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311-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311-2013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pdf旋效应排土,因此挤土量较小。与双轴水泥王搅拌桩和高压旋喷 桩相比,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相对较小,对 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6.7.6型钢的插入要求:
1如水灰比控制适当,依靠自重型钢一般都能顺利插人。 但在砂性较重的土层,搅拌桩底部易堆积较厚的砂土,宜采用在 导向机械协助下将型钢插人到位。应避免自由落体式下插,这种 方式不仅难以保证型钢的正确位置,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定位型钢设置应牢固,搅拌桩位置和型钢插人位置应标 志清楚。 3当采用振动锤下落工艺时,不应影响周边环境,
影响,影响还是存在的。因此,对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以及特殊 地质条件等工程,应不拔型钢。
GBT 29473-2012 移动实验室分类、代号及标记6.7.8型钢水泥土搅拌墙还可采用等厚度水泥土搅拌
艺(TRD工法)进行施工,其最大作业深度可达60m,可以适 用于N值在100击以内的地层,还可以在粒径小于100mm的卵 冻石层和极软基岩中施工。成墙品质好,水泥土搅拌均匀,强度 提高,离散性小。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的施工工艺包括:切割箱 自行打人挖掘工序、水泥士搅拌墙建筑工序和切割箱拨除分解工 序,应防止切割箱抱死事故的发生。 等厚度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基坑转角处或结束施工拔出切割 箱时,应及时补充回灌固化液。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配置大 吨位吊车,优先在墙体外拔出切割箱
6.8.1沉井施工会对周边的土质造成变形影响,当周边变形控 制较严时,不宜采用沉井。
6.8.2外排脚手架搭设时,不应使用沉井并壁制作时的模板 外排脚手架与模板应脱开,避免由于沉井下沉而引起脚手架倾 斜,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刃脚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方可进行后续施工。为了
6.8.2外排脚手架搭设时,不应使用沉井并壁制作时的模板,
斜,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刃脚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方可进行后续施工。为了 沉井能在土中顺利下沉,可采用触变泥浆套、空气幕、高压射 水、压重下沉、抽水下沉、井壁外侧挖土下沉等措施配合施工。
6.9. 1 应根据设计要求,制定支撑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基坑开 挖过程中应按照先撑后挖的顺序施工。当情况允许,为土方开挖 方便,局部可适当采用先挖后撑,但应编制相关的专项方案和应 急预案。
6.9.2当必须利用支撑构件兼做施工平台或栈桥时,需要进行
专门的设计,应满足施工平台或栈桥结构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确 保安全施工。未经专门设计的支撑上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和运行 施工机械。
于开挖后的卸载弓起的回弹量;另一部分是基坑周围土体在自重 作用下使坑底土向上隆起。基坑的回弹是不可避免的,但较大的 可弹变形会引起立柱桩上浮,施工单位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应加强 监测,合理安排土方开挖顺序,优化施工工艺,以减小基坑回弹 的影响。
部。若采用混凝土垫层作底模,为了方便清除,应在支撑与混凝 土垫层底模之间设置隔离措施,必须在支撑以下土方开挖时及时 清理干净,否则附着的底模在基坑后续施工过程中一旦脱落,可 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5.9.5吊装钢支撑时,施工人员应站立于吊车作业范围
6.9.5吊装钢支撑时,施工人员应站立于吊车作业范围外,避 免不必要的伤害。吊钩上必须有防松脱的保护装置。
6.9.6钢支撑的预应力施加要求:
1应根据支撑平面布置、支撑安装精度、设计预应力值、 土方开挖流程、周边环境保护要求等合理确定钢支撑预应力施加 的流程。 2由于设计与现场施工可能存在偏差,在分级施加预应力 时,应随时检查支撑节点和基坑监测数据,并通过与支撑轴力数 据的分析比较,判断设计与现场工况的相符性,并应采取合理的 加固措施。 3支撑杆件预应力施加后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会产生一 定的预应力损失,为保证预应力达到设计要求,当预应力损失达 到一定程度后,应及时进行补充、复加预应力。
6.9.7立柱桩桩孔直径应大于立柱截面尺寸,立柱后
之间存在较大空隙,其悬臂高度(跨度)将大于设计计算跨度 为保证立柱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立柱周边空隙应采用砂石
等材料均匀对称回填密实。
6.9.8支撑拆除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撑拆除前应设置可靠的换撑,且换撑及永久结构应达 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2若基坑面积较大,混凝土支撑拆除除满足设计工况要求 外,尚应根据地下结构分区施工的先后顺序确定分区拆除的顺 字。在现场场地狭小条件下拆除基坑第一道支撑时,若地下室顶 板尚未施工,该阶段的施工平面布置可能极为困难,故应结合实 示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区拆除流程,以满足平面布置要求。 3支撑拆除过程是利用已衬砌结构换撑的过程,拆除时要 特别注意保证轴力的安全卸载,避免应力突变对围护结构产生负 面影响。钢支撑施工安装时由施加了预应力,在拆除过程中, 应采用手片顶支顶并适当加力顶紧,然后切开活络头钢管、补焊 板的焊缝,千斤顶逐步卸载,停置一段时间后继续卸载,直至结 束,防止预应力释放过大,对支护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4支撑拆除应信息化施工,根据监测数据指导施工,把对 周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6.9.9钢筋混凝土支撑爆破拆除应满足设计工况要求,爆破孔 可以采用钻孔的方式形成,但钻孔费时费工,且对环境保护不 利。宜在混凝土支撑浇筑时预设爆破孔,用于后续爆破拆除 施工。 为了对永久结构进行保护,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钢筋混 凝土支撑爆破拆除时,应先切断支撑与围標的连接,然后进行分 区爆破拆除支撑和围,并应在支撑顶面和底部设置保护层,防 止支撑爆破时混凝土碎块飞溅及坠落。
6.9.9钢筋混凝土支撑爆破拆除应满足设计工况要求
以采用钻孔的方式形成,但钻孔费时费工,且对环境保 宜在混凝土支撑浇筑时预设爆破孔,用于后续爆破 L 为了对永久结构进行保护,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钢 土支撑爆破拆除时,应先切断支撑与围的连接,然后进 爆破拆除支撑和围標,并应在支撑顶面和底部设置保护层 支撑爆破时混凝土碎块飞溅及坠落
6.10.2当锚杆施工经验不足,或采用新型锚杆的情况下,在锚 杆施工前应进行锚杆的基本试验。锚杆基本试验是锚杆性能的全 面试验,目的是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和锚杆参数的合理性,为
锚杆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6.10.5锚杆施工过程中应在现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 患,例如注浆软管破裂、接头断开等现象,导致浆液飞溅和软管 甩出伤人,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5.10.7、6.10.8锚杆施工及检验过程中,严禁任何人员在锚杆 的轴线方向上站立。 6.10.9工程实测表明,锚杆张拉锁定后一般预应力损失较大, 造成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土体蠕变、镭锚头及连接的变形、相 邻锚杆的影响等。锚杆锁定时预应力损失约为10%~15%。
6.11.1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多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作业,特别 在大量机械进行土方开挖施工的情况下,地下空气污染相对严 重,在自然通风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人工通风排气 来保证作业环境满足施工要求。 逆作法工程废气的来源有施工机械排出的废气、施工人员的 呼吸换气、有机土壤与淤泥质土壤释放的沼气、焊接或热切割作 业产生不利人体健康的烟气,以及其他施工作业产生的粉尘、煤 烟和废气等。 6.11.2由于逆作法施工工艺,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必须在水平 结构楼板下进行土方开挖,为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必须采用鼓风 法,从地面向地下送风。 6.11.3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要求, 无自然采光的地下室大空间施工场所,应编制专项照明用电 方案。
.11.2由于逆作法施工工艺,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必须 吉构楼板下进行土方开挖,为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必须采 法,从地面向地下送风。
.11.3根据《施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46 无自然采光的地下室大空间施工场所,应编制专项照目 方案。
逆作法地下室自然采光条件差,结构复杂。尤其是节 部位,需加强局部照明设施,但在一个工作场地内,局部 以满足施工及安全要求,必须和一般照明混合配制,
水平构件底模不宜采用混凝土垫层作为底模的方式进行施工,宜
采用木模、钢模等支模方式进行施工。采用木模或钢模进行施工 一般需要设置支撑系统,不论采用何种支撑方式,支撑底部的地 基均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5.11.7逆作法上下同步施工过程中临时构件的施工误差和缺陷 不可避免,而施工阶段出现的动静荷载变化、温度效应、支承桩 允降、基坑变形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单纯的计算分析 背定是不够的。所以,上下同步施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施工监 测方案,以便设计和施工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施工情况,从而更好 地指导施工。
采用木模、钢模等支模方式进行施工。采用木模或钢模进行施工 一般需要设置支撑系统,不论采用何种支撑方式,支撑底部的地 基均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6.12.1若坑内土体加固紧贴围护墙,宜先进行围护墙施工,后 进行坑内土体加固。采用这种施工顺序,有利于围护墙垂直度控 制。若坑内土体与围护墙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则先后施工顺序可 不受限制。但从周边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先施工围护墙,后施 工坑内土体加固,则对周边环境保护有利,故作此规定 6.12.3当采用水泥士搅拌桩进行士体加固时,加固有效范围往 住位于基坑坑底附近区域,而搅拌桩施工从地面开始搅拌至加适 范围的底部,导致加固范围以上的土体因搅拌也被扰动,因此宜 对加固范围以上部分士体进行低掺量加固(掺量约为8%一 10%),这对控制基坑变形是有利的。 6.12.4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受孔位周边环境和地下障碍物的影 ,孔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水泥浆液中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可
6.12.1若坑内土体加固紧贴围护墙,宜先进行围护墙施L,后 进行坑内土体加固。采用这种施工顺序,有利于围护墙垂直度控 制。若坑内土体与围护墙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则先后施工顺序可 不受限制。但从周边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先施工围护墙,后施 工坑内土体加固,则对周边环境保护有利,故作此规定 6.12.3当采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土体加固时,加固有效范围往
6.12.4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受孔位周边环境和地下障石
,孔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水泥浆液中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可 以在地面进行,也可在基坑开挖一定深度后人坑进行施工。因此 需要考虑加固施工期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7.1.1地下水和地表水控制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文件、施工组 织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和施工密切相关,地下水和地表水控制的 施工组织设计应与开挖施工密切配合,并应在施工或运行过程中 根据现场状态及时进行调整,
7.2.5系统安装前应对泵体和控制系统作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 检查的内容包括检验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各部位连接螺栓是否拧 紧,润滑油是否充足、电缆接头的封口是否松动、电缆线有无破 损等情况,然后试转1d左右,如无问题,方可投人使用。安装 完毕应进行试抽水,满足要求后方可投人正常运行。
7.5环境影响预测与预防
7.5.2降水引起的建筑物或地面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较多,如数 值方法等,最好能采取多种方法相互验证,并应按最不利情况 制对应预防措施。
8.1.2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合理确定每个开挖空间的天小、 挖空间相对的位置关系、开挖空间的先后顺序,严格控制每个开 挖步骤的时间,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是控制基坑变形和保护周 边环境的有效手段。深基坑士石方开挖在深度范围内进行合理分 层,在平面上进行合理分块,并确定各分块开挖的先后顺序,可 充分利用未开挖部分土体的抵抗能力,有效控制土体位移,以达 到减缓基坑变形、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基坑对称开挖一般指根 据基坑挖土分块情况,采用对称、间隔开挖的一种方式;基坑限 时开挖一般指根据基坑挖土分块情况,对无支撑暴露时间采取控 制的一种方式;基坑平衡开挖是指根据开挖面积和开挖深度等情 况,保持均衡开挖的一种方式。本条说明基坑开挖应符合的 要求。 1当机械设备需直接进入基坑进行施工作业时,其入坑坡 道除了考虑其本身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机械设备的外形尺寸及 使坡能力。根据自前常用施工机械所具备的爬坡能力,坡道坡度 一般不应大于1:7;对于特殊的机械,应根据机械爬坡性能满 足合适的坡道坡度。 2基坑周边及放坡平台的施工荷载将直接关系到基坑施工 安全,合理控制相应的施工荷载,是保证基坑施工安全的关键, 若现场存在不可避免的超过设计规定的荷载,则应根据实际情况 重新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加固措施。 3基坑开挖的土方应及时外运,若需在场地内进行部分堆 土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合理 确定堆士范围和高度,以免对基坑和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基坑内的局部深坑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开挖方法。 般软土地基,深度超过1.5m、距离围护墙或边坡坡脚不超过 3m的局部深坑宜采用大面积垫层施工完成后,再开挖的方式。 开挖较浅且地质条件较好的局部深坑可随大面积土方同步开挖。 5为避免机械挖土造成工程桩位移和损伤,在工程桩区域 挖土应设专人进行监护,挖土机械应避让工程桩,工程桩周边 体应采用人工挖除的方法。 6对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进行降水与排水措施, 是为了保证基坑内土体蔬十,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以及便于挖士 施工。若基坑土方采用分层开挖施工时,需在每层土方开挖的深 度范围内将地下水降至每层土方开挖面以下800mm~1000mm。
8.1.4基坑开挖阶段的信息化施工既是检验设计与施
也是动态指导设计与施工的有效方法。通过信息化施工技术的运 用,及时了解基坑开挖期间的各种变化,及时比较勘察、设计所 须期的状态与蓝测结果的差别,对设计成果和施工方案进行评 介,预期可能出现的险情,对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针对 性的调整,将险情抑制在萌芽状态,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
8.2无内支撑的基坑开挖
8.2.1对于土质条件较差,丽水较多,且放坡开挖的基坑边坡 留置时间较长时,均应采取护坡的措施。护坡可根据工程实际, 选用合适的方式。护坡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裂缝或破损现象,应 及时加以修补,以防止雨水和地面渗水而影响基坑的稳定性。 8.2.3十层锚杆支护、板式外拉锚支护的基坑开挖与复合士钙 #
选用合适的方式。护坡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裂缝或破损现象,应 及时加以修补,以防止雨水和地面渗水而影响基坑的稳定性, 8.2.3十层锚杆支护、板式外拉锚支护的基坑开挖与复合士钙 墙支护的基坑开挖方法相类似,其土石方开挖方法可参照执行。 1截水幕一般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由于受力和抗渗要求
8.2.3土层锚杆支护、板式外拉锚支护的基坑开挖与复合土钉
1截水雌幕一般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由于受力和抗渗要求 的特殊性,本款强调水泥土搅拌桩采用强度和龄期双控的原则。 2土钉或复合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土石方开挖应按照设计的 要求进行,必须和土钉支护施工相协调,采用交替施工方法进行 流水作业,缩短施工工期。每层每段开挖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成支护。钻孔和注浆应根据不同土层确定不同的完成时间,一般 情况下,应在土有方开挖后24h内完成土钉安设及注浆、面层混 疑土喷射;若士质较差,宜在12h内完成土钉安设及注浆、面层 混凝土喷射。 3土钉或复合土钉墙支护的基坑由于先行完成基坑周边部 分土方,基坑中部即形成了中心岛状土体,可按照中心岛式开挖 的要求进行施工;基坑周边土石方开挖宽度控制在8m~10m 主要是考虑钉横向施工作业面的要求。 4土钉或复合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开挖分层厚度应与土钉竖 间距一致,分层底标高应低于相应土钉位置一定距离,主要是 考虑土钉竖向施工作业面的要求,对于淤泥质土要求分层底标高 应低于相应土钉位置不大于200mm,对于土质较好的土层可放 宽至500mm。分段长度的控制是为了保证基坑安全,一般情况 下挖土的速度要比钻孔及注浆的速度快,若钻孔和注浆跟不上挖 土的进度,则临空面暴露时间可能过长,不利于基坑的稳定。 5考虑到土钉支护结构应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需要一定 的养护时间,在土钉注浆完成后,应至少间隔48h后方可开挖下 一层土方。 24瓶 结
8.2.4预应力锚杆的应力应进行试验,并对预应力进
8.3有内支撑的基坑开控
8.3.1对一些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及支撑施工过程中,选定科学 合理的施工参数,对基坑的稳定和变形控制、周边环境保护均会 产生重要的影响。施工参数主要是根据基坑规模、几何尺寸、支 撑形式、开挖方式、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要求等确定,包括分层 开挖层数、每层开挖深度、每层土体无支撑暴露的时间、每层土 体无支撑暴露的平面尺寸及高度等。实践证明,每一个开挖步骤 过程中,围护墙体暴露时间和空间越小,则控制基坑变形的效果 越好,因此加快开挖和支撑速度的施工工艺,是提高软土地区基
坑工程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环节。先撑后挖、限时支撑、分层开 挖、严禁超挖就是基于上述理论经过长时间工程实践总结得 出的,
8.3.2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若直接在支撑上行走或#
撑设计在未考虑相应的竖向荷载时,则支撑可能会下沉、变形, 其至断裂等情况,这种情况对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会造成严重 后果。土方开挖过程中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应尽量避让支撑,若 无法避让,一般情况下可采取在支撑上部覆土并铺设路基箱的方 法,使荷载均匀传递至支撑下方土体
8.3.4逆作法是指利用先施工完成的地下连续墙等作为基坑施
工时的围护体系,利用地下结构各层梁、板、柱等作为围护结构 的支撑体系,地下结构由地面向下逐层施工,直至基础底板施工 完成。盖挖法是先用地下莲续墙、钻孔等形式作围护结构,然 后施工钢筋混凝士盖板或临时型钢盖板,在盖板、围护墙、立耗 桩保护下进行士石方开挖和结构施工。 1由于逆作法和盖挖法的施工涉及永久水平和竖向结构与 支护体系相结合,故施工期间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受力情况等应 满足主体结构和支护结构的设计要求。 2面积较大的基坑宜采用盆式升挖,盆式开挖由于在基坑 周边形成盆边土体,对基坑及结构安全较为有利。盆边宽度应按 照设计要求或通过计算确定。盆边土体除了其自身稳定外,还应 考虑其上部水平结构施工产生的荷载。盆边区域土石方的开挖涉 及基坑和结构安全,若周边环境复杂,宜采取对称、限时开挖的 方式,必要时,可设置临时斜撑以保证围护结构的稳定。 3由于暗挖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挖士作业,暗挖区 域受挖土机械尾气和地下有害气体影响,空气质量较差,一般情 况下预留孔洞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故应设置专用的通风系 统,采用强制通风的方式,以满足暗挖施工的安全要求。应按挖 土行进路线预先留设通风口,随着地下挖土工作面的推进,当露 出通风口后即应及时安装大功率涡流风机,并启动风机向地下施
工操作面送风,送清新空气向各风口流人,经地下施工作业面再 从取土孔中流出,形成空气流通循环,保证施工作业面的安全。 通风管道可采用塑料波纹软管,软管固定在结构楼板和钢立柱 上,并随挖土过程加设至各作业点,在作业点设风机进行送风, 在出口处设风机进行抽风。 4暗挖封闭作业区域光线较差,照明系统的及时设置对士 石方开挖的安全施工非常重要,照明系统应随挖士过程及时 设置。 5由于逆作法施工的梁板结构支撑在临时开挖面的士体上, 因此对于梁板结构的模板须有可靠的支撑系统,应对地基土采用 垫层处理,支撑系统下方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支撑强度要求
8.4 土石方开挖与爆破
8.4.1中心岛式开挖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基坑周边土方开挖及 支撑施工,这种开挖方式对基坑变形控制较为有利。而基坑中部 大面积无支撑空间的土石方开挖较为方便,可在支撑系统养护阶 段进行开挖。 中心岛式开挖适用于支撑系统沿基坑周边布置且中部留有较 大空间的基坑。边桁架与角撑相结合的支撑体系、圆环形桁架支 撑体系、圆形围標体系的基坑采用中心岛式土石方开挖较为典 型。土钉支护、土层锚杆支护的基坑也可采用中心岛式土石方开 挖方式。中心岛式开挖宜适用于明挖法施工工程。 1边部土方的开挖范围不应影响该区域整个支撑系统的形 成,在满足该区域支撑系统施工的条件下,边部土方开挖宽度应 尽可能减小,以加快挖土速度,使边坡支撑尽早形成,减小围护 墙无支撑或无垫层暴露时间。 2若挖土机械需要在二级放坡的放坡平台上作业,坡体稳 定性验算还应考虑机械作业时的附加荷载因素;土石方运输、挖 土机械等在中部岛状土体顶部进行作业时,中部岛状土体稳定也 应考虑施工机械的荷载影响。
8.4.2盆式开挖由于保留基坑周边的土方,减小了
8.4.2盆式开挖由于保留基坑周边的土方,减小了基坑围护暴 露的时间,对控制围护墙的变形和减小周边环境的影响较为有 利,而基坑中部的土方可在支撑系统养护阶段进行开挖。盆式开 挖一般适用于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或支撑较为密集的大面 积基坑。盆式土石方开挖适用于明挖法或暗挖法施工工程。 1对于传统顺作法施工且中部采用对撑的基坑,盆边土体 的开挖应结合支撑系统的平面布置,先行开挖与对撑相对应的盆 边分块十体,尽快形成对撑。对于逆作法施工的基坑,盆边土体 应根据分区大小,可采用分小块先后开挖的方法,尽量减小围护 墙暴露时间。对于利用中部主体结构作为竖向斜撑支点的基坑, 应在竖向斜撑形成后再开挖盆边土体。 2若挖土机械需要在二级放坡的放坡平台上作业,坡体稳 定性验算还应考虑机械作业时的附加荷载因素。 8.4.7当坡体顶部的房屋位于卸荷裂隙范围内时,房屋会随之 出现裂缝,将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对基坑安全不利,应采取预 防或加固措施,
9.1.1~9.1.5特殊性土基坑工程的关键是保证施工过程中基坑 侧壁土体含水率不发生变化或少变化,降排水工程变得非常重要 和关键。本章讨论的特殊性土包括膨胀土、冻胀土、高灵敏度软 土等,其中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基坑工程,除符合本规程外,尚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 程》JGL167的相关规定
9.2膨胀岩土基坑工程
9.2.1膨胀岩土基坑的稳定性不仅受到侧壁儿何参数和土体土 性指标的影响,更受到环境雨水入渗人量的影响,特别当存在胀 缩裂缝和地裂缝时,可能产生沿裂缝的破坏。此外雨水会优先沿 已有裂缝渗入,增加了稳定性破环的可能,因此需要验算沿裂缝 破坏的稳定性。
水或失水产生胀缩裂缝,对基坑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基 坑开挖支护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大气环 境或各种水源对膨胀土含水量的影响,严禁长期暴露开挖面,以 减少场地土胀缩性质的工程危害
9.2.3可以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
1当膨胀土分布区域界线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 2当膨胀土等级发生变化时,应调整方案,并调整相应保 护措施。 3当地层中存在连通性较好的缓倾坡角软弱结构面或裂隙
面时,应分析开挖期间可能的失稳区域和滑坡规模,并根据分析 结果研究处理方案。 4当开挖过程中揭露局部区域膨胀性发生变化时,应针对 局部区域制定处理方案。
9.3受冻融影响的基坑工程
9.3.1~9.3.3对可能发生冻胀的基坑,宜采用保温措施和遮阳 设施。当无保温防冻措施时,除正常设计计算外,应单独按冻胀 力进行设计验算(按冻胀力计算时可不计土侧压力)。冻胀力的 大小可根据土质、含水量、水位、水的补给、温度、冻结时间、 约束条件等结合地区经验确定。
9. 4 软土基坑工程
9.4.1当需要在高灵敏度软土中开挖基坑时,振动控制是基坑 安全最主要的环节,位于交通干道的基坑工程,对振动源控制比 较困难,因此,应对土的强度指标进行折减、采用对土层扰动较 小的施工工艺和工法,并主要以控制施工速度、孔隙水压力来减 少对土体强度的影响。 9.4.3、9.4.4软土中的基坑工程,开挖前应在勘察和实地调查 的基础上确定土体加固项目、方法和要求,并宜采用地下连续墙 等空间刚度较大的围护结构,以控制由围护结构施工所引起的地 层位移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主要的加固项目包括:地下连续墙墙底注浆加固,主动土压 力区土体稳定加固,被动区加固,桩间土加固,基坑挡墙转角处 外侧因斜撑作用而形成的大抗力被动区的土体加固,以及为槽壁 稳定而在槽壁两侧进行的土体加固等;主要土体加固方法可采用 水泥搅拌桩、旋喷注浆、注浆、振冲碎石桩等。
10.1.1大量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均与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有直 接的关系,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质量、施工机械、施工 工艺、施工参数等进行检查,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围护结构的质量 与安全,意义重大。工程检查中常见的问题有: 1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如采用过期失效的水泥,SMW工 法中重复利用的型钢性能指标不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没有掺加 规定的外加剂或掺外加剂不当等。 2施工机械不满足地质条件要求。如在厚度较大、强度较 高的粉性土层施工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时,选用的机械动力及钻杆 性能不足,致使施工困难、搅拌不均匀,截水效果难以保证。 3施工工艺不合理。如在粉十地基中施工大口径深井时, 采用水冲法的简易成孔方法,导致孔壁珊塌、并径及成并质量不 满足设计要求。 4施工参数控制不当。在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条件下,不 注意控制围护体的施工顺序和速度,极易造成环境灾害。曾有工 程因为地下莲续墙成槽速度过快而致使周边浅基础建筑物重下 、升裂而成为危房的案例。 10.1.2土方开挖前应复核的设计条件主要包括: 1土方升挖前必须完成的围护措施是否全部到位,包括围 护桩、地基加固、基坑降水、支撑或锚杆以及土钉等。 2围护结构的强度及养护时间是否满足要求。 3 监测点是否已经布置,基准点是否已经设立。 10.1.3 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一些围护结构的质量问题逐步显 现出来,如降水不到位,围护桩露筋、混凝土强度不足、桩位偏
差等;对土钉墙支护结构而言,土钉抗拔力不满足要求、喷射混 凝土面层与侧壁土体脱开等,对这些问题应制定整改方案,并经 设计复核和认可后实施,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10.1.4基坑围护设计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尚未确定, 因此,对基坑周边的平面、竖向布置设计和超载取值只能根据规 范或工程经验。施工单位进场后,根据项目的场地及基坑特点, 在下列方面需要设计单位进一步确认: 1基坑周边局部范围,如钢筋或其他材料堆场,其堆载超 过设计要求。 2出土后坑边重车行驶区域,除超载外,还需施加长期, 文复的动载作用。 3一些施工临时设施,如办公、宿舍楼等,紧邻基坑,其 变形控制较原设计更为严格。 4施工塔机设置在基坑边,设计时应计入与围护结构的相 互作用。 5场地紧张或地下室开挖较深时,第一道平面支撑系统常 常兼作施工栈桥,应另进行计算分析。 10.1.5第三方专业监测的内容及要求均应按设计图纸及相关规 范执行。施工单位应对工程的重点及难点、整体施工部署、主要 危险源等,开展一些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施工监测。施工监 测发现异常情况后,第三方专业监测单位进行进一步深人监测和 分析,以供相关各方及时正确地掌控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状况。 10.1.6对以变形控制为主的基坑工程,应合理控制基坑施工过 程各工况的变形,提出阶段性的变形控制指标,使最终累计变形 满足要求。不少工程因为忽视过程变形控制,在挖土至坑底之前 就出现累计变形报警的情况,接下来的施工步履维艰,甚至对周 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对周边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基坑,应采取预先加固 借施以利于有效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如对基坑主动区及被动区的
标;或通过对保护对象的地基进行加固,减少其因开挖而产生的 沉降或倾斜。 10.1.7及时结合基坑施工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基坑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基坑围护的安全度,动态调整设计方 案,信息化施工,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不少工程由于不 重视监测工作对基坑施工的指导意义,盲目凭经验施工,最终造 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10.1.8监测工作应自始至终连续、稳定,数据不能中断;监测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基坑围护的安全度,动态调整 案,信息化施工,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不少工科 重视监测工作对基坑施工的指导意义,盲目凭经验施工, 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基坑围护的安全度,动态调整设计方 案,信息化施工,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不少工程由于不 重视监测工作对基坑施工的指导意义,盲目凭经验施工,最终造 成工程事故的发生。 10.1.8监测工作应自始至终续、稳定,数据不能中断;监测 点如被破坏应及时修复。对内支撑(包括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和钢 支撑)的轴力进行监测时,自坑外地面或坑内上下通道进入监测 点的通道应有防护措施,并在监测点位置应具有足够的操作空 间。一些项自曾发生过人员在没有防护的支撑表面测试而坠落的 情况。 10.1.9连续降雨时,基坑主动区土体的含水量加大,坑内积水 也会导致被动区土体的强度降低,基坑的安全度明显降低;因 此,应加强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基坑的安全状态,确保基坑安 全。在降雨条件下,特别是雨量较大、强度较高时,监测人员的 行走和工作范围应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雨天路滑,人员坠落。
10. 1.8监测工作应自始至终连续、稳定,数据不能中断;监测
如被破坏应及时修复。对内支撑(包括钢筋混凝土内支撑 掌)的轴力进行监测时,自坑外地面或坑内上下通道进人 的通道应有防护措施,并在监测点位置应具有足够的操 一些项目曾发生过人员在没有防护的支撑表面测试而坠 兄。
10.2.1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浆、混凝土、钢筋、钢绞线、 型钢、混凝土外加剂等,各种材料的质量应满足相应的规范和设 计要求。通过目测对原材料的表观质量进行检查,可以发现材料 质量问题,如水泥受潮、型钢扭曲、钢筋锈蚀等,发现问题后, 应采取必要的检测手段验证原材料质量是否满足要求,
的复杂性。对照设计条件,对已完成的围护体系施工质量进行检 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消除开挖过程由于围护结构质量
可题而产生的安全隐惠。在实际工程中,检查过程曾发现个别工 望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围护桩长度或钢筋笼长度、钢筋数 量严重不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预先提出的检查要求,也可以监督 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施工单位根据规范要求编制基坑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其中一 项重要的内容是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的确定。在进行 施工方案专家论证时,专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及当地的施工特 点,根据基坑的规模、围护结构的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应对 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建议; 对没有经验或重要的工程,应通过试验性施工确定施工机具、施 工艺及施工参数,这利于工程质量的控制。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质条件差异较大,表10.2.2包含目 前工程中常见的围护结构所涉及的内容及方法,具体应用时应根 据工程特点、实际采用的围护形式,提出针对性的检查要点。 10.2.3基坑截水雄幕如存在质量问题,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渗 水、流砂现象,进而影响周边环境的安全。特别是在坑内外水头 差大、土体透水性能强的情况下,尽管积极采取坑内封堵、坑外 处理等措施,仍可能导致较大的环境灾害,这方面的工程教训 很多。 唯幕施工完成后,通过坑内预降水措施可以检查惟幕截水效 果,如坑内外水头没有异常变化,说明惟幕起到隔渗作用;如坑 外某范围水位异常下降,说明坑内外存在较大的水力联系,雌幕 存在缺陷,应预先处理。 10.2.4通过施工场地布置的检查,对现场施工条件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进行判断,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出土口
10.2.4通过施工场地布置的检查,对现场施工条件
于要求进行判断,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出士口 及重车行驶区域的超载大、荷载动力效应强;塔机基础在工作状 态和非工作状态均增加了围护体系的侧向作用,且围护结构的变 形也影响到塔机的安全使用。这些问题均应由围护设计统一考 虑,施工单位不能随便改变场地布置,确需改变应经设计复核 处理后实施。
工况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实际工程中由于超挖、支撑设置不及 时、支撑或锚索未达到强度即进行下一阶段开挖等引发的工程事 故屡见不鲜。每一工况违规施工引起相应工况变形超标、安全度 降低的程度可能不十分严重,但所有工况的结果累计起来将可能 导致基坑变形失控、安全度降低明显,最终在某个中间工况出现 基坑塌、建筑物开裂等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过程控制
工况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实际工程中由于超挖、支撑设置不及 时、支撑或锚索未达到强度即进行下一阶段开挖等引发的工程事 故屡见不鲜。每一工况违规施工引起相应工况变形超标、安全度 降低的程度可能不十分严重,但所有工况的结果累计起来将可能 导致基坑变形失控、安全度降低明显,最终在某个中间工况出现 基坑塌、建筑物开裂等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过程控制。 10.2.6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混凝土支撑时,如底模或侧面模板没 有有效固定,支撑梁的平直度较难保证。由于混凝土支撑一般为 临时构件,一些施工单位重视不够,支撑梁容易出现施工缺陷: 从而影响支撑体系的整体受力性能。因此,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 加强模板系统的检查。
有有效固定,支撑梁的平直度较难保证。由于混凝土支撑一般为 临时构件,一些施工单位重视不够,支撑梁容易出现施工缺陷 从而影响支撑体系的整体受力性能。因此,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 加强模板系统的检查。
10.2.7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正确处理是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铵
10.2.7 地下水及地表水的
外地坪硬化,使地表水流向排水沟及集水井,有组织排出,避免 流人基坑和坑外土体内;轻型井点和真空深井的成孔孔径、滤层 做法、真空度等均是检查的内容,其正确施工直接影响降水效 率。地下水抽出后的外排通道应保持畅通,并经常检查,防止堵 塞。坑内应有有效的临时排水措施,减少坑内的积水时间,避免 软化土体。
要采取回填措施,对放坡或土钉支护结构而言,回填量比较大。 不少工程在投人使用后,因为回填土的不密实而出现地面下陷、 管道断裂事故。此列。基坑回填有时还影响到基坑周边环境的变 形,因此回填土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应加强回填过程的检查。 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回填土的种类、密实度、分层厚度等
10.3.3施工监测的内容充分考虑了施工单位可能提供的技术力 量、监测对施工安全的指导意义等因素,施工监测为第三方专业 监测的补充,其手段简单、易于操作、灵活性强。
围护墙顶部的侧向及竖向位移的监测除用经纬仪和水准仪 外,对围护墙平面原始状态为直线段,也可通过在围护墙顶部相 邻两角点之间弹直线的方法来反映开挖过程中各部位的相对变位 情况。 围护墙、混凝土支撑或地面的裂缝可通过设置石膏饼的方法 厂解裂缝的发展状态。 当利用主体结构作为支护体系的一部分时,应加强主体结构 关键部位的变形和裂缝观测。 10.3.4巡查工作应具有连贯性,由专人负责。巡查任务应落实 到人,开挖前应就本工程的环境特征、围护形式、重大危险源、 施工工况等进行详细的交底,明确巡查的重点;开挖过程中,通 过巡查了解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状况,重要部位持续跟踪,前后对 比分析发展状况,应定期汇报巡查成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 有关各方,研究对策,及时处置,
基坑工程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是临时性工程,安全储备相对较小,周边环境往往较为 复杂,一旦出现事故,处理十分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 响十分严重。 其二是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周期相对较长,从开挖到完成地 面以下的全部隐蔽工程,常需经历多次降雨,周边堆载、振动, 拖工失当、监测与维护失控等许多不利条件,其安全度的随机性 变化较为复杂,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基坑工程施工质量较为重视,对施工方 法、工艺不当引发的环境变形问题也愈加重视,但对使用阶段的 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许多基坑工程事故出现在使用阶段。因此 应特别重视使用期间基坑工程的安全和维护工作。 11.1.1在基坑工程投人使用前,应按规定程序对各个施工阶段 进行分步验收,判断基坑工程安全质量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应 重视基坑工程的验收交接及基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明 确工程责任主体和安全管理职责,避免发生事故后互相推谜扯皮 的现象。 基坑工程分包单位对承建的项目进行检验时,总包单位应参 加,检验合格后,分包单位应将工程的有关资料报总包单位,建 设单位组织单位工程验收时,分包单位应参加验收。 11.1.2基坑工程施工单位在将工程移交下一道作业工序的接收 单位时,应同时将相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坑支护、环境 厌况分析等安全技术资料和相关评估报告同时移交,并应办理移 交手续。移交文件应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测单位、监理单
位、移交和接收单位等共同签章。 11.1.3基坑工程使用单位应明确负责人和岗位职责,联系基坑 没计、施工、使用和监测等相关单位,进行基坑安全使用与维护 技术安全交底和培训,制定基坑工程安全使用的应急处置等处理 程序,检查现场作业安全交底情况,并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演练。 11.1.4暴雨、冰霓、台风等灾害天气后基坑工程易发生事故,
程序,检查现场作业安全交底情况,并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演练。 11.1.4暴雨、冰、台风等灾害天气后基坑工程易发生事故, 因此,应对基坑工程进行现场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基坑本身安全 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
不得对基坑支护造成损坏。,现场如需要对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进行 改变时,应报告设计单位并进行复核,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行 施工。
11.2.1为了保证基坑使用安全,宜对基坑周围地面采取硬化处 理,并定期检查基坑周围原有的排水管、沟,确保不得有渗水漏 水迹象。当地表水、雨水渗入十坡或挡十结构外侧十层时,应立 即采取截、排等处置措施。 基坑内发生积水时,应及时排出。基坑土方开挖或使用中, 基坑侧壁和地表如出现裂缝,应及时采用灌缝封闭处理。 基坑工程应在四周设置防水围挡和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 埋设牢固,高度宜为1.0m~1.2m,并增加两道间距均分的水平 兰杆,应挂密自网封闭,栏杆柱距不得大于2.0m,距离坑边水 平距离不得小于0.5m。
保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基坑周边使用荷载不得超 过设计值。同时,基坑周边1.5m范围内不宜堆载,3m以内限 制堆载,坑边严禁重型车辆通行。当支护设计中已计人堆载和车 辆运行的,基坑使用中也应严禁超载。 专
时,应符合基坑设计荷载规定要求,同时,对临时设施采用保护 措施,应经施工负责人、工程项目总监批准后方可实施,
11.2.4雨期施工时,基坑使用现场应备有防洪、防暴雨的排水 措施及应急材料、设备,同时,设备的备用电源应处在良好的工 作状态。
般基坑单侧侧壁宜设置不少于1个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设置 间隔不宜超过50m,且不得少于2个,不应在侧壁上掏坑攀登 设置的坡道或爬梯不应影响或破坏基坑支护系统安全。
11.2.9基坑使用中支撑的拆除应满足基坑安全,具体要求应符
11.2.9基坑使用中支撑的拆除应满足基坑安全,具体要求应符 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基坑工程是大面积的挖七卸荷过程,易弓引起周边环境的变 化,特别是使用过程中水的渗人及周边的随意堆载、保护措施的 设置及降水方案的合理性、监测工作质量等,直接影响着施工使 用中的基坑维护安全、周边建(构)筑物安全以及作业人员安 全。所以,基坑工程的维护安全,包括基坑本体的安全,同时还 包括周边建(构)筑物及环境保护安全,这不仅涉及勘察、设 十、施工单位的责任,还涉及使用单位(下道工序的施工单位), 监测单位、监理单位、降排水施工、回填土施工等多家单位的施 工质量及安全管理责任。 11.3.1基坑验收合格移交给使用单位后,基坑使用单位应对基
坑工程安全负责。基坑使用单位应保护基坑安全,避免造成各种 损坏。使用单位应对后续施工中存在的影响基坑安全的行为及时 采取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惠。 为确保基坑使用安全,基坑使用单位宜每天早晚各1次进行
11.3.2基坑使用和维护期内,周边如发生较大的交通荷载或大 于35kPa的振动荷载影响,应经设计单位评估其安全影响。 11.3.3基坑使用中,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 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应少于2次,并应观测记录水泵的工作压 力、真空泵、电动机、水泵温度、电流、电压、出水等情况,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和备用电源及设备始终处在正常 状态。 对现场所有的井点要有明显的安全保护标识,避免发生井点 破坏,影响降水效果。同时,注意保护井口,防止杂物掉人井 内,检查排水管、沟,防止渗漏。北方地区冬期降水应采取防冻 旅
11.3.5基坑使用中一旦围护结构出现缺陷CECS 567-2018-T 无增容电供暖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将可能直接影响基
5基坑使用中一旦围护结构出现缺陷,将可能直接影响 全,应由基坑使用单位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1 侧单位等共同编制修复方案,并经评审后实施
11.3.6基坑使用中除应符合自身的稳定性和承载力等安全要求
之外,应符合基坑周边环境对变形控制要求,根据基坑周围环境 的状况及保护要求NB/T 10083-2018 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做好相互协调工作,采取相应的变形控制措 施,避免发生相互影响。必要时可对邻近建(构)筑物及管线采 取土体加固、结构托换、架空管线的防范措施。
之外,应符合基坑周边环境对变形控制要求,根据基坑周围环境 的状况及保护要求,做好相互协调工作,采取相应的变形控制措 施,避免发生相互影响。必要时可对邻近建(构)筑物及管线采 取土体加固、结构托换、架空管线的防范措施。 11.3.7坑外地下管线沉降变形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后果影响 范围可能较大,应综合采取处理措施。基坑使用中应采用信息法 施工,施工中以数据分析、信息分析以及过程监测反馈设计为基 础,实施必要的安全控制技术措施,同时,可结合现场情况和进 展,适时调整安全技术措施。如发现邻近建(构)筑物、管线出 现受损时,可采取锚杆静压桩、树根桩、隔离桩及注浆加固保护 等修复措施。在实施修复中,应注意加强对保护对象和基坑变形
统一书号:15112:23825 定 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