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861-2021 变速氧化沟工艺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7.1.1变速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安全
.1.1变速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和安全技术 程》CJ60的有关规定
7.1.2变速氧化沟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作业人员应熟悉变速氧化沟的功能分区、设备分布 仪表布置等工艺技术指标,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考核通 过后方可上岗; 2运行作业人员应掌握变速氧化沟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 污泥浓度等关键运行参数,发现异常应及时排查处理; 3运行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并应定时巡视 检查变速氧化沟的运行状况,定期维护保养设备,定期校验检测 仪表。 7.1.3变速氧化沟的安全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定期组 织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 2应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全面辨识危险源,并制定危险 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3运行操作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运行作业人员 空裁产人
7.1.2变速氧化沟的运行维护杭州市某道路桥梁工程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7.1.3变速氧化沟的安全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定期组 织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 2应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全面辨识危险源,并制定危险 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3运行操作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运行作业人员 应穿戴安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
2.1变速氧化沟工艺系统运行过程中应控制各区的溶解氧 ,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值不应大于0.5mg/L,好氧区溶解氧
度,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值不应大于0.5mg/L,好氧区
度值宜为1mg/L~2mg/L。
浓度、污泥龄或活性污泥的有机负荷(F/M)等计算确定每 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1可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提高变速氧化沟的污泥浓度和 污泥泥龄; 2可增大变速氧化沟曝气区的曝气量,提高其溶解氧浓度; 3 当变速氧化沟系统碱度不够时,应补充碱度。 7.2.6 变速氧化沟系统出水总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可采取 下列方式进行运行调节: 可降低缺氧区溶解氧溶度; 2 可提高混合液回流量; 当变速氧化沟系统碳源不足时,可在缺氧区投加碳源。 7.2.7 变速氧化沟系统出水总磷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宜采取 下列方式进行运行调节: 可调节生物池的溶解氧,好氧区溶解氧浓度不宜小于 2mg/L,厌氧选择池的溶解氧浓度不宜大于0.2mg/L; 2 可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3 可控制二沉池的泥层厚度; 4 可对浓缩污泥上清液和污泥脱出水进行除磷处理后,再 回流至变速氧化沟进水口; 可投加化学药剂除磷或增加药剂投加量。 7.2.8当变速氧化沟发生污泥异常膨胀、上浮和产生泡沫等时, 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系统运行方式
7.3.1变速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应设置水质检测室,配备 检验人员和检测设备。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 验验方法》CJ/T 221 的规定。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城市污水处理
质检测指标与检测周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 行、维护和安全技术规程》CJJ60的规定。
7.3.5检验人员应定期观察活性污泥的颜色、状态、气
7.3.6检验人员应定时测定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7.4.1鼓风曝气系统应定期排放管路中的积水。 7.4.2运行人员应观察生物池好氧区充氧及混合状况,发现微 孔曝气器堵塞或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微孔曝气器应定期进行 清洗。
7.4.2运行人员应观察生物池好氧区充氧及混合状况,发现微
7.4.3运行人员应定时巡察水下推流或搅拌装置的运行状况
。4.3运行人员应定时巡察水下推流或搅拌装置的运行状况 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修
7.4.4水下推流(搅拌)装置应定期检查、及时维护,易损件 应及时更换。
7.4.4水下推流(搅拌)装置应定期检查、及时维护,易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3.0.2为防止漂浮物和无机沉渣等在变速氧化沟中集聚和沉积, 变速氧化沟前应设置格栅和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当进水悬浮物 浓度较高时,进入变速氧化沟系统会增加曝气池负荷,出现污泥 沉积,同时可能影响曝气系统运行,因此建议设置初沉池。为减 少初沉池对进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初沉池一般采用较高水力负 荷,同时设置可超越初沉池的管路系统,在运行中根据进水水质 灵活调整进入初沉池的水量,可将部分进水或全部进水通过管路 系统超越初沉池,以保留进水中的碳源。 3.0.3设置独立循环缺氧区可以有效提高碳源利用率,显著降 低出水总氮指标,可以实现高效脱氮。“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 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氧化沟)优化 运行与节能降耗技术研究”中的相关成果表明,在传统氧化沟改 造中,设置独立循环缺氧区后,反硝化菌群的占比从0.73%升 高至1.12%,当把点状分布的倒伞形表曝机改为微孔底部连续 曝气后,反硝化菌群的占比从1.12%升高至1.55%。 3.0.4变速氧化沟流态调控主要针对缺氧区进行,使缺氧区保 持必要的流速防止污泥沉积。变速设置方式可分为两种:增加 缺氧区廊道循环流量,形成开孔变速氧化沟;②缩小缺氧区廊道 截面积,形成等深变速氧化沟或等宽变速氧化沟
3.0.2为防止漂浮物和无机沉渣等在变速氧化沟中
变速氧化沟前应设置格栅和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当进水悬浮物 浓度较高时,进入变速氧化沟系统会增加曝气池负荷,出现污泥 沉积,同时可能影响曝气系统运行,因此建议设置初沉池。为减 少初沉池对进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初沉池一般采用较高水力负 荷,同时设置可超越初沉池的管路系统,在运行中根据进水水质 灵活调整进入初沉池的水量,可将部分进水或全部进水通过管路 系统超越初沉池,以保留进水中的碳源。 3.0.3设置独立循环缺氧区可以有效提高碳源利用率,显著降
必要的流速防止污泥沉积。变速设置方式可分为两种:①增 快氧区廊道循环流量,形成开孔变速氧化沟;②缩小缺氧区廊 战面积,形成等深变速氧化沟或等宽变速氧化沟
4.1.1根据变速实现方案的不同,变速氧化沟可分为开孔变速氧 化沟、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及等宽变深变速氧化沟三种形式,其 中开孔变速氧化沟又可分为独立循环缺氧区开孔变速氧化沟和独 立循环缺氧区/好氧区开孔变速氧化沟。独立循环缺氧区开孔变速 氧化沟适用于现状氧化沟改造的生物脱氮污水处理系统;独立循 环缺氧区/好氧区开孔变速氧化沟和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适用于场 地地形较平坦,且有生物脱氮要求的污水处理系统,具体选择应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等宽变深变速氧化沟适用于场地地形不平坦 用地面积紧张,且有生物脱氮要求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系统。
用地面积紧张,且有生物脱氮要求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系统。 4.1.2生物脱氮时变速氧化沟的容积可以采用污泥负荷和污泥 泥龄计算,也可以采用硝化、反硝化动力学计算。 生物脱氮由硝化和反硝化两个生物化学过程组成。氨氮在好 氧区中通过硝化细菌作用被氧化成硝态氮,硝态氮在缺氧区中通 过反硝化菌作用被还原成氮气逸出。硝化菌是化能自养菌,需在 好氧环境中氧化氨氮获得生长所需能量;反硝化菌是兼性异养 菌,它们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最终受体, 将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由此可见,为了发生反硝化作用,必须 具备下列条件:①有硝态氮;②有有机碳;③基本无溶解氧(溶 解氧会消耗有机物)。为提高总氮去除率,处理系统应采用较长 泥龄和较低污染物负荷,保证硝化反应进行得较为彻底,氨氮可 转化为硝态氮。缺氧/好氧法可满足上述要求,适于脱氮。 (1)变速氧化沟的容积,可采用污泥负荷和污泥泥龄计算公 式,按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计算。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4.1.2生物脱氮时变速氧化沟的容积可以采用污泥负荷利
4.1.3在设计中虽然可以从参考文献中获得一些动力学数
但由于污水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只有试验数据才最符合实际情 况,有条件时应通过试验获取数据。若无试验条件时,可通过相 似水质、相似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获取数据。生物脱氮时,由于 硝化细菌世代时间较长,要取得较好脱氮效果,需较长污泥龄。 以脱氮为主要目标时,总污泥龄可取11d~25d。相应的五日生
化需氧量污泥负荷较低、污泥产率较低、需氧量较大,水力停留 时间也较长。
4.1.4生物同时脱氮除磷,要求系统具有厌氧、缺氧
境。在变速氧化沟前设厌氧池(区),可满足这一条件
在厌氧区(池)中先发生脱氮反应消耗硝态氮,然后聚磷园 放磷,释磷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其吸收和储藏溶解性有 。若厌氧区(池)停留时间小于1h,磷释放不完全,会影叫 的去除率,综合考虑除磷效率和经济性,规定厌氧区(池)作 时间为1h~2h
4.1.5脱氮和除磷是相互影响的。脱氮要求较低负荷和较
龄,除磷却要求较高负荷和较短泥龄。脱氮要求有较多硝酸盐供 反硝化,而硝酸盐不利于除磷。设计生物反应池各区(池)容积 时,应根据氮、磷的排放标准等要求,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脱氮和除磷对泥龄、污泥负荷和好氧停留时间的要求是相反 的。在需同时脱氮除磷时,综合考虑泥龄的影响后,可取10d~20d。
4.1.6本条为变速氧化沟剩余污泥量计算的规定
4.1.7为了保证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氧化沟内的
速宜大于0.25m/s
4.1.9底部微孔曝气方式氧传递效率高,可降低系统能耗,还 可防止污泥沉积,因此变速氧化沟优先采用底部微孔曝气方式, 有效水深应结合流程设计、地质条件、选用风机压力、搅拌或推 流装置性能等因素确定,推荐设计有效水深为4m~6m,当条件 允许时也可采用较大水深以节约变速氧化沟的占地面积,
氮。出水宜在曝气区未端,是为了保证进入二次沉淀池的混合 处于好氧状态。
4.1.12变速氧化沟好氧区采用底部微孔曝气时,冬季易
未,为减少表面泡沫堆积,宜设置泡沫消除设施。常用的泡沫 余设施有水喷淋系统、消泡剂投加装置和机械消泡器等。后续 MBR膜池时,不宜投加消泡剂消泡
4.2.1“污水处理)典型工艺(氧化沟)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技 术研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 的研究成果表明,当孔洞面积为廊道过流截面积1/3~1/2时,缺 氧区廊道流速可在原流速的基础上提高2倍~3倍。曝气区廊道流 速宜大于0.1m/s,因此缺氧区廊道可提高至0.2ms~0.3m/s。 为防止混合液穿过孔洞过程中十扰氧化沟液面流动及避免带入过 多空气,因此混合液穿过孔洞时应采用淹没出流的方式。 分流墙的位置应根据回流流量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在无试验 资料时,分流墙可位于廊道中部,“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氧化 沟)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 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时分流墙可将上游廊 道60%~70%水流导入孔洞。为保证分流墙可将廊道水流引入孔洞, 同时避免分流墙下游形成死水区,分流墙宜低于液面0.2m。 为防止孔洞上游水流对孔洞出流的干扰,同时保证从孔洞流
出的混合液顺利导入下游廊道,因此导流墙应设置为弧形,其弧 度及长度应根据氧化沟弯道沟型确定 本规程中的各种变速氧化沟沟型示意图均未标明进泥口位置。
4.2.2独立循环缺氧区/好氧区开孔变速氧化沟适用于有生物脱
氮要求的污水处理系统。
为保证缺氧区和好氧区内水流循环及连通孔洞的水流应川 勿,可根据需要设置导流墙;为避免过量混合液回流影响缺氧区 缺氧环境,回流孔洞应设置混合液控制设施
4.2.3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各廊道深度相同,根据质
续流原理,廊道宽度与其水平流速呈反比。 多级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图1)是指由两级及以上的缺氧 /好氧区组成的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当原水碳氮比较低、碰 紧张不利于总氮脱除时,可采用多级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宜 置多点进水的配水系统
图1多级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 氧化沟外壁;2一缺氧区;3一好氧区;4一隔墙;5一导流墙; 6一进水口;7一出水口;8一推流器;9曝气装置
图1多级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 氧化沟外壁;2一缺氧区;3一好氧区;4一隔墙;5一导流墙; 6一进水口:7一出水口;8—推流器:9曝气装置
4.2.4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各廊道宽度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和
4.2.4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各廊道宽度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和 连续流原理,廊道深度与其水平流速呈反比。
4.2.4等深变宽变速氧化沟各廊道宽度相同,根据质量守恒和
4.3.2由于氧化沟非曝气区其有较高的流速,因此变速氧化沟 微孔曝气区末端不会立刻进入缺氧区,而有一段溶解氧消耗降低 的过程,即存在一定长度的曝气延伸区,因此微孔曝气变速氧化 沟好氧区容积为曝气区容积与曝气延伸区容积之和。变速氧化沟 好氧区容积由本规程第4.1.2条的规定计算,曝气区容积则由好 氧区容积与曝气延伸区容积之和确定。
好氧区容积由本规程第4.1.2条的规定计算,曝气区容积则由好 氧区容积与曝气延伸区容积之和确定。 4.3.4变速氧化沟好氧延伸区的长度与该区段的挥发性悬浮固 本浓度、流速及曝气区未端溶解氧浓度等参数有关,应通过试验 确定。曝气延伸区长度即曝气区未端混合液高浓度溶解氧消耗降 低至0.5mg/L所流经的长度,该长度与曝气区末端溶解氧浓度 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曦气区溶解氧浓度升高,曝气延伸区逐渐增 长。然而,曝气延伸区长度与曝气区未端溶解氧浓度并不呈线性 关系。曝气延伸区长度与曝气区未端溶解氧浓度、氧化沟流速等 参数应经试验计算确定。“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氧化沟)优化 运行与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 重大专项课题)中的相关成果表明,曝气区末端溶解氧浓度是影 响实际工程中曝气延伸区长度的主要因素,曝气区末端溶解氧的 降低过程如图2所示。当氧化沟内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为 3500mg/L,曝气区末端溶解氧浓度为1mg/L时,曝气延伸区长 度约为6m,曝气区未端流速约为0.20m/s,当溶解氧浓度提高 至1.5mg/L和2.0mg/L时,曝气延伸区长度增加至15.5m和 24m,曝气区末端流速分别约为0.35m/s和0.42m/s。一般实际 工程中氧化沟工艺曝气区溶解氧浓度约1mg/L~2mg/L,因此 曝气延伸区长度在10m~25m范围内。
图2不同溶解氧下曝气延伸区长度与流速
异,为保持氧化沟各区溶解氧环境相对稳定,为微生物生长 染物降解建立一个动态平衡和可靠地生存环境,需要根据水 质调节好氧区的曝气量,或调整好氧区停留时间。因此,宜 气区后段的空气扩散器分为多组布置,每组设置单独的阀门 过调节阀门的开启度控制该区域溶解氧浓度。同时通过关闭
加大缺氧区停留时间。
4.4.1在厌氧池(区)内设置搅拌装置,在缺氧区设置推流装 置,好氧区根据池型及流态酌情设置推流装置。 4.4.4“氧化沟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技术研究”中的相关成果 表明,变速氧化沟缺氧区推进装置容积功率宜采用3W/m3~ 8W/m3,好氧区推流装置在运行中全部关停时,没有形成积泥, 且处理效果良好。好氧区最小流速比缺氧区的要求低,可采用较 低的平均流速,因此好氧区的推流功率密度可取低值。有条件 时,推流装置的功率、数量、布置可根据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结 果确定。
4.4.1在厌氧池(区)内设置搅拌装置,在缺氧区设 置,好氧区根据池型及流态情设置推流装置。
4.4.5“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氧化沟)优化运行与节育
技术研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中的相关成果表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开孔变速氧化 沟流态进行模拟研究,当推进装置布置在孔洞下游5m~10m处 时,可对孔洞水流产生较大的抽吸作用,从而提高回流水量,显 著增加缺氧区廊道流速,因此宜在开孔处下游5m~10m处设置 推进装置。
的好氧区流速基本相同,回流量有保障,易于控制;混合液回流 渠道较长时,经水力计算后,渠道内水流速度低于回流起点处的 好氧区流速,难于控制回流量时,建议设置推流装置。开启推流 装置时,既可以增加混合液的回流量,又可以防止回流渠道污泥 沉积。
5.1.1 预处理单元设置化学需氧量检测仪、流量计可帮目
站运行人员及时掌握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水量波动的 况,并积极应对冲击;pH计、总磷、总氮检测仪表的设量 更细致地了解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悬浮物 计的设置可参与后续变速氧化沟等工艺的自动控制
更细致地了解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流量 计的设置可参与后续变速氧化沟等工艺的自动控制。 5.1.2为了掌握变速氧化沟工艺运行情况、控制水质指标以及 生产管理的需要,应设置必要的检测仪表,所有检测参数宜有就 地显示功能,并应将信号上传至中央控制室。 当采用精确曝气控制系统时,变速氧化沟应设置氨氮在线检 测仪。 流速仪宜设置于缺氧区,可以在线检测氧化沟内混合液流 速,便于运行管理,也可以采用便携式流速进行检测。 5.1.3溶解氧在线检测仪设置于曝气装置末端后3m~5m范围 内有利于提高检测值的精度与稳定性。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浓 度宜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的溶解氧浓度宜控制在 0.2mg/L~0.5mg/L,好氧区的溶解氧浓度不宜小于2.0mg/L。 5.1.4变速氧化沟进水自缺氧区进入,5m~10m后进水与好氧 区末端混合液可良好混匀,此处检测系统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较好 的代表性。 层
5.1.3溶解氧在线检测仪设置于曝气装置末端后3m~5m
内有利于提高检测值的精度与稳定性。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江 宜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的溶解氧浓度宜控制不 .2mg/L~0.5mg/L,好氧区的溶解氧浓度不宜小于2.0mg/L
5.1.5在好氧区和缺氧区的水流稳定处监测混合液污泥
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对比两处污泥浓度的差值即可判断是否存 在反应区内污泥的沉积
5.1.6监测曝气延伸区末端氨氮浓度可帮助运行人员
区氨氮硝化作用的实际效果。
氧硝化作用的实际效果。 对变速氧化沟的不同分区进行电能计量,宜与厂区能耗 相结合,对比分析变速氧化沟的运行能耗情况,
5.2.1工艺设备的控制一般设置三种控制方式,现场就地手动
控制、PLC自控控制、远程中控室控制, 5.2.2精确曝气系统以好氧区溶解氧浓度为1mg/L~2mg/L为 约束条件控制鼓风机的供气量,实现污水中污染物的削减。 当污水中C/N较低的情况下为达到较高的污水脱氮效率 以满足污水中全部氨氮进行硝化反应转化为硝态氮为系统供氧量 的约束条件,利用硝态氮为电子受体氧化污水中有机物并达到高 效脱氮的目标。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将生物反应池内好氧区溶 解氧维持在0.5mg/L的水平亦能取得稳定、良好的有机物去除 效果,因此当水中有机物不作为污水处理的限制性因素时,控制 系统曝气量将曝气延伸区末端氨氮全部氧化为硝态氮即可。
度或者增大流量的方式实现的,可通过加大推流功率或增加回流 比达到目的。单独加大推流器功率虽然可获得较大的水流速度却 不节能;通过改变开孔启闭器开度的方式可提升变速区的回流 比,然而该过程需要开口处水流存在一定的速度梯度,这需要由 推流器来提供
在线监测仪与鼓风机联动调试的规定。变速氧化沟工艺曝气系统 精确曝气模式两种控制手段的实现途径。
在线监测仪与鼓风机联动调试的规定。变速氧化沟工艺曝
6.3.7本条为关于变速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验收前应包括 的环境保护验收资料的规定。试运行记录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各建(构)筑物都应按设计负荷运行,按设计负荷全流 程通过所有构筑物,以检验各构筑物高程布置是否有问题; 2测试并计算各构筑物的工艺参数; 3测定全厂(站)的栅渣量、沉砂量和污泥量,以及相应
的含水率和灰分; 4统计全厂进出水量、用电量、各处理单元用电量及用 药量; 5水质化验; 6计算全厂(站)技术经济指标,如BODs去除量、BODs 去除单位能耗(kW·h/kgBODs)、TN去除量、TN去除单位 能耗(kW·h/kgTN)、污水处理单位成本(元/m²)等。
7.1.2运行管理应由专业人员来完成。运行人员必须熟悉处理 工艺技术指标和设施、设备的运行要求,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 践,并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运行人员应按要求对变速氧化沟定时巡视,观察混合液流 态、活性污泥物理性状等是否正常。 变速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日常水质检测项目、周期和方 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的规定,并应满足工艺运行管理需要。检验不合格的检测 仪表不得继续使用。为保证仪表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应按产品 使用要求对仪表定期进行检修调校。 7.1.3针对近年来污水处理厂运行安全事故发生频率高、事故 影响较大等特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 康规章制度,规范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并确保从业人 员及时获取制度文本。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事 故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变速氧化沟涉及 的安全生产隐患进行针对性危险源辨识,应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 登记建档和分类管理,设置危险源监控系统,进行日常监控,按 照现行国家标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 则》GB/T29639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照有关规定 向所在地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7.2.1当缺氧区溶解氧浓度高于0.5mg/L时,将会
7.2.1当缺氧区溶解氧浓度高于0.5mg/L时,将会抑制反硝化 细菌的活性,导致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大幅降低;好氧区溶解氧浓 度控制在1mg/L2mg/L即可完全满足污水中氨氮硝化、有机 物好氧降解过程对溶解氧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好氧区溶解氧浓度 并不能有效增加氨氮、有机物的去除率。考虑到污水处理运行成 本和处理效果的最优化,将好氧区溶解氧浓度控制在1mg/L~ 2mg/L。当浓度超出规定的范围时,应通过调节曝气量、混合液 回流量等措施控制。
7.2.2运行时宜根据缺氧区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动及时调整混合 液回流量或碳源投加量,充分发挥缺氧区反硝化脱氮的功能,提 高脱氮效率。
7.2.3变速氧化沟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的确定需综合
.2.4剩余污泥排放是污水处理工艺控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
通过调节剩余污泥排放量可以控制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优势种 群,调节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改变需氧量,改善活性污泥的沉 淀性能。当进入变速氧化沟系统原水的水质、水量、环境因素发 生波动,活性污泥的性状也将随之变化并导致处理效果波动。而 通过调节排泥量溢洪道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该类波动或变化,保证变 速氧化沟系统处理效果的稳定。
现异常,改善硝化反应效果的手段有:增加系统内硝化细菌的数 量和供给充足的氧气,分别对应提高变速氧化沟内污泥浓度和增 加曝气区溶解氧浓度这两项调节措施
7.2.6变速氧化沟系统出水总氮不达标一般而
这表明系统的反硝化反应进行得不太彻底。对于正常运转中的 水处理厂,反硝化效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碳源是否充足。在
这表明系统的反硝化反应进行得不太彻底。对于正常
障好氧区氨氮去除效果的前提下减小曝气量,可最大化保障进水 碳源优先用于反硝化脱氮,或在条件充许时,通过关闭好氧区前 端曝气设施,适当延长缺氧区反应时间,提高脱氮效率;适当增 加回流比提高脱氮效果;当进水碳源过低,无法保障生物脱氮最 小C/N的要求时则需外加碳源,如甲醇等。 7.2.7最大限度地降低厌氧区溶解氧浓度是保证聚磷菌充分释 磷的必要条件;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浓缩污泥上清液磷含量极 高,可占污水处理系统除磷负荷的10%~20%,对上清液进行 处理后可降低氧化沟系统的磷负荷;当采取以上措施仍无法达到 排放标准时,则可采用补充化学除磷手段以保证出水磷污染物 达标。
7.3.5运行管理人员应通过微生物镜检检测生物池活性污泥的 生物相,观察活性污泥颜色、状态、气味及上清液透明度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 及时调整运行工况 7.3.6污泥检测方法在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 验方法》CJ/T221中已有规定。检测相关理化指标可帮助运行 人员尽早发现生物池中出现的污泥膨胀、浮泥、泡沫等异常现 象,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解决问题
验方法》CJ/T221中已有规定。检测相关理化指标可帮助运行 人员尽早发现生物池中出现的污泥膨胀、浮泥、泡沫等异常现 象,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及时解决问题。
7.4.1鼓风曝气系统运行启动阶段,应排除管路存水;排水阀 门操作较少,应定期检查维护,以保证可以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