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740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248-20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pdf

1.0.4本条所阐述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的要求,是与《建

根据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对建筑工程有影响的地震 生概率的统计分析,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为 值烈度,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规范取为第一水准烈度,称

“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烈度,即1990中国地震烈 度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 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规范取为第二水准烈度,称为“设防地 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烈度,规范取为第三水准烈度, 称为“罕遇地震”,对应基本烈度6度时为7度强、7度时为8 度强、8度时为9度弱。 与各烈度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一般情况下(不是所 有情况下),遭遇第一水准烈度一一一众值烈度(多遇地震)时, 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可以视为弹性体 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二水准烈度一一基本 烈度(设防地震)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 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遭遇第三水准烈度 最大预估烈度(罕遇地震)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DB11/T 1165.3-2017 收费公路联网收费系统 第3部分:收费系统介质技术要求与数据格式.pdf,但应 控制在规定的严重破坏范围内,以免倒塌。 1.0.5:主要阐明了本规程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关系,即除遵 宝木规租机定外 准堂

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

3.0.5合理的建筑形体和规则.的构件平面、竖向布置,是折 没计中头等重要的原则。提倡平、立面规则对称,是基于震言 验总结和大量分析研究的成果。规则、对称的结构较容易正硕 计其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可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部位,较容易 取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其震害较不对称的房屋要轻。

计净长度不宜小于房屋纵向总长度的60%。当上部砌体房屋层 数很少时,可比60%适当放宽。 控制上部砌体房屋部分墙体的开洞面积,对提高上部砌体房 屋部分的整体抗震能力非常重要。开洞面积过大,使部分墙段的 高宽比大于1.0,将减弱这些墙段的抗震能力。经分析比较,给 出了外纵墙开洞面积的控制要求。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包括与 同一直线或弧线上墙段平行错位净距离不超过2倍墙厚的墙段上 的窗间墙(此时错位处两墙段之间连接墙的厚度不应小于外墙厚 度)。 上部砌体房屋的楼梯间墙体缺少各层楼板的双侧侧向支 承,有时楼梯踏步还会削弱楼梯间的墙体。尤其是楼梯间顶 层,墙体有一层半楼层的高度,地震中震害较重。因此,在建 筑布置时楼梯间应尽量不设在尽端,或对尽端开间采取专门的 加强措施。 桂色容亚重圳 融亚

3.0.9结构刚度沿楼层高度分布是否均匀,集中反映出

3.0.10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划分是依据地震作用的大/

3.0.15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

造措施,不降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 力调整措施等;对Ⅲ类、IV类场地,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不提 高抗震措施中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措 施等。

4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计算

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体房屋,为防止因底部严重破坏环而导致房屋的 整体垮塌、减少底部的薄弱程度,对底部的地震剪力设计值进行 增大调整以增强底部的抗震承载能力。增大系数可按过渡楼层与 其下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值用线性插值法近似确定,侧向刚度 比越大增加越多。 由于底部框架一抗震墙部分的承载能力、变形和耗能能力较 上部砌体房屋部分要好一些,根据国内多家单位对这类房屋大量 的抗震能力、结构均匀性与不同侧向刚度比相关性的工程实例分 析结果,当过渡楼层与其下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比在1.0~1.3 之间时,底部的地震剪力设计值可不作增大调整。 为了使底部第一道防线的抗震墙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提出 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抗震墙承担的要求

4.1.9关于底部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考虑了抗震墙开裂后

4.2.1直接弓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中的相关规定。

5.1.1底部框架的柱网布置应尽量与上部砌体房屋纵

5.1.2抗震墙的承载能力与材料强度等级、约束或配

及截面尺寸有关,同时与墙体的压应力有关,抗震墙布置在上部 切体结构有砌体抗震墙的轴线处,不仅利于结构重力荷载和地震 剪力的传递,也有利于提高抗震墙的抗震承载力。

底部抗震墙的布置,对底部层的抗震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纵、横墙尽量相连不仅可提高墙体的侧向刚度,而且可提高墙体 的承载能力。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带有翼缘、翼墙时,尚应考虑翼 缘、翼墙的抗侧力作用;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墙体应计入端部翼 墙的共同工作。对于翼墙的有效长度,可按照“每侧由墙面算起 可取相邻抗震墙净间距的一半、至门窗洞口的墙长度及抗震墙总 高度的15%三者的最小值”考虑,可供参考。 结合楼梯间布置抗震墙,以形成安全通道。楼梯间抗震墙的 布置不宜对房屋整体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 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往往 是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墙,低矮墙的破坏为脆性破坏。在钢筋 混凝土墙中,高宽比大于2.0的为高剪力墙,其破坏状态为弯曲 破坏,高宽比大于1.0小于2.0的为中等高的剪力墙,其破坏状 态为弯剪破坏。为了改善带边框低矮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性能: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带边框开竖缝 钢筋混凝土低矮墙的试验和分析研究。其做法是:在开竖缝处水 平钢筋断开,在竖缝两侧设置暗柱。试验分为三组,一组为不开 竖缝的带边框的整体墙,一组为水平钢筋在竖缝处断开,而且在 竖缝处设置两块宽度与钢筋混凝土墙厚度相同的预制钢筋混凝土 板,另一组为水平钢筋断开,但未设预制钢筋混凝土隔板。试验 结果表明,带边框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低矮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 能,而且在开竖缝处设置两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墙较不设置的 更好一些。因此,对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低矮墙采用开竖缝至梁 底,并在竖缝处放置两块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使带边框的低矮 墙分成两个或三个高宽比大于1.5的墙板单元,可以大大改善带 边框钢筋混凝土低矮墙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墙体的极限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其弹性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较整体低矮墙降低不 多,而且还具有后期变形稳定的特点。 在墙板中设置交叉暗斜撑有助于提高低矮墙的抗剪能力。 由于底部抗震墙承受相当大的地震剪力、弯矩和倾覆力矩:

此其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较强的抗转动能力,防止当地 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地震作用下抗震墙基础产 较大转动而使抗震墙的侧向刚度降低,从而对构件内力和位移 生不利影响。

支撑,不仅能提高底部楼层的侧向刚度,而且能改善底部 层的抗震性能,同时便于协调过渡楼层与其下层的侧向刚 比。当部分抗震墙采用支撑替代时,可以改善房屋使用功 的布置。

5.1.4发生强烈地震时,楼梯间是重要的紧急逃生竖向通

楼梯间(包括楼梯板)的破坏会延误人员疏散及救援工作,从而 造成严重伤亡,楼梯间抗震设计要求应加强。楼梯边梁或横梁支 承在柱上会形成短柱,震害表明,这些部位在强震中破坏是非常 严重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具有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规则性、刚度、承载力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当采 取相应措施时(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当楼梯间设 置抗震墙时,因抗震墙刚度较大,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 小,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5.2托墙梁的作用与作用效应

5.2.1本条规定了托墙梁上等效竖向荷载的取值方法。根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 单位的试验研究和大量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取30%(无洞口 墙梁)和50%(有洞口墙梁)的上部总荷载作为等效荷载计 算托墙梁的弯矩和剪力,均比有限元计算结果大,为简化计 算且偏于安全,不再区别墙梁是否带洞,均取60%的上部荷 载作为等效荷载。 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的试验研究和空间有限元分

5.3构件截面组合内力的调整

5.3.6对于底层框架的底层顶部和底部两层框架第二层顶部的 节点核芯区,由于托墙梁的存在,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 抗震构造措施要求

%)。因此,虽然仅适用于6度设防,但为判断其安全性,仍应 行抗震验算。

5. 5. 4~5. 5. 8

5.5.9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约

ⅡI抗震墙抗震构造措施

5.5.18、5.5.19从提高底部钢筋混凝土墙的变形能力出发,给 出了底部钢筋混凝土墙的抗震措施。由于底部钢筋混凝土墙是底 部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对其构造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加 强抗震能力。 端柱的截面宜与本层的框架柱相同,并应符合框架柱的有关 要求。

5.5.20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为带边框的抗震墙且总

5.5.0底部钢混凝工抗震墙为带边框的抗晨墙且总高度不超 过两层,其边缘构件可按一般部位的规定设置,只需要满足构造 边缘构件的要求

5.5.22根据对开竖缝墙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专门给出了开竖缝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构造措施,提出开竖缝墙应在竖缝处断开和 应设置暗柱的要求。竖缝宽度一般可取70mm100mm,预制隔 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隔板或其他材料的隔板,每块板厚可取 35mm~50mm。 5.5.23根据实际震害的经验总结,对高连梁,推荐采用设置水 平缝的方法,使一根连梁成为大跨高比的双连梁或多连梁(使其 跨高比大于2.5为宜),其破坏形态从剪切破坏变为弯曲破坏。 5.5.2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体支承平面外的抗侧力楼面大梁时 其构造措施应加强、以保证墙体出平面的性能、同时、保证梁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构造措施,提出开竖缝墙应在竖缝处断开和 应设置暗柱的要求。竖缝宽度一般可取70mm~100mm,预制隔 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隔板或其他材料的隔板,每块板厚可取 35mm~50mm.

平缝的方法,使一根连梁成为大跨高比的双连梁或多连梁(使其 跨高比大于2.5为宜),其破坏形态从剪切破坏变为弯曲破坏。

其构造措施应加强,以保证墙体出平面的性能,同时,保证梁的 纵筋在墙内的有效锚固,防止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梁纵筋产生滑移 和与梁连接的墙面混凝土拉脱。 5.5.25、5.5.26从提高底部约束砌体抗震墙的抗震性能出发 对底部约束砌体抗震墙的墙厚、材料强度等级、约束及拉结构造 竿坦出了要求同时确保力 用市不致独随音垢险成重场

其构造措施应加强,以保证墙体出平面的性能,同时,保证 纵筋在墙内的有效锚固,防止在往复荷载作用下梁纵筋产生 和与梁连接的墙面混凝土拉脱。

5.5.25、5.5.26从提高底部约束砌体抗震墙的抗震性能出发 对底部约束砌体抗震墙的墙厚、材料强度等级、约束及拉结构造 等提出了要求,同时确保在使用中不致被随意拆除或更换

5.5.28底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层和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 墙砌体房屋第二层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板。考虑这层楼板传递水平

墙砌体房屋第二层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板。考虑这层楼板

地震作用和地震倾覆力矩,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厚度、配筋 和开洞情况提出了要求,本规程同时对洞口边梁的宽度作出了 规定。 5.5.30实际震害表明,单层配筋的板式楼梯在强震中破坏严 重,踏步板中部断裂、钢筋拉断,板式楼梯宜采用双层配筋予以 加强。

地震作用和地震倾覆力矩,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厚度、配角 和开洞情况提出了要求,本规程同时对洞口边梁的宽度作出了 规定。

重,踏步板中部断裂、钢筋拉断,板式楼梯宜采用双层配筋予 加强。

5.2.5~6.2.9对上部为混凝土小砌块房屋的芯柱、·构造柱、圈 的设置和配筋给出了规定,为提高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对过 度楼层的相应构造措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芯柱的设置要求比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严格。一般情况 下,可在外墙转角、墙体交接处等部位,用构造柱替代芯柱,可 较大程度地提高对砌块砌体的约束作用,也为施工带来方便,

7结构薄弱楼层判别及弹塑性变形验算

比,用层间极限剪力系数来判断层楼的受剪承载力和上部砌体房 屋部分中的薄弱楼层是合适的。 考虑到各道墙及各墙段极限剪力系数差异将形成薄弱部分和 该层各墙段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因素,由同一层中各墙段的极限 剪力系数来计算楼层的极限剪力系数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 即把SR(i)较小值的权取得大一些T/CECS 541-2018 聚苯乙烯泡沫(EPS)复合装饰线应用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其计算公式为:

SR(i) 1 Sr;(i)

(2) (3) (4)

8.0.2为确保砌体抗震墙与构造柱、底部框架柱等的连接, 高砌体抗震墙的变形能力,同时为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利 制,要求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或梁柱)

固可能存在与底部框架柱和混凝土抗震墙相对应设置或不对应 置两种情况,与底部框架柱和混凝士抗震墙不相对应而其纵向 筋锚入框架梁中的构造柱,其纵向钢筋的锚固,当直段长度天 达到30d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措施、或其末端采用机械销 措施。

8.0.4底层开竖缝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在竖缝处设置白

制隔板,应定位准确并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不致发生移位、型 或倾倒。可与相邻一侧抗震墙板的钢筋拉结或采取其他可靠的 结、固定措施。

8.0.5底部后砌砌体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的柔性连接缝隙JGJ/T 453-2019金属面夹芯板应用技术标准, 在墙体施工完成后留置数天、使砌体的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后耳 行封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