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3-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11.4.1试验表明,由混凝土及箍筋、腰筋对型钢的约束作 用,在型钢混凝土中的型钢面的宽厚比可较纯钢结构适当放 宽。型钢混凝土中,型钢翼缘的宽厚比取为纯钢结构的1.5倍, 复板取为纯钢结构的2倍,填充式箱形钢管混凝土可取为纯钢结 构的1.5~1.7倍。本次修订增加了Q390级钢材型钢钢板的宽 厚比要求,是在Q235级钢材规定数值的基础上乘以V235/f 得到。 11.4.2本条是对型钢混凝土梁的基本构造要求。
第1款规定型钢混凝土梁的强度等级和粗骨料的最大直径, 主要是为了保证外包混凝土与型钢有较好的粘结强度和方便混凝 土的浇筑。 第2款规定型钢混凝土梁纵向钢筋不宜超过两排,因为超过 两排时,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将产生困难。 第3款规定了型钢的保护层厚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型钢混凝 土构件的耐久性以及保证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同时也是为 广方便混凝土的浇筑。 第4款提出了纵向钢筋的连接锚固要求。由于型钢混凝土梁 中钢筋直径一般较大,如果钢筋穿越梁柱节点,将对柱翼缘有较 大削弱,所以原则上不希望钢筋穿过柱翼缘:如果需镭固在杆 中,为满足锚固长度,钢筋应伸过柱中心线并弯折在柱内。 第5款对型钢混凝土梁上开洞提出要求。开洞高度按梁截面 高度和型钢尺寸双重控制,对钢梁开洞超过0.7倍钢梁高度时 抗剪能力会急剧下降,对一般混凝土梁则同样限制开洞高度为混 疑土梁高的0.3倍。 第6款对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及转换梁提出钢筋锚固、设置抗 栓钉要求。型钢混凝土悬臂梁端无约束,而且挠度较大;转换 梁受力大且复杂。为保证混凝土与型钢的共同变形,应设置栓钉 以抵抗混凝土与型钢之间的纵向剪力。 11.4.3箍筋的最低配置要求主要是为了增强混凝土部分的抗 剪能力及加强对箍筋内部混凝十的约束,防止型钢失稳和主筋压 曲。当梁中箍筋采用335MPa、400MPa级钢筋时,箍筋末端要 求135°施工有困难时,箍筋未末端可采用90直钩加焊接的方式。 11.4.4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向力大于柱子的轴向承载力的50% 时,样子的延性将显著下降。型钢混凝十柱有其特殊性,在一定 轴力的长期作用下,随着轴向塑性的发展以及长期荷载作用下 凝土的徐变收缩会产生内力重分布,钢筋混凝土部分承担的轴力 逐渐向型钢部分转移。根据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结果,考虑长期
轴压比限制分别取为0.7、0.8、0.9。计算轴压比时DB34/T 3444-2019标准下载,可计 钢的作用。
11.4.5本条第1款对柱长细比提出要求,长细比入可取为l。/i, 1。为柱的计算长度,2为柱截面的回转半径。第2、3款主要是 考虑型钢混凝土柱的耐久性、防火性、良好的粘结锚固及方便混 凝土浇筑。 第6款规定了型钢的最小含钢率。试验表明,当柱子的型钢 含钢率小于4%时,其承载力和延性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没有 明显提高。根据我国的钢结构发展水平及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浇筑 施工可行性,一般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总含钢率也不宜大于8%, 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含钢率为4%~8% 11.4.6柱箍筋的最低配置要求主要是为了增强混凝土部分的抗 剪能力及加强对箍筋内部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型钢失稳和主筋压 曲。从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来看,不配箍筋或少配箍筋的型 钢混凝土柱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破 环,特别是型钢高强混凝士构件,更应配置足够数量的箍筋,并 宜采用高强度箍筋,以保证箍筋有足够的约束能力。 箍筋末端做成135°弯钩且直段长度取10倍箍筋直径,主要 是满足抗震要求。在某些情况下,箍筋直段取10倍箍筋直径会 与内置型钢相碰,或者当柱中箍筋采用335MPa级以上钢筋而使 箍筋末端的135°弯钩施工有困难时,箍筋末端可采用90°直钩加 焊接的方式。 型钢混凝士柱中钢骨提供了较强的抗震能力,其配箍要求可 比混凝土构件适当降低:同时由于钢骨的存在:箍筋的设置有 定的困难,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实际配置的箍筋不可能太多 本条规定的最小配箍要求是根据国内外试验研究,并考虑抗震等 级的差别确定的。 11.4.7规定节点箍筋的间距,一方面是为了不使钢梁腹板开洞
11.4.5本条第1款对柱长细比提出要求,长细比入可取为
削弱过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施工。般情况下可在柱 钢腹板上开孔使梁纵筋贯通:翼缘上的孔对柱抗弯士分不利
此应避免在柱型钢翼缘开梁纵筋贯通孔。也不能直接将钢筋焊在 翼缘上;梁纵筋遇柱型钢翼缘时,可采用冀缘上预先焊接钢筋套 筒、设置水平加劲板等方式与梁中钢筋进行连接。 11.4.9高层混合结构,柱的截面不会太小,因此圆形钢管的直 径不应过小,以保证结构基本安全要求。圆形钢管混凝土柱一般 采用薄壁钢管,但钢管壁不宜太薄,以避免钢管壁屈曲。套箍指 标是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的一个重要参数,反映薄钢管对管内混凝 土的约束程度。若套箍指标过小,则不能有效地提高钢管内混凝 士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若套箍指标过大,则对进一步提 高钢管内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的作用不大。 当钢管直径过大时,管内混凝土收缩会造成钢管与混凝土脱 开,影响钢管与混凝士的共同受力,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长细比入取l。/其中l为柱的计算长度,i为柱截面的回 转半径
合剪力墙,在满足本规程第11.4.14、11.4.15条规定的构造要 求时,其型钢和钢板可以充分发挥抗剪作用,因此截面受剪承载 力公式中包含了两端型钢和内藏钢板对应的受剪承载力。
以提供良好的耗能能力,在计算轴压比时,可以考虑内藏钢板的 有利作用,
11.4.15在墙身中加入薄钢板,对于墙体承载力和破
产生显著影响,而钢板周围构件的连接关系对于承载力和破坏 形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试验情况来看,钢板与周围构件的连接 越强,则承载力越大。四周焊接的钢板组合剪力墙可显著提高剪 力墙受剪承载能力,并具有与普通钢筋混凝士剪力墙基本相当或 略高的延性系数。这对于承受很大剪力的剪力墙设计具有十分突 出的优势。为充分发挥钢板的强度,建议钢板四周采用焊接的连 接形式。 对于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为使钢筋混凝土墙有足够的刚度 对墙身钢板形成有效的侧向约束,从而使钢板与混凝土能协同工 作,应控制内置钢板的厚度不宜过大;同时,为了达到钢板剪力 蔷应用的性能和便于施工,内置钢板的厚度也不宜过小。 对于墙身分布筋,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的要求:1)钢筋混凝 土墙与钢板共同工作,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不宜太低,宜适当提 高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使钢筋混凝土与钢板两者协调,提高整 个墙体的承载力;2)钢板组合墙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钢和混 疑土的优点,混凝土可以防止钢板的屈曲失稳,为满足这一要 求,宜适当提高墙身配筋,因此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分布筋配筋率 不宜太小。本规程建议对于钢板组合墙的墙身分布钢筋配筋率不 宜小王0.4%
在地面以上的非埋人式柱脚在地震区容易产生破坏,因此钢柱或 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若存在刚度较大的多层地下
12.1.1震害调查表明,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的破坏比较轻,而 且有地下室对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有利,对结构抗倾覆有利。另 外,现代高层建筑设置地下室也往往是建筑功能所要求的。 12.1.2本条是基础设计的原则规定。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因地 制宜,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合理、经济适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时,对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应有足够的重视,并了解掌握邻近地 下构筑物及各类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标高,以使设计时合理确定基 出方案及提出施工时保证安全的必要措施
制宜,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合理、经济适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时,对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应有足够的重视,并了解掌握邻近地 下构筑物及各类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标高,以使设计时合理确定基 础方案及提出施工时保证安全的必要措施。 12.1.3在地震区建造高层建筑,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 地段,这不仅关系到建造时采取必要措施的费用,而且由于地震 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地震可能带来不可预计的震害损失。 12.1.4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根据上部结构和地质状况,从概 念设计上考愿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影响是必要的。高层建筑 深基坑施工期间的防水及护坡,既要保证本身的安全,同时必须 注意对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地下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的 影响。
地段,这不仅关系到建造时采取必要措施的费用,而且由于 不确定性,一日发生地震可能带来不可预计的震害损失
念设计上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影响是必要的。高层 深基坑施工期间的防水及护坡,既要保证本身的安全,同时 注意对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地下设施的止常使用和安 影响。
12.1.5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上的筱形基础比较经济
大然地基而承载力和沉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时,可采用复合地 基。自前国内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复合地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 验,可根据需要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高到(300~500)kPa, 满足一般高层建筑的需要。 现在多数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用作汽车库、机电用房等大空 间,采用整体性好和刚度大的形基础是比较方便的;在没有特 殊要求时,没有必要强调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质条件好、荷载小、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号 寸,高层建筑采用交叉梁基础、独立柱基也是可以的。地下望 声一般均为钢筋混凝土,因此,交叉梁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较好的
当地质茶件好、何载小、且能满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时,高层建筑采用交叉梁基础、独立柱基也是可以的。地下室列外 谱一般均为钢筋混凝土,因此,交叉梁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也是 比较好的。 12.1.6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重,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 偏心。建筑物在沉降的过程中,其总重量对基础底面形心将产生 新的倾覆力矩增量,而此倾覆力矩增量又产生新的倾斜增量,倾 斜可能随之增长,直至地基变形稳定为止。因此,为减少基础产 生倾斜,应尽量使结构竖向荷载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相重合。本 条删去了02规程中偏心距计算公式及其要求,但并不是放松要 求,而是因为实际工程平面形状复杂时,偏心距及其限值难以准 确计算。 12.1.7为使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和竖向荷载作用下,其地基 压应力不致过于集中,对基础底面压应力较小一端的应力状态作 了限制。同时,满足本条规定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倾覆能力具 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不需再验算结构的整体倾覆。 对裙房和主楼质量偏心较大的高层建筑,裙房和主楼可分别 进行基底应力验算。 12.1.8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与基础埋置深度关系比较 大,软弱土层时更为明显,因此,高层建筑的基础应有一定的埋 置深度:当抗震设防烈度高、场地差时,宜用较大理置深度,以 抗倾覆和滑移,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根据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情况,层数越来越多,高度不断增 高,按原来的经验规定天然地基和桩基的埋置深度分别不小于房 屋高度的1/12和1/15,对一些较高的高层建筑而使用功能又无 地下室时,对施工不便且不经济。因此,本条对基础埋置深度作 了调整。同时,在满足承载力、变形、稳定以及上部结构抗倾覆 要求的前提下,埋置深度的限值可适当放松。基础位于岩石地基 上,可能产生滑移时,还应验算地基的滑移。 12.1.9带裙房的大底盘高层建筑,现在全国各地应用较普遍。
12.1.6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载重,对基础底面一般难免有
12.1.6 高层建筑由于质心高、荷
12.1.7为使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力和竖向荷载作用下
进行基底应力验算。 12.1.8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与基础埋置深度关系比较 大,软弱土层时更为明显,因此,高层建筑的基础应有一定的埋 置深度;当抗震设防烈度高、场地差时,宜用较大埋置深度,以 抗倾覆和滑移,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根据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情况,层数越来越多,高度不断增 高,按原来的经验规定天然地基和桩基的埋置深度分别不小于房 屋高度的1/12和1/15,对一些较高的高层建筑而使用功能又无 地下室时,对施工不便且不经济。因此,本条对基础埋置深度作 了调整。同时,在满足承载力、变形、稳定以及上部结构抗倾覆 要求的前提下,埋置深度的限值可适当放松。基础位于岩石地基 上,可能产生滑移时,还应验算地基的滑移。
进行基底应力验算。 12.1.8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与基础埋置深度关系比较 大,软弱土层时更为明显,因此,高层建筑的基础应有一定的埋 置深度;当抗震设防烈度高、场地差时,宜用较大埋置深度,以 抗倾覆和滑移,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高层主楼与裙房之间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多数不设永久沉降缝。我 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多栋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 表明,地基沉降曲线在高低层连接处是连续的,未出现突变。高 会主楼地基下沉,由于土的剪切传递,高层主楼以外的地基随之 下沉,其影响范围随土质而异。因此,裙房与主楼连接处不会发 生突变的差异沉降,而是在裙房若于跨内产生连续的差异沉降。 高层建筑主楼基础与其相连的裙房基础,若采取有效措施 的,或经过计算差异沉降引起的内力满足承载力要求的,裙房与 主楼连接处可以不设沉降缝
12.1.10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
50108修改了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考虑全国的实际情况 改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由C30改为C25
12.2.1本条是在02规程第4.8.5条基础上修改补充的。当地 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顶板及其下层竖向 结构构件的设计应适当加强,以符合作为嵌固部位的要求。梁端 截面实配的受弯承载力应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 料强度标准值等确定;柱端实配的受弯承载力应根据轴力设计 值、实配钢筋面积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等确定
12.2.2本条明确规定地下室应注意满足抗浮及防腐蚀的要求。
室不宜设永久变形缝,并进一步根据全国行之有效的经验提出针 对性技术措施,
中,该过渡区适当予以加强是十分必要的。
12.2.5 根据工程经验,提出外墙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设计 要求。
12.2.6控制和提高高层建筑地下室周边回填土质量,
12.2.7有窗井的地下室,窗井外墙实为地下室外墙一部分,窗
外墙应计入侧向土压和水压影响进行设计;挡土墙与地下 墙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支撑,以保证结构的有效埋深
12.3.1自前国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较多为直接采用电算程序得 到的各种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和同一地基或桩基承载力特征值进 行设计,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主要引起高层建筑边角竖向结构较无 轴力,将此短期效应与永久效应同等对待,加大了边角竖向结构 的基础,相应重力荷载长期作用下中部竖向结构基础未得以增 强,导致某些国内高层建筑出现地下室底部横向墙体八字裂缝、 典型盆式差异沉降等现象
扣除底板及其地面自重,并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当地基 部结构刚度较差,或柱荷载及柱间距变化较大时,筏板内力 弹性地基板分析。
12.3.7上部墙、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可从筱板梁的顶面
承载力计算要求;必要时应验算基础梁顶面柱下局部受压承 载力。
9 筱板基础,当周边或内部有钢筋混凝上墙时,墙下可不
再设基础梁,墙一般按深梁进行截面设计。周边有墙时,当基础 氏面已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筏板可不外伸,有利减小盆式差异 允降,有利于外包防水施工。当需要外伸扩天时,应注意满足其 到度和承载力要求。 12.3.10桩基的设计应因地制宜,各地区对桩的选型、成桩工 艺、承载力取值有各自的成熟经验。当工程所在地有地区性地基 设计规范时,可依据该地区规范进行桩基设计。 12.3.15为保证桩与承台的整体性及水平力和弯矩可靠传递 桩顶嵌入承台应有一定深度,桩纵向钢筋应可靠地锚固在承 中
时,底板反力可假定为均布,可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计算内力, 整体弯曲的影响在构造上加以考虑。本规定主要依据工程实际观 测数据及有关研究成果
13.1.1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难度大,涉及深基础、钢结构等 特殊专业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施 工承包的技术能力和相应资质, 13.1.2施工单位应认真熟悉图纸,参加建设(监理)单位组织 的设计交底,并结合施工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13.1.3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十分重要。施工前, 应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 策划和施工方案的优选,并向有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13.1.4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的施工方法可能对结构的受 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施工工况下甚至与设计计算工况存在较 天不同;大型机械设备使用量大,且多数要与结构连接并对结松 受力产生影响;超高层建筑高空施工时的温度、风力等自然条件 与天气预报和地面环境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应根据有关情况 进行必要的施工模拟、计算。 13.1.5提小季节性施工应遵循的标准和一般要求
简层建巩论凝工结构施工测重方柔据实际请统拥 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任务要求; 3)测量依据、方法和技术要求; 4)起始依据点校测: 5)建筑物定位放线、验线与基础施工测量:
6)士0.000以上结构施工测量; 7)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8)沉降、变形观测; 9)成果资料整理与提交。 建筑小区工程、大型复杂建筑物、特殊工程的施工测量方 案,除以上内容外,还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增加场地准备测 量、场区控制网测量、装饰与安装测量、竣工测量与变形测 量等。 13.2.2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仪器的精度及准确性对施工质量、结 构安全的影响大,应及时进行检定、校准和标定,耳应在标定有 效期内使用。本条还对主要测量仪器的精度提出了要求。 13.2.3本条要求及所列两种常用方格网的主要技术指标与现行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中有关规定一致。如采用 其他形式的控制网: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相关规定。 13.2.4表13.2.4基础放线尺寸的允许偏差是根据成熟施工经 验并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3.2.5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无其是对结 四廓轴线的投测直接影响结构的竖向偏差。根据自前国内高层 建筑施工已达到的水平,本条的规定可以达到。竖向投测前,应 对建筑物轴线控制桩事先进行校测,确保其位置准确。 竖向投测的方法,当建筑高度在50m以下时,宜使用在建 筑物外部施测的外控法:当建筑高度高于50m时,宜使用在建 筑物内部施测的内控法,内控法宜使用激光经纬仪或激光铅 直仪。 13.2.7附合测法是根据一个已知标高点引测到场地后,再与另 个已知标高点复核、校核,以保证弓测标高的准确性,
构安全的影响大,应及时进行检定、校准和标定,耳应在 效期内使用。本条还对主要测量仪器的精度提出了要求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中有关规定一致。如 其他形式的控制网,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 GB50026的相关规定。
13.2.4表13.2.4基础放线尺寸的允许偏差是根据成熟放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03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一个已知标高点复核、校核,以保证引测标高的准确性。
测。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由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
当其标高差值小于3mm时,以其平均点作为标高引测水平线; 沙平时,宜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建筑物下沉与地层上质、基础构造、建筑高度等有关,下沉 量一般在基础设计中有预估值,若能在基础施工中预留下沉量 (即提高基础标高),有利于工程竣工后建筑与市政工程标高的 衔接。
13.2.10设计单位根据建筑高度、结构形式、地质情况
3.2.10设计单位根据建筑高度、结构形式、地质情况等因
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对高层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提出要求。观测 工作一般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做 好相关工作,并及时掌握情况,如有异常,应配合相关单位采取 相应措施。
13.3.1深基础施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安全,应全面、详细地 掌握地下水文地质资料,场地环境,按照设计图纸和有关规范要 求,调查研究,进行方案比较,确定地下施工方案,并按照国家 的有关规定,经审查通过后实施,
5.3.3土方开挖前应采取降低水位措施,将地下水降到低
设计标高500mm以下。当含水丰富、降水困难时,或满足节 约地下水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要求时,宜采用止水幕等 截水措施。停正降水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以防水位过早上升使 建筑物发生上浮等问题,
13.3.4列举了基础工程施工时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可采用的不同
13.3.5列举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型原则和施工时针对
13.3.6指明了地基处理可采取的土体加固措施。
13.3.7、13.3.8
百 进行监测。对可能受影响的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地下管线等应作重点监测。
13. 4.1 提出了垂直运输设备使用的基本要求 13.4.2 列举出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所采用的设备应符合的有 关标准。
确垂直运输设施配置应考虑的情况,提出垂直运输设备的选用, 安装、使用、拆除等要求。 13.4.4~13.4.6对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设备一般包括的起重 设备、混凝土泵送设备和施工电梯,按其特点分别提出施工 要求。
13.5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13.5.1脚手架和模板支架的搭设对安全性要求高,应进行专项 设计。高、大模板支架和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应按住房与城乡建 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建质(2009)87 号「的要求进行专家论证。 13.5.2列举了脚手架及模板支架施工应遵守的标准规范。 13.5.3基于脚手架的安全性要求和经验做法,作此规定。 13.5.5工字钢的抗侧向弯曲性能优于槽钢,故推荐采用工字钢 作为悬挑支架。 13.5.6卸料平台应经过有关安全或技术人员的验收合格后使 用,转运时不得站人,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13.5.7·采用定型工具式的模板支架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利于 周转、降低成本,
13.5.1脚手架和模板支架的搭设对安全性要求高,应进行专项 设计。高、大模板支架和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应按住房与城乡建 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 号了的要求进行专家论证。
13.5.6卸料平台应经过有关安全或技术人员的验收合格 用,转运时不得站人,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13.5.7·采用定型工具式的模板支架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周转、降低成本。
6.1强调模板工程应进行专项设计,以满足强度、刚度和利 要求。
13.6.2列举了模板工程应符合的有关标准和对模板的基本 要求。
13.6.3对现浇梁、板、柱、墙模板的选型提出基本要求。现 浇混凝土宜优先选用工具式模板,但不排除选用组合式、永久式 模板。为提高工效,模板宜整体或分片预制安装和脱模。作为永 久性模板的混凝土薄板,一般包括预应力混凝土板、双钢筋混凝 土板和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板。清水混凝土模板应满足混凝土的设 计效果。
约投资。后浇带模架应设计为可独立支拆的体系,避免在项 模时对后浇带部位进行二次支模与回顶
5.6.5~13.6.7分别阐述大模板、滑动模板和爬升模板的通 围和施工要点。模板制作、安装充许偏差参照了相关标准 定。
上浮,防止上浮的有效措施是将芯管或钢筋骨架与模板进行拉 结,在模板施工时就应综合考虑。
13.7.1指出钢筋的原材料、加工、安装应符合的有关标准。
计单位综合考虑钢筋性能、结构抗震要求等因素,对不同部位 构件采用的钢筋作出明确规定。施工中,钢筋的品种、规格、性 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13.7.3本条提出粗直径钢筋接头应优先采用机械连接。列举了 钢筋连接应符合的有关现行标准。锥螺纹接头现已基本不使用, 故取消原规程中的有关内容
钢筋连接应符合的有关现行标准。锥螺纹接头现已基本不使用
13.7.4指出采用点焊钢筋网片应符合的有关标准
13.7.5指出采用新品种钢筋应符合的有关标准。
13.7.深柱、梁梁相交部位钢筋位置及相互关系比较复杂,施 工中容易出错,本条规定对基本要求进行了明确。 13.7.7提出了箍筋的基本要求。螺旋箍有利于抗震性能的提 高,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施工中应按照设计及工艺要求,保 证质量。
其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影响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安全, 应严格保证。
13.7.9现场钢筋施工宜采用预制安装,对预制安装
7.9现场钢筋施工置采用预制安装,对预制安装钢筋骨架 土大小和运输提出要求,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13. 8 混凝土工程
13.8.1高层建筑基础深、层数多,需要混凝土质量高、数量 大,应尽量采用预拌泵送混凝土。 13.8.2列举了混凝土工程应符合的主要标准。 13.8.3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工作性、适当高强度为基本 要求,并根据不同用途强化某些性能,形成补偿收缩混凝士、自 密实免振混凝土等。 13.8.4~13.8.6增加对混凝土落度、浇筑、振捣的要求。强 调了对混凝士浇筑过程中模板支架安全性的监控。 13.8.7强调了混凝土应及时有效养护及养护覆盖的主要方法。 13.8.8列举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应符合的技术规程。 13.8.9提出对柱、墙与梁、板混凝土强度不同时的混凝士浇筑 要求。施工中,当强度相差不超过两个等级时,已有采用较低强 度等级的梁板混凝十浇筑核心区(直接浇筑或采取必要加强措 施)的实践,但必须经设计和有关单位协商认可。 13.8.10混凝土施工缝留置的具体位置和浇筑应符合木规程和 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13.8.11后浇带留置及不同类型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应 然全设计要求一坦言三法楚泪烯十一强庭等级目出王对该部位
有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的加强,也是目前的通常做
的加强,也是目前的通常做法。 13.8.12混凝土结构允许偏差主要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其中截面 尺寸和表面平整的抹灰部分系指采用中、小型模板的允许偏差, 不抹灰部分系指采用大模板及爬模工艺的充许偏差
13.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3.9.1大体积混凝土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士,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 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十。高层建筑底板、转换 层及梁柱构件中,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的很多,因此本规程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单独成节,以明确其主要要求。 超长结构自前没有明确定义。本节所述超长结构,通常指平 面尺寸大于本规程第3.4.12条规定的伸缩缝间距的结构。 本条强调大体积混凝土与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前应编制专项 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进行必要的温控计算,并明确控制大体积 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13.9.3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内外温差和混凝土收缩 变形大,易产生裂缝。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应从设计构造、原
大体积混施工单独成节,以明拥具王要要求。 超长结构自前没有明确定义。本节所述超长结构,通常指平 面尺寸大于本规程第3.4.12条规定的伸缩缝间距的结构。 本条强调大体积混凝土与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前应编制专项 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进行必要的温控计算,并明确控制大体积 混凝士裂缝的措施。 13.9.3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内外温差和混凝土收缩 变形大,易产生裂缝。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应从设计构造、原 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浇筑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大体积基础底 板、外墙混凝土可采用混凝土60d或90d强度,并采用相应的配 合比,延缓混凝土水化热的释放,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但 应由设计单位认可,并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 13.9.4对大体积混凝土与超长结构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提出 要求。
13.9.5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振捣提出相关要求。
的根本自的是控制混凝十内外温差。养护方法应考虑季节性特 点。测温可采用人工测量、记录,目前很多工程已成功采用预埋 温度电偶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测温记录。测温结果应及时向有
关技术人员报告,温差超出规定范围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13.9.7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或跳仓法施工 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跳仓浇筑间隔时间不 宜少于7d
13.10混合结构施工
13.11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
13.11.1为保证复杂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应编制 专项施工方案。 13.11.2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加强层的施工要求。需要 注意的是,应根据转换层、加强层自重大的特点,对支撑体系设 计和荷载传递路径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13.11.3~13.11.5提出了悬挑结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塔楼 连接体的施工要求。
13.12.1列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应遵守的技术规范、
织鉴定并发放生产和使用证的产品,并具有当地建筑安全监督管 理部门发放的产品准用证。 13.12.3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避雷要求高,避雷系统应覆盖整个 施工现场。 13.12.4高层建筑施工应严防高空坠落。安全网除应随施工楼 层架设外,尚应在首层和每隔四层各设道。 13.12.5钢模板的吊装、运输、装拆、存放,必须稳固。模板 安装就位后,应注意接地。 13.12.6# 提出脚手架和工作平台施工安全要求。 13.12.7 提出高层建筑施工中上、下楼层通信联系要求。 13.12.8 提出施工现场防止火灾的消防设施要求。 13.12. 9 对油漆和涂料的施工提出防火要求,
13.13.1对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提出绿色施工及其培 训的要求。 13.13.2提出了混凝土耐久性和环保要求。 13.13.3~13.13.7针对高层建筑施工,提出“四节一环保”要 求。第13.13.7条的降尘措施如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 盖、封闭等;降噪措施包括:尽量使用低噪声机具,对噪声大的 机械合理安排位置,采用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措施等
根据国内研究成果并与德国《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士结构设计 和施工规范》DIN1045的比较表明,对不同支承条件弹性墙肢 的临界荷载,可表达为统一一形式:
元"E er 1216
其中,计算长度取为所,β为计算长度系数,可根据墙肢的 支承条件确定;h为层高。 考虑到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荷载的长期性以及荷载偏心距 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要求墙顶的竖向均布线荷载设计值不大于 E.t3 qcr/8,即 剪力墙各墙肢,本附录第D.0.3条规定的计算长度系数大于 理论值。 当剪力墙的截面高度或宽度较小月层高较大时,其整体失稳 可能先于各墙肢局部失稳,因此本附录第1.0.4条规定,对截 面高度或宽度小于截面厚度的2倍和800mm的T形、L形、槽 形和工学形剪力墙,除按第D.0.1~D.0.3条规定验算墙肢局部 稳定外,尚宜验算剪力墙的整体稳定性。
附录F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
F.2.1外加强环可以拼接,拼接处的对接焊缝必多 等强。
等强。 F.2.2采用内加强环连接时,梁与柱之间最好通过悬臂梁段连 接。悬臂梁段在工厂与钢管采用全焊连接,即梁翼缘与钢管壁采 用全熔透坡口焊缝连接、梁腹板与为钢管壁采用角焊缝连接:悬 臂梁段在现场与梁拼接,可以采用栓焊连接,也可以采用全螺栓 车接。采用不等截面悬臂梁段,即翼缘端部加宽或腹板加腋或后 时翼缘端部加宽和腹板加腋,可以有效转移塑性铰,避免悬臂梁
段与钢管的连接破坏,
HG/T 20573-2012 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F.2.3本规程中钢筋混凝十梁与钢管混凝十柱的接方式分另
针对管外剪力传递和管外弯矩传递两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在相 应条文的图示中只针对剪力传递或弯矩传递的个方面做了表 示,工程中的连接节点可以根据工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剪力和弯矩 传递方式进行组合。
F.2.8井字双梁与钢管之间浇筑混凝土,是为了确保
8并字双梁与钢管之间浇筑混凝土,是为了确保节点上各
梁端的不平衡弯矩能传递给柱
弯矩能平稳地传递给钢管混凝土柱,并使环梁不先于框架梁端出 现塑性铰
钢管开孔所造成的管壁削弱。穿筋后,孔与筋的间隙可以补焊。 条件许可时GB/T 37789-2019标准下载,框架梁端可水平加腋,并令梁的部分纵筋从柱侧绕 过,以减少穿筋的数量。
统一书号:15112:20216 定 价: 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