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175-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3175-2019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pdf6.1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6.1.1强夯法处理地基峻工验收质量检测项目,主控项目为验收 检测项目,一般项目为资料验收项目。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1.1的 规定,
表6.1.1强夯地基工质量检验标准
6.1.2强夯地基处理后的地基竣1.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 束后间隔一定时简进行;对湿陷性黄土和填土地基DB37 T3011-2017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其间隔时 取14d~28d;
取14d~28d; 6.1.3强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 确定: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夯后有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月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测应按照设计要求参照相关规范采用原 应测试和取样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或采用两种以上的原位测试方 法进行。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土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示,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买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变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异。 6.1.6强夯地基均匀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人试
1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和填土地基,应采用探井取原状土样, 土工分析检测土样的含水量、密实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 标,并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对自重湿陷场地或湿陷性严重的 甲类建筑物除进行一般的湿陷性试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浸水荷载 试验; 2对分层夯实的填土地基,当采用压实度指标控制质量时,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对细粒土可采用环刀法,对粗粒土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进行密 实度检测,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及密实度。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变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位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异。 太
6.1.5强夯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
度和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单 应工程地基的载荷试验不应小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 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测结果的评价,应考虑夯点和夯间位置 的差显
6.1.6强夯地基均勾性检验可采用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
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 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 筑物,按每400m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 或重要建筑地基,每300m²不少于一个检测点,且不少于3点。 6.1.7夯后检测面应选在夯后整平面下一定深度0.5m~0.8m进 行。
验、静力触探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检验点的数量可根据场
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质量检
6.2.1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除应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外, 还应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或有效加固深度。检验标准应符合表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强夯法处理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总则 31 3 基本规定 32 设计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36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5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总则 31 基本规定 32 4 设计 · 35 4.1 般规定 35 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3 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法 4.4 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2 施工 44 5.2 强夯法施工 44 5.3 施工监测与控制 45 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6.1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收 46
1.0.1在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防止地基湿陷、提高承载力、减小地 基变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采用强夯法 的设计、施工必须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 原则,这是本规程制定的宗旨。 1.0.2黄土地基强夯处理,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地基土的 复杂性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 强夯地基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3.0.1强分法是反复将分锤提高到一定高度时使其目由落下,给 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 改善地基性能。 1由于具有加固效果显著、适用土类广、施工方便、施工费用 低等优点。广泛用于处理碎石、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 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尤其对非饱和的湿陷性黄 土地基更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解决了广黄土的湿陷性,又能提高地基 承载力,减少建(构)筑物沉降,并可改善地基抗震陷的能力。在湿 陷性黄土地区对含水量很低的湿陷性黄土,采用增湿强夯,解决了 氏湿度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问题,拓宽了使用范围。 2强夯置换法是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 劵锤反复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粘性士 与饱和黄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置换文可 分为整体置换和墩式置换。整体置换是采用强夯将块石、碎石整 体本挤人饱和黄土和淤泥中,类似于置换垫层法;墩式置换是利用 垂冲击成孔,再次回填碎石料,夯实形成碎石墩(桩),类似于振冲 法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靠碎石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墩 本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采用强夯置换法前,必须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集详细的 君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3.0.2在确定强夯处理方案前强调对现场调查研究,收
君土工程资料,了解岩土的成因、分布、成份、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 水理藏情况:收集了解工程环境资料,调查邻近地上、地下建(构 筑物、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重要的煤气、供水、通讯、电力管线
3.0.3强夯时产生振动影响的安全距离,是强夯施工中
3.0.4采用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往往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或造价 较高,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地基处理方案是处理复杂 地基的有效方法。强夯联合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如垫层法、桩基 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方法,能形成多种组合方案
告、参照有效影响深度表4.2.1,结合实际经验,选择相应的强夯施 工参数,在施工现场进行强夯试验,并通过原位测试或采取原状土
样进行土工试验,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3.0.6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由于其处理的范围有限,处理后增 强的地基性状与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地基性状有所不同,当按地基 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时,应分析工程具体情况,采用安全的设计方法。对于不满足大面 积处理的夯实地基、复合地基,为安全起见,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 正系数取0,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 3.0.7经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计算,满足建筑物地基承 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经强夯处理后,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有 软弱下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计算;要求变形验算 的建(构)筑物,应对强夯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计算;对建于强夯 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构)物,应进 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4.1.1强夯和强夯置换处理的地基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 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 定其实用性和处理效果。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 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试验场地可选在本工程场地内或附 近,有经验时也可在工程开始部分安排试验。 1试验分单点夯和整片夯两种。对强夯试验点通过单点夯 绘制击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夯击次数及最后两击的 平均夯沉量;然后按设计夯点布置、夯击遍数等进行强夯整片试 夯区施工。施工中观察是否存在夯坑挤出、夯锤歪斜等情况 2强置换试验区,在不铺设垫层时,试验区地面施工标高 取设计墩顶压实垫层底标高,当需铺设工作垫层时,试验区地面 施工标高取工作垫层底标高。对强夯置换地基进行单点夯后,采 用开部观测、动力触探等方法判定拟定的单击夯击能能否满足有 效加固深度要求、达到有效加固深度的夯击次数以及置换墩体的 形状、直径及密实度等。 4.1.2强夯整片试芬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场地最终夯沉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干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提壹确空灿面
量,以此作为确定正式施工起夯面的依据。并从终止时的夯面起 至设计所要求的处理深度内,采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量土的 密度、压缩系数、湿陷系数等指标。必要时通过静载荷试验或 其他原位测试。 强夯置换整片试夯区施工完成后,测量场地标高,确定地面
抬高值;选取墩身进行开部或动力触探测试,进一步判明有效加 固深度、墩径、密实度及着底情况。必要时进行单墩或复合地基 承载力试验
413根据单点分、整片 试数据刘比,验 强夯置换加固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参数:夯击次数、累计夯 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每点填料量、夯击遍数等。当测试结 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调整相关参数,重新进行试夯,也可修改 地基处理方案
4.1.8对于黄土地区的非湿陷性黄(一般黄土),其工程性)
般的粘性土,应按一般的粘性土进行强夯处理。为了保证本规 范的完整性,应包括一般黄土地基强夯法的内容,但为了避免重 复不再具体要求。一般黄土地基的强夯法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 测则,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强夯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也 可参照本规范4.2章进行设计,但在某些具体设计参数和验收指 标上应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处理深度、施工验收等
4.2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法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4.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既是反应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文 是确定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依据。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夯 能击、土层性质、土层含水量等有关,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或地区 经验确定。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是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 力、变形指标、密实度及其他物理力学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深 度。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 0.015。有效深度从起夯面算起,在初步设计时,消除湿陷性黄土 的有效深度可按公式4.2.1中所列的相应单击夯击能进行计算, 也可按表4.2.1中所列的单夯击能进行预估
可采用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点。湿陷性黄
片处理时,应优先选用重复挤压面积最小、对称均匀性较好的正 三角形、正方形布点。当根据基础形式布点时,可依据承重墙位 置或柱网设置夯点,可采用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等形式,并应保证 基础重心位置或轴线上有夯点,同时基础外放宽度应符合相关规 定
4.2.3夯点间距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和要
根据试夯时夯点的侧向挤压范围(与地基土类型、夯击能和锤径 等因素有关)确定,一般为锤径的1.3倍~2.0倍。对湿陷性黄土等 细粒土,为便于孔隙水压力的有效消散,夯点间距不宜过小。当 要求处理深度较天时,第一遍夯点间距过小,夯击时会层形成密 实层,从而影响夯击能向深处传递。若各夯点之间的距离过小, 夯击时上部土体易向侧旁已夯成的夯坑中挤出,造成孔壁塌 夯锤歪斜或倾倒、影响夯实效果。施工时一般采用2遍点夯。
土夯击次数是不同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常以夯坑 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最小为原则。可以从现场试夯的击 数(N)和夯沉量(S)的关系曲线确定最佳击次,即认为夯击时使土 本压缩量最大,测向移动最小的夯击能。现场施工时,常以最后 两击的平均沉量不大于某一值(见表4.2.4),且夯坑周围地面不 出现过大隆起来控制夯点击数,夯点的夯击次数一般在8击~15击 之间
4.2.5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渗透性弱
高的十,夯击遍数要多一些,渗透性强的十夯击遍数可少一些。 般情况下可采用点夯2遍~4遍,其中第一遍是加固深层的关键, 中间各遍用于加固影响深度以内的土体,最后再以低能级满夯2 击~4击,锤印搭接将夯坑底面以上的填土及表层松土夯实拍平。 两遍之间应有一定的时简间隔。间歇时间长短取决于前 遍夯击后,土体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一旦孔隙水压力消散即
可进行后一遍夯击作业。对于含水量低排水条件较好的黄土地 基,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完第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 散,可连续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施工效率,一般可采用单夯1 遍~2遍即可。 4.2.6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和抗震设防需要,强夯处理范围 应大于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 因素确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扩大范围应超 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并不应小于5m。 42.7预估强劵地面的平均劵量包含点劵和满劵等各遍劵
可进行后一遍夯击作业。对于含水量低排水条件较好的黄土地 基,孔隙内一般不出现自由水,夯完第一遍不必等孔隙水压力消 散,可连续夯击,减少吊车移位,提高施工效率,一般可采用单夯1 遍~2遍即可。
遍~2遍即可。 4.2.6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和抗震设防需要,强夯处理范围 应大于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 因素确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扩大范围应超 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并不应小于5m。 4.2.7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包含了点夯和满夯等各遍夯 后的全部夯沉量,由于强夯的平均夯沉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场地士 方平衡和工程费用,所以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具有重要价 直。试夯确定的地面平均夯沉量,因试夯区面积大小与实际相比 误差较大。通常根据工程经验,不同能级强地面平均夯沉量按 表4.2.7选用。可以通过现场试夯测得的夯沉量、夯间回填方式 夯前夯后场地标高变化.并结合基础理深确定起夯标高。前场 地标高宜高出基础底标高0.3m~1.0m
应大于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 因素确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 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扩大范围应超 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并不应小于5m
4.2.7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包含了点夯和满夯等各遍夯
后的全部夯沉量,由于强夯的平均沉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场地土 方平衡和工程费用,所以预估强夯地面的平均夯沉量具有重要价 值。试确定的地面平均夯沉量,因试夯区面积大小与实际相比 误差较大。通常根据工程经验,不同能级强夯地面平均夯沉量按 表4.2.7选用。可以通过现场试测得的沉量、夯间回填方式、 夯前夯后场地标高变化,并结合基础理深确定起夯标高。夯前场 地标高宜高出基础底标高0.3m~1.0m
表1各能级强夯地面平均夯沉量预估值
注:表中所指能级为主夯点的强夯能级
4.2.8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
4.2.8强分法处理湿陷性黄王地基,在芬实的王层内,当王的天 然含水量低于10%时,土呈坚硬状态,夯击使表层容易松动,深部 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的深度小,宜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优含水 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夯击时呈软塑 状态,易出现“橡皮土”,宜采用晾晒或其他措施适当降低含水 量。为方便施T..工地上可采用塑限含水量Wp的(1%~3%)倍或 液限含水量证,的0.6倍作为最优含水量
行。分块是用土将增湿范围分成若干块,逐块浸水,分次是将 每块应注的水量分次注入。土层较厚时,可设置浸水孔增湿,浸 水孔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形布置,孔中心距1m~2.0m,孔径 30mm~100mm,孔深比需要处理的厚度浅1.0m~1.5m,孔中灌砂后 向孔内定量分次注水。增湿注水量按公式4.2.9计算,增湿土体水 分的消散时间一般15d~20d
4.3饱和黄土地基强夯置换
4.3.1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黄土、粉土与软塑~流塑的 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具有加固效果显 著、施工期短、施工费用低等优点。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 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击形成连续的置换墩,可 以根据地基需要采用整片处理或墩式处理 4.3.2强夯置换深度由土层条件确定,对淤泥、泥炭等粘性软弱 土层,置换墩应穿透软弱土层着底在较好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 不宜超过7m。对深厚饱和粉土、粉砂,墩身可不穿透该层,因墩下
4.3.2强夯置换深度由土层条件确定,对淤泥、泥炭等粘性软弱
土层,置换墩应穿透软弱土层着底在较好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 不宜超过7m。对深厚饱和粉土、粉砂,墩身可不穿透该层,因墩下 土在施工中密度大,强度提高有保证,可充许不穿透该层。 4.3.3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采用的置换深度应通过现场 试验确定,初选时能量不宜过高,以防夯沉量过大难以起锤。初 选时可采用下式:
式中:E一单击分击能(kN·m) H一一置换深度(m) 在缺少试验资料和经验时,强夯置换的单击夯击能与有效加 固深度可按表4.2.1确定。 4.3.4强夯置换法的夯锤直径宜为1.0m~1.5m,锤底静接地压力 可取100kPa~200kPa。锤边缘应对称设置排气凹槽,槽径250mm 350mm,以利于减小夯锤着地时的空气阻力和起锤时的吸着力 由于锤底静压的影响,同一夯击能下,置换深度却不相同,锤底静 压力大时置换深度大。
硬粗颗粒材料。墩体材料级配不良或块石过多过大,均易在墩体 中留下大孔,在后续墩施工或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墩间土挤入孔 隙,下沉加大,因此规定粒径大于300mm的块石总量不宜超出填 料总量的30%。
4.3.6强夯置换施工前应按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夯锤进行
夯,根据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并应 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小于表4.2.4的要求。墩体应穿透软 弱层,且达到设计墩长;累计夯沈降量为设计墩长1.5倍~2.0倍以 上,保证夯墩的密实度与着底
4.3.7墩位布置是否合理与实效果有直接关系,对于基础面利
较大的建(构)筑物,为便于施工,可按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对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一般采用 等腰三角形布置,
4.3.8墩点间距一般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
4.3.9当强夯墩间距较大时,应提高上部结构及基础刚度,保证
基础刚度与墩间距相匹配,使基底标高处置换墩与墩间土下沉 一 致,即基础为刚性体。如果基础较柔,则墩与墩间土可能产生下 不均匀,导致基础升裂 4.3.10强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适用性和处理 效果,进行现场试夯。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置换 方案。 试芬时以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芬锤,进行现场试夯,测量并 记录砂石填量、累积夯击次数和每一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 均夯沉量,并注意观察地面隆起、夯锤是否倾斜等情况。试夯完 成后开部或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检香置换墩着底情况和墩径、 密实度等。判明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夯击次数、累积夯沉量、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每点的填料量、夯击遍数等。 4.3.11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除进行静载试验外,尚应采 用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钻探检测置换墩的长度、看底情况、密 实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对饱和黄土强夯 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 载力应通过单墩静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经强夯置换处理 后,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的硬层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 现场单墩复合地基静荷试验确定,尚应检测墩间土的物理力学指 标
基础刚度与墩间距相匹配,使基底标高处置换墩与墩间土下沉 致,即基础为刚性体。如果基础较柔,则墩与墩间土可能产生下 沉不均匀,导致基础开裂
4.3.10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适用性和
试芬时以拟定的单击夯击能及芬锤,进行现场试夯,测量并 记录砂石填量、累积夯击次数和每一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的平 均夯沉量,并注意观察地面隆起、夯锤是否倾斜等情况。试夯完 成后开部或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和墩径、 密实度等。判明有效加固深度、夯点夯击次数、累积夯沉量、最后 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每点的填料量、夯击遍数等
4.3.11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除进行静载试验外
用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钻探检测置换墩的长度、看底情况、密 实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对饱和黄土强夯 置换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只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 载力应通过单墩静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经强夯置换处理 后,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的硬层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可通过 现场单墩复合地基静荷试验确定,尚应检测墩间土的物理力学指 标
4.3.12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
经强夯置换,墩间土能形成厚度2m以上硬层时,加固深度范 围内土层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有关规定。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 可按下式计算:
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也可取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倍数, 按下式计算:
式中:fspk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ek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4.4黄土填土地基强夯法
4.4.1填土地基在省内的填挖场地,具有多种岩土类型,回填形 成混合回填土料,如混入大量的卵石、风化基岩块体等。采用强 法地基处理,为达到处理效果,对其填土的成分与颗粒组成提 出要求。对混合土料回填地基土,应通过试验确定处理效果,必 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应对其进行处理,以满足上部建筑物以及填方区变形要求;同时 考虑环境与水对地基的影响,设置排水通道,以利于处理后地基 稳定与较少变形。
具有一定的密实度。松散的填土会加大强夯能量的损耗,削弱对 则向土的压密,使得竖向和水平向的处理范围减小;同时,松散的 填土不能保证坑侧壁的稳定,容易造成坑底倾斜、坑坑壁跨 塌及夯锤歪斜,影响施工质量及效率。
4.4.4对已回填的黄土填土,回填土体压实程度的差异
4.4.4对已回填的黄土填土,回填土体压实程度的差异影响强夯 能量的损耗,在强夯方案设计与试验时应予以充分考虑;应视填 土的厚度、密实程度及回填时间(固结度)等确定强夯的适宜性和 设计方案。 在黄土梁卵、沟谷回填时,土地开发多为无序推填,回填土体 压实程度过低,填土松散且不均匀,强夯的处理范围与处理效果 很难把控,故对欲进行处理的填土应加天均匀性和密实度的测 试;通过试验和现场测试,当填土仅为推填而未进行碾压时,一般 无法取样或压实系数小于0.75,动探击数一般为3击~5击,取3击 作为指标,采用强夯法处理地基的适宜性需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实际工程中,松散的填土均匀性很差,出现压实系数较大或动探 击数较高的测点也是很正常的,故认为当1/3的测点无法取样或 压实系数小于0.8或动探击数不大于3击时,可认为场地填土为松 散状态。 当填土厚度较大时,在强夯处理影响深度以下,形成软弱土, 上部形成硬壳层,可能产生土拱结果,形成地基处理效果假象,故 给出了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可参照表4.2.1,但对于 较为松散的填土(压实系数0.75~0.85,动探击数大于3击~5击), 应予以0.7~0.9的折减系数
下水或在表层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在地表形成硬层,确 保机械设备通行和施工,又加大地下水和地表面的距离,防止夯 击时夯坑积水。强夯置换时,随着置换墩的加深,被挤出的软土 渐多,夯点周围地面渐高,先铺的施工垫层在向坑中填料时往往 被推入坑中成了填料,施工垫层越来越薄,因此,须不断地在夯点 周围加厚施工垫层,避免地面松软
5.2.2强夯施工时,夯锤脱离脱钩器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使
用的起重机宜为机械传动式,施工时一般在臂杆端部设置门字型 或三角形支架,提高起重能力和稳定性,降低起落夯锤时机架倾 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5.2.3根据要求处理的深度和起重机的起重能力选择夯锤的质
量。至今国内常用的夯锤质量为15t~40t,最大夯锤质量超过60 饨。根据工程实践圆形劵锤效果较好。锤底面积可按土的性质 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可取2kPa~580kPa,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应与 夯击能相匹配,单击夯击能高时取大值,单击夯击能低时取小 直。对饱和度低的黄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取天值时,有利于提高 有效加固深度。为提高夯击效果,锤底应对称设置不小于4个直 径为250mm~35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 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吸力。
5.2.4强夯置换锤可选用圆形JT/T 1246-2019标准下载,锤底直径1.0m~2.0m,锤底静接地
玉力值可取100kPa~200kPa,为提高夯击效果,宜在强夯置换锤周 边设置4个排气槽,排气槽直径250mm~350mm
5.3.1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人员负责监测工作。首先应检查夯 锤质量和落距,因夯锤长期使用,底面磨损质量减少,落距未达到 设计要求,影响单击夯能量:其次劵点放线错误情况时有发生,因 此在每遍夯击前,均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此外,在施工过程中 还必须认真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测量每击的夯沉量,防止 少夯或漏夯。对强置换尚应检查置换墩长度。施工中采用的各 项参数和施工步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结束后难以进行检 查,所以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和施工情况作详细记录
强夯法地基处理质量检测与验
6.1.1夯实地基的质量检测,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及夯后 的质量检验,所以必须认真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 工记录,若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6.1.2经强夯处理的地基,其强度是随看着时间增长而逐步恢复和 提高,因此竣工验收质量检验应在施工结束间隔一定时间之后方 能进行,其间隔时间可根据土的性质而定。对湿陷性黄土和填士 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14d~28d。 6.1.3强处理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的检验除了静载试验 外,对湿陷性黄土或细颗粒填土尚应选择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 探等原位检测方法和室内土工试验检测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湿
6.1.3强处理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的检验除了静载试验
外,对湿陷性黄土或细颗粒填土尚应选择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 深等原位检测方法和室内土工试验检测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湿 陷性,进行综合评价。土工试验应采取探井取样,取样位置应在 相邻夯点之间GB 51398-2019-T:光传送网(OTN)工程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竖向取样间距0.5m~1.0m,深度至设计加固深度以 下1.0m。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的数量,主要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的数量,主要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 物的重要性确定。考虑到场地土的不均匀性和测试方法可能出 现的误差,规定了最少的检测点数
6.1.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的数量,主要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