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060-2016 海绵城市设计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37/T 5060-2016 海绵城市设计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1791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060-2016 海绵城市设计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37/T50602016

DB37/T5060—2016

1说明制定本规程的自的及意

身就是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比如绿色屋面、下沉式绿地、透力 铺装、渗透塘、渗井、渗透管/渠、景观水体雨水存储以及地面 雨水径流的竖向组织等,因此建设用地内的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在 项自建设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和包括进去GB/T 37610-2019标准下载,才能使系统 更经济合理、安全高效

括风景园林、道路、建筑、给水、排水、防洪等,涉及的相关专 业应同时符合国家、山东省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及法规、政府全 等。

3.1.2规定了设计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自前,山东省各地已积累了较为完整的自动雨量记录资料: 可采用数理统计法计算确定暴雨强度公式,本条所列的计算公式 为我国自前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在没有当地降雨参数的地区: 可参照附近气象条件相似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水文统计学的取样方法主要有年最大值法和年多个样法两 类,当地区具有20年以上雨量记录时采用年最大值法较合适 当地区具有不足20年雨量记录时采用年多个样法较合适。由于 自前山东省许多地区,尤其是各设区市已具有30年以上的自记 雨量资料,具备采用年最大值法的条件,所以规定具有20年以 上自记雨量资料的地区,应采用年最大值法。

径流系数包括流量径流系数及雨量径流系数两种,根据不同径流系数的定义,两个径流系数之间存在差异,后者应比前者小,主要原因是降雨的初期损失对雨水量的折损相对较大。鉴于此,本规程采用两个径流系数。下垫面的种类是径流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强度及降雨重现期对径流系数也有重要影响,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降雨频率的减少)而增大。本条文中数据来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3.1.4规定土壤渗透系数的获取。十壤渗透系数K由十壤性质决定。在现场原位实测K值时可采用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及简易的土壤注水法等。城区土壤多为受扰动后的回填土,均匀性较差,需取大量样土测定才能得到代表性结果。实测中需要注意应取入渗稳定后的数据,开始时快速渗透的水量数据应剔除。土壤渗透系数表格中的数据取自刘兆昌等主编的《供水水文地质》。3.2水量计算3.2.1规定设计控制径流总量的基本计算公式。本公式为下垫面的设计控制径流总量计算公式,指配置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前,在设计下垫面拟定的情况下,汇水面在规定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条件下,依据对应设计降雨量值计算控制径流总量。用于滞蓄、入渗与收集利用设施的来水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日均值;用于雨水塘、景观水体收集利用设施的月水量平衡分析计算时,设计降雨量耳仅月均值:用于年可利用雨水资源总量计算时,设计降雨量取年平均值。设计控制径流总量应包括渗透设施承担的雨水入渗量W,及收集利用设施承担的雨水利用量W,两部分,雨水塘、景观水体的蒸发量因数值较小,没有包括在内,但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时应包括此部分。51

3.2.2规定雨水设计流量的基本计算公

雨水设计流量为汇水面上降雨高峰历时内汇集的径流流量 用于雨水输送管道及植草沟的设计流量计算,

3.2.3规定初期弃流量的基本计算

受下垫面的表层杂质、碎屑及油污等污染物的影响,降雨初 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较高,水质条件较差,此部分雨水如直 进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增加利用系统的负荷,提高系统处理 本。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直接进入水系,将对水系造成污染。 因此应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

3.2.4规定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的计算公式

水面蒸发量对水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水体渗透量在 景观水体水量平衡预测中占有重要成分,水体渗透量应根据实测 数据测定。 当雨水利用于景观水体时,景观水体的渗透量根据池体结构 和防渗做法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施工技术及工程材料的发展, 一般景观水体单位面积日渗透量不会大王1L/(m²·d)

本条表中定额参考《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3.1.6取值。最高日绿化浇灌用水定额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 规范》GB 50015 中 3.1.4条确定。

.2.6规定雨水用于道路浇酒用水定额。

6规定雨水用于道路浇酒用水定

本条表中定额参考《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表 1.5取值,按早晚各一次计算。最高日道路及广场浇洒用水定 页参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3.1.5条确定。

3.2.7规定雨水用于洗车用水定额

本条文定额参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表 3.1.13取值。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 节水意识的增强,微水洗车、电脑循环水洗车将逐步替代传统洗 车方式。当采用高技术洗车方式时,用水量应按洗车设备使用说 明书确定。

3.2.8规定空调循环冷却水补水定额。

本条中定额参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 3.1.4条确定。

3.2.9 规定雨水利用于冲厕的用水

本条中定额参照《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3. 1. 8 条确定

3.3.1本条采用的公式为地下水层流运动的线性渗透定律,文 称达西定率。式中α为安全系数,主要考虑渗透设施会逐渐积淀 尘土颗粒,使渗透效率降低。山东省属于北方地区,尘土多,参 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取0.5~ 0.6。水力坡降J是渗透途径长度的水头损失与渗透途径长度之 比, 其计算式为:

式中:J、一渗透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m); 之一一渗透面上的存水深度(m)。 渗透设施的渗透量应大于等于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分配给该计 施的雨水下渗量。

3.3.2渗透设施瓷积的雨水量与该设施降雨历时内渗透量之和

应大于等于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分配给该设施的雨水渗透量。因 雨历时较短不好确定,且在土壤渗透系数较小情况下,W。往谷 大于W,,故此公式略去了降雨历时内的渗透量。 333海绵城市淤添设施左储空和V句今填料的体和

,4.1推荐调蓄设施容积的计算

推荐调蓄设施容积的计算方法。 该条所列公式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该条所列公式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中9.05条的规定编制,式中Qp应该根据下游排水系 统输水能力确定,排空时间宜取6h~12h为经验数据。公式适 用干调节峰值流量的雨水调节设施容积计算

3.4.2规定不同用途调蓄池有效容积的计算

调蓄池的作用有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和提高雨水利 用程度三种。 有些城镇地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物或分流制排水系统 排放的初期雨水已成为内河的主要污染源,在排水系统排放口 近设置调蓄池,可将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溢流污染或初期雨水暂时 诸存在调蓄池中,待降雨结束后,再将储存的雨污水通过污水管 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体水 质的目的。 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时储存在调蓄池中,待流量下降 后,再从调蓄池中将水排出,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下游雨水十 管的管径,提高区域的排水标准和防涝能力,减少内涝灾害。 雨水利用工程中,为满足雨水利用的要求而设置调蓄池诺存 雨水,储存的雨水净化后可综合利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4.14.4~4.14.6条已分 别对不同用途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的计算做了规定,本规程按照 热行。

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是不合适的。比如雨水的主要污染物是 CODcr和SS,而再生污水水质标准中对CODcr均未作要求,城 市杂用水质标准甚至对这两个指标都不控制。因此,本规程规定 厂雨水利用的主要水质标准。 3.5.2规定直排城市水系的雨水水质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绩

3.5.2规定直排城币市水系的雨水水质应满定《海绵城市建设 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

效评价与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

4规划4.1一般规定4.1.1明确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统筹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强调了海绵城市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法定规划,规定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和编制要求。4.1.2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年限及规划范围4.1.3规定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问题导向及规划导向原则。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可,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4.2规划内容4.2.1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满足的要求。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包括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修复和低影响开发三个方面,规划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2控制目标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合理制定,一般股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自标。我省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气候特征、56

土壤地质等大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天,径流总量控制白标也 不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较大、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 或: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本标准对山东省17地市的日降雨量统计分析,详见附录A 山东省设区市多年平均遂月降水量一览表”,分别得到各城市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关系,详见附录B山 东省设区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览表”。 3因山东省17设区市城市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差 别较大,且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应当以问题为导 可,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区市海绵城市规划控制自标。本规程制定 了山东省17设区市海绵城市主次控制自标一览表,供规划设计 参考,详见附录D“山东省设区市海绵城市主次控制自标一览 表”。径流总量控制自标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放量接近开发建设 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 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15%~20%(相 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0.15~0.20),按照山东省《关于贯彻国 办发【2015]】75号文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 “山东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自标:各地要通过“渗、滞、蓄、 净、用、排,等措施,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 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 日标。” 4雨水径流的最终出路一般为河流和湖泊等水体,而这此 水体的规划、设计、运行和调度往往是以天然形成的流域为单 立,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应根据自然地形地貌划分雨水的汇水流 或分区和排水出路,依据下垫面构成分配区域控制指标,按照不 把上游的问题转移到下游控制雨水径流产生的景影响,满足控制目 标要求。 5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 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污染控制 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源头减排即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

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 值和径流污染:过程控制即城市排水系统,与源头减排系统共同 组织雨水径流的收集、转输与排放。内涝治理系统,用来应对超 时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股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 本、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 或人工设施构建。

4.2.2规定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满足的要求

4.2.2规定海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满足的要求,

5.1.1规定海绵城市工程设计遵循原则、落实目标、明确

强调了工程设计应以上层规划为依据,设计应落实规划控制 自标及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布局内容。规划控制自标一般包括径江 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对应工程设施主要有广义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面等渗 透、储存、调节、转输及截污净化设施。

5.1.5规定建设项自用地竖向设计要求

5规定建设项目用地坚向设计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进行工程场地竖向设计,因地制宜,充 分利用区域内的高差关系,保证区域雨水按设计要求排人下沉式 绿地、渗井、渗透塘、雨水湿地等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内。 5.1.6为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排水系统接入城市水系前应去 除污染物,尤其是初期雨水面源污染与合流管道污水溢流污染, 应根据水环境容量要求,经污染物去除设施处理后进入城市水

5.1.8对海绵城市工程设施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包括设施所港

5.1.8对海绵城市工程设施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包括设施所涉

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尤其是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工程设 施,如室外生物滞留设施、渗并、渗透塘等设施都是建在人员活 动区域,经常有人员活动,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措施,同时设施使 用和维修需安全措施,在设计中应体现相关内容

5.2.2雨水人诊设施,特别是地面下的大参使保层工的古水 量人为增加,土壤的受力性能改变,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基 础。建设雨水渗透设施时,需要对场地的土壤条件进行调查研 究,以便正确设置雨水渗透设施,避免对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 响。 雨水自然入渗时,地下水会受到土壤保护。土壤的保护作用 主要体现在多重的物理、化学、生化的截留和转化。在地下水上 方的土壤主要提供的作用有: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沉淀及生 化作用等,这些作用主要发生在表层土壤中。含水层中所发生的 容解、稀释作用也不能忽略,这些反应过程会自动调节以适应自 然的变化。但这种适应性是有限度的,它会由于水量负荷以及水 质负荷长时间超载而受到影响,表层土壤会由于截留大量固体物 而降低其渗透性能,部分溶解物质会进入地下水,此要求雨水入 渗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由于湿陷量小,且基本不受上层覆 土自重压力的影响,可以采用土壤入渗的方式,但因大面积水的 自重量,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会产生不利影响。自重湿陷性黄士 在受到水浸湿并在一定压力下土体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附加 下沉。 高含盐量土壤中水增多时会产生盐结晶,因此建设用地中发 生上层滞水,使地下水位上开,会造成管沟进水、墙体裂缝等危 害。

5.2.7规定透水铺装设置要求,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 疑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 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

5.2.11规定生物滞留设施设置要求

生物留设施的做法主要参考车伍、李俊奇编写的《城市雨 水利用技术与管理》。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区域,需在生物滞留设 施前加预处理设施,如植被浅沟、前池等拦截大颗粒并减小流 速,生物滞留设施可设置在建筑物周边绿地中直接接纳屋面雨 水;也可设置在道路绿化隔离带中,车行道及人行道雨水可通过 路缘石开口直接流入。生物滞留设施的溢流设施一般为雨水口, 并设有一定的超高。为达到较高的出水水质要求,在生物滞留设 施中可适当增加种植土层、砂层及砾石层厚度,也可在设施中种 植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好的植物。当渗水时对周边建构筑物存在不

利影响,如位于不透水道路两侧的生物滞留带,应采用防渗膜进 行防渗处理,此时下部应设穿孔排水管

5.2.12规定雨水湿地设置要求

5.2.13规定湿式植草沟设置要求

植草沟分为转输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其中湿 式植草沟具有净化雨水的功能,但也可能产生异味及蚊蝇等卫生 问题,不宜靠近建筑

5.2.16管网的供水曲线在设计阶段无法确定时,清水池容积一 股按经验确定。条文中的数字25%~35%,是借鉴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7.1.6条的规定。当需要 消毒时,消毒接触时间按《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中 9.8.5条的规定执行。

降雨停止后,控制径流污染的调蓄池出水一般接入下游污水 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当下游污水系统在旱季李时就 已达到满负荷运行或下游污水系统的容量不能满足调蓄池放空速 度的要求时,应将调蓄池出水就地处理后排放。国内外常用的处 理装置包括格栅、旋流分流器、混凝沉淀池、砂滤池等,处理排 放标准应考虑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后确定。

.2.26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场所,当其作

5.2.26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活动的场所,当

为雨水调蓄设施使用时,应充分保证安全性,设置警示牌,避免 危害人身安全。

5.3.3绿色屋面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设计上的重要体现。

筑设计在充分考虑建筑荷载、植物物种与当地气候条件等前扶 下,宜采用绿色屋面。无条件设置时,可以利用屋面排水系统 将雨水收集排放至建筑周边的下沉绿地、高位花坛等设施,屋 雨水一般水质较好,经相应处理后可以下渗补充地下水或回收禾 用。

5.3.4小区道路一般应比周边的下沉绿地、植草沟、雨水花

5.3.5小区绿地在消纳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上发挥了重要的

绿地的竖向设计对保证周边雨水能够汇入是至关重要的。绿地P 设施规模应根据规划指标的要求计算确定。绿地内应设雨水溢流 设施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连,保证超标降雨情况下的安全。

5.3.6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优先利用下沉绿地

水铺装等措施,再辅以雨水桶、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调蓄及污头 空制设施,并结合景观设计,借助景观水体的调蓄净化作用,穿 成规划控制指标。

产工艺不同,雨水径流水质成分较为复杂,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属 等有毒物质,不应下渗,应采取截留的方式将其收集并处理

5.3.8新建小区根据上位规划,通过多次试算,调整设施布月

5.3.8新建小区根据上位规划,通过多次试算,调惠

及规模,以落实规划指标为目标。改造小区应因地制宜,充分所 取建设单位意见,在保证工程可实施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规划控

5.3.10规定小区道路与广场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要求

1关于小区道路与广场采用的设施的总体论述。一般采用 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等设施,针对传统的排水系统,改造为渗透 管沟系统、环保雨水口等方式,达到在源头控制径流量和面源污 染量的目的。 2关于小区内道路和广场透水铺装的要求。本规程推荐在 不经常过车的区域采用透水材料,促进雨水下渗,减少雨水径流 量。 3关于道路和广场与周边下沉绿地的竖向高程要求。针对 纵坡较大的道路,其配套的下沉绿地应有挡水堰或坎,保证雨水 存储量。

5.3.11规定小区绿地设计要求

1传统绿化设计,绿化带一般高于周边区域,仅能收集其 自身区域的雨水,通过将其下沉,周边雨水可以汇人绿化带内, 充分下渗后,再溢流至雨水管渠系统。 2植草沟可以作为雨水输送设施,也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 功能。

.3.12规定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设施设计要求

1传统雨水设计的理念是尽快收集雨水并排放,海绵城市 建设理念是在源头上先让雨水充分下渗,并增加雨水收集的集水 时间,减少雨水外排总量及峰值流量。 5.3.13优先采用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等设施作为雨水调 蓄设施,当天然条件不满足的,可建造室外地理式塑料模块蓄水 也、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水池等设施。调蓄规模应根据降水规 律、水面蒸发量、径流控制率、雨水利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 衡分析确定。

1传统雨水设计的理念是尽快收集雨水并排放,海绵城市 设理念是在源头上先让雨水充分下渗,并增加雨水收集的集水 寸间,减少雨水外排总量及峰值流量

透水路面的主要原理是由多层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结构 形成骨架的路面,其多孔构造具有良好的透水作用。城市快速路 及主路的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污染较重,产生冻融等病害将 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造成地下水污染,故对机动车交通量较大 的城市道路,不推荐采用透水路面:交通量较小的机动车道可采 用透水路面来提高对自然降水的控制;其他轻型荷载道路,包括 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等,推孝采用透水路面

5.4.5相应措施指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城市道路一般采用不 秀水或半透水路面结构,在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

5.4.5相应措施指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城市道路一般采用不

5.4.6新建城市道路与广场一般应根据上位规划,通过不断试 算和调整设施布局和规模,落实规划指标。改造道路应因地制 宜,问题导向,充分听取建设单位意见,在保证工程可实施性的 基础上尽量满足规划控制目标要求

5.4.8当道路纵坡过大,雨水径流顺道路纵向流速过快,影响 雨水收集设施的收水效果,受地形限制纵坡较大时,应加密雨水 收集设施;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生物滞留带的调蓄容积受影 响较大,为满足对雨水径流总量的控制,设置挡水堰/台坎,增 加蓄存容积。

路面、透水砖路面三种,均有各自的技术规程,设计时可参考找

行。植草砖铺装一般用于停车场。

结合工程特点灵活设计。消力材料有碎石、卵石等,滤料可选择 碎石、砂砾、矿渣、煤渣等。

5.6.1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系保护和利用面临的

题,提出了城市水系设计的内容要求。

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在满 水系防洪安全等功能条件下,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 设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内涝治理 统有效衔接。

可题更趋严重;同时硬化的河道没有泥层,水中难以生长具有净 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和其他水生生物,河水失去自净能 力,水质会越来越差。因此在河道设计中,宜采用透水河床及驳 掌,提高河水下渗能力,同时改善水体底质,构建适宜生物栖息 及繁殖的生境条件。但在河道设计中,应结合河道设计流量、设 避温油副示形

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与城市 水系相邻的道路应在水系与道路间设置植被缓冲带,对雨水径流 进行净化处理。

5.6.6城市水系一般具备较好的蓄水条件DB37/T 5016-2014标准下载,宜设置拦蓄设施提

.6.6城市水系一般其备较好的蓄水条件,宜设置拦畜设施提 高雨水调蓄能力及河道入渗雨水量,但应满足以下儿点: 1)应重新进行水系的防洪除涝水力计算,满足其防洪除 涝的基本功能:

2)当设置雨水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时,应符合《室外排 水设计规范》GB50014关于雨水调蓄池的相关规定; 3)有条件的地区,宜通过模型计算确定调蓄容积。

5.6.7本条为一般性设计流程,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水系设计, 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养护管理水平等因素具体分析。

5.6.8滨水带是介于陆地以及水体的中间地带,对于土壤保育

5.6.8滨水带是介于陆地以及水体的中间地带DL/T 1389-2014标准下载,对于土壤保育 生物多样性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中应结合工程条件 水文特点、水体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功能及设计形式。 1滨水带绿地是雨水进入水系前面源污染控制的最后一道 防线,宜结合景观环境和工程地质等条件选择植被缓冲带、湿塘、 雨水湿地等工程设施消减雨水径流、增加雨水调蓄及控制污染负 荷。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系蓝线及绿线被占压的情况较 为严重,因此应结合水系工程建设,尽量恢复水系蓝线及绿线 2滨水带一般为开放性、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的空间: 是适宜市民休憩、健身的场所,常采用游步道等形式保证市民通 达。道路、广场等地面应采用透水性材料,保持土壤湿度,改善 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滨水带内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面 等绿色建筑措施。

1生态河道治理宜尽量保留河道大然的形态及断面,控制 截弯取直及形式单一化。 2生态河道的护岸宜根据河道的功能需要刚柔结合、因地 制宜,护岸材料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选取具有较好透水 性、有利于水体交换、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亲和性较佳的材 科,优先选取当地大然材料。

1水体设计应符合规划确定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控制自标, 包括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污染物削减、洪峰值削减等目标:并 宗合景观、航运等其他目标进行设计。其中雨水蓄水容积设计可 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给出的计算方法,调蓄设施有 效调节容积设计应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关于雨 水调蓄池的相关规定。 2规定自然水体缓冲区的设置要求。 自然水体缓冲区包括植被缓冲带、湿塘、雨水湿地、渗透塘 等。根据区域排水量、污染控制自标,确定缓冲区的面积、容 积;根据上游排入口标高、下游水体水位,明确缓冲区水域竖向 标高。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