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_15-106-2015_顶管技术规程.pdf宜靠近泥浆箱安装。 8.8.2 注浆主管管径不应小于40mm,并宜分段设置球阀。 8.8.3 每个注浆孔应安装单向阀,每组支管应单独设置球阀。 8.8.4 顶管机后面第1~3节管应安装注浆管,后续管节可按需 要设置。
8.9.1混凝王管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使用环形顶铁,钢管采 用马蹄形顶铁或U形顶铁。环形顶铁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顶管轴 向高度与外径之比应为10%~15%。 8.9.2土压平衡顶管顶铁应采用U形顶铁,其初始长度应符合 运泥车吊出空间的要求。泥水平衡顶管顶铁可采用倒U形顶铁。 8.9.3安装前应检查顶铁规格和完好性,不同规格的顶铁不宜混用。
8. 10 测量 系 统
8. 10 测 量 系 统
8.10.1测量控制点应设置在稳定可靠、不易扰动、通视良好、 易于标识的位置。 8.10.2激光经纬仪安装架应固定在工作并底板上JTS 144-1-2010 (2018局部修订)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重件起重运输机械荷载部分),每次顶进前 应进行复核。 8.10.3测量靶应经常进行水平检查和纠正,或使用垂重自动 纠平。
9.1.2钢管运输时管节两端头应有支撑措施,现场拼接时应用
9.1.6单个顶铁的长度应比主顶干斤顶行程小100mm~150mm。
9.1.7管道内照明应符合下列要
1与动力电源分开,设置独立照明电源控制: 2采用低压照明,电压不宜大于36V。 9.1.8 应根据顶进长度、施工方法采用鼓风或压缩空气方式进 行管内通风,压缩空气通风时应设油烟过滤装置,下列情况应进 行通风作业: 1 施工人员进入管道前30min以及在管道内作业时; 2 水汽、烟雾对测量激光束有影响时。 9.1.9 施工时,工作面、井内与地面的通信应保持畅通。
顶管机遇障碍; 1 2 井体破坏; 3 设备损坏或故障; 4 管线偏差过大或纠正无效; 顶力突变超过管节的允许顶力
9.2.1 始发前应按本规程第8.1.7条的规定进行始发前的检查。 9.2.2 顶管机穿越洞口加固区时应采取防扭转措施,进速度 宜控制在0~10mm/min。 9.2.3 顶管机应采取防止后退的措施。 9.2.4 顶管机与其后续2~3节管之间应采用螺栓或焊接连接。 9.2.5 顶管机轴线总偏移量超过50mm时,应将整段管道往后 拖拉至偏移量小于10mm处再重新顶进
9.2.1始发前应按本
9.3.17 吊装设备的选用应根据工作场地条件和管节的重量和尺 寸确定,宜用汽车吊或龙门吊。 9.3.2 安装护口铁等措施保护好管口。 9.3.3 第一节管下到导轨上时,应测量管的中线及前后端管底 高程,校核导轨安装的准确性。
9.4.1顶进时应经常检查循环泥浆粘度,应控制为22s
顶进时应经常检查循环泥浆粘度,应控制为22s~35s。
9.4.2顶进前应检查泥水压力,泥水压力应控制在高出地下水 压力20kPa~40kPa。先内循环,微调泥水压力待稳定正常后, 再外循环正常顶进。
再外循环正常顶进。 9.4.3泥水循环排土时,宜采用泥水处理器分离混合泥浆中的 渣土。 9.4.44 每段管节正常顶进完成后,在停机前宜进行泥水内循环 2~3min。
9.4.3泥水循环排土时,宜采用泥水处理器分离混合泥浆中的
9.5.1初始顶进时,出土量宜为理论出土量的95%。正常顶进 时,出土量应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8%~100%。 9.5.2排泥时应控制泥土仓的土压力。泥土仓的土压力应比管 道所在的地层位置的主动土压力大10~30kPa。 9.5.3顶进排土时,打开出土器的出土闸门要缓慢,防止泥浆 从出土口喷涌。 9.5.4在含水量少的土层顶进排土困难时,应向泥土仓注水或 加气,增加切削土体的流动性。 9.5.5在砂层中顶进时,宜在切削面注入泥粉或泡沫剂,改变 砂土的流动性和抗渗性。 9.5.6在黏性土层中顶进时,适量注人分散剂,降低土体的黏 稠度。 9.5.7注人口(注浆注水口/泥粉注入口)宜设置在刀盘中心 前面及刀盘辐条上,提高搅拌混合效率;注人口安装防护头和单 向阀。
9.5.1初始顶进时,出土量宜为理论出土量的95%。正常顶进 时,出土量应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8%100%。 9.5.2排泥时应控制泥土仓的土压力。泥土仓的土压力应比管 道所在的地层位置的主动土压力大10~30kPa。 9.5.3顶进排土时,打开出土器的出土闸门要缓慢,防止泥浆 从出土口喷涌。 应向泥士合注水成
9.5.6在黏性土层中顶进时,适量注入分散剂,降低土体的黏
9.5.7注入口(注浆注水口/泥粉注入口)宜设置在力盘中 前面及刀盘辐条上,提高搅拌混合效率;注人口安装防护头禾 向阀
9.5.8每段管节顶进完成后
泥土仓内的体搅拌均匀。
输时应注意排土的流动性和均匀性。
9.6.1 下列情况下不得来用人 穿越的土层为不能自稳的流砂、流泥、涌水地层时; 穿越河流、水塘等水域时。 9.6.2 下列情况下应严格限制采用人工掘进顶管: 地下水位以下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建(构)筑物及重 要的地下管线时: 周边环境对地基变形要求严格时。 9.6.3 当采用其他工法难以实现管道敷设,采用人工掘进顶管 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管外径不得小于1.2m,或大于2.0m,一次顶进长度不 宜超过50m; 2宜采用带刃口的手掘式工具头,管径较大或地层较松散 时,应采用网格式或挡板式工具头: 3挖土时,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地层 中,管径超挖量不得大于15mm,迎面超挖量不应大于300mm, 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4宜采用纠偏油缸进行纠偏。在土体稳定时,可采用偏心 挖土方式纠偏,但超挖量应不超过5cm。在软土中顶进时宜将前 3~5节管体与工具头连成一体; 5管内弃土宜采用手推车或小型矿车运输; 6施工时必须保持管道内有效的通风条件,最小风量应符 合每人供应新鲜空气1m/min; 7应加强对周边环境设施的监测,必要时应采取加固等保 护措施。具体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规定。
顶管放线测量应符合下列
顶进的方向和坡度应以设计轴线为基础,并根据顶管升
9.7.2顶进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顶进期间,应每天检查测量仪器及其位置,并对引测 点进行复测。发现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应及时对引测点进 行复核; 2直线顶进施工应采用激光经纬仪或其他具有激光发射功 能的测量仪器,实时测量监控。激光发射的有效距离应大于顶进 的长度; 3初始顶进阶段每顶进500mm记录一次,正常顶进时每顶 进一节管节记录不应少于一次; 4顶进过程中宜绘制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顶力变化 曲线图。
9.7.3纠偏应符合下列要求
1起始纠偏位置和纠偏量应根据主质、管材以及顶管机的 特点设定,纠偏角度不宜大于0.5; 2当偏差稳定在±3mm/m时,应停止纠偏。 9.7.4 测量记录应及时、准确、清晰、完整。
9.8.1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优先选用钠基膨润土,必要时还应添加纯碱和高分子化 学聚合物; 2干净的淡水水源; 3触变泥浆配合比应符合表 9. 8. 1 的要求,
表 9. 8.1触变泥浆配合比
9.8.2触变泥浆减阻应遵循“机尾为主、先注后顶、边顶边注、 不注不顶”的原则,注浆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始发顶进30m后开始注浆; 2 理论注浆压力宜为地下水压力20kPa; 3 第1~3节保持顶进连续注浆,后段可采用循环式间断 补浆; 4 注浆应持续到顶管机到达为止。 9.8.3 注浆以压力控制为主,注浆量控制为辅,理论注浆量应
1 壳体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千斤顶行程应能符合纠偏的要求,且不宜超过300mm; 3 采用单作用干斤项,干斤顶应沿周长均习布置: 密封装置宜采用径向可调形式,密封配合面应加工光滑 密封材料应耐磨; 5 超长距离顶管工程的中继环应具有可更换密封止水圈的 功能。
继环的设计顶力应保证其最大允许顶力能克服前方管道的外壁摩 擦阻力和顶管机的迎面阻力之和;后续中继环设计顶力应能克服 两个中继环之间的管道外壁摩擦阻力。设计顶力严禁超过管材充 许顶力,应留有足够顶力安全系数。
9.9.3中继环安装运行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继环安装前应对各部件进行检查、调试,确认正常后 方可安装,并通过试运转合格后方可使用; 2中继环最大使用顶力为其设计顶力的90%; 3中继环的启动应在主千斤顶顶力达到设计选用顶进管材 材料允许顶力的80%~90%之前进行;
4 超长距离顶管的多个中继环应采用计算机联动控制。 9.9.4 中继环拆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千斤顶压缩到最小行程; 2 拆除千斤顶和临时部件; 3 中继环外壳不拆除的,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4 钢管顶管中迷环拆除后,有抗浮要求时应在薄弱断面处 加焊内环
9.10.1洞口应预先进行处理,清除钢筋混凝土障碍物,并校核 洞口的位置。 9.10.2当地下水位高、可能发生管涌或流砂现象时,应采用水 下达到方式,到达后再进行止水和排水处理。 9.10.3 井内宜预留略高于管底的垫层以支承顶管机。 9.10.4 顶管机进人接收井洞口和加固区时,顶进速度不宜大于 10mm/min。 9.10.5顶管机和管节进入接收井后,应及时对顶管管道与洞口 间的空隙进行填充止水处理。 9.10.6对硬塑土层,顶管结束后应采取注浆措施填充管外侧超 挖的空隙。
10.1.1项管施工过程应进行监测。监测方案应包含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频率、报警值及应急监测要求等 内容。 10.1.2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管 径大于2m或者管顶覆土小于1.5倍管径的管道施工应进行仪器 监测。小于2m的管道施工可进行下列巡视检查: 1 地面是否出现裂缝以及裂缝的开展情况: 2 地面是否漏浆: 3 循环泥浆是否溢出场外或市政排水系统。 10.1.3门 顶管穿越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应符合《给水排 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B50268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 守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的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 10.1.4当顶管井和顶管线路的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应及 时调整监测方案。 10.1.5 监测结束阶段,监测单位应向委托方提供下列资料: 顶管工程监测方案; 2 测点布设、验收记录; 阶段性监测报告; 4 监测总结报告。 10.1.6 监测点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 障碍物,便于观测。监测点应避开管材堆载、余泥堆放和吊机等 重大设备作业的区域,并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 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1 顶管工程监测方案: 2 测点布设、验收记录; 3 阶段性监测报告; 4 监测总结报告。 10.1.6 监测点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 障碍物,便于观测。监测点应避开管材堆载、余泥堆放和吊机等 重大设备作业的区域,并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 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0.2.1工作并或接收并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期间的监测应按《 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一20执行。 0.2.2顶进施工期间,管道线路上的仪器监测项目符合 0.2.2的规定
10.2.1工作并或接收并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期间的监测应按《厂
表 10. 2. 2 监测项目
10.3.1工作(接收)并施工期间,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 顶上。基坑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 10.3.2顶管管道周边的建(构)筑物监测时,每个建(构 筑物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个。 10.3.3工作井及其周边环境、顶进管道上方地面发生明显变形 时,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10.3.5顶进机邻近监测对象10m范围内布设地面沉降监测点, 监测点布设在管道轴线地面上,沿轴线每5m一个点。 10.3.6顶进管道穿越公路下方的,宜沿顶进轴线每10~20m设 置一个监测点。顶进管道穿越铁路下方的,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 铁路行业的要求。 10.3.7长距离钢管顶管宜进行应力监测。从顶管机尾部1倍管 径处起每30~50m设一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至少布4个测 点。
10.4 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4.1顶管机距监测点5倍管道直径后开始监测,离开监测 培管道直径后降低监测频率直至稳定,具体监测频率宜符合 4.1的规定,
表10.4.1顶管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和监测频率
注:1若出现异常情况,应提高监测频率; 2H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 3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要求和监测对象的变形量和变形速
率确定,并可随监测对象变化需要进行调整。
10.4.3结束监测的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并及其周边环境监测项目从基坑施工时开始,至基 坑完成回填结束: 2管道周边环境监测每段顶进完成后降低频率,连续3次 监测结果稳定后停正监测: 3当管线周边存在有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建(构)筑物,应 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10.4.4应急监测应符合下列
当监测值超过绝对值时应起动应急监测; 2对测点进行加密; 3 加大监测频率或实行实时监测直到应急结束
11.0.1工程所用的管材、中间产品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 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要善保管。进场验收按照各专业和 行业有关规定执行。 11.0.2在质量检验、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必须 经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送检项 目和频率应符合表11.0.2的规定
1.0.2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送检项
续表 11. 0. 2
续表 11. 0. 2
11.0.3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 单位)工程的验收应及时进行,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 下道工序,具体验收项目和标准按照各行业有关规定执行。验收 抽检项且和频率应符合表11.0.3的规定。
表11.0.3抽检项目和频率
1管道顶部覆土厚度不大于3倍管道外径时,其顶部竖向 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sv 单位长度管道顶部竖向土压力标准值(kN/m²); 管道顶部层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上和以下土的 重度应分别考虑(kN/m²); h;一管道顶部i层土的厚度(m)。 2管道顶部覆土厚度大于3倍管道外径且不小于3m时,其 顶部竖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Cj 不开槽施工土压力系数; Ys 土的重度(kN/m3); B, 管顶上部土层压力传递至管顶处的影响宽度(m); D 管道外径(m); H 管顶至设计地面的覆土高度(m); K 管顶以上原状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内摩擦系数,对一般土质条件可取Kαu=0.19 m 计算; 管侧土的内摩擦角,如无试验数据时可取β=30°。 ?
0.2顶管管道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列情况计算
1 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其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 计算:
式中:Fep 单位长度管道侧向土压力标准值(kN/m²); K 主动土压力系数; Ys 土的重度(kN/m3); z一一自地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 2管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其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 式计算:
式中:s 地下水位以下管侧土的有效重度(kN/m); 自地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m)。
式中:F。 主动土压力标准值(kN/m?); Kα 主动土压力系数; Ys 一 土的重度(kN/m3); 自地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 土的粘聚力标准值(kN/m)。 C 2静止土压力标准值按下式计算,
Fo = Koyz2
式中:F。 静止土压力标准值(kN/m²); K。一静止土压力系数。 3地下水压力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质考虑水土分算或水土 合算。 4地面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可换算成等效土层厚度进行
顶管并内侧压力标准值宜按下列情况进行计算: 被动土压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A.0.4顶管并内侧压力标准值宜按下列情况进行
式中:F 被动土压力标准值(kN/m²); K 一被动土压力系数。 2顶管井内地下水压力计算应按实际情
JC/T 2448-2018 精制方解石粉F,=K,sz+2c/K,
武中:F 被动土压力标准值(kN/m); K。 一被动土压力系数。 2顶管井内地下水压力计算应按实际情况考虑 A.0.5当顶管井周边环境有严格限制或顶管井结构整体刚度较 大时其外侧土压九应按静止土压力考虑
A.0.5当顶管并周边环境有严格限制或顶管并结构整体冈
时DB31T 1267-2020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其外侧土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考虑。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 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充许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 3 《钢结构焊接规范》CB50661 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 5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B50268 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7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 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CB/T21492 9 《广东省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