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490-2021 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规程.pdf

DB21/T 3490-2021 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287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1/T 3490-2021 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规程.pdf

4.2.2绿色建筑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 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 环境,为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撑。 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 查等。首先对用地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场地状况、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 由此得出绿色建筑设计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 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具有市场适应性。 4.2.3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实现绿色建筑的第一步。绿色建筑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和定位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社 会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与社会认识等)、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 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项目的总体目标应满足绿色建筑的基 本内涵,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应经济适宜。 在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的总体目标后,可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 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为下一步的 技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基础。 4.2.4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应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 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 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 优先通过场地生态规划、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优化等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 术策略,利用场地与气候特征,实现绿色建筑性能的提升;无法通过规划设计手 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目标时,可考虑增加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 使用。 应基于保证场地安全、保持场地及周边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文 化遗产等原则,判断场地内是否存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当需要在不适宜建设的 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 有地形、地物与生态系统。 2无确空复存建鑫迅注注无去要时应讲德然波注无奇痘性合起有好注

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的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 施,与各类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校园周边环境质量以建校立项时的环境质量评估报告为依据。中小学校环境质量 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该地段的气候特征、空气洁净度、噪声级、地质条件、雷 暴记录、电磁波辐射测定、土壤污染检验值等项。目前我国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对各种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的控制已有相关标准,在设计中应遵照执行。 5.1.3所谓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指已知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 地陷、地裂、雷暴、洪涝、冲塌、飓风、海啸等灾难的地段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 发生错位的部位。 5.1.4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 利用,鼓励提高场地的空间利用效率,可采取适当开发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绿地 等开放空间滞蓄、渗透和净化雨水等方式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应积极实施公共 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鼓励制定 相关激励政策,开放场地内绿地、操场等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新建区 域宜设置市政共同管沟,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区域设施资源共享和可 持续开发。 5.1.5本规范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规定的“学校可比 总用地定义,定位为学校总用地减除环形跑道的占地。为科学地判断学校设计 对土地利用的水平。 学校可比容积率=学校地上建筑面积总和/学校可比总用地。 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节约土地利用方面,对于容积率不可能高的建设项目 可以通过精心的场地设计,在创造更高的绿地率以及提供更多的开散空间或公共 空间

5.1.5本规范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规定的“学校可比 总用地定义DB64/T 1655-2019 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定位为学校总用地减除环形跑道的占地。为科学地判断学校设计 对土地利用的水平。 学校可比容积率=学校地上建筑面积总和/学校可比总用地。 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节约土地利用方面,对于容积率不可能高的建设项目 可以通过精心的场地设计,在创造更高的绿地率以及提供更多的开散空间或公共 空间。

5.2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2.1应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水系以及 雨水资源等。应对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为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 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 的改变,包括原有植被和动物栖息环境,

5.2.3雨洪控制利用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即充分利用河道、景观水体和 绿化空间的容纳功能,通过场地竖向设计和不同季节的水位控制,减少市政雨洪 排放压力,也为雨水利用、渗透地下提供可能。另外,通过充分利用开放的绿地 空间滞蓄、渗透和净化雨水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2.4雨水利用以及景观绿化等技术措施,应作为素质教育的素材或为学生进行 环境教育提供条件

5.3.1日照对于建筑热环境、卫生条件以及居住人员心理感受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场地的光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根据室外环境最基本的照明要求进行室外照明规划及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 在运动场地和道路照明的灯具选配时,应分析所选用的灯具的光强分布曲线,确 定灯具的瞄准角(投射角、仰角),控制灯具直接射向空中的光线及数量。建筑 物立面采用泛光照明时应考核所选用的灯具的配光是否合适,设置位置是否合理 投射角度是否正确,预测有多少光线溢出校园范围以外。 2道路照明设计中,所选用的路灯和投光灯的配光、挡光板设置、灯具的按照高 度、设置位置、投光角度等都会可能对周围居住建筑窗户上的垂直照度产生眩光 影响,需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 5.3.2建筑布局不仅会产生二次风,还会严重地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 无风区或涡旋区,这对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有 利于自然风进入到建筑组群深处,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当然 具体工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设计。 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是解决建筑复杂布局条件下风环境评估和预测的有效 手段。实际工程中应采用可靠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

5.3.2建筑布局不仅会产生二次风,还会严重地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

无风区或涡旋区,这对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有 利于自然风进入到建筑组群深处,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当然 具体工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设计。 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是解决建筑复杂布局条件下风环境评估和预测的有效 手段。实际工程中应采用可靠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 的风向、风速进行建筑风环境模拟,并达到下列要求: 1建筑物周围行人区15m外风速小于5m/s

2保证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

3夏季保证75%以上的板式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旋涡 或死角,从而保证室内有效的自然通风

由于风向风速的统计方法十分复杂,尚无典型风环境气象条件的定义可循, 国外进行风环境模拟时多采用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作为依据,因此,如果能取 得当地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各季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时,可选用此数据作 为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若无法取得风速风向联合概率密度数据时,可选取 当地的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各季中月平均风速最大月的风向风速作为场地风环境 典型气象条件。 关于风环境模拟,建议参考COST(欧洲科技研究领域合作组织)和AIJ(日本 建筑学会)风工程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模拟,具体要求如下: 1计算区域:建筑覆盖区域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3%;以目标建筑为中心,半径 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区域。建筑上方计算区域要大于3H; 2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 3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区1.5m或2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或以上;重 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和更高的网格以内; 4入口边界条件:给定入口风速的分布(梯度风)进行模拟计算,有可能的情况下 入口的k/e也应采用分布参数进行定义; 5地面边界条件:对于未考虑粗糙度的情况,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来的 影响;对于实际建筑的几何再现,应采用适应实际地面条件的边界条件;对于光 滑壁面应采用对数定律。 5.3.3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声 敏感性高的居住用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 源的干扰。通过对建筑朝向、位置及开口的合理布置,降低所受外部环境噪声影 响。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道路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绿化降噪、限制重载 车通行等,也可减少环境噪声干扰。对于可能产生噪声干扰的固定的设备噪声源 采取隔声和消声措施,降低其环境噪声

5.4.1中小学校学生的行动经常是群体行动,道路有台阶易发生踩踏事故。在人 流集中的道路上设置台阶可能成为紧急疏散时的隐患,宜采用坡道等无障碍设施 处理道路的高差。场地内的人行通道及场地内外联系的无障碍设计是绿色出行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各类人群方便、安全出行的基本设施,

5.5交通组织与车辆管理

5.1.1中小学校绿色建筑设计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在满足建筑功 能和美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以及优先采用被动式 的构造措施,为改善室内舒适度并降低建筑能耗提供前提条件。 如何优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以及采用被动式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呆温、隔热、遮阳等构造措施,可以通过定性分析的手段来判断,更科学的则是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定量分析手段。条件许可时,可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变化的模拟 尤化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设计。 采用计算机的全年动态负荷模拟的方法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但还有待完善 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尤其是规模较大、目标级别较高的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阶段 就引入计算机全年动态负荷模拟,一方面有利于绿色建筑节能指标的提高,另 方面也有利于全年动态负荷模拟方法的不断完善。 5.1.2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等,必须 全面考虑。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冬季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 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自然通风。建筑朝向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 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范围,以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求。 建筑朝向与夏季主导季风方向宜控制在30°到60°间。建筑朝向应考虑可迎 纳有利的局部地形风,例如海陆风等。 为了尽量减少风压对房间气温的影响,建筑物尽量避免迎向当地冬季的主导 风向。 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有时不能均处于最佳或适宜朝向。当建筑采 取东西向和南北向拼接时,应考虑两者接受日照的程度和相互遮挡的关系。对朝 向不佳的建筑可增加下列补偿措施: 1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 2减小西窗面积,设遮阳设施,在西窗外种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6.1.3有些建筑由于体形过于追求形式新异,造成结构不合理、空间浪费或构造 过于复杂等情况,引起建造材料大量增加或运营费用过高。这些做法为片面追求

美观而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应该在建筑设计中避 免。在设计中应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应用,有功能作用的 室外构件和室外设备应在设计时就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后补造成的防水 荷载、稳固、材料浪费等问题

5.2.1中小学校建筑中休息空间、交往空间、会议设施等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 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地、节约建设成本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应通过精心设 计,避免过多的大厅、走廊等交通辅助空间,避免因设计不当形成一些很难使用 或使用效率低的空间。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追求过于高大的大厅、过高的建筑层 高、过大的房间面积等做法,会增加建筑能耗、浪费土地和空间资源,宜尽量避 免;同时由于中小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也应根据功能变 化和舒适度标准的预期需求,预留合理的发展空间

表6.2.1主要教学用房的最小净高(m)

6.2.2各功能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充分利用直射或漫射的阳光, 发挥其采光、采暖和杀菌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舒适性。窗 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在从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

5.2.4中小学建筑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 劳动教室、技术教室、录播教室、实验室、风雨操场、食堂、水泵房、空调机房、 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设备机房和停车库,宜远离住宅、宿舍、办公室、有安静 要求的教室等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当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 采取隔声降噪、减振、电磁屏蔽、通风等措施。条件许可时,宜将噪声源设置在 地下,宜避免将水泵房布置在教室的正下方,空调机房门宜避免直接开向办公空 间。

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应在机房和管道井的设计时就加以充分考虑,留好检修门、 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等,以免使用时空间不足,或造成拆除墙体、空 间浪费等现象。 6.2.62台以上电梯集中排列设计时,应设置电梯群控装置,并应具有自动转为 E 节能运行方式的功能。 6.2.7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的使用,在健身 的同时节约电梯能耗。日常使用楼梯的设置应尽量结合消防疏散楼梯,并提高其 舒适度,使其便于人们使用

6.2.8既有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可以用作储存空间,还可以作为自然通

复李遮挡阳光直射并引导通风降温,冬李作为温室加强屋保温。地下空间宜充 分利用,可以作为车库、机房、储藏等空间;人防空间应尽量做好平战结合设计。

为地下空间引人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将使地下空间更加舒适、健康,并节约通 风和照明能耗,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6.3.4第1款为节省行为障碍者的时间和体力,无障碍厕所或设有无障碍厕位 的公共厕所应每层设置。 第2款合班教室、报告厅轮椅席的设置。宜靠近无障碍通道和出入口,减 少与多数人流的交。报告厅的使用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就近 设置卫生间,并满足无障碍的设计要求。 第3款有固定座位的教室、阅览室、实验教室等教学用房,室内预留的轮 奇回转空间,可作为临时的轮椅停放空间。教室出入口的门宽均应满足无障碍设 计中轮椅通行的要求。

5.4.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对日照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气候区的 特点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法规和标准规范。 6.4.2《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规 定了各类建筑房间采光系数的最低值。 学校建筑主要功能空间不包括储藏室、机房、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及其他 人员不经常停留和不需要阳光的房间。 6.4.3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建筑进深不断加大,为满足人们 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需求并节约照明的能耗,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天然光引入 地上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和地下建筑空间。 为改善室内的天然采光效果,可以采用反光板等措施将室外光线反射、折射 衍射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无天然采光的室内大空间,尤其是学生活动区域, 公共活动空间,可使用导光管、光导纤维等技术,将阳光从屋顶或侧墙引入,以 改善室内照明舒适度和节约人工照明能耗。 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可节省白天人工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 可设计下沉式庭院、采光窗井、采光天窗来实现地下室的天然采光,但要处理好 排水、防水等问题。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时,地下车库的覆土厚度不宜大于 3m。也可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直接对外开门窗洞口,从而获得天然采光

6.4.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对日照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气候

和自然通风,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减少照明和通风能耗。 6.4.5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值主要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制定。

表6.4.5教学用房室内各表面的反射比值

6.5.1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需要进行合理的室内平面设计、室内空间组织以及 门窗位置、尺寸与开启方式的精细化设计。考虑建筑冬季防寒时,宜使主要房间, 如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图书室、办公室等主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导 风向,防止冷风渗透。夏季需要通过自然通风为建筑降温,宜使主要房间迎向夏 李主导风向。 宜采用室内气流模拟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平面布置和门窗位置与开口的设 计,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的自然通风系统方案。 6.5.2穿堂通风可有效避免单侧通风中出现的进排气流参混、短路、进气气流不 能充分深入房间内部等缺点,因此房间的平面布局宜有利于形成穿堂通风。同时 要取得好的室内空气品质,还应尽量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避免厨房、卫生间 等房间的污浊空气随气流进入其他房间。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穿堂风,需要如下 些基本条件: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室外空气首先进入卧室、客厅等主要房 间;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部;气流通道宜短而直;减小建筑外门窗的 气流阻力。 6.5.3中庭的热压通风,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部空气被太阳

6.5.3中庭的热压通风,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中庭上部空

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 形成自然通风过程的烟窗效应,烟窗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以达 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应注意避免中庭热空气在高 处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环境。在冬季中庭宜封闭 以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提高室温。拨风并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不利时 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 6.5.4地下空间(如地下车库)的自然通风,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节省机械通风 能耗,并利于防疫。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了天然采光通风,还可以丰富景观 空间。地下停车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

6.6.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达到国家和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是保证建筑 节能的关键,在绿色建筑中更应该严格执行。我省由于地域气候差异和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平衡,在符合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地 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此外,不同建筑类型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在节能特点 上也有差别,因此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气密性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的规定限值应符合相应建筑类型的要求。 体形系数控制建筑的表面面积,有利于减少热损失。窗户是建筑外围护结构 的薄弱环节,控制窗墙面积比,是提高整个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围 护结构热工性能通常包括屋顶、外墙、外窗等部位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热 生指标等参数。屋顶透明部分的夏季阳光辐射热量对制冷负荷影响很大,对建筑 的保温性能也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应控制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建筑中庭常设 的透明屋顶天窗,应适当设置可开启扇,在适宜季节利用烟窗效应引导热压通风: 使热空气从中庭顶部排出。 鼓励绿色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率高于国家和地方的节能标准,在设计时可利 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的方法计算其节能率,以定量地判断其节能效果

5.7.1随看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的增多,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 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中, 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

声水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建筑的隔声在技术上基本都可以解决,而且实施难度也不是特别大,但 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绿色建筑倡导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设计 人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中的要求,对 各类功能的建筑进行室内环境的隔声降噪设计。 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板(屋面板)、门窗, 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的总噪声级与各面的隔声性能、吸声性 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 各部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中的要 求。 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保护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保障人身健康,规定了环境噪声的最高允许数值。 建筑受到环境噪声与室内噪声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噪声地图等创新技 术对项目的环境噪声现状进行模拟分析,同时对不同的降噪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与 选型,从而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6.7.2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对外窗、外门等提出整体隔 声性能要求,对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品 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台板、宣传广告牌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声。 6.7.3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 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隔振措施。 与有安静要求房间相邻的设备机房,应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管道应采用 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减振措施, 当设置电梯时,电梯机房及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相邻(/紧邻), 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和减振措施: 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作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地面应做 作隔声处理。 台 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作隔声构造处理。 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震措施。 人员密集场所及设备用房的噪声多来 和设备,噪声源来自房间内部

针对这种情况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同时兼顾隔声。 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吸声吊顶,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顶比轻薄的吊顶 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用面密度大的板材。吊顶板材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 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合防火的要求。另外,在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吊顶与楼板之间的空气层越厚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这样 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墙体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同性质的房间及 不同部位选用时,要结合噪声源的种类,针对不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 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的要求。 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办公室、学校教室等。 基础隔振主要是消除设备沿建筑构件的固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与设备基 础的刚性连接来实现的。目前国内的减振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类产品。 基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算各项参数,对非定型 产品,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项参数。 管道减振主要是通过管道与相关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的,与基础减振不 司,管道内介质振动的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程,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 管道的末端。管道与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选用低噪声的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2同一隔断或轻质墙体两侧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应错位安装,不可贯通; 3根据相邻房间的安静要求对机房采取合理的吸声和隔声、隔振措施; 4管道系统的隔声、消声和隔振措施应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空调系 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宜设置消声器,靠近机房的固定管道应做隔振处理,管道与 楼板或墙体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设减振套管或套框 套管或套框内径大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管道与套管或套框之间的应采用隔声 材料填充密实。 给水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声: 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的规定:

2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声效果的塑料排水管; 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 4降低水泵房噪声:选择低转速(不大于1450r/min)水泵、屏蔽泵等低噪声 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头;水泵出水管上 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采用弹性吊架等。 另外,应选用低噪声的变配电设备,发电机房采取可靠的消声、隔声降噪措 施。 6.7.4民用建筑的楼板大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较好的隔绝空气声性能, 据测定,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量为48dB~50dB,但其计权 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撞击声隔 声问题。 以前多采用弹性面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地毯或木地板 经测定其撞击声压级可达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 在楼板下设隔声吊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为减弱楼板向室内传递空气声 吊顶要离开楼板一定的距离,对层高不大的房间净高影响较大。 目前各种各样的浮筑隔声楼板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其做法是在混凝土楼板上铺 没隔声减振垫层,在垫层之上做不小于40mm厚细石混凝土,然后根据设计要求 铺装各种面层。经测定这种构造的楼板可达到隔绝撞击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 准。 铺设隔声减振垫层时要防止混凝土水泥浆渗入垫层下,四周与墙交界处要用 隔声垫将上层的细石混凝土与混凝土楼板隔开,否则会影响隔声效果。目前市场 上各种隔声减振垫层的种类比较繁多,可根据不同工程要求进行选择。 5.7.5近年来轻型屋盖在各种大型建筑(车站、机场航站楼、体育馆、商业中心等) 中被广泛采用,在隔绝空气声和撞击声两方面轻型屋盖本身都很难达到要求,在 轻型屋面铺设阻尼材料、吸声材料或设置吊顶能够达到降低噪声尤其是雨噪声的 直的

6.8.1根据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测试数据,目前室内环境空气中以化学性污染最 为严重,在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TVOC、甲醛气体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人员

密集区域由于新风量不足而造成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通过调查,造成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氨气污染除外)主要是通过装饰装修工 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等释放出的。其中,机拼细木工板(大芯 板)、三合板、复合木地板、密度板等板材类,内墙涂料、油漆等涂料类,各种 粘合剂均释放出甲醛气体、非甲烷类挥发性有机气体,是造成室内环境空气污染 的主要污染源。室内装修设计时应少用人造板材、胶粘剂、壁纸、化纤地毯等 禁止使用无合格报告的人造板材、劣质胶水等不合格产品;尽量不使用添加甲醛 树脂的木质和家用纤维产品。 为避免过度装修导致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超标,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 行室内环境质量预评价,设计时根据室内装修设计方案和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 用量、室内新风量等因素,对最大限度能够使用的各种材料的数量做出预算。根 据设计方案的内容,分析、预测建成后存在的危害室内环境质量因素的种类和危 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技术对策措施,作为该工程项目改善设计方案 和项目建筑材料供应的主要依据。 完善后的装修设计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空气的物 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参数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等标准的要求。室外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室内新风系统宜采 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6.8.2各类功能建筑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 质的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 量》GB1858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建 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的有关规定。 使用的室内装修材料、施工辅助材料以及施工工艺不合规范,造成建筑建成 后室内环境长期污染难以消除,也对施工人员健康产生危害,是目前较为普遍的 问题。为杜绝此类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50325和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相关规定 选用装修材料及辅助材料。鼓励选用比国家标准更健康环保的材料,鼓励改进施 工工艺。

工业化的装修方式是将装修部分从结构体系中拆分出来,合理地分为隔墙系 统、顶棚系统、地面系统、厨卫系统等若干系统,最大限度地推进这些系统中相 关部品的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湿作业,这样做可大大提高部品的加工和安装精 ,减少材料浪费,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并有利于建筑的维护及改造 工作,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6.10.1建筑建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各种条件的变化,会出现建筑设备更新、 平面布置变化的情况。在设计阶段考虑为这些情况预留变更、改善的可能,是符 合全寿命期原则的。具体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采用轻质隔 墙、隔断,设备布置便于灵活分区,空间设计上考虑方便设备、管道的更新等等。 6.10.2建筑的各种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应考虑选用长寿命的优质 产品,构造上易于更换。幕墙的结构胶、密封胶等也应选用长寿命的优质产品 同时设计还应考虑为维护、更换操作提供方便条件。 6.10.3在选择外墙装饰材料时,宜选择耐久性较好的材料,以延长外立面维护 维修的时间间隔。我国建筑因为造价低廉,外墙装饰材料选用涂料、面砖的比较

多。涂料每隔5年左右需要重新粉刷,维护费用较高。面砖和石材则因为施工质 量和材料性能的原因经常脱落,应用在学校建筑上容易形成安全隐患,所以在仅 吏用化学胶黏剂固定面砖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脱落。此外室外露出的钢制 部件宜使用不锈钢、热镀锌等进行表面处理或采用铝合金等防腐性能较好的产品 替代。空调室外机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于钢筋混凝土板上。 为便于外立面的维护,低层建筑可考虑在屋顶女儿墙处设置不锈钢制圆环 应保证强度),便于固定维护人员使用的安全带。此外,窗的开启方式便于擦窗 设置维护用阳台或走道等也是较好的方式

等使用性能。 为了使建筑的室内分隔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设备的维护、更新可以更加 方便,宜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以保证结构主体不被设备管线, 装修破坏,装修空间不受结构主体约束。 6.11.2学校建筑室内空间有时会随使用功能的改变而变化,如教学方式改变、生 源增加带来的扩班需求。因此,在开散办公等空间内尽量多的采用灵活隔断(墙), 以减少室内空间重新布置时对建筑构件的破坏,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减少浪费的 目的。 除走廊、楼梯、电梯井、卫生间、设备机房、公共管井、普通教室以外的室 内空间均应视为“使用功能的可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的室内空间。 可拆卸重复使用的隔断是指使用可再利用材料或可循环利用材料组装的隔 断(墙),其在拆除过程中应基本不影响与之相接的其他隔断(墙),拆卸后可重 复进行再次利用的隔断(墙),如大开间敲开式办公空间内的矮隔断(墙)、玻璃 隔断(墙)、预制板隔断(墙)、特殊设计的可分段拆除的轻钢龙骨水泥压力板或 石膏隔断(墙)和木隔断(墙)等。用水泥砌筑的砌体隔断(墙)不算灵活隔断 (墙)。 6.11.3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 准》GB50325第4章对工程勘察设计提出了材料选择的规定,其中对无机非金 属装修材料、人造木板材料、防腐防潮处理剂、阻燃剂和混凝土添加剂等都有强 制性的条文规定。 6.12导向标识系统 6.12.1中小学校学生的行动经常是群体行动,道路有台阶易发生踩踏事故。在人 流集中的道路上设置台阶可能成为紧急疏散时的隐患,合理规划紧急疏散及避难

7.1.1绿色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通过控制建筑规模、集中体量、减小体积,优化 结构体系与设备系统,使用高性能及耐久性好的材料等手段,减少在施工、运行 和维护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总量,同时考虑材料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 示。 材料选择时应评估资源的消耗量,选择资源消耗少、可集约化生产的建筑 材料和产品,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宜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2宜选用施工、拆除和处理过程中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选择材料时应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生产、施工、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 2不应选用可能导致臭氧层破坏或产生挥发性、放射性污染的材料。 3宜采用无须外加装饰层的材料。 每种材料都牵涉到重量、能耗、可回收性、运输、污染性、功能、性能、施 工工艺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影响总体绿色目标的实现。因此不可仅按照材料的单 或几项指标进行选用,而忽视其他指标的负面影响,而应通过对材料的综合评 古进行比较和筛选,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最优的绿色效应。 在施工图中明确对材料性能指标的要求,可以保证实际使用材料以及工程预 算的准确性。节材计算等预评估计算是绿色建筑设计必需的控制手段,应保证计 算输入的材料参数与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要求的一致,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与实现绿 色目标有关的材料及其性能指标,并与相关计算一致,以保证计算的有效性。 所用建筑材料不会对室内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是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基本 要求。选用有害物质限量达标、环保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可以防正由于选材不当 造成室内环境污染。根据生产及使用技术特点,可能对室内环境造成危害的装饰 装修材料主要包括人造板及其制品、木器涂料、内墙涂料、胶粘剂、木家具、壁 纸、卷材地板、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粘剂等。这些装饰装修材料中可能含 有的有害物质包括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苯、甲苯和二甲苯以及游离甲 苯二异胺酸脂等。PVC是从国外引进国内的产品,环保方面欧标更客观。PVC

地板环保国标要求很低,所有的塑胶地板都可以通过,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单项测 试环保都可以过,但是综合测评整体室内空气质量是超标的。因此针对PVC地 板卷材、片材单独做了一个品质中高档的产品标准,大部分中高档品牌都能复合 要求。卷材(同质透心,复合卷材)。因此,对上述各类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 害物质含量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由于形成条件或生产技术等原因,用于室内的石材、瓷砖、卫浴洁具等建筑 材料及其制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放射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但 是超过一定剂量就会造成人身伤害。必须将上述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放射性限制 在安全范围之内,这是强制性的,也是绿色建筑的最基本要求。安全与否的衡量 准可以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由于某些混凝土中掺用了含有尿素防冻剂等外加剂,导致建成后的建筑物室 内长期释放难闻的氨味,严重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 中释放氨梁》GB18588是绿色建筑对混凝土外加剂提出的基本要求,

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利用的材料。钢材、铜材等金属材料 属于可再循环材料,除此之外还包括:铝合金型材、玻璃、石膏制品、木材等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 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可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可延长还具有使用 价值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周期,降低材料生产的资源消耗,同时可减少材料运输对 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再利用材料包括从旧建筑拆除的材料以及从其他场所回收的 日建筑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地板、木制品(门 窗)、钢材、钢筋、部分装饰材料等。 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及可再利用材料,可以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及生产加工 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在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利用建设用地内拆除的或其他渠道收集得 到的既有建筑的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延长其使用 期,达到节约原材料、减少废物的目的,同时也降低由于更新所需材料的生产及 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设计中需考虑的回收物包括木地板、木板材、木制品、混凝 土预制构件、金属、装饰灯具、砌块、砖石、保温材料、玻璃、石膏板、沥青等。 第三,可快速再生的天然材料指持续的更新速度快于传统的开采速度(从栽 种到收获周期不到10年)。可快速更新的天然材料主要包括树木、竹、藤、农作 物茎秆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收获以后还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目前主要的产品有: 各种轻质墙板、保温板、装饰板、门窗等等。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及其制品的应用 定程度上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不会明显地损害生物多样性,不会影响水 土流失和影响空气质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建材,它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木材的利用需要以森林的良性循环为支撑,采用木结构时,应利用速生丰产 林生产的高强复合工程用木材,在技术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利用从森林资源已形 7.2.2功能性建材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利于环境保护或有益于人体健康功能的 对地球环境负荷相对较小的建筑材料。它的主要特征是:①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净 化、治理、修复环境的功能;②在其使用过程中不形成二次污染;③其本身易于 回收或再生。此类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如防腐、防蛀、防霉、除臭、隔热、调湿、 抗菌、防射线、抗静电等,甚至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例如:抗菌材料、空

气净化材料、保健功能材料、电磁波防护材料等。 1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热舒适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相应随之增大, 造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为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赢,人们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如: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提供了一种改善室内热舒适性、降低 能耗和缓解对大气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2鼓励采用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各种新型表面自洁材料相继问 世,应用较多的有表面自洁玻璃、表面自洁陶瓷洁具、表面自洁型涂料等,它们 的使用可提高表面抗污能力,减少清洁建材表面污染带来的浪费,达到节能和环 保的目的。 3以窗为例,宜选用断桥铝合金窗等轻质、高强、耐久的材料。或选用节能 效果好的塑钢窗。

8.1.2建筑材料用量中绝大部分是结构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功能,层 数,跨度,荷载等情况,优化结构体系,平面布置,构件类型及截面尺寸的设计, 充分利用不同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特性,减少对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 资源的消耗。 砌体填充墙通过采用例如轻骨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陶粒混 凝土等容重小的砌体材料,来降低结构自重,从而能够减少基础面积、柱截面 梁、板的截面及配筋。 8.1.3中、小学校建筑物的安全等级要符合《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关 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重点设防类建筑的要求,其安全等级宜为一级;钢结构在 设计阶段宜考虑后期的维护问题,宜采用免维护,少维护的方式,减少后期的维 护周期及维护成本。

8.2.1通过适当提高结构的设计活荷载取值,保证结构布置对建筑隔墙的灵活布 置的适用性。 8.2.2对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符合工业化建造要求的结构体 系与建筑构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都是《绿色校园 平价标准》里提出的具体条文。对于有装配式建筑要求的地区,要先有装配式建 筑再有装配式结构,避免因装配式要求而设计出装配式结构。 特别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应与业主和有关专家协商确定,采取合理 的抗震性能目标,避免标准过低起不到抗震作用,也避免采取的性能目标过高 浪费宝贵的材料和自然资源。 8.2.3中、小学建筑中的风雨操场、合班教室为大空间建筑,大空间部位优先设 置在顶层,避免大跨上有大荷载。对应的构件选型,应优选工业化成品。在跨度 上,当跨度20米以下时优先选择现浇的单向混凝土梁;当跨度20~30米之间宜 采用双向混凝土受力体系或工业化成品的大跨预制板:当跨度大于30米时,优

选工业化成品的大跨预制板,因运输条件,吊装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大跨度预制板 的运输和吊装时,首选钢结构,由工厂分段加工,现场组装。对于屋面采用钢网 架结构时宜结构找坡,屋面板宜采用成品网架屋面板,压型钢板制作的屋面板的 耐久性差、隔音性差,不建议采用

降温工况下结构底层楼板温度应力

8.2.5中小学建筑以多层框架结构为主,在高强度材料的应用上,规程中未强调 竖向承重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高标号的占比。

8.3.1结构整体造价中,基础部分占比较大,在保证结构安全与耐久的情况下, 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和基础方案比选,就地取材,细化、优化基础方案、优化桩基 类型,来达到节材效果。 较浅的天然地基、采用人工处理地基和复合地基、桩基承台基础,他们的材 料消耗依次升高,实际工程需要结合该项目的地质勘查报告,合理选取其基础形 武

8.3.3后注浆桩能有效的提高桩基承载力,该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用量。对

于地基规范中给出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是一个经验公式,通过先期试桩, 是可以保证桩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二是有利于发挥桩承载力的余量。设计等级 为丙级的桩基,如地质条件简单、桩基质量有保证时,不用先期试桩。

8.4.1对于达到或即将达到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应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要求,进行结构安全性评定、可靠性鉴定。根据评定结论,采取相应的加固、 修措施。后续使用年限应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同确定,一般情况下,宜按30 年,到期后,经可靠性鉴定,可延期使用; 当建筑因改建、扩建或需要提高既有结构的可靠度标准而进行结构整体加固 时,应采用加固作业量最少的结构加固体系加固或构件加固方案,并应采用节材 环保的加固技术。 8.4.2加层或改、扩建新加面积超过现有建筑面积的5%,及增加质量(静荷载 +1/2活荷载)大于原有建筑质量的3%以上,且对已建成部分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较大时,应按国家现行规范、标准对已建成部分进行鉴定与加固;加层或改、扩 建新加面积未超过现有建筑面积的5%,及增加质量(静荷载+1/2活荷载)未超 过原有建筑质量的3%,且对已建成部分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时,建造于199 年后的建筑允许按当时设计执行的国家规范、标准进行鉴定与加固,对于一般建 筑后续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减去已使用年限。 8.4.4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为

乙类。当旧有普通建筑物改造为中小学建筑的工程时,结构设计会因建筑物的抗 震设防类别提高,需要将原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对应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 施均要提高,结构加固量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改变结构形式:例如将原框架结 构可以改造成框架一剪力墙(支撑)结构,这样原有结构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不 发生改变,框架部分的结构加固量明显减少。 8.4.5当一个改造结构加固费用达到新建结构总造价的70%以上的结构,但不含 文物建筑和其他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建筑,叫适修性很差的结构。 8.5工业化建筑结构 8.5.1教学用房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是,建筑设计的新四化即平台化、系统化、标 准化、模块化。建筑专业研发出一个共性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合出很多类型的建 箭、会产生大最的标准化结构构件,有利主工业化大生产

9.1.1中小学校绿色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满足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 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的要求,系统设计还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 准》GB50015的要求。 9.1.3给水排水系统的设备、器材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 术条件》GB/T18870要求的产品。

为节约能源,减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应充分利用给水管网的水压直 接供水。 如需加压供水时可优先采用变频供水、管网叠压供水等节能的供水技术。当 采用叠压供水技术时应获得当地供水部门的同意。 9.2.2能够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饮用水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前提之一。此项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中的控制项,绿色建筑均应满足。 其他系统水质标准如下: 管道直饮水系统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 的要求;终端直饮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标准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水水 质标准》CJ94、《全自动连续微/超滤净水装置》HG/T4111等现行饮用净水相关 水质标准和设备标准。 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 521的要求。 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游泳池水质标准》CJ/T 244的要求。 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 29044的要求。

为节约能源,减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应充分利用给水管网的水压直 接供水。 如需加压供水时可优先采用变频供水、管网叠压供水等节能的供水技术。当 采用叠压供水技术时应获得当地供水部门的同意,

根据绿色建筑评星要求进行取值得分。 9.2.4为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及休息环境,泵房等有噪音的设备间不宜毗 邻教室等功能房间,所以二次供水系统的加压泵房宜独立建造。如不可避免,不 宜设在教学用房的下部、上部及毗邻的房间,并应采用有效的防噪隔震措施,如 选用性能好噪音低、振动小的设备,对设备基础做隔震处理及对建筑房间做隔音 处理等。

XFT 3006-2020 灭火剂及防火阻燃产品快速检定技术要求.pdf9.2.5合理控制水压是节水节能的主要措方

化学实验室由于水压较高,造成实验室用水时发生溅水现象,不利于使用, 因此有必要控制水嘴的工作压力。 急救冲洗水嘴是为当有害化学药品溅入学生眼中时,急救冲洗使用,故水压 不能过大。减压可采取设置稳压水箱、节流塞、减压阀等措施。 9.2.6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有条件时可 利用太阳能、空气能及地热能制备生活热水;热水用水量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 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 用水点处应考虑防烫伤措施。 9.2.7给水管上设置泄水装置,不但可以防止冬季教学建筑不采暖时管道冻裂 还可防止寒暑假期间管内存水变质

9.3.1供水系统漏关水量主要包括:阀故障漏水量、卫生器具漏水量、设备漏 水量、管材及管件漏水量及水池/水箱遗留漏水量等。漏损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在 建筑设计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应优先选用国家、辽宁省推荐使用产品,不得 采用国家、辽宁省限制使用的产品。 9.3.2中小学校二次供水的安全稳定,特别是保证水质安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 关重要。二次供水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 的有关规定。 二次供水系统的加压水泵需长期连续工作,水泵产品的效率对降低能耗和运 行费用起关键作用。 对水泵房噪声的控制不容忽视,此类噪声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环境质量。学校 建筑内水泵机组运行的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E

50118的有关规定。 变频调速水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未端, 水泵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时段的运行工况均小于“最大设计流量”工作点,为 使水泵在高效区运行,此时最大设计流量对应的单泵工作点应处于水泵高效区的 未端。 9.3.3卫生器具和配件采用节水型产品,其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 CJ/T164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要求 9.3.4为了满足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采用 智慧水务系统,对生活水泵、供水水质、未端用水、分区节点等实现精确、实时 监控,通过智能水表及数据大平台,实现智能计量、远程探漏、主动预警,从而 保证供水水质合格率,控制供水漏损率。 9.3.5当绿化灌溉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植物种类、水质对人体的安全性等 因素选择喷灌方式。乔木、灌木、花卉,宜采用微灌、滴灌为主的节水浇灌方式: 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微灌为主的节水浇灌方式。 9.3.6本条规定为《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强制性条文内容 为贯彻节水政策,避免大量的采用自来水补水的人工水景,做此规定。应优 先用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解决人工景观用水水源和补水问题

重,因此不建议采用中水系统。 9.4.4非传统水源的使用过程中,不得对人体及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应采 例如: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及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标识;供水管 道应进行涂色或标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 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要求;非传统水源的绿化 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处理、储存、输配等过程中应采取安 全防护监测和检测控制措施,并在储存和输配过程中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

水设施、储有生活用水的消防储水设施、冷却用水储水设施、游泳池及水景平衡 水箱/池等。 9.5.2为保证用水安全健康,防止水质二次污染,强调加强管理并设置消毒装置 且应首先物理消毒方式。储水设施冲洗消毒后应进行水质监测,水质合格后方可 恢复供水。 9.5.3此条规定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施工、日常维护、使用和维修时发生误接、误 饮、误用的情况,保证使用的安全健康,

10.1.1避免食堂、实验室、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 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为此要保证合理的气流组织,采取合理的排风措施避免 亏染物扩散。 0.1.2建筑应满足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要求。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其 房间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是室内热环境的重要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有关规定。对于非集中供 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如分体空调安装条 件等。 10.1.3不同朝向、不同的使用时间、不同功能需求(人员设备负荷,室内温湿度 要求)的区域应考虑供暖空调的分区,否则既增加后期运行调控的难度,也带来 了能源的浪费。 空调系统一般按照最不利情况(满负荷)进行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而建筑在 绝大部分时间内是处于部分负荷状况的,或者同一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 伏态。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已经对空调冷源的部 分负荷性能(IPLV)提出了要求,本条文参照执行。 最终决定空调系统耗电量的是包含空调冷热源、输送系统和空调未端设备在 内整个空调系统,整体更优才能达到节能的最终目的。规定空调系统电冷源综合 制冷性能系数(SCOP)这个参数,保证空调冷源部分的节能设计整体更优。现行 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对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

10.2.11余热或废热利用是节能手段之一,可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使 用此类热源,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余热或废热提供的热量不少于建筑物供暖设

0.4.1采用个性化热环境调节装置可以满足不同人员对热舒适的差异化需求,从 而最大限度地改善个体热舒适性,提高室内人员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率。 0.4.2地下车库空气流通不好,容易导致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检测装置DB15/T 1878-2020标准下载,超过一定的 量值时即报警并启动排风系统。 能 0.4.3引导保持理想的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必须不断收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测试 数据。人员密度变化较大房间的空调系统应具有联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运行的功 能,保证环境空气质量,降低空调系统运行能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