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G/TJ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336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333-2020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行的验收测量作业,在全线轨道长轨精调完成后、轨道竣工验收 前组织进行。

5.1.2轨道静态验收测量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中线平面位置、轨面 高程、轨距、水平、扭曲、左轨轨向、左轨高低、右轨轨向、右轨高低 测量。

5.1.3检测区段综合评价依据轨道静态验收测量统计

JCT2365-2016 人造石荒料成型机按实施范围分为基本单元和整个区段两种

5.2.1验收测量实施前应确认轨道精测网测量成果、线路设计立 件等技术资料齐全完整。

5.2.2轨道静态验收测量检测项目限差及评价按表5.2

5.2.2轨道几何形位检测项目限差及

序号 检测项目/允许偏差(mm) 偏差评定范围(mm) 1.5~2 合格 8 右轨轨向2,基长10m >2 不合格 <1 优秀 相对 精度 1~1.5 良好 9 右轨高低2,基长10m 1.5~2 合格 >2 不合格

偏差评定范围”数值取检测值与设计值较

5.2.3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数据取位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5.23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数据

5.2.4检测区段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如下

1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达85%及以上,优 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达75%及以上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 优秀。 2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达85%及以上,优 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小于75%,良好及优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 例达90%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良好。 3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达85%及以上,良好及 优秀率占总合格率的比例小于90%时,该检测区段总体评价为合格 4当总合格率(包含优秀、良好及合格率)小于85%时,该检 测区段综合评价为不合格

枕至少布设1个检测点,现场宜在钢轨面上做好检测点点号 标记。

在已建立的检测控制网的基础上,对轨道检测点进行测量

在已建立的检测控制网的基础上,对轨道检测点进行测量,并利 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

应在靠近线路中心处自由设站,后视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由机载 软件解算出测站三维坐标后,配合轨道检查仪对每个轨道检测点 依次进行测量。

5.3.4轨道静态验收测量技术

测项目优秀、良好及合格率统计数据,对检测区段轨道几何形位 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轨道的平顺性,编写轨道几何形位检测 技术报告。

6.1.1轨道精测网可作为运营阶段轨道几何形位、结构位移沉降 等测量工作的基准。 6.1.2轨道精测网应依据线路运营养护维修需要进行复测,复测 内容包括平面复测和高程复测两部分 6.1.3轨道精测网平面和高程的复测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本 标准第3章的规定。

6.1.4轨道精测网的维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4轨道精测网的维护应符合以

1去失或破损较严重的控制点,按原测标准在原标志附近 重新补设。 2补设采用标志规格不变,补设点号通过修改原点号中的 第四位得到。 3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丢失时,补测临近至少4对精测网控 制点,采用同精度内插的方式进行坐标计算并恢复

6.1.6在运营阶段,可通过对轨道精测网的复测来进行构

则面,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固定在变形体上时,应设 置于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则面,开与建巩物稳固地连接在一 一起。固定受形体 置于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5.2.2首次布网完成后,应通过获取监测体初始状态的观测数 居,对其进行周期性观测,获得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位移沉降情 况,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 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 2地下隧道段的基准点宜选用在土建施工车站竖井、端头 井封闭前埋设的地下平面控制点和线路水准点:路基或高架段梁 段的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 置,宜选用如首级卫星定位测量平面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基点。 3基准点在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 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4轨道控制点作为工作基点时,其位置应在设备限界图中 进行设计和明确,理设在不被遮挡的地方,兼顾建设与运营需要。 5轨道精测网高程测量应结合隧道或高架桥梁结构的沉降 和变形监测的实际情况进行,与线路水准基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 住返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6在进行结构监测时,应在道床或高架桥增设监测点,监测 点的分布与密度按照运营监测需要确定。 6.2.4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变形量的大小和变形速率等因 素进行设计。变形监测频率既要系统地反映变形过程,不遗漏变 形的时刻,文要科学制定以降低监测的工作量。 狐洲时控下规宝地行

6.2.5每周期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 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 固定观测人员。 4 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用的仪器应通过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周期观测 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6.2.6采用的仪器应通过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周其

6.3轨道几何状态测量

6.3.1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内容应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 钮曲以及轨道中线三维坐标。 6.3.2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利用轨道精测网,采用轨道检查仪进行 测量。 6.3.3轨道检查仪、全站仪、水准仪应在鉴定有效期内使用并提 供检定证书,在检测开始前对所有仪器进行检验校正,保留检验 记录。

6.3.4测量步长应根据运营维护需要确定,其他测量要

第4.6节相关规定执行。

标准第4.6节相关规定执行。

7成果资料7.1轨道精测网测量7.1.1轨道精测网平面控制测量及复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技术设计书2外业测量观测手簿及仪器鉴定证书。3测量平差计算表4平面起算点、轨道控制点点之记5控制点成果表6控制网联测示意图。7测量技术总结报告。7.1.2轨道精测网高程控制测量及复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1技术设计书2外业观测手簿及仪器鉴定证书外业高差各项改正数计算资料4测量平差计算表。5高程成果表。6水准点点之记。7水准路线联测示意图。8测量技术总结报告。7.2运营及养护测量7.2.1位移沉降监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33

1 技术设计书。 外业观测手薄及仪器鉴定证书。 测量平差计算表及成果表。 4 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5 变形分析成果资料。 6 控制点和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7 技术总结报告。 2.2 轨道何状态检测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设计书。 2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报告。 3 线路里程成果表。 4 线路平面成果表。 5 线路纵断面成果表。 6 轨道儿何形位检测成果表 7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综合评价表

7.3.1轨道静态验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轨道静态验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设计书。 2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技术报告。 3 线路里程成果表。 4 线路平面成果表。 5 线路纵断面成果表。 6 轨道儿何形位检测成果表。 轨道几何形位检测综合评价表。 8 检测控制网成果表、控制点点之记。 9 轨道儿何形位检测数据的原始记录资料

A.1测量棱镜组件要求

:1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的测量棱镜组件必须采用工厂精加工 件(要求采用数控机床),用不易生锈及腐蚀的金属材料制作, 般由固定的埋设标和可以装卸的连接件组成。 2轨道精测网的测量标志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具有强制 对中、能在其上安置棱镜、可将标志上的高程准确地传递到梭 镜中心等功能,而且能够长期保存、不变形、结构简单、安装 方便。 3同一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应小 于0.5mm,分解到X、Y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4mm, 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2mm。 4不同套测量标志在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也 应该小于0.5mm,分解到X、Y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 于0.4mm、z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不应大于0.2mm。 5轨道精测网测量、轨道施工、精调、轨道维护等各工序,应 使用同一型号的控制网测量标志。

A.2轨道精测网控制点布设

轨道精测网控制点一般按每30m~60m布设1对,且不应 大于70m,点位设置高度应高于轨道基础底部1.2m~1.5m,且 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控制点标识要

A.3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点号标注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编号应明显、清晰地标在控制点附近,同一路段点号标志高度应统一。点号标志应采用统一规格字模,字高6cm正楷字体刻绘,并用白色油漆抹底,红色油漆喷写点号。点号铭牌白色抹底规格为40cm×30cm,红色油漆应注明工程线名简称、控制点编号、“严禁破坏”,每行居中排列,如图A.3.1所示。严禁采用手写标识。永久控制点在精测网控制点中选取,不单独进行编号,在标志和测量成果资料中应特殊注明为“××线精测网控制点”。40035.XX线精测网控制点43.5X26G01严禁破坏图 A,3.1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编号标注示意图(单位mm)A.4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编号原则轨道精测网控制点按照公里数递增进行编号,其编号反映里程数。位于线路里程增大方向左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奇数,位于线40

路里程增大方向右侧的控制点编号为偶数(在有长短链地段应注意编号不能重复)。控制点编号统一为六位数,具体规则为:X(上下行线标识S或X)十XX(里程整公里数)十G(表示轨道控制点)十XX(该公里段序号)。例如S26G01,其中“S”代表上行线,“26”代表里程数,“G”代表轨道控制点,“01”代表1号点。41

附录B轨道精测网网形结构要求B.1轨道精测网平面构网图形轨道精测网的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图B.1.1所示的构网形式。每个自由测站观测4对控制点,测站间重复观测3对控制点。每个控制点有4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量。图B.1.1轨道精测网平面测量示意图轨道精测网平面测量时应每隔600m~800m联测1个既有的高等级线路控制网点或地上引入地下的控制点等平面起算点。与平面起算点联测时,应至少通过2个或2个以上连续的自由测站进行联测,如图B.1.2所示。平面起算点平面起算点平面起算点图B.1.2与平面起算点联测示意图42

B.2轨道精测网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形式在高架区间或散开段,轨道控制点水准测量宜采图B.2.1所示的水准路线形式。测量时,左边第一个闭合环的四个高差应该由两个测站完成,其他闭合环的三个高差可由一个测站按照“后一前一前一后”或“前一后一后一前”的顺序进行单程观测。单程观测所形成的闭合环如图B.2.2所示。44图B.2.1矩形环单程高程测量观测示意图图B.2.2矩形环单程高程测量形成的闭合环示意图在地下隧道段,由于通视无法进行水准测量的,采用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与平面测量同时进行,网形如图B.1.1所示。测量完成后应采用不同测站所测得的相邻点的高差,单个测站8个测点可计算10段相邻点间的高差,如图B.2.3所示。S003图B.2.3单个测站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示意图—43—

多个测站所形成的三角高程网如图B.2.4所示。S001S002S003S004S005o轨道基础控制点●自由设站点图B.2.4多个测站自由测站三角高程网示意图B.3轨道精测网平面控制测量观测手薄线段第页共页测量单位:天气:测量日期:年月日自由测站点编号温度气压轨道控制点编号备注轨道控制点编号备注自由测站、轨道控制点编号示意图线路里程方向说明:将自由测站点和轨道精测网控制点的编号标记于上述示意图中。每一测站均应填写一张表格。观测:记录:测量时间:44

附录C轨道几何形位检测成果表工程名称:线别:轨道类型:检测仪器:开始里程:结束里程:测量日期:测量单位:开始点号:结束点号:提交日期提至单位:绝对精度相对精度轨枕连续扭曲左轨轨向序号左轨高低右轨轨向右轨高低编号里程平面位置轨面高程水平偏差(mm)偏差(mm)偏差(mm)偏差(mm)18m基长10m弦10m弦10m弦10m弦(mm)(mm)(mm)(mm)(mm)1制表:复核:审核:日期:

1附录D轨道几何形位检测综合评价表6工程名称轨道类型施工单位施工标段起迄里程检测仪器检测单位检测时间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检测项目实测序号数量百分比百分比百分比百分比备注数量数量数量数量(%)(%)(%)(%)1绝对平面位置2精度轨面高程3轨距4水平5扭曲6相对精度左轨轨向10m弦7平左轨高低10m弦顺8性右轨轨向10m弦9右轨高低10m弦综合评价制表:复核:审核:日期: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要求)”或“应按………·执行”

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

轨道交通轨道精测网技术标准

目次1总则53轨道精测网测量543.1一般规定543.2布设要求543.3布测实施条件553.4平面测量553.5高程测量594轨道施工测量604.1一般规定604.3轨排法施工测量604.4轨道板施工测量60轨道静态验收测量625.1一般规定625.2主要技术要求625.3测量实施636运营及养护维修测量656.1一般规定6551

3.1.1基础精测网应附合于轨道交通工程的卫星定位控制点、精 密导线点、二等水准点或联系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点,测设前须对 平面和高程点进行复测和精度检核,并满足相关的技术规定。 3.1.2测量采用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密导线点、二等水准点或联系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点,测设前须对 平面和高程点进行复测和精度检核,并满足相关的技术规定。 3.1.2测量采用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1平面控制网一般要求至少有3点以上城市二等控制点作 为起算点,施工首级控制网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上海市地铁坐标系 统。地铁坐标系统与上海市平面坐标系统的换算关系如下:

3.1.2测量采用的平面和高程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1平面控制网一般要求至少有3点以上城市二等控制点 为起算点,施工首级控制网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上海市地铁坐标系 统。地铁坐标系统与上海市平面坐标系统的换算关系如下:

[X地铁=X上海平面十30000 Y地铁=Y上海平面十15000

2上海轨道交通高程控制网采用吴淞高程系,高程控制网 应以基岩标作为基准点,起算数据应采用上海地铁高程成果相对 应年份的高程值,确定后不得变更,

3.2.1起算点是轨道精测网在进行平差计算时使用的卫星定位 则量控制点、精密导线点、二等水准点等高等级线路控制点。 司精度内插的测量方法是按照相同的测量等级标准,以增设 或补设控制点周边的同级控制点作为起算点,按照约束平差或拟 稳平差的方法计算增设或补设控制点的坐标,且保证增设或补设

控制点之间以及与已知点之间的相对精度满足本级控制网相对 精度要求。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中重点考虑的是控制点之间的相 对精度能否满足施工控制测量的要求,而不强调控制点的绝对精 度,增补控制点时不再强调逐级布网,重点考虑的是控制点的相 对精度。只要控制点的相对精度满足铁路工程的精度要求,增设 或补设控制点可采用同等级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 器和计算手段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使控制网同等级扩展后,控 制点间的相对精度保持不变

3.3.1轨道交通结构类型较多,特别是地下线测量条件不易满足 实施测量时应及时跟相关单位沟通协调,保证测量工作顺利实施。 3.3.2轨道精测网复测时,当复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 时,采用原测成果;当较差超限时,采用同精度扩展方式处理的复 测成果。

时,采用原测成果;当较差超限时,采用同精度扩展方式处理的复 测成果。

3.4.3表3.4.3中轨道控制点标志棱镜组件标志重复性安装 是指同一标志在同一个预埋件上重复安装后的棱镜中心坐 差的限差;互换性安装误差是指不同标志安装在同一个预理 棱镜中心坐标较差的限差。

3.4.3表3.4.3中轨道控制点标志棱镜组件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 是指同一标志在同一个预埋件上重复安装后的棱镜中心坐标较 差的限差;互换性安装误差是指不同标志安装在同一个预理件上 棱镜中心坐标较差的限差。 3.4.5联测包括:地面近并导线测量和近并水准测量;通过竖井 的定向测量和传递高程测量;地下近并导线测量和近并水准测 量等。 为方便后续施工,确保各工序之间控制网的统一,每个车站及

3.4.5联测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水准测量;通过竖井

为方便后续施工,确保各工序之间控制网的统一,每个车站及 中间风井在首次建网后应在便于保存的位置选择2个永久性的平

两井定向是在两施工竖并中分别悬挂一根钢丝,与一并定向 相比,由于两根钢丝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因而减少了投点误差引 起的方向误差,有利于提高地下导线的精度。两并定向时,利用地 面上布设的近并点或地面控制点采用导线测量测定两钢丝的平面 坐标值。在地下隧道中,将已布设的地下导线与竖并中的钢丝联 测,构成无定向导线,即可将地面坐标系中的坐标与方向传递至地 下,经计算得到地下导线各点的坐标与导线边的方位角。 4)投点定向法 投点定向法就是利用相互通视的地铁车站两端的施工竖井 或在长隧道中部钻2个相互通视的钻孔,并在竖井或钻孔底部埋 设控制点,在地面利用垂准仪分别以底部控制点对中(或在地面 放置玻璃平板,在地下控制点安装垂准仪,将控制点投射至玻璃 平板)。由于垂准仪对中视线为铅垂线,所以测量地面垂准仪的 坐标,即得到地下控制点坐标和它们的方位角,并直接作为地下 测量的起算数据。 投点定向法具有作业时间短、测量精度高、简单直观、容易操 作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投点定向测量所用投点仪精度不应低于1/30000 ②投测的两点应相互通视,其间距应大于60m,在隧道中间 的钻孔进行投点时,钻孔距离应大于150m。 ③进行投点定向测量时,应独立进行两次,每次应在基座旋 转120°的三个位置,对铅垂仪的平面坐标各测一测回。 ④投点中误差为土3mm。地下定向边方位角互差应小于 12",平均值中误差为士8"。 ③进行投点测量时投测点应与地面GPS控制点或精密导线 点构成附合或闭合线路。 5)导线直传法 当地铁工程深度相对较浅,井筒直径比较大,且竖井中部有站 亍平台等可架设测量仪器时, 可利用全站仪直接从地面经站厅平台

到地下导线进行坐标和方位角传递测量,该方法即为导线直传法。导线直传法简单明了,文与普通导线测量方法差别不大,比较容易掌握。但导线直传法具有变长短、竖直角大、水平角较小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儿点:①导线直传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中精密导线测量有关技术要求进行。②导线直传法应独立测量2次,地下导线定向边方位角互差应小于12”,平均值中误差为土8";导线直传法应采用具有双轴补偿器的全站仪,垂直角应小于30。③仪器和牌安置宜采用强制对中或三联脚架法。④测回间应检查仪器和牌气泡的偏离情况,必要时重新整平。③导线边长必须对向光侧,导线应沿隧道前进方向布设。4高程联系测量高程联系测量的常用方法有钢尺导入法和光电测距仪法等。钢尺导入法的具体做法:先按二等水准要求做趋近水准,然后在竖并悬吊检定过的钢尺,并上并下两台水准仪同时观测读数,共测量3次,每次钢尺不动,略微错动仪器,高差较差不大于3mm(并深超过20m时取5mm)时取平均值使用,并进行温度和尺长改正(当并深超过50m时,应进行钢尺自重张力改正)。钢尺导入法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钢尺O,416图1!竖井高程联系测量示意图—58—

这样,就通过竖井将地面高程传递到了并下,并下高程联测 同样按二等水准要求进行。

3.5.6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

在轨道精测网平面测量时,测量了自由测站到各精测网点的 斜距和天顶距,建立了自由测站点到各控制点的三角高差关系。 由于自由测站测量和精测网控制点测量标志的特殊性,三角高差 关系中是不需要量测仪器高和目标高,又由于多余观测数比较 多,三角高差关系精度较高,可利用平面控制网建网测量时已经 建立的自由测站到各控制点的三角高差关系,通过一定的构网规 则和特殊的数据处理平差计算方法得到各点的高程,使之达到精 密水准测量甚至二等水准或精密水准测量的精度,替代水准测量 方法建立的高程控制网,使精测网的平面和高程测量一次解决 从而提高轨道精测网的测量效率

4.1.8适用于轨排法地段施工测量的道床结构型式包括:现浇整 体道床、碎石道床、梯形轨枕;适用于轨道板地段施工测量的道床 结构形式包括:预制轨道板道床、预制浮置板道床、采用预制板的 减振垫道床等。 4.1.9轨道施工测量采用的全站仪、水准仪的精度指标要求与本 标准第3章一致。

4.1.9轨道施工测量采用的全站仪、水准仪的精度指标要求与本

4.3.5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儿何形位检测仪器应使用经检定运 的具有使用许可证或销售许可证,且通过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新 品技术认证的轨道检查仪

4.3.5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几何形位检测仪器应使用经检定过

4.4.1减振道床垫、道岔板等预制轨道板地段,道床范围内轨 道测量和施工参照本节规定执行。梯形轨枕地段的测量和施 工宜按轨排法进行,曲线地段测量施工时可参照轨道板地段 实施。

4.4.12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器外套筒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土5mm,隔振器位置基底标高允许偏差为(一5,0)mm,隔振器的安装位置基面平整度要求为士2mm/m²。61

5.1.1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静态验收测量,应在待验收地段轨道 施工全部完成、具备竣工验收的条件下进行。本市轨道交通的轨 道静态验收测量由第三方独立实施,检测作业单位要求具有甲级 测绘资质或铁路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并具有轨道儿何形位检 测作业能力。 5.1.2轨道静态验收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与施工测量 致。当线路未建立轨道精测网或其他特殊地段,应先建立轨道精 密导线作为轨道静态验收检测控制网

5.2.1轨道精测网测量成果包括已建立轨道精测网的线路,由测 设单位提供轨道精测网的最新成果表。未建立轨道精测网的线 路,由建设单位提供地面平面、高程控制网或车站段布设的控制 点的点之记与成果。 线路设计文件包括: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变更的设计文 件DB3308/T 060-2019 防雷安全检查规范.pdf,包含线路平面示意图、线路起终点坐标、平曲线五大桩座 标表、平曲线要素表、断链表、坡度标对照表(含变坡点高程和 竖曲线半径)、曲线超高表、道岔设计数据等。左线、右线分别 收集整理

5.3.2以铺轨基标为铺轨基准的线路,轨道静态验收的仪器设备 配置见表2。

表2轨道几何形位检测仪器设备配置表(二)

注:1本表适用于以铺轨基标为轨道铺设基准的线路。 2棱镜采用须 宜采用直径64mm的圆棱镜

轨道检查仪平面位置与高程测量精度不低于士1mm,轨距、 水平的测量精度不低于士0.5mm并具有足够的量程

轨道检查仪平面位置与高程测量精度不低于士1mmDB37/T 3452-2018标准下载,轨距、 水平的测量精度不低于士0.5mm并具有足够的量程

6.1.1轨道精测网除用于调线调坡测量和轨道施工测量中外,还 可用于结构位移沉降监测及运营后的轨道几何形态检测,为轨道 交通运营及养护提供数据支持。 6.1.4运营阶段应做好精测网的复测、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运 营测量及养护维修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 第一次补设第四位为“”,第二次补设第四位为“K”,第三次 补设第四位为“L”,依此类推。

6.1.1轨道精测网除用于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