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154-2016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9.2.3叠合板与劲性柱钢管翼缘接触处的受压承载
n = 0. 67β,bcrh.f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学习资料.pdf式中:Fcon 叠合板与劲性柱钢管翼缘接触处的受压承载力设计 值(N); 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取为1.25;
图 9.2.3 圆形截面劲性柱钢管翼缘宽度示意
M; =fbrbrtbr( hbw fhrbbrtbr + hur. Lbf bf
M; =futbrtbr(hbw +) +owhutbw +urbrthr :
thf +f.b. *bf Xc + as 2 2
tbf hbw bw x 2 x 2 X x. hb fbcrx (9.2. u.
tbf hbw hbw ; = Fconα' + 2fbrbbrtbr( + X 2 2 +
f.berxe hb 2 2
K f.berx。 + Fcor 2fbwtbw he+ hb X
功性性性脚按处的承载力、文撑与采性连按处的承载力 应按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有关规定进 行验算。
范》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的有关规定进行承载 力验算。
9.3.1劲性柱(图9.3.1)可采用正方形钢管或圆形钢管。圆形钢 管外径、正方形钢管截面边长不宜小于200mm,壁厚不应小于 5mm。圆形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正方形钢管截面边长和壁厚之比 应符合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有关 规定,
(a)正方形截面钢管劲性柱
(b)圆形截面钢管劲性柱
(b)圆形截面钢管劲性柱
图 9.3.1 劲性柱构造
I应设置竖向加劲板,竖
9.3.2劲性柱与混合梁连接处,柱钢管内应设置竖向加劲板,竖 可加劲板的钢板厚度不宜小于柱钢管壁厚,竖向加劲板与劲性柱 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连接。当劲性柱钢管柱径较大时,应在竖 句加劲板的上方设置内加强环(图9.3.2),内加强环与钢管内壁 竖向加劲板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连接
9.3.3竖向加劲板宜与工字形钢接头的腹板连成整体,工
接头的长度1.(本规程图9.3.1)不宜小于1.0倍的混合梁 字形钢接头的上下翼缘与柱钢管外壁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为300目~500目。
9.3.6劲性柱钢管外包混凝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混漆
图9.3.2劲性柱设置内加强环的构
根据建筑物类别、耐火等级、劲性柱截面尺寸等确定,且不宜小于 50mm
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 5混合梁顶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6mm的粗糙面,粗糙面 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
6混合梁预制混凝土端面应设置键槽或粗糙面,键槽的深度 不宜小于30mm,宽度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 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50mm, 键槽端部倾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 面的85%,粗糙面的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9.3.8当混合梁侧面设有纵向构造钢筋时工字形钢接头腹板上应
9.3.8当混合梁侧面设有纵向构造钢筋时,工字形钢接
设加劲板,加劲板应与工字形钢接头上下翼缘平行布置(图9.3.8), 加劲板长度应与工字形钢接头理入梁内长度相同,厚度应与工字 形钢接头的翼缘厚度相同,纵向构造钢筋应与加劲板焊接连接,搭 接长度应符合本规程第9.3.7条的规定
图9.3.8混合梁纵向构造钢筋布置
形钢接头的上下翼缘分别焊接(图9.3.3),焊接长度应符合本规程 第9.3.7 条的规定。
9.3.10 劲性柱与混合梁的连接构造(图9.3.10)应符合下列 规定:
(a)正方形截面钢管劲性柱
(b)圆形截面钢管劲性柱
图9.3.10混合梁与劲性柱连接构造
图9.3.10混合梁与劲性柱连接构造
1劲性柱和混合梁预留的工字形钢接头腹板处应通过连接 板和高强度螺栓连接,连接板应采用双板,每个连接板的厚度不宜 小于工字形钢接头腹板厚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螺栓间距的 1/12:翼缘之间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焊接。 2劲性柱与混合梁的工字形钢接头长度之和L不应小于 0.16L及1.3h的较大值.且应小于0.25L,L为相邻劲性柱钢管壁 间的距离,h为混合梁的高度。 3混合梁与劲性柱连接后,应在工字形钢接头处绑扎封闭箍 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9.3.11支撑形式宜采用中心支撑,中心支撑的形式宜采用交义 支撑单斜杆支撑。支撑截面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可采用圆形截面 图9.3.11a)、H形截面(图9.3.11b)钢构件。支撑杆件的长细比 宽厚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 规定。支撑与节点板可采用销轴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连接
(b)H形截面支撑 图9.3.11支撑形式示意图
3.12支撑与梁柱采用销轴连接(图9.3.12a)时,应符合下 定:
1销轴孔径与销轴直径相差不宜大于1 mm,销轴连接耳板 图9.3.12b)孔中心离两侧边缘距离6应相等,连接耳板宽厚比 b。/t。宜小于4,且销轴孔边距板边缘距离α。及销轴连接耳板孔中心 离两侧边缘距离b。应符合下列公式:
4 (2t+ 16) a.≥ 3 b. ≥2t. + 16
式中:ae 销轴孔边距板边缘距离(mm); b。—连接耳板两侧边缘与销轴孔边缘净距(mm); t。一耳板厚度(mm) 2销轴承压强度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Tr ≤ N. Tb = d?
式中:T 销轴截面剪应力(MPa); n 销轴受剪面数目; 一一销轴的抗剪强度设计值(MPa)。 9.3.13H型钢支撑与梁柱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时(图9.3.13) 梁柱节点处宜焊接斜杆,斜杆半径不应小于200mm,支撑与斜杆的 上下翼缘应采用三块连接板连接,腹板应采用两块连接板连接,翼 缘莲接板板厚t,不宜小于8mm,翼缘连接板板厚t,不宜小于 10mm,腹板连接板板厚t不宜小于6mm,且应符合下列公式:
tf t≥ 2 tB, tz ≥ 4b,
hwtw b≥ 2h.
9.3.14H型钢支撑与梁柱采用焊接连接时(图9.3.1
H型钢支撑与梁柱采用焊接连接时(图9.3.14),支撑与 上下翼缘及腹板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连接
9.3.14支撑与梁柱焊接连接构造
10.0.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 平面复杂或升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 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10.0.2叠合板应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厚度不应小于60 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 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 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10.0.3环筋扣合型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制层四周环形钢筋的留置 长度和高度宜分别按下式计算:
图 10. 0. 4 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10.0.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0.0.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 人支撑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 力钢筋的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10.0.5a);
图10.0.5 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 入支撑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一款的要求:当板 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
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 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 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10.0.5b)。 10.0.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设置附加钢筋(图 10.0.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预制板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 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 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 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间距不宜大于250 mm
图10.0.6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4叠合楼板预制层及与后浇层之间的水平结合面宜做成 面,凹凸不宜小于4 mm。
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
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 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 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 (图10.0.8),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弯折钢 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 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 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天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 置不少于2根通常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 筋直径。
0.8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
10. 0.9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桁架钢筋距半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 小于4 mm;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10.0.10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 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 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 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 锚固范围内。 10.0.11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 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镜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 筋直径d不应小于6mm; 2马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 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10.0.12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 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叠合板 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10.0.5 条第1款的规定; 2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 要求。
[11. 1 一般规定
足够的承载力和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并应采取可靠的防腐 防锈和防火措施
11. 2 作用与作用组合
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
2地震设计状况: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S=cSck+wSwk
SEh=YGSGk+YEhSEhk+wwSw
Sev=cSck +e, Sevk
F Ehk = β,αmax G]
表11.2.4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注: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的地区。
注: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的地区。
11.2. 5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取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 0.65倍。
1 对石材或面砖饰面,不应小于15mm; 2 对清水混凝土,不应小于20mm; 对露骨料装饰面,应从最凹处混凝土表面计起,且 于 20 mm。
1接缝构造应满足防水、防火、隔声等建筑功能要求 2接缝宽度应满足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密封材料的变形能 力、施工误差、温差引起变形等要求,且不应小于15 mm。
12.0.2预制构件制作前应根据建筑、结构和设备各专
作、运输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其内容和深度应 满足构件加工的要求
道路运输、吊装能力等条件;构件拆分及施工措施必须满足 设计和结构安全的要求,
12.0.4预制构件批量生产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分进行
.0.4预制构件批量生产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分进 制构件试制作和安装,根据试验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深化设计 图。
12.0.5预制构件可采用卧放或立
、预理件及预留孔洞的充许偏差等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我 关规程的规定
12.0.6预制构件浇筑成型前,模具、脱模剂涂刷、钢筋骨架质量、 保护层控制措施、预埋管线及线盒、配件和埋件、吊环等应进行隐 蔽验收.符合我省相关规程规定和设计文件要求后方可浇筑混 凝土。
13.1.1施工前,应根据设切 项方案。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 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 13.1.2进入现场的预制构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相关质量证明 文件及性能检验报告。 13.1.3预制构件堆场宜布置在吊车工作范围内且不受其他工序 施工作业影响的区域 13.1.4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时方可拆除支撑。 13.1.5外墙板装饰层可采用石材、面砖等。石材、面砖宜排板规 则、缝隙均匀,且应与结构可靠连接,背面宜设锚栓或挂钩。 13.1.6有装饰层的外墙接缝处,支设内模板不宜设穿墙螺杆。 13.1.7预制墙、板内预埋水电线管、线盒时,水电线管应顺直布 置、绑扎稳定,管内无杂物,并做好管路走向标识:线盒应固定牢 固、平整:管线头及线盒连接处应固定牢靠、无形变损坏。 13.1.8预制墙板拼装前,止水橡胶条应提前安装。 13.1.9应合理规划构件运输通道和临时堆放场地,并应采取成 品堆放保护措施
13.2.1施工前应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根据施工控制网点实地 定出建筑的主轴线和辅助轴线,再定出建筑物的各个细部点, 13.2.2安装前在已施工完成结构及构件上进行测量放线,设置 构件安装定位标识。
13.2.3安装前应对建筑物的安装轴线、各楼层的楼面标高、结构 会高、基础标高等进行复核,合格后安装。 13.2.4控制轴线宜从基准控制轴线的转点引测:垂直控制必须 从下层引出时,每层应至少设置4个引测点。 13.2.5预制构件安装前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方法应符合现行 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13.2.3安装前应对建筑物的安装轴线、各楼层的楼面标高 层高、基础标高等进行复核,合格后安装
13.2.6施工测量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关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关规定。
.3.1预制构件起吊前,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及重量 适宜的吊具,起吊前应进行验算和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 业。
.4.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及剪力墙结构的安装与连接宜符 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关规定
13.4.2劲性柱钢管内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前应进 行配合比设计,可采用高位抛落免振揭法、立式手工浇法、泵送 贞升浇筑法进行浇筑,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高位抛落免振捣法时,料口的下口直径应比圆形截面 钢管内径、正方形截面钢管截面边长小100mm~200mm; 2采用立式手工浇法时,应采用振揭器振实混凝土: 3采用泵送顶升浇筑法浇筑混凝土时,施工前宜进行浇筑工 艺试验; 4钢管内混凝土宜连续浇筑,间歇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 凝时间; 5 混凝土施工缝宜留置在钢管拼接焊口500mm以下的 位置; 6 已浇混凝土顶部浮浆宜采用吸附式清除: 7 钢管混凝土宜采用管口封水养护。 13.4.3同一楼层内预制环扣外墙板连接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绑扎封闭箍筋,且与相邻预制外墙板预留的环形钢筋交 错布置; 2宜在预制外墙板预留的环形钢筋与封闭箍筋形成的封闭 钢筋环内插入竖向钢筋,竖向钢筋宜采用直螺纹连接: 3宜根据预制环形钢筋外墙板的接形式选用模板,宜采用 在预制外墙上预理内丝套筒用单头螺杆固定背楞,模板与背楞分 离,便于施工。 4浇筑连接节点处混凝土并振捣密实。 13.4.4上下层预制环扣外墙板连接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下层剪力墙与单侧楼板连接时,外墙应带有预制保温层 及保护层做预留模板的构造; 2在预制环扣剪力墙与叠合楼板预制层预留的环形钢筋形 成的封闭钢筋环内插入纵向钢筋:
3环形钢筋四角插入的纵向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 4在连接处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
13.4.5叠合楼板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从周边向中间的浇筑方式: 2与周边暗梁连接处,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密振捣点,当采取 延长振捣时间措施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施工作业要求。 13.4.6当有避雷措施时,钢筋的选取及连接尚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相关规定
13.5.1施工现场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的有关规定执行。 13.5.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 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
.5.3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前,应满足下列要求:
13.5.3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前,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吊装使用的起重设备应按施工方案配置到位,并经检验验 收合格; 2应按施工方案要求,根据预制构件的特征、重量、形状等选 择合适的吊装方式和配套的吊具; 3吊装用钢丝绳、梁、吊装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应经检香 合格并应在其额定范围内使用。 13.5.4吊装施工中,应满足下列安全措施: 1 正式吊装作业前,应先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 2遇到雨、雪、雾天气,或者风力大于6级时,不应吊装预制 构件; 3预制构件的吊装宜采用担梁,保证预制构件内置螺母与吊 索无夹角,平行吊装; 4竖向构件起吊不少于2个吊点,叠合楼板吊点不少于4个
吊点,跨度天于6m的叠合楼板宜采用8个起吊点: 5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重合,吊 具均衡受力,构件垂直平稳就位; 6起重设备的行走范围内禁止站人,吊装过程中不得中途长 时间悬吊、停滞。 13.5.5预制构件节点连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节点连接处应搭建可靠临时操作平台,并设防护装置; 2焊接操作现场和作业点下方10m以内不得存有易燃易爆 物和其他杂物: 3焊接现场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宜用钢板、石棉板 等非可燃材料做挡火板,防止火花飞溅: 4焊接用的电缆线应编制电线敷设方案,禁止电线私拉 乱接; 5冬季施焊时,应采用碱性焊条并预热钢板,预热温度宜大 于20℃; 6电焊机应有防雨、雪措施。
14.1.1工程验收程序和组织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 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等国家现行标准及本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14.1.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进行 验收,应按照楼层、结构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 14.1.3结构焊接、螺栓等连接用材料的进场验收应符合国家标 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 14.1.4建筑的饰面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国家标准《建 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的有关规定。 14.1.5预制保温外墙板保温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GB5017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IGJ13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我省 相关标准的规定
1工程设计文件、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的深化设计图纸: 2预制构件、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验收记 录、抽样复验报告; 预制构件安装施工记录; 4 后浇混凝土部位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 5 钢筋、后浇混凝土的强度检测报告; 6 外墙防水施工质量及外墙节能环保性能检验记录; 1 装配式结构墙体轴线检测等资料:
8 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 装配式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 10装配式工程的其他文件和记录
14.2.1预制构件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按本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
检查数量:按批检验。 检验方法:后浇混凝土强度检查按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 评定标准》GB/T50107的要求进行,且应检查灌浆施工质量检查 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预制构件的装配施工记录
.3.1装配式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 ,3. 1中的规定
14.3.1中的规定,
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精选)--03--(24套)表 14. 3. 1 装配式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续表 14.3. 1
注:1H为建筑高度(mm)
2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较大值。
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 件倾斜。 检查数量:按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选取参见行业标准《建 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检查方法:检查沉降观测记录。并应符合现行标准《建筑变形 测量规范》JGJ8的规定。
14.3.3外墙板接缝的防水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批检验。每1000m外墙面积应划分为一个检验 批K135 199.445分离立交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不足1000m²时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每100m 应至少抽查一处,每处不得小于10m²。 检验方法:检查现场淋水试验报告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2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26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27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2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2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 30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 31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 32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 33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 34 《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JGJ110 35 《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 36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 37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I146 38 《建筑用钢结构防腐涂料》JG/T224 39 《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 40 《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