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344-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344-2020 土地整治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标准.pdf2.0.7生物栖息地habitat
项目区原有的或新构建的林地、草地、水塘、湿地、自然沟渠 等可为生物提供掩蔽、繁育、索饵的生境区域。
2.0.8生物连通性biologicalconn
某中学体育场施工组织设计生物连通性biologicalconnectivity
ological connectivit
项目区关键动物如蛙类、小型兽类可到达的程度,即关键动 物可达面积占总区域面积的比例
2.0.9农田防护林farmland shelt
农田防护林farmlandshelterbelt
以保护农田、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获农区 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缓冲功能、提高农田斑块间的连性、改善 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 护林,
2.0.12 片林 patch fores修
3.1基础条件调查 3.1.1基础条件调查应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 和质量等级状况、基础设施条件的调查。 3.1.2基础条件调查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地整治项目规划设 计规范》TD/T1012的有关规定执行。 3.2生态旅底调查 3.2.1生态本底调查应包活须目区进行的全域生物多样性普查 和关键性节点(生态廊道戎栖息生境)生物多样性详查。 3.2.2生物多样性查应在项空区进行野外调查和遥感监测,调 查内容应包括动植物种类、生态系统类型。应依据国家和上海市 重点保护物研名录,明确项目区域内需要保育的目标物种及其栖 息生境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生态功能关键区域划分应按现 行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执行。 2.3 3生物多样性详查应根据普查结果划分出的重要栖息地以 及生态功能关键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详查。主要调查对象应包 括陆生植被、湿生与水生植被、鸟类、两栖类、小型兽类、环节动 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调香查内容应包括物种的种类、 分布、数量、食物来源、生境及质量、胁迫因子强度,调查表格可按 本标准附录A选用。
3.3.1生态本底评估应包括整治区域水土环境的基本情况分析、 重要生物栖息地(对于当地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生活繁殖 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林地、湿地、湖泊、水塘等区域)以及生态攻 能关键区域(生态廊道、缓冲带、湿地、林地等)的空间分布状况 分析。
3.3.2生态本底评估应在土地整治工程实施之前进行
整治工程设计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完成之后: 应开展生态本底二次评估,分析生态本底变化情况,如发现重要 栖息地以及生态功能关键区域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宜及时 修复
按现行行业标准《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623执行。
4.2.1应根据地形和生产方式规划由块布局形态,相邻由块保持 连通,构造“农田基质一斑块一廊道”合理镶嵌、斑块多样性高的 农田生态景观格局。 4.2.2田块长度和宽度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区域特点, 满足机械作业、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降低对农田生态 系统的扰动。
4.2.3宜适度保留或设计承载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林地、湿地、灌
4.2.3宜适度保留或设计承载生物多样性功能的林地、湿地、灌 丛等半自然的生境岛屿,保证农田景观中半自然生境的比重。 4.2.4宜保留或设计部分田间沟、养殖沟,引导农田立体生态种 养模式。
4.3.1河流水系布局应与相关水系规划相衔接,可通过获展边 界、连通、导流等改造策略整治河道,提升水网连通度 1避免对天然冲沟以及溪沟的改造,不宜又村级及级以 下等级河道截弯取直。 2宜采用自然软质驳岸、半自然驳岸等形式布设生态驳岸, 生态驳岸占比不宜低于80%,保持局部湾道、深潭、浅滩、河滨带 等自然景观格局多样性
4.3.2灌排系统布局应与相关水系规划相衡
,1应结合项目区生态本底调查进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 Y4.4.2田间道路宜衔接原有道路布设,应避让敏感生境、少占耕 地,避免挖填土方过大,不宜破坏原生植被
4.4.3田间道路应预留小型生物通讠
缘地市蚁耗按布直出 被植物组成的缓冲带。 4.5.2林网布局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布置生态廊道;候 鸟迁徙生态廊道宜采用乔木类优势乡土树种,动物栖息生态廊道 宜采用草本、灌木相搭配的模式。 4.5.3宜选择抗性强、季相变化明显的树种改造保留林地斑块或 林带,优化乔灌草搭配,增强垂直空间层次变化。元 4.5.4林网应充分利用现状林地资源并与规划区域性生态廊道 相衔接,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布局。 1沿江沿海防风林树种应以乔木为主,宜采用中等高度的 速生树种。 2滨河防护林应乔木与灌卡结合,宦选取抗土壤侵蚀能力 强、截留氮磷营养盐能力高翁树种。 3田间道路防护林可适度布设绿篱,路肩宜种植或保留根 系发达、生命力强的草本或低矮灌术。 4景观林结合旅游休憩等功能需求,在宜林区域适当种 植观花观叶本上树种
1沿江沿海防风林树种应以乔木为主,宜采用中等高度的 速生树种。 2滨河防护林应乔木与灌非结合,宦选取抗土壤侵蚀能力 强、截留氮磷营养盐能力高的树种。 3田间道路防护林可适度布设绿篱,路肩宜种植或保留根 系发达、生命力强的草本或低然灌木。 4景观林结合旅游休憩等功能需求,在宜林区域适当种 植观花观叶本土树种
5.2.2田块平幕时,应尽量避免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确需打乱 时,应先将上层进行剥离,待土地平整完成后,再将表土均匀摊 铺到田面上,表土剥离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耕作层土壤剥离利 用技术规范》TD/T1048的规定。 ,2.3产业用地复垦后进行平整,应重构表土层、心土层等土层 结构,表土层利用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设占用耕 地表土剥离再利用技术标准》DG/TJ08一2275的规定。 5.2.4实施土地平整后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标准。
5.2.5土地复垦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土地复垦质量
准》TD/T1036的规定。土地平整完成后,应测定土壤中全氮、有 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土壤肥力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土地复垦 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相关标准的复垦土地,应按照现行行 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的要求提升肥力
5.3.1生态田(坎)的建造应以降低农田面源污染、为生物提供 栖息地及通道为原则。 5.3.2生态田(坎)应以土质材料为主,可利用本地土壤堆高形 成,田(坎)宽度和高度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地方标准《土地整治 工程建设规范》DB31/T1056的规定。 5.3.3生态田(坎)一侧宜布设底宽效20cm~80cm、深度为 50cm~100cm的矩形或倒梯形的沟 5.3.4生态田(坎)应采用生物护坡,可角生态砖和植草袋在土 沟两侧和底部铺设,可适尚种植能提供蜜源、起到绿肥作用的 植物。
6.1一般规定 息公 6.1.1改造现有水系宜采取生态化工程措施,提升农田灌排水 水质。 6.1.2应在保护原有水系统自然生态功能基础上改善区域水生 态环境,营造水生动植物栖息地。 6.2引排水河道 X 6.2.1断面形式宜多样化乡般采用复式断面和梯形断面,可根 据生态要求和水流特性进行适度调整 1选用复式断面的河道保留主河槽、河漫滩和过渡带等 自然分区特征时保持一定的河漫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 提供栖息生境。 施,为生物栖息创造有利条件。 2.2 2应依据河道平面及断面进行微地形设计,保留主河槽、河 漫滩和过渡带等自然分区,形成深浅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产生急 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营造多样化生境 6.2.3河道微地形构建宜优先选用块石、石笼、木头等天然材料。 6.2.4河道护岸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提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态护岸应考虑生态环境修复及市民亲水需求。优先选
据生态要求和水流特性进行适度调整 1选用复式断面的河道保留主河槽、河漫滩和过渡带等 自然分区特征时保持一定的河漫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 提供栖息生境。 施,为生物栖息创造有利条件。 ,2.2应依据河道平面及断面进行微地形设计,保留主河槽、河 漫滩和过渡带等自然分区,形成深浅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产生急 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营造多样化生境
取透水性强、多孔质构造的自然材料或近自然材料,为水生生物 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和生长空间。 2生态护岸材料应满足结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相关要 求,同时能较好地为河道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 3护岸设计时,宜根据河道的水文特征、设计断面形式等核 算不同材料的边坡稳定性,根据核算成果确定生态护岸材质。× 6.3灌排沟渠 信息公 6.3.1灌排沟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排水设计规 范》GB50288、现行行业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和 现行上海市地方标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DB31/T1056的 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水沟布置不宜截弯取直避免破坏重要生物栖息地。 2排水沟边坡宜采用缓玻设计,边坡宜采用多孔固化土、海 绵土、镂空混凝土构筑且保一定的料糙度,在混凝土镂空处宜 种植草皮护坡。 3排水沟底部直深槽设洗深槽可配合石梁工或其他固床 工设置;沟底石块堆置或者不加封底,可隔一定距离设置混凝土 或浆砌卵石适床工。 赠宜留0.5m宽的灌草缓冲带。对于灌溉渠道或灌排两用沟渠, 渠底不宜种植植物,渠壁上采取灌草结合的形式。排水沟渠壁可 种植草本植物,渠底可种植水生植物。 5灌溉渠道材料宜使用生态混凝土、生物砖、膨润土防水 毯、土壤固化剂、海绵土等绿色生态的新型材料。 6.3.2灌溉渠系生态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渠道高度小于100cm时,应沿渠道边坡纵向布设单
6.3.4排水沟生态化设计宜符合刻要求:
1沟壁宜采角植草空心碰多孔固化土、海绵土、多孔板或 植草型生态混凝等透水护砌材料,适宜种植植物。 2沟底宣铺设植草空心砖、多孔固化土、海绵土、多孔板或 植草型板态混凝土等透水材料,适宜种植植物。
6.4.1灌溉水源水质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的有关规定时,宜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灌溉引水生态 净化设施;在水源保护区、重点河湖流域内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 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农田引排水生态净化设施,使灌溉用水的水质 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要求,农田排
水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的 V类水标准。 6.4.2生态净化设施水域面积应由农田排水量、水质和污染物面 积负荷确定,可按下式计算:
4.2常见农田屋水净化系统水域面积主要#
6.4.3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宜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对现状用地 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利用农田耕作区域现有的河道、水塘、沟渠、 缓冲带、林地等生态用地,田间道路等农田水利附属设施,以及部 分复垦建设用地,形成生态净化设施区域 6.4.4土地整治工程中,人工湿地的营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的总体要求。人工湿 地宜种植净化效果与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植物种植密度 宜为5株/m²~10株/m²。 6.4.5土地整治工程中,水生植物塘应依照坑塘原有风貌建设,水 体深度宜保持在50cm~150cm,水力负荷宜为0.8mm²d)~~ 1.2 m3/(m²: d)。 1基底宜为土质;边坡宜为自然型缓坡.坡度应小于1:2; 易受侵蚀区域,可铺设生态护坡砖。 2堤岸边坡可在原有土质质上种植水生植物,岸坡区 (50cm以内水深)种植挺水植物)水深5Qm~100cm水域种植 莲等本土浮叶植物,其他区域种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6.4.6土地整治工程中,可利用向道路、缓冲带等营造地埋式 生态砾石床,用于处理外部河道水或地表径流。 1生态砾床宜为矩形或近矩形形状,砾石床填料为砾石, 床深宜小m。 玄水力负荷宜为8m²/(m²·d)~10 m²/(m²·d),水力停 留时间宜为1h~4h。 .7水系生态工程的应用辅助技术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系生态工程的辅助技术措施可结合生态净化设施,应 用于水系生态工程,鼓励采用新兴生态技术。 2应根据当地农业灌排的实际情况与受纳水体的水质保护 要求,确定不同类型生态净化设施的组合形式,
6.4.3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
7.3.1宜在沟渠、河流、水塘区域周围的水生动物重要栖
7.3.1宜在沟渠、河流、水塘区域周围的水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
8.2.6宜在不规则田块边角区域种植1棵~5棵乔木
8.3.1草地缓冲带应布置在沟渠的坡面、底部,田间路与农田连 接处的坡面。 8.3.2坡面宜种植可持续提供花粉蜜源等昆虫食物的多年生开X 花植物、连续开花植物,同时搭配当地自然生野草。 8.3.3积水渠底宜种植湿生植物,非积水渠底宜种植生命为强的 草本植物。
8.4.1片林的营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的规定,片林应基于原有地形设计面积宜不小于200m²。 8.4.2片林植物的配置宜采复层群落的方式,林地边缘种植灌 木,林地内宜种植地被植物,
8.4.3植物应选择本工物种,地板植物宜选择生长力强的物种。
9.1.1应根据调查结果识别与保留整治区内的重要物栖息地, 包括水塘、湿地、自然沟渠等。 9.1.2生物保育工程应在区域生物栖息地识别的基础上,针对项 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和农田关键物种(本地蛙类、鸟类),实施栖 息地营造和斑块连通等工程。 佛 9.2 田间湿地多样化与生境构建 9.2.1田间湿地宜保留旗自然形 1湿地下层基质宜为有质含量高的自然土,上层铺设 砾石。 2岸坡采用半混凝土半浆砌块石护岸,也可采用植草空心 砖、多孔固化土、海绵土、格栅、石龙、松木桩等形式防护。 湿地中宜种植莲藕、菱角、菱白、芡实等经济作物以及本 实湿地植物。 4可根据当地需求放养经济鱼类,放养密度宜不超过3条m²。 9.2.2田间宜依照坑塘原有风貌建设。 1水塘水体深度宜为50cm~150cm。 2基底宜为自然土,无沉水植物生长的水域,基底上宜铺设 厚度为1cm~5cm的砾石层或卵石层。 3岸坡宜采用缓坡设计。水塘常水位以下宜设置双排木桩
或石笼,并种植挺水植物;常水位以上宜采用自然土护坡,并种植 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岸上宜种植小型灌木;塘内宜种植沉水 植物和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9.2.3湿地与水塘的水源为田间排水和雨水。农田或田间沟渠 与湿地、水塘宜适当连通,暴雨条件下湿地、水塘可提供一定量调 蓄库容,超出调蓄容量时,溢流至周边河道;有条件的情况下,构 建内循环系统,即以湿地与水塘为基点,将农田、道路、林地、河道 进行有机串联,保持水体流动性
9.3鸟类栖息林营造 9.3.1应根据生态本底调查结果选择已有的本地片林、生态涵养 林进行改造,种植适宜鸟类栖息、取食巢的本土树种。 9.3.2鸟类栖息林宜构建乔灌莫复层结构,在林地周边种植 灌木。 9.3.3鸟类栖息林内可设置林窗,林窗区域可营造灌木丛、草丛、 水塘和湿地等。 9.3.4可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灌木丛等把分散的植被景观斑块连 接为整体,构建尔态廊道。 9.3.5 林木叠选择适宜鸟类栖息和营巢的树种。 9.4蛙类保育 海市住 9.4.1应根据生态本底的调查结果确定区域内需要保护及新建 的蛙类栖息地斑块。 9.4.2宜利用河道或水塘等建设蛙类保育设施和引导通道以复 壮农田蛙类种群,其构造如图9.4.2所示。 1对于河道分隔形成的过渡区域,可在蛙类栖息地边缘略 高王堂水位处建设涵管将用块与外侧河道边坡连通并在涵管
9.3.1应根据生态本底调查结果选择已有的本地片林、生态涵养 林进行改造,种植适宜鸟类栖息、取食统巢的本土树种。 9.3.2鸟类栖息林宜构建乔灌虞复层结构,在林地周边种植 灌木。 9.3.3鸟类栖息林内可设置林窗,林窗区域可营造灌木丛、草丛、 水塘和湿地等。 9.3.4可通过种植经济作物、灌本丛等把分散的植被景观斑块连 接为整体,构建尔态廊道。
9.4.1应根据生态本底的调查结果确定区域内需要保护及新建 的蛙类栖息地斑块。 9.4.2宜利用河道或水塘等建设蛙类保育设施和引导通道以复 壮农田蛙类种群,其构造如图9.4.2所示。 1对于河道分隔形成的过渡区域,可在蛙类栖息地边缘略 高于常水位处建设涵管,将田块与外侧河道边坡连通,并在涵管
附近、河道边坡两侧利用松木桩、植草袋等构筑面积为10m~ 20m²微型栖息平台,种植芦苇、香蒲等具有隐蔽作用的植物,形 成生态踏脚石;在河道边坡靠近农田一侧建设青蛙跳板,并延伸 至引排水沟渠。 2在蛙类栖息地近岸区域宜建构蛙类保育网箱,网箱水下 深度40cm60cm,网眼0.1cm~5cm,网箱表层可以结合浮床 种植水生植物。
图9.4.2蛙类保育与连通通道示意图
10.0.1项目实施完成后1年内,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生态环境 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的要求分析工程实施对整治区域生物 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产生的影响,分析生态净化设施的净化 效果。 10.0.2 项目实施后,应跟踪分析项目效果,每年进行一次 评估
表A.1陆生植被调查表
:①群落类型:乔木、灌木、草本层主要的物种组成;②数量:物种的株(木本)、丛 (草本)数;③分布方式:集中分布、片状分布、散生、零星分布;④盖度:指植物 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填百分比数值;5生境:沟渠、村边、路旁 等;?受威胁因素:过度利用、生境破坏、病虫害等及潜在的威胁。
①群落类型:乔术、灌木、草本层主要的物种组成;②数量:物种的株(木本)、丛 (草本)数;③分布方式:集中分布、片状分布、散生、零星分布;④盖度:指植物 地上部分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GB50889-2013 人造板工程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填百分比数值;生境:沟渠、村边、路旁 等;受威胁因素:过度利用、生境破坏、病虫害等及潜在的威胁。
表A.2水生植物调查表
:①行为主要分为停歇、觅食、飞行等3种;②生境主要分约水域、林地、草坪、 丛和建筑物5种类型;③居留型分为留鸟、繁殖象冬候鸟等。
表A.4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记录表
主:①记录方式:成体、幼体、蝌料、卵、鸣声等;②主要生境:林地、灌丛、农地、民 宅、河流、湖泊、沼泽、临时水域、草丛;③栖息地:山坡、地面、水中(石上、石 下、水面、水中)、水边(石上、土上、泥中)、树上(草、低矮树叶、树枝、高 树叶)。
CJT409-2012标准下载表A.5鱼类调查表 表格编号: 水域名称: 村调查地点: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会信息公第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角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供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级 反面词采用怀宜”。 4)表示有选释,在一 定系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执行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