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0546-201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T 50546-201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595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0546-201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主*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12月1 日

胶济铁路.青岛客站改造工程 旅客地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8年4月25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 *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 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 定;4.交通需求分析;5.服务水平与线网功能层次;6.线网组 织与布局;7.线路规划;8.车辆基地规划;9.用地控制; 10.综合评价。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城市轨道交通系 统的服务水平指标,增加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和线路规 划的技术内容;2.将原第5章“线网方案”调改为“线网组织 与布局”,并对内容作了较大修改;3.将原第8章“用地控制规 划”调改为“用地控制”,补充了用地控制指标;4.对其他相关 章节和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 9号,****:100037)。 本标准主*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李凤军许双牛叶霞飞张子栋 徐成永吴子啸陈必壮史海欧 郑猛高德辉张杰池利兵 顾保南 2 刘剑锋王忠强孙元广 王昊 1 姚智胜陈丽莎于艳强 周敏 2 程国柱 王祥贺利工 刘迁 C 茹祥辉 杨少辉韩慧敏 李昂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王静霞 全永桑秦国栋钱林波 毛保华王江燕周勇欧阳长城 杨永平周涛宗传苓

10综合评价 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

9.5OtherFacilityArea· 10ComprehensiveEvaluation 23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24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十

1.0.1为满足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 局与交通方式结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性,促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 划。本标准不适用于有轨电车系统规划。 1.0.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规划协调一致,并纳入城币总体规划。 1.0.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落实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 通的*策,坚持以人为本、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遵循因地制宜 和安全、公平、经济可行的原则,促进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 1.0.5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车站和联络线衔接组合而形成的 网络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各条线路的长度之和,共轨部分的线路长度 次,也称作线网长度

一定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与该区域面积之比。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urbanrailtransittransferstation 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汇处,可供乘客 车站。

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汇处,可供乘客 换乘的车站

负荷强度分为线路负荷强度和线网负荷强度。线路负荷强度 为线路全日客运量与线路长度之比,线网负荷强度为线网全日客 运量与线网长度之比。

客流密度分为线路客流密度和线网客流密度。线路客流密度 为线路全日客运周转量与线路长度之比,线网客流密度为线网全 日客运周转量与线网长度之比。 2.0.7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directionaldisequilibriumfactor forpassengerflow 在一条线路上,高峰小时时段内,客流量较大方向的最大客 流断面客流量与较小方向的最大客流断面客流量之比。

客流密度分为线路客流密度和线网客流密度。线路客流密 线路全日客运周转量与线路长度之比,线网客流密度为线网 客运周转量与线网长度之比

2.0.7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directionaldisequilil

passengerflow 在一条线路上,高峰小时时段内,客流量较大方向的最大 断面客流量与较小方向的最大客流断面客流量之比。

2.0.10 C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 urbanrailtransitrapidrout

旅行速度为45km/h及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快线。

3.0.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任务应为,在明确城市轨道交通 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功能层 次、规模和布局,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3.0.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 规划范围一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

1城市规划区应为规划*制的重点范围; 2在市域范围,应结合市域城镇发展和交通需求特征,论 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需要规划建设轨道交通 系统的城市,规划范围应增加市域层次。市域城镇连绵地区超出 城市行*辖区范围的城市,可将城市行*辖区范围以外的城镇连 绵地区作为规划*制的协调范围

3.0.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应以交通需求分析为依据

案综合评价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改或修*应以既 网规划实施评估为基础

3.0.5在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5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城

市轨道交通应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规划 模15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宜在城市公 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3.0.6对于规划人口规模不满150万人、确有必要发展建设软 道交通的城市,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预先安排轨道交通线路,规 划预留相关设施建设用地。

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目标 要求。

功能组织与布局,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协同、相互反 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及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开 发强度相匹配,促进城市集约节约发展

3.0.9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3.0.9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 城市综合交通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应与城市客运及对外 纽相衔接。

3.0.10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满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

0.10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满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 历史文化遗产、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 规划的要求。

3.0.1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落实工程实施条件,尤

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沿线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的关系 规划具有可实施性

3.0.1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满足网络化运营和资源 要求。

3.0.1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必须符合城市防灾减灾的相关 要求。

划、交通、环境、管线、构筑物、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基础资 料应准确、可靠,具有时效性

4.0.1交通需求分析应以城市综合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为基础, 分析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况和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为论证城市轨 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确定线网规模、评价线网规划方案、研究建 设时序、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等提供定量依据。 4.0.2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应包括基准年和预测年,预测年应 分为远期和远景两个年限。 4.0.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资料应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土地使 用、综合交通网络等资料。人口、就业岗位等资料来源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远期年限的人口、就业岗位等基础数据应依据城市规划 确定; 2远景年限的人口、就业岗位等基础数据,宜在城市总体 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内,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远景发展、有关 专项规划以及人口增长规律分析预测。 4.0.4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应基于5年之内的综合交通调 查数据,包括参数估计、标定、校核和应用过程,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4.0.1交通需求分析应以城市综合交通需求预测模

4.0.4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应基于5年之内的综合交通调

查数据,包括参数估计、标定、校核和应用过程,并应符 规定:

3模型应涵盖城市交通的各主要交通方式,并应考虑城市 轨道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合理竞争关系。 4应分析与说明模型预测结果与模型参数取值之间的关系, 并应选择对预测结果影响显著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4.0.5交通需求分析应包括下列重点内容:

1人口与就业岗位特征分析; 2 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客流特征分析; 3 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客流特征分析; 4 城市主要截面、交通瓶颈客流特征分析; 5线网方案对已开通线路的客流影响分析。 4.0.6交通需求预测结果应反映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况的主要 信息,应包括表4.0.6规定的指标

表4.0.6交通需求预测指标

1.1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应以交通需求特征为依据,研 定不同空间层次轨道交通服务时效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服 平指标,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5.1.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效率,

1规划人口规模5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中心城区的市级 中心与副中心之间不宜大于30min;150万人至500万人的城市, 中心城区的市级中心与副中心之间不宜大于20min; 2中心城区市级中心与外围组团中心之间不宜大于30min, 当两者之间为非通勤客流特征时,其出行时间指标不宜大 于45min。

5.1.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线路之间的换乘应方便、快

同线路站台之间乘客换乘的平均步行时间不宜大于3min,困难 条件下不宜大于5min。 5.1.4城市轨道交通车厢舒适度由高到低可分为A、B、C、D、 E五个等级:各等级车厢舒适度的技术特征指标宜符合表51.4

同线路站台之间乘客换乘的平均步行时间不宜大于3min铁总档史〔2018〕29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pdf,困难 条件下不宜大于5min。

E五个等级,各等级车厢舒适度的技术特征指标宜符合表5.1.4 的规定。普线平均车厢舒适度不宜低于C级,快线平均车厢舒 适度不宜低于B级。当线路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大于2.5时 平均车相舒适度可适当降低

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等级车厢舒适

表中车厢站席密度指标范围不包含下

5.2.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结构应按不同空间层次交通 需求构成特征和服务水平要求确定,宜由不同技术标准、不同系 统制式轨道交通线路组合而成。

5.2.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结构应按不向空间层次交通 需求构成特征和服务水平要求确定广州市某高层高大模板工程施工方案,宜由不同技术标准、不同系 统制式轨道交通线路组合而成。 5.2.2城市轨道交通普线按运量可划分为大运量和中运量两个 层次。中运量系统可分为全封闭系统和部分封闭系统。 5.2.3城币轨道交通快线按旅行速度可划分为快线A和快线B 两个等级,不同速度等级的技术特征指标宜符合表5.2.3的

5.2.3城币轨道交通快线按旅行速度可划分为快线A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