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6-061-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6-061-2021 海南省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技术标准.pdf8.2.5轻质条板隔墙板厚和标称宽度的优先尺寸、单层条板安装最大高度及推荐 使用部位宜符合表8.25要求,
使用部位宜符合表8.2.5要求。
反隔墙板厚和宽度优先尺寸、单层条板安装最大
8.2.6轻质条板隔墙应竖向排列,排板应采用标准板。当隔墙端部 标准板宽时,可采用补板且补板宽度不应小于200mm
8.2.6轻质条板隔墙应竖向排列,排板应采用标准板。 标准板宽时给排水施工工艺流程 图,可采用补板且补板宽度不应小于200mm
条板隔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下列柔性连
1在两块条板顶端拼缝处宜设置U形或L形钢板卡与主体结构连接: 2条板与主体结构之间宜留有不小于20mm的缝隙,缝隙宜采用柔性砂浆填 实。
8.2.8机电管线敷设在轻质条板隔墙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板内线管、开关底座、插座底座宜在厂内完成暗埋,墙板与梁底、板底 交接处应预留洞口且洞口宽度应小于二分之一的板宽,墙板内线管伸进洞口宜为 60mm。 2严禁在墙板上横向、斜向开槽敷设电气管线;采用空心条板时线管宜通过 墙板芯孔,不得另行开槽敷设。 3不得在隔墙两侧同一部位开槽、开洞,其间距应大于150mm;开槽深度 应小于隔墙厚度的2/5。 4开关、插座、管线穿过隔墙的位置应采取防火封堵、密封隔声和必要加固 措施。
8.2.9轻钢龙骨隔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板宜选用纸面防火石膏板、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纤维增强水泥板等, 但不应采用含有石棉纤维、未经防腐和防蛀处理的植物纤维装饰板材; 2隔墙填充材料应采用B1级及以上防火材料,宜选用A级防火材料; 3竖向龙骨间距宜为300mm、400mm或600mm,潮湿环境竖向龙骨间距 宜为300mm:
4除上、下横龙骨外,隔墙高度小于3m时宜设置一道通贯龙骨;大于3m 时,每2m宜设置一道通贯龙骨; 5横龙骨与竖龙骨宜采用龙骨钳咬合连接: 6隔墙的高度应与龙骨骨架的整体刚度相适应,当隔墙高度增加时,龙骨 应加密; 7门窗洞口及消火栓箱、电箱等开洞处,轻钢龙骨应采取加强措施。
8.2.10轻钢龙骨隔墙与主体结构
1隔墙上、下横龙骨可采用膨胀螺栓或射钉与主体结构梁或板直接固定 怪龙骨应卡入上、下横龙骨槽内,面板不应与上横龙骨固定: 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下时,隔墙边竖龙骨可采用射钉与结构柱或墙 直接固定,竖龙骨开口背向主体结构柱或墙,面板与主体结构柱或墙之间应设缝 惊且宽度宜为6mm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隔墙与结构柱或墙之间宜设20mm缝隙 真缝材料可采用橡胶条,防水防潮要求较高时应采用防水密封胶条。
8.2.11卫生间等用水房间的隔墙下端应设强度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主反坎: 且反坎顶部高于楼地面完成面不应小于200mm,并应作泛水处理,
8.2.11卫生间等用水房间的隔墙下端应设强度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反坎,
8.2.11卫生间等用水房间的隔墙下端应设强度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主反坎, 且反坎顶部高于楼地面完成面不应小于200mm,并应作泛水处理
8.2.12顶棚系统应综合考虑室内净高、美观、管线分离的需要合理设置;公共建 筑宜采用吊顶系统;住宅公共空间宜吊顶,卧室及起居室等空间可局部吊顶或不 设置吊顶
8.2.13房间跨度不大于1800mm时,宜采用免吊杆的装配式吊顶;大于1800mm 时,应采取吊杆或其他加固措施,宜在楼板或梁内预留预理所需的孔洞或理埋件 8.2.14吊顶宜集成设置灯具、排风扇等设备,重型设备和有振动荷载的设备严禁 安装在吊顶工程的龙骨上。
8.2.15吊顶系统的优先尺寸可按表8.2.15确定。
8.2.15吊顶系统的优先尺寸可按表8.2.15确定。
吊顶系统的优先尺寸可按表8.2.15确定。
表8.2.15吊顶系统的优先尺寸
8.2.16地面采用十式工法时,应综合考虑室内净高、功能、管线分离的需要,可 采用架空、干铺、薄贴等工艺
8.2.17架空地面系统优先尺寸可按表8.2.17确定
8.2.17架空地面系统优先尺寸可按表8.2.17确定
表8.2.17架空地面系统优先尺寸
8.2.18住宅集成式厨房及集成式卫生间应采用集成吊顶。 8.2.19集成式厨房和集成式卫生间墙面的干式工法宜采用瓷砖胶薄贴饰面层或 干挂装饰板材墙面。 8.2.20集成式厨房的设计应包含厨房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 线的设计,并应与内装修工程的其他系统进行协同设计。
8.2.21集成式厨房墙面和吊顶应选用耐热和易清洁的材料,地面应选择防滑耐磨、 低吸水率和易清洁的材料,吊顶、墙面、地面应选用燃烧性能A级的材料
8.2.22集成式厨房冷热水表、燃气表、净水设备等宜集中布置,且应便于查表和 检修。 8.2.23住宅集成式厨房灶具表面与安装在其上方的顶吸式油烟机底面的净空距 离宜为700mm;灶具表面与安装的侧吸式油烟机底部的距离宜为350mm;灶具 左右外缘至墙面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150mm
8.2.22集成式厨房冷热水表、燃气表、净水设备等宜集中布置,且应便于查表和 检修。
1地柜高度优先尺寸为800mm、850mm、900mm,地柜底座高度优先尺寸 为100mm; 2吊柜高度优先尺寸为700mm、750mm、800mm; 3地柜台面与吊柜底面的净空尺寸不宜小于700mm,且不宜大于800mm 4在操作台面上的吊柜底面距室内装修地面的高度宜为1600mm,对于无 障碍厨房,在操作台面上的吊柜底面距室内装修地面的高度应不大于1200mm, 8.2.25住宅集成式厨房部件深度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地柜深度优先尺寸为550mm、600mm,地柜前缘踢脚板凹口深度不应小 于50mm; 2吊柜深度优先尺寸为300mm、350mm,对于无障碍厨房,吊柜深度应不 大于250mm。
8.2.26住宅集成式厨房部件宽度尺寸宜符合表8.2.26的规定。 表8.2.26住宅集成式厨房部件宽度优先尺寸(mm)
8.2.27集成式卫生间的设计应包括卫生间楼地面、吊顶、墙面和洁具设备及管线 的设计,宜选择集成度高的整体卫生间产品,并应与内装修工程的其他系统进行
8.2.28集成式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技术,并优先采用后排水式的卫
28集成式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技术,并优先采用后排水式的卫生洁具。
8.2.29集成式卫生间的接口设计应符合下
1应做好设备管线接口、卫生间边界与相邻部品部件之间的收口; 2防水底盘与墙面板(壁板)连接处的构造应具有防渗漏的功能; 3卫生间墙面板(壁板)和外墙窗洞口的衔接处应进行收口处理并做好防水 4卫生间的门框门套应与防水底盘、墙面板、墙体做好收口和防水
1机电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预留预埋应满足结构专业相关要 求,不得在安装完成后的预制构件上开孔、开槽等;管线穿越楼板较集中区域宜 采用现浇楼板。 2机电系统管线应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宜集中布置,并应满足维修更 免的要求。 3机电系统管线宜设置在管线架空层或吊顶空间中,且宜同层布置。 4当管线必须穿越预制构件时,预制构件内可预留套管或孔洞,但预留位 置不应影响结构安全。 5建筑部件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宜采用标准化接口
8.3.2电气设备及管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电气线路在架空地板下、内隔墙及吊顶内敷设时,应穿管敷设, 2电气线路受条件限制必须采用暗敷设时,宜优先在叠合楼板、钢筋架 楼承板、压型钢板现浇层以及建筑垫层内敷设。 3电气设备箱(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不宜安装在预制构件上,宜设置 在现浇或砌筑墙体上。 4横向电气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电气线路敷设时不应与 燃气管线交叉设置;当与给水排水管线交叉设置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线在最下
的原则。 5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非承重预制墙板内。 6沿叠合板、预制墙板预埋的电气灯头盒、接线管及其管路与现浇相应电 气管线连接时,墙面预埋盒下(上)宜预留接线空间,便于施工接管操作。 7电气、电信主干线应集中设在公共部位,便于维修维护。 8沿叠合板现浇层暗敷的照明管路,应在预制楼板灯位处预埋深型接线盒, 其高度应大于叠合板预制底板厚度40mm,并保证导管接续口在叠合板现浇层内 3.3.3给水管道及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给水管道均不得直接埋设在建筑结构层内; 2给水横管可在楼层底部和楼层顶部敷设;在楼层底部敷设时,可在建筑 垫层或架空地板的架空层里敷设;在楼层顶部敷设时,可在梁下或穿梁敷设,且 管线设置高度应满足建筑净高要求: 3给水立管应设置在管井内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 4埋设在楼板建筑垫层内或沿预制墙板敷设在管槽内的给水管道,外径不 宜大于25mm; 5给水立管与部品水平管道的接口宜设置内螺纹活接连接。 3.3.4给排水管线穿越预制构配件预留套管和孔洞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配件规格化、模数化的要求,给结构专业准确提供预埋套管、预 留孔洞及管槽的尺寸和定位等。 2穿越预制墙和预制梁的横向管道应预留普通钢套管;穿越预制楼板的竖 向管道应预留套管、预留洞口或者直接预埋管(配)件; 3管道穿越预制屋面、卫生间、阳台等有防水要求的预制楼板时,应预埋 刚性防水套管。 4安装在墙板内的套管其两端与饰面相平;安装在楼板内的套管,其顶部 应高出装饰地面20mm,安装在卫生间及厨房楼板内套管,其顶部应高出装饰地 面50mm,底部应与楼板底面相平。管道的接口不得设在套管内。 5墙板套管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宜用阻燃密实材料填实,端面光滑。楼板套 管与管道之间、孔洞与管道之间的缝隙应用阻燃密实材料和防水油膏填实,端面
8.3.3给水管道及接口应符合下列规
光滑。 6采用分体空调的装配式住宅的卧室和起居室的预制外墙上应预留空调冷 媒管及冷凝水管的孔洞,其高度、位置应根据空调室内机(立式或挂壁式)的形 式确定,孔洞直径为75mm,立式孔洞距地150mm,壁挂式孔洞距地2200mm。 7住宅设置机械通风或户式中央空调系统,宜在预制梁上预留穿越风管、 水管、冷媒管的孔洞。
8.3.6空调和通风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调通风管道宜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冷连接工艺。 2空调和通风系统管道应设置可靠的支撑系统并充分考虑管道伸缩补偿,确 保安装安全; 3管道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设置保温隔热措施。
8.3.6空调和通风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调通风管道宜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冷连接工艺。 2空调和通风系统管道应设置可靠的支撑系统并充分考虑管道伸缩补偿,确 保安装安全; 3管道应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设置保温隔热措施。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
1.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4.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7.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 8.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9.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 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11.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 12. 《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JGJ/T157 13. 《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通用技术要求》JG/T169 14.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 15. 《住宅厨房模数协调标准》JGJ/T262 16. 《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
1.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7.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 8.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9.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 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11.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 《建筑轻质条板隔墙技术规程》JGJ/T157 13. 《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通用技术要求》JG/T169 14. 《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 15. 《住宅厨房模数协调标准》JGJ/T262 16 《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
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海南省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标准
3基本规定, 37 4建筑性能要求, ..38 4.1外围护系统性能, ..38 4.2结构系统性能, .39 4.3内装及机电系统性能. ..40 5模数协调, ..41 6建筑标准化设计. 6.1一般规定. 6.2平面及立面标准化 ..42 6.3功能空间标准化. .42 7结构标准化设计 7.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44 7.3钢结构. 46 8内装及机电系统标准化设计 8.2内装系统 .47 8.3机电系统 51
基本规定, 37 建筑性能要求, ..38 4.1外围护系统性能. ..38 4.2结构系统性能 .39 4.3内装及机电系统性能. ..40 5模数协调, ..41 6建筑标准化设计. 6.1一般规定. 6.2平面及立面标准化. ..42 6.3功能空间标准化. 42 7结构标准化设计 7.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44 7.3钢结构. .46 3内装及机电系统标准化设计 8.2内装系统 .47 8.3机电系统 51
1.0.1本条规定了本标准制定的目的。 1.0.2本标准适用于海南省新建的装配式建筑,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涵盖 全专业的建筑性能及标准化要求,包含建筑、结构、外围护系统、内装及机电系 统等;包括设计全过程,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深化设计。装配 式建筑的定义及评价可根据国家及海南省的相关标准及要求进行。本标准中,以 目前应用量大面广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为主,装配式木结构 建筑可参考执行。 1.0.3本标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提出统一的性能和标准化设计要求,各专 业的设计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海南省地方标准的要求。
结构之间一般应采用柔性连接,适应主体结构在温度作用、风荷载及小震作用下 的变形。尤其是对于钢结构建筑,其主体结构侧向变形较大,更应注意非承重围
4.2.1结构系统可选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木结构等。选择 结构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本地的自然条件、技术成熟度、生产和施 工水平等,优先保证结构安全,尽量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 构,不宜盲目追求高预制率,尤其是在高烈度地区,可以采用现浇或叠合结构,
4.3内装及机电系统性能
5.0.3模数的主要分类包括: 1、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表示符号为M,即1M等于100mm 2、扩大模数:指基本模数的整倍数,扩大模数的基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扩大模数为3M、6M、12M、15M、30M、60M等6个,其相应的尺寸分 别为300mm、600mm、1200mm、1500mm、3000mm、6000mm; 2)竖向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两个,其相应的尺寸为300mm、600mm。 3、分模数:指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M/10、M/5、M/2 等3个,其相应的尺寸为10mm、20mm、50mm。 5.0.4轴网指建筑物的主轴网,如一个方向上轴线数量为10个,则轴网间距数量 为9个。同一建筑物单体中,可在两个或者三个方向上设置主轴网,轴网间距总 数为线各个方向上轴网间距之和。主要竖向构件墙、柱等一般应对轴线居中布置 不得为了满足轴线模数要求而将大量竖向构件偏置。 5.0.9采用中心线定位法时,模数的基准面是构件中心线;采用界面定位法时, 模数的基准面是构件表面
5.0.3模数的主要分类包括:
6.1.1装配式建筑体形的规则性可以减少预制构件与部品部件的类型,不规则建 筑体形及其部品部件布置会增加预制构件的规格数量及生产安装的难度,且会出 现各种非标准的部件,不利于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在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主体 结构和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避免不必要的不规则和不均匀布置
6.2平面及立面标准化
6.2.1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对立,二者的有机协调配合能够实现标准化前提下的 多样性和个性化。可以用标准化的模块组合出不同的平面形式和建筑形态,创造 出多种平面组合类型,为满足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求提供优化的设计方 案。
6.2.1标准化和多样化并不对立,二者的有机协调配合能够实现标准化前提下的 多样性和个性化。可以用标准化的模块组合出不同的平面形式和建筑形态,创造 出多种平面组合类型,为满足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求提供优化的设计方 案。 6.2.2对于装配式住宅,以住宅平面与空间的标准化为基础,模块化设计方法应 将楼栋单元、套型和部品模块等作为基本模块,确立各层级模块的标准化、系列 化的尺寸体系。套型模块归若干个不同功能空间模块或部品模块构成,通过模块 组合可满足多样性与可变性的居住需求。常用部品模块主要有卧室、厨房、卫浴 和收纳等。 6.2.3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设计应从住宅的生产建造和家庭全生命周期使用出发 楼栋单元和套型宜优先采用大空间布置方式,应提高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满 足住户空间多样化需求。同时,大空间的设计有利于减少预制构件的数量和种类 提高生产和施工效率,减少人工,降低造价。 6.2.4装配式建筑立面与空间设计中过多的凹凸和复杂形体变化会增加工业化建 造过程中部品部件生产与安装的难度,不利于成本控制及质量效率的提升,也不 利于节能环保和成本控制。因此在建筑立面上可以通过颜色、材质的变化,同规 格预制构件安装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实现多样化的效果,
多样性和个性化。可以用标准化的模块组合出不同的平面形式和建筑形态,创造 出多种平面组合类型,为满足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要求提供优化的设计方 案。 6.2.2对于装配式住宅,以住宅平面与空间的标准化为基础,模块化设计方法应 将楼栋单元、套型和部品模块等作为基本模块,确立各层级模块的标准化、系列 化的尺寸体系。套型模块归若干个不同功能空间模块或部品模块构成,通过模块 组合可满足多样性与可变性的居住需求。常用部品模块主要有卧室、厨房、卫浴 和收纳等。
6.2.3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设计应从住宅的生产建造和家庭全生命周期使用出发 楼栋单元和套型宜优先采用大空间布置方式,应提高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满 足住户空间多样化需求。同时,大空间的设计有利于减少预制构件的数量和种类 提高生产和施工效率,减少人工,降低造价。 6.2.4装配式建筑立面与空间设计中过多的凹凸和复杂形体变化会增加工业化建 造过程中部品部件生产与安装的难度,不利于成本控制及质量效率的提升,也不 利于节能环保和成本控制。因此在建筑立面上可以通过颜色、材质的变化,同规 格预制构件安装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实现多样化的效果,
6.3.1装配式建筑的层高设计宜按照本条所要求的优先尺寸,优先尺寸是从目前 全省装配式建筑的一般性层高中事先挑选出来的,它与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制造能 力密切相关。尺寸越多,则灵活性越大,部品部件的可选择性越强;尺寸越少
则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程度越高,但实际应用受到的限制越多,部品部件的可选择 性越低。 6.3.2楼、电梯间是建筑物的交通核心,而楼梯文是所有建筑部品部件中最容易 形成标准化的构件。在住宅建筑中,楼梯往往不参与结构的整体计算,其地震力 由周围的抗震墙承担,楼梯仅作为功能部件存在,且住宅建筑的层高种类相对较 少,在设计时可按本条所提供优先尺寸进行楼梯设计,从而实现标准化的楼梯规 格,更好的成本控制、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更优化的生产、运输、安装流程。 6.3.7厨房和卫生间是住宅建筑的核心功能空间,其空间与设施复杂,需要用标 准化与集成化的手段来实现。装配式住宅应满足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的要求, 套内用水空间往往对灵活性与可变性空间制约较大,要重点考虑厨房和卫生间的 标准化,宜将用水空间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
7.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c)预制楼梯预留缝宽度8示意图
图1住宅中疏散用板式楼梯尺寸示意
7.3.3为推动钢结构住宅发展,2020年07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钢 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建部2020年第178号公告],该指南适用于钢 结构住宅热轧型钢构件、冷成型型钢构件及其组合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设计选用 对构件的编码规则、常用截面形式和尺寸、连接节点等进行规定。同时,适用于 钢结构住宅中的梁、柱、支撑及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中的构件。钢结构住宅设 计时,推荐选用《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提供的构件常用截面形式、尺 寸和长度。
8内装及机电系统标准化设计
8.2.1采用空心条板或者轻钢龙骨隔墙时,可在空腔内敷设管线,既不占用室内 空间,文可实现管线与结构分离;采用实心条板墙时,也可在表面采用干式装修 做法并在装饰层内设置管线,实现管线分离。墙板性能要求在现行国家和行业标 准中均有规定,如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防火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中的要求。 8.2.2墙板材料防水性能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石膏条板耐水性较差,特别潮湿 多水甚至浸泡的环境下,石膏中的结晶水会析出,出现近似融化的现象。 8.2.3条文分别规定了常用单层分户隔墙、户内隔墙的最小厚度。目前在各类建 筑中应用的还有75mm、100mm、150mm、180mm、200mm等厚度的条板隔墙。对防 火隔声要求不高,层高3m以下部位,在增加骨架或其他辅助构造时,60mm以下 厚度的条板也可采用。 8.2.5近几年在部分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采用接板安装隔墙的工程逐渐增多, 为保证接板隔墙的安全性能,条文规定了目前常用的90mm、120mm、和200mm厚 隔墙接板隔墙的限高。 8.2.6标准条板是在工厂大批量预制生产的规格相同的条板。为保证隔墙的使用 功能,要求采用标准条板拼装隔墙,避免过多切割,同时对隔墙补板的宽度提出要 求,因为补板宽度过窄,将因板的刚度低而造成损坏。 8.2.8经对各地的工程实践调查表明,安装条板隔墙时,通常要求开槽深度不大 于墙厚的2/5,开槽宽度则按所敷设管线的管径+30mm控制。 8.2.9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纤维增强水泥板具有防水防潮、强度高、不易变形等 特点,适用于卫生间、厨房等潮湿环境。龙骨隔墙宜选用岩棉、矿棉等A级不燃 材料作为隔声和保温填充材料。考虑到目前面板材料的常用规格尺寸,并保证面 板竖向接缝位于竖龙骨部位,规定了竖向龙骨间距为300mm、400mm或600mm。 8.2.10本条规定了隔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要求和抗震设计要求。6度及以下
抗震设防区,地震时结构变形较小,为简化施工,隔墙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刚性 连接。7度及以上设防时,地震时结构变形较大,为确保地震时隔墙能够适应结 构变形,提出了在墙端设置竖缝,墙顶设置自由滑动等构造要求。 8.2.11某些材质的条板隔墙或面板在潮湿环境下,会引起强度降低,还会出现烂 根、起鼓、脱皮等问题。因此,在卫生间等潮湿环境,隔墙的下端应采取处理措 施,墙垫高于楼地面完成面高度最小为100mm,建议采用200mm。
8.2.12采用装配式集成吊顶系统,实现管线分离,既有利于工业化建造施工与管 理,也有利于后期空间的灵活改造和使用维护。 8.2.14吊顶与灯具和排风扇等设备实施整体集成,有利于提升装修品质,并可 次性实施到位。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 第7.1.12条(强制性条文):重型设备和有振动荷载的设备严禁安装在吊顶工程 的龙骨上。
图3厨房家具、设备名称及尺寸 一吊柜;2一建议用于照明设备的空间;3一操作台面;4一地柜;5一底座;6一水平管道空 间;Hi一地柜(操作柜、洗涤柜、灶柜)高度;H2一地柜底座高度;H3一吊柜底面距室内 表修地面的高度;DI一地柜的深度;D2一地柜前缘踢脚板凹口深度;D3一水平管道空间距墙 面的深度
厨房家具、设备名称及
1一吊柜;2一建议用于照明设备的空间;3—操作台面;4地柜;5一底座;6一水平管道空 间;Hi一地柜(操作柜、洗涤柜、灶柜)高度;H2一地柜底座高度;H3一吊柜底面距室内 装修地面的高度;D一地柜的深度;D2一地柜前缘踢脚板凹口深度;D3一水平管道空间距墙 面的深度 8.2.22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的敷设方式,管道不穿越楼板进入下层空间,可有 效避免上层排水管道故障检修、地面渗漏及排水器具楼面排水接管处渗漏对下层 的影响。当采用同层排水设计时DB22/T 2656-2017 商业综合体火灾直接致灾因素控制指南,应与建筑专业协调卫生间位置,使其尽量靠近 公共管井。 同层排水可分为降板同层排水(图4)和不降板同层排水(图5、图6)两 种。降板同层排水的降板高度应确保排水管管径、坡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当采 用普通排水管材及管配件时,高度不宜小于300mm。不降板同层排水为消除或减 少降板高度,卫生洁具宜靠近排水立管,减小排水横管的坡度,并优先采用后排 式卫生洁具和排水横管暗敷于隔墙内的形式。工程实践证明,降板同层排水存在 亢箱积水、检修维护较困难、室内返臭、降低层高以及造价较高等问题,不降板 司层排水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住宅集成式卫生间宜采用墙排式不降板 同层排水
不降板同层排水示意(垫层式:适用于老旧小
8.3.1预制构件的管线综合工作非常重要,预制构件在现场随意开孔、开槽可能 会影响到结构安全。因此,建议在结构深化设计以前,采用包含BIM技术在内的 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三维管线综合设计,对管线在预制构件上预留的套管开孔、开 漕等做好精细化设计以及定位,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错误,减少现场返工 机电系统水平管线常见布置方法:电气水平管宜敷设于结构楼板现浇层内,也可 布置在本层顶棚吊顶内。给水水平管宜敷设于本层建筑垫层内。空调水平管宜布 置在本层顶棚吊顶内。 住宅标准化接口选用可参见《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 8.3.2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消防设备线缆保护导 管暗敷时,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 预制构件深化过程应和电气设计专业协调确认电气设备箱(配电箱、智能化 配线箱)位置,避免电气设备箱(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安装在预制构件上。 叠合板现浇层的厚度通常只有70mm左右,综合电气管线的管径、埋深要求、板 内钢筋等因素,最多只能满足两根管线的交叉
预制构件的接缝,包括水平接缝和竖向接缝是装配式结构的关键部位。为保 证竖向接缝有足够的传递内力的能力,竖向电气管线不应设置在竖向接缝内。同 时,竖向电气管线不应设置在预制柱内,且不宜设置在预制剪力墙内。在预制剪 力墙中的竖向电气管线宜设置钢套管(图7)。 出于维修、管理、安全等因素的考虑,电气、电信主干线应集中设在公共部 位。实际工程中,通常将电气、电信干线集中设置在建筑公共区域的电气管井内 当楼板采用叠合板时,电气接线盒应预理在结构预制构件内,电气管线则通常敷 设在叠合板的现浇层内,这样电气接线盒和管线的连接就只能在叠合楼板的现浇 内实现了(图8),故要求在叠合板预制构件中预理的电气接线盒采用深型接 线盒并要求高度应大于叠合板预制底板厚度40mm
图7插座、开关预埋接线盒及其管路连接做法
105张鲁班奖工程施工做法图 集,胜过十场培训.pdf50千拌砂浆找平层 70楼板现浇层 60楼板预制层
和空隙等蔓延扩散,预留的套管与管道之间、孔洞与管道之间的缝隙需采用阻燃 密实材料填塞。对于采用塑料管等遇高温易收缩变形或烧蚀的材质的管道,要采 取措施使该类管道在受火后能封闭。对于穿越楼板的管道,除应考虑防火、隔声 措施外,还应在套管与管道之间、孔洞与管道之间采取防水措施以避免上层对下 层的渗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