3博物馆建筑均属重要公共建筑;建筑规模超过 10000m的博物馆或主管部门确定的重要博物馆,一般都有珍贵 藏品或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据此,按《建规》第5章的相关规定 确定条文中关于建筑耐火等级和按一类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的 要求。 7.1.4博物馆学专家认为,藏品库房的护墙、地面采用木质装
7.1.4博物馆学专家认为,藏品库房的护墙、地面采用木
修,有利于对湿度、温度敏感藏品的保存。这一观点已在一些博 物馆建设中采用。对于采用未质护墙、地面的藏品库房,其防火 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2.7条的规定。
7.1.5本条规定是博物馆建筑火灾预防的要求
“因工艺特殊要求”使用的明火设施,包括化石修理、标本 制作、工业技术藏品维修等需要的焊接,金属、陶器藏品的浇造 烧结等;使用和储存的甲、乙类物品,包括动物和植物标本消毒 或保存需要的樟脑、高浓度酒精,展具加工的油漆,硝化纤维胶 片,成捆的漆布制品等;使用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应分 别符合《建规》第3章中“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和“储存物 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规定。 博物馆对于火灾的预防应是全面的,应包括设备、设施、管 理等方面,如各类博物馆建筑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器 照明和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电气安装技术规程、防雷设施应符合规 定、展具和藏具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禁止烟火、配备专职消 防人员等。
7.2藏品保存场所的防火设计
7.2.1本条编写参照下列规定:1)《建规》第3章关于“甲、 乙、内类仓库内的防火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4.00h”;2 《标准》中关于“藏品库房、陈列室建筑的隔墙为非燃烧体。防 火分区内的隔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小时的隔墙和甲级防火 门分隔”的规定。 另外,为提高建筑整体的耐火性能,本规定对部分建筑构件 的耐火极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疏散走道两侧的墙、非承重外 墙提至:2.00h,梁提至2.50h,楼板提至2.00h;吊顶提至 0.30h。在实际设计中,这些要求是可以达到的。 7.2.3本条是对陈列展览区防火分区设计的规定,
原规范和《标准》中规定:“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 于2500m²,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m²。”上 述规定对陈列区是否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或是位于地下、半地下、 高层建筑等无明确限定,但对隔间面积的限定则有利于防止火灾 蔓延、藏品和人员的安全及蔬散。 1~3虽然展厅室内有珍贵藏品,但陈列展览区已有相应的
安全和防火设施;建筑文有较高的耐火等级,在防火分区方面的 规定与一般民用建筑相同是可行的。故而本款规定与《建规》民 用建筑的规定相同。 4对于科技馆等博物馆建筑的防火分区设计,在近年建设中 多按《建规》展览建筑的相关规定作依据,并在用性能化设计方 法进行防火设计后得以确认。这一经验是本款规定的依据。展览 建筑的展品是临时的,并在每次布展时往往会根据展品的火灾危 险性类别,制订有关展厅内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和人员疏散的方案 且经消防部门认定;博物馆的展品和布展是相对固定的,且藏品 贵重。为藏品、人员的安全和防止火灾蔓延,在执行本款规定时 应同时执行本条第5款关于一个厅、室最大建筑面积的规定。 5原规范限制隔间面积不大于1000m?的规定已经实施多 年。这一规定不仅有利于防止火灾蔓延,也利于安全防范和声学 环境,但对于一些有特大型展品或是有特殊要求的展厅,却难以 适用。当这些展厅所在的防火分区位于单层建筑内或仅设置在多 层建筑的首层,且展厅内藏(展)品为火灾危险性丁、戊类物品 时,面积可适当扩大是符合防火设计的原则的,因为其易燃、口 燃物较少,且易于蔬散。 7.2.5本条规定藏品库区内藏品火灾危险性分类的原则。储存 于藏品库区的藏品一般为内、丁、戊类。个别甲类、乙类应按本 章7.1.5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 表8列举了一些常见藏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供设计时参 考。一些复合材料构成的藏品,应按本条规定的原则分析其火灾 危险性类别
表8藏品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编制。 7.2.87.2.11本规定是根据博物馆藏品库区建筑与防火特点 参照《建规》第3章(厂房与仓库)的相关规定,并总结近年博 物馆建筑设计的经验编制的。 原规范规定“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单层建筑不得大于 1500m²,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000m²,同一防火分区内隔间面积 不得大于500m²。”《标准》中补充了藏品库“建筑高度超过24m 时,不得大于700m”和“地下藏品库防火分区不得大于 300m²”的规定。上述规定对藏品火灾危险性类别或是建筑有无 自动灭火系统等无明确规定,同时由于防火分区的面积限定较 小,在大、中型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常因安全出口要求较多而与 安全防范的要求相矛盾。近年一些博物馆建筑设计,库房区防火 分区的面积已有较大突破,有些特大型、大型馆达 4000m²~5000m。 当然,博物馆藏品是十分珍贵的,.但博物馆藏品库区建筑有 以下特点:1)有较高的耐火性能和较好的防火设施;2)与粮 仓、冷库、金库等场所一样,平时库内无人,需要进入时人员很 少,且均为熟悉环境的工作人员;3)与金库一样有严格的安全 防范和管理措施;4)由于藏品保存的需要,单位面积的储存物 数量较一般仓库少,可燃物数量相应少。另外,作为库房建筑 其防火设计也应与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和有无自动灭火系 统设施等相关联。因而本规范对原规范藏品库区的防火设计作了 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在防火分区面积的规定上,基本与《建规, 中对于仓库建筑的规定相同,但在内类固体、丁类物品的地下,
半地下建筑(室)中有所扩大。扩大的原因,是因为防火分区面 积过小,出人口过多不利于安全防范,反而降低了藏品库区整体 的安全性。
8.1.1“观看”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光环境是藏品免受自然 破坏、长久保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因而博物馆建筑应有光环境的 专业设计。
8.1.4天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的观展环境
8.1.4天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的观展环境。各种光 源的视觉实验表明,在同样的照度下,天然光的辨别能力优于人 工光,从而有利于展品展示和保护视力。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 处于温带,天然光充足,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能满足观展照度的 要求。利用天然光也是节能和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方面。所以展 亍应根据展品特征和展陈设计的要求,优先采用天然光。 2直射阳光会产生直接眩光和光斑,还将导致厅内温度升 高。天然光紫外线含量大,并随气候、时间变化。因而采光口应 有减少紫外线辐射、调节和限制天然光照度值和减少曝光时间的 构造措施。如采用可调节白叶窗、格栅、窗帘、防紫外线涂层玻 璃等以利光环境的营造和藏品保存。 对光敏感和特别敏感展品的展厅,不开放时采光口应能关 闭,以控制藏品的曦光时间减至最少。 5·展厅内天然采光的方式可归纳为侧窗、高侧窗和顶部采 光等3种方式。顶部采光有利于灵活布置陈列,在避免直接眩
光、反射眩光及不占用墙面等方面比侧窗采光优越,因此,顶层 宜采用顶部采光。
8.2.3、8.2.4表8.2.3和表8.2.4是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
本要水。 1由于观众的注意力往往是被吸引向最亮处,所以展厅常 会采用很强的局部照明照亮处在较暗环境中的展品,来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但这也会妨碍观众看清细节,因此展厅内需要设置 般照明,而一般照明按展品照度值的20%~30%选取较为恰当。 5展品与其背景的亮度控制在3:1左右,可提高展品观赏 效果,特别是对于有光泽或被放人玻璃镜框内的壁挂式展品,可 有效减少反射眩光,并防止光泽上出现映象 8.2.6对于立体造型的展品,为了获得良好的实体感效果,设 置定向照明是较好的方法,可以将定向型聚光灯设置在展品的侧 前上方40~60°的位置,其照度为一般照明的2倍~5倍,当展 品为暗色如青铜像等,其照度宜为一般照明的5倍~10倍,以 体现展品的立体感。采用定向和漫射照明相结合能较好体现展品 的立体感,对于特别重要的展品造型的立体感,宜在现场通过实 验来确定最佳立体感效果。 8.2.9展品照明要有良好的显色性,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 8.2.11由于紫外辐射易引起展品变褪色,而红外辐射使展品温 度上升,使展品产生干化、变形、裂纹等。展品变褪色损害程度 取决于受辐射的程度,曝光时间和辐射光的光谱特性及不同材料 吸收辐射的能力和经受影响的能力,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和大 气中各种活性气体亦可增加展品变褪色速度。光对展品的损害作 用的大小与展品上的曝光量(照度与时间的乘积)成正比,为此 应将曝光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曝光量包括展览及非展览时的全
1由于观众的注意力往往是被吸引向最亮处,所以展厅常 会采用很强的局部照明照亮处在较暗环境中的展品,来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但这也会妨碍观众看清细节,因此展厅内需要设置 般照明,而一般照明按展品照度值的20%~30%选取较为恰当 5展品与其背景的亮度控制在3:1左右,可提高展品观赏 效果,特别是对于有光泽或被放人玻璃镜框内的壁挂式展品,可 有效减少反射眩光,并防止光泽上出现映象。
8.2.6对于立体造型的展品,为了获得良好的实体感效果
置定向照明是较好的方法,可以将定向型聚光灯设置在展品的侧 前上方40~60°的位置,其照度为一般照明的2倍~5倍,当展 品为暗色如青铜像等,其照度宜为一般照明的5倍~10倍,以 本现展品的立体感。采用定向和漫射照明相结合能较好体现展品 的立体感,对于特别重要的展品造型的立体感,宜在现场通过实 验来确定最佳立体感效果。
8.2.11由于紫外辐射易引起展品变褪色,而红外辐射使展品温 度上升,使展品产生干化、变形、裂纹等。展品变褪色损害程度 取决于受辐射的程度,曝光时间和辐射光的光谱特性及不同材料 吸收辐射的能力和经受影响的能力,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和大 气中各种活性气体亦可增加展品变褪色速度。光对展品的损害作 用的大小与展品上的曝光量(照度与时间的乘积)成正比,为此 应将曝光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曝光量包括展览及非展览时的全
部光照。 一般荧光灯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在40μW/lm~250μW/lm,卤 素灯的紫外线相对含量不大于130μW/lm,因此不能用于对光敏 感及特别敏感展品的照明中。
部光照。 一般荧光灯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在40μW/lm~250uW/lm,卤 素灯的紫外线相对含量不大于130μW/lm,因此不能用于对光敏 感及特别敏感展品的照明中。
9.0.1声学设计应参与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以确保为建筑的 各功能用房提供满足使用要求的声环境条件。 9.0.2、9.0.3“闹静分离”也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中 的主要原则,设计中应尽可能将产生噪声振动的设备机房与有安 静要求的功能用房在建筑平部面布局设计中予以分离布置,以免 产生噪声与振动的污染和干扰
宾厅等建筑空间在建筑设计尤其是室内装修设计中应避免因交 平面体形、空间高度及内装材料选择及配置等不当使厅内产 聚焦、回声及颤动回声等声缺陷,或因空间体量过大,厅内 处理不足而导致厅内混响过长,甚至产生澡堂效应等令人不 不良效果
9.0.5、9.0.6
9.0.7博物馆内公共活动区域的顶棚和墙面宜做吸声处理,
改善公共活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给参观人群以宁静舒适白 觉,其顶棚250Hz2000Hz四个倍频程频段的平均吸声系类 >0.75,墙面吸声的平均吸声系数宜>0.6。
改善公共活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给参观人群以宁静舒适的感 觉,其顶棚250Hz~2000Hz四个倍频程频段的平均吸声系数宜 ≥0.75,墙面吸声的平均吸声系数宜≥0.6。 9.0.8博物馆内的公共活动区域的混响时间是声学效果的重要 指标,一般情况下宜短不宜长,表9.0.8中混响时间指标应属上 限值,表中视听室、电影厅宜取0.6s~0.7s,表注中的3D、4D 影院的混响应视不同容座规模宜取0.4s~0.5s为宜。
施等辅助用房,如通过抗震缝与主体建筑结构分开,或为独立单 体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取为丙类,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建筑抗 震设防烈度不宜低于7度。此外,主管部门确定的重要的中型及 小型博物馆建筑,其抗震设防类别宜适当提高。 对于技术博物馆及科技馆建筑,一般情况下,较少用于安放 珍贵文物、标本和艺术品,主体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可略为降低: 特大型、大型的技术博物馆和科技馆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防类 别可取为乙类;大中型、中型及小型的技术博物馆和科技馆主体 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可取为内类。 10.1.3本次修订,楼地面使用活载的取用参考了欧洲、日本及 英国规范及国内新建博物馆的技术要求;并考虑博物建筑的使用 功能的多样化、复合化,一般楼面展厅的使用活载较原规范适当 提高;考虑到主人口层的展览区域一般用于重型物品(如石雕 等)的展示,且主人口层展品类型的变化较大,并考虑展品运输 等要求,提出主入口层楼面活载不宜小于8kN/m²,主人口层的 非展览区域楼面活载可适当降低,但其楼面使用活载不应小于 5kN/m²。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型藏品一般用汽车直接运至展厅 及库房,故对运送藏品的汽车通道的荷载也作了规定。 科技馆建筑的主要入口层使用活载:特大型、大型馆不宜小 于10.0kN/m²;中小型馆不宜小于8.0kN/m²;楼面使用活载, 天型馆不宜小于5.0kN/m,中小型馆不宜小于4.0kN/m 10.1.4一些特大型及大型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了大跨结构,其 受力性能对风、雪荷载比较敏感,考虑到特大型及大型博物馆建 筑的重要性,有必要对设计风荷载和雪荷载作适当提高。 10.1.5博物馆工艺设计中的藏品防震和防工业振动专项设计应 包括藏品设防标准及其对建筑结构、部件、构造、藏具和相关防 震(振)设施和监控设施的要求。应依据结构的刚度、藏品所在 楼层和部位以及藏品的固定方式等综合因素采取合适的抗震 (振)构造措施。
均有此要求,故应在博物馆建筑中采用。
10.2.4藏品技术用房和业务与研究用房中的修复室、清洗室
有与其无关的管线穿越”的要求,对这些部位的屋面雨水排水明 确要求采用外排水系统。
10.2.9本条规定了博物馆建筑的自动灭火系统设计首先应符合
1博物馆建筑中藏品库房、展厅及图书资料室等场所收藏、 展示的纸质书画、纺织品等是遇水即损的文物和资料。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在大、中型博物馆室内的珍品 仓库和一级纸()质文物的陈列室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规定 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技术标准》中要求对藏品在1方 件以上的大、中型博物馆的藏品库房和藏品保护技术室、图书资 料库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藏品在1方件以上的大、中型博物馆 的陈列室宜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亦可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藏 品在1方件以下的小型博物馆一般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消火 栓系统,有条件时亦可在有机质地藏品库和陈列室设置气体火火 系统。 2博物馆建筑气体消防设施的选型,除考虑火灾种类、防 护区的数量及大小、灭火剂输送距离等因素外,还应重视被保护 对象的特点、人员逗留情况等因素。珍品库房和收藏纸质书画、 纺织品等遇水即损藏品的库房的气体火火剂,应对文物无损害, 或仅有轻微影响,且无损害者应优先考虑;一级纸,(绢)质文物 的展厅经常有人停留,选用的气体灭火剂应对人体无毒性危害, 或仅有轻微影响,必须保证现场人员的呼吸安全。 3自动喷水灭火预作用系统预作用阀后的管道内平时是不 充水的空管,由火灾报警系统开启预作用报警阀向管道充水,使 系统转换为湿式系统。该系统较适合用于博物馆建筑的普通藏品 库房、展厅、藏品技术用房等不允许因误喷而造成水渍损失的 场所。 细水雾灭火系统具有灭火效能高、反应时间快、管道管径较 小、节省管材、安装和维护简便等特点,尤其该系统用水量较 少、可大大减少水渍的危害,相对气体灭火系统,它灭火时不产 生其他的副产物、不会对环境及保护对象造成危害,推荐该系统 在文物库和图书、资料库等场所应用。 当展厅、藏品库房等场所采用以水为介质的灭火装置时,对 陈列有机质地藏品的陈列柜和收藏箱柜,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密封
10.2.10博物馆建筑灭火器的选型,不仅应考虑灭火器配置场 所的火灾种类、火灾危险等级等因素,还应考虑灭火剂的选择应 尽可能减小对被保护文物和贵重设备的污损程度
10.2.10博物馆建筑灭火器的选型,不仅应考虑灭火器配置场
10.3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0.3.2考虑到不同地区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分别对严寒和寒冷 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进行规定。 10.3.3:对博物馆的展示区人员短期逗留区域,因人员停留时间 较短,且服装热阻不同于长期逗留区域,热舒适更会受到动态环 境变化影响,在考虑建筑节能的需要下,应尽量提高夏季室内设 计温度,以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对有工艺要求的藏品保护 技术用房、计算机房等房间其室内参数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10.3.3:对博物馆的展示区人员短期逗留区域,因人员停留时间 较短,且服装热阻不同于长期逗留区域,热舒适更会受到动态环 境变化影响,在考虑建筑节能的需要下,应尽量提高夏季室内设 计温度,以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对有工艺要求的藏品保护 技术用房、计算机房等房间其室内参数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10.3.4空调系统的冷源与热源选择应根据博物馆建筑物的用 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与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 条件与能源状况、城市发展的基本政策、能源的状况和梯级利用 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3.5全空气空调系统易于控制空调区域内温湿度,有利于对 空调区域进行空气过滤和净化处理,且气流组织稳定;有利于对 空调区域要求温湿度充许波动范围小、空气的洁净度标准高的库 房、展示区等场所。 10.3.6影响空调区划分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使用时间、温
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与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 条件与能源状况、城市发展的基本政策、能源的状况和梯级利用 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空调区域进行空气过滤和净化处理,且气流组织稳定;有利于双 空调区域要求温湿度充许波动范围小、空气的洁净度标准高的库 房、展示区等场所。
10.3.6影响空调区划分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使用时间、温
将不同要求的空调区放置在一个空调风系统中时,会增加控 制的难度、运行经济性不佳甚至会影响使用。所以要求对不同使 用时间、温湿度及其波动范围、空气的洁净度及空调负荷特征等 的空调区宜分别或独立设置空气调节风系统
10.3.7空调系统独立设置,有利于温湿度控制,运行经济。藏
品所到之处设有温湿度调节的设施也是藏品保存环境要求。为确 保在藏品库中特别珍贵物品的保护,提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应设
10.3.14博物馆建筑的展示厅人员较密集,空调系统中处理新 风的冷热负荷占建筑物总冷热负荷的比例很大,为有效地减少新 风冷热负荷,采用空气热回收装置回收空调排风中的热量和冷 量,用来预热和预冷新风,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空气热回收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时,应充分考虑气象条 件、系统使用时间等因素。在满足节能的前提下,如果系统的回 收期过长时,则不应采用热回收系统。 10.3.1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包 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 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 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系统类型、用途、设备运行时间 以及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4.1本条规定了不同规模及高度博物馆建筑的重要设备及部 立用电负荷应满足的用电负荷等级要求,这里所指的重要设备及 部位用电主要是馆内火灾报警系统、安防系统、珍品展馆及库房 用电、藏品库房用电、应急照明等。 1特大型、大型博物馆建筑会经常举行重要大型及国际博 览,所收藏的展品也较珍贵,重要设备及部位用电中断将会产生 重大的影响和经济损失,故规定此类博物馆建筑的用电负荷应为 一级负荷,对其中的重要设备及部位用电应按一级负荷中特别重 要负荷要求供电。另外一类高层博物馆建筑根据消防要求,也需 要由一级负荷供电。 10.4.3由于博物馆建筑内火灾报警、防盗报警系统的用电性质 非常重要,一旦火灾报警、防盗报警系统由于电源故障造成系统 无法正常工作,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故对其用电要求作规定。 自备应急电源可以是发电机组、UPS装置、蓄电池等,以 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
10.4.3由于博物馆建筑内火灾报警、防盗报警系统的用电性后 非常重要,一且火灾报警、防盗报警系统由于电源故障造成系统 无法正常工作,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故对其用电要求作规定。 自备应急电源可以是发电机组、UPS装置、蓄电池等,以 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
10.4.4有恒温恒湿要求的藏品库房、陈列展览区空调
的可靠性一般要求较高,一旦断电将会给藏品库房、陈列展览区 等的作品带来不利影响,故作此规定,以提高此类用电负荷的可 靠性。
10.4.5规定本条是为保障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由
10.4.5规定本条是为保障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由
于陈列展览区有时人员较多,外露的配电设备一旦发生故障, 易给人员造成危害。
0.4.6藏品库房的电源开关统一安装在藏品库区的藏品库房总 之外,能够方便藏品库电源的有效管理,并方便从库房外切断 源,保障用电安全。另外由于藏品库房平时一般无人,为避免 路漏电故障造成火灾隐惠,需要设置如剩余电流保护器等能防 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
10.4.8由于黑蒸室内在在存在天量的化字腐蚀品及气体, 室内电气开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安全带来隐惠;另久 气开关设置在室外也有利于方便控制管理。
10.4.9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内供电导线采用铜芯导线是考虑铝芯
10.4.10本条主要是从人员相对密集的博物馆建筑发生火灾
为提高人员的安全率、存活率而作出的规定。 火灾事故中,直接火烧造成人员死亡的比例很低,80%不是 直接烧死的,而是因烟雾和毒气室息而死;或者由于火灾产生的 烟雾阻碍人员视线,使受灾人员不能顺利找到疏散路线,引起恐 荒造成人员踩踏,又使人难以呼吸而直接致命。从对人身安全负 责的角度出发DB14/T 717-2018 高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施工指南,对于在博物馆建筑中人流相对密集的场所和人流 难以疏散的地方,成束敷设的电线电缆规定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 电线电缆(即材料不含卤素,燃烧时产生的烟尘较少并且具有阻 止或延缓火焰蔓延的电线电缆),以此可大大减少火灾事故中线 缆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和毒气,为火灾发生时人员争取到更多宝贵
的逃生时间。 10.4.11展厅的一般照明,采用分区、分组或单灯控制,可有 效节约照明用电,且能对不同区域的照明实施有效管理, 10.4.12通常对光敏感的展品应尽可能减少暴露在灯光下的时 间,而采用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开关灯光可减少在无人情况下的开 灯时间。 10.4.14由于特大型、大型博物馆建筑人员较密集,疏散难度 较高,在陈列室内疏散通道和主要蔬散路线的地面上设置导向光 流,能在紧急疏散中形成一条稳定向前滚动的光带,使各安全出 口自然形成人员逃生的汇聚点。该标志可作为辅助疏散指示 标志。 10.4.17:重要藏品库房设置警卫照明,可提高库房的安全性 便干警戒
10.4.17重要藏品库房设置警卫照明,可提高库房的 便于警戒
10.5.3信息化应用系统应具有提供快捷、有效的业务信息运行 的功能,并达到节能、环保的管理要求。 1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可支持影音同步,多种语言播放 具有遥控(循环、预置定时、自动感应)播放和节电模式的 功能。 10.5.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人力、实体技术防范要求需与防护 对象的风险等级相适应。 5典藏、保护、展示有关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 技术方面的文物、标本等实物的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更 为严格的要求
10.5.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时,为使数据采集点的数据准确 而真实。
DB45/T 1625-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3 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建议按每100m²200m²设置
个数据采集点;数据采集点设置高度一般为中心距地 1. 5m~2. 0m。
个数据采集点;数据采集点设置高度一般为中心距地 1. 5m~2. 0m。 10.5.6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需满足藏(展)品的数字化保存 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的需要。 藏品的数字化保存,可降低藏品实体的利用频度,有利于对 藏品的保护,较好地解决藏品保护和利用;藏品的数学化管理, 对藏品的信息可进行快速检索、转换与传输,可提高管理与研究 水平,加强馆际交流,达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藏品的数字化应 用,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展示:如多媒体展示技术、导览系 统、虚拟现实系统等,通过数字技术创造虚拟的环境与场景,以 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使观众充分体验展览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并以其生动性和感染力消解以往观展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视觉疲 劳,提高知识传播的吸引力和接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