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402-2015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pdf

CECS 402-2015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041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 402-2015 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pdf

3.1.3地下空间的日常管理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控制、建

结构健康监测和智能管理等内容,环境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电 磁辐射等对地下空间的使用影响突出;地下空间防火性能、消防电 气系统和消防给水与灭火系统,是确保地下空间安全运营的重要 保障;在经历地震、火灾、爆炸等灾害和异常事故后,地下空间进行 事故处理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地下空间日常管理过程中 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通过完善智能管理系统,确保地下空间的 环境质量、建筑消防或结构健康状态指标满足要求。 3.1.4应急管理是地下空间运行管理过程中应对灾害的有效手 段,当发现地下空间环境质量、建筑消防或结构健康状态指标超过

段,当发现地下空间环境质量、建筑消防或结构健康状态指标超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限值时,地下空间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应立即 动应急管理。

求签字、计算、复核。固定观测人员、路线和观测方式。首次进行 观测,取2~3次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检测过程中应加强对检测仪 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应加强对检测 仪表的保护,防止损坏。应根据不同原理的仪器和不同的采集方 法,采取相应的检查和监测手段,包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 查维护监测系统湘府十城施工组织设计,加强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等内容。检测仪器、设 备和检测元件应符合: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 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对同一检测项目,检测时宜符合:采用相 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检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 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3.1地下空间运营过程的应急管理是应对紧急情况,为控制灾 害而采取的特定管理措施,应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系统作为 保障。 3.3.2、3.3.3应急管理针对性强,是具体指导某类特定事故的管 理手段。定期组织应急培训、交底、演练,开展应急管理的评价、修

3.3.1地下空间运营过程的应急管理是应对紧急情况,为控 害而采取的特定管理措施,应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系统 保障。

理手段。定期组织应急培训、交底、演练,开展应急管理的评价、修 改和完善,是优化应急管理的依据,也是提高全体从业人员事故反 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3.3.4地下空间发生影响安全的事故时,为保障地下空间人员、

3.3.4地下空间发生影响安全的事故时,为保障地下空间

3.4地下空间发生影响安全的事故时,为保障地下空间人员 备、财产等的安全,应立即停止使用地下空间,并根据地下空间 故类型、特点综合确定应急检测的项目、频率。

4.1.1、4.1.2地下空间在运营期间,相关环境指标应符合的技术 标准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城市区域 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电 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等。室内环境质量检测频率每年应不 少于1次。

4.2地下空间室内空气质量

表1地下空间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值

4.3.2抽验地下空间防排烟与通风空调设备系统联动控制功能 时,除应确保控制功能和信号应正常外,尚应检查消防控制室的回 风管在其穿墙处的防火阀、走道的机械排烟系统竖向设置、房间的 机械排烟系统防烟分区设置等应符合排烟系统要求。

4.3.4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作用,是为了在建筑物发生火灾 时提供不受烟气干扰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因此,加压部位在 关闭着门时,必须与着火楼层保持一定的压力差(该部位空气压力 值为相对正压);同时在打开加压部位的门时,在门洞断面处能有 足够大的气流速度,以有效地阻止烟气的入侵,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与避难。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规定,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 风的防烟设施: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 用前室。 (2)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 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避难走道的前室为保证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新风安全可靠 (发生火灾时无烟雾混入),新风口应低于排烟口,与排烟口的水平 距离应大于20m。因此,新风口(和加压风机)一般应设在建筑物 的底部,例如,把加压送风机设置在靠近建筑物底部的设备层。

4.4地下空间环境保护

4.4.2噪声的测量主要是声压级、声功率级及其噪声频谱白

(3)测量时间。测量分昼间和夜间两部分分别进行。在规定 的测量时间内,每次每个测点测量10min的连续等效A声级 (LAeq)。也可依据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做出调整。 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在某一监测点所测得的测量值是由被测 声源排放的噪声与其他环境背景噪声的合成值。如果测量值符合 相应区域标准要求,可以不考虑背景噪声的影响,注明后直接进行 评价。如果测量值超标,就应当考虑背景值对测量值的影响,进行 必要的修正。这就需要正确地测量背景值。背景噪声可以采用直 接法和间接法方法进行测量。 4.4.54.4.7地下空间运营过程中所有的环境振动检测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的相关规定和 要求。 (1)测量位置及拾振器的安装: ①测点应置于地下建筑物振动的敏感处,可置于建筑物室内 地面中央; ②确保拾振器平稳,不能安放在松软的地面上以免影响测量 精度。 (2)测量条件: 当振源处于正常状态时才可以进行测量工作,同时应避开不 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3)测量数据记录和处理: 环境振动测量按待测振源的类别逐项记录,对振动测量有较 大影响的因素应加以标记说明,必要时可作记录。 4.4.8、4.4.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入城镇下 水道水质标准》CJ343等对城市地下空间废水污染物的排放都有 具体规定,地下空间使用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规定,监测项目应根 据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本地区内主要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 物的特点来选择。同时还要测定一些气象及水文测量项目。具体

地讲,要考虑水体功能、污染源类型及人力、财力情况等诸因素而 定。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达到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可比 必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为社会出具公 证数据的检验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 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政府对实验室的强制认可。经计量认证合格的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 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监测仪器也应该注重检 查和维护,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现场米集废水水样时必须做到: (1)采集试样时注意不让取样点的侧壁和底部的沉积物混入 (2)为准备把握废水的特性,随机采集包括化学需氧量浓度最 高、平均以及最低时的试样; (3)将采集的试样保存于5C的冰箱中,并尽快送到实验室在 12h内测定。 分析实验室的基础条件: (1)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的噪音、防震、防尘、防腐蚀、防磁与屏 蔽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在室内开展的检定项目之检定规程和 计量标准器具及计量检测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室内采光 应利于检定工作和计量检测工作的进行。实验室应保持整齐洁 净,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清理,定期擦拭仪器设备,仪器 设备使用完后应将器具及其附件摆放整齐,盖上仪器罩或防尘布。 二切用电的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后均应切断电源。 (2)化学试剂:遵循“量用为出,只出不进”的原则,严格按照试 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实验室应对试剂 进行质量检查,一旦发现变质过期的,应立刻废除,并重新配置。 (3)试液的配制和标准溶液的标定。 试剂瓶上应注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和配制人,以便日 后工作需要。使用过的试剂严禁重新存储使用,试剂也应该根据

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做到不浪费。 4.4.10~4.4:1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地下空间电磁辐 射的限值应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规定,并应按《辐 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实时监测。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气候条件:应符合规范和仪器的使用条件要求。测量记录 表应注明温度、相对湿度。建议在晴天,温度4℃以上,相对湿度 小于75%,风力小于3级的气候条件下测量; (2)测量高度:取离地面1.7m~2m高度,也可根据不同目 的,选择测量高度; (3)测量频率:取电场强度测量值大于50V/m的频率作为测 量频率; (4)测量时间:基本测量时间为5:00~9:00,11:00~14:00, 18:00~23:00等城市环境电磁辐射的高峰期。每个测点连续测 量5次,每次测量时间大于15s,连续测量6min,并读取稳定状态 的最大值。测量读数起伏过大时可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当监测结果显示工作场所辐射值过高时,应设法排除或降低 辐射水平,采取有限防护措施以保证安全,同时上报环境保护部 门,报告产生过量辐射照射的原因。 电磁辐射监测事先必须制定监测方案及实施计划,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监测的准确性,监测数据具有如下五方面的质量特征: (1)准确性:测量值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性: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数据的总额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监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5)可比性:在监测方法、环境条件等可比条件下所获数据的 致程度。

5.1.1地下空间运营阶段的防火性能、消防电气系统和消防给水 与灭火系统的可靠性是地下建筑消防的核心内容。 5.1.2 城市地下空间装修、改造和运营阶段均应开展状态评估。 5.1.3地下空间运营阶段消防系统检测应符合《建筑消防设施检 测技术规程》GA503的规定。

5.2地下空间防火性能

5.2.3·随着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学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人和发 展,对燃烧特性的内涵也从单纯的火焰传播和蔓延,扩展到包括燃 烧热释放速率、燃烧热释放量、燃烧烟密度以及燃烧产物毒性等参 数。对材料燃烧性能级别判定所用的试验方法以及判据有大的变 化,特别是考虑了燃烧的热值、火灾发展速率、烟气产生率等燃烧 特性要素。 本标准根据《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将建 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级别划分为A1、A2、B、C、D、E、F。同时要 求:检测的试验标准、分级判据和附加分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的要求。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 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 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 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 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

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 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对表面进行防火处理的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明显优于母材。 装修材料按其使用部位和功能,可划分为顶棚装修材料、墙面 装修材料、地面装修材料、隔断装修材料、固定家具、装饰织物、其 他装饰材料七类。 进行防火处理的装修材料除满足本条规定外,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要求。

5.2.6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

耐火试验的设备为耐火加热炉。炉压测量与控制设备炉内压 力测量可采用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应能准确测量静压头,传感器不 应布置在易受火焰或烟气直接冲击的地方。炉内压力可通过控制 通风和调节烟道闸板来调节;燃烧系统可采用轻柴油、天然气、煤 气或丙烷气作为燃烧系统的燃料。燃料由贮油(气)罐通过管道输 送到喷嘴与高压鼓风机送来的空气混和,喷入炉内燃烧。燃烧产 生的烟气由烟道经烟道闸板进人烟图;试件变形可采用机械、力 学、光学或电子技术方式测量;加载设备可采用液压方式、机械方 式或荷重块方式,加载设备应应能模拟均布荷载、集中荷载、轴心 荷载和偏心荷载,试验期间能确保试验荷载的大小、方向应保持稳 定不变,设备本身变形不应对试件变形测量、热电耦绝缘垫的使用 产生影响,测量设备应不影响试件背火面的空气流通和冷却以及 妨碍其他项目的测量、观察和操作;约束设备可采用液压系统或其 他加载系统作为试件的约束设备,约束设备应能为试件提供合适 的边界条件;仪器设备的精确度:炉内温度土15℃,试件背火面温 度士4℃,试件内部温度士10℃,炉压测量土3Pa,荷载测量 土2.5%,时间测量土2s,轴向收缩或膨胀测量土0.5mm,对于其他 变形测量士2mm,直径6mm的探棒缝隙测量土0.1mm,直径 25mm的探棒缝隙测量土0.2mm。

5.2.7试验过程中判定试件达到耐火极限的现象应符合

件达到耐极限的现家应合下刻规 定: 非承重构件:当棉垫被点燃或背火面窜火达10s以上时,则认 为试件失去完整性;当试件背火面出现贯通至试件炉内的裂缝,直 径6mm的探棒可以穿过裂缝进入炉内且探棒可以沿裂缝长度方 向移动不小于150mm,或直径25mm的探棒可以穿过裂缝进人炉 内时,则认为试件失去完整性;试件背火面的平均温升超过试件表 面初始平均温度140℃或背火面上任何一点的温升超过该点初始 温度180℃时,则认为试件失去隔热性。 承重构件:在试验过程中试件发生垮塌;或梁板构件的最大挠 度、柱构件的轴向变形、柱构件的轴向变形速率超过规定值时,则 表明试件失去稳定性。即:梁或板的最大挠度超过L/20(mm),L 为试件计算跨度(mm)。柱轴向变形大于h/100(mm)或轴向变形 速率大于3h/1000(mm/min),h为柱在加载后,耐火试验前的初 始受火高度(mm)。

5.3地下空间消防电气系统

5.3.3变压器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5.3.3变压器室应符合下列

(1)变压器室内部所有装修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 (2)变压器室应布置在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并应设直接对外 的安全出口;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不 燃烧体的防火挑檐; (3)变压器室应采用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楼板 与其他部位隔开。 高压配电装置除满足上述三条的规定外,还需满足《高压配电 装置设计技术规程》GB50060的有关规定。 消防供配电设施检查应除满足本条文外,还需满足行业标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GA503的有关规定。 5.3.4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警

5.3.4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

的充电电池,电池的使用寿命不小于4年,或全充、放电循环

疏散指示标志,各类建筑中的隐蔽式消防设备存放地点 应地设置“灭火设备”、“灭火器”和“消防水带”等标志,远离消 备存放地点应将灭火设备标志与方向辅助标志联合设置。设

5.4.2消防水泵应满足下列要求:

5.4地下空间给水与灭火系统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取水口或取水井,其水深应保 证消防车的消防水泵吸水高度不得超过6m。 消防水泵当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时,还应在消防控制室设 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

消防给水系统应设置备用消防水泵,其工作能力不应小子其 中最大一台消防工作泵。 一组消防水泵,吸水管不应少于两条,当其中一条损坏或检修 时,其余吸水管应仍能通过全部水量。消防水泵房应设不少于两 条的供水管与环状管网连接。消防水泵应采用自灌式吸水,其吸 水管应设阀门。供水管上应装设试验和检查用压力表和65mm 的放水阀门。 水泵控制柜检查包括下列内容:应有注明所属系统及编号的 标志。按钮、指示灯及仪表应正常,应能按钮启停每台水泵。主泵 不能正常投入运行时,应自动切换启动备用泵。 系统应设水泵接合器,其数量应按系统的设计流量确定,每个 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L/s~15L/s计算。当水泵接合器的供 水能力不能满足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的流量和压力要求时,应采 取增压措施。 建筑内部消火栓的门不应被装饰物遮掩,消火栓门四周的装 修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门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m,在市政消火栓保护半 径150m及以内的车库,可不设置室外消火栓。 除报警阀组控制的喷头只保护不超过防火分区面积的同层场 所外,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楼层均应设水流指示器。仓库内顶板下 喷头与货架内喷头应分别设置水流指示器。当水流指示器入口前 设置控制阀时,应采用信号阀。 5.4.3本条强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抽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 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的相关要求,

6.1.1地下空间病害的类型主要有水害、冻害、衬砌裂损和衬砌 侵蚀。病害发生较多的地段,从地质情况看,一般是断层破碎带, 风化变质岩地带、裂隙发育的岩体、岩溶地层、软弱围岩地层等从 地形情况看,多发生在斜坡、滑坡构造地带、岩堆崩坍地带等。地 下空间内各种病害一般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的。其中最常见的病害形式是水害,应作为最重要的结构病害采 取对策,水害不仅增加地下空间湿度,造成电路短路等事故,危及 运输安全,而且还引发其他病害。地下空间由于渗漏水、积水,将 会劣化结构,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和环境岩土介质的性质,造成衬 砌开裂或使原有裂缝发展变大,加重衬砌裂损,当地下水有侵蚀性 时,会使衬砌混凝土产生侵蚀,并随着渗漏水的不断发展,使混凝 土侵蚀日益严重。在寒冷地区,水是影响隧道围岩冻胀的重要因 素,衬砌水害严重,必然导致冻害严重。衬砌裂损病害主要表现为 衬砌的变形、开裂和错台,而衬砌一旦开裂,将会给地下水打开一 条外渗的通道,引发地下空间严重水害,进而就会产生衬砌混凝土 的侵蚀,在寒冷地区产生冻害等。

下水造成的地基稳定性、承载力、抗渗性、沉降等问题,对建筑结构 选型、建筑材料选用、结构尺寸和钢筋配置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 影响在各个工程项目的差别较大。

6.2地下结构检查内容及要求

查,通过经常性检查,应及时发现早期破损、显著病害或其他异常 情况,小修保养,制定维修计划。经常性检查应由经过培训的专职 管理人员或有一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经常性检查宜以目 测为主,配合以简单的检查工具进行,登记所检查地下结构的缺损 类型,估计破损范围程度以及养护工作量,关键部位病害附照片 并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经常性检查应按照地下结构的类别、级 别等制定巡检周期。在遇恶劣天气、汛期、雨季、冰冻等特殊情况 应加强经常性检查工作。特殊情况可设专人看护。经常性检查记 录应每月定期整理归档,并提出评价意见。巡检过程中发现设施 明显损坏,影响结构安全,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并应立即 向主管部门报告。 地质雷达与探空雷达相似,利用高频电磁波(主频为数十至数 百乃至数干兆赫)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由地面通过天线传入地 下,经地下地层或目的物反射后返回地面,被另一天线接收。脉冲 波旅行时间为T。当地下介质的波速已知时,可根据测到的准确 T值计算反射体的深度。 对地下结构的接头,特别是柔性接头,必须进行经常和定期的 监测和检查。接头应能承受温度变化、地震力以及其他作用,并保 证具有良好的水密性。 6.2.2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地下结构角部动力反应较大,是结 构的薄弱部位,在地震后检测中应予以重点检查。 6.2.3地下结构由于其埋深在地下,再加上空间狭小、空气流通 不畅及出入口数量少等特殊的空间局限,一旦发生火灾,烟雾浓度 天,且很难顺利排出,车辆人员不易及时疏散。更严重的是火灾高 温会导致钢筋混凝土强度降低,产生裂缝,危及地下结构的抗渗性 和安全,导致严重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因此,应通过现场检测以及 必要的分析或试验,对火灾后的地下结构的损伤程度做出合理的

6.2.3地下结构由于其埋深在地下,再加上空间狭小、空气

不畅及出入口数量少等特殊的空间局限,一且发生火灾,烟雾浓度 天,且很难顺利排出,车辆人员不易及时疏散。更严重的是火灾高 温会导致钢筋混凝土强度降低,产生裂缝,危及地下结构的抗渗性 和安全,导致严重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因此,应通过现场检测以及 必要的分析或试验,对火灾后的地下结构的损伤程度做出合理的 评价,为制定相应修复策略和加固措施提供依据

6.3地下结构健康检测与监测

6.3.2为了了解地下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确定其稳定

6.3.13地表沉降对地下结构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必须在

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地表沉降的重要因素,对埋置在地下 水位以下的地下结构影响尤为重要,应在地下结构外侧设置水位 观测点,监测井点降水效果和渗流处渗流情况。 宜用水准仪对地下结构及结构两侧预埋的地表桩进行沉降观 测,根据观测数据,确定控制地下建筑土体垂直和水平位移的措 施。 地表沉降可用派克(peck)法估算。即假定地表沉降是在不排 水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沉降槽的体积应该等于地层损失的体积,此 法假定地层损失在地下结构长度上均匀分布,地表沉降的横向分 布满足正态分布曲线。 地面沉降量的横向分布估算公式为

S(x) exp 2i2 /2元 V. Vi ma V2元i 2.5i

7 2元tan(45°—Φ/2)

6.4地下结构状态评价

6.4.1地下结构运营阶段的健康状态和可靠性关系着人类生命 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其地质条件恶化、火灾、结构损伤、退化和失 稳等造成的事故,严重威胁着地下结构的正常运营。 为了确保地下结构的安全,加固与改造地下结构,实现地下结 构运营过程的险情预报,对地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状态进行监测 和评估是十分重要。建立监测系统对地下结构进行监测、评估和 预测以趋利避害,已经成为现代工程防灾减灾的迫切要求。 6.4.3地下结构裂损类型主要包括变形、移动和开裂三种。变形 有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两种;移动是指结构的整体或部分出现转 动(倾斜)、平移和下沉(或上抬)等变化,也有纵向移动与横向移动 之分;开裂是结构表面出现裂缝,是结构变形的结果,包括有张裂、 压溃和错台三种状态。 地下结构裂损劣化的等级分为A、B、C、D等四级,裂损的等 级评定应分类分别进行。变形或移动的等级评定方法是按变形、 移动、下沉等的发展速度来划分的。开裂的等级评定主要是根据 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来判定,还应考虑裂缝的发展速度,目前发速度 限值未能确定,故只能作参考值。对于压溃劣化等级划分是根据 所在的部位(重点是拱部)、范围、深度的大小来确定。

6.4.3地下结构裂损类型主要包括变形、移动和开裂三

6.4.4、6.4.5地下结构渗漏水类型主要包括漏水和涌水、结构周 围积水、潜流冲刷和侵蚀性水对地下结构的侵蚀等几种。围岩的 地下水或地表水以渗、滴、漏、消、涌等形式进入地下结构内就会造 成漏水或涌水的危害,这是地下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地表水 或地下水向地下结构周围渗流汇集,如不能及时排走将引起地下 结构积水的危害;地下水渗流和流动对地下结构或围岩的冲刷和 溶蚀作用会引起地下结构的潜流冲刷的危害;地下水因含有盐类 酸类和碱类等化学成分,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会形成水蚀病害。 渗漏水对地下结构功能影响程度的等级可分为A、B、C、D匹 个等级,A级又可分为AA和A1两个等级。评定等级时可用肉 眼观察的方法,按病害基准中最严重的一项评定

6.4.6地下结构衬砌材料劣化是指修建村砌的材料(片石、混凝

地下结构衬砌材料劣化类型包括混凝土衬砌腐蚀和砌块衬砌 腐蚀两大类。混凝土衬砌由于长时间使用,当受到侵蚀介质经常 作用时,会出现混凝土强度降低、起毛、酥松、麻面峰窝、起鼓剥落、 孔洞露石、骨料分离等材质破坏现象。有的用手可捏成粉末,严重 者成豆腐渣状;用片石、混凝土砌块等材料修成的隧道,可能会产 生片石、混凝土砌块本身风化剥落的现象,也可能产生灰缝失去粘 结力和抗压强度,从而发生灰缝脱落,砌块松动,甚至导致衬砌变 形,沿灰缝开裂和掉块,失去支护围岩的能力。 衬砌材料劣化等级可分为A、B、C、D等四个等级,其中A级 分为AA和A1两个等级。确定衬砌材料劣化的类型和等级,可 以采用目视观察和仪器检测等方法进行。评定衬砌材料劣化等 级,由于状况有多项,应按劣化最严重的一项进行评定。检查衬砌 材料劣化可用敲击声检法和钻孔调查法

6.4.8将地下结构体系按照结构失效的逻辑关系,划分为构件

子单元和鉴定单元三个层次。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每 次划分为四个等级;对使用性鉴定,每个层次划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层次开始,根据构件各检查项目的评定结果,确定单个构 等级;根据子单元各检查项目及各种构件的评定结果,确定子单 牵级:再根据子单元的评定结果,确定鉴定单元等级

7.1.1~7.1.3建筑智能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 和监控等技术,对建筑和建筑设备进行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对信 息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满足 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向人们提供安全 舒适、高效、便利和环保的综合服务环境,实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 社会需要的目标。

7.2.2有线电视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前端、干线传输和用户分配

网络组成。信号源主要来自卫星地面站、城市有线电视网、摄 机、录像机、影碟机信号等,信号源接收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向前

提供系统欲传输的各种信号,一般包括开路电视接收信号、调频厂 播、地面卫星、微波以及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等信号。系统的前端 通常指信号处理设备站,配备滤波器、图像伴音调制器、频率变换 器、频道放大器、卫星接收机、信号均衡器、功分器、导频信号发生 器、调制解码器、系统监视计算机等设备,前端部分的主要任务是 将信号源送来的各种信号进行滤波、变频、放大、调制、混合等,使 其适用于在线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系统的干线传输部分主要 任务是将系统前端部分所提供的高频电视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不失 真地传输给分配系统。其传输方式主要有光纤、微波和同轴电缆 三种

其适用于在线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系统的干线传输部分主要 任务是将系统前端部分所提供的高频电视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不失 真地传输给分配系统。其传输方式主要有光纤、微波和同轴电缆 三种。 7.2.3公共广播系统为宾馆、商厦、港口、机场、地铁、学校提供背 景音乐和广播节目。近几年来,公共广播系统还兼做紧急广播,可 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公共广播系统的控制功能较多。如选区广 播与全呼广播功能、强制功换功能和优先广播权功能等。扬声器 负载多而分散、传输线路长。为减少传输线路损耗,一般都采用 70V或100V定电压高阻抗输送。声压要求不高,音质以中音和 中高音为主。

景音乐和广播节自。近儿年来,公共广播系统还兼做紧急厂播,可 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公共广播系统的控制功能较多。如选区广 播与全呼广播功能、强制功换功能和优先广播权功能等。扬声器 负载多而分散、传输线路长。为减少传输线路损耗,一般都采用 70V或100V定电压高阻抗输送。声压要求不高,音质以中音和 中高音为主。

7.2.4屏幕显示系统是集多种信息接收处理显示、多类人员

控制于一体的多媒体互动系统,涉及声光电多方面技术问题, 及有关部门的管理协调问题,必须注重需求为主、统筹兼顾、 综合集成技术,才能使之达到预期效果

7.2.5:火灾报警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火灾报警控制器,用来接

灾信号并启动火灾报警装置。该设备也可用来指示着火部位和记 录有关信息。能通过火警发送装置启动火灾报警信号或通过自动 消防灭火控制装置启动自动灭火设备和消防联动控制设备。自动 的监视系统的正确运行和对特定故障给出声、光报警。

7.2.6地下停车库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安全、可靠、方便的停车场

理收费模式,降低停车场的运营费用、保障场内车辆的安全,实 停车场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

7.2.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一般由前端、传输、控制及亚示记求四 个主要部分组成。前端部分包括一台或多台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 的镜头、云台、防护罩、解码驱动器等;传输部分包括电缆和/或光 缆,以及可能的有线/无线信号调制解调设备等;控制部分主要包 括视频切换器、云台镜头控制器、操作键盘、种类控制通信接口、电 源和与之配套的控制台、监视器柜等;显示记录设备主要包括监视 器、录像机、多画面分割器等。

示非法进入或试图非法进人设防区域(包括主观判断面临被 或遭抢劫或其他危急情况时,故意触发紧急报警装置)的行为 理报警信息、发出报警信息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7.2.11设备管理系统和控制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保证空 调设备监控系统、供排水设备监控系统、电梯监视系统、电力设备 监视系统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7.2.11设备管理系统和控制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保证空

7.2.12综合布线系统工作主要包括缆线敷设和终接,机柜、机

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种类繁多、涉及部门宽广,存放位置凌乱的公 信息数据源进行规范与集中,应利用统一的用户使用方法、统一 用户签约方式.统一的数据管理、安全的数据接口、便捷的系统 建方法、统一灵活接口调用功能

智能卡接口设备(智能卡读写器)、PC机,较大的系统还包

7.2.16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是指防止信息网络本

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辨认、控制,即保障信息的可用性、 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

合通信为纽带(计算机网络、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它们之 间的互联),以联合指挥为核心,以接处警为重点,集信息获取、信 息传输、信息利用、信息发布于一体,并借助各种辅助系统进行决 策。

7.2.18能耗监控系统是为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天

者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与其他能源应用量 的控制与测量提供解决方案的能耗监控系统,应以计算机、通讯设 备、测控单元为基本工具,建立地下空间建筑的实时数据采集、开 关状态监控机远程管理与控制平台。

7.3监控系统的布设及要求

7.3.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各种 类型的火灾探测器是自动触发装置,而在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楼梯 口等处设置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是手动触发装置,它应具有应急 情况下,人工手动通报火警的功能。

7.3.8燃气管道监控系统应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控,掌 握关键节点的管网压力、管网流量、燃气浓度、热值、温度及闸井内 的积水高度等运行数据;实现智能报警,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 实时监控现场数据;实现广泛的数据监控、紧密的数据集成、智能 的调度和作业、智慧的分析和决策;及时掌握城市燃气管网整体运 行情况提供有效服务,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管理 水平。

8.1.1为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维护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城市地下 空间设施的规划建设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各项防灾技术规范和 标准,做到依法开发、依法利用、依法管理。当发生灾难事故时,要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地下空间运营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防火制度、检查制度、 ,贯彻落实防火强制性规定,防火器材要齐全,符合标准,

DB33/T 1072-2019标准下载8.3.3地下空间地震灾害紧急处理应遵循下列原则:

8.3.5地下空间运营过程中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

8.3.10地下空间发生事故时,地下空间运营管理组织机构应启

特别重大的事故灾难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阻止事故扩大,并报告当地政府或指挥中心,并注意严格保护事故 现场。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等原因,确需移动现场物件的 应尽可能地作出标志,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

8.4.1发生地下空间灾难事故后,相关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规 定,及时对受害者、经营者、管理者、群众及其家属进行补偿或赔 偿;负责清除事故现场有害残留物,或将其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 内。

8.4.2: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交的地下空间事故报告和应急求

援总结报告,城市地下空间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组织总 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并在应急状态解除后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灾难原因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 要行动,及时作出书面报告。

方式T/31SIOT 001.1-2017 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发组件规范 第1部分 模型和术语.pdf,普及地下空间安全运营及应急的基本常识和救助知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