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01/T 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模型(BIM)应用标准.pdf10.4.1资产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 10.4.2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将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并保证数据在资产 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资产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0.4.3运维阶段宜利用模型对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辅助建设单位投资决策和计划管理。 10.4.4基于BIM技术的资产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资产报表、生成财务报告、记录模型更新和辅助 资产分析。 0.4.5宜利用运维模型数据,评估、改造和更新建筑资产的费用,为运维和财务部门提供资产管理相 关报表和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10.5.1设施设备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 0.5.2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将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并保证数据在 设施设备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设施设备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0.5.3运维阶段宜将建筑设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与模型相结合,实施设施 设备维护。 0.5.4基于BIM技术的设施设备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对设施设备的资料管理、日常巡检、维保管理及 其可视化功能
10.6.1空间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空间管理相关数据。 10.6.2宜构建空间管理标准某**干休所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空间编码,作为空间管理的基础。 10.6.3基于BIM技术的空间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空间需求分析、空间规划、空间使用管理、人流管理、 空间统计分析等多种形式可视化管理。
10.7安全与应急管理
10.8能源与环境管理
10.8.1能源与环境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能源与环境管理相关数据。 10.8.2基于BIM技术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能耗分析、智能调节和能耗预测。具体说明 详见条文说明。
DB 4201/T 6482021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 4201/T 6482021
武汉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标准
DB 4201/T6482021
1.1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 续发展的必用之路,信息化文是工业化的单要文撑。B 支术的应用,一方面是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工程建设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建设 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当前,武汉市在建设阶段缺少能有效指导BIM技术应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为有效发挥标准的引 导和约束作用,提升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应用效率和效益,本标准对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提出 了统一的基本要求。 1.2对于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应用而言,其可以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期内的各阶段(策划、设计、 施工、竣工、运维)使用。 在不同工程建设领域、不同类型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全生命期不同阶段,可 采用不同的BIM技术应用方式 本标准对各种BIM技术应用方式提出基本要求,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3 术语 3.1 BIM可以指代“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 "build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目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概念。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是建设 工程(如建筑、桥梁、 道路)及其设施的物理利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可以作为该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 共享知识资源,为建 筑工程全生命期内的名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ing, 是创建和利用建筑 工程数据在其全 生命期内 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业务过程 允许所有建筑 工程相 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 台之间的数据互用在同 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building informationmanagement, 是使用模型内的信息 支持建筑工程全 命期信息共享的业 务流程的组织和控制,其效益包括集 中和可视化沟通、更早进行多 方案比较、可持续性分析、 高效设计 多专业集成、施工现场控制、竣工资料记录等。 在本标准中, 将建筑信息模型的 和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 ,简称“模型应用” 单提“模型”时, 是指“上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 3.2建筑信息模型元素包括建筑工程的实际构件、部件(如梁、 柱、 门、窗、墙、设备、管线、管件等) 的几何信息(如构件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非几何信息(如结构类型、材料属性、荷载属性)以及过程、 资源等组成模型的各种内容 3.3相对传统的CAD软件而言, BIM 软件使用模型元素,CAD软件使用图形元素,BIM软件可以比 CAD软件处理更丰富的信息,如技术指标、时间、成本、生产厂商等;BIM软件具有结构化程度更高 的信息组织、管理和交换能力。因此,本标准将专业技术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互用能力作为判断 是否BIM软件以及软件BIM能力的基本指标
4.1模型在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应用功能,出于对模型信息共享及成果可传递性的考虑,宜在建筑工 程的全生命周期分开创建模型,并具有统一的创建标准,保持模型的协调一致。 4.2建筑工程各阶段的模型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使用条件,应该以该阶段建筑工程任务的实施主体 为中心,由其负责这个阶段模型的创建、应用和管理。 4.3建筑工程的BIM应用目标和应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本条提出建筑工程特
DB 4201/T 6482021
、合约要求和建筑工程相关方BIM应用水平可作为重点考量的环境和条件。 5每个建筑工程的BIM应用目标和范围不一样,没有一个或一套BIM软件适合所有建筑工程 。因此,需为建筑工程选择合适的BIM软件。
5.1.1BIM应用应从建筑工程的需求出发,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条件,研究分析满足建筑功能和性能 的总体方案,初步满足关于平面功能使用布局及立面造型的要求,并结合环境等方面要求,对建筑的总 体方案进行初步评价、调整和确定。 5.1.2宜验证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各项指标,依据设计要求搭建与建筑相关环境的模型 进一步推敲、优化设计方案,为初步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及建筑工程审批提供数据基础。 5.1.3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建筑单体模型。
5.2.1场地分析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地质资料、工程水文资料、现有规划文件、建设地块信息,电子地 图(周边地形、建筑属性、道路用地性质等信息)、GIS数据,原始地形点云数据、高精度DEM,场 地管网数据。 5.2.2宜利用场地分析软件或设备,建立三维场地模型,在场地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运用 各类分析软件,分析建筑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供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数据,以作为评估设计方案选项 的依据。 5.2.3场地模型应表达场地实际地质地貌特征、与周边毗邻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筑主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场地道路、场地范围内既有管网、场地周边主干道路、场地周边主管网、三维地质信息等。同时模 型应法现丛标信自各米控制线(制加用地红线一道略红线一建箔控制线管)
5.2.4BIM应用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
模拟分析,如坡度、坡向、高程、纵横 断面、填挖量、等高线等:V b)根据场地分析结果,对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调 整设计方案; c)重复步骤a)和b),直至确定最佳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 5.2.5场地分析报告应体现场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以及对场地设计方案或工程设计方案的场 地分析数据对比。 5.2.6交付成果应包括场地模型和场地分析报告。应确定统一的文档结构,确定统一的文档、模型、 提交成果等命名规则,明确组织和管理成果的规范规定,
5.3.1方案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如下内
案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如下内容: 行案模型建筑专业元素及信息宜符合表1的规定:
a)方案模型建筑专业元素及信息宜符合表1
DB4201/I6482021
表1方案模型建筑专业元素及信息
5.3.2建筑单体模型表达内容宜包括建筑整体外观形状、主要建筑构部件(如墙、柱、门、窗、幕墙、 地面、屋顶、阳台、栏杆、台阶、楼板、雨篷、檐口、女儿墙等)及建筑物内功能空间布局、主要材质 和色彩等相关内容。 5.3.3宜根据前期数据以及分析软件要求,运用专业的性能分析软件,建立建筑性能各类分析所需的 模型,做各种仿真实验,对建筑物的物理环境(如日照、能耗、采光、通风等)、出入口、人车流动、 结构、节能排放等方面进行模拟分析,分别获得单项分析数据,并综合各项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重新 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形成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3.4专项模拟分析报告宜体现模型图像、软件情况、分析背景、分析方法、输入条件、分析数据结 果以及对设计方案性能的对比说明。同时,模拟分析报告应满足辅助方案报批和审批的应用要求,具体 内容需包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筑防火、人防类别与等级等 5.3.5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单体模型、专项分析模型和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3.4专项模拟分析报告宜体现模型图像、软件情况、分析背景、分析方法、输入条件、分析数据结 果以及对设计方案性能的对比说明。同时,模拟分析报告应满足辅助方案报批和审批的应用要求,具体 内容需包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筑防火、人防类别与等级等。 5.3.5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单体模型、专项分析模型和专项模拟分析报告
5.4.1设计方案比选的数据准备宜包括本阶段前期的方案设计模型(包括场地模型、建筑单体模型, 专项分析模型)、方案设计背景资料(包括设计条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文档)、规划部门对建筑工程 地块的要求信息以及建筑工程地块周边环境信息等。 5.4.2应通过构建或局部调整方式,形成多个备选的方案设计模型。 5.4.3方案设计模型宜包括地形、道路、楼板、天花、外饰层、园林景观、场地设施等。 5.4.4宜利用可视化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进行方案分析,统计和计算设计中的各种数据。 5.4.5宜从建筑工程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多方面进行多方可视化方案评选,形成方案比选报告: 多轮方案评选后,确定最终方案模型。 5.4.6方案比选报告应包含体现建筑工程的模型截图、图纸和方案对比分析说明。 5.4.7交付成果应包括方案比选报告和方案设计模型,
5.5.1虚拟仿真漫游应基于模型模拟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场景,通过漫游、动画、VR、AR等形 式,为相关人员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空间感受。 5.5.2动画视频文件应能清晰表达建筑物的设计效果,并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主要空间布置、复杂 *域的空间构造等。 5.5.3漫游文件中应包含全专业模型、动画视点和漫游路径等。 5.5.4应将软件中的漫游文件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常见格式包括:AVI、MP4等,也可以采 取VR、AR、MR等方式表达。同时,应保存原始制作文件,以备后期调整与修改。 5.5.5交付成果应包括动画视频文件
DB4201/T648202
6.1.1应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型进行继承并进一步深化,论证拟建建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 性、拟定设计原则、标准和重大技术问题等,详细研究并确定建筑和结构专业的设计方案,根据初步计 算结果深化各专业模型,协调解决各专业方案可能出现的技术矛盾,并确定建筑工程概算。 6.1.2宜从方案设计模型的信息深化研究入手,各专业可共同利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根 据分析计算结果在方案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完成平面深化、立面深化、确定空间高度、结构布 开拼行成果
6.2.5交付成果应包括建筑、结构及机电专业
3.1模型检查优化的数据准备应包含设计阶段的建筑、结构和机电专业模型以及方案设计背景 包括设计条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3.2模型检查优化宜首先将建筑、结构、机电专业模型整合,形成整合的模型。
DB4201/T648—2021
6.3.3模型的整合检查宜通过剖切模型,检查建筑和结构的构建在平面、立面和剖面位置是否一致,以 消除设计中出现的建筑、结构不统一的错误。检查内容宜符合如下要求: a)检查模型生成的三维透视图、平面、立面、剖面视图是否统一; b)各专业设计是否有漏项,是否通过协同配合优化设计; c)各专业模型深度是否达到初步设计阶段深度要求, 6.3.4应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配以文字说明,文字内容可包含问题编号、问题描述、*域和平 面位置、楼层或标高信息、牵涉专业、牵涉图纸编号及名称等信息。 6.3.5应保存整合后的模型,宜按照统一的命名规则对模型文件进行命名,
b)各专业对交付成果模型的确认文件。 nM 施工图设计阶段 7.1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 通过施工图图纸及模型表达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结果。 7.1.2 施工图设 计阶段的 BIM应用是各专业模型构建并进行优化设计的复杂过程,各专业信息模型应 包括建筑、结构、 给排水 暖通、电气等专业。 7.1.3 各专业模 型应送 到施工图阶段的各专业模型深度要求。 7.1.4 应根据该 阶段模型, 进行碰撞检测、 三维管线综合、净空优化等基本应用,完成对施工图阶段 设计的多次优化, 7.2模型构建 Z 7.2.1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应包括前期设计阶段的各模型或者二维设计图以及设计条 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 7.2.2各专业模型构建直在前期设计阶段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来进一步深化,使之 符合本阶段模型深度要求。 7.2.3各专业模型构建应基不模型保持协同作业,确保各专业模型数据协调一致。且宜在可视化情境 下进行,为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净空优化及后续深化设计等提供基础模型。 7.2.4宜采用IFC标准格式组织模型数据结构,将模型数据自上而下分为任务信息模型、专业模型元 素、模型基础元素、共性的资源数据四个层次。任务信息模型由策划与规划、勘查与设计、施工与监理 等阶段的多个任务组成。资源数据是各任务模型的共性基础数据,不能以独立实体方式存在,只能以被 其上层引用的方式出现。基础模型元素描述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共享模型信息,是建筑工程全生命期各阶 段、各专业共用的模型元素。专业模型元素的组成以基本模型元素为基础,描述建筑、结构、给排水、 暖通、电气等专业特有的模型元素和信息。
DB 4201/T 6482021
表4施工图设计模型建筑专业模型元素及信息
表5施工图设计模型结构专业模型元素及信息
表6施工图设计模型给排水专业模型元素及信息
DB4201/I6482021
工图设计模型暖通空调专业模型元素及信息(续
表8施工图设计模型电气专业模型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类型 模型元素 几何信息 非几何信息 封闭母线、电缆桥架或线槽 的主要干线,各系统所有封 截面尺寸、平面定位、 类型、材料、敷设方式,母 输配电器材 闭母线、电缆桥架或线槽及 标高 线应包含规格信息 其配件 配电成套柜、配电箱、控制 箱、变压器及配电元器件、 设备 发电机、备用电源、监控系 几何尺寸、平面定位、 统及辅助装置、照明、防雷、 标高 规格、技术参数 消防、安防、通信、自动化、 开关插座等设备
7.2.6交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
付成果应包括各专业施工
7.3.1应整合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幕墙、装饰、景观等各专业模型,形成整合的模型。 7.3.2应基于整合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三维管线综合检查和净空检查。 7.3.3碰撞检测应设定基本原则,宜使用BIM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发现并调整模型中的 中突和碰撞。碰撞检测宜不限于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测,还包括建筑之间、结构之间的冲突检测,并形成 碰撞检测报告。 V 7.3.4碰撞检测报告应包含建筑结构整合模型的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部切 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比说明。 7.3.5三维管线综合的基本原则应考虑施工合理性,如:有压管让重力管,小管让大管。 7.3.6三维管线综合范围宜包括但不限于:机电专业与土建专业之间管线综合检测,包含给排水、暖 通、电气、智能化等专业分别与建筑、结构相关构件之间的碰撞检测、间距复核、预留孔洞检测;机电 专业之间管线综合检测,包括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等专业相互之间系统管道碰撞检测、间距复 核;机电单专业内部管线检测,包括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等专业内部各系统管线缺项、碰撞检 则、间距复核。 7.3.7三维管线综合内容宜包括但不限于:机电各专业内部管线体系的主要部件漏项问题,机电管线 平面布置及空间位置关系,机电管线检修空间、系统之间避让空间问题,机电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图纸对 应性和一致性。
DB 4201/T 6482021
DB4201/I6482021
现浇混凝士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模型元素类型 模型元素及信息 上游模型 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预埋件、预埋管、预埋螺栓等, 以及预留孔洞: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 2 几何信息包括:位置和几何尺寸 3非几何信息应包括:类型、材料等信息。 模型元素及信息 1节点连接的材料、连接方式、 施工工艺等: 2几何信息包括:位置、儿何尺寸 寸及排布: 非几何信息包括:节点编号、节点区材料信息、钢筋信息(等级、规格 等), 型钢信息、节点区预埋信息等, 临时安排措地 辅助设施; 2非几何信息包括:设备设施的性能参数等信息。 深化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工程的难点、要点补充相关参数。创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 化设计模型是对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复查和调整。确定施工图设计中构件的拆分位置需综合考虑施工现场 吊车的臂长、起吊重量限制、地方运输规定对构件尺寸的限制等政策、技术和经济性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在深化设计模型中予以校核和调整 8.2.6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成果除满足施工图设计模型必须的模型元素和细度 之外,各元素细度还需要满足成本估算、生产和安装施工协调及可视化要求,如钢筋放样、预埋件、复 杂节点模型、构件预留孔洞等信息在模型中应得到体现。 8.2.7本条列举了对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元素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宜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钢构件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DB 4201/T 6482021
表11钢构件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续)
钢结构深化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工程具体难点、工厂制造和现场安装能力、施工工艺技术要求等 内容,发挥BIM的优势。 8.2.8钢结构深化设计图一般由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生成,主要包括平立面布置图和节点深化图等内 容,因此原设计单位确认时可选择使用深化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图。 3.2.9机电专业较多,可按照系统划分模型。例如,机电专业可按给水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电气系 统划分,进一步可划分为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供暖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强 电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电系统等。也可以结合其他专业模型进行深化设计,统一按空间划分 3.2.10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基础上,确定具体尺寸、标高、定位和形状, 并应补充必要的专业信息和产品信息,其内容宜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及信息
3.3.1针对复杂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宜优先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 技术核算和优化设计,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进行可视化技 术交底。 3.3.2施工阶段上游模型宜优先选择深化设计模型,若没有深化设计模型可选择施工图设计模型。在 施工组织模拟前应梳理确定各组织环节之间的时间逻辑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节点、 束时间节点、持续时间、紧前工作和紧后工作。施工组织模拟中的人力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 综合分析建筑工程各阶段的人力需求,优化人力配置计划;资金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相关 dm
8.3.1针对复杂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宜优先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 技术核算和优化设计,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进行可视化技 术交底。
施工组织模拟前应梳理确定各组织环节之间的时间逻辑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各项工作的起始时间节点、 结束时间节点、持续时间、紧前工作和紧后工作。施工组织模拟中的人力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 综合分析建筑工程各阶段的人力需求,优化人力配置计划;资金配置模拟可结合施工进度计划以及相关 合同信息,明确资金收支节点,协调优化资金配置;材料机械配置模拟可优化确定各施工阶段对模板、 脚手架、施工机械等资源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计划。 8.3.3施工组织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场地布置、周边环境 等类型的模型元素,其内容宜符合表13的规定
DB4201/I6482021
表13施工组织模型元素及信息
+施工组织模拟BIM应用成果需符合合同要求,并得到相关方的批准。施工虚拟漫游文件一般 直接导出,宜选用满足虚拟漫游功能的软件。 5施工工艺模拟前应充分厘清工艺间的关系,避免漏项甚至错项。施工工艺模拟的内容可根据 程施工的实际需求确定,建筑工程若采用新工艺或采用施工难度较大的工艺宜进行施工工艺模扣
DB4201/T64820219施工实施阶段9.1一般规定9.1.1施工实施阶段是指自工程开始至峻工的实施过程,在施工准备阶段的BIM工作基础上,使BIM技术贯穿施工实施全过程,不断动态优化调整完善施工过程模拟,以提高施工实施阶段的管理效率和成效。9.1.2施工阶段BIM应用也是工程任务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PDCA(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过程控制和管理方法,因此制定BIM应用策划应该是BIM应用的第一步,并通过后期BIM应用过程管理逐步完善和提升。BIM应用策划作为建筑工程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应与建筑工程整体计划协调一致。将二维进度、质量等计划与模型进行整合,通过计划值与现场实施数据进行比较,对施工阶段进行动态管理。9.1.3针对复杂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宜优先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技术核算和优化设计,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依据实施阶段模型的要求根据工分解结构(WBS)对导入的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依次分解或合并,实现了专业内与专业间的协同作业,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9.1.4施工实施阶段的BIM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进度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材料与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和竣工模型构建也可根据工工程实际情况应用于预算与成本管理施工监理等。9.1.5有条件的BIM应用相关方,应建立支撑BIM数据共享及协同应用的设备及网络环境,可结合相关方职责确定用户权限,明确数据交换的格式、内容以及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流程和数据所有权,提供相应的多用户权限控制及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建筑工程各相关方应在施工应用中协同工作、共享模型数据,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同一模型数据应具有唯性,采用不同方式表达的模型数据应具有一致性,建设工程各相关方之间模型数据互用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无相关标准时,应商定模型数据互用协议,明确互用数据的内容、格式和验收条件,保证施工模型中共享的数据在施工各环节之间交换。9.1.6在BIM实施过程中,对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质量、安全、场地布置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收集施工过程的实际数据更新模型,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和方案的不断优化。9.1.7模型交付应满足各相关方合约要求及国家现行有关标示准的规定,交付的模型、图纸、文档等相互之间应保持一致,并及时保存,归档文件可以有电子和实务两种形式。9.2进度管理9.2.1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模拟施工过程,通过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对比,分析人工、资源、材料及设备的消耗变化对进度的影响,分析偏差并进行动态调整,增强进度可视化管理。9.2.2进度管理BIM应用应为进度控制提供更切实有效的信息支持。应收集实际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进度信息、里程碑节点的实际开工峻工时间等及时更新进度模型。实际进度信息关联模型方式一般有两种:a)将实际进度信息录入至模型属性中,方便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查询;b)将原进度计划的数据文件按实际施工时间调整为实际进度计划,并将相关任务与对应的模型元素一一关联,方便动态对比,直观显示进度差异。9.2.3按施工部署要求,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对导入的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依次分解或合并,确定工作分解结构中每个任务的开工、峻工日期及关联关系,明确各个节点的开工、工时间23
DB4201/T648—2021
分解的层级结构、任务之间的序列关联。 9.2.4基于进度管理模型估算各任务节点的工程量,在模型中附加工程量信息,并关联定额信息,基 于工程量以及人工、材料、机械等因素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进度计划信息附加或关 联到模型中。
系列活动的总称,即在建筑工程施工实施过程中,按照已经核准的工程进度计划,采用科学的方法定 期追踪和检验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情况,并参照建筑工程先期编制的进度计划,在找出两者之间的偏差 后,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期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建筑工程进 度,使工期在计划执行中不断循环往复直至该建筑工程按合同约定的工期如期完工,或在保证工程质 量和不增加原先预算成本的条件下使该建筑工程提前完工并最终交付使用。进度控制BIM应用的基 础是进度管理模型。通过BIM软件将实际进度信息添加或连接到进度管理模型,进行比对分析。一旦 发生延误,可根据事先设定的阅值进行预警。 9.2.6进度管理流程中文件、表单以及施工可视化模拟动画等成果应及时更新到模型中,以便于存档 和审批。 9.2.7通过制定预警规则, 明确预警提前量和预警节点,并根据进度时差,对应预警规则生成建筑工 程进度预警信息,建筑工程后续进度计划应根据建筑工程进度对寸比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进行调整,进度 管理模型应作相应更新 9.2.8主要信息包括进度计划编制、审查、调整、审批等流程的信息,如提交的进度计划编号、进度 编制成果以及负责人签名、 进度计划审批单编号、审批号、审批意见、审批人等信息。 9.3 质量与安全管理 9.3.1基于BIM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现场施工情况与模型的比对分析,对重点部位、 质量控制点和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 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控制危险源,进而实现建筑工 程质量、安全可控的目标。 9.3.2应基于质量验收标准和施工资料标准,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和质量与安全管理需求,编制不同范 围、不同时间段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计划,以此为依据进行质量验收、质量问题处理、质量问题分析、 安全隐患分析及事故处理等工 9.3.3创建模型时,宜根据对导入的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进行检查和调整,并将验收检查点 等相关信息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上,并附加质量、安全管理相关标准的重要条文。 9.3.5通过现场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把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移动端关联到 模型的相应构件和设备上,及时更新模型。 9.3.6主要信息包括有质量控制资料,宜包括:基础与各楼层的工程测量定位与放线记录、标高抄测 记录、原材料合格证及进场检验试验报告、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记 录、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记录;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宜包括:混凝土/砂浆强度试验 报告、主体结构尺寸和位置抽查记录、建筑物垂直度和标高以及全高测量记录、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抽气(风)道检查记录;观感质量检查记录,一般应包括:主体结构、室外墙面、屋面、室内墙面、室内 顶棚、室内地面、门窗的观感质量检查记录。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包括:变形缝、雨水管、雨罩、楼梯间、 台阶、坡道、散水的观感质量检查记录;质量验收记录资料,应包括: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 质量验收记录、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以及一般质量安全管理的非几何信息,
DB4201/T648202
9.4.1基于BIM的材料与设备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在施工时是过程中运用BIM技术,达到按施工作业 面配料的目的,实现对施工过程中设备、材料的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9.4.2在施工作业模型中添加或完善楼层信息、构件信息、进度表、报表等设备与材料信息,并提交 施工部门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建立可以实现设备与材料管理和施工进度协同的模型。 9.4.3材料与设备管理BIM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工程进度与不同工程阶段(WBS),按照时间进度对 材料使用量进行统计,以便编写月度材料计划;通过模型进行材料设备的运输验收、存储保管及出库发 放等,实现材料设备实时监管。模型还应关联材料及构件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设备型号、参数等属性 信息,设备构件的采购及生产状态信息、进场报审验信息、安装验收信息、运营状态等,实现材料及构 牛的物流与安装信息的全程可追溯。 9.4.4实时输入工程设计变更、施工进度变更等信息,通过模型输出材料设备表,已完工程消耗的设备 与材料信息、以及下各阶段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基于模型可以对材料节超情况、领发情况 及其设备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核算,比较实际工程中材料设备消耗量与材料设备使用计划。
9.5.1构建基于BIM的峻工模型的核心自标是将峻工验收信息添加到模型申,并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以保证模型与工程实体的一致性,形成可视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竣工模型和工程峻工档 案,以满足交付和运营的基本要求。 9.5.2竣工模型应包括完整的各专业施工过程模型和各类竣工资料文件,BIM竣工资料文件整合的数 据包括构建信息、组织信息、施工信息、运维信息等,如结构的尺寸、位置、材质、以及材料的名称、 性质、生产厂家、工艺设备的技术参数、运行手册,维护和售后信息,形成三维电子数据库,以便于工 程竣工资料存档和后期运维管理。 9.5.3安排专人定期根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对模型进行更新维护,以确保模型信 息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定期比对模型及施工建筑工程,保证施工工程与模型信息一致。 9.5.4竣工验收资料应该通过模型导出,包含必要的竣工信息,作为政府竣工资料的重要参考依据。 9.5.5模型中根据评价建筑工程输入定量信息,分析汇总后提交业主,为建筑工程评价分析报告的制 作提供数据。
10.1.1运维阶段的模型应基于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整合设计、施工等信息,形成运维模型。 0.1.2运维阶段BIM应用宜包括:运维模型构建、运维系统建设、资产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空间 管理和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功能。 0.1.3建筑工程相关方在运维阶段的BIM应用中应确定运维模型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的方式。 10.1.4运维模型宜根据运维管理需求,分配模型信息增、删、改等相应管理权限,
0.2.1运维模型构建的数据准备宜包括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运维所需数据资料和运维模型标 .2.2宜根据运维系统的功能需求、运维模型标准和数据格式要求,构建运维模型。 0.2.3构建运维模型的过程中,宜对模型实施轻量化,内容包括:优化、合并、精简可视化模型
DB4201/T648—2021
与可视化模型无关的数据导出、转存,利用图形平台性能和相关图形算法提升模型显示效率等。 10.2.4构建运维模型的过程中,宜根据运维的需要,对模型进行重组,将BIM模型中的基础对象重 新组织为运维所需的对象,设置相关运维参数,并指定视图,以便于准确、合理的可视化。 0.2.5运维模型应准确表达构件的相关几何信息、运维信息等。应针对运维无指导意义的内容实施轻 量化处理,不宜过度建模、或过度集成数据。 10.2.6交付成果宜包含整合完整的各专业运维模型
10.3.1运维系统应在运维管理方案的总体框架下进行搭建。 10.3.2运维系统选型应充分考察运维模型与运维系统之间的BIM数据的传递质量和传递方 10.3.3运维系统可以专业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运维平台为基础,进行功能性定制开发;也可自 有三维图形软件或BIM软件,以此为基础,集成数据库进行开发。
10.3.2运维系统选型应充分考察运维模型与运维系统之间的BIM数据的传递质量和传递方式。 10.3.3运维系统可以专业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运维平台为基础,进行功能性定制开发;也可自行结合既 有三维图形软件或BIM软件,以此为基础,集成数据库进行开发。 10.3.4运维系统数据管理宜符合以下要求: a)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信息的录入由各参与单位对应负责各自承担的那部分数据,且数据应按接 受方需求进行筛选和检验通过,不宜包含穴余信息: b)建设单位宜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运维等相关单位根据运维需求对竣工模型或竣工图纸的正 确性、协调性、一致性进行协同检查; c)运维模型的深度应满足运维管理的要求; 编制设施设备编码规则; e) BIM宜与GIS融合,将BIM数据转为可通过互联网访问的三维地图服务数据; f)运维模型融合三维扫描和射频识别(RFID)等外部设备采集的数据。 10.3.5运维系统搭建宜参考以下流程: a)基于峻工模型或竣工图纸形成运维模型并创建设备设施信息数据库,用于信息的综合存储与管 理,形成电子化交付; b)根据实际运维需求,开发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系统,建立运维管理所需的网络和硬件平台; c)编制运维管理制度,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维管理机制: d)培训管理人员,按管理组织方案进行管理。 10.3.6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系统应由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团队提供。 10.3.7系统运行和日常维护方案宜包括系统搭建规划、资源配备、系统部署文档、服务方案、安全方 案等。 10.3.8交付成果应包括: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系统、系统运行和日常维护方案,以及运维管理方案。
10.3.4运维系统数据管理宜符合以下要求!
0.4.1资产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模型宜分单体、分楼层进行资产模型构 建。资产管理相关数据宜包含资产编码、名称、分类、所属空间、价值、采购、折旧等方面信息,且宜 集成到模型中。也可以单独采用结构化文件保存资产管理数据。 0.4.2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将模型和资产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并保证数据在资产 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资产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10.4.3运维阶段宜利用模型对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辅助建设单位进行投资决策和制定短期、长期的 管理计划。 10.4.4基于BIM的资产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资产报表、生成财务报告、记录模型更新和辅助资
产分析。资产管理信息源、资产信息的更新、替换或维护过程经与模型关联后均可以可
DB4201/T648202
.4.5宜利用运维模型数据,评估、改造和更新建筑资产的费用,为运维和财务部门提供资产管 报表和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10.5.1设施设备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BIM模型宜分单体、分楼层 或分系统、分专业进行模型构建。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宜包含设备编码、名称、分类、所属空间、采 购等相关信息,且宜集成到模型中:也可以单独采用结构化文件保存设施设备管理数据。 10.5.2应根据运维系统要求的格式,将模型和设施设备管理相关数据集成到对应模块,保证数据在设 施设备日常管理过程中随着设施设备更新等变化而保持一致。 10.5.3运维阶段宜将建筑设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与模型相结合,以有利于 提高建筑设施设备维护工作效率,以及实施预防性设施设备维护。 10.5.4基于BIM的设施设备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对设施设备的资料管理、日常巡检、维保管理及其 可视化功能。 10.5.5设施设备资料管理应保证设施设备可追溯、可快速查询,并保证文件数据有备份。宜利用模型 支持与设施设备模型关联的资料管理信息可视化。 10.5.6日常巡检宜根据设施设备日常巡检要求,利用模型和VR等技术,制定巡检路线,与建筑设备 自控系统及其他智能化系统相结合,在软件层面实施可视化自动巡检, 并记录巡检结果,减少人工现场 巡检频次。 10.5.7维保管理宣买 采用如下流程: a)制定维保计划。 宜利用模型, 设施设备基础数据及资产管理相关数据, 结合建筑实际运行需求 制定预防性建筑和设施设备维保计 以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备件管理和设备替换成本; b)定期维修。宜利用模型, 合设备供应使用说明及设 设备实际使用情况, 按维保计划要求对设施 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设备始终处于正常状态。针对 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的情况,宜基于已有BIM 模型和设施设备运维数据,通过对更新改造方案进行虚拟仿 真,应用工程算量 等功能,提供更新改造方 案的比选、审查和优化,以利于降低工程实施风险及成本, 提高施工质量; c)报修管理。直基于模型和设施设备维修相关数据, 提供现场快速定位、 维修最佳路径、关键设 备控制逻辑判断、维修预案可视化等功能,以利于现场故障快速定位和原因分析,指导辅助维保人员的 设备维修过程,提高设备运行故障处理效率: d)工单处理。宜根据设施设备设施维护要求,提供工单处理,可支持自动派单或抢单等不同形式, 将不同维护等级的维修工单提交给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维护,并支持基于BIM模型的修护记录可视化; e)设施设备维保数据更新。 应及时记录和更新模型的运维计划、运维记录(如更新、损坏/老化、 替换、保修等)、成本数据、厂商数据和设备功能等其他数据。
10.6.1空间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空间管理相关数据。模型宜分单体、分楼层构建BIM模型。 空间管理相关数据包括空间编码、空间名称、空间分类、空间面积、空间分配信息、空间租赁或购买信 息等相关信息,且宜集成到模型中;也可以单独采用结构化文件保存空间管理数据。 10.6.2宜构建空间管理标准,并进行空间编码,作为空间管理的基础。空间管理标准宜根据运维模型 标准,可包含空间分类标准、空间面积测量标准、空间分配标准、空间分摊标准、空间计费标准等基本 空间管理标准。在此基础上,实施空间编码,以便于空间的查询
GBT 1732-2020 漆膜耐冲击测定法.pdfDB4201/T648—2021
L0. 8 能源与环境管理
10.8.1能源与环境管理的数据准备应包括模型和能源与环境管理相关数据。模型应包含与能源和环境 相关的设施设备模型。能源与环境相关数据宜包含能源分类数据(如水、电、气等)和能源采集所需的 逻辑数据,且宜集成到模型中;也可以单独采用结构化文件保存能源与环境管理数据。 10.8.2基于BIM技术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宜包括但不限于:能耗分析、智能调节和能耗预测。 10.8.3应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能耗数据,传输到中央数据库进行存储。 10.8.4宜通过对中央数据库收集存储的能耗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定位能耗异常,及时报警。并支持基 于模型的能耗数据可视化。同时,宜基于竣工模型进行实际运营前的能耗分析,支持预测能耗与实际能
4宜通过对申央 开文持 型的能耗数据可视化。同时,宜基于竣 实际运营前的能耗分析,支持预测能耗与实际
DB4201/T648202
耗的可视化对比,以便于发现差异,确定能耗和环境管理的优化方向。 10.8.5宜根据能源的历史使用情况秭归县凤凰山景区2010年绿化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建筑环境需求自动调整运行方案,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0.8.6宜根据能耗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设施设备能耗,合理安排设备能源使用计划,并 为设施设备管理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