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pdf4.0.2通常在测点布置时,室内面积若不足16m,在室内活动 区域中央布测点1个;16m及以上且不足30m²测2点时,将检 测区域对角线三等分,其二个等分点作为测点;30m²及以上且 不足60m²测3点时,将室内对角线四等分,其三个等分点作为 测点;60m²及以上且不足100m²测5点时,在二对角线上成梅 花布点:100m²及以上时,每增加(20~30)m增加(1~2)个 测点,均匀布置。 4.0.3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是指同一区域所有测点的平均温、 湿度;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空 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宜符合表1规定
表1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
5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5.1.1本条文明确规定了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的范 围和内容。具体包括: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屋面和东西墙体 的隔热性能、热工缺陷等检测。通常,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 重点检测隔热性能,产寒、寒冷地区除重点检测外墙、屋面的传 热系数外,还应检测其热工缺陷及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5.1.2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中对建 筑物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和隔热性能的检 验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公共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热桥部位 内表面温度检测可参照执行。 5.1.3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一2005中 明确规定广“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 km”。因此,本条文明确规定了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所应包含的 范围和内容。 5.1.4当保温材料的热阻大于或等于1.2m²·K/W时,其热阻 远大干其他材料对保温的贡献:轻质墙体和屋面一般包含众多金 属构件,热桥较多,形成多维传热,因而在现场较难准确测量其 传热系数;自保温砌体砖缝多,现场检测较难反映墙体保温性 能。因此,本条文规定采用同条件试样法检测上述三类外围护结 构的传热系数。同条件试样法仅适用于新建建筑,
确规定广“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斗 ”。因此CB/T 4470-2020 打桩船吊桩绞车.pdf,本条文明确规定了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所应包 范围和内容。
5.1.4当保温材料的热阻大于或等于 1.2m²·K/W 时
远大于其他材料对保温的贡献;轻质墙体和屋面一一般包含众多金 属构件,热桥较多,形成多维传热,因而在现场较难准确测量其 传热系数;自保温砌体砖缝多,现场检测较难反映墙体保温性 能。因此,本条文规定采用同条件试样法检测上述三类外围护结 构的传热系数。同条件试样法仅适用于新建建筑。
5.2.3目前,国内外般都采用热流计法进行外围护结构传热 系数现场检测。国际标准《建筑构件热阻和传热系数的现场测量 方法》ISO9869、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现场测量建筑围护结
构热流和温度的方法》ASTMC1046一95(2001)和《现场测量 建筑构件热流和温度的操作规程》ASTMC1155一95(2001)以 及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等标准均对热 流计法检测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作出详细规定。《居住建筑节能 检测标准》JGJ/T132中,对外墙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检测作出 了有关规定,但尚未考虑到热桥部位的检测。热桥部位是外围护 结构阻抗传热的薄弱环节,其传热系数至少为主体部位的1.2倍 以上,外墙的传热系数尺是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传热系数平 均值。因此,为了满足建筑节能检测工作的需要,经试验研究 本标准提出利用红外热成像仪配合热流计法进行现场检测,应用 传热学及计算机图形学的有关技术计算分析得到外围护结构的平 均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根据红外热成像图分析确定建 筑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和热桥部位各自所占面积比例,利用热流 计法现场测得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通过现场测得的 热桥部位内、外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计算得到其各受热面的平均 热流密度。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检测的平均温度和平均热流密度 对外围护结构保温层的厚度或导热系数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后的 有关测点对应部位的温度和热流密度误差在3%以内,然后计算 得到包括热桥部位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中采用的室内、列 空气温度为根据热桥部位受热面平均热流密度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以及热桥部位平均内、外表面温度推算得到。为保证检测结果的 准确,本条规定了检测期间的室内外温差
同条件试样法传热系数检测
5.3.2同条件试样法适用于外保温材料层热阻不小于 1.2m²·K/W、轻质墙体和屋面以及自保温隔热砌筑墙体平均传热 系数的检测,其中轻质墙体和屋面一般都有金属构件形成的热桥。 因而,为保证试样构造尺寸与实物一致,应将外围护结构分割为若 干个试件,每个试件代表一个典型构造。计算平均传热系数时,将 各个典型构造的传热系数按其所代表的面积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6.1.1本条文明确规定了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的范围 和内容。具体包括:透明幕墙、采光顶的传热系数,双层幕墙的 隔热性能及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 6.1.2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中对外 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公共建筑外窗外遮阳设 施检测可参照执行。 6.1.3对于隐框、全玻等类型玻璃幕墙及隐框采光顶,其构造 无金属构件暴露在面板外表面。因此,可以按照本标准第5.2节 的规定采用热流计法进行检测,计算时应采用日落后1h至次日 日出前1h的检测数据处理得到受检部位的传热系数 6.2透明幕墙及采光顶热工性能计算核验 5.2.2幕墙构造尺寸可采用钢卷尺、钢直尺、游标尺、超声波 则厚仪等测量。幕墙、采光顶面板的传热系数在实验室采用标定 热箱法检测得到,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通过取样检测或对比等方法 获得。在此基础上,按照《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IGJ/T151的规定计算确定每幅幕墙、采光顶的传热系数、遮阳 系数、可见光透射比等参数,幕墙或采光顶整体热工性能采用加 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得到,
6.3.2本条文为同条件试样法,即为实验室原型试验法。由于 幕墙、采光顶的构成单元均相对较大,鉴于自前我国多数相应检 测机构的保温性能检测装置不能满足其整体进行检测的规格尺寸
6.3.2本条文为同条件试样法,即为实验室原型试验法。由于
要求,故对幕墙、采光顶进行构成单元分格,再将每单元的构造 拆分成若干试件,采用标定热箱法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然后根 据实测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幕墙、采光顶的平均传热系数 因此,检测件已包括热桥部位,则检测结果为透明幕墙(或采光 顶)的平均传热系数。
外通风双层幕墙隔热性能检
6.4.1考虑到检测结果的代表性,本条文规定了双层幕墙每 种构造做法检测数量不宜少于2处。 6.4.4对本条文说明如下: 1双层幕墙的隔热性能主要取决于热通道内空气的流动性, 因此,保持热通道内空气具有较好的流动特性非常重要。也就是 在太阳辐射得热的作用下,热通道内的空气被加热、气温升高 吉,应能够利用烟图效应快速地排出室外。而热通道的觉度、进 出风口的设置以及通道内机构的设置(如遮阳百叶会改变空气流 动方尚和流场)等都会对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热通道通风量的准确测量难度较大。目前,国际上通用的 通风量检测方法有三种:压差法、风速测量法和示踪气体法。 由于双层幕墙结构复杂,通风机等设备加压将改变热通道 内空气固有的流场特性,与实际运行工况相差过天,故压差法 导致检测误差较天;而利用风速仪在通风道的进、出风口处测 量测点风速的方法,由于断面处涡流的影响,风速均匀性差, 数据的读取准确性较差,同时多个风速探头价格相对较高;采 用示踪气体恒定流量法进行双层幕墙热通道的通风量测量,能 够较好地模拟双层幕墙热通道的流动特性,并可根据人口处示 踪气体平均释放率及出口处示踪气体平均浓度计算得到热通道 的通风量。 2双层幕墙热通道通风量检测系统如图1所示。 在热通道下部通风进口(热压通风入口)处,设置示踪气体 均匀释放管(直径为10cm,沿长度方向钻有(150~180)个/m
直径为1mm小孔的塑料管),通过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示踪气 体(SF。)的释放率,采用多通道示踪气体浓度检测仪连接距热 通道出口下0.5m处的6个SF。浓度检测点,计量SF。气体 浓度。 3双层幕墙热通道内空气的流动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得热 的作用下,热通道内的空气被加热后,气温升高并通过烟窗效应 非出室外。因此,双层幕墙通风量的测量时间应在太阳辐射强烈 时效果较佳,故根据幕墙立面的朝向不同,其适宜的时间(当地 太阳时)为:东向幕墙10:00~11:00,南向幕墙11:30~ 12:30,西向14:00~15:00。 4体积浓度与质量浓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式为:
T一测点温度(℃); Ba一测点空气压力(Pa)。 6.4.5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对双层幕墙的室内表面温度、热 通道通风量作出规定。因此,本条文规定了外通风双层幕墙的合 格指标参数为室内表面温度和热通道的通风量。
7.2外窗气密性能检测
7.2. 1 检测数量每组三确定分级指标值是检测方法标准的
能现场检测方法》JG 211规定的原理、方法一致。 7.2.3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一2005要 求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 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的4级。由于现场检测时气密性 能包含了外窗与外围护结构连接部位的渗漏,本标准的分级指标 采用行业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 法》JG/T211的分级指标值。 判定方法参考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的有关规定。
7.3透明幕墙气密性能检测
8.1.1本标准是对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进行检测,即根据系统的 实际运行状态对系统的能效进行检测,但可以根据检测条件和要 求对末端负荷进行人为调节,以利于实现对系统性能的判别。 8.1.2根据研究和检测结果,冷水机组性能系数(COP)在负 荷80%以上时,同冷水机组满负荷时的性能相比,变化相对较 小,同时考虑空调冷源系统多台冷水机组的匹配运行情况,确定 检测工况下冷源系统运行负荷宜不小于其实际运行最大负荷的 60%,且运行机组负荷宜不小于其额定负荷的80%。 控制冷水机组性能系数(COP)变化在10%左右,同时考 怎空调冷源系统现场检测的可行性,确定冷水出水温度及冷却水 并水温度参数。根据研究和检测结果,当冷水出水温度以7℃为 基准时,冷水出水温度为(6~9)℃之间,冷水机组的性能 (COP)变化在一2%~4%: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以32℃为基准 时,冷却水进水温度为(29~32)℃之间,冷水机组的性能 (COP) 变化在0~8%。 该现场检测工况满足或相对优于机组额定工况。 冷水(热泵)机组检测只针对采用冷却塔冷的系统。对于 地源热泵系统,由于其机组铭牌参数与其实际运行工况差距很 大,检测工况很难达到。对低温工况机组,自前尚缺芝相应的检 测研究。因此,本标准不包括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机组及低温工 况机组的检测。
8.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
8.2.2本检测是在本标准第 8.1.2 条规定的检测工况
本检测是在本标准第 8.1.2条规定的检测工况下进行的
表2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
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5.4 定: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不应低于表3的规定
表3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
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 十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
8.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8.3.1因为水系统的集水器一般设在机房,便于操作,所以: 仅规定与水系统集水器相连的一级支管路。 8.3.224h代表一个完整的时间循环,所以,便于得到比较全 面的结果。1h作为数据的记录时间间隔的限值首先是便于对实 际水系统的运行进行动态评估,另一方面实施起来也容易。 8.3.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通过检测回水温度这一简便 易行的方法,间接检测了系统水力平衡的状况
8.4 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8.4.2测点尽量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可以减少 由于管道散热所造成的热损失。当被检测系统预留安放温度计位 置(或可将原来系统中安装的温度计暂时取出以得到放置检测温 度计的位置)时,将导热油重新注人,测量水温。当没有提供安 放温度计位置时,可以利用热电偶测量供回水管外壁面的温度,
通过两者测量值相减得到供、回水温差。测量时注意在安放了热 电偶后,应在测量位置覆盖绝热材料,保证热电偶和水管管壁的 充分接触。热电偶测量误差应经校准确认符合测量要求,或保证 热电偶是同向误差即同时保持正偏差或负偏差。 8.4.3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 5.3.18条规定: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
你出 5.3.18条规定: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 检测工况为冷水机组达到80%负荷,冷水流量保持不变,则冷 水供回水温差应达到4℃以上。
8.6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
9.1.1本标准是对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进行检测,即根据系统的 实际运行状态对系统的能效进行检测,但可以根据检测条件和要 求对末端负荷进行人为调节,以利于实现对系统性能的判别
表4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限值lW/(m²·h)
注·1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 2严寒地区增设预热盘管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35[W/(m3/h)], 3 当空气调节机组内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增加0053 (W/(m3/h)]
9.4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
2由于变风量系统风平衡调试方法的特殊性,该方法不 变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
10. 0. 1 能源换算表如表5
能源换算表如表5所示。
10建筑物年采暖空调能耗及
此表平均低位发热量用千卡表示,如需换算成焦耳,只需乘41816即可。
表5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节能项目节能量审 核指南》中提供的能源换算表。2007年全国平均发电煤耗为 357g/(kW·h),全国6000kW及以上机组平均发电煤耗为 334g/(kWh)。
11.1.2要求在负荷率大于20%的回路进行测量,主要是考虑 测量精度,如果负荷率太低,测量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出供配电系 统电能质量的问题。B级仪器可用于统计调查、故障检修,以及 其他无需更高不确定度指标的应用,其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间隔 时间等由制造商规定,且测量不确定度不应超过满刻度的 土2.0%。A级仪器用于要求必须进行精确测量的地方。例如 在合同中应用,验证与标准的符合性,解决纠纷等。当对相同的 信号进行测量时,使用两台符合A级要求的不同仪器对一个参 数进行的任何测量,均在所规定的不确定度内得出一致的结果, 且测量不确定度不应超过满刻度的士0.1%
11.2.2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回路为照明、单相设备较多的回路。
11.2.2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回路为照明、单相设备较多的回路。
11.3.3一般大型公建至少配置2台变压器,需要对低压配电总 进线柜断路器下口出线线缆或母排的谐波的测量:当变压器数量 大2台时,一般选取以照明为主的变压器和以安装变频设备较 多的或大型UPS的网络机房变压器出线回路进行谐波测量,如 果发现某条回路超标,则应分析其所带分支回路的设备类型,对 可能产生谐波的分支回路再进行测量。商场、展览馆等照度要求 高的建筑,由于大量使用荧光灯或装饰灯可能会造成谐波电流超 标;大型UPS回路一般均由低压配电室中配电柜单独设置1条 回路供网络机房使用,这种在线式UPS的容量一般能够达到
11.4.3设计人员在进行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时,都会根据当地电 力部门的要求进行功率因数补偿的计算,一般补偿后的功率因数 不低于0.9,室内照明回路的补偿后功率因数一般能达到0.95 以上。对功率因数检测时应同时观察基波功率因数,对于基波功 率因数的检测是为了判断是否有谐波存在,据此决定采用何种补 偿方式,以达到最佳补偿效果
分项计量电能回路用电量校
11.6.2用电分项计量安装完成后的采集数据校核很重要,如果 不进行采集数据的校核,容易造成耗电数据不准确,无法准确得 知建筑改造前后的节能量:也无法进行建筑耗电分析等工作。有 功最大需量是衡量建筑内用电设备在需量周期内的最大平均有功 负荷,一般电力公司取15min为需量周期,有功最大需量的测 量是为了进行节能分析,可以将它与气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12.1.2为了使光源的光输出达到稳定,通常白炽灯需后 5mn,荧光灯需开启15min,高强气体放电灯需开启30min。照 明节电率应仅测量照明负荷,其他负荷不应计入。改造前后灯具 开启时间、工作规律等应尽量一致,当由于业主使用等原因不能 满足一致条件时,则需要考虑调整量。调整量A是节能改造前 后照明变化情况、灯具数量偏差等,
12.2.1不同建筑不同房间或场所的划分原则可参照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规定。
12.3功率密度值检测
12.3.1不同建筑不同房间或场所的划分原则可参照国家标准
12.3.1不同建筑不同房间或场所的划分原则可参照国家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规定。
12.4.2《室内灯具光度测试》GB9467中规定了灯具光度测试 的精度和误差,测试仪器和实验室条件,测试用光源和被测灯具 的选择,测试方法和过程,测试报告。灯其效率的检测需要严格 按照标准执行,否则得出的结论偏差较大。采用光度的相对测量 法测试光源和灯具的光通量。按照《室内灯真光度测试》 GB9467第5.3节光源相对光通量测量,测量每个光源的相对光 通量,如果灯具内不止一个光源,则将测得的每个光源的相对光 通量相加,得到裸光源的总相对光通量(Φ光源)。按照《室内灯
具光度测试》GB9467第5.4节灯具光强的测量,测量灯具的光 强分布后折算出灯具光通量(灯具),其比值即得出灯具效率。 灯具效率按式(2)计算。
12.5公共区照明控制检测
12.5.1不同建筑不同场所的划分原则可参照国家标准《建筑照 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规定。
12.5.1不同建筑不同场所的划分原则可参照国家标准《建筑照
13.4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
.4.1照明主回路、动力主回路总数均指低压配电室内配 常用出线回路。
附录 A仪器仪表测量性能要求
A.0.1表A.0.1中水压力、耗电量、耗油量、耗气量检测仪表 准确度等级要求参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17167确定。
附录B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
B.0.1鼓风门法的原理是依据流体力学的理想气体流动及流体 能量方程等有关理论,人为地使建筑物内和室外大气环境之间产 生一个稳定的压差,室内空气在此压差的作用下,从高压的一侧 向低压的一侧流动,检测房间气密性即在空气流速、工作压力较 低时,可以假定空气是不可以压缩的理想气体,遵守理想流体能 量方程。为了减少因为室外环境变化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在 50Pa压差下进行检测。
附录C水系统供冷(热)量检测方法
C.0.3温度计设在靠近机组的进出口处,可以减少由于管道散 热所造成的热损失。通常超声波流量计应设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 牛10倍管径,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若现场不具备 上述条件,也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流量测点的县体位置。
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附录D电机输入功率检测方法
附录D电机输入功率检测方法
0.3两表法测量电机输入功率原理如图2所示
数 YVU+ H 任 高部阻力之后大于或等于5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和局 部阻力之前大于或等于2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的直管 段上,当条件受到限制时,距离可适当缩短,且应适当增加测点 数量。
E.1.3检测截面内测点的位置和数目,主要根据风
定,对于矩形风管,应将截面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并使 各小截面尽可能接近于正方形,测点位于小截面的中心处,小截 面的面积不得大于0.05m²。在圆形风管内测量平均速度时,应 根据管径的大小,将截面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每个 圆环上测量4个点,且这4个点必须位于互相垂直的两个直 径上。
E.1.5当采用毕托管测量时,毕托管的直管必须垂
DL/T 1737-2017标准下载托管的测头应正对气流方向且与风管的轴线平行。测量过 应保证毕托管与微压计的连接软管通畅、无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