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338-2020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G/TJ08-2338-2020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335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338-2020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8.3.1风道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是指实际消耗功率而不是风 机所配置的电机的额定功率,因此不能用设计图(或设备表)中的 额定电机容量除以设计风量来计算风道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

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反映了空调使用系统中循 泵的耗电与建筑冷热负荷的关系,对此值进行限制是为了保 泵的选择在合理范围内,并降低水泵能耗,

DB31/T 1183-2019 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指南8.3.2由于在理论上水泵功率与

水泵配置变频装置将大幅降低水泵的输配能耗。在行业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一2009第4.3.10条中规定:当 空调水系统实际供回水温差小于设计值40%的时间超过总运行 时间的15%时,宜对空调水系统进行相应的调节或改造。需要注 意的是,改造中应注意考虑最不利未端的水力工况及平衡问题, 以及改为变流量系统后,应根据不同空调末端装置特性设定不同 的冷水供回水温差,以充分利用变流量系统的节能特性。

8.3.3由于设计问题或末端管网、负荷变化较大,导致水泵

8.3.4对于系统较大、阻力较大、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

此外,对于二次泵系统,常出现由于二次泵流量过大导致 (、二次管网旁通流量过大的情况。若末端没有明显的分区供应 求,如大型场馆、展览馆中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也可以考虑将 次泵系统改为一次泵系统

8.3.5水力或风力不平衡会直接导致末端冷热量供给的不均

造成人员舒适感的不一致。当某个区域因水力或风力供给不足 寻致舒适度不佳时,使用者将不断反馈投诉信息,最终导致运行 人员只能增开冷(热)源设备,加大冷(热)量供给,从而造成能耗 升高。

8.3.6当对管道保温进行改造或修复时,保温层的厚度要求应参 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和现行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一107。 8.3.7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者使用功能改变等原因,造成空调系统 分区不合理,这是既有建筑常见向题之一,可能导致末端舒适性 差、输配能耗高、系统整体性能偏低等。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宜结 合改造需求、改造难度、改造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空调系统重 新分区设置方案。 8.3.8降低风量可显著降低风机能耗。当末端运行工况变化较 大时,应合理配置风量调节手段。对于调节要求较高、调节范围 较大的系统宜采用恋频调风机

8.3.8降低风量可显者降低风机能耗。当未端运行工况变化较 大时,应合理配置风量调节手段。对于调节要求较高、调节范围 较大的系统,宜采用变频调速风机

表2排风热回收装置的交换效率

3需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中的热回收装置,应设旁通风管。 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过渡季节以及冬季,当室外空气恰值低 内空气熔值时,在保证空气品质条件下,应优先引入室外新

8.4.2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过渡季节以及冬季,当室外空气焰

风处理室内冷负荷。其中,当建筑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应 采用自然通风。对于建筑内区或房间面积偏大,自然通风无 足需求时,可采用机械手段引人新风,

采用自然通风。对于建筑内区或房间面积偏大,自然通风无法满 足需求时,可采用机械手段引入新风。 8.4.3公共建筑如建筑大堂、宴会厅、会议室等空间,存在比较明 显的人员密度变化,应根据室内人员密度变化规律,合理调节室 内新风量。调节的方法包括CO2浓度联动控制、人员探测信号控 制、时间控制等,条件充许时宜配合风机调速设备共同调节。 8.4.4对于VRV系统、风机盘管系统、VAV系统等末端带温控 器的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出于方便管理的考虑,经常会将多个室 内空调末端的温控器设置在同一探测点,导致空调末未端控制出现 系乱,部分服务区域温湿度达不到舒适要求。不舒适的抱怨最终 导致运维人员增加冷热负荷供给,造成系统能耗上升。因此,室 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合理选择,避免因位置不当而影响 室内热舒适性和能源浪费。 温控点传感器的安装应注意以下儿点: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 受其他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应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于扰的区域: 并列安装的温、湿传感器距地面高度应一致;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 安装位置宜远离墙面出风口,如无法避开,则间距不应小于2m:墙 面安装附近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一致。

8.4.3公共建筑如建筑大堂、宴会厅、会议室等空间,存在比较明

显的人员密度变化,应根据室内人员密度变化规律,合理调 内新风量。调节的方法包括CO2浓度联动控制、人员探测信 制、时间控制等,条件允许时宜配合风机调速设备共同调节

此,空调末端建议设置可供使用人员调节的控制面板、遥控器或 手机App,给予使用人员一定的控制自由度,可有效提升人员舒 适度。为保证系统节能运行原则,可以对人员控制权限进行适当 的控制,比如设置温控器的上下限值,以避免夏季过冷运行或冬 季过热运行的问题。

20%(粒径≥5um);中效过滤器额定风量下的计数效率应为 70%>E≥20%(粒径≥1μm)。工程实践表明,仅设一级粗效过 滤器,空气洁净度不易满足要求,故推荐采用两级过滤。设置过 滤器阻力监测报警装置,强调过滤器拆装更换方便,是保证过滤 器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过滤器的滤料应选用效率高、阻力低和 容尘量大的材料。粗效过滤器的终阻力应小于或等于100Pa,中 效过滤器的终阻力应小于或等于160Pa。除采用过滤处理的方 法外,也可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采用静电空气净化 紫外线、TiO2等技术措施。对净化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可设置 2种或2种以上的空气净化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8.5.3室内空气质量是与空气环境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 素对人员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有影响的综合性描述。本条将室 内空气质量中的上述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CO2、室内污染物上 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与通风系统联动,既能适应室内人员变化 文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及人员健康安全。 CO2监测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所测CO2浓度不能正确反映 所在区域的人员呼吸区空气品质,反而导致自控系统误判导致运 行问题。因此,CO2的监测位置应合理化。 在进行通风空调系统改造设计时,对人员密度较大或室内空 气品质要求较高的主要功能房间内,尤其是改造前室内空气质量 不佳,有室内空气质量提升需求时,要考虑新风节能和卫生、健康 的要求,设计与通风系统联动的室内CO2浓度监控系统或甲醛 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超标报警系统。 对于室内人员密度较高、门启闭次数不多、人员来去流量比 较集中的室内,CO2浓度可能会瞬时提高。室内CO2浓度的设 定值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GB/T17094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本条所指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氨、苯、总挥发性 有机物、可吸入颗粒物、氢等。因这些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监测比

20%(粒径≥5um);中效过滤器额定风量下的计数效率应为 70%>E≥20%(粒径≥1um)。工程实践表明,仅设一级粗效过 滤器,空气洁净度不易满足要求,故推荐采用两级过滤。设置过 滤器阻力监测报警装置,强调过滤器拆装更换方便,是保证过滤 器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过滤器的滤料应选用效率高、阻力低和 容尘量大的材料。粗效过滤器的终阻力应小于或等于100Pa,中 效过滤器的终阻力应小于或等于160Pa。除采用过滤处理的方 法外,也可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采用静电空气净化 紫外线、TiO2等技术措施。对净化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可设置 2种或2种以上的空气净化装置 以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

较复杂,使用不方便,有些简便方法不成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 大,因此对于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建筑或功能房间,仅要求 按需设置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报警。在改造过程中,考虑改造的 困难程度和实际需要,可有针对性地设置污染物超标报警,如对 于刚装修完成的房间,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等;对于中小学教室 等,需包括PM2.5、PM1o等。超标报警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可依据 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规定 8.5.4更换或新增空调冷热源机组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且设置 在对噪声敏感房间干扰小的位置;对机组与系统应采取有效的隔 振、消声、隔声措施,包括为设备配置隔振台座、选用有效的隔振 器、降低管路系统中流体的流速、配置消声器、提高设备机房围护 结构的隔声性能等措施。管道噪声是室内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它 来自给排水管道、空调供回水管道。在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空调 水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合理布置管线,减少管道噪声干扰。空调 未端选型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有效的隔振、隔声与消声 措施。 8.5.5气流组织直接影响室内空调和污染物的排放效果,关系着 房间工作区的温湿度基数、精度及区域温差。只有合理的气流组 织才能均匀地消除室内余热余湿,并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和 尘埃。 1一2空调系统末端送风形式、室内气流组织,不仅关系到 建筑能耗,更关系到人们对空调房间舒适度的要求。送风形式选 择不当,如冬季供暖时,采用散流器平送,导致热风贴附在顶层 热风无法送到工作区;夏季供冷时,出风口风速过大,风口靠近人 群,造成明显的吹风感和冷感。因此,在系统改造时,应优化室内 气流组织,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 3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 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易造成室内空气 质是亚化影响宏内人员健康与舒活性局部气流透导装置(加

较复杂,使用不方便,有些简便方法不成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 大,因此对于室内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建筑或功能房间,仅要求 按需设置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报警。在改造过程中,考虑改造的 困难程度和实际需要,可有针对性地设置污染物超标报警,如对 于刚装修完成的房间,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等;对于中小学教室 等,需包括PM2.5、PM1等。超标报警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可依据 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规定

按需设置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报警。在改造过程中,考虑改造的 困难程度和实际需要,可有针对性地设置污染物超标报警,如对 于刚装修完成的房间,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等;对于中小学教室 等,需包括PM2.5、PM1等。超标报警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可依据 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规定 8.5.4更换或新增空调冷热源机组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且设置 在对噪声敏感房间干扰小的位置;对机组与系统应采取有效的隔 振、消声、隔声措施,包括为设备配置隔振台座、选用有效的隔振 器、降低管路系统中流体的流速、配置消声器、提高设备机房围护 结构的隔声性能等措施。管道噪声是室内主要的噪声源之一,它 来自给排水管道、空调供回水管道。在对建筑给排水系统、空调 水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合理布置管线,减少管道噪声干扰。空调 未端选型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有效的隔振、隔声与消声 措施。

房间工作区的温湿度基数、精度及区域温差。只有合理的气流组 织才能均匀地消除室内余热余湿,并有效地排除有害气体和 尘埃。

1~2空调系统末端送风形式、室内气流组织,不仅关系到 建筑能耗,更关系到人们对空调房间舒适度的要求。送风形式选 择不当,如冬季供暖时,采用散流器平送,导致热风贴附在顶层 热风无法送到工作区;夏季供冷时,出风口风速过大,风口靠近人 群,造成明显的吹风感和冷感。因此,在系统改造时,应优化室内 气流组织,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 3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 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易造成室内空气 质量恶化,影响室内人员健康与舒适性。局部气流诱导装置(如

诱导风机)可弥补自然通风不稳定的缺陷,以风速补偿作用提高 室内环境热舒适度,是传统建筑自然通风状态下改善室内热环境 提高热舒适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节约空调能耗的有效措施。此 外,局部气流诱导装置还可加速室内污染物的排出。 4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应避免扩 散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住区内尽量将厨房和卫生 间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防止厨房或卫生 间的气味因主导风反灌进人室内,影响室内空气品质。此外,卫 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如设置机械排风,还应注意其取风口 和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气流短路或造成其他区域污染 5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 设备宜与人员活动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设置在专用房间或区域 内。为防止污染物流至室内其他空间,宜设置排风系统,必要时 可采取保障房间风量平衡的措施

9.1.1在进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前,应进行实地调研,勘查现 有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状况,掌握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水排水 条件,分析各种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制定改造方案。改造应优 先采用适宜、集成的、性价比高的技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和产品。 给水排水系统绿色改造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现有给水排水系统的工作状况、存在的问题,管道设备 设施使用年限使用状况、用水量用能量统计、节水、节 能性能的评估。 2)上海市规定的节水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状况 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的说明。 3)用水定额的确定用水量估算(含用水量计算表)及水量 平衡表的编制。 4)给水排水系统改造设计说明。 5)采用节水、节能器具、设备和系统的方案。 6)雨水及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的论证、确定和设 计计算与说明。 9.1.2合理、安全的给水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儿个方面: 1)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关规定。 2)给水水压稳定、可靠,各给水系统应保证以足够的水量 和水压向所有用户不间断地供应符合要求的水。 3)根据用水要求的不同,给水水质应达到国家、行业或地 方标准的要求。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 措施,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 供水造成二次污染。各类不同水质要求的给水管线应 有明显的管道标识。 5)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等设施。 节水、节能、环保的设备设施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供水充分利用市政压力,加压系统选用节能高效的设 备;给水系统分区合理,各分区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 0.45MPa;当设有集中热水系统时,分区静水压力不宜 大于0.55MPa;合理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 2)为避免室内物资和设备受潮引起损失,应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管道、阀门和设备的漏水、渗水或结露。 3)设置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应确保冷热水系统压力平 衡,或设置混水器、恒温阀、压差控制装置等。 4)选择合适的节水配件或节水器具进行用水器具改造。 5)合理规划雨水入渗、滞蓄、排放或利用路径,保证雨水排 放畅通,减少雨水径流污染,综合利用雨水资源。 6)根据需求分级分项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2.1本条规定了建筑给水系统改造时对水质、水量和水压的 要求。 1 对未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的建筑,应充分利用市政水压供

水;对供水压力不足的,多层建筑宜采用变频恒压供水方式。 2无特殊需求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用水点处供水 压力不宜大于0.2MPa。当超过时,可增设减压阀等减压设施 当供水压力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时,应重新复核水 力计算,根据水力计算结果调整供水系统或设施。如可检查管路 并拆除不必要的减压阀或调节阀位(若有),可将二次供水水泵更 换为扬程较大的水泵或变频泵等。 3视具体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惠,更换清理水池、水箱、供 水管、过滤器,设置二次供水设施的水池(箱)溢流报警和消毒设 施,且应制定二次供水设施日常维护管理规定。 4针对建设年代久远的既有建筑,需根据地质条件和市场 管材的供应情况合理选择管材进行给水管道的更新,达到安全经 济适用的目的,并对给水管道中的刚性连接构件采取防振措施 选用具有良好抗振性能的柔性接口,提高管网整体的使用安 全性。 5针对竣工后不少业主私拉乱接的情况,对发现有回流污 染隐患时,应在其用水管道、设备上增设真空破坏器、防污隔断 阀等。

9.2.2本条对建筑热水系统改造进行了规定。

1生活热水主要用于盟洗、淋浴,而这二者均是通过冷、热 水混合后调到所需的使用温度。因此,热水供水系统应与冷水系 统竖向分区保持一致,保证系统内冷、热水的压力平衡,达到节 水、节能、用水舒适的目的。 2热水用水量少用水点较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 统,用水量大且用水点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旅 馆、医院住院部、养老院、寄宿制学校的宿舍、中型及以上饭店、公 共浴室、全日制或寄宿制的托儿所及幼儿园等常年存在热水需求 且用水时段固定的建筑,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用水量较小 且分散的情况,如办公楼、商场等的卫生间,其热水供应系统应采

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对于机关、学校、企业等内部食堂或某些 商场中的餐饮场所等,其最高日生活热水量(按60℃计)小于 5m3时,也可按局部热水系统设计。 3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热水的热源应首先考虑利 用工业的余热、废热、太阳能等。 4热水系统的设备与管道,若其保温设施不能发挥作用,不 又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可能使较远配水点得不到规定水 温的热水。因此,当热水系统的保温效果不符合规范要求时,应 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规定 进行保温系统改造。保温层的厚度应经计算确定,在实际工作中 般可按经验数据或现成绝热材料定型预制品选用。 5一般认为设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住宅,其用水点出水温 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超过15S,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 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超过10s时,其热水系统中配水 点出水水温达到使用要求的时间过长,出现这种情况,应对热水 循环系统进行改造。热水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循环方式:干管循 环(仅于管设对应的回水管)、立管循环(立管、于管均设对应的回 水管)和干管、立管、支管循环(干管、立管、支管均设对应的回水 管),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的出流量是不同的。 冷热水压差较大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保证用水点处冷、热 水供水压力平衡,最不利用水点处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 于0.02MPa。为了改善出水温度不稳定的情况,可在用水点处设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一 2019强制性条文第4.1.5条的要求,小区生活排水与雨水排水系 统应采用分流制”。同时该标准第4.2.3条提出“消防排水、生活 水池(箱)排水、游泳池放空排水、空调冷凝排水、室内水景排水、 无洗车的车库和无机修的机房地面排水等宜与生活废水分流,单

1市政给水引入管,不同使用性质及计费标准场所供水管, 租赁使用场所及独立经济核算单元的供水管,公共厨房、洗衣房 游乐设施、绿化、机动车库清洗用水管、空调系统供水管,集中热 水系统中冷水引人管、生活、消防各类各级水箱进水管,住宅人户 管应设水表。需要水量平衡测试及用水分析要求的管段上应设 分级水表。

2有公共建筑改造需要设置能耗监测系统时,市政给水 引入管及厨房餐厅的饮用水供水管,租赁使用场所及独立经济核 算单元的供水管,洗衣房、游乐设施、绿化、浇洒、空调系统供水 管,集中热水系统中冷水引入管应配置数字水表。住宅人户管水 表宜采用数字水表。口径不大于DN50的水表采用旋翼式水表, 口径大于DN50的水表采用螺翼式水表。设置在有可能冰冻的 立置的水表应采用十式水表。 3室外理地水表应设置在水表并内,公共建筑内的水表可 靠近用水点设置,住宅分户水表应设置在户门外公共部位。 4口径DN15~DN25的水表,使用年限不得超过6年;口 径大于DN25的水表,使用年限不得超过4年。

9.3.1改造后的用水器具应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 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和器具。也可通过增设节水配 件、调整液位、供水压力等技术措施,改进原有用水器具。所有用 水器具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870及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的要求。 自前我国已对大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准 如坐便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坐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 GB25502,水嘴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水嘴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 GB25501、小便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小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 等级》GB28377、淋浴器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淋浴器水效限定值及 水效等级》GB28378、便器冲洗阀执行现行国家标准《便器冲洗阀 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跨便器执行现行国 家标准《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GB30717等。目前相关 标准正在更新中,如发布实施则执行更新后的标准要求。 9.3.2室外系统全部改造时,宜增设节水灌溉系统;若无条件敷

设节水灌溉管网时,可采用可移动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 括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方式,同时还可采用土壤湿 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更进一步节约用水

9.3.3本条对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改造进行了规定。

1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补水量很大,可能占据 建筑物用水量的30%~50%,减少冷却水系统不必要的耗水对 整个建筑物的节水意义重大。冷却塔一般位于室外,因此室外 环境对其寿命影响较大,易出现老化和漏损情况,冷却塔漏水会 浪费大量水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需要对室外冷却塔定期检 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和更换。若冷却塔安装位置不 佳,飘水和噪声对周围环境和住户产生影响,应更改其安装 位置。 2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或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水系统受气 候、环境的影响,冷却水水质比闭式系统差,改善冷却水系统水质 可以保护制冷机组和提高换热效率。应设置水处理装置和化学 加药装置改善水质,减少排污耗水量。开式冷却塔或闭式冷却塔 的喷淋水系统设计不当时,高于集水盘的冷却水管道中部分水量 在停泵时有可能溢流排掉。为减少上述水量损失,设计时可采取 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相对加大冷却塔集 水盘浮球阀至溢流口段的容积,避免停泵时的泄水和启泵时的补 水浪费。 3冷却塔产生的噪声和飘水会对周围环境和住户产生影 响。冷却塔的噪声源主要包括风机噪声和落水噪声,可以采用在 冷却塔四周设置隔声屏障、在风机口设置导流消声罩、在集水盘 设置隔声或吸声材料等方式。任何形式的冷却塔在工作状态时 或多或少存在飘水现象,飘向大气中的水滴中有可能夹带着病菌 和污染源,对大气和行人造成污染。若噪声或飘水的影响无法通 过冷却塔改造改善,则需对其安装位置进行调整

9.4.1本条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的水景设计进行了规定

1根据雨水或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的水量和李节性变化的 情况,设置合理水景面积,避免美化环境的同时却大量浪费宝贵 的水资源。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场地竖向等场地条件,合理设 计进入水体的雨水径流路径、径流量,确定水景的位置、规模、水 位等,同时根据水景所需补充的水量和非传统水源可提供的水量 校核水景规模,非传统水源水量不足时应缩小水景规模。 场地竖向设计应充分考虑雨水径流途径,竖向高程应有利于 场地雨水进入水景。当项目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时,应充分利用 水景收集、储存、净化雨水,应确保场地雨水采用重力自流方式进 人水景,避免和减少依靠水泵提升耗能。 2水景采用雨水作为补充水源时,需采取水质及水量的安 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合理设计雨水径流途径,利用绿地、植草沟、截污沟、前 置塘、人工湿地等地面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场地条件充许 时,可采取湿地工艺进行景观用水的预处理和景观水的循环 净化。 2)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水体,投放水生动、植物强化水体 自净能力,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水体,减少富营养化及水体腐败的 潜在因素。 3)可采用以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机械设施,加强景观水体的 水力循环,增强水面扰动,破坏藻类的生长环境。 9.4.2利用非传统水源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节水措施之一。根据 可利用的盾水水质 最平衡和技术经济分析

可利用的原水水质、水量和用途,进行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分析, 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利用系统的水源、系统形式、处理工艺和 规模。

当既有建筑周边有集中再生水设施时,应优先使用集中再生 水;无集中再生水设施时,宜优先收集建筑屋面雨水进行处理回 用。若既有建筑临河、湖等地表水而建时,经相关政府主管部门 的许可后,可取河、湖水作为场地内非传统水源使用。 雨水和中水利用工程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 空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和《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 50336进行设计。 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其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 标准: 1)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中的要求。 2)景观用水时,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和《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中的 要求。 3)冷却水补水,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 统水质》GB/T29044中的要求。 .4.3中水及雨水利用应产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 示准》GB50336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规定。为确保非传统水源的使用不带来公共卫生安全事 件,供水系统应采取可靠的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具体包 活: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涂色并设文字标识,模印或打印明 显耐久的标识,如“中水”“雨水”“再生水”;对设在公共场所的非 专统水源取水口,设置带锁装置:用于绿化浇洒的取水龙头,明显 示识“不得饮用”,或安装供专人使用的带锁龙头。 .4.4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一2019第 .12.1条分别对亲水性水景景观用水和非亲水性水景景观用水

标准》GB50336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的规定。为确保非传统水源的使用不带来公共卫生安全事 件,供水系统应采取可靠的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具体包 括: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外壁涂色并设文字标识,模印或打印明 显耐久的标识,如“中水”“雨水”“再生水”;对设在公共场所的非 传统水源取水口,设置带锁装置;用于绿化浇洒的取水龙头,明显 标识“不得饮用”,或安装供专人使用的带锁龙头。 9.4.4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一2019第

提出水景和补水水质的要求。亲水性水景包括人体器官与手足 有可能接触水体的水景以及会产生漂粒、水雾会吸入人体的动态 水景,如冷雾喷、干泉、趣味喷泉(游乐喷泉或戏水喷泉)等。非亲 水性水景是指除亲水性水景以外的其他水景。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一2010中强制性条文第4.1.5条规定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因此,新建非 亲水性景观的项目,其补水只能使用非传统水源,或在取得相关 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利用临近的河、湖水进行补水。景观水 体补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 用水水质》GB/T18921的要求。 若景观水体规模较大,降雨时可作为调蓄池进行蓄水,减少 场地外排雨水量。此外,还能将其排水进行有效利用,如作为场 地绿化灌溉和道路浇酒的水源,减少直来水用水量

10.1.1既有建筑改造不同于新建建筑,其电气设计应在既有条 件下进行,在深入了解原有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尽量克服既有建 筑的先关不足,采用新规范进行设计。此外,因原有建筑功能与 业主的要求会有差别,要与业主进行必要的沟通,确定改造方案, 在满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设计。 10.1.2既有建筑有些老旧设备的耗能严重,并随使用年限的增 加,故障率越来越高,设备维护使用费用与新设备相比高出很多。 另外,现代人们生活工作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设备已经 不能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改造工程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比较 研究,在设计中选用新产品,落实节能高效、低碳环保的设计理 念,使既有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10.1.3对既有建筑实施绿色改造时,应提前做好改造期间临时 用电的保障措施,在尽量保证建筑原有生产、生活功能正常运转 的前提下,达到改造目标和要求;当难以保证不停电时,应制定安 全可靠的停电过渡措施,确保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 改造后的系统状态、数据记录、运行指标满足相关的节能监测管 理要求。

了规定。 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原有系统以及设备不满足现行规 范的要求,根据要求可能会有新增负荷出现,或者原有建筑用途 改变,用电负荷发生改变,因此对其供配电系统在进行相应改造 的过程中要求对用电负荷进行重新分级。 2一级负荷的供电应由双重电源供电,而且不能同时损坏, 这是必须满足的条件。对二级负荷的供电方式,因其停电影响还 是比较大的,故应由两回线路供电。由于在实际中很难得到两个 真正独立的电源,电网的各种故障都可能引起全部电源进线同时 失去电源,造成停电事故,因此,要求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 的供电除由双重电源供电外,还应设置与电网不并列的、独立的 应急电源或备用电源。 针对上海地区既有建筑的特点,对于地下、半地下商业部分 建筑面积超过40000m?的公共建筑,由于火灾危险性大、火灾时 扑救难度大,通过增设自备发电机组作为消防设备的应急电源, 能够消除部分增大的损失概率,满足最低的安全原则。因此,明 确规定此类建筑的消防负荷的供电电源,应设置自备发电机组作 为消防设备的应急电源;如能取得第三路独立市电时,亦可作为 消防设备的应急电源。 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根据项目外部的供电条件,依 据上海市电力公司的相关要求,并结合项目的改造规模、容量等 因素,合理制定高压系统的接线方式。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接线 的供电可靠性高、便于管理,但线路和高压开关柜数量多;对于供 电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可用树干式,线路数量少、投资也少。 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供配电线路宜深入负荷中心,将新增 或调位的变电所靠近负荷中心,可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压质量, 节省线材。 5既有建筑改造后用电负荷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容量变化, 因此对变压器容量重新进行计算、调整很有必要。由于建筑内使

用电子设备较多,导致谐波状况比较严重,因此变压器负载率不 宜过高;需对变压器运行的经济性、运行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改造 使投入运行的变压器尽可能工作在经济运行区间并符合节能监 测的有关规定。 6在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中,对供配电系统容量、供电线缆 截面和保护电器的动作特性重新进行验算是制定电气改造范围、 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改造项目供配电系统可靠、 安全运行不可缺失的内容。 7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一2009第 7.0.2条“在正常环境的建筑物内,当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 且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树于式配电”,第7.0.3条“当用电设备为 大容量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的车间、建筑物内,宜采 用放射式配电)”及第7.0.4条“当部分用电设备距供电点较远,而 彼此相距很近、容量很小的次要用电设备,可采用链式配电,但每 一回路环链设备不宜超过5台,其总容量不宜超过10kW。容量 较小用电设备的插座,采用链式配电时,每一条环链回路的设备 数量可适当增加”,对低压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可供既有建筑改造时参考。 改造中大功率非线性用电设备应设置专用回路供电,减少对 其他用电设备的干扰,同时便于采取措施对充电设备产生的谐波 进行治理,使谐波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10.2.2本条对配电变压器选型进行了规定。 1配电变压器采用D,yn11接线组别,有利于抑制三次及 以上高次谐波电流,且D,yn11接线的变压器零序阻抗较小,有 利于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切除。 2要求所配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电气设备或 立品的能效等级国家和行业标准均有相关规定,油浸式配电变压 器、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值均应高于能效等级

2级的规定;3级能效等级的变压器虽然可达到能效限定值、尚允 许生产使用,但不满足节能评价值的要求,不是节能型产品,需要 评估其作为主要能源转换设备继续利用的合理性。变压器的 2级能效等级是绿色改造更换或新增变压器应达到的等级。 10.2.4电网标称电压为0.38kV时谐波电流允许值见表3。

其他电网标称电压时谐波限值参见现行国家标准《电能 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的规定

染和电力系统的无功损耗,并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目前,国家 标准有《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电磁兼容限 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 《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 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Z17625.3,上海市工程 建设规范有《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DG/TJ08一1104,有关 谐波限制、谐波抑制、谐波治理可参考以上标准执行。 10.2.9本条规定参照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一2019,从经济效益考虑,推荐在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 使用频次高的建筑中使用变频调速拖动及能量回馈装置。自前 根据行业经验,垂直电梯速度大于或等于3.5m/s时应安装电梯 能量回馈装置,速度介于(2~3.5)m/s之间时宜安装电梯能量回 馈装置。 10.2.10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清洁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径,我国 已从政策、立法、行业引导等多层面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有 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中,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可利用停车场、车棚、建筑屋顶等场所加装光伏板进行发 电,作为供电电源的一部分。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处在 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行业上还没有对各种光伏电池组件的 光电转换效率和衰减率提出标准化的规定。2017年7月18日: 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三部门发布的《关于提 高主要光伏产品技术指标并加强监管工作的通知》(国新发新能 201732号),对光伏行业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有关指标提出 了要求,可以在工程中作为参考。《通知》规定,自2018年1月 1日起,新投产并网运行的光伏发电项目的光伏产品供应商应满 足《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其中,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 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市场准入门槛分别提高到16%和 16.8%。2017年,国家能源局指导有关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及市 (县)级政府部门,将先进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基地采用的多晶硅电

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领跑者”技术指标分 7.8%。同时,多晶组件一年内衰减率不高于 减率不高于0.7%;单晶组件一年内衰减率不高 减率不高于0.7%。 力系统线缆改造进行了规定。 文造的线路敷设非常重要,一些既有建筑的配 多次更改,与原图有较大差异。应进行现场踏 子细考虑,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尽量降低线路 施工较为方便的路由。 密度就是在输电导线运行中,电能损耗、维护费 方面都最经济的电流密度。根据不同的年最 选用不同的材质和每平方毫来通过的安全电 10.3照明系统 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考虑 的需要和光源功率及光通量的变化不是连续 据我国国情,规定了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 6的偏差。因此,设计照度与照度标准值的偏 反射看到灯具等亮度极高的光源,或者在视野 对比时,人就会感受到眩光,光会损害视觉 告成视觉上的不舒适感(不舒适眩光),这两种 存在的。对室内光环境来说,控制不舒适眩光 不舒适眩光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失能眩光就会 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各类场所 规定,公共建筑常用房间或场所的不舒适眩光 (UGR)评价,体育场馆的不舒适眩光应采用眩

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领跑者”技术指标分 别提高到17%和17.8%。同时,多晶组件一年内衰减率不高于 2.5%,后续年内衰减率不高于0.7%;单晶组件一年内衰减率不高 于3%,后续年内衰减率不高于0.7%。 10.2.11本条对电力系统线缆改造进行了规定。 1电力系统改造的线路敷设非常重要,一些既有建筑的配 电线路往往都经过多次更改,与原图有较大差异。应进行现场踏 勘,并对原有路由仔细考虑,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尽量降低线路 长度的基础上,找到施工较为方便的路由。 2经济电流密度就是在输电导线运行中,电能损耗、维护费 用和建设投资等各方面都最经济的电流密度。根据不同的年最 天负荷利用小时数,选用不同的材质和每平方毫来通过的安全电

10.3.1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考虑 到照明设计时布灯的需要和光源功率及光通量的变化不是连续 的这一实际情况,根据我国国情,规定了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 值比较,可有士10%的偏差。因此,设计照度与照度标准值的偏 差不应超过士10%。 当直接或通过反射看到灯具等亮度极高的光源,或者在视野 中出现强烈的亮度对比时,人就会感受到眩光,眩光会损害视觉 (失能光),也会造成视觉上的不舒适感(不舒适眩光),这两种 眩光效应往往同时存在的。对室内光环境来说,控制不舒适眩光 更为重要。只要将不舒适眩光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失能眩光就会 消除。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各类场所 的光限值作出了规定,公共建筑常用房间或场所的不舒适光 应采用统一眩光值(UGR)评价,体育场馆的不舒适眩光应采用眩

光值(GR)评价。 当电光源光通量波动的频率与运动(旋转)物体的速度(转 速)成整倍数关系时,运动(旋转)物体的运动(旋转)状态,在人的 视觉中就会产生静止、倒转、运动(旋转)速度缓慢,以及上述三种 状态周期性重复的错误视觉,可能会导致视觉疲劳、偏头痛和工 作效率的降低。光通量波动的频闪比越大,负效应越大,危害越 严重。公共建筑改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频闪的不利影响。 10.3.3国际标准IECTR62778:2014《应用IEC62471评价光源 和灯具的蓝光危害》中指出,单位光通的蓝光危害效应与光源相 关色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光源相关色温越高,其危害的可能 性越大,并且与光源种类无关。同时过高色温光源的光环境舒适 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教室、阅览室、病房楼、办公室应用LED时, 其光源相关色温不应大于4000K。本条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一2013第4.4.4条及行业标准《体育 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一2016第5.1.6条的规定 制定。 10.3.5本条是对照明产品光生物安全性的要求。现行国家标准 《灯和灯系统的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了照明产品不同危 险级别的光生物安全指标及相关测试方法,为保障室内人员的健 康,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应选择安全组别为无危险类的 产品。

10.3.6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一201

1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电感镇流器。 2对频闪效应有限制的场合,应采用高频电子镇流器 3镇流器的谐波、电磁兼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 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 和《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7743的有关规定

4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应配用节能电感镇流器;在电压 偏差较大的场所,宜配用恒功率镇流器;功率较小者可配用电子 镇流器。 10.3.7LED驱动电源的线路电流为非正弦量,具有高次谐波, 按照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 输入电流16A)》GB17625.1一2012对照明设备(C类设备)谐波 限值的规定,对功率大于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规定较严,不 会增加太大能耗;而对小于等于25W的放电灯规定的谐波限值 很宽(3次谐波可达86%),将使中性线电流大大增加,并超过相 线电流达2.5倍以上,不利于节能和节材。因此,本条规定所选用 的镇流器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谐波限值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 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规定的功 率大于25W照明设备的谐波限值。 23次波电流不宜大于基波电流的33%。 对于LED驱动电源,采用无源PFC电路在工频下可实现功 率因数不低于0.7,采用有源PFC电路可实现功率因数达到0.95。 LED驱动电源的功率因数与谐波含量相关,抑制谐波失真与提高 功率因数相辅相成,谐波越低、功率因数越高,线路电流越小、线 路损耗也就越小,更加节能。如果既有建筑原来已经采用的LED 照明产品经评估可继续利用,则可沿用原来指标;但是对于纳入 绿色改造工程之内的需更换或新增的LED照明产品,则应选用 性能参数好的产品,设计要求应满足本条规定,从而实现好的改 造效果。 10.3.8间接照明或漫射发光顶棚的照明方式不利于节能。间接 照明是指由灯具反射的光通量只有不足10%的部分直接投射到 假定工作面上的照明方式。漫射发光顶棚照明是指光源隐蔽在

10.3.8间接照明或漫射发光顶棚的照明方式不利于节能。间

照明是指由灯具反射的光通量只有不足10%的部分直接投射至 假定工作面上的照明方式。漫射发光顶棚照明是指光源隐蔽在 顶棚内,使顶棚成发光面的照明方式。虽然这两种照明方式获得 的照明质量好,光线柔和,但在达到同样照度的情况下比直接照

明消耗电能多。 10.3.9本条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的内容,该形式的作用是通过回风系统带走照明装置产生的大 部分热量。从而减少空调设备负荷以达到节能效果。照明灯具 与空调回风口结合的形式适用于三种空调系统:管道送风压力排 风、压力送风管道回风、管道送风管道排风。应注意的是,T5型 荧光灯管由于工作温度要求较高,不适于该形式。 10.3.10房间或场所装设2列或多列灯具时,通过分组控制可以 达到以下效果: 1按车间、工序分组控制,方便使用,可以关闭不需要的 灯光。 2 空间分隔后不需对照明线路进行大的改动。 3在使用投影仪等设备时,可关闭讲台和邻近区域的灯光。 4控制灯列与侧窗平行,有利于利用天然光 10.3.11当建筑面积较大时,由于照明回路多,人工控制很难实 现精细化管理。采用自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照 明系统进行合理控制,加强系统对各类不同需求的适应能力,有 效节约照明系统的能耗,大幅度降低照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如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地下车库等公共场 所的照明,宜按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 制,或设置照明声控、光控、定时、感应等自控装置。住宅建筑共 用部位的照明,应采用延时自动熄灭或自动降低照度等节能措 施。当应急疏散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时,应采取消防时强制点 亮的措施。 10.3.12对夜景照明改造提出要求,目的是在追求照明效果的同 时更好地实现照明节能,避免粗放的泛光照明方式产生光污染 浪费能源。在完成改造设计及施工后,可通过调适提高夜景照明 效果、降低光污染及能耗,对于夜景照明也应通过多级模式控制 实现节能。夜景照明控制系统预留与 区灯光联动的接口,可

在重大活动等情况下,实现统一管理。 10.3.13单相用电设备接入低压(AC220/380V)三相系统时, 应当考虑三相负荷的平衡。

10.4.1用能监测系统应自动实时采集能耗,燃气、燃油能耗如不 具备数据自动采集条件,应人工定期录入能耗数据。电能应按照 明插座、空调、动力、特殊用电分项能耗进行自动采集。市政用水 计量应满足用水单位的计量、主要单体建筑的用水计量及重点用 水设施的计量(如锅炉、冷却塔等),要求一级水表安装率为 100%,二级水表安装率≥95%,重点用水设施应安装三级水表。 10.4.3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 107一2015第4.6节对智能化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 1应实现在线监测与控制,根据监测参数,适时调整优化控 制策略。 2应根据建筑内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实现分 区控制。 3对系统冷热源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合理选配空 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 (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43台及以上的冷、热源主机,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 5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变速控制方式;采用可调 新风比运行的系统,宜根据室内外恰差值,实现新风量和排风量 的同步控制。 10.4.4公共建筑运行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很难通过 某一项或儿项技术的实施就彻底解决公共建筑节能问题。建筑 能耗监测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的空调、照明、电梯、给排水等使

11.1.1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管理办法,除确保完成既有 建筑绿色改造实现的技术方案外,还应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改 造技术措施、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等绿色施 工措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 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11.1.2建立绿色改造施工公示的,公示内容应简洁明了,设置在 施工现场主要出入口处,与施工现场五牌一图”相一致。 11.1.4结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 标准》DG/TJ08一2262,对采取保护措施的内容提出规定。 11.1.5应选用绿色环保建材、新型建材,优先选用可拆卸、可循 环利用、可回收材料。应优先使用节能、高效、环保、综合能耗低 环境影响小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 等,控制污染、噪声、振动等因素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施工 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情况应进行计划与管控,统一筹措、严格把控 实时掌握各项能源的使用情况并制定节能方案,以实现节能、节 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运用BIM技术、三维激光扫描等智慧 建造手段可全面掌握改造设计方案与实际建造情况

11.1.2建立绿色改造施工公示的,公示内容应简洁明了,设置不

11.1.6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屋面和门窗验收应符合现行国

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建筑结构加固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等的 规定。 本条的机电系统与设备主要包括暖通空调系统与设备、给水 排水系统与设备、建筑电气及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电梯等。机电 系统与设备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5024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4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GJ08一113等的规定。

11.2.1施工前应对场地内的管线排布、重要设施、重点保护树木 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设备、管线及资源,保 护古树名木,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施工场地布置 涉及临时设置布置的,可参考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 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G/TJ08一2262提供的临时建筑的各项 指标进行测算。 根据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 准》DG/TJ08一2262,对围挡材料等应周转重复使用。对既有建 筑绿色改造工程施工的新建、扩建建筑物,也可对范围内已有的 建(构)筑物情况,通过检测后进行利旧优化设计。如新建建筑物 桩基础可充分利用已有原相邻建筑原有的基坑围护结构桩

11.2.3各类需要辅以现场加工的材料,如块材、板材、卷材等,其

加工工作尽量安排在工厂进行,不仅可提高构件尺寸精度、氵 现场加工占地及能耗、节约现场加工时间、减少材料浪费,还

澡声污染,达到绿色、环保、高效放

11.2.8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及方法进行改造施工;通过设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的规定进行竣工 交付,并提供服务活动

12.1.2物业管理机构是依据物业服务合同从事物业管理的企 业。物业管理机构应制定交接班办法,交接运行、操作参数及维 修记录、运行中的遗留问题等。人员的交接班办法的完善,有利 于操作人员对设备状态的持续性了解,可以更好地执行设备操作 规程,并及时处理遗留问题。 12.1.4物业管理机构或业主可委托专门负责设施设备运行管理 和能耗监控的企业进行运行策略优化。物业管理机构或运营公 司负责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数据分析,定期汇报建筑 能源利用情况以及提出相关的节能建议。若发现数据异常情况: 应及时联系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供应商排查原因:若非监测装置的 可题,则应及时通过异常数据,排查与分析用能系统和设备是否 出现故障,并及时处理,保障建筑各用能系统正常运行。 12.1.5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 重要手段,对保障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及节能环保的运行效 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信息化手段 不仅可以建立完善的建筑设备台账、配件档案、设施维修记录,还 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优化节能、节水和设备运维管理办法

的工作,是保证建筑正常使用,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效果的重要 方法。可根据建筑实际的使用情况和设备负荷,对设备系统的运 行状态进行调整,以在满足室内舒适度的条件下提高效率、节约 能耗。 综合调适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通过对设备长期 运行数据进行监测与分析验证,及时对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优化 满足不同时期建筑物的实际使用需求,并保证系统的可持续 运行。

12.3.1为确保建筑设备和系统高效运行,宜定期对建筑设备和 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环节提 出改进措施

12.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评价应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既有建筑绿色可 造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12.4.1物业管理机构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制定节能、节水、节 材、环保与绿化管理办法,并说明实施效果。节能管理办法主要 包括节能方案、节能管理模式和机制、收费模式等。节水管理办 法主要包括节水方案、分户分类计量收费、节水管理机制等。节 材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设施维护和耗材管理等。绿化管理办法主 要包括苗木养护、绿化用水计量和化学药品使用等,

12.4.3利用高效管理软件预先制定维护保养方案、明确人员取

DB22/T 2983-2019标准下载,可提高维护保养的实际效果、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物 业管理机构应对物业设施设备的运行、操作、维护形成完整的拉

12.5.1对重要性比较高的建筑应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并借 康监测手段进行日常运营管理

2.5.1对重要性比较高的建筑应定期进行检测评

康监测手段进行日常运营管理。 12.5.2本条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维护进行了规定。 1屋面防水层裂缝、起壳,应进行修,损坏的保温隔热层 应进行修或更换。 2外墙外保温系统空鼓、脱落,应进行修,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修标准》JGJ376的要求。 3外窗修宜采用节能窗;并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G/TJ08一2136、《既有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DG/TJ08一2137等的要求。

12.5.2本条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维护进行了规定

12.5.3本条对结构构件的维护进行了规定。 1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将直接影响其抗渗性与耐久性,当裂 缝达到一定程度的宽度及深度后,空气中的水份、氧气、二氧化碳 以及氯离子等侵人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的锈蚀。一方面,构件 的裂缝会增加混凝土的渗透性,加速混凝土的碳化和侵蚀介质的 侵蚀,使钢筋的腐蚀加重;另一方面,钢筋的锈蚀膨胀又会造成混 凝土的进一步开裂,从而进一步加重钢筋的电化学腐蚀。裂缝的 存在使得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大大降低,进一步恶化将导致钢筋保 护层脱落、截面锈损变细甚至断裂GB∕T 36625.5-2019标准下载,从而严重影响其结构使用寿 命及安全性。因此,当发现混凝土构件存在影响结构耐久性的裂 缝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如裂缝属受力引起的裂缝,应及时对构件 进行加固处理

ISBN8981241定价:50.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