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306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6.3.1车辆基地内多为工业建筑,建筑设计在满足工艺

提下,应尽可能减少房间外围护结构的面积,凹凸面过多会降低 内部房间使用率,也造成材料和土地浪费,车辆基地应采用合理 的面宽和进深,合理控制层高和立面形体变化

3.2重庆地区夏季炎热甘12G3 湿陷性黄土地区墙下条形基础,在规划无特殊要求下,建筑外墙及

6.3.3建筑外部设施应与主体统一设计、施工,并应考虑后期检

能,并提升建筑环境,改善工业建筑整理形象。本条主要针 段内的综合楼及大库辅跨等有采暖制冷要求的房间的屋面 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的面积应不小于该类房间屋面面 50%

6.3.5由于重庆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对于车辆基地内

宿舍及辅跨空调房间的能耗不利,因此,以上建筑西向窗墙比面 积过大应采取外遮阳措施,减少夏季太阳辐射,提高能效。外遮 阳形式多样,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不同遮阳形式的措施,可以是临 时的或永久遮阳措施。主要的方式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挡 板、百叶、热反射玻璃、阳光控制膜、镀膜玻璃等多钟措施,也可以 设置活动遮阳以适应一年四季变化。其他开的停车棚和材料 棚等不受此条影响。此处的西向指西偏北30度和西偏南60度。

用建筑各检修用房特殊性,为降低其辅助用房空调房间的能耗 应采用A级材料划分辅助用房与大库用房隔墙,自保温系统具有 不燃烧、外装饰物易牢固粘贴,施工方便等特点,应提倡使用

6.3.7由于车辆基地内运用库联合检修库、材料库等厂房建筑

辅跨房间均设置人员活动的空调房间,对于围护结构采取保温隔 热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该部分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满足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的相关要求

大建筑内部热辐射强,对于人体舒适性不利,也不利于节

大建筑内部热辐射强,对于人体舒适性不利,也不利于节约能源 故应对屋面透明部分总面积比例作出相应限值

是提高室内热舒适性的重要手段,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过小会严重 影响室内自然通风效果,影响建筑的室内环境,故要求在不能满 足开窗面积比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按照换气次数不低于2 次/h设计。

6.3.12由于车辆基地内的停车场及检修库面积大,内部

用自然通风,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通过不同季节典型 风向、风速模拟,计算“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时”可将 建筑外窗室内表面风压默认为OPa,可开启外窗的室外风压绝对 值大于0.5Pa,即可判定此外窗满足要求

窗条件,因此,提升地下停车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品质,需要通 过专项设计解决地下空间的通风与采光问题,其中,在通风方面: 地下有人办公场所通风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 面积的5%,当不能满足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在采光方面,应 合理设置自然采光措施,如高侧窗、采光天窗或采用导光管采光 系统,其采光不足部分可补充人工照明,以改善地下停车场的内 部环境。

修库等,厂房往往占地面积较大、空间较高,为了保证

域照度,充分利用光资源,降低能耗,在其上部应设置采光天窗等 自然采光措施,并鼓励光导管、棱镜玻璃等措施合理利用自然光。 对于车辆基地内的运用库、联合检修库等类工业建筑,参照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规范》GB50033中的车库要求进行 规定,天然光照度宜达到1501x。对于车辆基地内的综合楼、控制 中心等办公休息建筑,应按照民用建筑符合国家标准《建筑采光 设计规范》GB50033中对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的采光系数标准 值及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其中,采光系数标准 值为3.0%,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为4501x。因此,建筑在充分 利用天然光资源的同时,应注意控制不舒适眩光并满足相关 规定。

6.3.15车辆基地的综合楼一般分为办公和司机宿舍,办

参考《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的隔 声要求,司机公寓参考住宅建筑中的卧室、起居室的隔声要求。

6.3.17合理提高结构材料的耐久性,可在造价增量有限的情况

7.2供配电与照明系统

7.2.2牵引供电分区涉及工程投资、供电质量、杂散电流 诸多方面。在确保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 优化方案减少设备和线路的电能损耗

7.2.3是否设置变电所除应考虑总负荷,还需考虑变配电设备

初期投入、通风、防灾、设备运行损耗等各种因素。 节约用地、节约用材是绿色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轨道 交通工程,特别是地下工程,合理预留空间,避免房间过大,可节 约大量建设投人。

7.2.7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已尝试采用不

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建线路宜根 夫已开通线路的运行经验,结合线路自身特点,设置再生制 量吸收装置

7.2.8供电系统无功补偿应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

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确定最优补偿容量和分布方式。应结合系 统运行方式将中压环网和低压电缆参数纳入无功平衡计算,宜采 用集中补偿、预留补偿、动态补偿相结合的方案,不得向电网倒送 无功功率。

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经验来看,施工质量特别是土建施 量达不到杂散电流防护设计要求、线路开通后轨行区环境维

不到位、外部市政管线自身防护不足等因素会严重影响杂散电流 防护的实际效果。杂散电流防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引起 各方重视。

7.2.12对于非系统性用电设备,如卷帘门、排气扇、钢轨涂油器

7.2.12对于非系统性用电设备,如卷帘门、排气扇、钢轨 等等,可以由对应负荷等级的配电箱就近配电,节省管线, 路损耗。

7.2.15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发展指南(2015

0)》的要求,在设有小汽车停车位的项目,应提前预留新能 车的充电容量

7.2.16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 所的功率密度值已经可以达到规范目标值的要求。应按 值开展设计。

7.2.18考虑到车站公共区功能多、面积大,因此控制模

据不同分区、不同时段进行区分。 7.2.19出人口和地面风亭多位于人流量较大的路口,适量设置 光导装置不仅节约电能,还可以进一步宣传节能理念,带来良好 的社会效应。

7.2.19出人口和地面风亭多位于人流量较大的路口,适量设置

光导装置不仅节约电能,还可以进一步宣传节能理念,带 的社会效应。

7.3.2超高峰时段较短,在往通风空调系统来不及烫平”温度 的波动,客流量便快速下降。因此,按照该时段客流计算负荷将 导致系统容量不必要的浪费。

7.3.3考虑重庆气候特点和过渡舒适性的需要,在

定的30/29℃的基础上,并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的 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区空调计算温度。

提高冷冻水温度,在满足空调系统需要同时,可以节约冷水机组 的运行能耗。冷冻水具体设计温度、温差,应结合通风空调设计 情况及冷源设置情况综合确定

7.3.5地下车站每端活塞风道设置数量,还需结合配线、是否连

7.3.6当列车不设置车载电阻时,列车站停期间客室地板以下 设备发热量较小,设置下排风道意义不大,但会增加排热风机容 量和运行电耗

7.3.7站台与站厅共设系统不易实现设计的温度目标值,造成 系统运行能耗浪费。 出人口通道、换乘通道区域输送距离较长,与站台或站厅公

7.3.7站台与站厅共设系统不易实现设计的温度目标值,造成

出入口通道、换乘通道区域输送距离较长,与站台或站厅 区合用通风空调系统,将增加整个系统运行能耗

实现蒸发冷凝机组冷凝器排风的自然进风,以利于节约 耗。在设置机械进风系统时,必须进行专项论证

7.3.14车站公共区、设备与管理用房空调系统运行时间不同

步,且设备与管理用房空调系统夜间运行负荷率较低。冷水机组 分设可有效提高部分负荷运行时的冷机效率。当公共区空调末 端采用双端布置,且冷冻水泵采用变频调节时,经技术经济比选 后,也可合设冷源,

7.3.15当回排风量小于服务区域的排烟量时,回排风机兼作排

烟风机会导致回排风机需变频才能实现工频运行,造成不必要的 变频损耗。 轨道交通车站空调回排风机一般采用轴流风机,与离心式空 周送风机串联使用后难以实现控制目标;另外单风机系统管路更 为简单,输送损失相当也小一些。 暗挖单拱结构断面较高,送风机布置在两侧较低位置,可节 约运行能耗。 排风由正压自然排除,一方面可以减小回排风机的规格和容 量,另一方面正压排风也可以减弱屏蔽门漏风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7.3.19条文明确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空调冷水系统设计,按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对循环水泵耗电输冷比提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对循环水泵耗电输冷 要求。

7.3.20地下车站全天空调负荷变化较大,且空调送排风

共区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不高,因此在空气过滤器的设置 设置过滤、净化、杀菌装置,提供健康舒适的乘候车环境,

强对空气过滤器的维护工作

7.3.22为保证站厅及站台空气质量,空调风系统不应采用土建 风道作为送风道,特殊情况时,土建送风道必须采取防尘措施。 7.3.24本条依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有关规定,并结合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空调系统包括建筑 层高、服务用房性质、舒适度要求、室内计算温度等实际情况确定 最小送风温差,以减少输送能耗

7.3.22为保证站厅及站台空气质量,空调风系统不应采

统单位风量耗功率也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 量、数据搜集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國值告警、状态数据分析等, 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功能、相关标准、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确定。 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及其冷源的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应独立 设置。以往工程设计中,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及其冷源系统分别由 BAS及群控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一方面,未能实现风系统 与水系统的综合联动控制,节能效果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划清 买施层面两者之间的责任界面,实施效果差。

略和控制目标精度要求,空调系统便难以达到既定的控制目标。 司时,控制目标和精度要求应该综合考虑节能和技术经济因素合 理确定

7.3.30施工图设计时,对于同时运行的设备,按可组别进行分

7.3.31车站公共区通过出入口与室外大气相通,且

启时与隧道相通,由于外部气流的冲击,室内局部环境温度波动 较大,可采用0.5h的回风平均温度作为控制且标更为合理

此应设置负荷调节措施。采取台数控制应尽量避免设备频繁启 停,以免设备频繁启动引起的较大耗电量和设备损耗

节时,调节阀门宜采用等百分比控制阀,并应采取保证控制阀阀 权度的技术措施

7.3.35考虑到地下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与外界的

交换较为频繁,在不进行机械补充室外新鲜空气的情况下,系统 也可基本上满足人员新风需求

7.4.7除地下车站、部分建筑地下室等无法重力排水的部位以 外,其他地面以上排水系统应采用重力流排水系统。车辆基地内 的运用库等建筑屋面面积较大,雨水排水系统可采用虹吸压力排 水系统。

7.4.9车辆基地选址现状多为未开发的自然地块,低影响开发

(LID)实施可控性高,其建设应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车辆基地采用LID系统,可以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径流污染,是 对段场周边既有天然水系统的一种自然保护,也利于修复城市局 部水生态系统

7.4.10车站及区间结构渗漏水、车辆段大库屋面雨刀

车站及区间结构渗漏水、车辆段大库屋面雨水等经过处

理达标后可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冲厕、绿化及道路冲洗用水使用。 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其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标准。 轨道交通项目应结合城市规划、项目所处区域再生水资源 水量平衡、水量稳定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确定非传统水源。项目 周边存在市政再生水系统时,使用市政再生水具有较高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7.4.12自前我国已对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 催,绿色轨道交通鼓励选用更高节水性能的节水型器具。根据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中规定,大部分卫生洁具的用水 量等级能满足用水效率不低于二级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由于轨 道交通人流量大,应进一步提升用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的要求,

7.5.3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有利于减小设备荷载,降低运行 能耗。如,电梯电引绳采用静音、轻质的钢带代替传统的钢丝绳: 自动扶梯桁架钢材采用Q345B代替Q235B;自动扶梯上下盖板

7.5.3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有利于减小设备荷载,降低运行

采用一体式铝合金代替碳钢基底覆不锈钢板;自动扶梯梯级同样 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等。采用高性能电动机,有利于提高电动机运 行效率,从而降低运行能耗。如,电梯的电引电机采用“永磁同步 电机,无齿轮一体化“结构;自动扶梯的电动机采用6极电动机代 替4极电动机等。 实际运营中可根据客流情况,关停某时段客流量较小的自动 扶梯设备。 7.5.5以保证电机以较高效率运行。降温措施需满足电机的散

7.5.5以保证电机以较高效率运行。降温措施需满足电

7.6.3目前不同厂商所采用的不同运行控制模式实现轨道交

互联互通的难度较大,针对既有轨道交通线路需要进行改造,对 于新建绿色轨道交通,在设计之初应提出统一的规划与需求,以 减少后期投资,达到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的目的

7.6.10乘客信息系统LCD液晶显示器应采用技术先进、稳定

5.10乘客信息系统LCD液晶显示器应采用技术先进、稳 靠、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如LED背光、OLED及更为 的产品等。

7.6.11能源管理系统的架构一般应

庆轨道交通目前采用的车站和中心两级运营管理模式需要 能源管理系统设置中心、车站两级管理可以很好满足运营

7.6.13能源管理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实现以下功能:

1数据采集宜采用自动实时采集方式,数据采集与存储时 间间隔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2系统应支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确保计量数据的完整性 和正确性。 3系统应支持按照实际管理需求,灵活配置统计和分析模 型,实现分区域、分类、分项能耗统计和分析。对比分析方式支持 同比、环比、百分比等方式。 4系统应可灵活设置不同的能耗告警条件、目标限值及告 警方式,至少支持声音或动画显示。 5系统应支持对用能设备和计量表计的运行管理、故障报 警管理、参数管理,以及台账信息维护管理。 6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数据备份、迁移、导出、清除和恢复机 制,兼容支持主流数据库,具有开放的数据库接口功能。同时应 提供便捷的数据库维护工具,数据库的维护和操作记录应可 查询。 7系统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示效果,实现能源消耗 量、能源运行参数、环境参数的可视化监视。 8系统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 系统应支持用户角色定义和权限分配,同时应支持记录/查询用 户的操作日志及报警信息

7.6.14重点能耗设备主要包括隧道通风系统、排热通风系统、

重点能耗设备的能耗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有:用电量分项统计 分析,即事故风机、射流风机、排热风机、空气处理机组、空调系统 回排风机、冷源、水泵、冷却塔等主要用电设备能实现设备能耗分 析;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的补水量分析;冷源输出的冷量和空调

未端冷量的统计分析。

7.7.2站台门按照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时,在10pa固定门处漏风 量不大于2m²/(hm²),滑动门出漏风量不大于8m²/(hm²),但这 仅针对实验条件下的样机测试,实际屏蔽门安装后仍然会由于各 种安装施工问题导致与样机性能存在显著差异,而实际漏风量的 测定方法目前仍在进行讨论。提升门体本身气密性是减少漏风 量的措施之一,同时还应注意站台门的安装过程与质量

8.1.3采用集中加工配送模式可实现工厂化加工生产

8.1.3采用集中加工配送模式可实现工厂化加工生

3采用集中加工配送模式可实现工厂化加工生产,有利 少现场用地,提升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降低现场加工对 不境的影响

8.2.1施工现场各类设施应根据现场环境、施工进度、材料供 应、气候特点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置。施工组织设计时 应根据拟建正式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统筹考虑 临时工程的布局设计,做到永临结合

8.2.2地下车站和区间工程的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土

层面应制定土方总体调配方案,对开挖土方进行再利用。 挖出的弃土堆置时,应避免流失,并应回填利用,做到土方 平衡:有条件时应考虑邻近施工场地间的土方资源调配。

8.2.5采用先进节水施工工艺,如:现场水平结构混凝土

盖薄膜的养护措施,竖向结构采用刷养护液养护,杜绝无措施浇 水养护等工艺。

8.2.7施工现场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最天限度

马凳筋、预埋件与安全围栏等;建筑废渣可用于施工便道 铺设。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渣土,

取传统的堆放处理方式,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容易造成水土 流失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轨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渣土进行多 渠道的综合开发利用,如可将施工中产生的石方加工破碎成碎 石,用于隧道建设的混凝土中,也可结合建筑墙材革新等技术措 施,将渣土再利用,制成多孔砖、保温砖、清水墙砖等新型墙材。

8.3.1监测系统可同时监测PM2.5、PM10、噪声指

度、风速风向等参数,现场应设有LED高清屏幕显示监测数据 并可远程通过客户端,移动端查询数据。

8.3.2裸露地面和临时堆放的土方应采用绿色PE防尘网或仿

新型环保渣土车可有效防止传统渣土车违规倾倒、无法实 封闭、四处抛酒、车厢挂土等问题

尽量布置在偏僻处,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和现场办公区、生活区 对钢筋加工棚、木工加工棚宜选择隔声材料进行全封闭 其它强噪声设备应采用隔声屏障、隔声罩等临时降噪措施 氏噪声对环境影响

通常采用的减振措施包括:限制单次装药量、静力爆破、预 玻、微差爆破、减振槽(孔)、吸音板、炮被等

物、酸碱中和等。施工现场产生的泥浆严禁直接排入市政排水 设施。

档高度3米,室外照明灯应加设灯罩,透光方向应集中在

施工围挡高度3米,室外照明灯应加设灯罩,透光方

8.3.7防尘隔离棚可隔离抑制土方开挖、喷射混凝

防尘隔离棚可隔离抑制土方开挖、喷射混凝土、钢筋焊

接、模板安装、混凝土处理等不同施工阶段的扬尘及噪声污染,实 现立体化防尘降噪

8.4.1轨道交通施工线路长,范围广,其安全监管具有的复杂性 和特殊性,单纯依靠人工检查方式,安全隐惠难以得到有效的监 管。将智慧工地系统运用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可有效弥补传 统监管方法的不足和低效,实现安全绿色施工。

8.5.1轨道交通施工期间会占用部分道路交通资源,因此必须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NB/T 42141-2017标准下载,提出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通过重点路段 分流、分层诱导、区域路网调配等方式降低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8.5.2交通疏导方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行人和公共 交通优先通过。

8.5.1轨道交通施工期间会占用部分道路交通资源

8.5.2交通疏导方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行人和公共 交通优先通过。

道路的占用,缓解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目录

GB/T 5169.18-2013标准下载注:标准图集的修订及废止情况见建委文件。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图集目录

注:标准图集的修订及废止情况见建委文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