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6779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P一# 控制土压力(kPa); P.一 被动土压力(kPa); 取 0.33 ~ 0.7; Po——静止土压力 (kPa); 土的重度(kN/m²); H一管 管顶至原状土地面的覆土层厚度(m); c一土的黏聚力 (kPa)。 4顶进时,对土舱内的控制土压力应将实测值与计算值作 比较,修正计算值。 5泥水平衡式顶管机正面泥水压力宜比静止土压力高出 0.01MPa~0.03MPa 6应统计每节管节的出渣量,实际出渣量应与理论出渣量 保持一致。 9.4.5顶管始发掘进通过工作并始发加固区后应进行试验段掘 进,试验段宜取距离始发井始发加固区不小于1倍顶管机长度, 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和匹配关系。 9.4.6施工参数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始发前应测量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应及时反 馈测量数据并进行调整: 2掘进施工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应连续、真实、完整; 3原始记录和测量分析资料应完整存档。 9.4.7加接管节时,主推油缸在缩回前应对已掘进的管节采取 止退措施。

9.4.6施工参数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9.4.8掘进过程应连续进行,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

分析处理瑞安消防科技公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应采取防止顶管机前方塌方的措施: 1顶管机前方遇到不明障碍物; 2后背墙变形严重; 3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4管位偏差过大且纠偏无效; 5 顶推力超过管材的充许推力; 6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7管节接缝、中继间出现渗漏; 8地层、邻近建(构)筑物、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变形量超 出充许控制值。 9.4.9当顶管施工穿跨建(构)筑物、轨道交通、铁路、公 路、堤岸、重要地下管线及遇到地下障碍物等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施工前应对穿越建(构)筑物地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 施工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并应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 控制地层变形; 2宜根据建(构)筑物基础与结构的类型、现状,按照设 计要求采取地基加固或桩基托换措施; 3应加强地表和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并应根据监测 数据优化调整管节推进参数和同步注浆参数; 4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应进行实时监 测,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制订应急预案; 5穿越地铁、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应符合本规程 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对技术安全的有关 规定; 6在遇到地下障碍物时,应在采取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先 清除障碍物,然后继续顶进,如遇特殊或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 应变技术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9.5.1顶管掘进过程中应采取减小管壁摩擦阻力的措施,宜采 用向管外壁与土体间注入润滑泥浆的方式减阻。注浆减阻应符合 下列规定:

9.5.1顶管掘进过程中应采取减小管壁摩擦阻力的措施,宜采

2矩形顶管上应预设压浆孔,压浆孔的设置应确保掘进时 管外壁和土体之间的间隙能形成稳定、连续的泥浆套; 3膨润土的储藏及浆液配制、搅拌、水化时间应按照产品 的性能要求进行,使用前应先进行试验: 4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 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 5注浆设备和管路应可靠,应具有足够的耐压和良好的密 封性能; 6长距离顶管注浆时宜采用低压力、大流量,补浆时可采 用高压力、小流量。

力下应无渗漏现象。 4每3节~5节管节应设一组补浆孔,每组补浆孔轴向间距 宜为10m~25m,可按下式估算: Lm= TXu (9. 5. 4) 式中:Lm一一补浆孔间距(m); T一触变泥浆失效期(d),取6d~10d; w一一平均掘进速度(m/d)。 5注浆孔的布置应按顶管断面尺寸确定,每个断面可设置 8个~10个注浆孔;相邻断面上的注浆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错布 置;注浆孔宜有排气功能,每个注浆孔宜安装球阀,在顶管机尾 部和其他位置的注浆孔管道上应设置压力表。 6每套中继间应单独设置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 间启动同步,运行中应连续注浆。 7注浆前应检查注浆装置的水密性,注浆时压力应逐步升 至控制压力。 8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应 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掘进。 9.5.5触变泥浆的配合比,应结合顶管穿越地层的特性、地下 水条件、触变泥浆的技术指标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表9.5.5的 规定

9.5.6在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效果和控制地面变形的实际 监测数据调整注浆流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 9.5.7注浆管出口应设单向阀,出口压力应大于地下水压力 在砂性土中掘进时,单向阀宜加装在注浆孔的管道外侧,

9.6.1土压平衡顶管机在遇到中粗砂、砂卵石层等不良地层时, 应通过设在顶管机刀盘和胸板上的注浆孔向土舱内注入改良用的 黏土等作泥材料制成的浆液,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质的渗透系数较大时,配制的泥浆应具有较大的黏度 C型黏度计值宜为8000cp~10000cp,相对密度宜为1.30~1.50; 2泥浆的注入量宜为渣土体积15%~30%,应根据螺旋出 土机所排渣土的状况确定,改良后的土体应具有良好的塑性、流 动性以及止水性: 3对不同的土质应选用不同的泥浆配比、注入不同的泥 浆量; 4泥浆注入应有专人负责,注入压力、注入量、泥浆配比 等数据应有详细的记录,并通过初始推进阶段试验以后确定注入 玉力、注入量、泥浆配比等施工参数。

9.6.2渣土改良后的效果及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渣土改良后应呈流塑状或膏状,并应平稳控制土压 挖面地表不应出现大的隆起或沉降:

2渣土改良后应降低土体的内摩擦角,增加土体的流动性, 减小土体对刀具、面板、土舱、螺旋出土机的磨损; 3改良剂应加注到刀盘前方,切削土体应经过刀盘及搅拌 棒的搅拌,土舱内的土体通过刀盘充分搅拌后应达到较好的流塑 性,并可从螺旋机口顺利排出。 9.6.3矩形土压平衡顶管机掌子面防结泥饼应采取下列措施: 1应在顶管机刀盘和胸板上加强高压喷嘴注浆; 2应在顶管机掌子面前方注入具有减黏性和强润滑性的改 良浆液; 3应在机头前方适当加大渣土改良剂的用量; 4 可适当调高刀盘转速。 9.6.4 矩形泥水平衡顶管机排渣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泥水循环排土时,宜采用泥水分离器分离混合泥浆中的 渣土; 2每段管节正常顶进完成后,在停机前宜对进排浆管内的 泥浆进行内循环,管内泥渣应全部排出; 3拆卸泥浆管时,应关闭顶管机泥水循环截止阀; 4应根据进排浆泵的泵送能力设置中继泵; 5在粉细砂层掘进时,应增加循环泥浆的浓度,并应过滤 掉粒径大于20mm的砂砾。

9.7.1顶管施工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控制点应设置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的位置, 并应采取保护措施; 2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检查校正,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的有关规定; 3施工中应对掘进方向的高程偏差、轴线偏差、顶管掘进 的姿态与掘进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9.7.2顶管定向测量应采用激光指向法,当定向测量存在困难 时,应在管内设置测站,采用导线法转站测量。

9.7.3顶管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9.7.3顶管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2水准仪配合吊钢尺,每次应独立观测3测回,每测回均 应变动仪器高度,3测回测得并上和并下水准点的高差应小 于3mm; 3三角高程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7.4顶管施工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掘进施工过程中,每次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 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变形时应对基准点进行 整。 2掘进测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机始发前应测定顶管机切口的轴线和标高, 并应与洞口数值校核,掘进中原始数据、表格应连续、 真实、填写清楚; 2)交接班时应交清测量记录,将仪器对中,并应交清管 道轨迹和纠偏措施; 3)在穿越道路时,应按设计单位的要求在指定地段进行 施工监测点的布置,观测掘进过程中地表变形和土体 位移情况:掘进结束后应绘制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地 面变形图。 3顶管水平轴线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机始发出洞后进入土层时,每掘进300mm,测量 不应少于1次;正常掘进时,每掘进1000mm,测量不 应少于1次; 2)顶管机进入接收并前10m应增加测量次数,每掘进 300mm,测量不应少于1次; 3)每节管节掘进结束后,应进行复测; 4)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4长距离矩形顶管宜采用计算机辅助导线法进行测量;在 矩形顶管内增设中间测站进行常规人工测量时,宜采用少设测站 的长导线法,每次测量前均应对中间测站进行复核。 9.7.5顶管掘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 的原则,控制矩形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 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9.7.6顶管掘进姿态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掘进施工过程中应对顶管水平轴线、高程、偏转、顶管 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应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偏差 时应立即纠正; 2掘进结束后应全线复测、绘制管节掘进轨迹图,并应由 施工技术人员检查复核。 9.7.7进入接收并前应提前进行矩形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 并应根据进口位置提前进行调整

7.8顶管掘进纠偏应符合下列

1掘进过程中应绘制矩形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顶力 变化曲线图、管节编号图,随时掌握掘进方向和趋势: 2纠偏应在矩形顶管推进和刀盘旋转的过程中进行; 3应采用小角度纠偏方式,并应反复、多次进行纠偏操作; 4纠偏时开挖面土体应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时 超挖量应符合地层变形控制和施工设计要求。 9.7.9矩形顶管机防止扭转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通过主刀盘的正反转来调整机身扭转的姿态; 2通过顶管机壳顶底板的预留孔向机壳外侧高压压注复合 胶泥,提供反转力矩来调整机身扭转的姿态

9.8.1矩形顶管施工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监测的范围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监测内 容应包括地面沉降、隆起和相邻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等,地下监

一地面:2一监测点:3一顶管管节:4—

1顶管机刀盘前后10m~20m为重点监测段,监测次数不 应少于每天2次; 2除重点监测段外的监测点,监测次数不应少于每天1次; 3当地面、井壁结构或周边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沉降 或隆起,遇到降雨、降雪、气温骤变,工作井内或管节内出现异 常的渗水或漏水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进行 连续监测,直至连续3d的监测数值稳定; 4当地面变形速率大于或等于前次监测的变形速率时,则 应进行连续监测; 5在监测数值稳定期间,尚应根据变形稳定值的大小及工 程实际情况定期进行监测: 6顶管穿越地面建筑物和地铁隧道、铁路、桥梁、防汛墙、 地下管线等重要构筑物时,应对建(构)筑物及其周围土体进 行变形监测,并提高监测频率,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 9.8.3顶管机掘进中对地层变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9.9.1矩形顶管机拆机吊装作业前,应编制详细的拆机方案, 并应对所有参与拆机、吊装的作业人员做技术交底。

9.9.2顶管机拆卸场地及设备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井下作业面应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接收导轨应准确定 位并牢靠固定,导轨不得出现错台、错缝、弯曲等现象,接收导

轨整体轴线应与矩形顶管机轴线对齐; 2,并上作业面应保证有足够的地基承载力,起吊设备和输 送车辆等辅助设备的组装、作业空间应充裕。 9.9.3顶管机拆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机拆机前应进行清洁,并应对各机械部件及电气、 流体、液压管路做好标识; 2顶管机拆机应遵循“由前向后、先上后下、先机械后液 压电气”的原则; 3拆除刀盘、螺旋出土机等系统后,顶管机各连接部位应 清洁十净并涂抹防锈油: 4液压系统拆卸前应确定液压系统处于无压状态,拆除过 程中应保持液压元器件周边的清洁: 5拆除电气系统前,应确认电源已关闭,并应安排专人 看护。 9.9.4各部件起吊前,应检查、安装起吊装置,临时焊接的吊 耳应按设计要求对焊缝进行探伤。 9.9.5矩形顶管机拆解与吊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顶管机到达接收并后进行顶管机拆解、吊出的顺序 应为刀盘、螺旋出土机、动力系统、前壳体上分体、前壳体下分 体、中后壳体及其他部件; 2拆解完成后应立即装车,宜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转运, 运输前应对运输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运输过程中,每个部件均应 固定可靠,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顶管机在拆解过程中应做好零部件的保护性措施,拆除

1矩形顶管机到达接收井后进行顶管机拆解、吊出的顺序 应为刀盘、螺旋出土机、动力系统、前壳体上分体、前壳体下分 体、中后壳体及其他部件; 2拆解完成后应立即装车,宜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转运, 运输前应对运输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运输过程中,每个部件均应 固定可靠,并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3顶管机在拆解过程中应做好零部件的保护性措施,拆除 完成后应做好防腐防潮措施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典型设计方案V1.0(南方电网2016年5月)P.10.1管节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和本

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 检查产品制造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检查产品进场验收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9.10.2接口橡胶圈安装位置应正确,不得有位移、脱落现象。 检验方法:逐个接口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9.10.3管节及接口应无破损、无裂缝。 检验方法:逐节观察。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9.10.4矩形顶管的隧道应无水珠、滴漏、线流等明显渗水 现象。 检验方法:逐节观察,按本规程表7.3.4执行。 拾杰数具一全数检杰

检验方法:量测。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量测。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JT/T 888-2020标准下载表9.10.5管节接口允许偏差(mm)

注:H一管节高度(mm),B一管节宽度(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