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技术规程》.docx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36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5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DB32/T 3949-2020标准下载GB 50275 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34 城镇污水处理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661 钢结构焊接规范
GB 50755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1221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规范
JB/T 2932 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
NB/T 47003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CJJ 60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 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35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
HJ/T 372 水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493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分散式污水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未接入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包括城镇尚未完成雨污分流区域的污水、未纳入城镇市政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污水、受污染小微水体等。
膜生物反应器(MBR) membrane bioreactor
将生物反应与膜过滤相结合,利用膜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进行固液分离获得出水的污水处理系统。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膜组器置于生物反应池或膜池中,在产水泵产生的负压或膜池液位差驱动下利用膜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膜生物反应器。
膜组器 membrane cassette
由若干膜组件、布气装置、集水装置、框架等组装成的可进行独立运行的过滤单元。
超细格栅 ultrafine screen
孔径为0.2 mm~1 mm或网孔净尺寸为(0.2×0.2)mm2~(1×1)mm2,用以拦截污水中毛发和纤维状物质等的装置。
间歇运行 intermittent operation
在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产水泵阶段性运行的方式。
过滤期 filtration period
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过滤工况持续的时间段。
暂停期 relaxation period
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暂停工况持续的时间段。
过滤周期 filtration cycle
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的膜生物反应器,从1个过滤期开始到相邻的暂停期结束的运行时间段,由1个过滤期和1个暂停期组成。
跨膜压差(TMP) transmembrane pressure
膜进水侧与产水侧之间的压力差值,单位kPa。
膜通量 membrane flux
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通过的水量,单位L/(m²·h)。
膜吹扫 membrane air scouring
通过设置于膜组器底部的曝气系统在膜表面形成水流剪切力,减轻膜表面污泥沉积的膜清洗方式。
不拆卸膜组器,不放空膜池,利用在线清洗泵将药液注入膜组件进行化学清洗的膜清洗方法。
将膜组器从膜池中取出,浸泡在装有化学清洗药剂的清洗池中,或将膜池中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抽空,直接将化学药剂注入膜池,对膜组器进行浸泡,去除膜孔内和膜表面污染物质的膜清洗方法。
4.1.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应结合实施边界条件,并与既有排水设施及相关规划衔接。设施规模根据处理水量分为四个等级,设施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规模划分
4.1.2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GB 50014的规定。
4.1.3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充分结合建设目标、现状水质、水量特性及建设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工艺流程。
4.1.4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采取降噪措施,应满足GB 3096的要求。
4.1.5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结构设计年限应根据项目地质情况、使用年限等情况确定。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 50007的有关规定;结构设计应符合GB 50153和GB 50017的有关规定。
4.1.6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电气设计应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及地区供电条件,统筹兼顾,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4.1.6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宜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建筑物和构筑物应满足工艺运行和节能环保要求,且与周围环境协调。
4.2.1 选址及总平面布置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选址和平面布置应结合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选址应集约用地,尽可能利用边角地;
选址应便于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或排放,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
平面布置应考虑与周边景观和环境条件的相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宜采用地上式、半地下式或地下式,以减少占地面积。
4.2.2 设计水量与设计水质
4.2.2.1 设计水量应根据实地调查数据确定。当实际排水量数据缺失时,可依照污水定额法或用地性质法测算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总量,并结合片区雨污分流建设情况及收集率、污水管网外输能力及市政设施处理能力等综合确定,并根据水量变化情况确定变化系数。
4.2.2.2 设计进水水质应根据实际测定的数据并结合近远期规划及今后发展确定。
4.2.2.3 设计出水水质应满足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相关标准要求。
4.2.3 预处理系统
4.2.3.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预处理系统应设置格栅,依据进水水质和水量可增设调节池、沉砂池、除油设施等工艺单元。
4.2.3.2 分散式污水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时,宜设置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4 h,并应设置搅拌设施。
4.2.3.3 粗格栅及细格栅应依据进水水质和取水形式设置,其设计应符合GB 50014的有关规定。
4.2.3.4 预处理系统应设置超细格栅,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计处理量应按最大设计流量核算,并依据进水水质及水量特点设置安全系数;
宜依据设施规模等级选择内进流格栅、转鼓式格栅、转鼓过滤机、提篮格栅等形式。微型、小型处理设施宜采用提篮格栅、转鼓过滤机。中型、大型处理设施宜采用内进流格栅、转鼓过滤机、转鼓式格栅;
内进流格栅、转鼓式格栅、转鼓过滤机应设置附属变频恒压清洗系统,冲洗压力不宜小于0.5 MPa。
4.2.3.5 沉砂池应依据进水中无机颗粒物含量设置,其设计应符合GB 50014的有关规定。
4.2.3.6 进水中动植物油类含量超过50 mg/L,或石油类含量超过3 mg/L时,应设置除油设施。
4.2.4 生物处理系统
4.2.4.1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应根据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选择适宜的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等生物处理工艺或其变形工艺。
4.2.4.2 厌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0.5 h;缺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1 h;好氧区(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不应低于2 h。
4.2.4.3 小型及以上设施宜在缺氧区(池)与好氧区(池)之间设置可按好氧/缺氧切换运行的过渡区,同时安装搅拌器(或搅拌机)和曝气器。
4.2.4.4 当需强化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时,可增加生物反应区(池)容积,或在好氧区(池)内增设生物填料,采用悬浮填料时应配套有效的拦截措施。
4.2.4.5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生物处理系统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表2取值。
表2 分散式污水MBR处理设施的生物处理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4.2.4.6 生物处理系统进水可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等形式,并列数量为3组以上时宜采用重力流进水,并应设置配水槽。生物处理系统中各反应区(池)间宜设导流隔板调控流向。
4.2.4.7 生物处理系统的有效水深应结合高程设计、地质条件、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3.0 m~6.0 m,超高宜大于0.5 m。各反应区(池)应单独设置放空口。
4.2.4.8 厌氧区(池)及缺氧区(池)进水宜采用淹没入流方式,并应采用机械搅拌,混合功率宜为2 W/m3~8 W/m3。
4.2.4.9 混合液回流点与回流比的设计,应根据生物处理系统工艺段的设计确定,可参考表3确定。
表3 混合液回流比的选择
4.2.4.10 曝气供氧量应满足生物反应需氧量、混合要求都会新峰园20#、21#楼土建工程smw工法桩施工安全技术交底,需氧量设计应符合GB 50014的有关规定。风机类型宜依据设施规模等级选择。微型、小型处理设施宜采用侧流式风机、回转式风机、罗茨风机;中型、大型处理设施宜采用空气悬浮风机、磁悬浮风机。
4.2.4.11 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气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宜选择单位通气量大、氧转移率高的曝气器。曝气风管材质宜考虑使用年限、强度、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等,选择UPVC、ABS、304不锈钢、碳钢等。
4.2.5.1 膜系统应包括膜组器、膜池、膜吹扫系统、产水系统、产水辅助系统和膜化学清洗系统等。根据膜组器性能可设置反冲洗系统。膜系统的设置应满足膜组器使用的工艺要求,保证膜组器性能的稳定实现,并应充分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做到简洁、实用。
4.2.5.2 膜组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膜材料应选择亲水性有机高分子材质,包括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应具有良好理化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
膜过滤精度为超滤时膜孔径宜为0.02 μm~0.1 μm;
膜平均通量宜为15 L/(m²·h)~25 L/(m²·h);
膜组件宜为中空纤维膜组件、平板膜组件等,选用中空纤维膜组件时膜丝单丝断裂强力不宜小于200 N。
DB1407/T 45-2022 质量攻关活动组织规范.pdf4.2.5.3 膜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