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369-201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全文+书签.pdf7超长结构的预应力设计
7.1.1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一致。 E
表1ACI224伸缩缝间距
美国联邦建设局(SCC)下属的结构工程常设委员会 (SCSE)在理论研究和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准则供政府部 门使用,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74年公布如图6(b)所示:而 在此之前,大多采用图6(a)的准则。
道桥排水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图6建筑结构最大不设缝长度
据已有研究可知,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温度、收缩徐变等属 间接作用,其大小与结构自由变形的能力直接相关。以结构温差 作用为例,可自由变形的结构不受力,固定结构温差内力最大 与结构几何尺寸无关,弹性约束的结构温差内力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的“超长”来自于跨度不变时结构长度的增加造成竖向构件 抗侧刚度的累积,即约束程度的不断增加。以结构的约束程度来 定义“超长结构”是更科学、合理的方式。通过建立药束的概 念,可以将现有的结构尺寸、结构体系、配筋、预应力、后浇带 等超长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用一个量化指标统一起来,使各因素之 间具可比性。 7.1.3采用预应力技术设计超长结构主要目的是在结构构件中 建立预压应力,抵御间接作用产生的混凝主拉应力。自前国内绝 天部分采用后张法预应力,在结构构件均浇筑完成,达到一定强 度水平后张拉预应力筋,建立预应力。此时不仅是设计的预应力 构件(主要是梁),其他相邻结构构件均会受到预应力作用,这 种效应统称为预应力约束效应。该效应通常会降低预应力构件中 实际建立的有效预压应力,对结构抗侧力构件增加附加的预应力 荷载。实践表明,该效应一定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设计,因此需在 设计中加以考虑。 药束系数?系采用简化的平面杆件模型推导得出,系数值表
达了弹性结构温度作用和完全药束结构温度作用的比例关系。当 m=1,即完全约束状态;当=0,即无约束自由变形状态;当㎡ 是介于0和1之间的常数,即一般结构的部分约束状态。 离散约束结构(多跨框架等)不动点的束系数可用下式 求得
:m 多跨框架边跨至不动点间的柱根数: 第i根柱距框架不动点的距离; D一第i根柱抗侧刚度; EBAB—框架梁轴向刚度,可采用结构中主要框架梁截面尺 寸与材料特性,同时需考虑翼缘宽度的影响。 连续约束结构(墙等)不动点的约束系数可用下式求得
式中:k一一连续结构单位长度上的约束刚度 L一连续结构末端距结构不动点的距离; EBAB一连续结构轴向刚度。 对于一般结构的部分约束状态,温度应力=EBαTn,取混 凝土应力达到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为界限
表2混凝土受拉开裂临界约束系数
.1.5超长预应刀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结构 分块浇筑混凝土,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形成不同的子结构,各子结 构张拉预应力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效应不同;超长结构的施工周 期较长,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浇筑的混凝王具有不同的初始温度, 对应一个具体的环境温度有不同的温差反应;不同的施工阶段浇 筑的混凝土具有不同的龄期,对应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 收缩、徐变效应。 大型工程施工时,预应力张拉施工过程中穿插结构体系变 化,施工过程的分析中将产生“路径效应”,即同一结构,不同 施工顺序等,其最终力学状态不同,施工过程分析结果和结构一 次性分析结果也不同。 混凝士的收缩、徐变和预应力筋的松特性可以归结为材料 非线性。收缩仅是时间的函数。徐变和松弛特性可称为率关本 构关系,即应变与应力水平和应力对时间的微分相关。在同时考 虑混凝土时随特性、预应力和温差作用的结构施工过程计算中, 即使其他条件均不发生变化,结构力学状态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 改变,即“时间效应”。由于超长结构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达 数月至数年,在施工期间其时间效应不可忽略。必要时,宜考感 合拢时间对预应力及结构效应的影响。 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分析是时间效应与路径效应耦合作用的 力学分析过程,每个可能的结构施工过程都对应不同的结构反应 历程和最终反应。
7.2.1结构构件的计算模型以及离散尺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 计算精度的要求确定。一般建筑上部结构主要由梁、柱、墙、板 等构件组成,一维和二维单元可满足计算需求;大体积混凝土 如筏板基础水化热和早期收缩计算时,可采用三维单元建立模型。 在工程实践中,超长结构楼板开裂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计算 时不宜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应实际建立楼板单元,与梁、柱、墙
进行整体计算。板单元划分不宜过小,大型工程中板柱结构的板 单元尺寸可按柱网间距的1/2~1/4控制,框架(框剪)结构的 板单元可依次梁划分,避免计算规模过大和局部应力畸变。 预应力损失、分批张拉过程会显著影响实际建立的预应力效 应,在大型工程中尤为突出,需要在计算模型中得到反映。按索 单元建立预应力筋最精确,也便于考虑上述因素,但建模难度 大,采用等效荷载作用可有效降低模型规模。 7.2.2工程实测证明,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实际温度应力比未 作调整的弹性温度应力计算结果有大幅降低。据分析,其主要原 因是混凝土徐变和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引起温度应力松弛和重分 布。因此在采用简化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裂缝、徐变对单元刚度
7.2.2工程实测证明,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实际温
作调整的弹性温度应力计算结果有大幅降低。据分析,其主要厂 因是混凝土徐变和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引起温度应力松弛和重 布。因此在采用简化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裂缝、徐变对单元刚质 的折减作用。
7.3.1提出有利于避免超长结构平面应力集中的建筑布置要求。 结构立面布置宜规则,可适当提高底层层高以降低纳束效应。结 构刚度分布宜均匀、连续,核心筒、剪力墙等抗侧刚度较大构件 宜避免布置在结构角部
7.3.2本条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的计算方法
将混凝土的收缩应变折算成当量温差加上季节温差对结构进行整 体计算。现行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中规 定,初估混凝土干缩变形时可将其影响折算为10℃~15℃的温降。 在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中规定 混凝土收缩的影响可按降低温度的方法来计算,对整体浇筑的混 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相当于降低温度20℃和15℃
7.3.3季节温差为结构混凝士初始温度与正常使用阶段结构温 度极值的差值
7.3.3季节温差为结构混凝王初始温度与正常使用阶段结构温
7.3.4根据实验实测、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年温差作
结构温度变化幅值与气温变化幅值基本相等,相位无滞后,建筑 的构造做法对此无显著影响。日温差对混凝土结构的力学作用不
显著。基于这两点理由得出推论:在结构设计基准期T内 结构温度日均值与环境温度的日均值视为随机过程,二者具 同的概率特征
温。结构设计时,在往不能准确确定施工工期,因此,结构合 龙温度通常是一个区间值。这个区间值应包括施工可能出现的合 龙温度,即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参照国外有关规范并考感基本 气温定义差别的调整,当无法确定时,可根据不同的结构工况近 以取Tomin=0.7Trmin+0.3Tmax,To,max=0.3Tmin+0.7Tmax
?.9 参考现行国家标准 建巩构何载规池》GB5000 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 0.6、0.5和0.4。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梁、板等楼(屋)盖水平构件未 开裂或裂缝宽度受严格限制,受力接近弹性状态,因此超长结构 设计中考感间接作用参与该阶段的裂缝控制验算。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下,梁、板的主要受力破坏模式为正截面受弯或斜截面受 剪,间接作用产生的主要为轴向拉压力,组合后对设计配筋影响 较小;同时该阶段构件开裂后将有显著的刚度和应力降低,因此 间接作用荷载不参与组合,以此提高设计合理性; 2柱、墙等竖向抗侧力构件在轴压比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不 进行裂缝控制验算。以往工程经验表明,对超长结构的底层边 柱、端墙,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残余的间接作用荷载效应(剪 力、弯矩)仍可能成为其设计的控制因素,因此规定竖向抗侧力 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需考虑间接作用。 依上述两条进行超长结构设计也符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 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7.4构造措施及施工要求
.4.1一般建筑结构中楼板构件厚度较小,在受到温度、收缩
应力时易出现裂缝,影响使用性能。采用双层双向连续布置楼板 钢筋的形式,可以利用受力筋起到抵御一定温度、收缩应力的作 用。多项实际工程计算表明,超长结构楼板的拉应力超限现象普 遍,一些情况下甚至大天超出混凝土受拉强度,此时除适当加强 贯通的普通钢筋配筋量,沿板厚方向中部均匀水平布置无粘结筋 建立预压应力可以有效抵御混凝土拉应力。 7.4.3跨越施工后浇带时一股采用分离法,可配置无粘结预应 力筋以提高抗裂性能;分段张拉大多采用搭接法,在建筑工程中 采用最多:而对接法大多用于长度很长且采用分段流水施工方式 的工程,在桥梁工程中应用较为普遍。跨越施工缝也可采用部分 预应力钢筋断开锚固,部分预应力钢筋连续通过,后续张拉的方 式。对接法、搭接法和分离法的工程实例图分别如7(a)、7 (b)、 7 (c) 所示:
(b)预应力筋交叉搭接 图7预应力筋连接实例(一)
图7预应力筋连接实例(二)
7.4.5混凝土收缩作用的大小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呈前期增长 快,中后期增速逐渐递减的趋势。采用留设后浇带和施工缝的工 程措施时,需保证留设时间,否则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本条中的“有可靠措施”,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已经有了未 发现问题的工程实例”。由于环境条件不同,不能盲自照搬。应 对具体工程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作出有科 学依据的分析和判断。
7.4.6预应力筋张拉的操作空间包括张拉机具摆放空间和
工作空间。对于预应力筋张拉端集中布设的情况,也可在张拉端 立置局部预留较大空间,其余部分后浇带留设距离同普通混凝土 结构。
7.4.7 实验表明,高强温
显著,易开裂。混凝王强度提高对结构抗裂效果不明显,因此超 长结构中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此外,封闭后浇带的混凝王 可选用膨胀率不大但后期收缩小的产品,如补偿收缩混凝土等 超长结构中一般温降工况为设计的控制工况,在较冷季节浇筑混 疑土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初始温度,进而降低设计温差取值
7.4.8后浇带的预留孔暴露约2个月的时间,为保证孔道完整
对后浇带内的预留孔道宜采用镀锌波纹管并适当增加管道钢带的 享度以增强波纹管抵抗破坏的能力,受到轻微损害的波纹管应采 用防水胶带缠绕修补。
6.5.7条、《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 2011第5.10.3~5.10.4条。本条提出填充墙与框架柱、梁脱开 的方法,是为在温差作用下,减小填充墙对抗侧力构件的位移限 制,避免在非结构构件中产生裂缝。但为了保证填充墙平面外的 隐定性,在填充墙中应设构造柱和水平系梁,并在与主体结构连 接处留20mm缝隙用聚苯泡沫材料填充
8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
81.1为提高预应刀型钢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顶 应力型钢混凝士框架梁的型钢配置,宜采用充满型宽翼缘实腹型 钢。充满型实腹型钢,是指型钢上翼缘处于截面受压区,下翼缘 处于截面受拉区,即设计中应考感在满足预应力型钢混凝主保护 层要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型钢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尽量靠近混 凝土截面边缘。关于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和最大型钢含钢率, 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日本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定为8% 欧洲组合结构统一规范建议最大型钢含钢率为13.3%35.3% 我国在现行行业标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 中建议的型钢含钢率范围为2%~15%,较为合理的含钢率为 5%~8%。 8.1.2本条规定了适用的范围,1)常规跨度的简支梁或者连续 梁:2)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3)钢梁与混凝土板完全连接: 4)可布置有粘结(混凝王体内)或无粘结(体外)预应力筋。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组合梁,承载能力按照塑性分析方法进 行计算,钢梁受压板件的宽厚比应满足塑性设计的要求。 按本规范进行设计的预应力组合梁,预应力布置一般系指在 负弯矩区混凝土体内布置有粘结预应力筋或在体外连续布置无粘 结筋。 8.1.3在进行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中,除了需要构件的 截面弹性抗弯刚度外,在考虑构件的剪切变形、轴向变形时,还 需要截面剪切刚度和轴向刚度。计算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截面 刚度和型钢截面刚度叠加的方法
截面弹性抗弯刚度外,在考愿构件的剪切变形、轴向变形时,送 需要截面剪切刚度和轴向刚度。计算中采用了钢筋混凝士的截可 刚度和型钢截面刚度叠加的方法。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其中体外预应 力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第9.2.3条计算。 8.1.51考虑剪滞效应简化计算的有效宽度,各规范相关规定 不尽相同。本规范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的规定选用。 在塑性阶段,这样的规定也是偏于安全的。 有预应力作用时,一般认为对于轴向力有效宽度可按照全 宽,对于预弯矩可采用有效宽度。这样的取用也是偏安全的。 2对于连续组合梁,负弯矩混凝土板开裂后会形成变截面 的梁而导致度增加。通常的简化方法是在一定区段范围内(中 支点两侧各0.151,1为一个跨间的跨度)对刚度进行折减。折 减计算时,不计混凝土,计人钢筋及预应力筋。 当计算混凝主板的应力时,需要计人收缩的作用及徐变的影 响。即,收缩作用的效应(会增加中支点区域拉应力),徐变对 重力效应应力的影响(会减小中支点区域拉应力),徐变对预应 力效应的影响(会降低中支点区域的低压应力储备)。 3混凝王徐变影响、收缩、梯度温度等作用会引起组合梁 截面的应力重分布,从而导致混凝土及钢梁中的应力变化,对于 超静定结构还会由此引起次效应。计算作用与徐变影响的效应 时,可采用混凝土模量折减的方法来进行截面换算,即按有效弹 性模量比将混凝土换算成钢的截面进行应力计算。 按照欧洲规范,可采用时随的有效弹性模量比来进行t时刻 的截面换算,有效弹性模量比的公式为
山 一按不同作用类型的徐变因子(调整徐变影响的程
度),永久作用取1.1,混凝土收缩作用取0.55; 中(t,to)一徐变系数。 简化计算徐变影响时,对于准永久组合,「1十(t,to)可 采用2.0~2.5。 4钢梁构件受压钢板件稳定与塑性发展的关系,可分为 四类: 第一类截面,全截面达到塑性,并可形成塑性铰(结构形成 内力重分布);第二类截面,全截面可达到塑性,但不能形成塑 生铰,稳定问题先于塑性铰出现;第三类截面,截面边缘达到塑 性,稳定问题先于全截面塑性出现;第四类截面,稳定问题先于 塑性出现,即承载能力完全由局部稳定控制。 第一类、第二类截面可采用塑性设计截面抗弯承载力,第三 类截面可采用弹塑性计算截面承载力,第四类截面一般设计上是 不允许采用的。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采 用的宽厚比规定保证了截面是第一类,与欧洲规范一致。 组合梁受压翼缘与混凝土板可靠连接时,一般能保证不出现 稳定问题。 5弹性计算时,由于施工方法不同,结构的应力及变形有 较天的不同。组合梁混凝王硬结后才能发挥组合截面的作用。 6混凝土板中有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由于组合梁钢 梁的约束作用,与混凝土梁有较大的不同。混凝士的收缩徐变应 变,需要考钢梁对混凝土的束作用而引起的变化。 简化的计算方法可根据预应力重心处由于收缩徐变作用引起 的应力重分布后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来计算相应的预应力 损失。 7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给出了连 接件的形式,主要包括栓钉连接件、型钢连接件、弯筋连接件, 同时也给出各自抗剪承载能力。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剪力件 的布置以剪跨区分段(以弯矩绝对值最大点、弯矩零点为界),
按照完全抗剪连接的要求计算连接件数量(一个剪跨区内的连接 件承载能力不小于被连接部件的承载力)。一个剪跨区段的连接 件,考虑连接件的变形,可均匀布置。
8.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8.2.1,预应力型钢混凝受弯构件试验表明,受弯构件在外荷 载作用下,截面的混凝土、钢筋、型钢的应变保持平面,受压极 限变形接近于0.003、破坏形态以型钢上翼缘以上混凝士突然压 碎、型钢翼缘达到屈服为标志,其基本性能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 件相似,由此,建立了预应力型钢混凝王框架梁和转换梁的正截 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8.2.2、8.2.3配置充满型实腹型钢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的正 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是把型钢翼缘也作为纵向受力钢筋的一部 分,在平衡式中增加了型钢腹板受弯承载力项Mw和型钢腹板轴 可承载力项Naw。Maw、Naw的确定是通过对型钢腹板应力分布 积分,再做一定的简化得出的。根据平截面假定提出了判断适筋 梁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公式。 对强约束的后张法预应力型钢混凝王梁,次弯矩M2、次轴 力N2均应参与弯矩设计值的组合计算,此时截面计算如图8 所示。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
对强约束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正截面受弯承 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N,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
式中:N2压力为正值,拉力为负值。 8.2.4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参考现行行 业标准《型钢混凝王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中,预应力型 钢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考虑预应力对抗剪的有利 作用。
8.3.41组合梁的负弯矩区的混凝王板受力,接近轴心受
8.3.41组合梁的负弯矩区的混凝土板受力,接近车
心受拉构件的公式计算裂缝宽度。体外束的效应可计入N.、Ma 或NM中 3体外束产生的截面应力,与结构体系有关。可采用等效 荷载的方法计人效应组合,体外束应力可采用永存应力,并含体 外束的二次效应。
8.4.1~8.4.3试验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士梁在加载过程中截 面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且型钢与混凝土截面变形的平均曲 率相同,因此,截面抗弯刚度可以采用钢筋混凝王截面抗弯刚度 和型钢截面抗弯刚度叠加的原则来处理
型钢在使用阶段采用弹性刚度:
B, = Bre +B,
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压区混凝土的徐变、钢筋与混凝土之 旬的粘结滑移徐变,混凝主收缩等使梁截面刚度下降,根据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引进 了荷载长期效应组合对挠度的增大系数6,规定了长期刚度的计 算公式。
9.1.1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主要依据束主体类型确定,配套选 用对应的转向、锚固、减震设备。其选用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 环境条件、有无索力调整和换索要求、有无防火要求等因素,选 择技术可靠且经济指标合理的体系。 工厂加工制作的成品束包括热挤聚乙烯高强钢丝拉索,热挤 聚乙烯钢绞线拉索等。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应使结构受力合理系指由体外预应力束产 生的综合内力与荷载效应方向相反、形状相符。 9.1.3体外束可通过设在两端锚具之间不同位置的转向块与混 凝土构件相连接(如跨中,四分点或三分点),以达到设计要求 的平衡荷载或调整内力的效果。体外束的锚固点与弯折点之间或 两个弯折点之间的自由段长度不宜太长,否则宜设置防振动装 置,以避免微振磨损。 国内外规范对于体外束自由长度规定差异较大,如美国 AASHTOLRFD(2005修订版)规定为7.5m;德国交通建设 住宅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准则》(1999)中规定为避免诱发 振动,体外束固定间隔小于35m;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92规定为8m;英国BS5400:part4:1990的 修正案BD58/94建议:为了避免由预应力筋固定点之间的梁体 变形引起的二次效应,预应力筋应受到趋向于混凝士横截面中心 的横向约束,预应力筋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梁体最小高度 的12倍。 随看体外束的无侧向支承的自由长度增大,其自振频率迅
9.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9.2.1本条给出了次内力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次内 力的手工计算和电算。 9.2.2体外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要比体内布置的预应力 筋张拉控制应力略低,参考国家现行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JG厂92和《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 JGJ/T279,对于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不宜超过0.6fk,且不应 小于0.4fptk。 9.2.3体外预应力筋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增量是体外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预应力
9.2.1本条给出了次内力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可应用于次内 力的手工计算和电算。
9.2.3体外预应力筋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增
应力混凝土染的承载能力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预应力 昆凝土梁的相关试验表明:在混凝土开裂之前,体外预应力筋的 应力增量很小:在混凝土开裂后,预应力筋应力增加较快:直至
9.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9.3.1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为实现无粘 结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及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的韧 调,提出了受弯构件中无粘结筋等效折减系数的概念。本规范借 鉴此做法,通过对体外预应力构件试验的体外索和体内普通钢筋 的应力增量之比进行拟合分析,提出体外索等效折减系数为 0.20,采用与有粘结预应力构件形式相统一的短期刚度和裂缝宽 度计算公式。
9.3.2对于跨高比较大的受弯构件,给出常用线型布置下在
预应力筋的相对位移,以考虑二次效应对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
9.3.3采用体外预应力筋等效面积折减系数0.2,考虑体
9.4.6锚固区和转向块的设计应符合传力可靠和变形较小的原 则取体外束的破断荷裁为标准荷载裁进行相应节占的验算
9.4.6错铺固区和转向块的设计应符合传力可靠和变形较小的原
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10.1.2本条关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筋的抗疲劳方面。因此,本条要求对需进行疲劳验算的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应进行专项设计
10.2.10n、6i2和6is的计算可采用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相 司的方法,但应根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预应力钢筋的差异。 重新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以反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 疑土结构的受力特性。l的计算应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筋的弹性模量值E:替换计算公式中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值Es 并考惠到自目前不同厂商所提供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锚具 缺乏统一标准,要求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张拉端锚具变形和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内缩值α。l、a2计算中所涉及的孔道每米长度局 部偏差的摩擦系数K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 的摩擦系数u,也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5的计算应考虑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弹性模量与钢筋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对本标准中 的相应公式进行修正。 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显著低于钢材,纤维增强复 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损失a、ais要小于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应值。 10.2.3不同于与混凝王具有相近温度线膨胀系数的钢筋,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温度膨胀系数与混凝士存在显著差异,且可能 为负值。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本条要求 考虑因季节温差造成的预应力变化,并应根据公T是开温或 降温来确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考虑?18后的应力情况
10.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
10.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10.3.1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良好粘结的前 提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截面应变分 布仍可采用平截面假定。本条关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预应力筋 混凝土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是在本规范有关
规定的基础上,考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特性提出的。 10.3.2、10.3.35和p.b之间的大小关系受到预应力大小的影 响。当预应力较小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极限延伸率较高时, 平衡相对受压区高度p.b小于受压区高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筋在钢筋屈服之后达到与其抗拉强度设计值fpd相应的极限拉应 变;当预应力较大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极限延伸率又较低 时,p.b大于Sb,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达到极限拉应变发生在钢 筋屈服之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力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满足p.b ,保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达到极限拉应变时钢筋已屈服, 10.3.5本条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弯承 载力计算公式与本规范预应力筋混凝土构件受弯承载力计算的有 关规定是协调的,其关键是确定在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值。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不存在屈 服台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 受弯构件的破坏可分为受压破坏和受拉破坏两类形态,因此要求 设计计算时加以区分。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大于p,hofp时,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达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f前,截面受压 边缘混凝士首先达到极限压应变,该破环形态即为受压破坏。在 该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值未知,需 根据平截面假定确定。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小于等于pho.fp 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的拉应力于 截面受压区混凝失效前送到其抗拉强度设计值,该现象对应于 受拉破坏情况。 10.3.7不同于钢筋,除采用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的纤维增 强复合塑料筋能够在加热和加压下改变其形状外,一般直线纤维 增强复合塑料筋产品不能在施工现场进行弯折。纤维增强复合塑 料筋用作箍筋时,其弯折应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但应考虑因纤维 弯曲和应力集中而导致其弯折部分抗拉强度的下降。本条根据美 国ACI440委员会颁布的《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结
10.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0.4.1为避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在设计服役期内发生徐变断 裂,其长期承受的拉应力应小于本规范第3.2.5条所规定纤维增 强复合材料筋的持久强度设计值。 10.4.3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弹性模量与钢筋有较大差异,在 按照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定进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混凝土受 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时,应根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 钢筋的弹性模量比,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的截面面积修正为等 效钢筋截面面积。
10.5.1孔道曲率半径应保证孔道内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 筋的强度不会因为筋的弯折而下降。 10.5.2本条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普通 钢筋构造作了规定。
GTCC-084-2018 电气化铁路27.5kV单相交流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10.5.1孔道曲率半径应保证孔道内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 筋的强度不会因为筋的弯折而下降。 10.5.2本条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普通 钢筋构造作了规定。
11.1.1主要承重构件和抵抗地震作用的构件一般包括框架梁、 门架、转换层大梁等,板类构件一般是指扁梁和次梁。
11.2.1基本锚固长度La取决于钢筋强度f及混凝土抗拉强度 f.,并与锚固钢筋的直径及外形有关。公式(11.2.1)为计算基 本锚固长度的通式,其中分母项反映了混凝土对粘结锚固强 度的影响,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表达。预应力螺纹钢筋通常采用 后张法端部专用螺母锚固,故未列入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 11.2.2根据先张法预应力筋的错固及预应力传递性能,提出了 配筋净间距的要求,其数值是根据试验研究及工程经验确定的。 11.2.3先张法预应力传递长度范围内局部挤压造成的环向拉应 力容易导致构件端部混凝土出现劈裂裂缝。因此端部应采取构造 措施,以保证自锚端的局部承载力。所提出的措施为长期工程经 验和试验研究结果的总结。 d为预应力筋的公称直径。 11.2.4、11.2.5为防止预应力构件端部及预拉区的裂缝,对肋 形板提出了配置防裂钢筋的措施
11.3.1本条参照《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 范》JTGD62中T形和I形截面梁,在与腹板相连处的翼缘厚 度,不小于梁高的1/10。当有承托时,可计人承托加厚部分 厚度。
JJF (新) 01-2014 洁净室(区)检测规范11.3.2规定了后张预应力筋配置及孔道布置的要求。由于对
统一书号:15112·28874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