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B.1.2自动化监测系统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具备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以及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功能; 应具有高度可靠性、长期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具备自校或人工检校措施,用以验证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d 具备防雷、防潮、防锈蚀、防鼠、抗振、抗电磁干扰等性能,能在潮湿、强电磁干扰条件下 长期连续稳定运行; 宜具有掉电保护和短期自动供电功能,在断电情况下能由备用电源自动供电,确保维持正常 运行48h以上; f) 应具有现场网络数据通信和远程通信功能,具有开放的系统网络通用协议和传感器输入输出 协议; 名 能够通过网络向相关工作人员发送监测数据和有关轨道结构安全信息; h 具有网络安全防护功能,由网络硬防火墙或软防火墙来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行; 1 具有多级用户管理功能,设置有多级用户权限、多级安全密码,对系统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B.1.3 数据采集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数据管理系统能根据需要远程调整数据采集的周期; 数据采集器的采集方式和流程,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 在数据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数据采集器(如智能全站仪)能按照既定的周期采集数据,并能 在采集端进行数据的存储; d) 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能够按要求将传感器采集的各种输出信号转换为测量数据,并将所测数 据传送到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或其他微机; e 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能自动地对接收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存入各类数据库; f)具有监测数据自动检验和报警功能,能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检验、判识,监测量超限、显示 异常时能够实行检错、纠错处理,且能自动报警。 3.1.4 数据管理、分析软件功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除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入库外,还应具有人工导入(输入)数据功能; b) 具有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能力; C 能够对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异常值判识; d 方便地制作或自动生成口常管理报表、图形,维护数据库,整编资料并制作整编图表: e 具有数据查询、统计、编辑功能,能灵活显示、绘制和打印各种监测数据、图表、文档及图 片; f)具有必要的离线分析与评估功能,具备对监测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所需的主要计算、检验、评 价功能。 3.1.5鼓励采用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白动化监测,所用的新仪器、新 设备、新方法应能满足自动化监测的各项要求。
8.2全站仪自动化监测
8.2.1全站仪自动化测量适用于三维坐标测量,可用于水平位移测量、收敛测量、沉降测量、倾斜测 量等监测项目。 8.2.2采用的全站仪应具有马达驱动、自动照准功能,测距精度应不低于±(1mm+1×10×D),测角精 度不得低于1”。 8.2.3应结合水平位移、收敛、沉降、倾斜等监测项目的具体要求,设置监测点或监测点组。监测点
JC/T 499-2013标准下载DB4201/T646—2021
宜采用固定棱镜的方式布设,并应做好监测点的保护。 8.2.4应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观测的测回数按本文件表6的要求实施。 8.2.5自动化监测系统宜自动剔除粗差,对未观测的方向自动补测,对观测数据进行观测限差检查, 对超限的观测数据进行自动重测, 8.2.6多台全站仪联合组网监测时,坐标系应统一, 8.2.7数据处理前应进行基准网稳定性判断,对异常观测值及时补测
8.3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
8.5电水平尺自动化监测
8.5.1电水平尺测量适用于沉降测量和倾斜测量等监测项目。 8.5.2电水平尺传感器量程仪不小于±40',分辨率宜不低于±1",重复测量精度宜不低于±3",可单支 使用或多支串联使用。 8.5.3多支电水平尺串联安装构成“尺链”进行沉降测量时,应采用水准测量法定期联测尺链的起点 成果。盾构法隧道内电水平尺的长度宣与环宽儿配。
8.6光纤光栅自动化监测
8.6.1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系统设计应根据监测目的、监测对象及监测项目的特点、 设计要求、精度要求、场地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并应经济合理、维护方便。 8.6.2光纤光栅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系统宜由报警控制器、光纤光栅信号处理器、连接光缆、光纤光棚 传感器、连接盒、显示器等组成,光缆的物理特性指标应满足国家的相关标准。 8.6.3光纤光栅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系统的硬件应具有可维护性、可更换性,软件应具有兼容性、可扩 展性、易维护性,且监测系统软件应与硬件相匹配。
对所有观测记录、计算和分析结果,应进行一级检查; b 对监测阶段性成果,应进行二级检查,提交给项目委托单位的阶段性成果应为二级检查合格 的成果; C 对监测最终成果,宜在两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验收; d 质量检查与验收过程应形成记录。记录应包括质量问题的记录、问题处理的记录以及质量评 定的记录等。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完成后,应编写质量检查与验收报告,并与测量成果一并 归档。
DB4201/T646—2021
9.2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9.2.1监测成果主要包括日报、周报、月报、预警报告、阶段报告和总结报告。 9.2.2监测日报、周报、月报应在监测周期内及时报送当期监测情况,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进度、日 常巡视情况、本期最大变化量及发生位置、累计最大变化量及发生位置、是否发生预警、测点布置图等。 9.2.3阶段报告可根据工程进程、建设单位或运营单位要求的时间期限提交,统计分析阶段监测数据、 预判监测数据变化趋势、提出下步建议。主要内容除日报包含的内容外,还应包括预警分析、监测数据 价段分析、监测结论等。 9.2.4预警报告应在出现监测预警后提交,及时报告发生预警的项目及位置、预警情况、分析原因、 提出处置建议。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进度、测点布置图、巡视情况、超限情况、预警级别、发生预警原 因分析、处置建议等。 9.2.5总结报告应在工程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汇总整理监测资料、记录分析监测数据、总结预警及 处置情况、总结监测工作、给出监测结论。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方案,施工进度,监测实施
9.3成果信息管理系统
9.3.1成果管理宜建立信息系统,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可靠性、标准性、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安 全性、开放性、扩展性的原则。 9.3.2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前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采用成熟的设计方案、技术标准、硬件平 台和软件环境,保障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9.3.3系统为独立的子系统,担负自身地铁运营结构监测的功能。同时,系统可与所在城市地铁综合 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对接。 9.3.4安全监测单位负责项目位置、监测布点图、监测实施方案等项目信息的上传和配置。监测单位 负责项目监测数据、监测成果(含原始资料、成果报告)等信息与资料的上传与配置,按二级检查的要 求在系统上保留监测成果的质量检查与修改过程,提供监测数据与监测成果上传、变形曲线自动生成、 在线浏览与下载。
a)项目各项基础信息具有添加、录入、修改、显示、检索和删除、输出等功能; b 添加基本信息时,系统自动创建一张各项目独立“基本信息卡”,以项目名称命名,归入对 应线路数据库: C 信息录入源来自工程项目信息,所显示内容应包含文字、图像、影像等形式; d 信息查询时分层级显示线路的基础信息,并在地图上显示生成全部项目点位等; e 系统内所有图表、文档后期均能以预定格式输出打印,变形曲线、数据阶段统计等信息均能 按时间、测项自动统计; f 系统中各类预定格式的曲线、报表采用统一、合理的格式。 .3.7系统应设立一个总体数据库,存储、管理各个功能模块的所有数据,包括用户单位信息、作业 页目各种基础信息、巡查信息、安全监测信息数据等。可实现数据输入、存储、查询、管理、可视化、
DB4201/T646—2021
图A.2矿山法既有结构的接近程度判定
DB4201/T 6462021
图A.4明挖、盖挖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表A.3浅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5浅理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和盾构法外部作业工程影响分区按表A.4和图A
表A.4深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A.6桩基础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如图A.7所示,宜按表A.5确定。
图A.6深埋矿山法和盾构法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表A.5桩基础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
DB4201/T646—2021
DB4201/T646—2021附录B(资料性)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检查可按表B.1规定的信息采集要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如有照片等资料可单独编辑成册。将其编号填入表中对应栏中。表A.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线路名称:区间名称:里程桩号:隧道结构形式:巡查人:记录人:巡查日期:状况描述病害照片里程桩号结构名称部件名称病害位置备注(类型、性质、范围、程度)编号填写说明:1、本表应当场及时填写,无病害时填写正常:2、详细记录和描述病害(包括病害种类、数量、部位、程度),病害无发展则填写无变化3、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严重病害,应在备注中说明;4、本表填写后及时整理归档第页共页34
L1」GB/T1531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2]GB/T3870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规范 3]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4]GB/T502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GB/T50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61 GB 509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7] GB 50982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81 CJJ/T 20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9] CJJ/T 289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标准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 技术规程
DB4201/T 6462021
最I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检的项目、内容(续)
5.2本条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宜采用的坐标系统。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采用的是武汉市 2000坐标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系统,长期监测宜沿用建设期采用的坐标系统。工程影响监测宜采用武 汉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也可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系统。 5.3监测实施前应搜集邻近区域的地质、施工及运营期的变形观测成果,这些资料是编制方案的主要 依据,也是监测实施期数据分析的基础资料。监测方案需经运营管理单位技术审查,审查认可并进行专 家论证后方能实施。当外部作业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及时调整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重大变更应 重新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技术审查及专家论证。 5.5依据相关工程监测工作经验,要掌握本监测对象的变形规律,需要较高的监测精度,由于城市轨 道交通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且大部分施工控制网按区间进行控制,很少对地下段控制网进行整网平差: 因此提出了当施工控制网无法满足监测需要时建立独立控制网,联测施工控制网提供相应的转换关系。 5.6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应避开外部作业直接影响 的区段。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破 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可能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确保每期变形测量成果的 可靠性,每期进行监测点观测前,应先进行基准点的检测,当检测结果怀疑基准点有可能发生变动时, 应立即对其进行复测。对基准点进行定期复测,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 况等确定。实际上,很多变形测量生产实践中,当基准点数不多,观测比较方便时,每期观测监测点时 般也同时进行基准点之间的观测。 5.8本条给出了观测点布设的基本要求。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状况,应能与现 场位置对应,轨行区的观测点应有对应的里程,盾构法隧道区段还应与环号关联。高架的墩柱观测点应 与里程、墩柱号关联。 5.9监测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应符合《测绘计量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 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监测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10工程影响监测等级是按照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和轨道交通结构所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是本文 件在参考GB50911工程监测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对于工程影响监测,在确定了工程影响监 测等级后,监测点布设间距、监测范围、监测频率等都可以参考工程影响监测等级来确定。 5.11轨道交通结构监测天窗期时间有限,对于工程影响监测等级较高或者监测范围较大的项目应采用 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应补充人工监测手段,并定期对远程自动化监测成果进行校核。 5.12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基准点复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
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期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等确定。长期 监测宜每期监测前对监测基准网复测一次。工程影响监测外部作业实施期间每1月~2月宜对监测基准 网复测一次,延续监测期间基准网复测频率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5.13各期监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保证同期的变形观测数据在时态上保持基本一致。对于 不同期的变形监测,特别是高等级的变形监测,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路线、观测方法、 仪器设备,并宜固定监测人员在同等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观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弱系 统误差影响,提高观测精度,保证成果质量。 5.16对于工程影响监测,外部作业完成定义为外部作业施工对轨道交通结构周边土体不再产生扰动, 土体应力状态不再发生改变。对于主体结构采用嵌岩桩基础的,外部作业完成以基坑回填为界,对于非 嵌岩桩基础,外部作业完成以靠地铁侧主楼封顶为界。 1延期监测完成后且监测数据稳定,由工程影响监测单位提出申请,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同意 后方可停止监测。数据稳定标准为最后三个较长监测周期(每个周期不少于1月)的三维结构变形量均 小于0.6mm每月
1.3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测量技术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和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摧 术在变形监测中已得到应用。基于此,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技术方法,
5.2.1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段运营监测一般仅在道床上布设一处沉降监测点,对于不同施工形式的地下 段,道床与地下段主体结构容易产生差异变形。盾构区间道床脱空、离缝后管片与道床会出现差异沉降! 矿山法施工地下段仰拱与二衬也会出现差异变形;在变形监测过程中,若能及时发现道床与其它结构位 置差异沉降时,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病害,因此建议沉降监测时一处断面在不同结构物位置布设多处监测 点
6.3.5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沉降监测长期观测周期一般为1次/年~4次/年,结合现行相关规范及作 业经验,结构物长期观测100天左右沉降变形速率在0.01mm/d~0.04mm/d时可以判断为稳定,结合 式汉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监测特点,对预警值按0.02mm/d的标准进行控制,对控制值按0.04mm/d 的标准进行控制
6.4.2运营后隧道结构收敛基本趋于稳定,其变形量相对于施工前期小很多,因此需要提高测量精度, 便于分析隧道结构变形情况,目前国内现行的相关规范主要考虑隧道结构水平及净空的变形,但实际中 遂道结构变形极为复杂,因此本文件提出根据测点构建大量的测线进行变形分析的方式,可以更直观的 分析隧道不同位置的变形情况。 1收敛监测主要对比5处测点之间距离变化量,从而分析隧道结构不同位置的变形情况,由于测点 位置布设了反射片,考虑到测量照准误差,因此对相同测线间不同测回距离较差进行了限制,从而提高 测量的精度。
DB4201/T646—2021
6.5.5视准线法主要用于单一方向水平位移测量,本条给出了作业的具体要求。 6.5.6正垂线法可在高桥墩和斜拉桥塔体挠度观测中采用。对正垂线的主要构成和要求如下: 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冻液体、观测墩、 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2悬挂点要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 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铟瓦丝的极限拉力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井, 既处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一设置直径大王00的防风管
D..5 6.5.6正垂线法可在高桥墩和斜拉桥塔体挠度观测中采用。对正垂线的主要构成和要求如下: 1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冻液体、观测墩、 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2悬挂点要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 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钢瓦丝的极限拉力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井、 野外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设置直径大于100mm的防风管。 6.5.7激光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项目中有所应用。基于安全的考虑,要求在光路附近设立安全警示 标志。 6.5.8 卫星实时定位技术,主要适用于变形量大、需要连续监测、适时处理数据、即时预报的监测项 目。 6.5.9 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方式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可以很好的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内已建成 的CPIII控制点,便于建设期及运营期测量数据的融合对比分析,可以更好的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 构变形的规律。 6.5.10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水平位移监测过程中,受监测条件、作业时间及作业手段的限制,水平 位移测量绝对精度很难提高,但相邻测点间的相对精度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予以保证,因此本文件里面 对相邻测点水平位移变形量进行了明确, 证 更易于发现结构所产生的差异变形。 6.6三维激光扫描R 6.6.1武汉市现阶段对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段开展了普查性三维激光扫描工作,相对于传统的 测量而言,三维激光扫描可以快速获取 大量的点云信息,通过点云可以及时的了解隧道内部现状(通过 点云可以计算隧道内部结构收敛变形、 隧道内渗漏水、错台及限界情况)。 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精度直接 关系到获取点云数据的精度,对于隧道内部结构收敛变形的分析需要点云数据具有足够的精度,因此提 出了三维激光扫描仪10叫范围内重复测量精度不应低于2mm, 重复精度测试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 量10m左右间距的两处非靶标特征点空间关系, 6.6.2考虑到现有三维激光扫描仪种类较多,因此要求参与轨道交通工程三维激光扫描仪提供统一格 式的点云数据,便于后续不同类型三维激光扫描仪数据的对比。 6.6.3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可以对管片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从而快速获取逐个管片椭圆度信 息,为后续运营监测及结构维护提供参考依据:以点云建立的三维模型可以快速的进行限界检测;通过 点云转换的灰度影像可以自动识别隧道内渗漏水情况。结合武汉市现有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成果及相 关设计专业需求,限界、管片椭圆度、错台信息便于分析管片结构现状,且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也可以方 便的获取这类信息,因此提出了配套软件应该对上述类别数据进行分析。一 6.6.7现阶段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段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获取结果主要针对管片结构现状进 行分析,对点云相对于既有控制网的绝对坐标要求不高,以分析相对变形为主,且现阶段将移动三维激 光扫描数据用于水平位移、沉降位移监测难度较大,因此针对特殊需求时提出了联测既有控制点的要求。
段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段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获取结果主要针对管片结构现状进 点云相对于既有控制网的绝对坐标要求不高,以分析相对变形为主,且现阶段将移动三维激 用于水平位移、沉降位移监测难度较大,因此针对特殊需求时提出了联测既有控制点的要求。
重点段加密监测主要为局 基准点布设于监测范围两站 到大范围可能出现整体性的变形,因此提出可根据长期监测成果对加密监测工作基点成果进行定 ,进而可以保证加密监测数据与长期监测数据基准的统一。
DB4201/T646—2021
栓等)有无缺失、松脱;道床有无开裂、拱起;排水沟有无开裂,调查内容应包括病害位置、大小和分 布等,应对结构缺损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做好标识并留存影像数据记录; 3)材质劣化(隧道表面有无蜂窝麻面、起层、剥落;钢筋有无锈蚀;止水带有无脱落)。 2既有结构调查应采用技术先进、信息全面的检测手段,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断面仪、自动 全站仪、裂缝测宽仪、摄影测量设备等对隧道结构现状进行定量的测量和记录。 激光断面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可用于观测隧道断面尺寸、建模、诊断掉块和错台位置等。当采用激 光扫描方法时,应优先采用推扫式扫描进行快速检测。 3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可用于隧道结构几何尺寸检测、裂缝数量、宽度和位置的观测、隧道建模等 方面,当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进行作业时,应尽量采用高影像分辨率、长焦距的数码相机;施测时可 先用单基线立体摄影测量方法或多基线摄影测量方法,摄站点宜布设在与隧道长轴线相平行的一条直线 上,并使摄影主光轴垂直于隧道结构:单独布设的摄站点应与基准点进行联测。 7.1.7工程影响监测项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多种多样,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不同,监测方法就不同,工 握监测等级和监测精度不同,场地条件和工程经验不同,监测方法也不一样。总之,监测方法的选择应 根据设计要求、施工需要,现场条件等综合确定,并便于现场操作实施。同时根据现场实际,同一个项 目可以同时选择和组合多种观测方法,以便相互校验。传统监测方法一般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收敛 十等仪器设备,并结合人工巡视的方法进行现场观察。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法、摄影测 量法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光电传感器的应用等,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
7.2工程影响监测等级划分
7.2.1工程影响监测等级为本文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在行业标准CJJ/T202外部作业影响等级的 基础上,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所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 7.2.2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是决定工程影响监测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 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划分: 1工程地质条件:城市轨道交通结构隧道、U型槽洞身结构影响范围内,或地面轨道基础、高架轨 道桥墩基础持力层及受力影响范围工程地质条件; 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布及年度变幅; 3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大小、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条件易发程度。 7.2.3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外部作业与既有结构的空间关系是确 定外部作业影响等级的重要因素,接近程度和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宜按本文件附录A确定。本文件 较行业标准CJJ/T202外部作业影响等级部分做了如下修改: 1接近程度部分增加高架结构基础、墩柱、上部结构分类; 2接近程度部分修改外部作业位于轨道交通结构上部时对于接近程度的定义; 3外部作业的工程影响分区部分增加较小影响区、外部作业类型增加桩基础、独立基础。
.4.3工程影响监测应在监测区内布设监测横断面,断面的布设应满足隧道结构的形式和受力特点, 应符合本文件表16的要求,每个断面监测点的数量和部位可参考表IⅢI确定。监测断面布置间距参考行 业标准CJJ/T202相关规定,本文件根据工程影响监测等级进行了细化,同时监测断面布置间距还应 参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当所处地质条件复杂时,监测断面间距在范围内取小值
表Ⅲ监测点位布设要求
DB4201/T 6462021
表Ⅲ监测点位布设要求(续)
表Ⅲ监测点位布设要求(续)
DB4201/T 6462021
表Ⅲ监测点位布设要求(续)
运营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是封闭的,为了实施掌握结构变形监测信息,尽量采用自动化进 同时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自由设站法是水平位移观测常采用的方法,条件允许 下可采用或结合使用。
7.10.3为保证轨道交通结构在周 没的安全,当测量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 频率或增加其他观测内容,获取更多、更全面、更准确 的变形信息,从而为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7.10.4部分外部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建设过程由于其它原因中途停工的情况也较多,监测单位 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监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并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许可后,并在确保城市 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可 现场追踪和定期巡查工作。
7.1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安全监测过程中,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必须及时进行警情报送, 警情报送宜采用系统自动预警的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到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包含外部作业建设 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等单位。 7.11.5采用监测比值G反映外部作业施工过程中既有结构的安全状态,能够较为简便地掌握外部作业 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结构的动态影响程度。当监测数据超过结构安全控制值的70%,即监测预警等级 达到C级时,应立即停止外部作业,并开展施工过程安全评估工作,通过评审后方可继续进行外部作业。 比处对行业标准CJJ/T202中表7.4.1进行了修改,将监测预警等级B中监测比值G改为0.5≤G<0.7, 监测预警等级C中监测比值G改为0.7≤G<1.0,修改后的预警标准严于行业标准
8.1.1本条说明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硬件构成、对传感器自身的稳定性、量程和精度要求,以及安装 时的注意事项。这些要求对于测量的技术手段选择、现场安装规程的制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从安全的 角度讲,传感器布置得越多越好,但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传感器的数量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少而精 的原则。 8.1.2本条说明了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同时明确了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需落实 的必要防护措施。由于监测数据是保密数据,对网络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管理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3.1.3数据采集是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之一,也是自动化监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数据采集的质量和连续性直接关系到后续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质量,数据采集的灵活性直接影响用户的体 验和使用的方便性。本条对数据采集的功能做了明确的规定:方式流程要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用户 能远程调整数据采集的周期、采集的数据宜同时在本地存储和远端的数据管理系统存储,入库前进行分 类管理,遇到异常情况要自动报警等, 3.1.4数据管理和分
正式工作之前的监测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这些既有数据必须进入系统中统一管理;同时由于通信信号 的中断或停电等多种原因致使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无法自动上传到数据管理系统;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途 获得的数据等,以上三个原因说明了人工导入数据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能及时 发现异常值或粗差,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性。对系统的分析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亦做了相应说明。 8.1.5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是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和责任,但对如何使用设定了条件,即必 须能满足自动化监测的各项要求
8.2全站仪自动化监测
8.2.1明确指出全站仪自动化测量使用的具
明确指出全站仪自动化测量使用的具体任务
DB4201/T646—2021
8.2.2这是对应用于自动化监测任务的全站仪的性能、精度指标要求。 8.2.3明确指出与全站仪配合的观测目标的要求。 8.2.4明确指出全站仪观测的方法。 8.2.5这是保证观测结果质量具体措施。 8.2.6多台全站仪联合组网观测时,坐标统一的优势是方便成果的分析,使分析成果更客观、准确,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自动化监测系统都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但对于武汉市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武汉有 多条地铁穿江、穿湖。
JJF 1869-2020 石油产品倾点浊点测定仪校准规范.pdf8.3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
8.6光纤光栅自动化监测
8.6.1光纤光栅振动测试及传感网络的设计应坚持长远规划的原则,结合测试对象的具体特点和场地 条件,要根据结构物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使用功能及重要性、结构型式、受力特点来确 定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和持续时间。应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安全可常、方案可行、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和便于维护。 8.6.2基于光纤传感的交通工程结合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监测结构的局部和整 体参数,来综合评价结构的动态性能、状态参数及损伤状况。监测的目的和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验证结构设计、分析、试验时的假定和所采用的参数; 提高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使施工后的结构尽可能符合设计要求:
为结构日常保养和管理提供建议: 在结构状态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提供预警; 当发生意外或灾害后,为结构状态评估和处理提供实际数据; 6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建议
东阳市体育馆新建项目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9.1成果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
9. 2 成果提交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