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5011-202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带书签).pdf名木和水源地等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属重要技术措施。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规定了我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并做出“基本建设、旅 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 害”的规定。 2000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古树 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受保护的古树名木的范围及保护要 求,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术生长的, 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办理有 关手续时,要征得城市园林绿化行政部门的同意,井报城市人民 政府批准”。 水源是市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依法依规对水源 地进行保护
3.1.1规定了城市道路路网布局的要求以及分级的原则。道路 等级是道路设计的先决条件,是确定道路功能、选择设计速度的 基本条件。每条道路在路网中承担的作用应由整个路网决定。因 此,道路等级一般在规划阶段确定。在设计阶段,需要对道路等 级提高或降低时,均须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变更。 3.1.2规定了各等级道路可采用的设计速度。设计速度是道路 设计时确定路线几何线形的基本要素,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 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水平的人员 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设计速度一经选定,道路设计 的所有相关要素,加平曲线半径视距超高纵坡坚曲线半
3.1.1规定了城市道路路网布局的要求以及分级的原则。道路 等级是道路设计的先决条件,是确定道路功能、选择设计速度的 基本条件。每条道路在路网中承担的作用应由整个路网决定。因 此GB 50583-2020标准下载,道路等级一般在规划阶段确定。在设计阶段,需要对道路等 级提高或降低时,均须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后变更。
设计时确定路线几何线形的基本要素,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 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水平的人员 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设计速度一经选定,道路设计 的所有相关要素,如平曲线半径、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 径等指标均要与其配合以获得均衡设计。因此,为了保证城市道 路上各种交通方式的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根据城市道路
的交通特点,规定了各级城市道路设计速度的可选择范围。 快速路为保障通达性一般应选用80km/h或100km/h的设 计速度,在道路线性条件受地形、拆迁等限制时经方案比选及技 术经济论证可采用60km/h的设计速度。 主、次干路设计速度的选取应考虑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沿 线用地性质及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性等因素,对于沿线 存在人流活动密集的商业区、医院、学校、车站等的道路应选取 较低的设计速度,
3.1.3规定了道路设计车辆的确定原则。控制道路儿何设
3.1.4规定了确定道路建筑限界的要求,明确道路建筑限界
3.1.5规定了路线走向应避开地质灾害区域的要
时应采取避免灾害影响、保障工程安全的措施。
3.1.6规定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满足城市路网布局的技术措施 强调路线设计应满足土地利用、文物保护、环境景观等方面的综 合要求。
3.1.6规定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满足城市路网布局的技术
城市道路线形受用地开发、征地拆迁、社会环境、景观、美 学、文物保护、社区、公众参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文物、名树 古木要考虑保护,特别是改建道路,应考虑各方面的综合要求。 道路线形对交通安全、行驶顺适具有重要作用。不适当的线形将 会造成事故,并增加养护及运行费用。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地 形、地质、地物及各控制条件,按照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采用 适当的线形技术指标,进行组合设计和优化设计,避免相线形 指标变化过大,正确处理好线形的连续性与均衡性。
3.1.7规定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功能要求白
技术措施,以及路线技术指标选取和平纵横性能方面要求。道路 是由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组成的工程实体,三者之间有着密切 的内在联系,任何一项都不应是单独设计,而应是相互影响、相 互补充,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组成,结合地形条件,合理运用 技术指标,对路线的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平纵线形组 合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 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性、舒适感,研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 的排水条件。所以,线形设计不仅要符合技术指标要求,而且路 线设计受地形、地质、地物、景观、管线、安全、排水等条件控 制。因此,规定路线设计不仅要符合技术指标要求,而宜应进行 协调和组合,适应地形地物和周边环境,使道路线形设计更加 合理
的核心,应遵照统筹规划、集约布置、近远结合、综合利用的原 则进行总体设计,强调了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性、合理性,按各 阶段建设目标和功能要求,协调本项目与外部项目以及社会、环 境之间的内外关系,处理道路与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路
3.1.9规定了城市道路内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应与道路周达
的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广场、交通枢纽等互联互通,形成系统 性的行人及非机动车设施,实现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的功能和性 能要求。道路将为周边用地的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出行提供服务, 需要与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广场、交通枢纽等内部的人行道与 非机动车通道有效贯通,并且形成完整的交通系统,才能实现城 市道路的基本功能。
3.2.1规定了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要求。道路平面线形由直线 和平曲线组成。直线的儿何形态灵活性差,有硬不协调的缺 点,且很难适应地形的变化。直线段太长,驾驶员会感到疲倦, 注意力不易集中,成为交通肇事的起因。平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亦 不宜过短,过短直线段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有困难,对行车不 安全。 平曲线由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为使汽车能安全、顺适地 由直线段进入曲线,要合理选用圆曲线半径,并根据半径大小设 置超高和加宽。同时车辆从直线段驶人平曲线或平曲线驶人直线 段,为了缓和行车方向和离心力的突变,确保行车的舒适和安 全,在直线和圆曲线间或半径相差悬殊的圆曲线之间需设置符合 车辆转向行驶轨迹和离心力渐变的缓和曲线。 因此,在平面线形设计中,不仅要合理选用各种线形指标: 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各种线形间的衔接,以保证车辆安全、舒适 的行驶。设计人员应根据地形、地物、环境、安全、景观,合理 运用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组织设计的技术措施。城市道路具有路网密度高、流量大、干扰 多的特点,因此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功能和服务对象、交通组成 和交通流特点,采用交通工程理念和手段,进行交通组织设计
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口、分隔带和缘石开口、公交停靠站、人 行过街设施等,合理进行路权分配与时空一体化设计
合理布置交叉口、出人口、分隔带和缘石开口、公交停靠站、人 行过街设施等,合理进行路权分配与时空一体化设计。 3.2.3规定了路线平纵指标选择应满足视距的要求。为了保证 行车安全,应使驾驶员能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路面,以便及 时发现路面上有障碍物或对向来车,使汽车在一定的车速下能及 时制动或避让,从而避免事故。驾驶人从发现障碍物开始到决定 采取某种措施的这段时间段内汽车沿路面所行驶的最短行车距 离,称为视距。视距有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 距等。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考虑停车视距。 视距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在道路的平面上和纵 断面上都应保证必要的视距。如平面上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 章碍物(绿植、隔声屏等)的弯道,以及在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 线顶部、地下道路及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底部处,均可能存在视 距不足的问题,设计时应加以验算。
3.3.1规定了路线纵断面设计的要求。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受道路网控制高程、道路净空、沿街建筑高程、地下管线布置、 沿线地面排水等因素的控制,应综合考虑各控制条件,兼顾汽车 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山地城市道路还需考虑土石方平衡 合理确定路面设计高程
3.3.2规定了道路最大、最小纵坡的设置要求。为保证车辆能
以适当的车速在道路上安全行驶,即上坡时顺利,下坡时不致发 生危险的纵坡最大限制值为最大纵坡。道路最大纵坡的大小直接 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道路的行车使用质量、运输成本以及道路 建设投资等问题,它与车辆的行驶性能有密切关系。最大纵坡值 的选取应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设计速度、 地形条件等。 在建成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中,道路纵坡应考虑与沿线的建 筑、地块高程的协调,最小纵坡的设置应避免造成道路积水。
3.4.1规定了横断面设计的原则。横断面设计应在了解规划意 图、红线宽度、道路性质后,调查收集交通量(车流量与人流 量)、流向、车辆组成种类、行车速度等,推算道路设计通行能 力。同时根据交通性质、交通发展要求与地形条件,并考虑地 上、地下管线的敷设、沿街绿化布置等要求,以及结合市内的通 风、日照、城市用地条件等,在确定的道路红线宽度范围内,综 合研究分析确定横断面形式与各组成部分尺寸,并考虑节约 用地。
能要求。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为60km/h、80km/h、100km/h, 行车速度快,一旦发生事故安全风险大。为了确保行车安全,上 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中央分隔带予以分隔
3.4.3规定了完整街道的功能要求,以及满足功能的技术
强调城市街道应以人为本、注重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要求,树立 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根据街道功能划分 进行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沿街建筑 界面等一体化设计,强调空间界面围合、功能活动多样,迎合慢 行交通需求,协调好与地下空间、出入口、消防等关系,以满足 街区制道路全要素建设需求。
3.4.4机动车道的宽度主要取决于设计车辆的宽度、横向安全
距离(车身边缘与相邻部分边缘之间横向净距)以及车辆行驶时 的摆动宽度。横向安全距离取决于车辆在行驶中摆动与偏移的宽 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路缘石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隔。 其值与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以及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 现行的行业标准中规定了各车型及车道类型对应不同设计速 度情况下,一条机动车道宽度的最小宽度值。考虑到全国各地建 设条件、交通管理等因素的差异性,规范中未将车道宽度值纳 人,只规定了确定车道宽度的原则和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实施
中,可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并充分考虑车辆行驶安全性和驾乘人员 舒适性,结合地方交通特性和实验验证指标选取。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除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外 还应根据具体的断面布置,包括应急车道、变速车道以及分隔物 等设施所需的宽度。
3.4.5规定了城市道路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的通道必须安
全与便捷;规定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最小有效通行宽度,实 现通行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的最低技术指标。按照行人和非机动车 的基本通行要求,为了在通行过程中实现安全、正常的通行,在 道路路权的分配上,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必须有最小的有效通行 宽度的规定,才能避免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相互十扰,才 能实现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 人行道的最小有效通行宽度按1个行人和1辆轮椅车并行考 感;单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最小有效通行宽度按1辆自行车正常 骑行考虑;双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最小有效通行宽度按2辆自行 车对向骑行考虑。
车与非机动车同路幅布置时,如果两者的速度差大于20km/h 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而且事故的严重性也会增大,因此,两 者速度差较大时,应对各自的路权采用设施分隔。 3.4.7规定了城市隧道中满足交通通行安全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的技术指标,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长度大于1000m的行驶机 动车的隧道,考虑到汽车尾气的污染,对通风的要求比较高,且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与机动车在同一孔内通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 患,因此禁止与机动车在同一孔内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长
车与非机动车同路幅布置时,如果两者的速度差大于20km/h 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而且事故的严重性也会增大,因此,两 者速度差较大时,应对各自的路权采用设施分隔
3.4.7规定了城市隧道中满足交通通行安全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的技术指标,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长度天于1000m的行驶机 动车的隧道,考虑到汽车尾气的污染,对通风的要求比较高,且 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与机动车在同一孔内通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 患,因此禁止与机动车在同一孔内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长 度小于或等于1000m的隧道,若要求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 必须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设置安全隔离设施,保证各 自的通行安全。
4.0.1规定了交叉口的选型原则。道路交义口交义形式在规划 阶段基本确定,设计时应根据相交道路类型、功能要求、交通流 量和流向及相关控制条件等,具体选定合适的交叉类型,并对总 体布局予以优化。
4.0.2规定了交叉口的设计原则。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通过总亿
布局来组织分配各交通流的通行路径,通过交通管理措施来组织 分配各交通流的通行次序,要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 及行动不便者的交通不同需求以及各种公共交通转换的便捷,保 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交叉口的安全性。
4.0.3规定了道路与道路、轨道交通线路相交时,设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车站、铁路编组场交叉时,以及行驶 有轨或无轨电车的道路与铁路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的有关规定,考虑到铁路运量逐年增 加,行车速度逐遂年提高等特点,为减少平交道口人身事故发生: 确保行车安全,规定道路与除与前面规定的铁路设施交叉必须采 用立体交叉外,在与其他等级铁路交叉时,也应当优先考虑 立交。
4.0.4规定了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铁路、公路交叉时桥下净 空的技术指标。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净空要求均不相同,应作 出满足各自净空高度要求的规定。
4.0.4规定了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铁路、公路交义时桥下净
城市道路上跨铁路时,铁路的建筑限界除应符合国家标准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所跨不 同类别铁路的具体要求,如有双层集装箱运输要求的铁路,应满 足双层集装箱运输限界的要求;近些年来修建的较高时速客货共 线铁路和高速客运专线等对基本建筑限界高度也有不同要求。道 路上跨城市轨道交通时,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限界需根据采用的车 满类型及其设备限界、设备安装尺寸、安全间隙和有无人行通 道、有无隔声屏障、供电制式及接触网柱结构设计尺寸等计算确 定,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中有相 应规定,
4.0.5规定了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保证行车安全的设计要求。汽
4.0.6规定了无人看守或未设置自动信号的铁路道口通行安全
的技术指标。为保证无人看守或未设置自动信号的铁路道口的安 全度,降低事故率,道口应有良好的望视距。
4.0.7规定了立交匝道与道路主线衔接的技术措施。为了避免
车辆进出主线加速、减速、交织的运行状态变化对主线车流产生 影响,需设置相应不同功能的车道,满足车辆运行状态的变化
4.0.8本条规定了城市快速路与有封闭要求的道路(有封闭要 求的道路是指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道路设施)中行人和非 机动车过街的技术措施。考虑到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高,交通特 性为连续通行,行车连续不间断,为了保证安全,行人和非机动 车穿越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的交通方式
4.0.9规定了主干路等大型道路交叉口人行横道步行距离长
5.0.2规定了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的标准轴载取值要
5.0.3路面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是设计规定的一个日
面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正常维护下按预期目 的使用,完成预定功能的T作年限。不同路面类型选用不同的诊 计工作年限,以保证在设计工作年限内路面平整并具有足够强 度。设计T.作年限应与路面等级、面层类型及交通量相适应。
结构的基础,支持路面结构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为保证路面结 构的耐久性,不产生因路基塑性变形所引起的过量沉降变形或裂 缝等病害,路面结构对路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稳定、密实、均 质,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
5.0.5规定了保证路面强度的技术要求。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
结构整体强度刚度要求,沥层或无机结合科稳定材料基层抗疲 劳开裂和沥青层抗变形的要求。应根据道路等级与类型选择路表 弯沉值、沥青稳定类材料基层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无机结合料稳 定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 标。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应以面层板在设计下作年限内,在 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疲劳断裂作为设计 标准。
5.0.6规定了路基路面排水的要求。路基路面排水是
排水系统的个重要部分,不仅应满足道路排水总体设计的要求 和标准,而且应形成合理、完整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路表降水 和路面结构层的内部积水,疏蔬干路基和边坡,以确保路基路面的 长期性能。
5.0.7规定了路基防护设计的技术措施指标要求。暴露在自然
界中的路基和路基边坡长期承受水、日照、冻融等自然因素的反 复作用,强度和稳定性随之降低。在路基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前提 下,为了预防和减少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确保路基性能的长期 有效,路基防护是不可缺少的T程措施。路基防护包括路基边坡 坡面防护和浸水路堤冲刷防护两大类。防护设计要考虑不同措施 的适用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景观的影响。路基防护工程是防正 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的重要措施。规定中强调了应根据道路 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 施,确保路基稳定。 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往往存在着稳定性隐患,因此强 调必须查明T.程地质情况,根据地质察成果进行稳定性分析: 针对其丁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确保边坡稳定
5.0.8规定了保证路基支挡结构稳定的技术要求。路基支挡结
构是道路的重要.程,支挡结构是否稳定关系到车辆及人员人身 安全。路基设计应保证支挡结构稳定,减少道路灾害,确保行车 安全。为提高边坡稳定性或收缩边坡而设置的支挡结构,在各种 荷载组合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是设计的基 本要求。支挡结构的类型繁多,可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质、水文 等具体情况,结合工程技术条件,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境 和谐、便于养护的原则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结构形式。支挡结构 材料的选用可视结构类型而定。加筋士挡土墙所用的土工合成材 料或金属拉带,锚杆挡土墙和锚定板挡土墙所用的钢材拉筋,受 水和其他化学成分的作用影响,易产生腐蚀。因而,根据保障支 挡结构长效稳定的需要,提出了结构材料耐久、耐腐蚀的要求。 5.0.9规定了特殊土路基的设计原则。软土、黄土、膨胀土 红黏土、盐渍土等特殊土路基,其稳定、变形及可能产生的工程 可题与特殊土的地层特征、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以及道路沿线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条文强调特殊土路基设计 应充分重视岩土丁程勘察与分析,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验算与 方案设计。
5. 0. 9 规定了特殊路基的设计原则。软士、黄士、膨胀士
红黏土、盐渍土等特殊土路基,其稳定、变形及可能产生的工程 可题与特殊土的地层特征、物理、力学和水理特性以及道路沿线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条文强调特殊土路基设计 应充分重视岩土丁程勘察与分析,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验算与 方案设计。
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路基塌陷现象较多,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疏于 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和验收,因此本条 对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予以强调,以引起重视,加 强规范管理
5.0.11本条规定了路面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路面
5.0.11本条规定了路面施工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制定路面
技术与管理基本措施,对于沥青混合料压实的环境温度要求是最 低要求,从而保证路面施工质量
6.0.1城市桥梁是城市道路中的重要构筑物,应根据城市路网 布局、道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抗洪、防灾要求,结合地形
环境、河流水文、河床地质、通航要求、河堤防洪、环境影响的 需求,以及航运条件下桥梁的安全性进行设计,以保证桥梁能长 期、充分地发挥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
6.0.2桥梁的建筑界限应
避免在路桥结合部位出现颈缩(突变)现象,更好地改善道路 形、行车视距,保障行车安全、提高服务水平。桥下净空应符合 通航标准,跨线桥梁应符合与其相交的城市道路、公路、铁路等 建筑限界的规定,同时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 床冲淤等情况
6.0.3为确保桥梁、地下通道结构的安全运营,避免发生危及
桥梁或地下通道自身和桥上或地下通道内通行的车辆、行人安全 的重大燃爆事故,避免大风、雷雨或极端低温时桥位上空架空高 压输电线路对桥梁正常运营存在不安全因素,本规范对危险源的 安全距离作出最低限制要求。
6.0.4规定了城市桥梁工程建设中主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要
求。设计工作年限是体现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
设计1.作年限是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考虑设计、施 工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以及结构一失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 社会、环境的影响基础上确定的,是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 标。在设计工作年限内,桥梁主体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 正常使用、正常维护下,桥梁必须满足预定的安全性、耐久性和 适用性功能的要求。
6.0.6为确保桥梁(含地下通道)结构的运营安全,
在桥梁、地道内管线发生故障和事故时次生影响的可控性,应价 可行性、安全性专题论证和评估,并报请主管部门批准
6.0.7规定了人行道栏杆的荷载要求及构造要求。考虑到人行 道栏杆存在受到行人拥挤和推靠的可能性,对人行道及桥梁人行 道栏杆的水平推力进行了规定;为保障行人安全及行走感受,对 桥梁人行道及人行桥栏杆的高度进行了规定;同时,考虑幼儿在 栏杆旁行走不至于钻出栏杆危及生命安全,对竖直杆件类栏杆间 的净距作出规定,提高栏杆的安全性能
6.0.8为满足桥梁结构在目标工.作年限内的功能、性能要求, 需要确定采用何种作用荷载、如何组合、至少要求哪几个方面的 核算内容等。
6.0.8为满足桥梁结构在目标工作年限内的功能、性能号
需要确定采用何种作用荷载、如何组合、至少要求哪儿个方面的 核算内容等。 6.0.9根据建设自标年限及重要性程度通过提高桥梁的安全度 等级,达到提高性能保证率的目的。城市桥梁在进行持久状况和 短暂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 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并利用结构重要性系数来体 现不同情况的桥梁可靠度差异。 6.0.10规定了道路工程中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采取抗震技术措施 的要求。按照遭受地震后,城市桥梁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及城市桥梁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 素,将城市桥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设防标准,是我 国抗震防灾工作的基本对策之一。 6.0.11由于技术特别复杂的特大桥梁丁程范围天,场地地震动 参数空间变化对这类桥梁的地震响应影响大,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规定不能得到桥梁场地地 震动空简变化,应采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地 震动参数。 6.0.12明确了减震或隔震支座的性能要求和相应的构造措施。 6.0.13本条属于保障桥梁T程的功能及性能的条款,对于独柱 支撑梁桥及曲线桥梁,特别是独柱支承的曲线梁桥,在温度变 化、收缩、徐变、预加力、制动力、离心力等情况作用下,其平 面变形与曲线梁桥的曲率半径、墩柱的抗推刚度、支承体系的约 束情况及支座的剪切刚度密切相关,在设计中应采用满足梁体受
6.0.9根据建设目标年限及重要性程度通过提高桥梁的安全度 等级,达到提高性能保证率的目的。城市桥梁在进行持久状况和 短暂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 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并利用结构重要性系数来体 现不同情况的桥梁可靠度差异
6.0.10规定了道路工程中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采取抗震技术措施 的要求。按照遭受地震后,城市桥梁破坏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程度及城市桥梁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 素,将城市桥梁划分为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设防标准,是我 国抗震防灾工作的基本对策之一
参数空间变化对这类桥梁的地震响应影响大,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的规定不能得到桥梁场地地 震动空间变化,应采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地 震动参数。
力和变形要求的合理支承形式,并在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 覆的限位构造等。 6.0.14桥梁墩柱受船舶撞击,对桥梁安全影响很大,严重者将 导致船毁人亡。位于通航河流中的桥梁墩台应根据通航航道等级 及代表船型对应的船撞力进行防撞设计。 6.0.15桥梁倾覆和结构连续整体倒塌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 巨大损失,故桥梁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安全度,并采取防止 梁体外移、倾覆的限位构造等措施。 6.0.16桥梁引道及引桥与两侧街区的衔接应留有足够宽度,满 足消防、救护、抢险的需求。 6.0.17本条规定是保障桥梁设计使用寿命的重要技术措施,也 是桥梁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技术措施。防水材料技术指标及通用技 术按照通用技术规范《建筑和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要求 执行。 6.0.18桥梁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位于生态环境敏 感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应采用全面的保护措施,防止桥梁 在全寿命周期内对上述区域的影响,设计中必须考虑相应的防护 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上述区域的影响。 6.0.19规定了保证桥梁基础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基本措施。在桥 梁基础施工中出现基坑班,进而危及周围建筑安全,将对人民 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对易弓引发安全 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 6.0.20规定了保证水中设墩桥梁渡洪施.L质量与安全的基本 措施。 6.0.21规定了城市中运输与吊装长天构件的技术和管理基本捐 施,应能够保障施工专项方案的可行性,保证施项自周围交通 的安全畅通和施工现场的吊装安全。 6.0.22对单孔跨径不小于150m的特大桥在施丁前及验收时提 出了基本要求。在桥梁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结构倾覆或安全事故 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考虑到建设经济因素,故只
力和变形要求的合理支承形式,并在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 覆的限位构造等。
安徽省安庆市某静力压入沉桩法打桩施工组织设计6.0.18桥梁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位于生态环
感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桥梁应采用全面的保护措施,防止 在全寿命周期内对上述区域的影响,设计中必须考虑相应的 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对上述区域的影响。
梁基础施工中出现基坑班,进而危及周围建筑安全,将对 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对易引发 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 6.0.20规定了保证水中设墩桥梁渡洪施工质量与安全的 措施。
施,应能够保障施工专项方案的可行性,保证施丁项目周围交通 的安全畅通和施工现场的吊装安全
6.0.22对单孔跨径不小于 150m的特大桥在施丁前及验收
出了基本要求。在桥梁建设和运营中出现结构倾覆或安全事故 将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考虑到建设经济因素,故只
温南路站连续墙施工方案对单孔跨径不小于150m的特大桥在施工前、验收时提出了最低 安全性要求。
7.1.1规定了隧道设计应考虑的涉及隧道规模、性能的主要因 素。隧道建设时,必须通过勘测、调查资料取得地形、地质、水 文、气象、地震条件等,这是隧道建设的基本条件;交通量预测 参数是隧道建设规模的依据,同时隧道沿线的保护建筑和构筑物 等可能制约隧道线位。隧道设计应根据上述这些条件,确定合理 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