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5024-20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标准.pdf5.3.1线路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长度,开应满足A、B垫 车相邻竖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小于50m、C型车相邻竖曲线门 的夹直线长度不小于30m的要求
变代数差等于或大于1%o时,应设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对于设计 速度160km/h以下的正线线路,当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等于 或大于2%o时,应设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按表5.3.2 的规定取值。设置配线的车站端部竖曲线半径应结合变坡点位 置、行车牵引曲线等合理选择。
表5.3.2竖曲线半径
注:越行车站端部竖曲线半径按正线区间标
DB44/T 1509-2014 多能源互补微电网通用技术要求.pdf5.4地裂缝段线路纵断面设计
5.4.1隧道纵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裂缝上盘垂直沉降变
的工况,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地裂缝调坡段纵断面设计时,调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 列车长度,调坡后相邻竖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应符合5.3.1中 的规定;同时,调坡后的坡度不应大于设计最大坡度和不应小 于设计最小排水坡度的要求; 2线路纵断面设计应预先考虑纵断面调整后,其前后两相 部坡段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及其 他相关标准的规定; 3当地裂缝上盘发生垂直位移量(Amax)时,应从地裂缝处开 始向上盘方向调坡,调整的坡段长度如图5.4.1所示,也可根据 公式5.4.1来计算;
1一地裂缝;2一原设计轨顶纵坡;3一调整后轨顶纵坡; 4一地裂缝垂直位移量;5一轨道下沉;6一轨道纵坡调整长度
5.4.1地裂缝上盘调坡段长度示意图
4在地裂缝上盘完成预测白年垂直位移量后,地裂续 坡变坡点设置的竖曲线不宜侵入下盘稳定段。
5.4.2线路纵断面最低点不宜设置于隧道穿越地裂缝段内。
5.4.4线路采用高架线形式跨越地裂缝段时,为保证桥梁结木
安全,应采用简支梁型式,同时选用可调高支座,以适应地裂缝 形引起的相邻墩台沉降差及轨面高程变化
安全,应采用简支梁型式,同时选用可调高支座,以适应地裂
5.5线路纵断面设计其他规定
5.5.1地下线路级纵断设计小以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茶 件、施工方法、结构形式、与城市市政设施及建(构)筑物的关系, 其结构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层, 1线路位于规划区时,应落实竖向规划设计,确定车站和区 间隧道理深; 2对于盾构隧道,宜避免盾构在地层交界面穿越;对于浅理埋 暗挖法法隧道,宜避免拱顶位于地层交界面: 3隧道拱底一般应设置于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以下;特殊 情况下可对土层进行处理,以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4隧道顶部覆土厚度应满足地面绿化、地下管线布设和综 合利田灿下穴间次源笙西书
5.5.2正线坡度大于24%o,连续高差达16m以上的长大陡坡
段,应根据线路平纵断面和气候条件,核查列车牵弓和制动的动 力性能,以及故障救援能力与组织方案。长大坡段不宜与平面小 半径曲线重叠,同时应对道床排水沟断面进行校核。
叠。在无雄道床地段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时,每条钢轨的超高 最大顺坡率不得大于1.5%o。
H 最大顺坡率不得大于1.5%o 5.5.4站间距较小的区间,为取消区间废水泵房的设置,可采用 单面坡或“人”字坡,
前提下,尽量减小区间风井处的轨面埋深
6.1.1正线之间的联络线应根据线网规划、线路建设时序、车辆 基地分布位置和承担任务范围等统筹设置。 6.1.2承担车辆临时调度,运送大修、架修车辆以及工程维修车 辆、磨轨车等运行的联络线,应设置为单线。 6.1.3承担两条线路临时贯通或互联互通的载客运营的联络 线,应设置为双线。
6.1.5在两线同站台平行换乘车站,宜以渡线型式设置联络线
6.1.6在两线共址车辆基地,宜设置联络线。
6.2.1出入线应在车站端部接轨,应根据接轨方案及运营控制 模式灵活设置一度停车再启动条件。出人线应在车站端部接轨, 并应具备一度停车再启动条件
并应具备一度停车再启动条件。 6.2.2出入线应按双线双向运行设计,并应避免与正线平面交 叉,根据车辆基地位置和接轨条件,可设置八字形出人线。贯通 式车辆基地应在两端分别接入正线,主要方向端宜为双线,另 端可为单线。规模较小的停车场,其工程实施确因受条件限制 时,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采用单线双向设计。
6.2.2出入线应按双线双向运行设计,并应避免与1
入线的运营功能要求。
6.3.1折返线应根据行车组织交路设计确定,起、终点站和中间 沂返站均应设置列车折返线。 6.3.2折返线布置应结合车站站台形式确定,并应满足列车折 返能力要求
6.3.3停车线应具备故障车待避、
功能。停车线设在折返站时,应与折返线分开设置,在正常运营 时段,不应兼用。停车线尾部宜设置单渡线与正线贯通。
6.3.4停车线设置:
全线停车线宜均衡分布。一般情况下宜选择设置双停车线, 受工程条件限制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经经济技术比选后,可 采用单停车线。 1最高运行速度在100km/h及以下的线路,正线应每隔5 座~6座车站或8km~10km设置停车线,其间每隔2座~3座车 站或3km~5km应加设渡线; 2最高运行速度在100km/h 应满足敌障列车停车、夜间存车和 程维修车辆折返等功能要求 正常运营模式和行车组织要求,研究和确定满足列车临时折返的 车站配线形式。 式、行车组织等要求确定,且不应小于表6.3.7规定, 表 6.3.7 采用9、12号道岔的折返线、停车线有效长度(m 顺岔方向布置;与其他配线的道岔组合布置时,应按功能需要,综 合确定渡线布置方案 6.4.2在采用站后折返的尽端站,宜增设站前单渡线,并宜 6.4.2在采用站后折返的尽端站,宜增设站前单渡线,并宜按逆 岔方向布置。 点道岔处的警冲标至站台端部距离,不应小于制动距离,否则应 设安全线。 条件,或停车信号机至警冲标之间小于制动距离时,则需设置安 全线。 离,其长度应分别满足9号道岔采用50m、12号道岔采用60m的 要求。在特殊情况下,缩短长度可采取限速和增加阻尼措施, 7.0.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立体交叉,应根据工程条件、施 工与运营安全、车站换乘方案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位置及空间 关系。 设施立体交叉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距或净空安全要求;当在机场空降区设置高架线时,应满足相关 限高要求。 过,困难条件下需斜交时,尽量采用大角度交叉。穿越方案应温 足相关行业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征得主管部门同意。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该这样做的用词,采 用“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 《地铁设计规范》GB50517 2 《地铁快线设计标准》CJJ/T298 3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穿越地裂缝段技术规范》 DBJ 61/T113 4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规范》T/CCES2 5 《市域铁路设计规范》T/CRSCO101 6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TB/10098 7 《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 TB 1062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标准 总则 40 2 术语 41 3 一般规定 42 4 线路平面设计 45 4. 1 平面圆曲线设计 4. 2 缓和曲线设计 51 4. 3 夹直线设计 54 4. 4 道岔地段线路设计 ·· 56 4.5 地裂缝段线路平面设计 .: 58 5 线路纵断面设计 59 5. 1 区间坡度设计 59 5. 2 车站及配线段坡度设计 60 5.3 坡段与竖曲线设计 . 61 5. 4 地裂缝段线路纵断面设计 61 5.5 线路纵断面设计其他规定 62 6 配线设置 64 6. 1 联络线 .· 64 6. 2 车辆基地出入线 65 6.3 折返线与停车线 66 6. 4 渡线 67 总则 40 术语 41 3 一般规定 42 4 线路平面设计 45 4. 1 平面圆曲线设计 : 45 . 4. 2 缓和曲线设计 51 4. 3 夹直线设计 54 4. 4 道岔地段线路设计 56 4.5 地裂缝段线路平面设计 ·· 58 5 线路纵断面设计 59 5. 1 区间坡度设计 59 5. 2 车站及配线段坡度设计 60 5. 3 坡段与竖曲线设计 ·· 61 5. 4 地裂缝段线路纵断面设计 61 5.5 线路纵断面设计其他规定 62 6 配线设置 64 6. 1 联络线 ·· 64 6. 2 车辆基地出入线 65 6.3 折返线与停车线 66 6. 4 渡线 67 总则部分对本标准的车型适用范围、速度适用范围进行了规 同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 了规定 总则部分对本标准的车型适用范围、速度适用范围进行了规 定,同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 进行了规定。 本术语中主要列入了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相关的 术语。正线、配线、最高运行速度、限界、车辆基地、联络通道、环 竟敏感区、地裂缝、隧道穿越地裂缝段、上盘、下盘、避让距离、文 化层等术语主要参考了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其他相关资料。经 过编制组讨论、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术语编入本标准中。 本标准术语给出了推荐性英文术语以供参考 3.0.4一般情况下,支线大于15km的线路,实际上不应成为“支 线”,一般为“独立运行”概念。在正线的接轨站,必须具备构成换 乘、折返或延伸条件。由于考虑初期支线客流不大,可具备贯通运 营条件。预留这种运行灵活性条件及其他的运行功能是有益的 3.0.5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属于独立、全封闭 线分开,按上下行方向单向运行,列车运行速度快、密度高,所以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能与其他线路平面交叉,不能与城市道路平 面交叉,必须采用立交,以避免干扰运行,保障行车安全, 0.6本条阐述超长线路的设计享 (1)对于超长线路的客流基本特征,往往是全线客流的不均 衡性和上下行方向的不均衡性。因此必须分析全线不同地段客 流断面和分区OD特征,可采用列车在各区间的满载率和拥挤度 评价,以指导和研究行车组织方案。一般来说,对超长线路应作 分段设计方案综合比较,包括是否可能分期建设、建设时机的选 择、建设范围及起终点的选定、分段点的选定,既可组织大小交路 云行,也可分段运营的换乘方案,确定线路运行的起、终点或运行 的分段点等。 (2)对于超长线路应注意分析其线路特点以及基本设计要 素: 1)速度:超长线路要有速度优势,充分体现中长运距的快 速功能 2)站间距:除提高车辆最高速度因素外,重要的是如何实 现车站间的大站距,减少停站时间,提高旅行速度。但 是在市中心区线网的换乘点,可能制约了站间距,在车 站点和站间距两者之间的合理选择,是提高旅行速度的 关键。 3)时间:单向运程按1小时为基本目标是城市公共交通快 速系统的时间距离概念,是体现为城市空间通达性的公 众性的服务理念。 4)效益:分析全线不同地段客流断面不均匀性,分析建设 时序,把握好列车在各区间合理的满载率和拥挤度标准 的前提下,综合评价运营效率和经济性 速系统的时间距离概念,是体现为城市空间通达性的公 众性的服务理念。 4)效益:分析全线不同地段客流断面不均匀性,分析建设 时序,把握好列车在各区间合理的满载率和拥挤度标准 的前提下,综合评价运营效率和经济性 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大运量客运系统,车站分布原则上 应根据大客流点吸弓引有效范围而定。具体做法是“选择城市交通 板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而选 定”。同时考虑地铁网络化运行特点,在线网规划中的线路交叉 点,是各条线路运行中乘客的换乘点,也是线网客流换乘的平衡 调节点,应予设置车站。 3.0.10车站间距原则上应根据大客流点吸弓有效范围而定,又 要考虑旅行速度,与站间距密切相关。同时要避免对单个车站客 流过于集中,适当分散为宜。但总体上看,原则上应以方便乘车 提高客流效益为目的。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Ikm~ 2km,市区外围根据城市规划,结合线路长度、速度目标值、沿线客 流需求等因素,站间距不宜小于2km。 3.0.11按各线独立运营为原则,换乘车站宜采用一点两线换乘 形式,包括垂直和平行相交,是一种“分散换乘模式”的规划理念 目的是为了车站换乘客流不要过于集中,便于客流组织疏导,减 轻换乘通道和车站的客流压力。一点两线的换乘站,从换乘客流 流向分析,已存在4个方位,8个方向,虽然客流是多方向的,但换 应根据天客流点吸弓有效范围而定。具体做法是“选择城市交通 枢纽点为基本站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而送 定”。同时考虑地铁网络化运行特点,在线网规划中的线路交又 点,是各条线路运行中乘客的换乘点,也是线网客流换乘的平得 调节点,应予设置车站。 要考虑旅行速度,与站间距密切相关。同时要避免对单个车站客 流过于集中,适当分散为宜。但总体上看,原则上应以方便乘车 提高客流效益为目的。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1km 2km,市区外围根据城市规划,结合线路长度、速度自标值、沿线客 流需求等因素,站间距不宜小于2km。 3.0.11按各线独立运营为原则,换乘车站宜采用一点两线换乘 3.0.11按各线独立运营为原则,换乘车站宜采用一点两线换 形式,包括垂直和平行相交,是一种“分散换乘模式”的规划理念 目的是为了车站换乘客流不要过于集中,便于客流组织疏导,派 轻换乘通道和车站的客流压力。一点两线的换乘站,从换乘客流 流向分析,已存在4个方位,8个方向,虽然客流是多方向的,但推 乘通道和楼扶梯是有限的,因此换乘路径比较集中于1条~2条 尤其在站厅层(或换乘层)客流紊乱,相互干扰严重。如果三线、 四线的换乘站,进出站和换乘客流量大、往往导向设施布设难以 达到一自了然效果,客流组织的方向性难以控制,通道和楼、扶梯 设置往往受到一定制约,尤其在出现灾害情况下,客流疏导问题 较多,造成设计、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管理复杂化 3.0.12换乘站是换乘线路设计和施工的控制性因素,为了给换 3.0.13本茶核心可题是 以主要换染各流方同头现同缩营换染 为原则”。一般来说,两车站间换乘有4个方位、8个方向。在一 个“同站台换乘车站”仅仅是解决2个方位4个方向的同站台换 边的便捷换乘。也就是解决“同站台一同方向”换乘或“同站台 反方向”换乘的其中一个。因此在单座“同站台换乘车站”,一定 要选择好“同站台一同方向”或“同站台一反方向”的换乘形式,线 路设计和配线应予注意其功能要求, 市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适当调整 4.1.1本条阐述对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4.1.1本条阐述对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1)正线圆曲线最小半径规定,是根据车轮在曲线钢轨上的 运行轨迹确定的,由于内外轨的长度差异,造成轮对在曲线上滚 动运行中产生滑动摩擦,随曲线半径越小,滑动摩擦越大,对钢轨 的磨耗越严重,以及多年来各城市轨道交通经验总结,提出圆曲 线最小半径的规定。A、B型车转向架的轮对固定轴距分别为 2.5m、2.3m.C型车转向架的轮对固定轴距为2.0m或2.2m,通 过验算车轮在曲线轨道上运行的相同的几何状态,并兼顾曲线通 过速度不宜过低,确定圆曲线的最小半径 (2)出人线、联络线运行速度受道岔导曲线半径限制,列车运 行速度较低,为减少出人线、联络线长度和工程规模,根据不同车型 的转向架轮对固定轴距,采用了不同(小于正线)的最小曲线半径。 4.1.2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维护经验,当平面圆曲线 半径大到一定程度后,其欠超高和过超高已经很小,不会对舒适 度和轮轨磨耗产生明显影响,但正矢值将很小,测设和检测精度 4.1.2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维护经验,当平面 半径大到一定程度后,其欠超高和过超高已经很小,不会对舒适 度和轮轨磨耗产生明显影响,但正失值将很小,测设和检测精度 均难以保证极小的正失值的准确性,可能会引起轨道不平顺,宜 对圆曲线最大半径加以限制。自前轨检车在经过半径大于 8000m的曲线时常会报错,但考虑到检测系统还有一定的提升能 力,圆曲线最大半径还可适当增大。综合考虑线路测设精度和轨 道检测精度,并参考国内外最大曲线半径采用情况,规定圆曲线 最大半径为10000m。 4.1.3曲线超高及未被平衡超高允许值涉及的相关概念: (1)最大超高充许值:线路充许的最大超高值主要从两个方 面考虑,一方面是从安全上考虑,即车辆在有超高的曲线中停车 或低速通过时不会使车辆倾覆,另一方面是从舒适度上考虑,即 旅客不会因车辆的倾斜而感到不舒服。 1)安全条件所确定的最大超高充许值:根据我国铁路运营 经验,为保证行车安全,要求设置超高后作用在列车上 的合力线偏离轨道中心不大于六分之一(安全系数不应 小于3),超高值应达到这一指标要求,当列车停在曲线 上时应满足: 经验,为保证行车安全,要求设置超高后作用在列车上 的合力线偏离轨道中心不大于六分之一(安全系数不应 小于3),超高值应达到这一指标要求,当列车停在曲线 上时,应满足: hmax = S? /6H (1) 式中:S钢轨中心距(mm),取1500mm; H一一车体重心高度(mm): 根据上式计算,我国A、B、C型车安全条件充许的最天超高 均大于150mm。 2)舒适度所确定的最大超高充许值:根据中国铁道科学研 究院1980年的试验研究,当列车停在超高为200mm及 以上的曲线上时,部分旅客感到站立不稳,行走困难且 有头晕不适之感。 3)最高设计速度不大于100km/h时,最大超高为120mm, 与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一致。最高 设计速度大于100km/h时,为发挥快线优势,提高曲线 通过速度,在不降低舒适度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最大超 高为150mm有利于发挥车辆运行速度效率。 (2)未被平衡的超高:欠超高和过超高统称为未被平衡的超 高,未被平衡的超高使内外轨产生偏载并影响乘客的舒适度。对 于实设曲线来说超高为定值h,当列车以最大速度(或最小速度) 通过时将产生允许最大的欠超高h(或过超高h): 式中:α一一未被平衡的最大离心加速度。 司理可得hv=153α",a为未被平衡的最大向心加速度, α是乘客舒适度评价的标准之一,国内外铁路运行试验和测 试基本结论为:α≤0.4m/s²时,乘客基本无感觉;α=0.5m/s²时, 乘客基本有感觉,但无不舒适感;α=0.65m/s~时,乘客感觉明显 接近不舒适感。因此0.4m/s是允许的未被平衡的横向加速度 困难情况下取0.5m/s²~0.6m/s²,参照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 范》GB50157,考虑地铁列车内站立乘客多,站立密度高,困难情 况下取0.5m/s²。根据上式计算未被平衡的超高一般情况取值 51mm,困难情况取值75mm。 (3)车站曲线为适应较高速度通过,需要设置超高,但需要限 制超高不大于15mm(倾斜度1%),目的在于:车辆在站台停靠 时不能有太倾斜的感觉,需要限制超高。②车辆在岛式站台的曲 线地段,因轨道超高使车辆倾斜时,应控制车辆在曲线内侧倾斜 的地板面不低于站台面;或曲线外侧的车辆地板面略高于站台 面,但不大于10mm。 曲线进入站台范围内时,充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α三 0.3m/s²,在15mm超高时,对车辆在曲线半径大于600m的车站 上通过的限速,与站台允许通过速度(55km/h~60km/h)是相适 应的。但车站曲线半径不仅受制于速度,还受制于车辆与站台的 安全间隙、车辆与站台门的安全间隙的制纳,该规定与现行国家 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一致。 (4)道岔导曲线为无超高,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取0.5m/s² 符合道岔设计标准, 4.1.4在不限速地段,与设计速度匹配的最小曲线半径应考虑 4.1.4在不限速地段,与设计速度匹配的最小曲线半径应考虑 如下: 1)最小曲线半径应保证列车以设计速度Umax通过时,欠超高 h。不超过允许值hay,以保证乘客舒适度,当实设超高为允许的最 大超高hmax时,可通过下式计算满足设计速度和乘客舒适度的最 小曲线半径Rmin: 区间的最高通过速度通过上式计算,并取整得到表4.1.3中 数值; (2)当开行快慢车时,曲线实设超高应按照列车的平均速度 Vp确定。在实设超高下,快车以速度Umx通过时,应确保在产生的 欠超高不超过允许值,同样慢车以低速Vp通过时,产生的过超高 不应超过允许值,相应的最小曲线半径计算公式分别为: 将两式相加整理后可得开行快慢车时最小曲线半径计算公 式为: 4.1.5限制速度应符合下列规 第1款阐述曲线限速的计算方法: 1)曲线通过速度o4为在正常情况下,充许列车通过的最 高速度,Uo.5为列车在ATP制动延时响应时,可能发生瞬 间超速。例如,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时,充许速度可 达Vo.4=3.91/R,但不大于Vo.5=4.08/R,即瞬间最高 速度的限制,其速度差为0.17/R。 2)车辆进人站台范围内,充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为 0.3m/s²,在15mm超高时,对车辆在曲线半径大于 600m的车站上通过的限速,与列车进站停车限制速度 (55km/h~60km/h)是相适应的。通过计算及参考其他 相关规范,车站曲线瞬间超速可以包容性地简化为 +5km/h。 第2款设计速度是指正线线路、轨道、限界和桥隧等工程的 沟造强度充许达到或接近的安全运行的最高速度,从而保证车辆 以最高速度持续安全运行。因此轨道交通的设计速度应与车辆 造速度相匹配,并与车辆运行速度之间留有一定安全余量。但 列车进入车站曲线(最大超高15mm)或道岔(无超高),为避免过 天增加横向力,应按规定的最大瞬间超速作为设计速度。 第3款进站减速停站:必须控制列车头部进入站台端的速度 以保证列车头部到达出站端停车位时能安全准确停车。列车头部 井站端的速度与列车长度有关,6A或6B列车长度控制速度一般为 55km/h~60km/h即可,这也是站台门制造标准的设计速度。 第4款越站限速通过:列车进站不停车而直接通过的风速、风 玉和噪声较大,对车站站台上乘客会造成不安全和不舒适的影响 应设置站台门进行适当屏蔽,并要提高站台门的强度设计。同时需 要控制列车的过站速度,既要减少车辆与站台或站台门的间隙,文 要减少对速度效率或旅行速度的影响,宜将过站速度控制在区间最 高运行速度的70%左右,选择60km/h~110km/h为宜。 4.1.6圆曲线最小长度规定为不小于一节车辆长度,自的是避 4.1.6圆曲线最小长度规定为不小于一节车辆长度,自的是避 免一节车辆同时跨越在三段线型上,造成车辆运动轨迹过渡不 畅,而可能出现脱轨事故。从运行安全性考虑,故规定A、B、C型 车运行的曲线长度分别不小于25m、20m、20m。对于困难地段,充 许减少到一节车辆的全轴距,即车辆两转向架中心轴+车辆转向 架固定轴距。一般可用在非正线、低速运行地段,尽量不要出现 在正线上。 乘客活动,直线站台通视条件好,有利于行车安全。而且城市轨 道交通多为高站台,曲线站台与车辆间的踏步距离不均匀,不利 于乘客上下车和乘车安全。在困难地段,站台段线路也可设在曲 线上,其曲线半径大小的控制性因素主要是站台边缘与车辆(车 门处)的间隙和车体与站台门间隙。 (1)站台边缘与车辆间隙:根据A、B、C型车车辆参数,按照 曲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180mm.直 线地段按70mm控制,确定车站最小曲线半径,A、B、C型车分别 为 800m,600m、600m。 (2)车体与站台门间隙:直线地段按130mm、曲线地段按 180mm分别计算,确定A、B、C型车分别为1500m、1000m、1000m。 (3)无论是列车与站台间隙,或车体与站台门间隙,凸形比较 可形的情况好些,为此推荐的曲线半径均受凹形站台控制。相对 为凸形站台时,上述间隙均可有减小和改善, 4.1.8本条阐述折返线、停车线的规定 (1)折返线、停车线允许设在曲线上,曲线半径类同正线。由 于折返线、停车线上列车速度基本上受道岔侧向通过速度限制 并按进人减速停车的状态运行,因此属于低速运行地段,所以在 沂返线、停车线的曲线上,允许不设缓和曲线,也不设超高。 (2)折返线、停车线的尽端应设置安全线和车挡。为了车挡 与车辆的撞击点一致,并在一条直线上,为此至少使最前端车辆 保持一节车厢在直线上,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遇到设置20m确有 难时某综合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安装调试施工组织设计,也可以采取有效特殊措施角 入出 4.1.9复曲线是两种不同半径的同向曲线直接连接,存在曲率 的突变点,对列车运行平滑性不利。若要采用,必须设置中间缓 和曲线,达到曲率半径的缓和过渡。缓和曲线是一种曲率渐变性 的三次抛物线形的过渡性曲线,缓和曲线长度20m是基于满足 节车辆的全轴距(两个转向架中心距离+一个转向架固定轴距 长度的要求而定,大致按一节车辆长度为20m,选定20m是一个 整数,能包容A、B、C型车的全轴距长度,简化为一个模数,便于记 忆。反向曲线之间是不存在复曲线的。由于不同曲线半径设置 不同超高,因此,中间缓和曲线内应完成两个曲线超高差的过渡 任务,一般为2%的顺坡率,符合轨道超高的顺坡率要求。也是制 约缓和曲线的最短长度的一方要素。 4.2.2本条阐述缓和曲线长度白 (1)缓和曲线的长度主要受行车安全、平稳和旅客舒适度条 影响,在条件充许时,应选用表中规定数值较长的缓和曲线,条 受限时,在对应圆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应按由大到 小原则在表中选用,并校核曲线限速情况 (2)最大超高按4.1第2款规定取值计算。 (3)缓和曲线长度与设计速度、实设超高及超高时变率、欠超 高及欠超高时变率、超高顺坡率等因素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1)保证行车安全,使车轮不致爬轨、脱轨 式中:h——实设超高(mm): n ≥20m Imax 最大超高顺坡率荣获鲁班奖工程的组织设计学习资(本学习资料为荣获全国鲁班奖的10个工程组织设计资料,比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泰住院部施工组织设计等。),我国现行铁路和地铁规定的最大 值一般不超过2%o,故本规范imx取为2%o。 2)保证超高时变率不大于允许值 h·Umax 3.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